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二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谏太宗十思疏》精品教案(二)(第1课时)导语设计故事导入说到唐代的历史,除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大家一定会想到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想到唐太宗和魏徵这一对明君诤臣,他们两人,一个从善如流,一个直言敢谏,君臣之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一些趣闻?以故事激发学生探究魏徵文章的兴趣。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1)魏徵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2)文体知识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疏”的本义是“逐条陈述”。
(3)背景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他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且“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徵以此为忧,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这一年魏徵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2.基础积累求木之长.(cháng)壅.蔽(yōng)黜.恶(chù)谬.赏(miù)信息筛选诵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录音,注意语音和停顿。
2.初读,正音。
3.再读,结合注释,以粗知句意。
4.整体感知文意。
明确:全文先运用比喻和对比,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美读课文,比较分析。
1.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跟着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谈本课朗读时与《烛之武退秦师》有哪些区别,要注意什么。
明确:这两篇文章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各有特点:《烛》以记叙描写为主,本文以议论为主;《烛》以人物对话和散句为主,本文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烛》是比较平静的述说,本文是比较激昂的议论。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谏太宗十思疏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
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特殊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二 苏教版必修3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二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阅读第三段:解释加点词语: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重点语句:(1)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谏太宗十思疏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3-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好,福祉B.夫在殷.忧殷:深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前进,进取D.简.能而任之简:挑选,选拔解析:选C C项,冲:谦虚。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则智者尽其.谋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失其所.与,不知D.{则思知止以.安人虽董之以.严刑解析:选C C项,均为“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结合在一起相当于名词。
A项,副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们的。
B项,表假设,那么,就/表判断,相当于“是”。
D项,连词,来/介词,用。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④不念居安.思危⑤则思江海下.百川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宏.兹九德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 D.④⑤⑧解析:选B ①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④安,形容词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
⑤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
⑦貌,名词用作状语,在表面上。
⑧宏,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弘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则思知足..以自戒C.则思虚心..以纳下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解析:选B A项,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
C项,古义,使心虚;今义,谦虚。
D项,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B.震之以威怒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解析:选B A项是省略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2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2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必修3一、教材分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的津梁”“因声求气”板块中的内容。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多用对偶,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2.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注重对于学生德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理解“十思”的意义及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本文所涉及的文言实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难点:理解文章第三段的内容四、学情分析此篇课文较前篇《烛之武退秦师》篇幅较长而且实虚词也较多,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如此,仍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中所提及的十思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六、课前准备1.课文所涉及的古代实虚词较多,学生要尽可能地利用课下的注释和手头的古文字典等材料解决。
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多一些了解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
2.学生在课前要熟读课文,体味其中的韵味,增强对于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提问对于作者魏征了解多少?课文在什么背景下定成的?2、学生解说对于谏、十思、疏的理解,老师补充(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1、学生自由朗读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正字音探究二:疏通文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标划难点字、词、句2、同时相互讨论交流,翻译课文3、各个小组逐个展示翻译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的做出点评。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学习资料]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苏教版必修3
![[学习资料]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53603c4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3.png)
[学习资料]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苏教版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复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3、分析引用论证法、喻证法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本课素材写作一、1.“讽、谏、谤、讥、说”浅析“讽、谏、谤、讥、说”,这五个字是古汉语中的常见字,从表面上看,它们的字义颇为相近,其实它们的字义是有差别的,下面略作阐释。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两个“讽”字的意义都是指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对方。
在古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
例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战国策·赵策四》),《谏逐客书》(秦,李斯),《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周语上》)。
上面三例中的“谏”都是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谏”在大多数场合用作动词,有时也用作名词,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动词转化为名词,是“纳”的宾语。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厉王虐,国人谤王”,“谤”,就是公开指责厉王的过失,在这里,“谤”没有贬义色彩。
不过,“谤”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诽谤。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此处的“谤”是指诽谤。
讥:“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诽”“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诽”是背地议论别人的过失;而“讥”则是微言讽刺。
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岳阳楼记》)讥,有时也作讥笑讲,如:“称郑伯,讥失教也。
”(《左传·隐公元年》)说: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和《庄辛说楚襄王》《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
湖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获奖学案三苏教必修3

湖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获奖学案三苏教必修3湖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获奖学案三苏教必修3巩固所学知识一、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指出活用类型〕貌恭而不心服解释:_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面上名词用作状语②江海下百川解释:____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③人君当神器之重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重任、重权。
形容词用作名词居域中之大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重大地位。
形容词用作名词惧谗邪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邪恶的小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择善而从之解释:____________.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好的意见。
形容词用作名词则思正身以黜恶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使···端正.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④智者尽其谋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用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⑤简能而任之解释:____________.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有才能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⑥必固其根本解释:____________.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固:使……稳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知止以安人解释:____________。
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安:使……安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二、重要虚词〔指出各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助词,的。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浚.源( ) 壅.蔽(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豫.游( )【答案】 jùn yōng chán chù miùyù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信⎩⎪⎨⎪⎧信.者效其忠愿陛下亲之信.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诚⎩⎪⎨⎪⎧ 必竭诚.以待下诚.能见可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虽在下.愚,知其不可代下.司职(4)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今存其本.不忍废若止印二三本.(5)简⎩⎪⎨⎪⎧简.能而任之衣冠简.朴古风存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6)固⎩⎪⎨⎪⎧ 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7)终⎩⎪⎨⎪⎧ 终.苟免而不怀仁能克终.者盖寡则思慎始而敬终.(8)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步当车安.能屈豪杰之流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9)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蟹六跪而.二螯(10)其⎩⎪⎨⎪⎧必固其.根本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其.皆出于此乎(11)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答案】 (1)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 (2)名词,诚心/副词,果真/副词,确实 (3)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名词,下等的/名词,臣下 (4)名词,本源,基本/名词,底本/名词,书册,本子 (5)动词,选拔/形容词,简单/形容词,简便,容易(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牢固,稳固/副词,本来/副词,究竟,到底 (7)副词,最终/动词,坚持到底/名词,最后 (8)形容词,安定/形容词,安逸,安乐/形容词,缓慢/疑问代词,怎么/动词,养,奉养/疑问代词,表示反问 (9)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10)代词,它的/副词,难道/代词,自己/语气助词,还是/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11)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貌.恭而不心.服( )(2)君.人者( )(3)则思江海下.百川( )(4)诚能见可欲.( )(5)将有作.( )(6)载舟覆.舟( )(7)鸣.琴垂拱( )(8)人君当神器之重.( )(9)居域中之大.( )(10)居安.思危.( )(11)则思正身以黜恶.( )(12)简能.而任之( )(13)择善.而从之( )(14)欲流之远.者( )(15)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6)必固.其根本( )(17)则思知止以安.人( )(18)则思虚.心以纳下( )(19)则思正.身以黜恶( )(20)宏.兹九德( )(21)何必劳.神苦.思( )(22)乐.盘游( )(23)忧.懈怠( )【答案】(1)动词作名词,在表面上;从内心里(2)名词作动词,统治(3)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4)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5)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8)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 (9)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10)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11)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12)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13)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14)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15)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2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辛苦(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必固其根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必修3苏教《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根底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夹河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二)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二)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二)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二)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4课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学案

第14课谏太宗十思疏(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某某省晋县)人。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X国公,世称“魏X公〞。
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主要作品《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
评价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二)人物轶事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
(一)背景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
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
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那么易骄,劳役那么易使。
〞针对这些情况,魏徵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二)常识整理疏“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
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夹河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6.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D.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7.名句默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订线。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苏教版必修3 教案

学生到黑板默写句子,检查背诵情况
指一名学生口头分析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
三、写作特点
1.正反对比论证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文章前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揭示正意 。
用自己的话阐述
“十思”的具体内容.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课外作业
背诵《谏太宗十思疏》
教 学 小 结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以自牧”“思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要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教时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活动部分
学生笔记
一、熟读课文。
二、疏通第2段文意: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翻译本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谏太宗十思疏》
订线
课题:《谏太宗十思疏》(二)
使用人: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疏通第二段文意,整理归纳第二段文言知识点;
2、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难点:1、疏通第二段文意,整理归纳第二段文言知识点;
2、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答:
学生活动部分
学生笔记
装订线
2、作者认为人君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
小结:本段从现象说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当堂检测:
翻译句子
1、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三、整理归纳第2段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尽情。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今义:走路
2、词类活用
貌恭而心不服:
3、文言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段内容(本段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课后作业:1、复习本学案内容,背诵第二段中的名句;3、预习第三课时。
学生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