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虚实相生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含义及关系。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3.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虚景。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致丰富的地方。
虚实相生,才能达到艺术妙境。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虚实相生在诗歌中使如何体现的。
(二)明概念:1.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常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世界和梦境。
这类虚景,往往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屡屡遭受挫折,志不能伸,于是借助想象,走进自己虚构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描绘了一个瑰丽奇幻、缤纷多彩的神仙世界。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云中神仙披彩虹,驱长风,虎鼓瑟,鸾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前来奔赴仙山盛会。
这番虚写,寄予了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失意。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通过描绘“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中景象,传达出作者为国杀敌、收复河山的报国之志。
(2)已逝之景和幻境。
这类虚景,往往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不在眼前。
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
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在一次中华诗词研讨会上,不少诗词界的前辈都把虚实相生作为诗词创作的经验之谈。
其实,明代诗论家屠隆早就说过,“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
”从根本上说,虚实相生是诗词意境的基本内涵、基本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特征,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诗词创作的一个基本方法。
在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上,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句名言:“境生于象外。
”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漂浮于天上的云。
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p47 )一首诗所蕴含的意境是一个浑融一体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无限扩展的想象空间,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活的机体,蕴含不尽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味、韵外之致。
一首诗所蕴含的意境包含着无数意象。
诗人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意象写入诗中。
换句话说,写入诗中的意象仅仅是整个意境所包含的全部意象的一部分。
整个意境包括两部分意象:一是有选择地写入诗中的意象,二是如唐代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即写入诗中的意象及其组合所引发生成的想象中的“象”。
诗中之象加上象外之象形成诗的整个意境。
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引用了梅尧臣的一句名言:“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里所说的“如在目前”的“难写之景”,指的是写入诗中的意象(景象、物象、事象等等);这里所说的“见于言外”的部分,指的就是“象外之象”。
写入诗中的意象及其组合是相对较实的部分,而象外之象是想象中的意象,是相对较虚的部分。
顾祖钊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明智地把一首诗的整个意境分为“实境”和“虚境”两个部分,指出:“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已知与未知、主观与客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产生深远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描述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而下片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这是虚写。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运用了“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的写法。
诗中说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更加委婉,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和作家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引导语:《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张若虚的杰作之一,这首长诗之中虚与实两种艺术手法结合得非常完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详细的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说是一首灵愚共感的千秋佳作。
人们拜倒在她的脚下,被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给予了她无尽的称颂和褒扬。
如清代王运评价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阐述了这首诗在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深远影响。
闻一多更将这首诗推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尽管已有很多学界中人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的美进行过不同解析,可笔者仍觉意犹未尽,试图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进一步去挖掘其潜在的艺术魅力。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统一,所以虚实结合便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曾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甚至小到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的确如此。
就绘画而言,清人笪重光《画筌》中曾说:“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代画家兼诗人的方薰《山静居画论》中也说过:“古人用笔,妙有虚实。
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
虚实使笔生动有机。
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此论对诗歌也同样适用。
中国古典诗歌就借鉴了国画中的这种传统技法。
叶燮在《原诗》里曾强调过创造诗歌艺术境界的必要手段是“虚实相生,有无互立”。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有一段精彩的叙述:“诗有从题中写出,有从题外写入;有从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有从此写彼,有从彼写此;有从题前摇曳而来,题后迤逦而去,风云变幻,不一其态。
”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即而不滞,离而不游,放得开,收得回,是诗人和画家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判断“虚实”的依据是什么
• 1. 眼前为实,梦中为虚 • 2. 当下为实,回忆为虚 • 3. 现状为实,想象为虚
关键词:梦 关键词:忆 关键词:想、念、欲、应
• 整句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鉴赏中的
•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
诗在有字句处, 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李渔《中国画论·神韵》
随堂练—感受“虚实结合”的妙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实写:“我”和“童子”的对话 虚写:我问的内容,隐者超然洒脱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 答: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 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 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 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 深深的无奈之情。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 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 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 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 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古诗虚实结合手法
古诗虚实结合手法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巧妙运用虚幻和现实元素,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深远的内涵。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1. 对景抒情
例子:《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月光是真实存在的,而“地上霜”则是通过虚构赋予了诗歌更加凄美的意象。
2. 春风化雨
例子:《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以“香雾云鬟湿”和“清辉玉臂寒”来描绘春天的美好,通过虚实结合,使意境更加鲜活。
3. 写景抒情
例子:《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夜色、画屏、流萤,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元素,但通过古人的想象和抒发感情,创造了一幅独特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4. 虚实相生
例子:《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更上一层楼”来表达诗人对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向往,这里的楼可以看作是实实在在的建筑,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境界的提升,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
5. 借景抒怀
例子:《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通过“白云深处有人家”以及“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人借景抒发了对山水景色的感怀,将现实景物与自己的情感巧妙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常常能够让诗歌更加富有情感、意境和艺术性。
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诗歌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例析[高中语文]
③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 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
容具体说明。
答: ①主要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②前两句实写,表达自己远离家人,身居客舍的孤寂凄然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月。
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集中笔 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诗
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感慨。不是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练习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①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 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
②最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
③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 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描绘出一幅萧条凄凉的秋郊夕照图,是实写。 ②《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描绘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是实写。
2、所谓“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它是抽象的,主观的。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
感;后两句虚写,想象故乡亲人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③虚实相生,以虚写实,把深挚的思乡情思抒写的更加婉曲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
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歌鉴赏十三: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诗歌鉴赏⼗三:表现⼿法【学习⽬标】明确掌握虚写与实写的区别,能够结合诗句进⾏分析鉴赏。
【基础知识梳理】虚实结合1.虚写。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怪世界和梦境。
诗⼈往往借助这类虚⽆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个虚象。
诗云:“⽇⽉照耀⾦银台”、“霓为⾐兮风为马”、“虎⿎瑟兮鸾回车”、“仙之⼈兮列如⿇”。
李⽩描绘了⼀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中“雕栏⽟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烧⾚壁这⼀史实。
显然不是发⽣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或想象之景。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的,它表现的情将⼀直延伸到未来⽽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离岸,词⼈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2.实写。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暗现实;《虞美⼈》中的“春花秋⽉何时了”;《念奴娇•⾚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壁险峻的形势;《⾬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等。
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为实,徒⾔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3.虚实结合。
次北固山下中虚实结合的诗句赏析
次北固山下中虚实结合的诗句赏析
摘要:
一、引言
二、次北固山下诗背景介绍
三、虚实结合的诗句分析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诗句中的寓意和情感
五、总结
正文:
一、引言
在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通过虚实相映成趣,诗人往往能够描绘出更为生动、立体的景象,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的诗句便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二、次北固山下诗背景介绍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王湾,洛阳人,生于中唐,一生坎坷,离乡背井。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虚实结合的诗句分析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句诗中,“潮平两岸阔”写实,描绘了江水宽广的景象;“风正一帆
悬”写虚,通过风帆看上去好像浮在水面上一样,展现了江上风浪的平静。
这句诗虚实相生,写出了实景之美,虚景之壮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句诗中,“海日生残夜”寓意着新生事物的美好象征,表达了时光流逝中,光明驱散黑暗的哲理;“江春入旧年”则描绘了时序的变换,新春与旧年的界限模糊。
这句诗虚实结合,传达了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诗句中的寓意和情感
次北固山下的诗句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展示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又寓含了生活的哲理。
在诗句中,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
五、总结
次北固山下的诗句虚实结合,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北固山下所见的美丽景色。
虚实相生意境雄浑--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虚实相生意境雄浑--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文章标题:虚实相生意境雄浑--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一、引言《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广为传颂。
本文将会从多个角度对《登鹳雀楼》进行深入分析,体现虚实相生的境界。
二、虚实相生的意境1. 虚实相生的象征意义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壮丽的景色和无穷的辽阔,实则山不尽,河不枯,虚则日尽,海流无尽。
虚实相生的画面,给人以无穷的意境,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之情。
2. 虚实相生的写意手法王之涣以虚实相生的境界写意,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沉思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写意手法,使得整首诗意蕴深沉,无限意境。
三、深度与广度的评估1. 从深度上来看,《登鹳雀楼》的意境虚实相生,不仅是呈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和感悟。
2. 从广度上来看,诗中融合了大自然、人生和宇宙的话题,全方位展现了虚实相生的意蕴。
四、总结与回顾《登鹳雀楼》经典之处在于虚实相生的意境,这种虚实呼应的境界,正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精湛的艺术手法之一。
通过对《登鹳雀楼》的全面分析,我们深刻感悟到诗人在表现自然景色的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和宇宙的哲学意义。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具有深刻的韵味和诗意,更展现出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智慧思考。
虚实相生的意境,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奥妙与博大,也让我对大自然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六、结束语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深入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虚实相生的意境,也更加感受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对自然的敬畏,多一些对人生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以上就是对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赏析,希望能为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七、对《登鹳雀楼》意境的进一步分析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不仅展现出了虚实相生的意境,更融合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与感悟。
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
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蒹葭》作为一首传世的古诗,以其出色的文字描写景物被世人公认,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以虚实相生的方式描写景物,这种描写法既展示了隐秘而又能形象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因此《蒹葭》中景物虚实相生这一特点也成为了其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蒹葭》是屈原最著名的代表作,它描述了一片极其凄凉的景象,以虚实相生的表达方式把诗人心中的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露未寒山月,青松空自秋风起。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可以说,在这句诗中,屈原皆以虚实相生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虚是以神秘的语言暗示着留驻在山野间的静谧与伤感,而实则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出一种具体的感受,使得这里的草木、星月、道路等自然景观犹如在诗人内心中深藏的某些情感。
另外,《蒹葭》中实与虚的运用也体现了其作者屈原的悲愤之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不只把其所见到的草木枯萎的现状以实物形式描述出来,而是将之充满了象征意义,即以虚言的形式表达了其对草木更新的祈愿期盼。
这样一来,诗人不仅通过虚实相生的描写把一种深刻的情感融入到了景物之中,同时也展示了一种深邃的审视自我的能力。
此外,《蒹葭》中虚实相生的描写还具有一种深刻的哲理观,即它通过对景物的虚实相生描写,向人们言之有理地传达了自然的本真,即“燕子飞时,春满九重天;草木发时,百花香风醉。
”这句诗充分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点,它既表达了隐秘的焦思与迷惘,又能形象化地把自然的美景描绘出来,令人陶醉。
因此,通过《蒹葭》中景物虚实相生的描写,读者得以对现实中景物真实性的建构也有所认知,沉淀出一种宁静、柔和的文字美,这也让读者在感受到宁静之余,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感悟与思考。
总之,《蒹葭》中景物虚实相生的描写对于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与意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同时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
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描写了大自然
中蒹葭植物的景物。
这首诗在虚实的描写上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虚实相
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诗中对于蒹葭植物的描写呈现出相对接近现实的情景。
蒹葭是
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长满了池塘与湖泊。
诗中写道:“蒹葭采采,白
露未已”。
这里描述的是清晨的景象,湖边蒹葭上的白露尚未干燥,使整
个场景更具生动感和真实感。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清风吹拂,重波拍击,
这些细节刻画得十分细腻,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诗中又融入了一些虚幻的元素,使整个描写更具诗意。
诗的开
篇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一词在古汉语中代表着高大、茂密,白露与霜则象征着秋天的寒冷。
通过这些比喻和隐喻手法,诗人将蒹
葭的形象渲染得更加高大、苍茫和寒冷,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感。
诗中还
有“枌枌”、“截截”的描写,这些动词的表达方式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却使整个描写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给人一种虚实交织的感觉。
总之,《蒹葭》通过虚实相生的描写方式,使诗歌达到了真实与虚幻
的交融,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美感和思考。
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诗歌表现出
不同于现实的意境和哲理深度,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和价值,使其成为中
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
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
《蒹葭》这首诗歌,三句横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佳作,诗人庾信的诗行中既具有婉约的优美,又富有寓意,这是他特有的诗风。
诗歌描写的是淮河两岸的景象,其中景物的虚实相生,特别的突出:蒹葭之苍苍,萦绕着淡淡的晨雾,水边的波涛也与晨雾融为一体,别有一番感觉;白露乃是晨雾的延续,泛起一片白茫茫;水面静静地绵延着,充满神秘气息,仿佛流向远方;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支支空中船只,暗示着一片更为宽广的未来。
诗人以如此细腻的描写,让景物具有了神秘感,美丽动人;他用虚实之间的关系,让景象具有层次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用想象力和寓意,让景物具有灵性和精神感受,营造艺术气质,让读者体会到宁静而又庄严的思想氛围,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诗歌的理解。
《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表现出诗歌空灵、深远的艺术效果,构筑出一种穿越现实而达到超越时空的境界,使读者能够体会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诗歌对比表现的方式,将真实的景物和空灵虚幻的景物结合起来,也表现出人生的种种心境:虚怀若谷的奢望、苍茫漫漫的长路、抑或是黯淡的追忆等,以及如何在虚实之间发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综上所述,《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主要有两点作用:一是表现出诗歌空灵、深远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二
是表达出人生的种种心境,引导读者发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可以说,《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是诗歌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洗礼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意义。
《虞美人》看虚实相生解读
解答步骤示例: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 析。 答:(1)第三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明手法) (2)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 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 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阐运用) (3)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 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析效果)
2、诗中写“寒灯”有何作用? 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凄凉 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 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 凄凉之情。
比喻 、比拟 (拟人、拟物)、借代、排比、 夸张、对偶、设问、通感、双关 、互文……
8
在诗歌中,“虚”常包括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借助想像,从对方起笔生情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在诗歌中,“虚”常包括四类: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突出中心;
2、两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突出中心。
描写手法
诗 词 表 达 技 巧
正与侧、动与静、点与面、虚与实、明与 暗、渲染与烘托、工笔与白描……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 融、寓情于景、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修辞方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从《虞美人》看虚实相生
朗读/ 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手法一虚实相生
(一)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作者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异地相思之情的?
(二)
忆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三)
琅琊溪①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四)
凉州词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有何特点?
(一)
前两句写实,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
后两句想象所怀之人于空山之中“幽人无眠”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二)①上苑:古代皇帝的花园。
答: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实)作正面描写,而是在梦中回忆往昔的繁华生活。
梦中写车马川流不息,“花月春风”,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通过对自己梦境的描述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悲恨之情。
(三)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不断上涨。
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着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流、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对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四)1描写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写出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①整体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②前三句实写,黄昏时分,边城阴雨绵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两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
③含蓄地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五)
①“抱膝”二字形象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由“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显得形影相吊,充分表达了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②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在灯前议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真切感人,如“想得家中”“还应说着”等明白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