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术灸疗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术/灸疗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一,针灸的起源(从远古到西周-?~公元前771年)(一)针术的起源

——石器时代,不晚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

1、针术起源于砭石。

砭,帛书《脉法》作“ ”,《五十二病方·穨》作“ ”,均是砭的古写字。

(1)何谓砭石?

《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制砭石小大”。

南北朝·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

《汉书·艺文字》载:“医经者……用度箴石汤水所施”。

唐代·颜师古注:“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说文解字》曰:“砭,以石制病也”。

清代·段玉裁注:“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石曰砭石”。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十八曰:“攻病曰药石,古人以石为针”。

可见,所谓砭石是用来治病的石头,古人并未规定非要磨制得十分光滑才配称作“砭石”不可!

(2)砭石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病?

《山海经·东山经》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晋代·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

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曰:“砥,当为砥字之误”。

《战国策·秦策》载:“扁鹊怒而投其石”,东汉高诱注:“石,砭石,所以砭弹臃肿也”。

《管子·法法》载有“痤眩(疽)之砭石”。

《灵枢·玉版》载:“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载,“东方之域,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唐代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难经·二十八难》载:“奇经八脉……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淮南子·说山训》载,“医之用针石”,高诱注:“针石所抵,弹入痈痤,出其恶血”。可见贬石主要用于刺破痈肿及放血治疗。

(3)砭石产生的时期

据上述含义,未曾加工过的原始自然尖锐石块同样可以刺破人体皮肤、弹入痈肿及放血治疗,更何况石器时代还会加工石器呢?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与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1千年前),二者石器的区别仅仅是创造工艺的粗劣程度而已,其发展变化过程是逐渐的相当缓慢的,以致于直到辽代,我国东北部仍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特点的痕迹!

赖以确定砭石出现时代的磨制技术也不是新石器时代所独有的产物,它早在旧石

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因此,所谓贬石的产生也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4)贬石的用途

A、用于按摩:可用于按摩砭石的形状为卵圆形或扁圆形等。

1964年在湖南益阳桃博战国墓中出上了一件凹形圆石,凹槽中可容纳一个手指指腹,为原始的按摩工具。1972年在湖南新郑县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故城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砭石,已经具有九针的某些特征,是两端皆用的,其两端的形状与《灵枢》所载的圆针、锋针极为相似。其中的一端为卵圆形,可用于按摩。

B、可用于熨法:砭石的形状为球形、扁圆形等。

《五十二病方》载:“燔小隋石,淬瑬(醋〕中以熨”,小隋石即椭圆形小石。

梁代金息候《砭经》记载的球形砭石可以用于水温法、火煨法、藏身法(藏身边以养其热)。

1964年湖南长沙下麻战国墓发掘的一件扁圆形石器,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一面光滑如镜,即是可用于熨法的砭石。

C.可用于刺破痈肿和放血:砭石的形状为刀形、剑形、针形、锥形、镰形等。

韩愈《苦寒》诗中记载,“鋩刃甚割砭”,即指刀形砭石,可以切割痈疡。

1963年在内蒙古锡盟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一枚磨制石针,这根石针长4.5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另一端扁平有弧刃,刃部宽0.4厘米;中身有四棱略扁,横断面呈矩形,可以容纳拇、食二指挟持,经考古工作者等鉴定,认为它是针法的原始工具——砭石。

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采集到两枚锥形匠石,可供放血之用。

1955年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一枚玉质的剑状腹石。

1973年河北藁城合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一枚医用石镰,可供切剖脓疱之用。2、针具的发展史

砭石→砭木→竹针→骨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电针、激光针(现代)等。

3、砭木疗法、陶针疗法、竹针疗法、骨针疗法、金属针疗法等针石疗法

(1)砭木疗法、陶针疗法:至今都有人在使用,后者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运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中说,“以瓷针治病,亦砭之遗意也”。在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灰黑色陶针,为陶针的使用增添了证据。

(2)竹针疗法:

从针的繁体字“箴”、“鍼”形来看,是先使用竹针而后才发展到金属针具的。(3)骨针疗法:

从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穿孔骨针,长82毫米,直径3.l~3.2毫米,针眼处直径为3.l毫米。

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了骨锥。

甘肃临夏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七枚骨针。

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及禹县瓦店遗址中均发现了骨针。

说明原始人除了用骨针缝制简陋的衣物外,还用来刺破令人痛楚难忍的痈肿也是情形所迫,不足为怪,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针刺术。

(4)金属针疗法:

1978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从一批青钢器中发现一枚青铜贬计,长4.6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另一端扁平有弧刃,刃部宽0.4厘米,可以用夹切割脓肿,放血治疗。

陕西中医学院把它名之为“青铜砭针”。

在唐山市古冶商代遗址中亦发现有铜针。

在镇江市马迹山商代晚期遗址中发掘出的青铜制三棱锥形器亦可用来排放脓血。

在河南洛阳西高崖西周末期遗址中发现一枚铜针,质料为青铜制,断面为长方形,长5.9厘米,它与后来河北满城县西汉墓中出土的金针针端相似,可见针具的发展是相连续的。

《尚书·盘庚》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收藏”,“扰胥顾于箴言”,《汲了周书·文傅篇》载有“夏箴”2条。《吕氏春秋·应用篇》载有“商箴”2条。马融《尚书注》“箴,谏也”。王呜盛《尚书后案》:“医者以石治病谓之箴,故有所讽刺而救其失者亦曰箴”。此“箴”是从医疗工具箴的意义引伸出来的二度引伸义,可见,夏商时代箴石治疗的发展已渐趋于普遍了。

另外,从甲骨文的字形来考证,发现“殷”与针刺有关,醫的初文和本字是殷,殷即针刺疗法之象形。商代般庚迁都于殷,改号为殷后,遂另造“醫”字。以代替“殷”字。

我国著明文字学家及史学家康殷教授潜心考证甲骨文字形后认为:

1.“商、周初早已普遍流行着针刺疗法,由文字出现之晚,以及它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一般规律推测,这还是针术流行时期的下限”。

2.“以针刺代表整个医术,可见针刺疗法在当时医术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

3. 针刺部位多在腹背。

4.当时己流行火针疗法。

5.针术也施用于儿童。

6.当时的针概是铜制。

7. 针术为当时社会所十分重视。

8. 针刺术也施于家畜。

综上所述,针术起源于石器时代,在商周时代即己开始置行。

2、灸法的起源-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1)“灸”字考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2)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