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什么意思,乐不思蜀的典故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lèbùsīshǔ。
原义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刘禅被俘虏后,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乐趣,甘心做俘虏,并没有思念蜀国和复国的意思。
在后来的应用中,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
含有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使用。
其反义词有归心似箭、饮水思源等。
该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故事:三国时,蜀国的刘备驾崩之后,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兒子刘禅。
然而刘禅并不善于治国,导致蜀国被魏国所灭。
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魏帝司马昭问他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由此产生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_
乐不思蜀
【成语名字】乐不思蜀【汉语拼音】lè bù sī shǔ【成语解释】快乐到一点也不想回去蜀国。
典出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后用“乐不思蜀”比喻人因留恋异地而不想返回故乡。
或形容快乐得忘了归去。
【成语典故】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据《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郄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郄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成语出处】1、清.全祖望〈余生生借鉴楼记〉:“僦居湖上,有七子诗社,详见予所作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长。
社中奉为祭酒,尝曰:『吾敢谓此闲乐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鉴楼』。
”2、清.王韬《淞隐漫录.卷八.海底奇境》:“余固未知身之已死也。
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成语用法】一、语义说明比喻人因留恋异地而不想返回故乡。
使用类别用在“弃源忘本”的表述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乐不思蜀成语的历史故事
乐不思蜀成语的历史故事 乐不思蜀是指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乐趣,就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的环境。
成语出⾃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的⼀段历史故事,下⾯⼩编精⼼整理了乐不思蜀的故事,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乐不思蜀的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刘禅,⼜称刘阿⽃。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位⾮常⽆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沥⾎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迅速⾛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军侵⼊蜀国,⼀路势如破⽵。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反绑双臂,叫⼿下捧着⽟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块⼉做了俘虏的,还有⼀⼤批蜀国的⾂⼦。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封他⼀个⾷俸禄却⽆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上装成很顺从,暗地⾥存着东⼭再起的野⼼,有意要试⼀试他。
有⼀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看了都触景⽣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这⾥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 散席后,刘禅的近⾂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天不想念那⾥。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照这话说了⼀遍,但⼜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志的⼈,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乐不思蜀的成语
乐不思蜀的成语
摘要:
1.乐不思蜀成语的来源
2.乐不思蜀成语的意义
3.乐不思蜀成语的用法和例句
4.乐不思蜀成语的启示和应用
正文:
1.乐不思蜀成语的来源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就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相传刘备统一了益州后,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而诸葛亮则认为,益州这个地方虽然富饶,但是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乐而忘返。
于是,诸葛亮用“乐不思蜀”来形容这种状况,并告诫刘备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
2.乐不思蜀成语的意义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就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3.乐不思蜀成语的用法和例句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忘记了过去的艰辛,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在句子中,可以用来修饰人或事物。
例句:自从搬到城市后,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逐渐乐不思蜀,忘记了家
乡的亲朋好友。
4.乐不思蜀成语的启示和应用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水平提高后,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过去的友谊和亲情,不要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忘记了自己的根。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用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们在生活条件改善后,忘记了过去的艰辛,不再珍惜过去的友谊和亲情。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
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成语辨析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成语出处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译文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中国典籍《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原义说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近义词:乐而忘返。
【读音】lèbùsī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忘本。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流连忘返[1]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
【同韵词】蚁膻鼠腐、镂脂翦楮、欢忭鼓舞、与人无忤
【灯谜】刘禅到中原
【歇后语】被俘的阿斗
【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 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相近的典故
乐不思蜀相近的典故乐不思蜀相近的典故,说的是刘备在蜀地过上了安逸、快乐的生活,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形容人陶醉在舒适愉快的环境中,不愿离开。
这个典故源于三国时期刘备在蜀地治理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之一。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仁义之主,他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辗转,在赤壁之战后,辗转来到蜀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在蜀地,刘备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他开始着手治理这片土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蜀地逐渐繁荣起来,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刘备渐渐陷入了逍遥自在的境地,乐不思蜀。
他开始沉迷于享受美食、美酒和音乐,忘记了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责任和使命。
他整日沉湎于酒宴和娱乐活动,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决心和承诺。
当刘备的快乐被他的臣子们看在眼里时,他们为刘备的迷失感到担忧。
其中一位忠臣诸葛亮,曾多次劝告刘备要思考未来、考虑国家大计,不要沉迷于个人的享受。
然而刘备却置之不理,他迷失在欢乐之中,对政务漠不关心。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典故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能沉迷于个人的私利和享乐,忽略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它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安逸和快乐所迷惑,要始终保持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个典故也可以引申到个人生活中。
有时候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过上了安逸愉快的生活,却忽略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他们乐不思蜀,沉迷于眼前的乐趣,忘记了自己曾经追求的更高更远的理想。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不要迷失在表面的快乐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乐不思蜀的人并不少见。
有些人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就开始沉迷于自己的舒适圈,不再追求进步和突破自己。
有些人在感情中过得很幸福,却忘记了对伴侣的关心和爱护。
有些人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沉迷于炫耀和享受,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乐不思蜀的人,常常陷入一种虚幻的幸福中。
他们过着看似快乐的生活,却忽略了内心的空虚和迷失。
有关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有关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小编收集了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
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蜀;不能写作“属”。
[近义]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反义] 叶落归根恋恋不舍[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
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造句]:1、你到了外国,可不能乐不思蜀,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2、这个富翁到了纸醉金迷的'巴黎后,便乐不思蜀,决定不再回香港了。
3、久在北京的他有点乐不思蜀了。
4、哪知他人到了外国,就乐不思蜀,连信都不写回来了。
5、奥巴马总统的演讲是对这种乐不思蜀的乐观主义当头一棒,他对澳大利亚领导人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美国的确中国当做主要战略对象,而且双方之间的角力正迅速升级。
6、世界最大的一个对冲基金的研究主管称,最近是一个"乐不思蜀"的氛围,主流基金和对冲基金都采取同样的策略:从债券市场跳到股票市场,然后转向外汇市场,再转向新兴市场。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
“乐不思蜀”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因为沉迷于某种快乐中而忘却了回家的路,比喻沉迷于某种事物而忘却了本职工作或责任。
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与刘备、张飞、关羽等人有关。
据传说,刘备在攻取益州后,将其交给了关羽镇守。
后来,刘备出兵攻打东吴,关羽也在背后助攻。
但是,由于东吴的军队实力强大,关羽最终战败被杀。
刘备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悲痛,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
但是,刘备的军队在行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为了鼓舞士气,刘备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息,并在军营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在宴会上,刘备命令歌女演奏乐曲,让士兵们尽情欢乐,放松心情。
然而,这场宴会却让刘备沉迷于享乐之中,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责任。
在他沉浸于乐曲之中的时候,他的谋士诸葛亮前来劝谏,提醒他应该尽快回到蜀汉,处理政务和战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即下令撤退,返回蜀汉。
这个故事中的“乐不思蜀”指的是刘备在宴会上沉迷于乐曲之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本职工作。
因此,“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因为沉迷于某种快乐而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和任务。
在现代社会中,“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劝诫人们不要为了一时的享乐而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责任。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一、成语的起源和含义乐不思蜀,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成语,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后汉书》中有记载。
乐不思蜀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陶醉于愉快的生活中而忘记了责任和任务。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和重要人物。
二、乐不思蜀的故事故事开始,刘备正在战乱中寻求自己的安身之所,他心系天下百姓,希望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稳定和平的居住环境。
于是,刘备找到了当时的智囊诸葛亮,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和支持。
诸葛亮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乃至于了解人事,能够洞悉人心。
他了解刘备的心愿,决定帮助他实现目标。
于是,诸葛亮带领刘备去了一个美丽而宜居的地方,名叫“益州”。
那是一个天地人三才相合的地方,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
刘备对这个地方非常满意,他觉得如果能够拥有这个地方,就能够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然而,刘备陶醉在益州美好的环境中,沉浸在愉快的生活情景中,不思进取。
他迷失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自己是来解救百姓的。
他整日游玩,游山玩水,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与此同时,曹操和孙权都在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们的目标是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刘备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危机,他只是沉浸于乐趣之中。
诸葛亮看到刘备陷入了这种境地,他决定采取行动。
他与关羽,张飞等人商议后,决定用一个计策来唤醒刘备。
计策执行后,刘备终于意识到危险。
他立刻停止了游玩,回到了自己的治理岗位上。
他开始制定战略和计划,调动资源,准备抵御曹操和孙权的攻击。
最终,刘备成功抵御了曹操和孙权的进攻,保住了蜀汉的领土。
这也成为了后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事迹,形成了这个成语。
三、乐不思蜀的启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反映了一个人在舒适和安逸的环境中容易迷失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正如刘备一样,一旦陷入乐趣之中,人们容易忘记自己的职责和责任。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迷失在享乐和舒适中,要保持使命感和责任感。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名称:乐不思蜀
成语拼音:lè bù sī shǔ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忘本。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乐:喜悦,快乐;蜀:三国时的蜀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来源: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成语造句:王朔《痴人》:“要不怎么叫‘乐不思蜀’呢。
”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乐字开头的成语
乐不思蜀
包含有乐字的成语
乐不思蜀伯乐相马为善最乐不改其乐潘文乐旨安居乐业濠上之乐。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乐不思蜀,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三国演义》,其中的一个典故与刘备有关。
刘备在经历数次辗转之后,获得了蜀地的统治权并建立了蜀汉政权。
他治理蜀地十分得当,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国内和平安宁。
于是,他感叹:乐不思蜀。
这句话既有对蜀地的向往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现状的满足。
乐不思蜀在今天普遍指人沉浸在舒适、快乐中而不思进取,丧失了对现实困境的警醒和对未来的担忧。
乐不思蜀的内涵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看意味着在乐中,不再想念蜀地。
然而,这个成语所传递的意义远不止表面的寓意。
乐不思蜀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它代表着对社会、对现实问题的漠不关心,不思进取的态度。
乐不思蜀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享乐的放纵,抛弃了思考、追求和奋斗的精神。
这种对现实的逃避和放纵,势必导致人们丧失前进的动力和进取精神,最终会造成个人的退步和整个社会的倒退。
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并非始终如一。
乐不思蜀的境地,可以是一种逃避现实的“遐想”,更可以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幸福”。
当人们处于一种舒适的,满足的或者自我的状态下,往往会喜欢停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或陷入一种自我沉浸、固步自封的境地。
然而,世界在时刻发展,变化万千。
如果我们过于迷恋现有的状态,乃至因为陷入其中而毫无思考和奋斗的动力,我们就会失去对未来的把握,错过前进的机会。
乐不思蜀的警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挫折。
如果我们抱持乐不思蜀的态度,只是陷入自我满足与逃避现实的境地而不思进取,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成长和进步。
乐不思蜀的警示也适用于社会的发展。
一个国家或社会,如果陷入乐不思蜀的现状,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对自身文化、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与进步,那么最终必然会落后于时代,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乐不思蜀不仅需要我们个人时刻保持警醒,拥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更需要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的进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乐不思蜀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乐不思蜀【拼音】:lèbùsīshǔ【解释】: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举例造句】:刘备的这种坏脾气,好像也传给了阿斗,‘乐不思蜀’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
(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
【成语故事】: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的意思: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乐不思蜀的故事简短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乐不思蜀的故事简短乐不思蜀的意思是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那乐不思蜀的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乐不思蜀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乐不思蜀成语解析[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
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近义]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反义] 叶落归根恋恋不舍[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
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则有“忘本”之意。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
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
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
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
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
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
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
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及解释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乐不思蜀
【拼音】:lè bù sī 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
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
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
蜀。
”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乐不思蜀成语解释
乐不思蜀成语解释乐不思蜀成语解释所属朝代:三国时代拼音:lè bù sī shǔ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解释: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典故: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
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
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
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
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
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饮酒。
席问,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
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
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
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
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 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
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
”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郤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
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郤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场点穿,刘禅只得承认下来。
乐不思蜀的意思和典故
乐不思蜀的意思和典故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呢?那乐不思蜀有什么典故呢?乐不思蜀的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1乐不思蜀的典故如下: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
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2乐不思蜀的启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乐而忘本。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
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
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
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导语:乐不思蜀比喻沉迷于现有状况,忘记曾经的志向,不思进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乐不思蜀【汉语注音】:lè bù sī shǔ【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排宴,为之作蜀故技,旁人皆为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形容忘本。
【乐不思蜀的意思】:蜀:今四川省,三国时的蜀国中,喻指故土;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沉迷于现有状况,忘记曾经的志向,不思进取。
【乐不思蜀的近义词】:乐不可支、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今朝有酒今朝醉;【乐不思蜀的'反义词】: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狐死首丘;【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时期,刘备死后,刘禅做了蜀国的皇帝。
他乐此不疲地沉迷于吃喝玩乐,整天不理政事。
过不了几年,魏国把危如累卵的蜀国一举消灭了。
魏帝命令他迁到洛阳去居住,把刘禅赶出了蜀都。
刘禅在魏国还是只知道花天酒地。
有一天,魏国大将司马昭请刘禅吃饭,特意安排表演蜀国的杂戏,准备借机羞辱刘禅等人。
蜀国旧臣在现场看了表演触景生情,都难过得掉下了眼泪。
可是刘禅不但不难过,反而高兴得拍案叫绝,没有丝毫伤心的样子。
这时司马昭问刘禅:“你在这里过得开不开心,会不会想蜀国?”刘禅高兴地说:“这里比蜀国强多了!有吃有玩,我不会想蜀国。
”事后,刘禅的旧臣谷正对他说:“如果司马昭要是再问你这个问题,你就痛哭流涕地回答:‘我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因为先王坟墓远在蜀地,这样他就会让你回蜀国了。
”刘禅听了以后铭记在心,后来司马眧果然又问他同样的问题,刘禅便依样回答了司马眧。
司马眧看到刘禅说得没有一点感情,就问刘禅:“你说的这些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呢?”刘禅非常惊讶地说:“对呀,你说的一点也不错,是谷正说的啊!”这样司马眧就完全相信,刘禅根本没有思蜀之心,对他就非常放心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不思蜀什么意思,乐不思蜀的典故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
三国之中,刘备统治的国家被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蜀汉的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小名阿斗)。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诸葛亮在世时,呕心沥血地几次向魏国发动北伐,最后因为食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去世后,改由大将姜维辅佐刘禅。
公元263年,魏国军队大举进攻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军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做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大臣。
刘禅投降以后,魏国统治者司马昭
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县公”称号,并将他和原来蜀汉的群臣迁居魏国都城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话说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于是有意要试探他。
乐不思蜀什么意思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乐不思蜀什么意思跟随刘禅的蜀国大臣看了,想起亡国之痛都难受得掉眼泪。
而刘禅却咧着嘴看得高兴,司马昭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
散席后,刘禅的旧臣郤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陛下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
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司马昭和左右都哈哈大笑。
从此司马昭知道刘禅确实胸无大志,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的出处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
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乐不思蜀的意思
乐不思蜀原来的意思是指蜀后主刘禅甘心当俘虏不思复国。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过去环境,并忘却了原有的责任。
乐不思蜀使用示例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乐不思蜀的英文翻译
indulge in pleasure and forget home and duty
附:乐不思蜀的主人公简介——刘禅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史学家称蜀汉后主,223年—263年在位。
在位四十一年。
陈寿在《三国志》认为刘禅是“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早年得诸葛亮辅助,
所以“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但后来宠信黄皓,败坏政事,却是“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
但与暴虐好杀的孙皓相比,刘禅更为善于处理政务且与大臣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由于受《三国演义》故事影响,刘禅小字“阿斗”被后世意指政事无才干者,产生“扶不起的阿斗”成语。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