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22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22张PPT)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新思维”外交 缓和与西方关系 主动从东欧撤军 鼓励变革
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 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 占国民生产的40% 。
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八一九政变”使叶利钦成为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 目的:为了与马歇尔计划相抗衡
(1985-1991)
勃列日涅夫 刺激。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实质:东欧各国的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了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3.剧变过程:执政党妥协退让,反对派势力大张
反对派夺权 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 4.夺权方式: 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罗马尼亚)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 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 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
Ï ¿ î Ä Þ ¼ Ö Ê ¼ µ µ ¯ ±ä Ç É µ ¼ µ ¯ ½ Â Õ Ô ä º Õ ¨ú » Ë µ º ¯ · Í ê Ý Ä · À à ú ¹ Ë Á Õ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指导思想多元化,即推行 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不再把马克思列 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 制。政治是戈尔巴乔夫政 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 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 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 埃制度。
后的年代里,没有一 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 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 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Ï ¿ î Ä Ä · ê Ý À Ã ú ¹ Õ Á Ë ª Ö Ò Ï Û ä Î × °¿ ² ¶ Ó 1968 350 340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1978 210 440 ¹ ¿ Ì Ë 1968 8500 32400 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 1978 10500 50000 ,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 ½ Ê Õ õ · É » 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 ® Ã Ë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 1978 172 240
实践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后的年代里,没有一 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 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 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 1.内容: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 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方面。
2.结果(评价)
①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 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②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 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内因) 3、客观原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外因) b.西方和平演变 4、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多元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东欧剧变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改变
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解体,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加速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措施:① 政治方面;
②经济方面。
结果: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评价)林模式, 使农业形势有所好 转 ②但没有从根本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莫斯 科市 民排 队购 买日 用品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 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 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 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 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 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 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 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 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东欧剧变
(1)原因:
客观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弊端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主观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成效 不大,社会矛盾尖锐。
(2)表现:①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 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实质:
社会制度改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 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 的情况下, 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 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 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 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 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 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 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苏 重点:重工业 联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体制更加僵化 的 发 3.戈尔巴乔夫改革 后经济后政治 —直接导致解体 展 与 ———加速解体 4. 八一九事件 改 革
1.赫鲁晓夫改革 —冲击斯大林模式
重点:农业
5.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 苏联是否会存在下去?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僵化(根本 原因) 2.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3.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其他原因) 4.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思想混乱政局失控 (直接原因) 5.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东欧剧变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东欧剧变与 八一九事件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练一练
1、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 本来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 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论 的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6.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东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发表电视讲话辞职
?,
苏联国旗
俄罗斯国旗
从苏联到独联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苏联解体 五、东欧剧变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首

国名
存在时间

苏联
1922年-1991年

匈牙利
1949年-1989年

罗马尼亚
1947年-1989年

保加利亚
1946年-1990年

波兰
1944年-1989年
主 义 国
捷克斯洛伐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 南斯拉夫
1919年-1992年 1946年-1990年 1946年-1991年 1945年-1992年
• 2、“经互会”的作用:克服了东欧国家战后经 济困难,也将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
• 3、斯大林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 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改造;★
• 4、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 1、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①政治方面, ②经济方面
3、评价:
(1)积极:为日后赢得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但苏联模式的弊端 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 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件(含视频)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件(含视频)

经互会的成立
“经互会”实际上 是苏联模式的扩大, 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 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 而同苏联的经济紧密 的联系在一起。
斯大林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 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建交:1949年
1950年,中苏 缔结《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加强了 社会主义阵营的力 量。
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 事件 叶利钦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 “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 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 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 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 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 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 件的爆发。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 有1.5%。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 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 皮鞋……
表现 政治
经济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三、苏联解体
经济 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 改革 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政治 改革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 之加剧。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应该怎样评价“经互会”? 2.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欧洲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 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这些事情”指的是什么事?
(1)东欧剧变。
(2)根据材料,归纳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 (2)内因: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照搬斯 大林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 外因: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 影响。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加强了 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P84,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应该怎样评价赫鲁 晓夫改革? 1.措施: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 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
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 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 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 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 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课件(共22张PPT)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 苏联,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 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 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 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 旷世奇功二战中,社会主义向前冲。
社 会 主 义 由 一 国 向 多 国 发 展 。
斯大林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 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 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1949年,成立经 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中国与苏联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 力量。
东欧剧变制度换,红旗落地苏联散。 社会主义挫折难,两极格局终结完。
苏联解体后的多次俄罗斯民意调查表明:70%以上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 不存在必然性,是完全可以防止的。 2010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 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 由于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
历史地看,苏联共产党要么反对改革,要么沿着错误的方向改革。在苏共亡 党的问题上,应当负责任的不仅是戈尔巴乔夫,还有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 以及那些反对改革的人。
历史在这里沉思:大国何以崩溃?
历史在这里沉思:大国何以崩溃?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 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在改革的名义下推行一条自我否定、自我丑化 的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指导思想促使了历史悲剧的发生。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1949年,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互会”,有利于恢复发展东欧各国经济,但是也有利于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1949年,新中国成立,与苏联建交,掀起学习苏联高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苏联模式弊端:政治: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经济:实行单一公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指令性经济计划等改革者内容评价赫鲁晓夫(侧重工业改革)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勃列日涅夫(侧重军事改革)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加强经济刺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戈尔巴乔夫加速经济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危机加重使人们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三、东欧剧变1.背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3.表现: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四、苏联解体(1991.12.25)——社会主义运动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结束1.原因:(1)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原因)(3)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4)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抬头;(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6)西方和平演变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外部原因)2.启示:苏联解体反应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五、苏(联)东(欧)剧变影响1.“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2.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启示(敲黑板,划重点)联系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抓好党建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建设,更新发展党的指导思想2.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不断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5.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做好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摸着石头过河)1.成就: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的发展和挫折。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最终会取得胜利。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挫折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最终会取得胜利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的挫折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概念,引出本课的主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九年级历史下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PPT

九年级历史下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PPT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说一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 哪些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 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 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社会主义力 1949年,经互会成立
社 量的壮大 会 主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
发 展 与 挫
苏联的发 勃列日涅夫改革 展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苏联解体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先提出改革的苏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 搞“乱”了,勃列日涅 夫改革把苏联搞“僵” 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 苏联搞“垮”了。特别 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 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 接原因。苏联的政治、 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 深,直接引发“八一九” 事件的爆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 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 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 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表现: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 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较快速度的增长,工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6%,
比美英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
仅次于日本。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
、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达到了世界 领先的地位。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
59%,十年后的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在
勃列日涅夫
这段时间里,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 的提高,职工工资提高了80%,城市居民的平
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加到了13平方米,拥有
电视机的家庭从32%上升到90%,拥有电冰箱的
家庭从10%上升到99%,还有10%的家庭购买了
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并获得了成效。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1978
350 210
340 440
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D )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3、东欧剧变主要是指( D ) A.国家名称变了 B.国家的版图变了 C.国家的首都变了 D.国家的性质变了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的年代里,没有一 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 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 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1.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 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2.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 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 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难点释疑
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 了正确的对策。
历史图片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首页 末页
历史图片
克里姆林宫升起俄罗 斯国旗
苏联解体漫画
解题技巧
★(2018泰安)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D )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 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 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高唱着“忠于十月革命的
理想,忠于社会主义的选择”的口号,却在 1990年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提出了修改宪法中 有关党的领导地位条款的建议,并表示准备实 行多党制。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九下)
过关训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谈谈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为什 么要从农业开始。
解题技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历史。注意掌握相关基 础知识。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 更加分散,不是集中,①法错误。D符合题意。
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 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 同之处是( A )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大规模开垦荒地 C.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目标导航
首页
末页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天堂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苏联解体
自学课本P104-111,完成以下问题(6分钟)
1、二战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数? 2、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有何不利影响 3、赫鲁晓夫及匈牙利改革的结果? 4、东欧剧变的时间、内外原因、巨变的实质? 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6、苏联正式解体时间,解体的历史、直接 和外部原因,解体的标志性意义?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的时间、标志, 其历史意义?
第一次 世界 大战

凡尔赛 — 华盛顿 体系

第二次 世界 大战

两极格局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启示: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 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 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 (3)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 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 线。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说出以下人物贡献)
1848
1917
1922
苏联成立
1991
苏联解体
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 诞生 建立苏俄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说出以下人物贡献)
李大钊: 1917后, 宣传十月革命 和马克思主义
1949,建立 新中国
1978,改革开放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戈尔巴乔夫
产主义者
莫斯科市民排队 购买日用品
大 西 洋
苏 联
民 德
波 兰
罗马尼亚
尼阿 亚尔 巴
被遗弃在布达 佩斯街头的斯 大林头像
推倒斯大林像
东欧剧变: 时间: 1989-1991年 政治: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表现: 经济: 实行市场经济 军事: 加入北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共22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共22张PPT)

5、东欧剧变主要是指( D ) A.国家名称变了 B.国家的版图变了 C.国家的首都变了 D.国家的性质变了
6、《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
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
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
事件是( A )
A.苏联解体
B.东欧巨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八一九 政变),试图挽救苏联,结果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 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 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克里姆林宫升 起俄罗斯国旗。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两 极格局结束。。
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 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 实行政治多元化。
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表现: (东欧剧变的实质)
②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随堂训练
18-1
1.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
的影响
B
随堂训练
18-1
2.苏联解体说明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B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 成下列问题: 1.经互会成立的背景、概况和评 价; 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3.中苏互助局面的出现。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前苏联 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 合作组织。
苏联发行 的纪念经 互会30周 年邮票 (1979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 成下列问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局限 ;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小过 于局限。
赫鲁晓夫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1.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经 互 会 旗 帜
1.经互会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 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 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 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 轨道。 。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入新课
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了76.1%, 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谁就没有头脑。”1991年12月,苏联宣布解体。苏联是如何从国 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
2.东欧剧变 原因:(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 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 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 演变”战略。 (3)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 实行政治多元化。 概况:东欧政局激烈动荡。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 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 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 加速了苏 联解体 2、苏联解体 时间:1991年底 影响:(1)二战后以美 苏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终结,使世界格局朝着多 极化方向发展(2)国际 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 折,留下了深刻历史教训
苏联 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2)直接原因: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政 策 (3)外 因:西方帝 国主义国家实行遏制 社会主义政策和和平 演变战略。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 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 刺激。 评价: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重工 业发达,轻工业农业落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 济的痼疾
东欧剧变和பைடு நூலகம்联解体
东欧剧变的实 质是? 东欧剧变8 1989年,东欧各国开始实行 政治多元化。 (1)东欧工人党丧失政权;
(2)社会制度都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
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 上、实行私有化基上的市场 经济。 (3)东欧版图发生变化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原因 1、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 式) 2、东欧改革成效不大,社 会矛盾日益尖锐。 3、西方国家推行冷战和 “和平演变”战略。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 响
答案:1、经互会;计划经济;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赫鲁晓夫;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体制;4、勃列日涅夫,新政策;计划经济体制;军事;重工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5、戈尔巴乔 夫;多元化;社会制度;议会民主制;多党制;私有化;6、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7、八一九;1991;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 和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互会,将东欧纳入 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对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改造。 毛泽东访苏和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有保加利亚、 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 斯洛伐克等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1953——1964年担任苏联领导人)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 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 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 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 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 中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国旗落下,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 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 国 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 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苏联国旗落下,苏联解体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成立了(),帮助东欧克服了战后困难,但也将 东欧纳入了苏联()轨道。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建交,并签订了《》,加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3、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 担任苏联领导人,他进行了改革,但没有根本改变() 时期形成的()体制 4、苏联()上台后,经济上推行(),但仍未根本突破高度集中的()体制。为同美国进 行军备竞赛,苏联将科技进步重心放在()方面,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发达,农业、 轻工业落后。()()()成为苏联经济痼疾。 5、1989年,受苏联()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两三年内,东欧各国()发 生了根本变化,政治上实行()和(),经济上实行()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东欧剧变 原因有哪些? 6、1985年()任苏联领导人后,进行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 开化、政治多元化、民主化;()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7、1991年的()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年底,苏联解体。 8、苏联解体原因有哪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留下哪些历史教训?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1、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未果 2、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 提出新思 维;倡导公开化、政治多元化、民 主化;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 多党制。 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 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 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改 革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了苏 联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