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江苏高等教育史
江苏高等教育史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以后,在“国蹙患深”的情况下,有识之士要求革新,清政府被迫改良,废科举、兴学堂。
高等学堂逐步兴设。
继同治元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建立之后,次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在江苏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以培养翻译人员和外交人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同年九月十二日,江苏学政瞿鸿以南菁虽处县治,实为全省人才所萃,遂奏请将南菁书院改办高等学堂,以书院旧管沙田,试办农学,参用西法,树艺、五谷、果、蔬、棉、麻等项,先行试办。
光绪帝准其按省城书院改办。
同年十月二十日,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请将江宁储材学堂按大学堂定章,改为江南高等学堂。
是为江苏(指现有行政区)近代高等教育之始。
不久,维新变法失败,旧政恢复。
南菁高等学堂农学之议作罢,但仍保留学堂名称。
江南高等学堂于次年改为格致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日清政府复下兴学诏,将所有书院改设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颁发《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分科仿日本制,分为法政、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等7科。
这是我国大学分科制度的起源。
次年,颁发《奏定学堂章程》,规定高等教育机关有大学堂、高等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法政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
所设科目,除前定7科外,增加了经学科,成为8科。
清政府兴学诏书颁发以后,兴办学堂的风气大开。
光绪二十八年,翰林院编修缪荃孙,改江宁钟山书院为江南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开办高等正科,宣统三年(1911年)停办。
光绪二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督署江宁办师范学堂。
当年九月,刘坤一病逝,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九年复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于江宁省城北极阁。
聘缪荃孙为总稽查,“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人士,皆得入学受业”。
光绪三十年十月开学,光绪三十一年末,易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由江宁提学使李瑞清接任监督。
李瑞清主持两江期间,悉心兴学育才,他的办学信念是: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
北洋水师学堂简论
“筹议海防”成为北洋水师学堂创建的重要因 素 ,在其存在的 20 年间 ,它所制订的规章制度以 及新的教育方式 、教学内容 ,成为清末各种军事学 堂开办的仿照的“成法”,在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史 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
一 、危机与觉醒 自 19 世纪中叶以降 ,西方列强势力大举侵入 我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 震”,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夷 兵 犯 津 通 而 根 本 遂 危”。[1]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
5. 淘汰与奖励 。对于报考者 ,首先进行初试 。 “如其合选 ,留堂习英文三个月”,由校长“甄别 ,择
其聪俊者留堂肄业”,成为正式学员 。“凡初选学 生到堂 ,第一年秋考 ,如不中试即行剔退 。第二年 秋考不中试 ,难其展限六个月 ,俟至次年春季再 考 ,如不中试 ,即行剔退 。”[3]
凡学生在堂肄业四年 ,由北洋大臣大考 ,择其 中式者 ,派上练船 。在船练习一年 ,凡大炮 、洋炮 、
19 世纪 70 年代后 ,边疆危机纷至沓来 。1874 年 “, 蕞尔小国”———日本竟敢藐视天朝上国 ——— 大清帝国 ,派兵进攻台湾 ,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 筹 议海防”遂成舆论之焦点 。
加之 19 世纪 60 年代的“阿思本舰队”事件 , 使得清政府认识到建立自己海军的重要性 。李鸿 章清醒地认识到“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 ,舍变法与 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1] 所谓变法指改革军事制
下辖会办 (副校长) 、监督 ,负责管理学校的行政事 务 。第一任总办为前船政大臣光禄寺卿吴赞诚 , 在吴勘定校址后 ,因“旧病增剧 ,不能转动 ,难期痊 愈”,由久充福建船政提调的二品衔分发补用道吴 仲翔接任总办 ,后又由吕耀升接任总办 。严复任 总教习 (教务长) 一职长达 9 年 ,1889 年晋升为会 办 ,1890 年又升为总办 。教务 部 门 设 总 教 习 一 员 ,分设驾驶 、管轮正教习各 1 人 ,聘请洋人充任 , 副教习无定额 ,由归国留学生充任 ,兵操 、汉文教 习各 1 人 。后勤部门设文案 、医官各 1 人 ,书记 2 人 ,司事 2 人 ,号手 1 人 ,鼓手 1 人 。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1、文章共写了哪几位“名医”?他们分别开了 怎样的药引(或丸药),这些药引有怎样的解 释?据此你样评价这些“名医”?
2、父亲临终时,衍太太让年幼的鲁迅不停地 大声喊“父亲”,此事为什么让鲁迅后悔不已?
《阿长与山海经》
1、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 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 —敬意消失——新的敬意。2、表现在她愿 意做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表现在她愿 意做使“我”开心的事,表现在她对“我”的关 爱。
3、憎恶、讨厌是因为“我”以为她满肚子是 麻烦的礼节以及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产 生敬意是因为她常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 以及给“”买来《山海经》。
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 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1、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与不同的 情感。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 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 是“不厌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 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2、题目用的 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且 “阿”字有亲昵的意味。
2、勇敢公正,不畏权势。
3、昏庸无道。如对于活无常让别人“还阳半 刻”的事知道详情,却无中生有诬陷无常“得 钱买放”,将他“捆打四十”。
《二十四孝图》
1、通过阅读本文,你知道了哪几个“二十四 孝图”故事? 2、鲁迅写本文是反对子女尽孝心吗?那么鲁 迅的目的是什么? 3、我最先得到《二十孝图》,为什么高兴极 了?
1、清末参加革命;东渡日本留学;回乡教学 糊口;帮助鲁迅监学;失业落魄寄食;游湖 落水身亡。
2、以作者与范爱农的交往过程为线索;
3、同乡会争执(东京初识);故土重逢(叙 旧);学校共事(绍兴共事,辅助鲁迅教 学)。
南京明国代表性建筑资料.
南京明国代表性建筑资料图文说明海军总司令部,位于中山北路346号,所在地原是江南水师学堂。
大门造型独特,坐北朝南,为砖混结构的牌楼形式,建于19世纪末,平面呈圆弧形,圆弧状的立面均匀分布着10根装饰门柱。
在牌楼正中顶部设有斜向两侧的层层退台,共有五层,其上装饰有具有动感的曲线旋涡花纹,这在西方建筑史上称作"巴洛克风格"。
牌楼正中辟有一个拱形门,门上刻有“海军部”三字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位于新街口广场东北角的中山东路1号,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市分行。
1935年7月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近似矩形,地上四层,地下一层。
建筑造型为西方罗马古典建筑形式。
大楼正面朝南,门口有四根高达九米的爱奥尼亚式巨柱直抵二楼;大楼外部东西两侧各配有六根式样相同的檐柱。
大楼外墙面采用水泥斩假石,做工细腻中央银行大楼,下关区大马路66号国民大会堂,现为人民大会堂。
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
造型属于西方近代剧院风格,建筑立面采用了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檐部三段划分的方法,简洁明快;但在澹口、门厅、雨篷等处,都巧妙地运用了民族风格的装饰江苏邮政管理局,位于下关大马路62号。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建筑面积4545平方米,正面外墙写有“1918”字样。
平面呈矩形,立面为外廊式。
立柱厚檐,平屋顶。
楼顶建有一座圆顶的两层塔楼。
建筑物的柱侧、檐口、腰线及门楣等处都塑有水涮石浮雕,图案精美。
建筑物拐角、底层柱面为普通水泥斩假石粉刷,墙面为水涮石,局部侧面为普通水泥砂浆粉刷。
该建筑的外部粉刷成为后来南京各类西式建筑水木作的样板中央饭店,位于中山东路237号。
原设计为七层大楼,因其位于国府路(今长江路)的正南方,有关当局认为这么高的建筑会对国民政府的安全构成威胁,于是只批准建造三层。
坐北朝南,为西式混合结构的建筑。
建于20年代末,占地面积5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 0057平方米,设备应有尽有。
朝花夕拾
琐记主要内容《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中心思想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
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人物形象本文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
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还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
我记着,看谁吃得多。
”;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当其中一个孩子跌倒,她看到那个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启示《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
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习题1、《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A)A.有B.没有2、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_。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简介
江南水师学堂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地址在今南京城西的挹江门,是一座风格独特的西式牌楼,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
江南水师学堂是张之洞为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办的水师学堂相抗衡而建立的。
它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堂内开设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每期学员120名左右,教员大多为英国人。
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
当时大门两柱,一边柱上写“中流砥柱”,一边柱上写“大雅扶轮”,这8个字当可反映出当时办学者的心态。
辛亥革命后,该学堂停办,改为海军部的办公地。
后又为海军军官学校、国民政府海军部、海军司令部等单位驻地。
国民党政府时期重建了学堂大门,采用6级牌楼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牌楼尖顶高达10余米,上有旗杆一根。
抗战胜利后再次重修时,除中间去掉部分徽饰,“海军部”3字改为直书外,其余基本未动,至今3字痕迹依稀可辨,门前石狮一对,雄踞如故。
解放后由三汊河法云寺移一对石狮海军部办公厅房前。
现在江南水师学堂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游人络绎不绝。
该景点现位于南京市区中山北路346号,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现存建筑一部分为民族风格的大屋顶形式,有:原二门及其后的二厅,即今人称为门厅;卷棚式轿厅,即长长的廊沿加上今人所称的二厅,总办(校长)、提调(教务长)双层办公楼,楼下暖阁,东侧为总办办公室,西侧为提调办公室,民国后增建的海军部办公厅房,内设海军司令办公室,参谋长办公室等。
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彩绘鲜艳,四进到底,颇为壮观,其中二门,轿厅、双层办公楼系由所在单位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于1989年耗资60万元按原式复建,并稍有增高;另一部分在二门厅东侧,系两层西式建筑,原为英籍教员盘罗蒙罗等人的办公楼。
历经多次修缮,原样保存完好,以上共计900平方米,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江南水师学堂的其他建筑,已荡然无存。
免费!南京历史上存在过的高等学府
官立江南水师学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学额120 江宁城西挹江门南洋水师民国后改称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校长李和共和国后为中国海军最高学府——海军指挥学院半山园官立江南储才学堂1896年仪凤门三牌楼同文馆基础上创办(金陵同文电学馆1883年左宗棠实业技术类学校)学额120 分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科设高等班又设初等班英语40人法语4 人德语40人官立江南高等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学额120 江宁城内三牌楼由钟山书院雍正二年(1724年)合并储才学堂改办,光绪二十五年改为格致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本科142,预科79 缪荃孙江宁城内门帘桥官立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胡云台官立江南陆师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附设矿路学堂江宁城北妙耳山张之洞官立金陵工艺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刘坤一以工业技术为主官立两江师范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学额900,江苏宁属250,苏属250,安徽200,江西200 杨觐圭徐乃昌李瑞清江宁北极阁初名三江师范学堂,后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官立江南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两江总督魏光焘官立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由江南格致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办农学32、电学25、矿学15,农工学、矿学普通科各64 江宁城内三牌楼和会街辛亥革命后改为江苏省第一工业学校和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官立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银行、关税,学额120 江宁城内复成桥东民国2年后无该校卷宗官立江南蚕桑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蚕学科、蚕桑实习科、普通学科,学额80 江宁城内中正街由蚕桑树艺公司改办。
民国元年改为江南农桑学校(中专)官立暨南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计划500人江宁城中薛家巷妙相庵,西北邻金陵大学1917年改国立暨南学校为华侨第一学府官立南洋方言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德文60、法文60、英文60 江宁城内中正街八步圹官立江南法政讲习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法律科、政治经济科由陶保晋等7人倡议,郑苏、龛京卿等提倡江宁城内娃娃桥宣统三年就原址改设私立金陵法政专门学堂官立两江法政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正科每年招100人,其中江苏20名,江宁60名,皖、赣各10名江宁城内旧仕学馆私立金陵大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 初创时仅数十人,为书院式文科大学,十余年后发展为500多人包文(美) 南京鼓楼民国4年改称金陵大学校官立江南高等巡警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学额50 附设巡警教练所学额150 包发鹤为监督私立女子美术专修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其课程注重美术,并附以国文、英文、算学、图画、琴歌、体操等科位于江宁省城门帘桥地方金陵神学宣统二年(1910年) 于民国7年添设大学科,民国19年改称金陵神学院。
鲁迅在南京读书时期的几则史料
鲁迅在南京读书时期的几则史料134年前即1881年的9月25日,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诞生于浙江绍兴县城,取名樟寿,字豫山。
1898年5月,年仅17岁的鲁迅(学名周樟寿),怀揣8元钱的盘缠,由绍兴坐船,在南京下关码头上岸,开始了他在南京求学的生涯。
经过100多年的岁月洗礼,南京是否还保留着鲁迅读书、工作过的遗迹?让我们一起来遗踪寻觅吧。
鲁迅在南京的时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学时期,1898年5月至1902年3月。
第二阶段工作时期,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时间1912年2月至4月。
南京对于鲁迅的成长非常重要,这是他走出绍兴,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奠定了一个破落家庭的公子走向革命先行者的基础。
来南京读书,直接原因是家庭经济的拮据,“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朝花夕拾・琐记》)。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所谓N 地就是南京,K学堂就是江南水师学堂。
无奈的选择,鲁迅告别母亲,来到南京。
一、报考江南水师学堂1898年5月离开绍兴时,鲁迅手中只有母亲千方百计筹来的8元盘缠。
这是鲁迅第一次来南京,他从下关上岸,直奔江南水师学堂。
他在文章中写道:“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囱。
”(《朝花夕拾・琐记》)江南水师学堂是洋务运动中兴办最早的学堂之一,1890年由两江总督曾国荃创办,其缘由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南洋水师的覆灭,希望通过水师学堂来振兴中国海军。
水师学堂坐落在南京城北仪凤门内,即今天中山北路246号,旧址在辛亥革命后改为海军部,1913年改为海军郡公学校,1915年改为海军雷电学校。
当时上水师学堂,不仅不要学费,每月还发少量生活费。
没有学费,又有生活补贴,对于家境贫寒、渴望上学的鲁迅来说,进江南水师学堂是非常好的选择。
当时鲁迅的叔祖周淑生在水师学堂任职,然而作为绍兴大户周姓家族的子孙,报考这样的学校(相当于水兵军校),却被族人认为很丢面子,所以,接待鲁迅报考的叔祖周淑生要求周樟寿(即鲁迅),改名报考,免得丢了家族的颜面。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关于作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
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02年到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
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
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
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
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
1926年出版《仿惶》。
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
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
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语文教师手册《孔乙己》
孔乙己鲁迅壹.教学重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就文学创作而言,鲁迅前期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后期则是杂文。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有深刻的印象。
鲁迅一向强调写小说的动机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因此他以挖疮疤的方式放大问题,聚焦于“旧社会的病根”;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尖锐地批判;以鄙夷的口气来嘲讽,批评人们的愚昧软弱,其目的在于引起众人“设法加以疗治”,以达到用文艺改造社会的目的。
孔乙己这篇小说藉落魄书生描写社会对于穷苦人物的凉薄,揭示“冷酷麻木的社会也会吃人”的残酷现实。
作者的描写方法与态度“从容不迫”,技巧上具独创性。
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自言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是最能代表鲁迅小说风格的成熟之作。
教学时,宜就下列几方面加以掌握:1.了解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了解鲁迅欲以文艺改造民族性的创作动机。
3.了解鲁迅小说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4.由空间布局形象描写、对话运用、情节铺展,了解社会环境及分析人物个性。
5.透过小说对社会的批判,省思当前社会问题及解决之道。
贰.题解参考数据(二)校改说明1.掌柜是“决”不责备的,应作“绝”。
2.先写服“辨”,亦作“辩”。
二题解说明孔乙己写于民国七年冬天,来年发表于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吶喊。
这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反封建主义的白话小说。
鲁迅于篇末的附记中表示此文非针对某一个特定对象而写,乃是“描写社会或一种生活”。
鲁迅以知识分子的角度看见中国人瘦弱不堪、自私冷漠的病态,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形塑了孔乙己,书写中国欺善怕恶的国民性。
中国小说到鲁迅才把目光集中于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与精神,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京历史与文化——11清代
十一、清代的东南重镇明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1628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
其中著名的起义领袖有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外的万岁山(今景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一)短暂的南明王朝明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了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地方性政权,统称南明王朝。
(1)南明弘光朝廷的覆亡1644年,福王朱由崧(万历皇帝之孙)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年号“弘光”,史称南明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腐朽不堪,第二年(1645年)就被清军消灭了。
(2)清初江宁府清军占领南京以后,将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在南京设两江总督,官居一品,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改明皇城为驻防城,由江宁将军驻守,南京成为清初统治东南的中心。
明代国子监(今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改为江宁府学;明代武庙(在今市政府大院内)改为文庙;明代应天府学(在今夫子庙)改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今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仍是江苏、安徽两省“乡试”(考“举人”)的场所。
(3)郑成功“白土山之役”南明弘光王朝覆亡后,明朝遗臣们又在福建、浙江分别拥立了皇室后裔唐王、鲁王,继续进行抵抗清军的活动。
1659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南明唐王大将郑成功,联合浙江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进攻清政府的东南重镇南京。
7月上旬,郑成功率大军乘船在南京仪凤门附近登陆,然后分别在城周围建连营83座,将切断水陆交通,将南京城重重包围起来。
清军采取诈降之计,突袭郑军总部白土山营寨。
郑军无力抵抗,四下溃逃。
“白土山之役”使郑成功的军队损兵数万,十多位大将战死。
郑成功只好退回厦门,此后再也无力北伐,其抗清斗争被迫退回东南沿海地区和海上。
后于1661年3月收复台湾。
(二)康熙乾隆下江南与“金陵四十八景”16世纪末,东北女真族在其首领努尔哈赤(1559-1626)的统领下,逐步壮大。
两江师范学堂
两江师范学堂
中国近代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
01 历史沿革
03 办学规模 05 学校文化
目录
02 典章制度 04 办学成就 06 知名校友
基本信息
两江师范学堂诞生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是清朝两江总督在南京地区办学的一所师范学堂,是中国 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
学堂由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2-1905),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5月易名两 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监督,专办优级师范。
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之后,因清廷限制江宁藩司铸铜元数额,加上铜贵钱贱,致使江宁藩司收入锐减,不能按 时拨足学堂经费;而安徽、江西两省的协款又屡不拨付,造成学校经济常陷困境。及后,江宁士绅不满江西省不 拨付协款,故而提议减少或取消江西籍学生名额,因而引发争端。
描写江南水师遗址句子
描写江南水师遗址句子
江南水师学堂又称南洋水师学堂、江宁水师学堂。
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月16日开设,校址在南京下关仪凤门内,占地45亩。
主要为南洋水师输送人才。
学堂设总办一人;提调、监督、文案等职员十余人;中外籍教习十余人;附属工厂工人及乐队、杂役等60余人。
学堂制度参照天津水师学堂,分驾驶、管轮两科,每科又分头、二、三班,每班派一教员专课。
课程分堂课、船课。
学生入学后进入三班,专门学习英语等基础知识,升入头班后方才教习专业知识,包括天文、海道、御风、布阵、修造、汽机、演放水雷等。
学生还必须学习《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读史兵略》等中国传统军事名著,以积累军事战略思想。
学校有六员汉文教习,定期给学生上课。
江南水师学堂较福州船政、天津水师学堂为后起,但办理颇积极,毕业生或送往日本留学,或往英国军舰实习,造就人才颇多。
至清朝覆灭,江南水师学堂共毕业驾驶班七届107人,管轮班六届91人,鱼雷班(由江南鱼雷学堂并入)五届13人。
毕业生中著名人物有:林建章、杜锡圭、陈季良、陈绍宽、赵声等。
另外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也曾在江南水师学堂就读,鲁迅于1898年入管轮班,不过那时的江南水师学堂早已腐败、破落不堪了。
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PS; 1.“进展:。
“为ppt素材可作说明2.初稿~~~~~敬请修改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例洋务运动文化教育是从学校外国语言文字开始的,随着近代化工业的产生对科学技术人材的需要而,慢慢涉及于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可见洋务运动所谓教育,是随着洋务事业的开辟和进展而产生的成立众多的新式学堂,是保守的清廷慢慢的接触了整个世界,是的思想如潮水般涌入到了中国那个保守的国度。
增进了中国制造业、商业、通信、军事等方面的进展、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们。
为了对抗西方的军事实力,为了培育洋务人材,洋务派依据晚清政府运作和社会进展的需要,开办了各式学堂。
开办的新式学堂按学习内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 以学习外国语性质为主的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政治交涉增多,语言不通,蒙受损失。
1862年奕䜣上奏,取得许可。
同文馆由此而来。
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最先依照西方教育模式成立起来的新式学堂,打破了传统的科举教育模式,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开端。
进展:1863年,李鸿章奏请仿照京师同文馆之例,在上海开办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后改称为上海广方言馆。
1864年,毛鸿宾奏请开设教习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即广州同文馆。
1893年,张之洞开办了湖北自强学堂。
另外,还有新疆俄文馆、台湾西学馆、珲春俄文馆和在同文馆中增设的天文算学馆。
2.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主的新式学堂洋务派官员迫切需要把握近代军事方面的人材,纷纷主张“讲究洋器”,建议在军事工业和兵工厂内设立相关的军事技术学校,就近培育军事知识人材,后被政府批准。
进展:福建船政局内设有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总局内设有操炮学堂,1887年,张之洞奏请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
1890年,曾国荃仿照英国水师,奏请开办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895年,继天津水师学堂以后,晚清政府又开办了天津武备学堂,这也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太原的山西武备学堂,南京的江南陆师学堂,贵阳的贵州武备学堂3.以培育专门技术人材为主的新式学堂指专门培育铁路、电报、医学、矿务等各类科技人材的学堂。
鲁迅《琐记》知识点
②让我看不健康的书 ;
③在孩子打旋子跌倒时说假话;
《琐记》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 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在《琐记》中作者提 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 躲避流言和中伤 ,为了“寻别一 类人们去”。
《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别一类的人们”而到 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 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 “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 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 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①叫孩子吃冰;②让我看不健康的书 ;③在孩子打旋 子跌倒时说假话;④造谣说我偷家里东西去变卖
5、《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衍太太;, 她的形象出现在《父亲的病》和《琐记》中。她和鲁迅的关系是同 一门的邻居;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却逐渐 发现她奸诈,虚伪自私、表里不一、多嘴多舌、搬弄是非、造谣生 事、喜欢使坏。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 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是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让 父亲走得不安生。
必提问知识点二
1、A文段中觉得是对于父亲的最大错处的原因是什么?
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 苦。
2、A、B两文段各写了衍太太的什么事?
A段写在作者父亲病逝前,衍太太不顾父亲的痛苦催促他叫父 亲,让父亲死得不安宁。
第十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 务 派 重 要 棠 左 宗
民 18 的 76 年 配 , 合 他 下 率 , 清 清 军 军 , 取 分 得 三 重 路 大 进 胜 军 利 新 。 疆 不 , 久 讨 阿 伐 古 阿 柏 古 兵 柏 败 。 身
( 人 18 物 12 之 18 一 85 , 年 任 ) 闽 , 浙 字 总 季 督 高 时 , , 湖 于 南 湘 18 阴 66 人 年 底 。湘 奏 军 请 军 创 阀 办 , -
二、工业技术学堂
(一)福州船政学堂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4、专业 左宗棠 1866年 马尾 造船技术 驾驶技术
二、工业技术学堂
(二)江南制造总局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曾国藩和李鸿章 1865年 上海
三、军事学堂
(一)天津水师学堂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李鸿章 1880年 天津 (二)江南水师学堂 (二)天津武备学 堂 曾国荃 1890年 南京 李鸿章 1895年 天津 中国第一所陆 军学校
(一)京师同文馆
12、不足 同文馆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孱弱的婴儿,它的 身上既保留了封建痼疾,又反映出外国侵略的烙印。 经费被外国侵略着控制。从海关办公费中提成三成。 在教学内容中,充斥着殖民主义思想,渗透着宗教观念。
一、外国语学校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二)上海广方言馆 (三)广东同文馆 李鸿章
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
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
(一)京师同文馆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4、专业 奕訢 1862 北京 最初英文,1863年添设俄文和法文馆 1872设德文馆,1896年设日文馆
北京大学大门
(一)京师同文馆
5、历程 6、教师 7、学生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除中国语文和算学二科由中国教师 担任,其他均为外国教习 最初来自八旗,后来有其他洋务学堂 选派的学生以及满、汉聪颖子弟经考 试进入。 英、法、俄、日、德等国语言外,西 方近代自然科学列入课程,如算学、 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万国 公法等。
05、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
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洋务运动又名自强新政或同光新政。
它在军事上,以“自强”为目标,仿效西方建立新式军事工业,创办海军,装备、编练新式陆军。
在经济上,以“求富”为目标,建立以官办和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的新式民用企业,“稍分洋商之利”。
在文化教育上,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语言、科技、军事,派遣留学生。
文化教育是洋务新政中与军事、经济同等重要的内容。
“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以应外交需要,这是清政府兴办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的最初动机。
洋务教育由通解西语发端,根本原因是当时亟需翻译人才,是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语人才匮乏的刺激。
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临行前把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留在北京议和。
奕訢令先期被俘的英国参赞巴夏礼致信联军统帅联系,巴夏里遵嘱草成中文书信一封,但在信的末尾写了几行英文。
当时朝中文武无一人认识英文,不知所写何意,不敢立即发送。
后听说天津有一叫黄惠廉的广东人识得英文,于是急忙请黄惠廉来京。
黄到京后一看,几行英文不过是巴夏礼的英文签名及年月日。
巴夏礼的这次不大不小的玩笑深深地刺激了奕訢。
和议成后,痛定思痛,他立即与桂良、文祥联名上奏,要求开办外语学校。
奕訢在奏折中沉痛地说:“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①1862年7月,同文馆正式上课。
同文馆的创办是中国近百年来教育现代化①奕訢等人奏折,《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2679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的开端。
同文馆创办之初,只有英文馆,1863年添设法文馆并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设立的俄罗斯文馆归并进来。
1867年添设天文馆和算学馆。
1871年添设德文馆,1873年附设印刷所,所中有手摇印刷机7台,并备有中文活字和罗马体活字。
1876年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
同年,制定“八年课程计划”,学生不仅要学西语,而且要兼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
朝花夕拾琐记梗概
朝花夕拾琐记梗概
《琐记》主要回忆了作者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还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朝花夕拾》中《琐记》的概括: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鲁迅老师俞明震是个什么样的人?“俞氏家族”你知道吗?
鲁迅老师俞明震是个什么样的人?“俞氏家族”你知道吗?本文导读:由于该学堂不但免学费,而且还提供少量津贴,吸引了许多贫民子弟报考,而鲁迅由于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考案”之故,他已经对走科举之路深恶痛绝,因此就报考了“江南水师学堂”,以期毕业之后谋取一份职业,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鲁迅被分配在管轮班就读,但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仅读了半年多的学,就于1898年11月退学了,导致其退学的主要原因尚不十分明确。
1898年12月,鲁迅又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江南陆师学堂”于1896年创办于南京,要比“江南水师学堂”的创建晚了6年。
鲁迅在《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的“恪士师”就是他的老师俞明震,因为俞明震的字是“恪士”,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还曾对其“恪士师”有过较为详尽的记述,而俞明震就是“江南陆师学堂”兼“矿路学堂”的监督(校长),那么俞明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让鲁迅铭记不忘。
俞明震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人,1860年出生于湖南,其父俞文葆在湖南为官,曾官至湖南新宁、东安知县,最高官职为知府,其家族在当时也算是湖南望族。
俞文葆育有三子一女,即长子俞明震,次子俞明观,三子俞明颐和长女俞明诗,俞文葆在儿女们的婚姻中获益颇丰,因为他与曾国藩次子曾纪鸿以及陈宝箴联姻,俞文葆的三儿子俞明颐迎娶了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女儿俞明诗则嫁给了陈宝箴长子陈三立,俞文葆与曾国藩、陈宝箴联姻之后,致使“俞氏家族”更是声名远播。
俞明震由于家学渊源,其少年时期就已经能诗作文了,沿着科举之路刻苦攻读,以谋求功名,最终于1890年中进士,又于当年入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年也正是俞明震的而立之年。
1892年5月,俞明震被清廷启用,出任刑部主事,为正六品官员,与他妹夫陈三立是同级别官员,陈三立是吏部主事,也是正六品官员,但俞明震任职时间却比陈三立晚了三年,刑部是掌管全国的刑罚政令,类似于现在公检法司的一些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简介
导读:江南水师学堂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地址在今南京城西的挹江门,是一座风格独特的西式牌楼,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
江南水师学堂是张之洞为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办的水师学堂相抗衡而建立的。
它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堂内开设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每期学员120名左右,教员大多为英国人。
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
当时大门两柱,一边柱上写“中流砥柱”,一边柱上写“大雅扶轮”,这8个字当可反映出当时办学者的心态。
辛亥革命后,该学堂停办,改为海军部的办公地。
后又为海军军官学校、国民政府海军部、海军司令部等单位驻地。
国民党政府时期重建了学堂大门,采用6级牌楼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牌楼尖顶高达10余米,上有旗杆一根。
抗战胜利后再次重修时,除中间去掉部分徽饰,“海军部”3字改为直书外,其余基本未动,至今3字痕迹依稀可辨,门前石狮一对,雄踞如故。
解放后由三汊河法云寺移一对石狮海军部办公厅房前。
现在江南水师学堂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游人络绎不绝。
该景点现位于南京市区中山北路346号,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现存建筑一部分为民族风格的大屋顶形式,有:原二门及其后的二厅,即今人称为门厅;卷棚式轿厅,即长长的廊沿加上今人所称的二厅,总办(校
长)、提调(教务长)双层办公楼,楼下暖阁,东侧为总办办公室,西侧为提调办公室,民国后增建的海军部办公厅房,内设海军司令办公室,参谋长办公室等。
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彩绘鲜艳,四进到底,颇为壮观,其中二门,轿厅、双层办公楼系由所在单位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于1989年耗资60万元按原式复建,并稍有增高;另一部分在二门厅东侧,系两层西式建筑,原为英籍教员盘罗蒙罗等人的办公楼。
历经多次修缮,原样保存完好,以上共计900平方米,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江南水师学堂的其他建筑,已荡然无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