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的鉴赏
哲理诗的鉴赏哲理诗的鉴赏一、哲理诗的特点“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这些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哲理诗以宋诗居多,这主要是程朱理学在大宋广泛衍播且推为至尊,这又渐染了宋代文坛,从而使以文学形象、意境见长的古代诗歌又融入了哲学、理趣的内容。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3、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哲理诗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 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 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 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 景,寓理于物 。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 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 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 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
【理趣赏析】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 书”。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 什么为非。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易于衰败,平凡如叶的生命能更为长 久。 或者: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恬淡而 长久的人生。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 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 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 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 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练习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 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 在而行。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精选5篇)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精选5篇)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篇1】词牌名:临江仙|朝代:明朝|作者: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篇2】朝代:唐朝|作者: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送崔九》即《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是唐代诗人裴迪的作品。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
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劝,或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为深远。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篇3】朝代:宋朝|作者:卢梅坡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指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成为千古名句。
光有梅花没有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
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篇4】朝代:唐朝|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本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转而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
最有人生哲理的诗十首
最有人生哲理的诗十首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不乏说理的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留下许多优秀的哲理诗作。
这些哲理随着诗流传下来,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让人受教。
今天,隐娘分享25首哲理诗,每一首诗都包含一个道理,读懂会让你一生受益。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没有雪花白,雪花没有梅花香。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想要弹奏一首曲子,人和琴缺一不可。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代哲理诗的赏析_ppt
3.托物说理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实的基础,即使遇到再大的打 击,也会永立不败之地。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 的客 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 体会到春天的来 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 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 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 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 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 不断流来。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作者以清澈的方塘喻丰富的学识, 以源头活水喻读书学习。意在告喻人们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 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拥有丰富的学识。
2.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张英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此诗一说为何绍基所作)
清朝诗人张英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 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 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 息了一场风波。 全诗用类比手法说理警世:在短暂的人生中要目光长远, 不因小利而损害人间情义。
哲理诗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基本概念
“哲”者,智也。(《尔雅》)所谓“哲理”,就 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 哲理诗是 一种通过对情景或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 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 不露,引人思考。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
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一、导入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的诗歌。
二、分说:(一)禅诗禅诗能在诗句中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
我们现在通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颇含禅理妙悟机趣的小诗来加以说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有节奏地,清脆悠扬地响着,给人的实感,这是一种感性直感反应;钟声是寺庙发出的信号,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钟声响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这是一种借助判断推理达到的抽象认识。
如果诗句仅只有这样的内涵,那就太乏味了,绝不可能使它成为千古名作。
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从诗中获得很多认知体验:钟声使愁眠中的人进入禅悟境地,似乎有一种超脱感,像置身世外,愁绪杂念顿时消失,“鸟鸣山更幽”,夜静钟声才分外清晰,所以会产生一种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心与佛门净土相通,又像卸下了一身重担,有种轻快感,钟声是佛的等语,名利心切的人听到钟声可能产生一种警戒警觉感;执迷不悟的人,出自逆反心理可能产生抵触厌弃的感受体验,如此种种都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
也许人们会反问:不是已经作了如上表述吗?怎么还说是难以言传呢?须知以上表述只是一个概略提示,那因人因具体情境而异的主体感受体验状态,绝非这些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总之,常表达的感觉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缚)的超脱感,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卸下重担的轻快感,愁绪杂念消失的飘逸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释解】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哲理诗第1页共5页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
古代哲理诗的鉴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
阅读下面诗歌,指出其蕴含的哲理
1. 偶 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 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 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 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古代哲理诗的鉴赏
一、寻找哲理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 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 何表现的。(5分)
(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 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 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 荫也足以怡人。
D.第四句,是说池塘花木枝叶茂盛,高低错落, 疏密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它的美感令人回味无 穷。
1.对这首宋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是说色彩缤纷的鲜花已经凋谢,芳草 也不再幽香,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远去。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3哲理诗
琴师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 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 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 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三赠刘员外
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
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
何年待汝归。
[注释] 刘员外:指刘禹锡。 岐别:在岔路口分别。
【理趣赏析】
《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 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
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 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
力求读懂诗歌。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
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 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 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 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常见风格:言近旨远,寓意深刻
常用意象:花开花落,水流云生,登高望远, 览物思理
常见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明理,借物论道,见微知著,
旨远事小,蕴藉精警,化用亦妙
常见内容
1、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 启迪深思。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 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中有理:12首宋诗,12个人生哲理
诗中有理:12首宋诗,12个人生哲理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与重在抒情的唐代诗歌不同,宋代诗歌更加注重说理,通过一首首简短的绝句或律诗表达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1.《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站在高处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远的风景,才不会被浮云所遮蔽。
人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2.《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于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在这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中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都要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鸭下水而知春江暖。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亲口尝一尝”,实践出真知。
4.《琴诗》[宋]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手指头也不能发声。
只有当人的手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不仅音乐如此,任何事业取得成功,都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不能离开物,物也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
唐诗中的哲理诗赏析
唐诗中的哲理诗赏析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代表之一,流传至今,依旧被广泛赏析。
其中,不乏一些蕴含着深度哲理的佳作,留给后人思索与领悟。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代表性的唐诗进行赏析,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意蕴。
其一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而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哲理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旅程,我们不应止步于眼前,而是应持续追求更高的目标。
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开启新的境界。
其二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表现移民和戍边所带来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寂寞。
其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启示我们,不论我们身处何地,总会想念着自己的家乡。
家乡是心灵的归属,我们始终要铭记和珍惜。
其三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的生命之长短来表达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告诉我们,即便人生如草一般短暂,但生命力是无穷的。
无论经历何种挫折,只要心存希望和勇气,就能不断重生。
其四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记》。
诗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之涣以自己的经历,将人间的繁华与虚幻作为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世俗的领悟。
他认为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应以淡泊的心态面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珍惜每一个瞬间。
唐诗中的哲理之美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不论是探讨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对生命与无常的思考,无不引人深思。
通过深入品味这些唐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珍惜现在。
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指引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唐诗,就如同一把镜子,反射出智者对世界的观察与见解。
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使得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古代哲理诗的鉴赏
论 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本为诗论,表现作者的创作主张,即每一个时 代 都应有表现各自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不必盲目地 尊崇 古人,要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反映真实清 新的时 代生活,诗的最后两句即明确地点明这种主张 。这一主 张,对复古派的回击可谓出了一记重拳,也 对文学的时 代特征作了明确的表述,但由于出手太重 ,便难免步入 另一歧途:轻薄古人、蔑视传统,在一定 程度上抹杀了 文学继承的功用,一味强调发展,反而 陷入无法发展的 泥潭。倒是最后两句哲理性的主张, 已超越了诗论本身 的界限,上升到关于社会、人生的 哲理性分析,带有更 为普遍的社会意义,给人以多方 面的启示。
雪 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它既有宋 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 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 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 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 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 , 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读了这首 诗, 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 长处, 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 的地方。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 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 。 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 有" 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 雅 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 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 更 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 四句 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 奇妙: 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古代名家10首哲理诗名句赏析
古代名家10首哲理诗名句赏析1.名句: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出处:早梅叠韵清·宁调元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
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题解】此诗是通过赞美早梅凌寒开放的傲岸不屈,表现诗人对自由精神和独立品德的向往。
首联“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描绘了梅花不与众花为伍,睥睨世俗的伟岸姿态。
“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点出了早梅盛开的地点,它不选择在闹市人群中开放,而是躲避在深山断崖之下。
这种危险的地方罕有人迹,它选择在此处开放意欲表明自己不是为了愉悦世人而绽放花朵,同时也呼应了上文中的“末路”,暗示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和危险。
“数点开来不借春”则是诗人精神的表现,梅花淡淡地开放了几朵,是其凭借自身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春天的功劳。
“不借春”也可以解释为不将花朵借给春天,意为诗人不会向达官显贵、功名利禄低头。
他会坚持个人的品德,不慕荣利,不附权势。
2.【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出处:狱中题壁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题解】这首诗表现了谭嗣同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国儒家哲学中“杀身成仁”精神的体现。
首联写维新变法失败后,参与变法者到处流亡躲避的窘迫处境,写出了作者的辛酸与苦楚。
“望门投止”出自《后汉书·张俭传》,张俭因上书弹劾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侯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
作者希望那些逃走的维新志士能够学习杜根的忍耐,坚持到胜利到来的一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作者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令人赞叹。
“杀身成仁”是儒家哲学里关于奉献的最高境界,《论语·卫灵公》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的代价,只有那些真正的革命者,才会勇敢地面对敌人的屠刀,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品质已经臻于至善,而他们对于生命的体悟也已达到哲学层面的高度。
诗歌鉴赏部分 哲理
诗歌鉴赏部分——哲理
1、《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2、《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必将消散,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机遇造就人才;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必定会有所作为。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5、《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常用于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6、《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7、《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论前路多么艰辛,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一定能“绝地逢生”。
8、《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要有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9、《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歌颂了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
10、《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有不畏艰险的去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事物的新陈代谢规律;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在社会发展中,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十五首哲理诗
十五首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像池塘没有源头活水注入一样,会很快干涸、浑浊。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理:此诗借助形象喻理。
当我们做学问或做事时,一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由量变到质变,之前觉得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轻松自如,就像水涨船高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诗的后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同时也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美妙的琴声既不在琴上,也不在手指上,而应该是琴与手指的配合。
它也启示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就像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哲理: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
从哲理角度看,诗中体现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人活着要有所作为,要有高尚的气节,宁死不屈,在面临生死抉择时要坚守正义和尊严。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哲理:诗人以浪淘泥沙喻人生境遇,以沙底的真金自比,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哲理。
哲学思辨古诗及赏析
哲学思辨古诗及赏析1、《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2、《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
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3、《论诗三十首》(元好问)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
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
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4、《放言》(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
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
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
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
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哲理诗和讽喻诗
表达哲理的形式
哲理诗常见修辞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
比喻
托物说理 即事说理
《泾溪》 《诫子弟》
对比
哲理诗的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水口行舟
伤春伤别
江城子 秦观
闺怨 少女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
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
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作: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例
题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 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诗人写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 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 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表达了黑暗总会过去, 风浪终会平静,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止 的哲理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说
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
理
谨慎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 处”,难免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
翻人亡的事故。
【理趣赏析】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
2、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哲理诗诗歌鉴赏
哲理诗诗歌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哲理诗诗歌鉴赏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诗词鉴赏方法一.世界观与方法论【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
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
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
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
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
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
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
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
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
”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
“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
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
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
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
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
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