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 相似三角形3 1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在初中数学中,相似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九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学习过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对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几何图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是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让学生从具体的几何图形中提炼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应用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AAA、AA和SSS相似定理。以下是具体细节: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即对应角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为相似三角形;
-掌握AAA相似定理,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掌握AA相似定理,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分别相等,并且它们的夹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新课讲授中的重点难点解析部分,我发现学生在区分AAA和AA相似定理的应用条件上存在一些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时没有足够地强调这两个定理的区别,或者举例不够典型。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一点进行改进,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例题和练习。
部审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27.2.1 第2课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部审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27.2.1 第2课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2.1节《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是相似三角形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容易混淆,解题时往往忽视对已知条件的挖掘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并通过大量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能运用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三角形相似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练习巩固,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性质。
3.讲解例题:分析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巩固新知识。
4.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反馈,提高解题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27章 相似 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是( C )
A.23
B.1 C.32
D.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推论
DE
DE
2.(8分)如图,若l3∥l4∥l5,则有
AB BC
=___E__F______,
AB AC
=____D_F_____,
EF
BC AC
=____D__F___.若a=2,b=3,则c∶d=___2_∶__3____.
(变式)如图,已知AB∥CD∥EF,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有_③___. ①ADDF =BBCE ;②DAFF =EBCC ;③ABFE =ABDC ;④DCEF =ABDC .
4.(4分)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6 cm,7.5 cm,9 cm,△DEF的一边长为4 cm,若想使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则△DEF的另两边长是( C )
3.(8 分)(教材 P34 练习 T1 变式)依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和△A′B′C′是否相
似,并说明理由. (1)AB=1,AC=1.5,BC=2,A′B′=12,A′C′=8,B′C′=16; (2)BC=2,AC=3,AB=4,B′C′= 2 ,A′C′= 3 ,A′B′=2.
解:(1)∵AA′CB′ =18 ,AA′CB′ =11.25 =18 ,BB′CC′ =126 =18 ,∴AA′BC′ =AA′BC′ =BB′CC′ ,
A.2 cm,3 cm B.4 cm,5 cm C.5 cm,6 cm D.6 cm,7 cm 5.(4分)如图,下面是四位同学用无刻度直尺在网格中画的钝角三角形,其中 会相似的两个三角形是( D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和④
6.(4 分)如图,在△ABC 和△ACD 中, AC= 6 ,AD=2,AB=3,BC= 3 , 当 CD=___2_时,△ABC∽△ACD.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相似三角形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和案例分析等。
强调相似三角形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似三角形。
(2) 给定一个三角形ABC,已知AB=3,BC=4,求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相似的条件。
4. 实践操作题:
(1) 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两个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两个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5. 思考题:
(1) 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相似三角形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数学杂志和期刊: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数学杂志和期刊,如《数学通报》、《数学竞赛》等,这些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数学问题和解答,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案例。
- 在线数学论坛和社区:鼓励学生参与在线数学论坛和社区,如“数学吧”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与同学和教师交流相似三角形的相关问题,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解题思路。
目标: 让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和性质。
过程:
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判定方法和性质。
详细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相似三角形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相似三角形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相似三角形案例进行分析。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首先进入我的第一个大板块“说教材”。
我把说教材这个板块分为三个小环节来进行,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本节课《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习了第一节相似多边形的概念、第一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及推论后,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本节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一方面,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还是证明其他三种判定定理的主要根据,所以把它叫做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
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猜想----验证----运用----巩固的过程,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过程。
二、说学生说完了教材,我想跟大家分析一下我所授课的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也就是学情分析。
老师们,我们都知道九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比七八年级强,想得到老师的鼓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7.2.1 第2课时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课件

∵ AB : CD = BC : DE = AC : AE, ∴△ABC∽△ADE,
∴∠BAC=∠DAE,∠B=∠D,∠C=∠E.
∴∠BAC-∠CAD =∠DAE-∠CAD ,
∴∠BAD=∠CAE.
A
故图中相等的角有∠BAC=∠DAE,
∠B=∠D,∠C=∠E, ∠BAD=∠CAE.
E
B
D
C
当堂练习
E
1.8
A
4
B
2.1 F
C
3
3.5
A
4
B
2.4 D
E
1.8
2.1 F
解:在 △ABC 中,AB > BC > CA,在 △ DEF中,
DE > EF > FD.
∵ DE 2.4 0.6,EF 2.1 0.6,FD 1.8 0.6,
AB 4
BC 3.5
CA 3
∴ DE EF FD . AB BC CA
动手量一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角,它们分别相等吗?这两
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A
A′
B′
C′
B
C
A A′
B′
C′
B
C
通过测量不难发现∠A=∠A',∠B=∠B',∠C=∠C', 又因为两个三角形的边对应成比例,所以 △ABC ∽ △A′B′C′. 下面我们用前面所学得定理证明该结论.
证明:
在线段 AB (或延长线) 上截取 AD=A′B′, A
BD BC DC 3 A
∴ △ABD∽△BDC, ∴∠ABD=∠BDC,
∴AB∥DC.
14 B
D
利用三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边成比例 的两个三角 形相似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27.2.1第2课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案及教学反思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重点) 2.会运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问题.一、情境导入我们现在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必须要知道它们的对应角是否相等,对应边是否成比例.那么是否存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便方法呢?在如图所示的方格上任画一个三角形,再画第二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的三边长的相同倍数.画完之后,用量角器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大家的结论都一样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一】直接利用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在Rt△ABC中,∠C=90°,AB=10,BC=6,在Rt△EDF中,∠F=90°,DF=3,EF=4,则△ABC和△EDF相似吗?为什么?解析:已知△ABC和△EDF都是直角三角形,且已知两条边长,所以可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第三边的长,看对应边是否对应成比例.解:△ABC ∽△EDF .在Rt △ABC 中,AB =10,BC =6,∠C =90°,由勾股定理得AC =AB 2-BC 2=102-62=8.在Rt △DEF 中,DF =3,EF =4,∠F =90°,由勾股定理得ED =DF 2+EF 2=32+42=5.在△ABC 和△EDF 中,BC DF =63=2,AC EF =84=2,AB ED =105=2,所以BC DF =AC EF =AB ED,所以△ABC ∽△EDF .方法总结:利用三边对应成比例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而不是两边对应成比例.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2题【类型二】 网格中的相似三角形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 和△DEF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判断△ABC 和△DEF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解析:首先由勾股定理,求得△ABC 和△DEF 的各边的长,即可得AB DE =AC DF =BC EF,然后由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判定△ABC 和△DEF 相似.解:△ABC 和△DEF 相似.由勾股定理,得AB =25,AC =5,BC =5,DE =4,DF =2,EF =25,∵AB DE =AC DF =BC EF =254=52,∴△ABC ∽△DEF .方法总结:在网格中计算线段的长,运用勾股定理是常用的方法.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8题【类型三】 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如图,已知AB AD =BC DE =AC AE,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由AB AD =BC DE =AC AE,证明△ABC ∽△ADE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求解.解:在△ABC 和△ADE 中,∵AB AD =BC DE =AC AE,∴△ABC ∽△ADE ,∴∠BAC =∠DAE ,∠B =∠D ,∠C =∠E .方法总结:在证明角相等时,可通过证明三角形相似得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类型四】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如图,某地四个乡镇A ,B ,C ,D 之间建有公路,已知AB =14千米,AD =28千米,BD =21千米,BC =42千米,DC =31.5千米,公路AB 与CD 平行吗?说出你的理由.解析:由图中已知线段的长度,可求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比,证明三角形相似,得出角相等,通过角相等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解:公路AB 与CD 平行.∵AB BD =1421=23,AD BC =2842=23,BD DC =2131.5=23,∴△ABD ∽△BDC ,∴∠ABD =∠BDC ,∴AB ∥DC . 方法总结:如果在已知条件中边的数量关系较多时,可考虑使用“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类型五】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探究性问题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教具,其中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为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一边长为20cm ,请问怎样选料可使这两个三角形教具相似?想想看,有几种解决方案.解析:要使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则我们可以采用三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判定.解:①当长为20cm 的边长的对应边为50cm 时,∵50∶20=5∶2,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20cm ,24cm ,32cm ;②当长为20cm 的边长的对应边为60cm 时,∵60∶20=3∶1,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503cm ,20cm ,803cm ;③当长为20cm 的边长的对应边为80cm 时,∵80∶20=4∶1,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12.5cm ,15cm ,20cm.∴有三种解决方案.方法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分类讨论,当对应比不确定时,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可避免漏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因为本课时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先猜想出命题,然后证明猜想的命题是否正确.课堂上教师主要还是以提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去证明命题.从课后作业情况看出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总体掌握得较好.。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复备
我们就说△ ABC 与△ A ′ B ′ C ′相似,记作△ ABC∽△A′B′C′,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1
反之如果△ABC∽△A′B′C′, 则有∠ A= ∠ A ′ , ∠ B= ∠ B ′ , ∠ C= ∠ C ′ , 且
AB BC CA . A B B C CA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 具准备 教 法
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应用 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应用
三角尺
引导,启发 教 学 过
学
法 程
发现
一、导入新课: 谈话复习引入课题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 与△A′B′C′中,如果∠A=∠A′, ∠B= ∠B′, ∠C=∠C′, 且 AB BC CA k .
课题: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
课 课 教 学 目 标 题 型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 新授 授课时间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会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A′B′C′ 过程与方法: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运用“操作—比较—发现—归纳”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2
) ,BC︰AC=( )
︰DF,师生共同交流.强调“对应线段的比是否相等”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
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2、如果把图 27.2-1 中 l1 , l2 两条直线相交,交点 A 刚 落到 l4 上,如图 27.2-2(2) ,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 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并朗读)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 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 ,所得的对应线 段的比相等 三、课堂练习: 如图,在△ABC 中,DE∥ BC , AC=4 , AB=3 , EC=1. 求 AD 和 BD. 四、课堂小结: 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 定理” .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 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 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2、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 五、布置作业: 习题 27.2 第 1 题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建筑物的构造、艺术作品的设计等,让学生感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会提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两角法能够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两角法判定相似三角形?”等。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培养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图形的面积、解决几何构造问题等。
3.引导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并能运用相应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两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在引入两角法这一概念时,我会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建筑物的构造、艺术作品的设计等,让学生感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两角法的概念和判定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法)”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如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然而,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尤其是两角法,他们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下)

.
A
D
E
D
E
∵ DE∥BC, ∴ △ADE∽△ABC.
A
B C B 思考:有没有其他简单的办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2
结论并予以证明.再探究:当AE= 1 AD (n>2),而其余
条件不变时,线段AB、BC、CD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等 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证明.
E A C D K
n
B
【解析】∵AB∥CD,BK= 5 KC,∴ CD =
2
AB
CK BK
=
2 5
.
(2)如图所示,分别过C、D作BE∥CF∥DG分别交于AB 的延长线于F、G三点,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 ∠CEF=∠A.(两直线平行,同位
角相等) ∴ △ADE∽△EFC. (两组对应角分
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习题课件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由三边或两边和夹角判定三

6.(3分)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任取一点C,连接AC, BC,并分别取其三等分点M,N(M,N两点均靠近点C),量得MN=5 m,则AB的长是( B ) A.10 m B.15 m C.20 m D.25 m
7.(4分)如图,已知∠DAB=∠EAC,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 ___AA_DB___=__AA_CE___(答__案__不__唯__一__)_______________,使△ ADE∽△ABC.
12.(易错题)如图,在△ABC中,D为边AC上的一点,若AB=12,AC=8,AD=6,P为边AB上的一动点,则当AP的长为
_5_c_m_/_s_,__分2_c_m_别_/s_的时以速,度△1沿.A5D射Pc线和mO△N/As,B,OCM相2的似c方.m向运/s动的,速连接度EF,沿A射E,E线F与OOAN交,于点OCM,且的当点方E到向达运点B动时,,点F连也随接之停E止F运,动,设运
8.(4分)如图,用一个交叉卡钳(两条尺长AC和BD相等,OC=OD)量 零件的内孔直径AB,若OC∶OA=1∶2,量得CD=10 cm,则零件的 内孔直径AB的长为__2_0_ cm.
9.(8分)如图,在△ ABC中,∠ACB=90°,点 D,E分别是边BC,AB上的点,且BBAE =BBDC =
BC 13.如图,点P为∠MON的平分线OC上的一点,以点P为顶点的∠APB两边分别与射线OM,ON相交于点A,B,如果∠APB在绕点P旋 B′C′ ,∴△ABC∽△A′C′B′ 转时始终满足OA·OB=OP2,我们就把∠APB叫做∠MON的“关联角”.如果∠MON=50°,∠APB是∠MON的“关联角”,那么
其对应角∠B的度数相比(
)D
A.增加了10% B.减少了10%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

知识点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符号语言''''''C A ACC B BC B A AB ==∴△ABC ∽△C'B'A'2.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C A ACB A AB =,∠A=∠'A∴△ABC ∽△C'B'A'3.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A=∠'A ,∠B=∠'B∴△ABC ∽△C'B'A'4..相似常见的相似图形呈现形式知识点4.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符号语言 ''''''C A AC C B BC B A AB == ∴△ABC ∽△C'B'A'5.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C A ACB A AB =,∠A=∠'A∴△ABC ∽△C'B'A'6.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A=∠'A ,∠B=∠'B∴△ABC ∽△C'B'A'4..相似常见的相似图形呈现形式。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c.三角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情况,要求学生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运用。
-举例:给出具体三角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已知条件,运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方法判断三角形相似。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基本概念。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它们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在实际应用中广泛使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难点突破:通过分析复杂图形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并应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能力。
d.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
-难点突破:设计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以下方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法)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似三角形判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折叠和测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力用清晰的图示和实际的例题来解释同位角、内错角等概念,但显然,这部分内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点。我意识到,可能需要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实际操作来加强他们的理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引入更多的实物模型或互动软件,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几何关系。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大家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我观察到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明确地设定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引导学生们更加聚焦。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通过分享和交流,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比较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没有被充分地激发思考。我需要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自信心。
-强调: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强调这些判定条件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相似关系。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平行线法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和判定2一、新课导入1.课题导入问题1:请叙述三角形全等的SSS和SAS定理.问题2:把SSS中的“三边对应相等”改为“三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呢?问题3:把SAS中的“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改为“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又是什么关系呢?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知道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能够运用这两个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证明和计算问题.3.学习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和判定2.难点:两判定定理的证明.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P32探究~P33思考上面的内容.(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要求: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探究1:任意画△ABC和△A′B′C′,使△A′B′C′的各边长都是△ABC各边长的k倍,△ABC∽△A′B′C′吗?a.操作: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b.猜想:在△ABC 和△A′B′C′中,如果AB BC CAA B B C C A =='''''',那么△ABC ∽△A′B′C′.c.证明:如图,在线段A′B′上截取A′D=AB ,过点D 作DE ∥B′C′,交A′C′于点E,则△A′DE ∽△A′B′C′.∴A D AB '''=A E AC '''=DEB C '', 又∵AB BC CAA B B C C A =='''''',A′D=AB , ∴A E CAA C C A '='''', ∴A′E=AC.同理,DE BCB C B C ='''', ∴DE=BC. ∴△A′DE ≌△ABC. ∴△ABC ∽△A′B′C′. d.归纳: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e.推理格式:∵AB BC CAA B B C C A =='''''',∴△ABC ∽△A′B′C′. ②探究2: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 和△A′B′C′,使∠A=∠A′,AB ACk A B A C ==''''.△ABC ∽△A′B′C′吗? a.操作:量出BC 和B′C′,它们的比值等于k 吗?∠B=∠B′,∠C=∠C′吗? b.改变∠A 的大小,结果怎样?改变k 的值呢? c.猜想:在△ABC 和△A′B′C′中,如果AB ACk A B A C =='''',∠A=∠A′,那么△ABC ∽△A′B′C′.d.证明:在A′B′上截取A′D=AB,作DE ∥B′C′交A′C′于点E. ∵DE ∥B′C′,∴△A′DE ∽△A′B′C′.∴A D A EA B A C ''=''''. 又∵AB ACA B A C ='''',A′D=AB, ∴A′E=AC.∴△ABC ≌△A′DE. ∴△ABC ∽△A′B′C′.e.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f.推理格式:∵AB ACA B A C='''',∠A=∠A′,∴△ABC∽△A′B′C′.③在△ABC与△A′B′C′中,如果AB ACkA B A C=='''',∠B=∠B′,那么△ABC与△A′B′C′一定相似吗?如果一定相似,给予证明;如果不一定相似,举一反例(画图).2.自学: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是否清楚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每步推理的依据.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指导.(2)生助生:小组交流、研讨.4.强化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33思考~P34.(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先运用定理给出判定,然后对照课本解答进行检验,并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教材P33例1的第(1)题中,三条边成比例吗?符合判定定理1的条件吗?②例1的第(2)题中,∠A与∠A′分别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吗?符合哪个判定定理的条件?③小结运用判定定理1和2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要点.④练习:根据下列条件,判定△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a.AB=10 cm,BC=8 cm,AC=16 cm,A′B′=16 cm,B′C′=12.8 cm,A′C′=25.6 cm.(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b.∠A=40°, AB=8 cm,AC=15 cm,∠A′=40°, A′B′=16 cm,A′C′=30 cm.(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c.下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图1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图2不相似,三边不成比例)2.自学:学生参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探究提纲的第③、④题的完成情况.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针对性指导.(2)生助生:小组交流、研讨.4.强化:运用判定定理1和2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要点.三、评价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些什么收获和不足?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思维是否活跃、回答问题是否积极等方面给予评价.(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根据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通过对判定全等三角形所需条件进行分析,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诱导学生在类比中猜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下列四个选项中的三角形,与图中的三角形相似的是(B )2.(10分)下列条件能判定△ABC 与△A′B′C′相似的是(C )3.(20分)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B =10 cm ,BC =12 cm ,AC =15 cm ,A′B′=150 cm ,B′C′=180 cm ,A′C′=225 cm ;(2)∠A =87°,AB =8 cm ,AC =7 cm ,∠A′=87°,A′B′=16 cm ,A′C′=12 cm. 解:(1)△ABC ∽△A′B′C′.理由:∵AB BC ACA B B C A C =='''''',∴△ABC ∽△A′B′C′. (2)△ABC 与△A′B′C′不相似.理由:AB ACA B A C ≠''''. 4.(20分)(1)判断图1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求图2中x 和y 的值.解:(1)相似.理由:设小方格边长为1,则AB=2,EF=2.通过勾股定理易求得,DF=.∴2DE EF DF AB BC AC ===,∴△DEF ∽△ABC. (2)∵1.5AC BCEC DC==,∠ACB=∠ECD, ∴△ACB ∽△ECD,∴∠B=∠D=98°,1.527x=,∴x=40.5,y=98. 5.(10分)如图,△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AD=5,DE=4,AE=92,DB=7,BC=485,EC=6310,那么△ADE ∽△ABC 吗?为什么?解:△ADE ∽△ABC. 理由:∵512AD AE DE AB AC BC ===, ∴△ADE ∽△ABC. 二、综合应用(20分)6.(10分)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三边长分别为4,5,6,另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一边长为2,它的另外两边应当是多少?解: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它们是相似的. 如果边长2与边长4是对应边,则另外两边为2.5和3. 如果边长2与边长5是对应边,则另外两边为1.6和2.4. 如果边长2与边长6是对应边,则另外两边为43和53. 7.(10分)如图,已知△ABD ∽△ACE .求证:△ABC ∽△ADE. 证明:∵△ABD ∽△ACE,∴∠BAD=∠CAE,AB AD AC AE=. ∴∠BAD+∠DAC=∠CAE+∠DAC,即∠BAC=∠DAE.又∵AB ACAD AE=, ∴△ABC ∽△ADE. 三、拓展延伸(10分)8.(10分)在△ABC 中,∠B=30°,AB=5 cm ,AC=4 cm ,在△A′B′C′中,∠B′=30°,A′B′=10 cm ,A′C′=8 cm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若相似,说说是用哪个判定方法;若不相似,请说明理由.解:不一定.理由:虽然12AB AC A B A C =='''',∠B=∠B′,但∠B 和∠B′不是对应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