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感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亨廷顿的这本书,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仔细的阅读这本书。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获益匪浅。
塞缪尔·亨廷顿在中文版序言中讲到,他的文章之所以在世界上引起了这么大的兴趣并刺激了这么多的讨论,以至于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并具有相应的影响是因为人们正在寻找并迫切的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
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这些集团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
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
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
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
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
文明的分析框图因此提供了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可能和合意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并存。
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他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要活动者。
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和多文化的。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感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
中国学者因此十分自然的从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
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至关重要。
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在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因“文明冲突论”享誉全球,这本书也被奉为政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必读书目。
这本书中涉及到很多政治事件和国外文化,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断断续续地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观点很新颖,思维很独特,但不是完全可取。
他在书中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在书中做了很多论证论述,也涉及到很多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和文化的差异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娓娓道来:文明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本。
该书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世界的多文明现象,从历史到现如今的现象对比,说明了世界上多文明存在的普遍性;第二部分着重讲当今世界的文明力量的对比,阐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和非西方文明的崛起(经济、人口的增长带来的文明的自信);第三部分介绍当今世界的文明秩序,冷战后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的冲突逐渐形成的新的文明格局;第四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当今世界发生的政治变动、军事活动和一些国家领导的更迭,最后更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其中的根源:文明在起作用。
第五部分作者根据自己的见解,模拟了一段未来发生的事件,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一些看法。
总体上来说,我并不是全部同意作者的论点,但他的观点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新视野,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现在全球化的趋势正促使文化间互相学习,不同文明和文化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解释,这些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可预见的条件。
本书成于美国911事件前,但作者对国际政治布局的分析并不过时,对恐怖主义甚至做出了很准确的预言。
他详细指出了各个文化体和经济体的相互关系、内部问题,他不同意盲目的抱怨,而主张各文化间互相了解和沟通,从而为各自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
亨廷顿的_文明冲突论_解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创作由来及主要观点。
亨廷顿认为,冷战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
亨廷顿还强调他本人所属的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他特别担心的是儒教文明(以中国为“核心国家”)与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
其次,文章分析了亨廷顿的后殖民主义话语,即将西方以外的文明都看成一个“他者”。
再次,文章指出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不完善,并指出冲突的核心是利益的冲突。
最后,文章指出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们则提倡“和谐世界”。
关键词:文明;冲突;和谐世界中图分类号:D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7-0041-03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解读何世杰(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在美国《外文》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称,“新世界的基本矛盾并非主要源于意识形态或经济状况的差别。
人类今后最大的分歧及冲突将主要源于不同文明的歧义。
”他把不同文明分为七八种之多,主要指“西方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
他认为冷战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
亨廷顿还强调他本人所属的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他特别担心的是儒教文明(以中国为“核心国家”)与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经出笼,便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立即在国际舆论界与学术界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尤其以第三世界为甚。
中国学者更是对其大加挞伐。
接着,亨廷顿又抛出一篇文章:《如果不是文明,那又是什么?———冷战后世界的范式》(载于《外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基本观点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基本观点是:1.世界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遍布地球的各大文明,这些文明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动态不平衡的。
2.不同国家围绕各自归属的核心文明各成一系,文明内部有结构,文明之间无秩序,文明之间的无序状态就是冲突,冲突的极端形式就是不同文明之间断层线上发生的一系列战争。
3.国家是根据自己所属的文明来判断国家利益的。
因此,国家如何思考,如何行事,关口是国家所归属的文明类型。
真正的断层线,不是国界,而是人心。
4.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5.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全球政治正在沿着文明的界限进行重组。
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
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
6.亨廷顿认为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将是未来战争的根源,并预测未来世界冲突将发生在西方文化群与其他文化群(主要是伊斯兰文化群)之间。
7.亨廷顿认为,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他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
8.亨廷顿认为,不同文明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合作,否则文明的冲突将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重要保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技术人员。
浅析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促进 民主 的传播是其首要 目 标 。第 三是 移民。亨廷 顿指出西方 国
家对于此 问题 的立场也是很快 矛盾 的。但之后 欧洲各 国和美 国等
逐渐限制 了移 民 , 并且对移 民产 生了一定 程度 的担忧 。这 是基 于 真正地文化 冲突 和对丧失 民族 特性 的担忧。
( 二) 断层线战争 断 层 线 的战 争 往 往 发 生 在 不 同 民族 之 间 , 特 别 是 处 于 断 层 线 两边 的两个文 明下 的群体 。断层线 战争是发 生在 不同文明 的社 或 群体 中, 为了控 制人 民 , 控 制领 土发生 的暴力 冲突 。作者 从历 史 , 人 口和政治三个方面 阐述 了断层线 发生的原 因。断层线 战争实 际 上很复杂 , 容易卷入很多的 国家 。亨廷顿认 为 , 要终止 一场 “ 完 整 模式的断层线战争 ” 主要取决 于世界 各主要 文明核 心 国家 的利益
还 有 人 提 出亨 廷 顿 “ 他是从 “ 美国利益厂 西方 利 益 ” 这种观 点 、 视角 出发在 “ 文化决 定论 ” 的框 架下 , 冷静 考虑美 国/ 西 方的利 益 ,
亨廷顿指 出“ 一个国家或群体 的权力通 常通过衡 量它所 支配 的资源 同其试 图影响 的其他 国家和地 区所支配 的资源 的对 比来 估 价。 ” 西方衰落的三大特征是缓慢 , 非 直线 并 带 有 间歇 和反 复 , 西 方
◆李 娜
( 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 摘要】 塞缪 尔 ・ 亨延 顿从文 化这 一角度探 讨 了 世 界 范 围 内发 生
的冲突, 解读冷战之后世界秩序的演 变, 提 出建 立在 国际秩 序和 国际稳 定 的利益 , 然 而非西方 国家认为这 是
和行动 。 四、 对 于 此 书 评 价 的 客 观 看 法 总 的来 说 作 者 认 为 主 宰 全 球 的 将 是 “ 文明 的冲突 ” , 实 际 上 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塞缪尔教授写的,它是一本很好的书,首先其见解角度很新颖与系统条理也很清晰,这样,对于像我这样的人呢,读起来,就不会算那种艰涩难懂的书了。
其次,这也是一本推理性和说服力都很强的书,很能表现出亨廷顿教授那种睿智与咄咄逼人的气势。
另外还有就是,在我的认知当中,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与咱国人还是有好多不同的,因为此书本身就是充满推理和论证力的,所以会不知不觉中对西方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逻辑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亨廷顿很习惯于用统计事实或图表来注意论证其观点,这样就显示出西方人偏重于理性思维与数理统计思维的能力,这与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和混沌思维倾向区别了。
最后,它也给予了我在全球视野中看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现实而又不失简单,而且提出一个假设必须要在未来中验证其效果。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客观点,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作者一样,很明显他是较喜欢西方,但又不完全偏向西方的学者,在对待西方的态度上,我本人认为,他是处理的比较公正的,起码,比那些资本主义的辩护者友好,比努力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普世文明的学者友好,他忠于国家,所以忧心国家,所以才提出自己对美国的建议或见解。
爱美国的强烈热情,以至于对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有明显偏见,甚至攻击,逃出了客观的界限,未免令人有些反感,特别是被攻击的我们。
当然,我认为,政治上,在很多时候和事情上,敌对双方都是尖锋相对的,或者甚至是相互攻击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多元政治背景下。
所以作为一个学者的亨廷顿,同时又是一个美国人的他,我们不能期望太多。
或者就像我的这段文字,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但确实这就是我的感受。
况且,先说明,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的感情,很可能会影响本文的述说的。
不过,浅层的看法,就不必追究那么多了。
同时,我希望自己能学到点国际政治上的不同的见解。
兼容并蓄,从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特点。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评价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评价“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涉及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面对当今世界的局势,很多人认为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此背景下,如何重建世界的秩序,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文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
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曾发生过。
全球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普及,也为了人类各文明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因此,我们要坚信文明冲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避免和化解。
其次,我们需要正视文明冲突带来的问题并共同寻求最优解。
文明的冲突可能会带来战争、动乱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痛苦。
因此,我们要提高文明交流的意识,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鼓励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此来化解文明冲突。
最后,在文明交流的道路上,建立和完善国际秩序和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平等、公正、民主、公约等基本原则的国际秩序,倡导多边主义,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把握全球治理的主动权,维护全球化的稳定与可持续性。
这将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
总之,文明的冲突唤醒我们的警觉,但也提供了一种重建世界秩序的契机。
只有通过有效的文明交流和一系列有效的举措来加强国际合作,才能避免文明冲突,重建世界秩序,并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摘要: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其文明冲突论的集大成之作。
在国际政治学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其中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角度入手,试图在这一方面应用文明冲突论的范式,得到亨氏对于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客观评析。
关键词:文明冲突现代化西方化普世文明非西方文明一、引言以文明为单位划分世界的方式在西方由来已久,历史学界里的文明史观一直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以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大约二十来个文明一一研究其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探究各个文明的共性与个性,是现代历史流派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显然是借鉴了这一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将冷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七到八个文明单位作为世界局势的政治力量进行博弈。
这样一种横向划分世界的方式,能够避免按照众多国家划分引起的琐碎与复杂,又能避免冷战时期两分法的粗暴与直接,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总的来说,亨廷顿文明政治观所得到的结论就是世界已经逐步脱离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阶段,而进入了以文化差异为冲突根源的历史阶段,未来世界格局建立的重点将是几大文明之间的博弈。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分五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章,亨廷顿用文化(或者说文明,书中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样的)将世界分成了七到八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潜在的尚未崛起的非洲文明。
国际关系主体由民族国家过渡到文明集团中的核心国家是因为亨氏认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在意识形态逐渐淡化的时代,文化的意义益发突出,因而文明之间,特别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合作冲突是以后国际秩序的基石。
第二章,亨氏详细叙述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实力对比。
其总体趋势是西方世界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并逐步增长实力。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前言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观测方式,称之为“文明冲突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他认为,未来冲突不再像以往纯粹基于意识形态构诉的斗争,而是将会是基于着各种文化和宗教区别而展开的升级和升高的斗争。
该理论一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本文将结合亨廷顿的原始著作以及相应的后续评论和拓展,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解读和探讨。
文明冲突的概念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确指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高度综合体,是共同的历史、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和制度的总和,被限定在一个明确定义的地理边界内。
”在这里,文明的定义就不再仅仅是指个别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而是更加广泛、复杂的一种文化整体。
文明是超越个人或民族的概念。
基于这个信仰的人们不仅在内部维护自己的文明,而且在面对其他文明时也有着强烈的意识和行动。
因此,文明冲突的概念是指“各种文明体制之间的一种基本性的对抗。
它是因为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或者物质需求以及各自的文明体制之间的差异而引发的。
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冲突或者一种联结的过程,它并非类似单纯的战争或者和平的问题。
“文明冲突的核心假设及其争议点在亨廷顿看来,文明冲突并非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趋势。
他认为,在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中,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要的矛盾。
在这个基础上,亨廷顿提出了三个核心假设,分别为:文明间的对抗性比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对抗性要更明显;各个文明对自身的认同和维护优先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性不是表面上的政治和军事冲突至关。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反对者指出,亨廷顿错误地将各种文明视为单一、统一的整体,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没有注意到文明之间认同和交流的重要性,而过分强调了对抗性;而且还有些批评者指出,亨廷顿的理论似乎是在为美国通过使用文明对抗和矛盾来实现其国家利益寻找理论依据。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塞缪尔·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揭示的文明冲突论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亨廷顿,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明冲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将对亨廷顿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最后探讨这一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和启示。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
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他强调,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世界政治的发展走向。
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分析亨廷顿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
我们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
我们还将分析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明冲突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
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它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意义。
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源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而非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的竞争。
这一“文明冲突论”为理解国际政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亨廷顿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新时代,相反,它揭示了一种新的紧张关系,即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
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
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文明的重建》解析
四、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人必不可少的文化 认同的最大层面,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冷战后的 世界是由七、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 • 亨廷顿将现今世界划分八大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 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 明、非洲文明、东正教文明。亨氏指出,其中日本文明是 中国文明的后代,它出现于公元100-400年之间。中华文 明以儒教为中心,印度文明以印度教为中心;伊斯兰文明 以伊斯兰教为中心;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中心;拉丁美洲 文明可以看作是欧洲文明的后代,是西方文明的次文明, 因为它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路线。许多学者不承认非洲 是一个独特的文明,但考虑到现在的南非有可能成为撒哈 拉以南非洲连胜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 个独特的文明。 •
本书结构
• 全书分为五部分,在此重点讲第四部分的章节。 •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作者认为世 界在冷战后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主要分为 七个或八个文明,阐述了文明的定义,性质和关 系及西方化与现代化及普世文明的关系。 •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这是全书以及作者 思想的核心,也是受争议最多的观点。 •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这一部分是作者的 期望,更重要的是其对自己国家的期望。
非西方文明的复兴 1、亚洲的自我肯定 • 亚洲的经济成就与欧洲和美国经济的中速增长以 及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普遍萧条形成了鲜明对 比:英国和美国分别花了58年和47年的时间才使 其人均产值翻了一番,而日本做到这一点用了33 年时间,印度尼西亚用了17年,韩国用了11年, 中国用了10年。 • 世界银行1993年宣布,“中华经济区”已成为继 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增长极”。 根据大多数估计,中国将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上 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读书报告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读书报告————————————————————————————————作者: ————————————————————————————————日期:ﻩ关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一、简介塞缪尔·亨廷顿以“文明冲突论”著名,然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却不是我所读到的亨廷顿的第一本著作。
最先读到的是他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本书虽然条理比较清晰,但是读起来却不怎么省力。
相比较之下,《文明的冲突》就比较容易读,而且在读的过程中,让人忍不住想到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
两本书都是对后冷战时期世界政治发展趋势的构想,在行文结构和行文风格上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所以我的第二份读书报告就围绕这本书而展开。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2008年),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23岁即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达58年。
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
曾任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
亨廷顿生前撰写了90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了17本书。
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最为著名,已经被翻译成39种文字出版。
书中认为后冷战世界由文明的竞争和冲突主导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辩论和争议,特别是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更受关注和热议。
二、内容提要如亨廷顿所言,该书的主题是文明的认同形成了后冷战世界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围绕这一主题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或多文明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解释范式已不能再适合全球发展,由此出现了多种解释方式,如一个和谐的世界、两个对立的世界、国家主义、无政府状态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在分析国际形势与格局、国家力量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区域的文明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明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又怎么会掌控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呢,塞缪尔亨廷顿以独特的视角阐述和分析了文明的重要性。
他在开篇这样写道: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机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仔细想来,这的确有一定道理,文明是文化的沉淀与积累的产物,它影响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性格,从而影响它的发展方向与追求。
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却直接的影响和控制人的思想和行动。
比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性格缺少点霸气而多了点中庸,或许因为这个让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
文明与国家或民族共存,前者以后者为载体而影响后者的命运。
就如亨廷顿所说:文明终有终结,但生存的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人类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
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文明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重点是现已存在的文明对当前或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书的目的也是如此。
塞缪尔亨廷顿在序言部分说道:本书是对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演变做出解释,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明分布、变动、冲突与未来。
本书的背景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这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将世界带入一超多强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力量极大衰弱。
因此,这对未来世界形式和格局带发展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20世纪是个多难的世纪,亨廷顿对两次世界战争做了简要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是创造一个能保障民主国家安全的世界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单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他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
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
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1996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该书籍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响一浪高过一浪。
主要观点有:第一,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
人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将进入文明冲突的阶段。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第二,导致文明冲突的理由有:文明的差异是根本性的;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加深,强化了人们的文明意识,加剧了文明之间的敌对情绪;全球经济和社会变革正在把人们从地域属性中分开,削弱了民族国家的地位;西方处于权力顶峰,刺激了其他地区文明意识的发展;文化特性和差异不易改变,也难以用妥协的方式解决。
第三,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 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第四,西方和非西方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
亨廷顿认为,西方与非西方冲突的根源在于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的竞争和与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有关的文化差异。
在可预见的未来,冲突焦点将集中在不屑加入西方的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与西方阵营间爆发的纷争。
三、对“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自“文明冲突论”提出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见仁见智。
一些西方舆论和西方政要认为,过去几年的事件证实了亨廷顿的判断,世界政治热点恰恰发生在文明的断层线上;“文明冲突论”将使人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为理解21世纪全球政治现实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通用6篇)导语: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述了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借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优秀读书笔记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精选五篇)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心得[美]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亨廷顿在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指出世界在冷战结束后成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组成,全球政治也形成多极状态;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中,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改变,西方的影响在逐渐下降,而非西方,尤其指出了亚洲和伊斯兰的权力和文化正在复兴,自我肯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亨廷顿指出世界正在以不同文明的界线来划分势力,并且在各文明中处在核心国家或力量;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西方推广普世主义越来越引起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尤其是与伊斯兰和亚洲之间,可能会造成不同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战争;在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中,亨廷顿提出美国不能脱离西方,西方依赖美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应对非西方的挑战,在多元文明中维护自己的文化。
一、亨廷顿关于普世文明是否存在的阐释全书中亨廷顿不断再强调冷张后的世界史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西方的普世主义是行不通的,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使非西方国家“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非西方国家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意识到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和国际上的话语权与自己所属的文明的力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即使由于通讯、交通技术不断进步而使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各自的文化差异却越来越明显和凸显出来,因此,普世文明作为较高层次的文明不会出现。
亨廷顿从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及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回应三个方面对普世文明是否存在作了具体阐述。
亨廷顿从奈保尔关于“普世文明”的含义中指出,它暗示“人类在文化圣桑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亨廷顿分析了这一含义可能报刊的四个方面的含义并对其作了相应地批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文明冲突的初步理解——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山东大学刘效恩举世震惊的“ 9.11 ”事件把声名赫赫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1996 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再次推到了前台,又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明冲突”热。
美国政府对“ 9.11 ”事件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及在军事、外交政策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恐怖主义不断升温的现实,似乎应验了亨廷顿在书中的论断“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①在全球媒体的大肆报道和渲染下,一场文明之间的战争似乎剑拔弩张。
然而这一切真的就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或其他文明冲突的结果吗?世界真的会出现文明之间的战争吗?文明的概念及内涵要理解文明的冲突,首先要弄清文明的概念。
文明这一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它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动态的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民族性。
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人群文化上的最高层的组合,是人们拥有的除了那种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认同的文化认同的最广泛的水平”实际上他在谈论文明的冲突时,文明这一概念包括三大要素。
一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是文明的原义。
二是文明的主体——人,即有共同的文化认同的人群。
三是人和文化的载体——区域。
基于这种理解,亨廷顿把当代世界划分为8 个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少了一个文明)文明之间的关系:冲突还是融合在划分世界主要的文明之后,亨廷顿又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不同文明必然冲突的观点。
第一,文明的不同不仅是实在的,而且是基本的。
历史、语言、传统及最具重要性的宗教,使各种文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二,由于“地球越来越小”,不同文明体系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将导致文明的冲突更为剧烈。
第三,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过程不仅使人们脱离了地域认同,也弱化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这就使宗教认同乘虚而入,填补真空成为新的、更为强烈的认同对象。
第四,西方的双重作用使文化意识大为增强。
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处于权力的顶峰;另一方面作为其结果是非西方文化出现寻根现象,强调本土文化、本土价值。
第五,与政治或经济特征差异相比,文化差异更为持久,更难妥协。
最后,经济区域主义正在增强,地域性经济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
但是,经济地域主义只有以共同的文化为基础才能成功,而经济地域主义的成功反过来又会刺激文化意识的增强。
这样,欧洲共同体有西方基督教作共同基础。
北美自由贸易区能否成功则有赖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的文化融合程度。
在亚洲,最有可能成功的是由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及其他国家华人社区经济团体正在发展的经济一体化。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中亚的伊斯兰国家正在形成经济合作组织,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乌兹别克和阿富汗正在迅速接近。
不可否认,文明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自古有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散居在地球的不同角落繁衍生息。
自然环境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明。
当这些孤立的文明相互接触时必然会产生碰撞,发生矛盾。
文明、民族、国家之间不断的冲突和彼此之间相互的盛衰消长一直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
最激烈、最极端的形式便是战争。
古代波斯与希腊之间的战争,亚历山大对东方的征服,罗马帝国与东方民族的对抗,十字军东征,蒙古人的扩张,这样的战争都可以说是文明之间的冲突。
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孤立的文明,社会或民族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趋于一致。
这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总趋势。
1922 年,罗素访问中国之后曾写过一篇题为《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文章,其中有如下一段: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②罗素的这段话是否十分准确,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它说明:⑴不同文明的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因。
⑵今天的西方文化是吸收了许多其他文化因素。
因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碰撞、冲击,直至重新整合,最终为许多中国人接受。
在士大夫心目中,往往是儒释道三教并行不悖的。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虽引起了剧烈的冲突,但最终仍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这些都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由于文化原因引起的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才是主导。
在经过最初的摩擦、冲突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文明是可以互相融合,共同存在的。
虽然亨廷顿的几点论述打破了以往的“经济决定论”,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文化决定论”。
特别是他认为“地球越变越小”使不同文明的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反而会导致“文明冲突”更加剧烈就显得甚是牵强。
恰恰相反,由于当今世界交通通讯的手段日益先进,使得处于不同文明的人们更容易相互了解,消除误会,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文明的交流、融合。
冲突的实质:文明还是利益亨廷顿认为人类之间的重大分界线和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文明,这样的观点可以说只是揭示了冲突的现象,而不是实质。
文明客观上讲是无辜的,文明冲突背后隐藏着不同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矛盾。
事实上,国际政治首先表现为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为获取经济利益和权力优势而进行的相互配合或相互敌对乃至冲突的形态。
美国之所以两次出兵伊拉克,并不是像他宣扬的那样要把西方的自由民主带到巴格达,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伊拉克丰富的石油产量。
而石油是关系到美国经济发展,日常生活的生命线。
日本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后代,两者有很多的共同点。
按照亨廷顿的理论,日本应该和中国联合起来对抗西方文明。
然而事实上却是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致力于“脱亚入欧”,直至成为西方俱乐部的一员。
究其原因,还是日本从自身的经济、安全利益出发所采取的措施,与文明无关。
因此,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才是冲突的真正原因。
特别是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导致了当今世界大部分的冲突。
美国学者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
文明史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③。
虽然文明的功用性可能被某些恐怖分子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拿来作为冲突的工具,文明的纷争也的确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但是它只是国际冲突诸多因素中的一种,而不是最根本的促动力。
但亨廷顿为了强调文明的差异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故意忽略了隐藏在各种文明之后的巨大利益。
事实上,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出发点并非像汤因比那样旨在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探讨文明系统的互动规律。
他是从“美国利益/ 西方利益”这种观点、视角出发在“文化决定论”的框架下,冷静考虑美国/ 西方的利益,从而确立对策,以维护美国的强盛和霸权。
另一方面,这一观点是亨廷顿把美国社会内部多元文化主义投射到国际舞台所得出的结论。
所谓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就是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种族特性日益多元性。
以亨廷顿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担心这种“西方的非西方化”会不断削弱美国的文化认同,进而威胁到美国的政治一贯性和道德凝聚力。
单就是白人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这一事实就不得不让人们为美国的前途担忧。
当亨廷顿把这种焦灼甚至是绝望的心理用“文明冲突论”投射到国际大屏幕上,便得出了“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正在联合起来对抗西方文明”的结论,并由此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
冷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而国际政治的新格局、新秩序还尚未形成。
在国际关系扑朔迷离的模糊状态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众多理论中独树一帜,为研究世界秩序与范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弥补了过去国际政治理论只关注实力、利益等可见因素,而忽视更为深远的文化因素的重大缺憾,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然而在全球大变动时期,且不论亨廷顿的理论是否正确,单就是“文明冲突”这一词汇就已经令不少学者担忧。
德国黑森和平与冲突研究基金会主席哈拉尔德·米勒就指出语言对思想有深刻的影响力,而“文明的冲突”已成为政治和报章中常见的词汇。
在新的国际格局尚未明朗化之前,人们心存迷茫和焦虑,想在这个瞬息万变、危机四伏的世界找到出路,亨廷顿的《重建》一书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在深奥莫测的大背景下,亨廷顿给出了一个地图或是指南针的简单模式,这既是“文明冲突”的精华所在,也是它的危险所在。
人们往往会在重大的国际事件上套上一个“文明冲突”的帽子,而不去深究其本质的原因。
尤其是“ 9.11 ”之后,西方国家的人们杯弓蛇影,把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视为恐怖主义的代名词,使不同文明间的隔阂在一夜之间拉大了许多,这可能也是亨廷顿所始料未及的吧。
注释:① [ 美] 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7 页。
②转引自《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1993 年第三期《哲学研究》第31 页。
③ [ 美] 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4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