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故事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那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侍从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因此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想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
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假设。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那个地方特别欢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抓紧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假设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如此,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
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如何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如此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的典故。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具体时间是在公元214年左右。
当时,蜀国的刘备逝世,其子刘禅继位。
然而,刘禅昏庸无能,不善治理,导致蜀国国力逐渐衰弱。
后来,魏国出兵攻打蜀国,蜀国不敌,被迫投降。
在魏国,刘禅被安置在一处豪华的府邸中,过着优渥的生活。
然而,他却不曾想过回到蜀地,反而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安逸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禅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故土和蜀地的百姓。
有一天,当刘禅在花园中游玩时,他看到了两只喜鹊在枝头嬉戏。
他突然想起了一首在蜀地流行的民谣:“南方有二鸟,名为鸳鸯。
一日不见,思之如狂。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回蜀地了,而且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回去了。
这个故事中的“乐不思蜀”成语,就是从刘禅的故事中得来的。
它比喻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过得舒适,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因为眼前的安逸和舒适而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甚至背叛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总之,“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安逸而忘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的故事乐不思蜀的故事乐不思蜀的故事1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又字升之(《魏略》)。
小名阿斗。
刘备之子(非长子,刘备的长子是谁已不可考,但肯定是多次被吕布以及曹操俘虏),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典故: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
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
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进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
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一、成语的起源和含义乐不思蜀,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成语,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后汉书》中有记载。
乐不思蜀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陶醉于愉快的生活中而忘记了责任和任务。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和重要人物。
二、乐不思蜀的故事故事开始,刘备正在战乱中寻求自己的安身之所,他心系天下百姓,希望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稳定和平的居住环境。
于是,刘备找到了当时的智囊诸葛亮,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和支持。
诸葛亮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乃至于了解人事,能够洞悉人心。
他了解刘备的心愿,决定帮助他实现目标。
于是,诸葛亮带领刘备去了一个美丽而宜居的地方,名叫“益州”。
那是一个天地人三才相合的地方,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
刘备对这个地方非常满意,他觉得如果能够拥有这个地方,就能够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然而,刘备陶醉在益州美好的环境中,沉浸在愉快的生活情景中,不思进取。
他迷失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自己是来解救百姓的。
他整日游玩,游山玩水,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与此同时,曹操和孙权都在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们的目标是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刘备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危机,他只是沉浸于乐趣之中。
诸葛亮看到刘备陷入了这种境地,他决定采取行动。
他与关羽,张飞等人商议后,决定用一个计策来唤醒刘备。
计策执行后,刘备终于意识到危险。
他立刻停止了游玩,回到了自己的治理岗位上。
他开始制定战略和计划,调动资源,准备抵御曹操和孙权的攻击。
最终,刘备成功抵御了曹操和孙权的进攻,保住了蜀汉的领土。
这也成为了后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事迹,形成了这个成语。
三、乐不思蜀的启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反映了一个人在舒适和安逸的环境中容易迷失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正如刘备一样,一旦陷入乐趣之中,人们容易忘记自己的职责和责任。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迷失在享乐和舒适中,要保持使命感和责任感。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故事乐不思蜀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乐不思蜀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又字升之(《魏略》)。
小名阿斗。
乐不思蜀的故事刘备之子(非长子,刘备的长子是谁已不可考,但肯定是多次被吕布以及曹操俘虏),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的典故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
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
乐不思蜀的故事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
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进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的意思: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出自于三国时期。
这个成语的故事很有趣,让我们来看一下。
故事背景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势力强大,但是江东的孙权和北方的曹操却不断挑战蜀汉的统治。
刘备为了巩固自己在蜀汉的地位,下令大兴土木,修建宏伟的建筑,从而让民众享受到更丰富的生活。
然而,刘备的内心并没有放松,他常常忧虑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故事内容一天,刘备心情沉重,望着窗外的风景,感到十分失落。
他的心脏病已经很严重,医生也没有办法治疗。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诸葛亮的智者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开导和建议。
诸葛亮说:“主公,你应该好好休息,放松心情。
故乡吴山之下,有一片美丽的景色,名为‘不思蜀’,来看看这个地方吧。
”这个地方深处幽静,山景如画,风景优美。
开始时,刘备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他太过忧虑前途。
但是,当他看到了这片美景,脸上的忧愁顿时消失了。
他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一边赏玩风景,一边品尝御膳美食,真正地放松了心情。
第二天早上,刘备醒来后,又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他对诸葛亮说:“你的建议让我领悟了很多,我发现我们需要全新的体验来激发内心的激情。
”从此以后,刘备经常去不思蜀游玩,他在这里拓展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也有了许多创新的灵感。
不思蜀成了他逃离世俗的地方,同时也是他追求新思想和理念的乐园。
解释成语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是指一个人沉浸在某种美好的事物中,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这时,他不再关心现实,也不太愿意回到现实中来。
乐不思蜀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沉迷于某件事情中而忽略了实际问题。
总结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刘备虽然是一个非凡的领袖,却也有着平凡的情感和渴望。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只有放松心情,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灵感。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抓住机会,到达适当的时候放弃现实中的束缚,进入乐土,探访不为人知的美景。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的主要内容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的主要内容
1. 刘禅降魏之后啊,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哎呀,真的是乐不思蜀啊!就好比一只贪吃的小猪,只顾着眼前的美食,根本不想其他事情啦!你说他怎么就这么没心没肺呢!
2. 你想想啊,刘禅在魏国那过得叫一个滋润,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蜀国,这不是乐不思蜀是什么呀!这就好像一个孩子沉迷于游戏,连学习都抛在脑后啦!他咋就不知道忆忆苦呢!
3. 刘禅这家伙,到了魏国就啥都不管啦,沉浸在享受中,这不是乐不思蜀还能是什么呢!就跟那只在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太安逸啦都不知道危险啦!这多让人无语呀!
4. 看看刘禅,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那叫一个乐不思蜀啊!就好比一只放飞的风筝,线都断了还不知道回来呢!你说气不气人!
5. 刘禅啊刘禅,好好的蜀国不要,在魏国却乐不思蜀啦!这多像那个迷路的小鸭子,找不到回家的路啦!真叫人叹息呀!
6. 他刘禅在魏国过得那么嗨皮,完全把蜀国给忘了呀,简直就是乐不思蜀的典型!就像那只被糖果吸引走的小猴子,丢了西瓜捡芝麻呢!这能不让人气愤吗!
7. 你们说刘禅怎么能这样呢,降魏之后就乐不思蜀啦!这不就像是那只忘记自己要冬眠的熊一样嘛,迷迷糊糊的!多荒唐呀!
8. 哼,刘禅这个样子,不就是乐不思蜀嘛!真跟那个玩疯了都不记得回家吃饭的小孩似的!这也太不成器啦!我看呀,他就是没出息,只知道贪图享乐,完全不顾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怎么能行呢!这样的人注定会被后人耻笑的!。
成语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
成语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成语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导语:乐不思蜀指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讲的是蜀后主刘禅的故事。
关于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乐不思蜀的成语历史典故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
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
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涌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
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
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乐不思蜀的成语简介【读音】lè bù sī shǔ【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忘本。
【结构】紧缩式【近义词】流连忘返【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同韵词】蚁膻鼠腐、镂脂翦楮、欢忭鼓舞、与人无忤【灯谜】刘禅到中原【歇后语】被俘的阿斗【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典故
乐不思蜀的典故乐不思蜀是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那你们知道乐不思蜀的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乐不思蜀的典故,供大家阅读!乐不思蜀的典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
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
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
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
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
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
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
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
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
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
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
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
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
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乐不思蜀的故事情节概括
乐不思蜀的故事情节概括乐不思蜀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下面是乐不思蜀的故事情节概括,仅供参考。
乐不思蜀故事概括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点击查看: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
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
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
”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得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得很开心,不想回家了!乐不思蜀的故事由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你知道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吗
你知道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吗导语:乐不思蜀,表示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你知道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吗[拼音]lè bù sī shǔ[释义]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
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
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
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1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
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
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
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2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
乐不思蜀之成语典故
乐不思蜀之成语典故乐不思蜀之成语典故篇1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
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
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
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然后,闭上眼睛表示悲痛。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
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乐不思蜀之成语典故篇2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老师、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老师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老师去处理。
诸葛老师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老师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乐不思蜀故事简介
乐不思蜀故事简介乐不思蜀故事简介乐不思蜀故事简介(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三国时期,蜀国的昭烈帝刘备死后,他的儿刘禅即位,是为后主。
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死后,蜀国也就灭亡了。
刘禅为了活命,投降了晋文帝(司马昭)。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酒席宴前,司马昭有意安排了一些蜀国的音乐和歌舞。
跟随刘禅来参加宴会的人,见到蜀国的歌舞,想到自己和故国,心里都产生了亡国之后的感伤。
但是刘禅却麻木不仁,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嬉笑自如,就像在自己的宫里一样,巴蜀故国的音乐,丝毫没有激起他思念故土的情感。
等演完蜀国的音乐之后,司马昭问刘禅:“你看这些节目如何”刘禅说:“很好,很好看。
”司马昭又问他:“你看了之后,是不是怀念你的故国”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对贾充说:“人的情感,竟到这种麻木不仁的.程度。
”司马昭看到刘禅确是傻里傻气的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杀害他。
乐不思蜀故事简介(二):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
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
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
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名称:乐不思蜀
成语拼音:lè bù sī shǔ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忘本。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乐:喜悦,快乐;蜀:三国时的蜀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来源: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成语造句:王朔《痴人》:“要不怎么叫‘乐不思蜀’呢。
”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乐字开头的成语
乐不思蜀
包含有乐字的成语
乐不思蜀伯乐相马为善最乐不改其乐潘文乐旨安居乐业濠上之乐。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
三国末期,蜀(shǔ)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治国无方,最后被魏国所灭。
刘禅也被迫迁往魏国都城洛阳去居住。
有一天,魏国大臣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司马昭让蜀人表演蜀国的歌舞,蜀国的旧臣无不潸(shān)然泪下,只有刘禅嬉笑自如,毫无亡国之痛。
见此情景,司马昭故意问刘禅:“你还想蜀国吗?”刘禅高兴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说,我在这里很自在,不再想蜀国了。
乐不思蜀——乐:快乐。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此间乐,不思蜀。
”
(《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
想一想
“乐不思蜀”中的“蜀”指的是什么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不思蜀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乐不思蜀的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解释:
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
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
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
洞内晴天丽日,
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
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
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
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
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
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
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
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
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
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
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
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