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哲理诗鉴赏

合集下载

关于富有哲理的诗句及解释整理

关于富有哲理的诗句及解释整理

富有哲理的诗句及解释整理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富有哲理的诗句及解释整理,欢迎阅读与收藏。

富有哲理的诗句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哲理:只要品格高尚,才能出众,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哲理:应当敢于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俯视天下,豪情满怀。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哲理: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哲理:时光易逝,青春易老,但无须忧伤,总会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社会永远都在前进。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哲理:只要心不死,根不灭,即使遭遇毁灭,亦可以再生,挫折之后会更加生机蓬勃。

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苏麟《断句》)哲理:只要努力追求,接近美好的事物,就会比别人优先得到成功的回报和美好的享受。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哲理:实践出真知,只有切身体会,身体力行,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哲理:身处其中,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局部而不能统管全局,往往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哲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会落伍。

10、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篇富有哲理的诗句解释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精选5篇)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精选5篇)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精选5篇)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篇1】词牌名:临江仙|朝代:明朝|作者: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篇2】朝代:唐朝|作者: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送崔九》即《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是唐代诗人裴迪的作品。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

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劝,或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为深远。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篇3】朝代:宋朝|作者:卢梅坡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指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成为千古名句。

光有梅花没有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

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

古诗词有哲理加赏析【篇4】朝代:唐朝|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本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转而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

最有人生哲理的诗十首

最有人生哲理的诗十首

最有人生哲理的诗十首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不乏说理的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留下许多优秀的哲理诗作。

这些哲理随着诗流传下来,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让人受教。

今天,隐娘分享25首哲理诗,每一首诗都包含一个道理,读懂会让你一生受益。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没有雪花白,雪花没有梅花香。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想要弹奏一首曲子,人和琴缺一不可。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精选古代经典哲理诗赏析

精选古代经典哲理诗赏析

【导语】古代⽂⼈作诗,除了常见的写景抒情,还尝试通过写诗来揭⽰事物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这类总结智慧、传达理趣的诗,我们称之为哲理诗。

下⾯是分享的精选古代经典哲理诗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 雪却输梅⼀段⾹。

【赏析】 这是⼀⾸在理致与笔趣上都⼗分绝妙的哲理诗,⽆论在理致与笔趣上,它既有宋诗⼯巧细密之所长,⼜兼得唐⼈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

"梅须逊雪三分⽩,雪却输梅⼀段⾹",评价梅雪,恰如其分。

此诗既能写出别⼈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能写出他⼈笔下所⽆(梅雪争春,各具特长)。

诗⼈客观地揭⽰出⼈各有所长的道理,简洁⼜充满意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 只缘⾝在此⼭中。

【赏析】 这⾸⼩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百读不厌。

它以浅显的语⾔告诉⼈们⼀个深刻的道理,游⼭所见与世上事物⼀样,由于⼈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定的⽚⾯性。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游⼭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萧⿎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赏析】 此诗第⼆联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泛被⼈引⽤。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

于是顿⽣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不舍,继续前⾏,忽然间眼前出现⼀线亮光,再往前⾏,便会豁然开朗,发现⼀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它告诉⼈们迷茫的时候⼀定要坚持前进,因为光明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塘⼀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来。

高考古诗哲理诗

高考古诗哲理诗

高考古诗哲理诗哲理诗是古诗中的独特存在,在高考语文的考查范围内也备受重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解析-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像我们在看一个超级酷炫的3D模型。

从横着的角度看庐山,它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呢,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

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样子。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印象。

比如说一个人,在朋友眼里可能是个幽默风趣的开心果,但是在竞争对手眼里可能就是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角度不同的结果。

-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太有哲理了。

为啥我们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就在这庐山里面啊。

这就像我们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往往会当局者迷。

就像我们陷入一场争吵,可能觉得自己全是对的,但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可能就会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不妥之处。

这两句诗提醒我们,要想全面地认识事物,就得跳出事物本身,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

2. 高考考点- 在高考中,这首诗可能会考查诗句的理解。

比如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还可能会考查与其他哲理相似的诗句的对比,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哲理的不同表达。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解析- 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绘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你看,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空的光彩和云朵的影子都在池塘里晃悠。

这就像我们的心灵或者说我们的知识储备,如果是清澈的,就能映照出很多美好的东西。

- 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诗的精华所在。

你要是问这个池塘为啥这么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啊。

这就好比我们的学习或者成长,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思想、知识像那方塘一样清澈不僵化,就得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不断有新的知识源泉注入。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

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一、导入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的诗歌。

二、分说:(一)禅诗禅诗能在诗句中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

我们现在通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颇含禅理妙悟机趣的小诗来加以说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有节奏地,清脆悠扬地响着,给人的实感,这是一种感性直感反应;钟声是寺庙发出的信号,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钟声响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这是一种借助判断推理达到的抽象认识。

如果诗句仅只有这样的内涵,那就太乏味了,绝不可能使它成为千古名作。

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从诗中获得很多认知体验:钟声使愁眠中的人进入禅悟境地,似乎有一种超脱感,像置身世外,愁绪杂念顿时消失,“鸟鸣山更幽”,夜静钟声才分外清晰,所以会产生一种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心与佛门净土相通,又像卸下了一身重担,有种轻快感,钟声是佛的等语,名利心切的人听到钟声可能产生一种警戒警觉感;执迷不悟的人,出自逆反心理可能产生抵触厌弃的感受体验,如此种种都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

也许人们会反问:不是已经作了如上表述吗?怎么还说是难以言传呢?须知以上表述只是一个概略提示,那因人因具体情境而异的主体感受体验状态,绝非这些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总之,常表达的感觉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缚)的超脱感,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卸下重担的轻快感,愁绪杂念消失的飘逸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释解】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哲理诗第1页共5页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

富有哲理的诗词及其赏析

富有哲理的诗词及其赏析

富有哲理的诗词及其赏析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哲理的诗词,希望你喜欢!关于哲理的诗有:一、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释义: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二、龟虽寿两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释义: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三、长歌行两汉:佚名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释义: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经典的哲理古诗词原文及赏析

经典的哲理古诗词原文及赏析

【导语】由于诗与哲学共通点都是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为天职,所以哲理诗通过⽤不同议论⾃⾝特点去揭⽰某事物本质演变规律,在叙述过程中“理⽞”,很有见地以形象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

下⾯就给⼤分享下经典的哲理古诗词原⽂及赏析,欢迎阅读! 【篇⼀】 ⽔调歌头/苏轼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

既然如此,⼜何必为暂时的离别⽽感到忧伤呢? 浣溪沙·游蕲⽔清泉寺/苏轼 ⼭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泥,潇潇暮⾬⼦规啼。

谁道⼈⽣⽆再少?门前流⽔尚能西!休将⽩发唱黄鸡。

谁说⼈⽣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游⼭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峦重叠⽔流曲折正担⼼⽆路可⾛,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出现⼀个⼭村。

不论前路多么难⾏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能“绝处逢⽣ 【篇⼆】 将进酒/李⽩ 君不见, 黄河之⽔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堂明镜悲⽩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得意须尽欢,莫使⾦樽空对⽉。

天⽣我材必有⽤,千⾦散尽还复来。

烹⽺宰⽜且为乐,会须⼀饮三百杯。

岑夫⼦,丹丘⽣,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曲,请君为我倾⽿听。

钟⿎馔⽟不⾜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酒⼗千恣欢谑。

主⼈何为⾔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裘, 呼⼉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时光易逝,如江河⼊海⼀去⽆回;⼈⽣苦短,转眼间青丝变⽩发。

唐诗中的哲理诗赏析

唐诗中的哲理诗赏析

唐诗中的哲理诗赏析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代表之一,流传至今,依旧被广泛赏析。

其中,不乏一些蕴含着深度哲理的佳作,留给后人思索与领悟。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代表性的唐诗进行赏析,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意蕴。

其一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而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哲理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旅程,我们不应止步于眼前,而是应持续追求更高的目标。

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开启新的境界。

其二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表现移民和戍边所带来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寂寞。

其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启示我们,不论我们身处何地,总会想念着自己的家乡。

家乡是心灵的归属,我们始终要铭记和珍惜。

其三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的生命之长短来表达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告诉我们,即便人生如草一般短暂,但生命力是无穷的。

无论经历何种挫折,只要心存希望和勇气,就能不断重生。

其四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记》。

诗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之涣以自己的经历,将人间的繁华与虚幻作为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世俗的领悟。

他认为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应以淡泊的心态面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珍惜每一个瞬间。

唐诗中的哲理之美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不论是探讨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对生命与无常的思考,无不引人深思。

通过深入品味这些唐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珍惜现在。

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指引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唐诗,就如同一把镜子,反射出智者对世界的观察与见解。

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使得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古代哲理诗的鉴赏

古代哲理诗的鉴赏

论 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本为诗论,表现作者的创作主张,即每一个时 代 都应有表现各自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不必盲目地 尊崇 古人,要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反映真实清 新的时 代生活,诗的最后两句即明确地点明这种主张 。这一主 张,对复古派的回击可谓出了一记重拳,也 对文学的时 代特征作了明确的表述,但由于出手太重 ,便难免步入 另一歧途:轻薄古人、蔑视传统,在一定 程度上抹杀了 文学继承的功用,一味强调发展,反而 陷入无法发展的 泥潭。倒是最后两句哲理性的主张, 已超越了诗论本身 的界限,上升到关于社会、人生的 哲理性分析,带有更 为普遍的社会意义,给人以多方 面的启示。
雪 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它既有宋 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 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 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 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 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 , 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读了这首 诗, 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 长处, 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 的地方。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 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 。 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 有" 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 雅 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 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 更 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 四句 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 奇妙: 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诗歌鉴赏部分 哲理

诗歌鉴赏部分 哲理

诗歌鉴赏部分——哲理
1、《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2、《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必将消散,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机遇造就人才;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必定会有所作为。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5、《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常用于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6、《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7、《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论前路多么艰辛,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一定能“绝地逢生”。

8、《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要有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9、《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歌颂了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

10、《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有不畏艰险的去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事物的新陈代谢规律;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在社会发展中,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十五首哲理诗

十五首哲理诗

十五首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像池塘没有源头活水注入一样,会很快干涸、浑浊。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理:此诗借助形象喻理。

当我们做学问或做事时,一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由量变到质变,之前觉得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轻松自如,就像水涨船高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诗的后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同时也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美妙的琴声既不在琴上,也不在手指上,而应该是琴与手指的配合。

它也启示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就像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哲理: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

从哲理角度看,诗中体现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人活着要有所作为,要有高尚的气节,宁死不屈,在面临生死抉择时要坚守正义和尊严。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哲理:诗人以浪淘泥沙喻人生境遇,以沙底的真金自比,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哲理。

有关哲理的诗词及其赏析

有关哲理的诗词及其赏析

有关哲理的诗词及其赏析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

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

——契诃夫。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哲理的诗词,希望你喜欢!1、《临江仙·送钱穆父》——宋代: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2、《鹊桥仙·纤云弄巧》——宋代: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通: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3、《断句》——宋代:苏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译文: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4、《蜂》——唐代: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5、《小松》——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朱熹哲理诗文

朱熹哲理诗文

朱熹哲理诗文及赏析:
朱熹的哲理诗文充满了深刻的思辨和精炼的智慧。

下面将介绍朱熹的一首哲理诗《春日》,并进行赏析。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中,朱熹以春日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点明了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这首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

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

但朱熹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朱熹的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和新鲜。

此外,朱熹的这首诗还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

他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多彩。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也体现了朱熹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总之,朱熹的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还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

哲理诗大全解读

哲理诗大全解读

哲理诗大全解读哲理诗大全解读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下面小编收集了哲理诗原文及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题目】八阵图(唐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题目】观书有感(宋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题目】拟古(明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题目】论诗(清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题目】草(唐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题目】寄兴(宋戴复古)【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题目】雪梅(宋卢梅坡)【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题目】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题目】感怀(明杨基)【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题目】赤壁(唐杜牧)【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题目】蚁(唐元稹)【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题目】读《陈蕃传》(宋杨万里)【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题目】小松(唐杜荀鹤)【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题目】游园不值(宋叶绍翁)【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题目】放言(唐白居易)【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题目】论诗绝句之二(清赵翼)【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题目】咏史(唐高适)【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题目】诗一首(杨虎城)【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题目】古瓦砚(宋欧阳修)【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题目】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题目】《西施》(罗隐)【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现代哲理诗

现代哲理诗

现代哲理诗一、原文:《生活的谜底》生活像个偌大的迷宫,我们在其中匆匆穿行。

看似有千条路可选,实则都被无形的手引领。

财富如同诱人的幻影,追着追着已失却本心。

名誉也似那蜃楼美景,耗尽精力才知是泡影。

快乐常常躲在小事情,一朵花开也满是安宁。

幸福不是远方的繁星,而是脚下踏踏实实的小径。

莫要在喧嚣中丢了魂灵,静下心来听内心的声音。

生活的谜底不在山顶,而在每次呼吸间的觉醒。

二、衍生注释:- “偌大”:意思是非常大、这么大。

这里形容生活像一个巨大的迷宫,表明生活的复杂性和广阔性。

- “本心”:指原来的心愿或心思,在诗里表示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忘记了最初的想法和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 “蜃楼”:即海市蜃楼,一种虚幻的景象,以此来比喻名誉如同虚幻的、不真实的美景。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探讨生活的本质与真谛。

它引导读者思考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追求的财富、名誉是否真的是生活的关键,强调真正的生活意义往往体现在平凡的事物和内心的宁静之中。

2. 情感:诗中透露出一种对现代生活人们盲目追求的警示以及对回归内心真实需求的呼唤。

有一点无奈的情绪在对财富和名誉的描写中,但整体基调是积极的,强调在平凡中发现快乐和幸福。

3. 表现手法: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生活比作迷宫,财富比作幻影,名誉比作蜃楼美景,形象地表达出各种抽象概念的特点。

同时采用对比的手法,如将追求财富名誉的无果与一朵花开带来的快乐、脚下小路蕴含的幸福进行对比,更强烈地表达观点。

四、作者介绍:从这首诗来看,作者似乎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深刻洞察的人。

作者可能经历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追逐与迷失,才有感而发。

可能是一个中年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开始静下心来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用诗歌来警醒那些还在浮躁地追逐幻影的人们。

五、运用片段:1. 在一场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上,导师说:“同学们,你们即将步入社会,面对无数的诱惑,记得有一首诗叫《生活的谜底》,诗里说‘财富如同诱人的幻影,追着追着已失却本心。

【几首哲理诗的赏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几首哲理诗的赏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几首哲理诗的赏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几首哲理诗的赏析“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本文拟从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试图帮助同学们了解哲理诗的特点,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

一、《放言》(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

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

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

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

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

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一、导入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的诗歌。

二、分说:(一)禅诗禅诗能在诗句中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

我们现在通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颇含禅理妙悟机趣的小诗来加以说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有节奏地,清脆悠扬地响着,给人的实感,这是一种感性直感反应;钟声是寺庙发出的信号,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钟声响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这是一种借助判断推理达到的抽象认识。

如果诗句仅只有这样的内涵,那就太乏味了,绝不可能使它成为千古名作。

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从诗中获得很多认知体验:钟声使愁眠中的人进入禅悟境地,似乎有一种超脱感,像置身世外,愁绪杂念顿时消失,“鸟鸣山更幽”,夜静钟声才分外清晰,所以会产生一种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心与佛门净土相通,又像卸下了一身重担,有种轻快感,钟声是佛的等语,名利心切的人听到钟声可能产生一种警戒警觉感;执迷不悟的人,出自逆反心理可能产生抵触厌弃的感受体验,如此种种都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

也许人们会反问:不是已经作了如上表述吗?怎么还说是难以言传呢?须知以上表述只是一个概略提示,那因人因具体情境而异的主体感受体验状态,绝非这些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总之,常表达的感觉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缚)的超脱感,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卸下重担的轻快感,愁绪杂念消失的飘逸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释解】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苕溪渔隐丛话》)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释解】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

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

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二)哲理诗: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三、特征(意象):宋诗议理较多。

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四、鉴赏方法:(一)能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

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

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

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初出渐渐明亮的样子)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

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

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如何分析?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时,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

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

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观书有感(其二)》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能分析出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哲理诗的表现手法)。

哲理诗对事理的体察,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1、首先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

(1)最常见的是借助描写景物来表现。

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

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

(2)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

(3)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

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总之,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常用的词语有:或通过写景(记事、状物)引发议论(寓情于景<物>,由景<物>悟理,因事见理),或借景(事、物)喻理,2、其次是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

才如信越犹菹醢(zūhǎi,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五、巩固练习:1、阅读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

2、阅读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谈谈诗人所处的境况和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