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
虚实结合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虚实结合手法的含义及运用效果2、掌握虚实结合类试题的答题步骤学习重点:结合学过的作品及高考题理解虚实结合手法学习难点:掌握答题思路和步骤,形成准确完整的答案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二、温故知新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这首诗,画出实写与虚写的内容,试着说说虚实结合有什么作用?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明确:实写: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巴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与亲人相见的愁情;虚写: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共剪窗花、深夜长谈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三、真题演练懂虚实1、练习《送魏二》:独立完成,规范答题;时间5分钟。
2、出示答案,红笔纠错。
3、小组讨论,梳理归纳(1)、何为虚实结合?诗歌中的“实”是指: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
“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2)诗词里“虚写”分类:①当前为实,追忆为虚②当前为实,未来为虚③己方为实,对方为虚④客观为实,想象为虚⑤梦境为虚,仙境为虚(3)、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①虚实相生形成渲染烘托,突出诗歌的情感、主旨②相反相成形成对比衬托,突出诗歌的情感、主旨③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四、真题演练明步骤1、练习《望江东》:独立完成,规范答题;时间5分钟。
2、出示答案,小组讨论虚实结合类诗歌的答题步骤。
3、明确:(1)、指出实景、虚景(2)、点明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3)、表达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b.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五、达标检测六、教后反思。
(2024年)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与实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作品点评及建议
《秋思》点评
《月夜忆舍弟》点评
该诗通过描绘落叶、秋风等具体景象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建议可以进一步通过细节描写来增 强诗歌的感染力,如"落叶纷纷满长 安"可以改为"落叶纷飞满长安,一片 孤城万仞山",以突出长安的荒凉和 孤独。
该诗通过描绘月夜、雁声等景象,表 达了诗人对舍弟的思念之情。建议可 以在描绘景象的同时,加入一些情感 色彩的词语,如"戍鼓断人行,边秋 一雁声"可以改为"戍鼓断人行,凄凉 边秋一雁声",以突出诗人内心的悲 凉。
马致远在这首小令中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手法,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实
景与断肠人在天涯的虚写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心情。
9
03
诗歌创作中虚与实运用技巧
2024/3/26
10
构思立意阶段虚实结合
2024/3/26
虚写
在构思立意阶段,诗人常常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或情境, 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或理想追求。这种虚拟的写法可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广阔,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7
05
学生作品欣赏与点评
2024/3/26
18
学生作品展示
2024/3/26
《秋思》
"落叶纷纷满长安,秋风瑟瑟入帘寒。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 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研究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讨和总结规律的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掌握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XXX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作,询问学生画中的蝌蚪是否符合画题要求。
引出虚实相生的手法,并介绍在古诗歌、音乐和美术作品中都会使用这种技法。
二、初步体验:1.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2.介绍诗中的实和虚的概念。
3.练找出诗词中的虚和实。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比较两首词的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区别和作用。
例1:读XXX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XXX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XXX,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研究古诗歌中虚实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虚实结合”的鉴赏手法,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自主研究、探讨、总结规律的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实概念,掌握“虚实结合”的鉴赏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XXX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作,询问学生画中的蝌蚪是否符合画题要求。
引出虚实相生的手法,并介绍在古诗歌、音乐和美术作品中都会使用这种技法。
二、初步体验:1.回顾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2.介绍诗中的实和虚概念。
3.练找出诗词中的虚和实。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比较两首词的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区别和作用。
例1:读XXX的《雨霖铃》,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XXX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XXX,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
(2024年)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说课稿课件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虚实结 合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讨论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 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024/3/26
25
分享各自对于所选诗歌中虚实结合手法理解和感受
分享内容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对于所选诗歌中虚实结合手 法的理解和感受。
15
04
鉴赏诗歌中虚实结合方法 探讨
2024/3/26
16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意图
抓住实写词句,理解诗歌表面意义
通过仔细阅读诗歌,找出其中实写的词句,如具体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理解诗歌的
表面意义。
抓住虚写词句,体会诗歌深层内涵
在理解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诗歌中的虚写词句,如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 ,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和作者的真正意图。
2024/3/26
结合虚实词句,全面把握诗歌主旨
将实写和虚写的词句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补充,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 图。
17
关注背景信息,深入挖掘内涵
1 2
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为深入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
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挖掘诗歌中所反 映的社会现象、时代精神、民族心理等内容。
2024/3/26
用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意义
诗人常常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或情感。
象征与比喻的结合
诗人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常常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 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象征手法的多样性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意象的象征、色彩 的象征、音响的象征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内涵 更加丰富深远。
初中古诗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鉴赏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2. 学会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作用和效果。
3. 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例子。
3. 练习自己对古诗进行虚实结合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让学生思考古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 提问:什么是虚实结合?它在古诗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虚实结合(15分钟)1. 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虚实结合是指在古诗中,诗人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描绘和对想象、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意更加丰富、深刻。
2. 讲解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以使古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形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
三、分析古诗中的虚实结合(15分钟)1. 示例分析《登鹳雀楼》:诗人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引出对远方景象的想象,形成了虚实结合的效果。
2. 学生自主分析《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瀑布的描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瀑布的壮观和自己的豪情。
四、练习虚实结合的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重要作用。
2. 拓展学生对虚实结合手法的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虚实结合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能力。
3. 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教学资源:1. 相关古诗文本。
2. 分析虚实结合的参考资料。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鼓励学生 multiple perspectives,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与实》教学案例
具体说,诗歌中的“虚”
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梦境。 诗人 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
就叫虚象显实境。
《梦游姥吟留别》仙境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n虎鼓瑟兮 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者用瑰丽的诗句写
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 实世界的凶
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 实世界的憎恶。
120 !教学案$ I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与实》教学案例
◎严红冬
一、 案例背景
这是一堂高考诗歌复习课,虚实结合的景物描
写方法一直是学生答题中比较模糊的概念,有时因
不会运用而造成不得分T本课试从景物描写的方 式入手,切入虚实结合的概念,希望能给学生一个
比较明晰的理解,进而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
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T 二、 教学目标
的
然是景的描写是虚实的问题Y
() 从“虚实”关 的
两首诗,并分析
一下这种关系对 主题的作用Y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2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2
实
师 同学能说说
》 诗中的虚景
和实景分别是
鉴赏语 学
T :虚实结合高考诗词鉴赏术语在诗歌
中的运用T 四、 教学过程
( 知识点PPT展示)
(一) 入 知 达技巧一
: 手法 达
方式
手法
达方式主是描写
,
描写方式诗歌中用的是对景物的描写,
明
结合 正
虚实结
合
诗歌鉴赏时,
这的
:结合诗的 ,分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②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③ 请指出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答题步骤:
①亮出虚实结合手法;
②分析虚写、实写内容,简要描述;
(诗中实写…或…是实写)
(诗中虚写…或…是虚写)
③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及所表现
的诗人的情感。
3.鉴赏示例
下面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题要点】
明手法: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阐运用:诗的前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
而三四两句 “家中夜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析效果: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五、小结
通过对虚实结合手法的概念、具体表现、作用以及如何应用到题目当中,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的虚实结合这一手法,提高了答题效率。
内容的设计
第一步:明辨“虚”、“”、“虚实结合”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虚实结合”的具体表现
第三步:明确“虚实结合”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明辨概念
1.“实”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
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是古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二、具体表现
1.当前为实,过去为虚。
2.当前为实,将来为虚。
3.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4.客观为实,主观(梦境、仙境、愿望等)为虚。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
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
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1、有备而来: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
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虚)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虚)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小结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2023届高三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 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3届高三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一等奖创新教案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虚实结合的含义,能准确分清诗歌中的“虚”与“实”。
理解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关系,并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了解虚实结合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了解虚实结合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虚”与“实”的关系,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传古时有一位皇帝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招集天下画匠作画。
最后选了第二幅画。
你觉得为什么呢?明确:第二幅画的作者在构思这幅画时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使人从“和尚”自然联想到“寺庙”,从“老和尚”再进一步联想到这座寺庙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和虚实结合技巧,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也擅长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技法。
探虚实,明概念师: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我们不妨通过以前学过的诗歌来进行归纳总结。
请大家看到导学案上,判断下列诗歌中哪些部分是虚写,哪些地方是实写,并给古诗中的“虚”写和“实”写下一个定义。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虚——追溯历史)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梦幻想象)3.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虚——畅想未来)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遥想对方)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虚——梦中场景)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眼前之景)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实——眼前之景)虚写:诗人通过主观想象描绘的人、景、物和事。
实写:诗人眼前所见、真实存在的人、景、物和事。
虚实结合:就是一种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的表达技巧。
当堂训练,完成以下练习,判断下列诗句的虚实: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人通过虚实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教学重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实例。
教学难点:1. 如何在分析古代诗歌时准确把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欣赏古代诗歌。
二、教学准备教材:选定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如《春晓》。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春晓》这首诗歌,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是实的描写,哪些是虚的描写?2.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5分钟)解释虚实结合的定义,即在古代诗歌中,实写是指具体的景物描写,虚写是指通过景物表达出的诗人情感和思想。
虚实结合的作用在于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3. 分析《春晓》中的虚实结合(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春晓》中虚实结合的例子,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实写是风雨声和花落,虚写是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感慨。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虚实结合的手法。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分享和总结(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分析成果,总结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诗歌创作(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如景物、情感等,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2. 诗歌朗诵比赛(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诵比赛。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词中的虚实概念解释。
2.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解析。
3. 鉴赏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词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鉴赏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手法,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诗词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词的基本概念,引出虚实相生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虚实概念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3. 分析:选取具体的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运用。
4. 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虚实相生的鉴赏练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实相生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虚实相生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态度和交流能力,以及对诗词鉴赏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提升创作能力和鉴赏水平。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讲座:邀请诗人或诗词鉴赏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诗词艺术,拓宽视野。
3. 组织诗词鉴赏比赛:举办诗词鉴赏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成果,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虚实概念,掌握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虚实概念的界定及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 分析诗词中的虚实关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虚实相生的审美价值。
2. 如何在鉴赏诗词时把握虚实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和虚实相生的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鉴赏心得。
五、教学准备1. 诗词作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进行教学。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诗词作品。
3.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词鉴赏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内容1. 介绍诗词中的虚实概念:实写与虚写的定义,以及虚实结合的意义。
2. 分析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暗示等。
3. 讲解虚实关系在诗词创作中的作用:丰富内涵、提升意境、表达情感。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诗词中的虚实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虚实相生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词作品,如《江雪》、《登鹳雀楼》等,展示虚实相生的效果。
3.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关系。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中的虚实关系。
2. 练习编写一首小诗,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情感。
九、课后作业2. 收集相关诗词作品,拓展学习虚实相生的应用。
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
十一、拓展学习1. 推荐阅读:提供相关诗词鉴赏的书籍、文章,供学生深入学习。
2. 诗词创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创作能力。
3. 诗词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诗词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十二、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第一章:诗歌与虚实结合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形象和情感为特点。
诗歌通过语言的精炼和想象力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 虚实结合的定义与意义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增强表现力,使读者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第二章: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实例分析2.1 李白《静夜思》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探讨虚实结合如何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2 王之涣《登鹳雀楼》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探讨虚实结合如何展现诗人对壮丽景色的感受。
第三章: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3.1 想象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描写,加入诗人的想象,形成虚实相生的效果。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运用想象与现实结合的手法。
3.2 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在诗歌中,通过具体的事物描写,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运用具体与抽象结合的手法。
第四章:虚实结合的创作实践4.1 创作背景与动机解释诗人在创作时,如何根据个人经历、情感和时代背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
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背景。
4.2 创作步骤与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虚实结合手法。
提供创作技巧,如观察事物、运用想象力、巧妙运用象征和隐喻等。
第五章: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评价与欣赏5.1 诗歌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介绍古代诗歌评价的标准,如意境、情感、语言表达等。
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评价。
5.2 诗歌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鼓励学生通过欣赏和感悟,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类型与特点6.1 景物描写中的虚实结合分析古代诗歌中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如山水、季节变化等。
探讨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如表达诗人的情感、营造意境等。
诗歌理解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理解技巧虚实结合(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理解的技巧,特别是虚实结合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 理解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作用;2. 掌握使用虚实结合的技巧,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3. 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解读一首诗歌。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2. 分析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运用手法;3. 分析一首诗歌的虚实结合方式。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师生互动,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对诗歌理解技巧的思考;2. 提出一个问题,如"你曾经读过一首令你猜测、猜忌的诗吗?"步骤二:讲授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1. 解释虚实结合的概念,即通过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的交织,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2. 分析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作用,如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创造意境、引起读者共鸣等。
步骤三:分析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运用手法1. 介绍常见的虚实结合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对仗等;2. 分析具体的诗句,找出其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步骤四:分析一首诗歌的虚实结合方式1. 选择一首适合的诗歌,读给学生听,并提供诗歌的全文;2. 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方式和效果;3. 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虚实结合在诗歌理解中的重要性;2. 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1. 诗歌一首(提前准备好,并提供全文);2. 课件或黑板;3. 学生作业本或纸张。
五、教学评价学生在本节课中可以通过参与讨论、提出问题等形式展示他们对虚实结合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来评价他们的研究效果。
六、延伸拓展学生可通过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并尝试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通过多样化的练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第一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三维目标: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曾学了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学生齐背)在词中,作者将他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是实写;下片主要书写别后想象,是虚写。
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
那何为虚,何为实呢?(板书: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学生谈)“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实:现实的,眼前的;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神仙鬼怪的世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界、梦境)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3.能够按照高考评分要求解答诗歌虚实结合类鉴赏题并形成规范的书面答案。
研究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研究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书面答案。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8:40-8:45)同学们好,就不必起立了,我们开始上课。
(PPT1)今天我们这节课从这幅国画开始说起,这幅画是我国著名画家XXX老先生在XXX先生生日时,应XXX的要求作一幅画,XXX先生定题《蛙声十里出山泉》。
该如何构思呢?据说,XXX先生苦思冥想三日,作出此画。
这幅画画面上没有青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为什么?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田鸡妈妈,由于落空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
固然画面上不见一只田鸡,但令人隐隐好像听见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1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
“实”是指图画中笔划细致厚实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划希罕、空缺或未曾画出的部分,可以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能胜利地应用“虚实结合”的技巧。
(PPT2)所以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就是准确判断诗歌中虚实手法的应用,总结虚实手法的特点,品鉴虚实手法应用的效果。
(PPT3)二、温故知新(8:45—8:52)先让我们来回顾以前学过的四首诗词,诗词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别是甚么?(PPT4)请大家浏览这几首诗,用横线“—”划出实写的诗句,用海浪线“﹏”划出虚写的诗句,并概括虚写和实写的内容。
(一)雨霖铃XXX(PPT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XXX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XXX,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告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实结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含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概念解析2.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运用实例3. 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虚实结合的含义和作用。
2. 难点:如何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鉴赏讨论法:引导学生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2. 新课导入:讲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4.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创作一首运用虚实结合的诗歌,体会创作乐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虚实结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虚实结合在诗歌中应用的鉴赏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创作中运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运用虚实结合的诗歌,拓宽视野。
2. 组织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经验。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虚实结合诗歌。
2. 参考资料:有关虚实结合的理论文章和鉴赏指南。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
2. 第二课时:分析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第三课时:讨论如何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探讨诗歌审美技巧中的虚实结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其中,虚实结合是诗歌表现最为典型的技巧之一。
通过运用虚实结合,诗人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境,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
因此,本教案将围绕虚实结合这一主题,对诗歌审美技巧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二、虚实结合的概念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运用虚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以表现美好的愿景,也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还可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因此,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手法之一,也是衡量一首诗歌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虚实结合技法的分类虚实结合可分为多种技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比喻比喻是把两个物体之间的共性联系进行对比的方法。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转换成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通过对事物的夸张描述来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夸张手法可引起读者的兴致,使作品更加生动。
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将人的特征赋予物体或自然现象,使物体或自然现象具有人的形象或动作。
拟人手法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和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利用自然景色、物体或情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借景抒情可使诗歌更具情感,且具有生动的表现形式。
四、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古代诗人的诗歌秉承“清新雅静,自然真实”的原则。
在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技法的运用非常广泛。
唐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甫和李白。
他们的诗歌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其语言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得到普遍认可。
他们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宋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宋代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表达浪漫情怀和个人感受。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答题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把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虚与实的概念导入。
诗歌中的“实”:即真实,实在,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具体捕捉到的部分。
“虚”:即空虚,空无所有,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
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二、教学过程1.诗歌分析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请从“虚与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自己妻子的作品。
诗歌内容如下: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前两句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何当”是“何时能够”的意思,是个表示愿望的词儿,这之后的内容实际上都是作者的想象。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2.答题思路(1)、点出手法:虚实结合(2)、实写了......, 虚写了......(3)、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第一,丰富意象,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第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或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3.归纳总结本题答案答案: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再忆巴山夜雨的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三维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曾学了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学生齐背)在词中,作者将他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是实写;下片主要书写别后想象,是虚写。
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
那何为虚,何为实呢?(板书:虚实结合)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学生谈)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神仙鬼怪的世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界、梦境)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已逝之景之境)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设想未来之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设想对方之境)
虚具体表现为: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未来之景;
d、想象对方之境
二、探究诗歌中虚与实的作用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学案上的三首诗,两两组合,相互讨论,探究虚与实在诗歌中有何作用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中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强化诗人的情感)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
下影只形单凄寂难眠,第三句“故乡(借指亲人)今夜思千里(借指自己)”从对面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丰富诗歌的内容,把诚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含蓄。
作者常常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想像将对方的言行摄入诗中,增强诗词的情趣,扩大诗词的意境,将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变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月夜》等。
这种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写法,更能表达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评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
2、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丰富诗歌的内容)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相互通行,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之情;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3、从实处着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激发读者的联想(扩大诗歌的意境)。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运用可以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扩大诗的意境,强化诗歌的情感。
那在高考的诗歌鉴赏中,这种手法又是如何考查的呢?下面请大家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2015年安徽的诗歌鉴赏,杜甫的《月圆》。
三、练习体会:
月圆①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4分)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规律总结:
提问方式: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简析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题步骤
1、点手法
2、析虚实
3、明效果
真题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四、拓展延伸:(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五、布置作业(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注释】(1)开元;天宝,说天宝只是为了音律上的考虑。
(2)驿使;送荔枝的驿站官差。
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答案: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
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
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
板书:虚实结合
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作用:丰富诗歌内容;
强化诗歌情感;
扩大诗歌意境
答题格式:点手法
析虚实
表效果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