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课时热力环流
2.2大气热力环流课件2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热岛
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示意图,判断 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哪里?
空气在中心区上升, 在郊区下沉
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 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
城市热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
A
B
C
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 C )处 绿化应布局在( B )处 卫星城应布局在( C )处
卫星城:为分散中心城市过于集聚的人口 和产业,新建的承担中心城市某些职能或 为其服务的独立城镇。(要求较好环境)
调整绿地和水体比例
大气热力环流
伍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 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
1.上图犬鼠洞穴的“穿堂风”( B )
隆起的土堆使乙洞口处气流抬升,形成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地表冷热不均
直接:气压差异
原因 热力环流
垂直:上升易降水 下沉易干燥 水平:风
对天气的影响
分析方法: 先垂直 后水平
垂直:与冷热差异有关 热上升冷下沉
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只适用热力条件)
水平:与气压差异有关 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水汽充足条件下,夜晚谷地常产生降水。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低
高
低
高
冷
郊区
热
低
市区
高
冷
郊区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章:大气热力环流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气候现象中的应用第二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2.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形成和变化机制通过气象图和实际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三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第四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4.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气候变化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第五章: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方法5.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观测方法通过学术论文和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第六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规律6.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大气污染的分布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观测数据探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第七章: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7.1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关联通过生态模型和自然现象案例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八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8.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全球和区域水资源分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和分布中的关键作用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变化对水资源的潜在影响8.3 教学方法采用图表和实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的联系通过气候模型模拟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降水的影响第九章: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9.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大气热力环流掌握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案例分析9.2 教学内容讨论工业排放、城市化等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热力环流变化的关系探讨减缓气候变化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策略9.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通过时事新闻和科学研究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具体影响第十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掌握未来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0.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方向分析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对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挑战探讨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大气热力环流问题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思考通过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和参加学术讲座了解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补充和说明: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现象,它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3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怎样拍出海风吹拂下, 长发飘飘的照片?
第二章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S
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热力环流 01 影响气压的因素 热力因素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气压变低;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密度变大,气压变高。 近地面,同一水平方向上,热低压,冷高压
膨 胀 上 升
低 受热 地面
收 缩 下 降
高 受冷
热力环流 0022 热力环流示意图
丙
丁
乙
甲
热
冷
热力环流 02 热力环流示意图
C我国北方人 损地造失区利烟的用幕热温室能量大,增棚对强生产大地反面气季节起逆蔬辐到菜射保大温,气作减的保少用温,夜作用所晚地以面可辐防射御 霜冻。
地 面 辐 射
D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大气的削弱作用
E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的保温作用
F晚秋和冬季的霜冻为什么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2、若甲乙为海洋和陆地,此时为 夏季 ,那么,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3、若甲乙为裸地与绿地,白天时,甲为(绿地)乙是(裸地)
4、若甲乙为城区与郊区,那么,甲为(郊区 )乙是(城区 )
5、请描述乙地的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乙地等压面下凹。为低压,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气温日较差小。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热力环流
课时2 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3)意义⎩⎪⎨⎪⎧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 地受热过多,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 地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 、F 地冷却收缩,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判断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 )3.在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 × )探究点大气热力环流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建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
1.试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答案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
城市建筑高且密集,不易通风散热。
2.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答案市区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由于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气流(即风)由郊区流向市区。
3.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镇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答案不合理。
卫星城镇或工厂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受热力环流影响会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加剧市区环境污染程度和相互污染。
4.在图中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
答案(2018·北京市西城区期末)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2.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
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 1.B 2.B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大气受热的根本来源。
(1)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大气的削弱作用:①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③散射:空气分子和较小尘埃(有选择性):散射可见光中的蓝紫光。
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较大的尘埃:散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如: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2)地面吸收及地面辐射:①温度越低波长越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主要以长波的形式向上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辐射又叫长波辐射。
②注意不是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而是地面辐射。
(3)大气升温及大气逆辐射: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但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1)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2)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夜晚: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3)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回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4)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能增强回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5)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也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等(6)一天中: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温度在14点前后最高,日出前温度最低。
(7)阴天与晴天对比:阴天的最高温较低,因为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阴天的最低温较高,因为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较强,晴天反之即可。
热力环流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探究一
• 假设地表冷热不均的情况,ABC的大气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1)A、B、C三地在垂直方向上会怎么运动? (2)分析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是否还相同? (3)分析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高空)这种空气密度差异会导致各点气压如何 变化?把A、B、C;A'、B'、C'六点气压由大到小排序。(标出同一水平面上高 低气压) (4)这种空气气压差异会导致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是如何流动的? (画出空气水平方向上流动的箭头)
• 1.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的影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 响? 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 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1.在“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 C )
ABC三地冷热不均的情况
高空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B'
A'
C'
高气压
近地面
低气压
高气压
冷
B
热
A
冷
C
探究二:海陆风
海 风
陆 风
5
探究三:山谷风
注:巴山泛指四川、重庆地区。
探究三:山谷风
热
冷
热
冷
热
冷
谷 风
Hale Waihona Puke 山 风探究四:城市风
气 流 下 沉
气 流 上 升
气 流 下 沉
冷
热
冷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 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气 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 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3课时)-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备课课件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赤道:不偏转;纬度越高偏转力越大。
• 对风速的影响: 不影响风速
原运动方向 偏
1.影响高空风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2.观察地转偏向力与风力的关系?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
3.说出高空风的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平行
受力
风向
受力
风向
F1和F2 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 平行
F1 F2和F3 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二、风向的绘制
1.“左右手法则”确定风向:
北半球 用右手,南半球 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 出右(左)手,手心向上, 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 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 气流偏转方向,即风向。
二、风向的绘制
2.等压线图中风向的绘制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 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 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 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 半球)偏转30°~45°(高空风则偏转 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 向。如图所示(北半球):
•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 对风向的影响:
若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与水平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 等压线,指向低压
• 对风速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风力)越大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一、影响风的三个力
2.地转偏向力
• 方向:始终和风向垂直 • 对风向的影响: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3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件:2-3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课
课
课
前
堂
后
对
巩
素
点
固
能
热
训
强
身
练
化
课前基对础训点练热身
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会有一部分被大气① 反射 、 ②散射和③吸收,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已被削弱。 (2)大气中的④ 云层 和较大颗粒的⑤ 尘埃 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 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云的反射作用尤为显著,云层愈厚,云 量愈多,反射作用愈⑥强 。 (3)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过程中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 就会改变辐射的方向,向四面八方发生⑦散射。
解析:A点吹正南风,说明甲为低气压区,气流上升,乙为高气 压区,气流下沉。风向向右偏,应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二、综合题 7.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 ① 气压梯度力,②风向 ,③ 地转偏向力 ,④ 摩擦力。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垂直 ,其方向是 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
4.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B ) A.陆风转湖风 8:30~9:30 B.陆风转湖风 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 12:00~13:00 D.湖风转陆风 13:00~14:00 解析:可以借助海陆风的知识分析,若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 低,则陆地为低压区,湖泊为高压区,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即湖 风,此时风将湖泊湿润水汽吹向陆地,则岳阳市空气湿度变大;相 反则为陆风,岳阳市空气湿度逐渐减少。图中10~11时是岳阳市湿 度明显增加的时间段,依上述分析可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3节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中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1.理解各种大气的相关现象的原理及与人类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2.通过学习和观测,认识到不同区域之间风的形成以及风力大小的变化原因。
(区域认知)3.本节课需要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综合思维)4.运用实验、观察等,学习大气的相关知识。
比如热力环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做实验,探讨该原理的形成原因。
(地理实践力)1.热力环流(1)概念: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区;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区。
②B、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区;E、F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区。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图表点拨]教材P49图2-3-5,该图展示了:(1)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了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引起了空气的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2)地面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地面冷却,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3)无论近地面或高空,高压等压面拱起,低压等压面下凹。
(4)风都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5)高压、低压都是同一水平面相比,不同高度不比较高压、低压;但比较气压数值大小。
(1)风的形成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风 (2)风形成的原因①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以北半球为例) 类型 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特别提醒] (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下 列 概 念 按 发 生 的 先 后 顺 序 排 列 正 确 的 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吸收 c.大气削弱
d.大气逆辐射 e.地面辐射
A.abcde
B.acedb
C.acbed
D.adcbe
• 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 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 辐射被大气截留。
思考
中国古有诗云“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海拔越高 的地方气温越低?
答:大气的温度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海拔高的地方,空气
稀薄,白天,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就少,温度低;晚上,大气的保温 作用差,温度低.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随堂检测
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前导读
目 录
壹 大气受热过程 贰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叁 大气热力环流 肆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能量转换的能量来源
•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 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 太阳辐射①是地球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 来源。
①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50%可见光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少部分地面辐射 散失宇宙空间
• 大气受热过程(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 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 长波辐射以后,又以 对流、传导等方式层 层向上传递能量。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少部分地面辐射 散失宇宙空间
大气逆 辐射保 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 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 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 过大气到达地面。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f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f分析推理运动过程f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f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活动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1、创设情 景导入教 情境提问“为什么空调冷气思考、机装在房间的高处而暖气片放在房间的地上?” 回答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 3、感受热力环流的产生 利用课件展示几个问题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1、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课方案/【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表示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说有关现象。
要修业生经过表示图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并能解说原理的内涵,而后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说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有关现象。
【教材剖析】教材用了较短的篇幅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三幅图片展现了等压面在不受热和受热以后等压面的变化。
用活动研究的形式研究了城郊环流的形成,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人教版课本,在本节课中又加入热力环流实验活动和海陆风的事例。
山谷风也是一种重要的热力环流现象,在本节课中也予以解说。
【学情剖析】热力环流原理自己思想难度大,逻辑性强,同时在学习中需要用到必定的物理知识和立体几何知识,高一学生的物理基础、数学基础不是很强,所以在学习中难度较大。
这类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观点成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可以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可以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想线索很难掌握,感觉这些知识与应用没关。
生活中,学生对很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其实不陌生,但极少能将其与有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认识,老是感觉既陌生又熟习。
这就要讨教师在讲堂教课中低起点、小台阶、慢节奏、稳步伐,让学生慢慢理解,深刻领会,保证在新课学习时不吃“夹生饭” 。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经过察看热力环流实验,找到大气的运动规律,并剖析运动成因。
过程与方法研究生活中常有的热力环流现象,经过自主学习或与别人合作,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以及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秉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研究地理问题的习惯。
【教课要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来源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剖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风等的形成。
【教课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山谷风的成因。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张琼本周二上午第一节课,我在高三(4)班上了一节公开课。
这次我讲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果这节课学不好,那么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的学习将会比较困难。
本节课对对空间概念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涉及物理知识较多,难点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但又是整个章节的基础。
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
在设计之初,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不该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堂容量较大,借助一些动画效果可能比较形象直观,但是,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如果板书跟不上,有可能使学生抓不住课堂主线,学完之后不知道一节课到底学了什么,搞不清楚重难点,。
反复思考之后,我删除了课件的大量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结合,特别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采用板书画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印象。
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推敲分析,让学生明确了热力环流形成的成因,随后引导学生总结了等压面的一些特点及热力环流图的画法,之后将常见热力环流实例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来画,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但是很多学生都画不出来,耽误了很长时间,课堂临时调整,匆匆结尾,导致第二部分内容没有进行。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步骤鲜明,节奏感较强,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较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引导。
利用三个案例增强了学生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并不好,重难点没有突破。
主要是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高一地理内容本身就难,学生对学过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上课观察不仔细,思考不积极,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物理中的热胀冷缩和大气压强知识模糊不清。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优质课件PPT
B
20
0
A
-100 -50 0 50 100 温度(℃)
平流层
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
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吸收
大气的削弱作用
反射
云层(最明显)和尘埃的作用
所以为什么白天多云,温度不会太高?
大气的削弱作用
散射
空气分子的散射作用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波长较短的波更容易被散射
微小尘埃的散射作用
阴雨的天空灰蒙蒙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大气吸收
吸 收
•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 因此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最终大部分到达 地球表面;
• 削弱的形式主要有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散射
“太阳暖大地”
高度 (km)
140
大气的削弱作用
120
100
C
80
60
40
3.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
③冬季 大于夏.③④
4.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 霞和晚
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 天夜里多霜冻④雪 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大地暖大气”
为什么山脚比山顶温度低?
3000m 0℃
1000m 12℃
2000m 06℃
•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
……
第二部分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温快 (冷源)
主干知识:
2.山谷风
谷风的影响:在山谷 盆地多形成夜雨,同 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响 底,使谷底和盆地内 成逆温层,阻碍了空 的垂直运动,易造成 气污染。(地形逆温)
于 下 沉 距 离 之外。
一 般将 绿化 带布 置在 气流 下沉 处或 下沉 距离 以内 ,而 将卫 星城 或污染 较重 的工 厂布 置
太分
造 地面冷
根 本
大气的
导
阳布 辐不
成 热不均
原 因
射均
垂直运 动
致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大气的 水平运动
风热
力 环 流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海洋与陆地) 山谷风(山坡与山谷) 城市风(城市与郊区)
1.海陆风
低气压
高气压
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
高气压 冷
海风
热
低气压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即海风
小结
1、气压、等压面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热力环流的实例:城市热岛环流、
海陆风、山谷风
(2)空气密度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在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空气密度小的为低压,密度大为高压;近地
面的气压状况与高空气压状况相反。
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比高空密度大,因此,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向高
空逐渐递减,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3)水平气流运动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4)垂直气流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近地面为低压则气流上升,多为阴雨天气;近地面为高压则气流下沉 ,多为晴朗天气。
1000(百帕) 低
1005
1010
高
大气的运动分为 垂直运动 (表
现为气流的 上升 和 下沉 );
和 水平 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 是平常所说的风。 。
气 流 的 上 升
水平运动(风)
气
流
的
下
水平运动(风)
沉
地面
热力环流过程
热水
冰块
热力环流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
高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主干知识:
1.海陆风
高气压
低气压
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低气压 热
陆风
冷
高气压
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即陆风
小结: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 日较差减小
举一反三:湖陆风
山谷风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增温慢 (冷源)
山谷风
降温快 (冷源)
降温慢 (热源)
大气 热力环流
B
1、气压:所谓某地
A
的气压,就是指该地
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
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
柱的总重量。
空
山顶: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
空 气Leabharlann 气 柱低气压较低柱
高
山麓:海拔较低,空气较浓稠,气压较高
垂直方向: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气海 压拔 越越 低高
等压面
空间气压相等的各 点所组成的面。
地面
假设:地面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如何分布? 等压面与地面平行,越往上,数值越小。
地面
C 冷却
A 受热
高 度 升 高 , 气 压 减 小
B
冷却
热力环流过程
高 空
1020hpa
低压
1060hpa
1100hpa
地 冷高压 面C
冷却
高压
热低压 A 受热
低压
冷高压 B 冷却
四对关系
(1)近地面气温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 气温低的地区,空气变冷收缩下沉,气压升高,近地面形成冷高压。
城市风
上升气流
市区受人为热源多等原 因影响,气温高,空气 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郊区气温低,气压高。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 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如何减轻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 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的建议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 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 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3)减少人为热的释放 (4)合理布局城市有污染的工厂以及与郊区之间的距离, 达到利用郊区来改善城市环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