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文化与文化旅游的若干问题探析——以长江三峡为例

合集下载

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

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

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三峡文化,无疑是我国华夏文化园中众多的地域文化之中的一朵奇葩。

虽说三峡旅游近年来十分火热,加之三峡工程建设的开展和三峡附近旅游景区的逐步开发与扩大,它的周边旅游产品也迅速的火热起来。

但其实三峡一文化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只是过去宣传不够。

真正受到大众媒体及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传扬是近10年来随着三峡水电工程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才被明确提出研究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三峡及三峡文化旅游的认识三峡文化:包括三峡库区和三峡南北两岸大片地区及上下两端的重庆、宜昌两座大、中城市在内的三峡文化区。

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旅游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经后来学者研究,现在普遍认为三峡文化是指人类在我国长江三峡地区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所创造的具有显著的流域性、地域性特征,并与我国其他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1]三峡文化旅游:是一种三峡的地域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相结合。

三峡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两岸历史人文、三峡工程,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和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使得三峡旅游如虎添翼,而三峡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得三峡文化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所了解的三峡及三峡旅游。

1.1三峡自然风光是三峡文化旅游的躯干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

三峡的自然景观是国内外知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特色,人们各用两个简洁的词来形容它们: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西陵峡──险峻。

如果用唐宋诗人各四句诗来形容,则唐朝大诗人杜甫用“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云忽云根”,描写瞿塘峡的雄奇风貌;唐朝诗人李端用“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刻画巫峡之秀美;宋代大诗人陆游用“船上急滩如退鹢,人缘绝壁似飞猱。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2005年04月13日14:58:03 风景名胜长江三峡,波涛滚滚,千古长流。

这壮丽的山川,曾经闪耀着大溪文化的异彩,诞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王昭君。

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吴蜀相争的古战场。

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苏轼、陆游等诗坛文豪,在三峡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

灿烂的三峡民俗文化,包括生产民俗、民居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等诸多内容。

本文谨对三峡地区的民居、畲田、头饰、船歌、信仰等方面进行初探。

•三峡古代民居长江三峡两岸居民,利用峡江多岩石树木之优势,依山筑室而居,层层叠叠,仿佛置入山水画卷之中。

尤其在那险峻的临江之畔,古代巴人依山傍水建成了一栋栋奇特的“吊脚楼”。

古代称之“干阑”。

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三峡地带,终年云遮雾绕,地势潮润。

古人为避瘴疠,毒蛇之害,人居楼上,古来有之,代代相承。

故《北史·蛮僚传》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唐代,杜甫于公元766年4月寓居奉节,对三峡民居有诗歌咏。

《夔州歌》歌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桔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杜甫诗中“闾阎”,原意指乡里中的门。

这里是指夔州人民依山势之利,重叠建筑的房屋。

深秋季节,在枫树与桔树的红绿交映之下,那稠密的民居缭绕山势直上山顶,造成了“复道重楼锦绣悬”之美景。

我们从杜甫诗中,侧面了解到三峡古镇夔州人民,祖祖辈辈经过改天换地,把峡中一个荒凉小镇,建设成为人烟聚居的峡中乐园。

宋代文人欧阳修也在《夷陵县至喜堂记》中记载:“民之列处,灶廪偃井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畜豕。

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

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

”由于民俗深信,造成了三峡地区昔日茅房吊脚楼皆多。

明代之时,三峡民居十分壮观,故明代状元、著名文人杨升庵在《竹枝词》中高歌:“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

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

三峡旅游应走在民俗文化的路上

三峡旅游应走在民俗文化的路上
承, 引人入胜 . 形成 了具有 鲜明特征 的优 秀文化 .
在 中国 民俗文化 宝库 中, 占有重要 的一席 。而旅
游开 发建 设,需要依 据各种不 同的文化类 型 . 以
良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旅游业
的发展。
不 同的视 角去考 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
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 品,且现在的旅游业已 向 人文生态旅 游的高层次了独具特 色的文化 内涵 。在我 国古代就 有 “ 五
里 不同风 、十 里不 同俗” 之说。 居住在不 同 自然 条件下 的人们 ,在 闲 暇 、交往等 生活 的结构 、范 围和 对象都会 不 同,这些对 人类 的各种行 为包括旅游活动产生诸 多影响。 世 界上许许 多多的 民族 , 都有 自己的文 化传统 , 正是这 种独特 的文 化传统 . 使一个 民族 与其 他 民族 区别 开来 。每个 民族 都 生活在特 定 的 环境 中,不 同的环境造 就 了不 同 的生产 、生活方 式,形成 了不 同的语 言 、文 字 、艺术 、道德 、风俗 习惯,构 成 了不同 的民族文化 ,成 为发 展民族旅 游的潜力之所 在。 民俗 旅游是 指人们 离开惯 常住地 ,到异 地去 以地域 民俗 事项 为主 要观赏 内容而进 行 的文 化旅游 活动 的总 和 。 目前 民俗 旅游 已和 自然风 光 、名胜 古迹旅 游一起 构成 了颇 具特 色的旅游 三大 系列产 品。从广 意 来讲,旅游实际就是 民俗旅游, 民俗和旅游是文化 与生活的复合体 。
三峡库 区世界 自然 遗产 武 隆 天坑 三
电影 《 城尽 带黄 金 甲 外 景地 满
摄影 /刘 智勇
tI - 中国三峡 I - 7j 0 L蹰 黼嘲躐 黼
赏来反映和传播 ,而鉴赏是~种文化活动 ,因此, 自然旅游资 源同样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长江三峡以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史的文人墨客,歌咏三峡的诗篇也就连绵不绝,清人有“西陵风俗由来厚”的说法,从文化角度来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长的文化沉积带,是民族文化的富产地带。

历代游历三峡的诗人们,不仅留连于这里的山山水水,更喜欢这里的民俗风情。

从他们留下的华章美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巴山楚水的雄伟壮丽,也可以领略到巴风楚韵的古朴纯正。

节日民俗文化是三峡文化中绚丽多姿、情韵生动的美丽小花,历代文人爱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赞美三峡,而现在我们从三峡旅游欣赏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节日民俗文化。

在风土民情古朴淳厚的三峡地区,我们的先辈们在此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丰富多彩的风尚习俗,历史上三峡也是是楚文化与巴文化交融发展的区域,因此我们在探讨三峡民俗文化的时候,不得不提及的就是这引人入胜的巴风楚韵了。

三峡地区古朴忠烈的民风一直是历代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话题,先不提及在早期三峡民风的案例,单从三峡水库工程百万大移民中,广大移民群众由原先的“家园难舍,故土难移”的无奈情怀逐渐转换为“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一意为国家”的举动,由固守其土而为举家搬迁,勇敢走出三峡,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安家立业,这实际上是千百年来三峡民众忠烈,劲勇的人文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再现,也是古老“质直好义”品格的发扬光大。

其次,三峡地区神秘的巫文化,也是三峡民俗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巫文化起源于大溪文化时代,再经过多个世纪的传承和发展,由原先的野蛮,愚昧的迷信,逐步向文明的靠拢。

并且巫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神秘的祭祀鬼神信仰,一直也是三峡地区一个显著的特征。

再者,巴楚两地的岁时习俗也是三峡民俗文化的一个部分,岁时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如春节,楚人长幼穿戴整齐,按次序拜贺;端午节,挂菖蒲,戴艾叶;重阳节登高饮酒等,都是三峡民俗文化的瑰宝。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中国的三峡地区位于重庆市、湖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是长江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之一、三峡地区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悠久的民俗文化,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三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古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巧峰碑林、白帝城、黄鹤楼等等。

三峡地区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天堂,诗中有山水、诗中有江河,他们用他们的笔触和笔墨,将这片土地的美丽和历史传承了下来。

走进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独特魅力。

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如三峡木偶戏、铜鼓祭、茶艺表演等等。

三峡木偶戏是中国民间木偶戏的代表之一,它曾经在世界木偶戏界享有盛名。

铜鼓祭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敲击特制的铜鼓,以示安神和祈福。

茶艺表演是将茶的制作、品饮和表演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三峡地区独特的茶文化。

除了民俗文化,三峡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不仅解决了长江上游的洪水灾害问题,还创造了一片新的湖泊。

乘坐游轮,穿越三峡的峡谷,欣赏奇峰峭壁和碧水蓝天,绝对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此外,还有巫山、小三峡、宜昌东洲大峡谷等景点,都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的著名文学家李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的诗句,形容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之美。

而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更是通过三峡的背景,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和抗争。

三峡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旅游体验。

三峡地区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峡地区的酒店、餐饮、交通等旅游配套设施也得到了全面升级。

游客可以住在豪华的酒店,品尝当地特色的美食,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享受一次愉快、舒适的旅行。

三峡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的创新和变革

三峡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的创新和变革

三峡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的创新和变革中国江南地带的长江三峡风光秀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古往今来,三峡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丰富的民俗习惯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峡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传承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和创新。

三峡的民俗习惯与文化三峡地区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主要是指包括巫术、祭祀、婚俗、节日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在三峡地区,儒释道的传统信仰文化和巫术信仰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景观。

比如,“三月三”是三峡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当地民众会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到江边观赏龙舟竞渡和舞龙舞狮等各种表演。

同时,三峡地区还有诸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和文化交流场所。

三峡地区的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以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最为丰富。

三峡当地有着丰富的艺术珍品,包括唢呐、花鼓戏、腰鼓、秧歌、巫术、民间医术等。

这些艺术珍品和传统文化财富继承至今,象征着三峡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

三峡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传承在传承项传统文化方面,三峡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维护历史文化遗产,鼓励人们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缓解历史文化遗产所面对的危机。

其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三峡地区也成立了很多的文化机构,包括博物馆、艺术机构、研究中心等,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人文历史。

此外,近年来,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学校的历史、语文等科目中,教师们注重文化与历史的贯通性,注重学生们对历史文化理解的深入。

三峡文化与民俗习惯的变革和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三峡地区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使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三峡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婚庆、旅游、文化产业等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元素,使得三峡地区的原有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呈现,逐渐走向了一个更加多元化与较为繁荣的文化形态。

略论三峡民俗文化与三峡旅游开发

略论三峡民俗文化与三峡旅游开发

情可以使人怀念家乡 , 起到恋乡爱国的潜意识 的陶冶作用。
其次 , 民俗文化 完整 、 中地 反映环境 特点 , 集 具有鲜 明的 地域性和强烈 的旅游吸引 力。 长江三峡的居 民群体 , 在长期生
的婚嫁丧 葬习俗 、 传统节庆 、 民间传说 以及 民间杂艺 等。例 如 三峡人逢 年过 节都爱 “ 玩龙灯”、 舞狮子”。 “ “ 狮舞”是三峡 人 的绝技 ,舞狮者借用了劳动 中善于攀登悬崖 峭壁和泅水仰 泳 的功能。 滚地舞 时 , 狮可 四脚朝天却 不见 舞狮人 , 滚成狮球 ,

民俗 文化 与 旅 游

个民族 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 的创造成果 ,是在 民
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 一定的社会群体应付各种环境 , 满足各 种需求而不断积 累起来 的一种社会 创造 物 ,是没有个人所有 权的群体文化积淀 。它具有鲜 明的民族性 、 历史传承性 、 地域
变异性 、 社会阶层变异性等多重特性 , 它是一种生生不息 的文 化现象 , 其载体是不 同民族 、 不同地域的人类 自身 。世界上每

游客在求新求 奇求异 的心 理驱动下 ,在旅游 中追求更多 的文 化性 、 参与性 与娱乐性 。民俗旅游 具有 民族 性 、 文化性 、 群众 性、 参与性和娱乐性 的特点 , 因而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 。
二 、 峡民俗 文化 包含丰富旅游资源 三 三峡 民俗 文化旅游资源的范围十分广泛 ,其 外延几乎 包 括三峡 先民生 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 面, 并通过心理的 、 言 语

的和行 为的方 式表现出来 。根据三峡 民俗 文化 旅游 资源的存
在形 态和表现 形式 , 大致可分 为两大类 :
1 三峡 物质 民俗文化类旅游 资源。这类旅游 资源主要 包 、

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以大湘西为例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作者:刘景慧刘冰清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民俗作为一种活着的潜文化,是一定地域民众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生活方式的趋同走势不可逆转,差异性的民俗旅游产品越来越吸引众多的旅游者,民俗文化旅游日益成为当前旅游界的一大热点,也成为民俗文化深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点,但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凸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受到普遍的关注。

民俗文化旅游指根据本地域、民族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而设置的旨在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

它的构成条件首先必须是民族特点,应该具有与旅游者的民族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其次具有本土民族特色,这不仅仅是说具有民族地域特色,而且应具有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特色;再次应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底蕴,从民族文化中还可透视出民族的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历史文化价值,甚至有的还带原始文化价值从而使其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的意义;最后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赏价值,也就是说除具有特点外,还要有优势,还必须提供出本土民族的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最优美的文化艺术。

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构成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也构成设置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基础。

[1]本文以大湘西为例,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论述。

一大湘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其一,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大湘西主要是指湖南西部的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等地。

这三个市州2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3196平方千米,人口880多万,居住着土家、苗、侗、瑶、白等30多个少数民族。

这里不只是有绝美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有异彩纷呈、内容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充分体现民族创造力和特色的公共建筑,如有侗族的风雨桥、鼓楼。

长江三峡文化考察报告长江三峡旅游发展(五篇)

长江三峡文化考察报告长江三峡旅游发展(五篇)

长江三峡文化考察报告长江三峡旅游发展(五篇)如何写长江三峡文化考察报告(推举)一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胡金滩码头,是我们景区的始发站,我们将乘坐渡船到达对岸的三峡人家风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南岸,是长江三峡最漂亮的景区,也是环坝集团历经十多年细心打造的创新型景区。

三峡人家一肩挑两坝(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坝的三峡大坝,另一个是亚洲第一大坝的葛洲坝),一江携两溪(分别是可以体验军事漂流的杨家溪和漂亮胜景龙进溪),保存着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三峡唯一的三峡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

石(灯影石、石令牌)、瀑(黄龙瀑、琴鹰瀑)、洞(灯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种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内完善组合;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奇妙,瀑有瀑的壮美,石有石的气质。

极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这里有洪荒之美、这里有苍凉之美、这里有阴柔之美、这里更有雄浑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峡文化主题公园,古老的地质文化、巴人文化、楚国文化、土家文化、码头文化、军事文化构成三峡的历史人文景观;走进三峡人家您将经受一次烟雨迷濛的文化梦幻洗礼。

三峡人家融合三峡文化之精华,巴风楚韵,峡江今昔,一览无余。

壮伟的长江培育了三峡文化,它是巴楚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进展。

当博大与神奇结缘,辉煌与厚重联姻,三峡人家就注定是新三峡旅游的古老传奇。

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枯藤老树喜鹊窝,机枪碉堡旧战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当您进入景区的一刹那,您的心注定将永久留在这里,徜徉在仙境般的梦幻景致,这里的美让你心悸,这里的美更让人窒息。

三峡人家,一网打尽三峡的自然元素和文化旧梦。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去体验一场布满梦幻颜色的大型生态文化之旅吧!如何写长江三峡文化考察报告(推举)二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很快乐有时机为大家效劳。

我是来自重庆中国青年旅行社的导游,我姓温,大家可以叫我小温。

在大家巡游重庆的期间,我会竭尽所能为大家效劳,假如小温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盼望大家能够提出来,以便我的改良;做得好的地方,也盼望大家能赐予我确定,以增加我的信念。

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外国语学院2011级商务英语1班学号:201103084104 姓名:林欣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在人类历史我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瞬间的璀璨,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历史。

而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作为一个三峡库区大学的大学生,了解三峡,了解三峡民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峡库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又以土家族居多。

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包括节日民俗、丧葬民俗、禁忌民俗等等)。

”[1] 了解了此信息之后,我们几个同学就趁五一放假期间去到了恩施土司城领略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那里有纯木质的建筑,有索桥,有土家歌舞,有土家阿妹等等,身心都受到了土家的民俗的渗透,一天下来我们的感受也颇深。

由此可见,我们的名族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正因为这些资源推动着我们民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人们对此的消费就会增加,市场供需不断旺盛,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能带动地方旅游也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工艺品,餐饮,住宿等等。

水文化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以长江三峡为例

水文化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以长江三峡为例

水文化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以长江三峡为例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江三峡作为旅游景点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水文化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水文化作为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对于旅游规划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从水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入手,本文阐述了如何将水文化融入旅游规划中,以及水文化在旅游规划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水文化在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1. 引言长江三峡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在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如何凸显水文化的价值和特色,对于提升长江三峡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从水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入手,探讨水文化在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并以长江三峡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2. 水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水文化是指以水资源为核心,以水为载体,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的文化现象。

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水资源的利用、水文化艺术以及水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等。

由于长江三峡地区处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文化遗产,因此具有独特的水文化内涵。

长江三峡水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河流文化:长江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水,包含了丰富的河流文化元素,如渔民文化、船舶文化等。

- 溪流文化:长江三峡地区拥有众多的溪流和小河,这些溪流在当地居民心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 大江文化: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它的宏伟和壮丽影响了长江三峡地区居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3. 将水文化融入旅游规划中的策略将水文化融入旅游规划中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和策划。

以下是一些将水文化融入旅游规划的策略: - 保护水文化遗产:旅游规划过程中,要将保护水文化遗产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方式,保护水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 创造水文化体验: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水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水文化的魅力。

从旅游业角度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以三峡库区文化资源开发为例

从旅游业角度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以三峡库区文化资源开发为例

从旅游业角度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以三峡库区文化资源开发为例摘要:三峡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但是三峡所在的区域仍然贫穷落后,尤其是三峡库区的开发问题仍然棘手。

旅游业是三峡库区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繁荣,三峡库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显然十分重要。

文化资源对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也就在其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三峡库区文化资源旅游业经济发展一、三峡库区文化资源内容概况“长江三峡”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居“中国旅游四十佳”之首和中国14条和“旅游热线”之冠。

显然,让“长江三峡”在旅游领域如此声名显赫的是其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自然的恩赐,鬼斧神工一般的神奇自然风光;二是人类文化的创造,风韵独具的文化资源。

而文化资源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三峡库区的文化资源基本涉及了一下一些方面。

(1)巴楚文化资源。

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会产生独特的人类文明,山水奇甲天下的三峡地区是巴楚文化的摇篮。

巴人和楚人的祖先很早就在这个地区生息繁衍,而他们的生存痕迹流传至今。

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巴人遗址、楚墓群、凌空古栈、悬棺崖葬等人文奇观在多出被发现。

这些都成为当今三峡库区的重要文化资源。

[1] (2)红色文化资源。

三峡库区的主体部分主要位于重庆市,而重庆市正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

重庆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抗战时期的“陪都”,市内保存着了200多处民国时期的“陪都”遗迹,有多处革命名人故居或英烈纪念馆。

(3)名人文化资源。

有道是“山川资俊杰”,人才的成长与环境密不可分。

三峡地区山川奇美壮丽,自然钟灵毓秀。

古来文人墨客尽为之折腰,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都曾经涉足此地,并且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遗迹。

[1](4)民族文化资源。

三峡库区地处多民族的大西南,30多个少数民族散落在这个山高谷深的地域,有着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自然奇观和文化遗产。

长江三峡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游览长江三峡不仅可以领略神奇的自然景观,还能感受历史文化的渊源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长江三峡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备受世人瞩目,游览长江三峡,不仅可以畅游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深刻感受到历史变迁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一、长江三峡的历史渊源长江三峡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奇观之一,也是中国最有文化底蕴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长江三峡历史渊源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人类居住,历代皇帝和文人骚客都曾在此留下了诗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江三峡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保护长江三峡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

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石刻、书画、古代文物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丰厚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关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关乎世界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游客的共同努力,需要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为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保护筑起坚实的防线。

三、长江三峡的历史变迁长江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长江三峡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江三峡的历史变迁,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今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关于三峡民俗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三峡民俗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三峡民俗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1.保护先行,开发第二。

在开展三峡民俗旅游开发之前,必须首先对三峡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其特色和价值。

同时,要注重保护和修复三峡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造成的损害。

2.引导游客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

要引导游客尊重三峡的文化传统,关爱当地的生态环境,遵守当地文化和习俗。

同时,要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为不同开发策略予以规划。

3.多元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体验。

除了传统的旅游路线,还可以通过设计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游民间文化等方式,提供不同游客需求的个性化选择。

通过这些手段,增加游客的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4.加强产业链联动和合作。

三峡民俗旅游的开发需要多方协作,旅游局、文化部门、旅游企业、当地民间团体等相关方面应加强协调和联系,共同致力于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5.重视公民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三峡民俗旅游时,必须牢记公民责任,将环境保护纳入一切规划和决策之中。

同时,长远计划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峡的民俗风情考察

三峡的民俗风情考察

三峡的民俗风情考察
引言
三峡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本文
将对三峡的民俗风情进行考察,介绍其特色和魅力。

三峡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三峡地处中国长江中游,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这里有壮美的峡谷、清澈的江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同时,三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便是文化繁荣的地方。

三峡的传统节日
三峡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
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俗和庆祝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并举办舞狮表演和
龙舟竞赛等活动。

三峡的民间艺术
三峡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包括山歌、舞蹈、木偶戏
等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氛围,展示了三峡人
民的生活和情感。

三峡的特色民风民俗
三峡地区的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

例如,他们
喜欢种植茶叶、捕鱼和制作竹编工艺品等。

此外,三峡人民还保留
着一些古老的传统俗,如祭祀祖先、拜年和结婚俗等。

结论
三峡的民俗风情独特而丰富,展示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考察三峡的民俗风情,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民和他
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保护和传承三峡的民俗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礼俗文化与文化旅游的若干问题探析——以长江三峡为例

礼俗文化与文化旅游的若干问题探析——以长江三峡为例

作者: 曾曼琼
作者机构: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8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礼俗文化;文化旅游;长江三峡
摘要:随着现代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者的消费理念更加成熟和理性,旅游需求正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人文旅游方向发展。

作为人文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俗文化旅游不容忽视。

本文以有着丰富的礼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长江三峡为例,分析了三峡礼俗文化旅游资源及特点,探讨了三峡礼俗文化与三峡文化旅游的关系,提出了礼俗文化旅游今后的发展对策。

浅谈三峡文化旅游

浅谈三峡文化旅游

浅谈三峡文化旅游“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学时,我们就曾学习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来都只基于语文老师口中的对它的认知,不知道这首诗背后的含义?前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告诉我们早上告别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但其实这首诗也是在表达三峡的特点:早上告别的白帝城在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它位于长江上游;千里江陵中的“江陵”在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大概一千多里路,其中就包括了七百里的三峡,也就是我们第一段郦道元中的《三峡》。

第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表现出三峡的幽长,空谷回响,两岸的猿声还在不停的回响,轻快的小舟就已经驶过万重青山了,说明三峡山峦叠嶂,连绵不绝。

我们平时所说的三峡其实是长江三峡,他又叫大三峡或者峡江,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从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起,一直流到湖北省南津关以东,全场是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这个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长江三峡或者大三峡。

中国的文字向来都是对立的,那既然有大三峡,一定就有小三峡。

小三峡又是什么呢?由于三峡连绵悠长,所以在途中又形成了多个峡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巫山小三峡中的三个峡,分别是:滴翠峡、巴雾峡和龙门峡,这三个峡就被称之为小三峡。

随着近几年三峡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关于三峡旅游的热点问题被讨论和研究。

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个人对三峡旅游的文化比较感兴趣,对当前的文化旅游比较感兴趣,对三峡文化与三峡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形式和旅游资源开发更为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 三 峡地 区 土家 人 相 袭 至今 的跳 丧 , 当地 人 发 展 。而一 个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大 量 地 体 现 在 礼 俗 之 文 化 ” 叫跳 中, 礼俗 文化 旅游 是 人 文 旅游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三 峡 管 这种 为亡 人办 理 丧 事活 动 所 表演 的风俗 歌 舞 , 撒 , 也 鼓 地 区有 着 许 多 历 代 相 传 的神 话 、 仰 、 说 、 信 传 民谣 、 仪 “ 叶尔 嗬 ” 它直 接继 承 了古代 巴人 葬仪 , 留有 “ 的楚俗痕迹。樊 绰《 蛮书》 卷十记有 : 土家先 式等 礼俗 文 化 资 源 , 旅 游 竞 争 激 烈 的今 天 , 三 峡 盆而歌” 在 对
“ 鼙 其 其 礼俗 文化 资 源 的合 理 利 用 、 三 峡旅 游 的可 持 续 发展 民巴人 , 初 丧 , 鼓 以 为道 哀 , 歌 必 号 , 众 必 跳 。 对 此乃 盘瓠 、 白虎 之 勇 也 。 巴人 以 白虎作 为 氏族 图腾 , ” 具 有 重要 意义 。
以虔 诚 的心情 祈祷 白虎神 的保 佑 ,跳 丧 ” 动作 极 力 “ 的

相互 英 、 5国游客访华动机综合调查 的资料表 明: 德 第一 巴文化和楚文化 的发源地 。巴山楚地依水相连 , 经过 千 百 年 的历 史 演 变 , 各 自后 裔 的文 化 习 在 位 是 了解 人 民 生 活 , 二 位 是 了 解 历 史 文 化 , 三 位 渗 透 , 第 第 这 是游览风光和品尝佳肴 。这项调查表 明人 们 的旅 俗 中都 能看 到对 方 的遗 风 遗 俗 , 种 既非 纯粹 的 巴文 J 化, 亦非 纯粹 的楚 文化 的 “ 三 种文 化 ” 称 为 “ 第 被 巴楚 游需 求正 逐 步 由单 一 的观 光 旅 游 向文 化 性 旅 游 方 向


三 峡 礼 俗 文化 旅 游 资 源 及 特 点
模仿虎 的体态 , 正是 此种 心理 的反映。楚 人丧仪 有
“ 鼓盆而歌” 者。《 子 ・ 庄 至乐》 记庄 子丧妻 , 子吊 惠 三峡 地 区 民 族 众 多 , 汉 族 外 , 有 土 家 族 、 除 还 苗 之 , 子 “ 踞鼓 盆 而 歌 ” 庄 箕 。后 来 , 俗 在 楚 地 广 为 流 此 族、 蒙古 族 、 族 、 佬 族 、 族 、 族 等 3 侗 仡 回 满 0多 个 少 数 传 , 天 , 北 荆 门、 市 一 带 的 乡下 尚有 此 俗 ; 如 今 湖 沙 又 民族 在此 聚居 或散 居 , 中汉 族 、 家族 、 其 土 苗族 占人 口 楚人 崇凤 , 巴人 尚虎 , 掘 出的 虎 座 鸟 ( ) 鼓 展示 挖 凤 架
Vo _ 3 N . l3 o 4
礼 俗 文化 与 文化 旅 游 的若 干 问题 探 析
— —
以 长 江 三 峡 为 例
曾曼琼
(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 院 旅游 学院 , 湖北 宜 昌 摘
4 30 ) 4 00
要 :随着 现代旅游 的蓬勃发展 , 旅游者的消 费理念更 加成 熟和理性 , 游需求 正 由单 一 的观 光旅游 向 旅
的大多 数 。三峡 地 区历 经 了春 秋 战 国时 期 廪 君 率 领 出双方 在 图腾方 面 的 交融 ; 三峡 还 是最 古 老 最 原始 的 部 族从 鄂西 迁 川 东 、 明清 之 际 “ 广 填 四川 ” 抗 日战 宗 教—— 巫教 和巫 文 化 产 生 的摇 篮 , 、 、 、 等 湖 、 佛 道 儒 俗 争 时期 民 国重心 西迁 、 当今 三峡 工 程 移 民安 置 的 四次 各 种教 派也 在三 峡 地 区交 汇 与 融合 , 该 地 区形 成 宗 使 大移 民 , 就 了一 个 独 具 特 色 的 文化 地 域 空 间 , 成 教 的杂 合 体 。交 融 性 是 三 峡 礼 俗 文 化 的 一 大 特 点 。 造 形
人文旅游方 向发展 。作 为人 文旅 游重要组成部分 的礼俗文 化旅游不 容忽视 。本 文 以有 着丰 富的礼俗 文化旅游 资源 的长江三峡为例 , 分析 了三峡礼俗文化旅游 资源及特点 , 探讨 了三峡礼俗 文化 与三峡文化旅游 的关 系 , 出 提
了礼俗文化旅游今后 的发展 对策 。 关键词 :礼俗 文源自 ; 文化 旅游 ; 长 江三 峡
2 1 年 7月 01 第3 3卷 第 4期
三峡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u a o hn he ogsU i ri ( u aie orl f i T reG re nv sy H m n i n C a e t t s& Sca Si cs oi c ne) l e
J1 0 l u.2 1
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礼俗( 包括节 E礼俗 、 t 丧葬礼俗、 禁 我 们今 天所 看 到 的活 的 巴 楚 文 化 主 要 存 在 于 巴人 后
收稿 日期 :0 1— 4— 3 2 1 0 1
作者简介 : 曾曼琼 , , 女 湖北三峡职业技 术学院旅游管理学 院讲师 。
8 7
裔 土家 族及 与故楚 之地 接壤 地 区的 民俗 文化 之 中 。 在其 长期 栖 息 、 育 、 作 的大 地 上 生 长 和发 育 起 来 繁 劳
中图分类号 :F5 2 9 9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2— 29 2 1 )4—0 8 0 17 6 1 (0 1 0 0 7— 3
文化 。三峡 礼俗 文 化 旅游 资 源 表 现 出 以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 作为“ 朝阳产业” 的旅 忌 礼俗 等等 ) 游 业不 断壮 大 , 逐渐 成 为 现代 人 生 活 中的重 要 组 成 部 下 两大 特点 : 是交 融性 特点 : 三峡 地 区 的重 庆 和 宜 昌 分别 是 分 。人 们对 于旅 游 的需 求 呈 现 多 样 化 。对 美 、 法 、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