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有着渊源的历史,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从古时的都江堰到如今的三峡,都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国水利建设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由遍布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些遗址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分布在这些水源的附近。可以说明,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的分布都是与水源的分布共生的。世代相传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传说鲧用堵法治水失败,只好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龟;而禹因受启示于龟背文(纹),用疏法治水获得成功;《洛阳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致使后人在治水之前,均祭祀神龟,治水中,浇注大龟,以镇水妖,永保平安。

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记载。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前身),楚国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经扩建、改造和发展,继续为人民造福。在黄河下游两岸,各诸侯国自筑防洪堤防,“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堤防保护本国,又以邻为壑,彼此“水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废止了“水攻”,统一了全国水政。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水文化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贯重视水利建设。早在1950年周总理就提出“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我国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历史性的变化,“其功不在禹下”,中国现代的水利科学技术,中国的水文化比大禹创造的功绩更大,许多水利工程都已闻名于世界,如三峡工程、治淮、治黄和长江防洪工程等,全国灌溉面积达0.53亿hm2,中国以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又多次强调,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臵上,又强调“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要求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水利部还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思路;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培养具有更高思想境界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高水平的人才,以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文化即将展现出更加夺目的光采。

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水利与水害的辩证耦合统一。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既兴利又除害,但不恰当的水利与水利工程也会造成对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从而相应地使水文化遭受挫折与损害。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的水文化!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饱含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既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也代表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神文明。在这里,水利工程与自然及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组合。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已经树立了以下形象: 1 水资源科学开发形象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都江堰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世无饥谨”的鱼米之乡。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自然位置优越,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运行发挥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以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经久不衰,费省效宏的特色而闻名于世。它历经二千多年,延用至今,是举世无双的。都江堰不是简单延用而已,它在二仟多年后仍焕发青春,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万亩发展到1993年突破一千万亩,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突破一千万亩的灌区。同时,还担负着二仟多万人的生活用水、流域内的工业用水、防洪、发电、环境用水等多目标、多层次用水。这表明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了新中国水利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有蕴藏和孕育文化的功能,在都江堰灌区有现代的坝、渠、闸、桥、水库、渡槽、涵洞等,也有传统的庙宇亭

2020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新高考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新高考地理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图1为世界某区域图,图2为图1局部放大图,图3为甲地的气候资料,甲地主要发展水稻种植业,每年6、7月份是该地水稻生长需水高峰期。 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水稻需水高峰期所需的水源主要直接来自 ①大气降水②河流水③冰川融水④地下水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图2中水库的主要功能是 A.防洪B.水运C.灌溉D.养殖 【答案】1.D 2.C 【解析】 【分析】 1.材料信息表明,甲地水稻需水高峰期是每年6~7月,图3信息表明,甲地6~7月降水少,因此甲地水稻需水高峰期所需的水源主要来源不是大气降水,①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甲地附近有两条较大河流流经,因此甲地水稻需水高峰期所需的水源主要来源是河流水,②符合题意;甲地南侧山地纬度低,海拔不高,形成大范围冰川的可能性小,因此冰川融水不是甲地水稻需水高峰期所需的水源主要来源,③不符合题意;甲地南侧有较高山地,附近有河流,因此当地地下水较丰富,因此地下水是甲地水稻需水高峰期所需的水源主要来源,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图2中水库位于甲地所在流域的上游山区,甲地主要发展水稻种植业,水稻生长需水高峰期当地降水稀少,因此需要上游水库蓄积水源供灌溉需要,因此该水库的主要功能是灌溉,C符合题意;图2中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对防洪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该流域降水量不大,洪峰流量不大,因此防洪不是该水库的主

要功能,排除A;图2中水库位于山区,航运价值不大,因此水运不是该水库的主要功能,排除B;图2中水库具有一定养殖功能,但不是主要功能,排除D。故选C。 2.2018年清明节期间,北京降下近30年来首次“四月雪”。积雪初融之后,一位网友发现,在铺着中心镂空方形地砖的停车场上,有一片空着的车位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小雪堆,形成“雪馒头”,且每个“雪馒头”均位于方砖的正中央,十分整齐,甚为壮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此次北京普降罕见大雪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强冷空气迅速南下,与强暖湿空气交汇,形成充沛降水 B.南方强暖湿空气迅速北上,与强冷空气交汇,形成充沛降水 C.北方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遇地形抬升,形成充沛降水 D.南方强暖空气迅速北上,遇地形抬升,形成充沛降水 2.有关“雪馒头”说法错误的是 A.地砖边缘温度较中部高,易融雪B.融雪热量大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C.融雪热量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辐射D.方砖与其中部土壤比热容存在差异 3.关于北京地区这次普降罕见大雪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利于缓解旱情,促进冬小麦生长 ②增加土壤保温能力,适合早春作物的播种 ③融雪可增加土壤水分,抑制沙尘暴 ④可能破坏交通、通讯等设施,影响居民生产生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1.A 2.B 3.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方降雪天气和锋面系统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18年清明节期间,北京降下近30年来首次四月雪,四月雪主要是北方强冷空

浅谈中国水文化

浅谈中国水文化 流水滋润着大地的一切生命。《管子?水地篇》中有言曰:“水者何也,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从高山流水,小桥流水到门前流水,落花流水,水无时不在丰富着这个世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了唐代张若虚感慨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流水无情,但人有情,因为有了人,流水与年华才扯到一起,人永远多情,于是水永远和年华在一起。 失意和哀怨是人生常见的情感,中国文人,在哀伤袭上心头之时,总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水。孔老圣人早就有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仕途失意时,苏东坡从长江岸边走了,一百年之后,辛弃疾来了。登上高高的郁孤台,眼望滔滔长江水,想起中原仍在敌手,回复遥遥无期,人民流离失所,空洒几多热泪。“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人生是脆弱的,于是难免苦痛,水也被注入人类伤痛的情愫,李煜曾沉痛的叹息道“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人生长恨水长东~” 水是无依的,漂泊也是无依的;水是凄柔的,漂泊也是凄柔的;水是悠长的,漂泊也悠长。 感情是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淡如水的是友情,深似海的是爱情。取江水之悠长象征友情之持久,取溪水之曲折,象征友情之跌宕,取潭水之深碧,象征友情之厚笃,均是中国文人常用的手法。从“青莲居士”李白李太白送别孟浩然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到桐城派祖师姚鼐姚梦谷的“草色独行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真可谓是唱绿了千尺桃花水,留下永驻之谊。

水以其柔弱故,似乎能表达人类一切情感,中国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用心灵去体味水演绎的一幕幕的故事,苍凉而凄切,在潺潺的水声中,鸣动着整个世界。

海绵城市与都江堰生态智慧 (1)

浅析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Brief analysis on ancient city of Dujiangyan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摘要: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其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了都江堰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这些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值得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都江堰;古城;水环境;经验 Abstract:Dujiangy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and where is home to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on th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on the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idea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flood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the water control culture to build sustainabl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the function of ecolog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The experience of ancient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worthy for moder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Dujiangyan, Ancient city, Water environ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李 姝 LI Shu 姜 涛 JIANG Tao 舒 茜 SHU Xi 陈其兵* CHEN Qibing 水文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要素,其对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景观营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关乎到城市的安全构筑与人地和谐关系的建设[1]。自古以来,城市文明的出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文环境的综合整治情况。良好的水文环境离不开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关乎城市兴衰存亡的城市防洪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正确处理人与水文环境关系的例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这一古老的水利基础设施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于公元前256年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有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而且提供了防洪、灌溉、水产、旅游、教育等多种复合功能,为成 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就是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一座具备完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城”,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水文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古人生存艺术的体现[2]。有学者对都江堰古城的城市形态、景观营造、风景名胜、建筑设计等进行了研究[3-6],也从遗产、旅游、文化等视角对都江堰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7-8]。本文试图探索古城建设中的水文环境适应性,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分析水文环境与古城的密切关系,总结古城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城市北部为高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

学术报告《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 发表日期:2008-06-11作者:刘树坤来源:中国水利网评论0条本文章系网络收集转载,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谬误或者任何侵犯权益的地方,请联系QQ 31184 摘要:人类在长期与水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各种载体表达的水文化,中国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水利建设事业中应当注意发掘和保存优秀的中国水文化,同时要满足现代人对水文化的需求。伴随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水域空间的景观和休闲娱乐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改善水域空间的景观,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也成为现代水利建设应当追求的目标。 1.社会的发展与水利事业的进步 水利事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数千年来人们对水利的需求基本保持在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方面。即使如此,限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人们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洪涝灾害一直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类对大江大河的干扰能力也比较小,一直到近代大多数河流还能够保持比较自然的景观和特征。但是在建国后的近五十年,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在得到防洪抗旱的相对安全保障的同时,人们发现,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的河流湖泊的干扰过分严重。水系污染、江河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美丽的自然特征消失、……等重大问题相继发生。与此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人们要求河流能够给社会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除了防洪、抗旱的安全保障之外,在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水环境,8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水域的景观,90年代以来又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社会的要求必然推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水利事业的进步。在湖泊水环境的治理中,比较普遍重视湖泊的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技术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如湖滨带的修复、湿地净化、生

水与水文化解析

水与水文化 水与文学 文学自诞生之初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与水有关的诗句可谓是俯拾即是,尤其是在那些歌颂爱情的诗句中,水更是不可或缺的诗歌素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很好的见证。 江河是先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水和文学发生关系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水之自然波动,仿佛爱情的波澜起伏;水之浩瀚深邃,有如生活的深沉广袤。水一方面象征着母亲般爱护和哺育后代的能力,一方面却也是人短暂生命的一个隐喻。 文人墨客们或是借水抒发漂泊无依的孤寂感,或是用水歌颂真挚纯洁的爱情,或是拿水书写绵绵无尽的满腔愁怨,或是通过水生发出青春年华即将远逝的悲叹,或是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寄托在水中,或是在风水占星中力求能够得水为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表面看起来是写景状物的诗歌,其实却内蕴着关于水的人格理想。水在这时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意义指向,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人格载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水都成为一种人格力量的象征,而这种人格理想无疑对文学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发古人人格理想的典范作品,而文中对水的描写更是令后人称道不绝的神来之笔。对不同的气侯时令和自然状况下洞庭湖呈现的不同景象的描写,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当然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水文化特质还远远不止这些,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水文化在数千年更迭不断的文学中的呈现,是这短短的篇幅远不能穷尽的。这些文字只能做一个开启古代文学中水文化的窗口,从而使得读者能够从中窥见华夏民族水文化的万千气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自己的视野,看到后世文学中水文化一如既往、不绝如缕的精神特质。 水文化正如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一样,它不是历史化的定格,而是不断在随着时间的推演而愈发放射出夺目的生命之光。 水与节日

生态水文化论文

生态水资源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栖息地对水源的要求越来越低,池塘水的饮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地下水。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家门前的小河和屋后池塘里的水都是清澈见底的,也没有什么杂草,里面的鱼也是相当多的。每逢放假,同村的小伙就会接伴去钓鱼,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到了农耕时节,秧田里也是可以捉到什么鱼啊虾的什么的。到了夏天,那更是兴奋不已,在池塘里摘莲蓬,在小河里洗澡,那都是我们的乐子。 现在到了大学,回家的时间也少了许多,上次放假回去,在周围转了转,变化可真是不小啊。昔日金色的稻田,如今已是杂草丛生,宽阔清澈的湖水,也只剩下中间巴掌大的面积,水中的草爬上岸来,已分不清哪是路了,更不用说小河小沟了,眼下都是面目全非的。 在武汉读书一两年,也武汉的水资源发展也略知一二,书中说武汉是“百湖之市”,在我看来,已是名存实亡。据武汉水文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仅中心城区就有湖波59个,水面面积273平方千米,2000年统计的湖波数量为41个,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数量减少30%,水面面积减少55%。以近郊的汤逊湖为例,上世纪50年代水面面积56.9平方千米,80年代初减至36.6平方千米,面积约较少36%。一些在世纪80年代面积为0.1-0.6平方千米的小湖,如晒湖、肉沙湖、西湖、北湖静湖等,现状面积以减少至0.05-0.2平方千米,一般减少了50%-70%。 以上表明武汉市湖泊湿地萎缩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

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蓄水调节功能减弱,产生滞涝灾害的机会增多,受灾程度增加,加重了防洪排涝压力。二是水面大幅减少后,纳污能力衰退甚至丧失,加速了湖泊水质恶化。三是湖泊水面萎缩,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特性,特别是水生类植物,水禽等的生存受到破坏,其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亡。再加上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放,使武汉市主城区大多数湖泊水质类别为IV类或V 类。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总氮、总磷、高锰酸盐等。根据2003年中心城区27个湖泊水质抽样监测结果统计,总氮超标率为45.1%,总磷超标率为39.2%高猛酸盐指数超标率为21.6%。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公元前 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周易》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传》)墨子曰:“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墨子·卷五·非攻下》)《淮南子》曰:“洛出丹书,河出绿图。”(《淮南子·卷二·俶真训》)《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这些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述都表明,中国第一文献《河图洛书》的产生和河、洛这两条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揭开河图洛书说的神秘面纱,不难看出其真实的核心观念:水孕育了中华文化,初民图绘水物象,以记录语言,说明事理,文字得以产生。 另外,汉字的来源和造型都与人水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即产生于汉水之滨;“水”字就是先祖取水的流动之貌而造的象形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水”字逐渐演化成现在的造型,虽与古汉字“水”的造型相去甚远,但仍然保留着“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特征。而且“水”也成为汉字的一个部首,许多汉字都从“水”部。不仅如此,在浩如烟海的文学海洋里,也隐藏着丰富的人水和谐的文化,由于水自古以来就被华夏民族视为生命之源和图腾崇拜之物,人水相依的意象也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意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字作品意

浅谈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8755517.html, 浅谈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 作者:刘金财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4期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本文主要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构成要素――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探讨对象,初步探讨了初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文件 中针对现在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的现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中心概念。虽然国内许多研究者根据国外的理论与概念体系,做了大量不同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理论都集中体现出了培养健全个体的重要思想。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关注到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新时代下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线教师,要牢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回归“培养人”的本质。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直以来,社会上对于英语教学有很大的误解,尤其是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是为了高考和出国的需要,将来的生活、工作中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使用英语。高考改革英语实行一年两考,很多学生、家长甚至媒体认为英语的地位和权重被弱化。他们没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也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自己的育人价值。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由英语学科的本质所决定的。英语学科教学需要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内容(词汇、语法……),以及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但这并不说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英语学科教学的意义仅限于此。英语学科教学同样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生命的使命。 《全日制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同样阐述了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英语课程是普通初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初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其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技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显而易见,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也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息息相关[1]。 那么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到底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 究所所长、教授王蔷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四方面构成。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

子主题一都江堰水利工程重难点分析(精)

重难点分析 重点: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由都江堰而产生了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悠久的历史,让学生自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神秘的水文化,能引起学生的向往,激发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因此而成为重点。 探究的主要问题是:都江堰的年龄大约是多少?它在工程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硕果仅存的奇观?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历史上有何贡献?都江堰水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历史文化价值何在? 1.千年古堰——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历史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

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2.都江堰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至于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

水文化浅谈-论文

水文化浅谈 姓名郑传凯 学号1514063210 系别水利工程学院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班级2015级 时间2016年5月25日

红纳河哑呀龙潭传说 红纳河简介:位于中国贵州省西南部,是北盘江左岸支流,发源于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猫营镇老凹坡,河源分水岭高程1678.5m左右。西南流经箐口进入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革利乡大岩脚,经镇宁县革利乡罗家湾转向南流,汇于小河龙井流入本寨乡菠萝寨接纳由北而来的水淹坝后转向西北流经呀呀龙潭,再至沙子乡弄染寨东成为镇宁与望谟两县界河,红纳河在镇宁本寨乡张家坝村以上称座马河。红纳河沿镇宁和望谟县边界至镇宁县六马乡八大村北右纳乐纪河后复入镇宁县境,红辣河在乐纪河口至简嘎乡板岩村河段又称乐运河,至镇宁和望谟县边界左纳简嘎河后又称清水河,之后红纳河沿着望谟县与镇宁和贞丰县边界西南流,至望谟县乐元镇云保村北注入北盘江。河长140千米,河道平均比降8。67‰,流域面积2046平方千米。 哑呀龙潭简介:它由大龙潭、小龙潭及出水洞组成。三者都处于一水平面,大龙潭与小龙潭因一小土坡相隔,间距约在400米;大龙潭在小龙潭的上边,小龙潭的左侧是出水洞,出水洞与小龙潭相距约100米左右,它们同处于一个水平面。但出水洞出的水跟大小龙潭出的水总有些不一样,出水洞出的水常年比较清,而大小龙潭遇着大雨季节,就要浑些。 哑呀龙潭以上的河流由于植被遭到大量的砍伐,长年处于断流状态,水田不多。多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水资源比较短缺。而龙潭以下河流水资源丰富,有现代化的电站群,渔业很发达,关于龙潭为河流分界红纳河上下流域水资源的差别,有个关于龙潭古老的传说。 那是在很远古的时候,天下无比的大旱,人间处处火烧火燎,人们像热锅上的蚂蚁,苦不堪言,无所适从。然而天上龙王老儿的行宫里,却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好不热闹非凡,且常年如此,那管你凡间是旱是涝,还是鸡飞狗跳。与他们全无干系。龙王老儿的儿子和媳妇看在眼里,抑在心里,夫妇心想:这不但无聊至极,还会把我们的大好青春给废了,以其如此,还不如到凡间去做点实事,过得充实而有价值些,也会更舒心和幸福些。夫唱妻随,一言敲定,说做就做,立马去见龙王老爹,他同意也得去,不同意也得去。夫妻俩去向父王叩首道:“我

浅论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

浅论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 摘要:本文通过浅谈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说明水文化建设必将促进水利事业迈向新台阶,为“人水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文化建设意义途径 水与人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水文化则是反映人和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水文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因此水文化是最直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水文化。现代水利活动既包括人们对水的治理、开发、利用、研究、配置、节约、管理、保护等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也包括了人们对水的认识、观赏、歌颂、宣传等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因此,水文化建设的内涵既包括各种治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文化教育、技术、文学作品等,除此之外,公众的心理、行为、价值观念中与水有关的部分都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水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不足 (一)水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省水文化研究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一批有勇于探索、卓有成效的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水文化研究和建设在社会文化领域逐步占有了重要地位。水利发展正处在变革时期,水文化研究和建设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发挥出先进文化在水利变革中的引领作用。这门边缘学科脱颖而出,在新时期水利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二)水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从当前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实践来看,这项事业还存在着发展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偏重于历史水文化的研究,对现实水文化发展及水文化与水利发展的关系研究不深;二是偏重于水文化自身的研究,对水文化与整体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深;三是部分研究领域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理性深度和理论支撑,对现实水利发展实践的影响力偏弱。四是水文化建设的领域还偏窄,没有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水文化建设还有许多盲点。认识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前水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的工作。 二、水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对水文化理论内涵和实践途径的探讨。逐步找准水文化在水利事业中的地位,找准水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定位,提高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水平,发挥出水文化在新时期应有的作用。要注重提炼水利发展中的水文化元素,总结水文化建设的经验成果,形成水文化体系。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1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3) 1.1.1 研究背景 (3)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3) 1.2文献综述 (3)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 研究内容 (4) 1.3.2 研究方法 (5) 2 水文化的界定及发展 (5) 2.1 水文化的含义 (5) 2.2 国内外水文化的发展史概况 (5) 2.2.1 国内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5) 2.2.2 国外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6) 3 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 (6) 3.1 都江堰水文化物质层面 (6) 3.1.1 水文化之水利工程 (6) 3.1.2 水文化之水利人物及文物 (7) 3.2 都江堰水文化精神层面 (7) 3.2.1 水文化之民间习俗 (7) 3.2.2 水文化之哲学理念 (8) 4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8) 4.1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 (8) 4.2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优势 (9) 4.3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途径 (9) 4.3.1 加强水文化产业的宣传 (9) 4.3.2 园林景观建设设计融入水文化 (10) 4.3.3 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姓名:胡钊庆 指导教师:窦存芳教授 摘要:被誉为“天府之源”的都江堰,因其所在的地理区域与主要场所都与水文化息息相关,身处都江堰,无时无刻都能够体会到一种具有古老、悠远、特色的水文化气息。都江堰的水文化内涵丰富,其包括“以人文本”、“天人合一”、“开拓进取”等特点,因此本文将对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使都江堰丰富的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并为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真正将水文化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确切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中目。 关键词:都江堰;水文化传承;水文化产业;水利工程 Inquiry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ujiangyan Water Culture Major: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Name:Hu Zhaoqing Supervior:Professor Dou Cunfang Abstract:Dujiangyan, known as the "source of Tianfu",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culture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al area and main places. Being in Dujiangyan, we can experience an ancient, remote and characteristic water culture breath all the time.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s rich in connot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text",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ioneering and enterpris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n order to further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abundant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industry, so as to truly develop the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ng is precisely in everyone's mind. Key Words:Dujiangyan;Water Culture Inheritance;Water Culture Industry;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浅谈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今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科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的“知识核心时代”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化。学校已不再是简单、生硬、冷冰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为孩子今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核心素养发展的萌芽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小学六年决定和影响人生未来的六十年,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小学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结构图,说明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这五个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密不可分的两重性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所以“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追求具体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含义更宽泛,

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不可缺的基础素养,它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的缺失会造成人格、人性发展的重大缺陷!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两个关键(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互为影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贯穿于英语

文化与水文化

文化与水文化 文化与水文化 文化,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而又难于把握的概念。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化犹如许多细胞构成的一个整体,边缘不整齐、内涵不确定、外延也不确定。目前,对文化的解释和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因此,研究文化的人都要说明所要研究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中华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为了了解水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我们主要从文化概说、水文化的界定、水文化的基本架构和水文化的主要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文化概说 在弄清什么是水文化之前先要对什么是文化有一个大体的 了解。“文”在甲骨文中就像一个人,正面站着,人的胸口有一个交错的图案,意为人在思考某种事情。从“文”的象形含义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文化的含义。“文”的上面是一点,代表太阳,代表天;中间是一横,代表地;下面是一个乂(念义),按《辞海》解释,这个字有两种意思:一是有才德的人,二是治理,安定。如果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也可以把文

化理解为天、地、人的关系,这里揭示了文化的实质是人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的关系。郑玄注《礼记》中说:“文,犹美,善也。”“化”在甲骨文中为一正一反的两个人正倒相对,其意为转化、变化。 “文”和“化”的作用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易经》)。这是一部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影响特别广泛而深远的古代经典著作。《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小序》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的漫长过程,有伏羲作八卦和孔子作《易传》之说。可见《周易》是经过多人、多时的加工编纂而成,看似一部占卦的筮书,实际上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周易》的《贲(奔音)卦第二十二》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唐代的孔颖达在解释这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之谓。”这里的“文”和“化”是分开讲的,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上层建筑。 汉代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刘向,在他编著的《说苑》一书中最早完整地使用了“文化”这一概念。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