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流派浅析
红楼梦研究派别
红楼梦研究派别红学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
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等。
一、评论派旧红学中的题咏派、评点派,新红学中的文学鉴赏派、百科全书派、狭义批评派,均可纳入广义评论派。
评论派坚持文学本位,从艺术性、思想性、百科文化、社会生活、哲理感悟、情感体验等角度解读原著,研究《红楼梦》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文化价值、写作方法等。
1.题咏派:叶崇伦、唤明、富察明义、潘炤、姜祺、沈谦。
题咏派“都着眼于书中人物之悲欢离合,从而寄其羡慕或感概要而言之,无非画饼充饥,借酒浇愁”(茅盾《关于曹雪芹》)。
题咏派的诗、词、赋、赞,有的抒发“荣华易逝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渗透着佛家的“色空”观念和“梦幻”思想;有的抓住书中的“风月繁华”和“爱情故事”,渲染“繁华”之景和“香艳”之情,吐露出一种仰慕、一种思绪;有的同情宝黛钗,因未能给宝黛钗指出一条光明之出路,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2.评点派: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脂砚斋、王伯沆。
文学评点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论体裁。
评点的形式:书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每回有回前回后批,页面有眉批、侧批、夹批。
3.现代鉴赏派:鲁迅、毛泽东、老舍、吴组缃、端木蕻良、宋淇、舒芜、蔡义江、王蒙、马瑞芳、蒋勋、吴淡如、康来新、陈艳涛、白坤峰、闫红、朱楼梦剑。
采用文本细读,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谈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感悟。
4.百科全书派:沈从文、邓云乡、顾平旦、陈诏、夏桂霞、段振离、刘世彪、关华山、李光斗、沈雁英、黄云皓、苏芩。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服饰、饮食、茶道、养生、美容、医药、建筑、园林、经济、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描写都经得起专业化解读。
5.现代批评派:王国维、吴宓、茅盾、王昆仑、李辰冬、何其芳、周策纵、白盾、李希凡、蒋和森、余英时、丁维忠、吕启祥、张锦池、周思源、胡文彬、段启明、刘梦溪、刘再复、李劼、孙伟科、梅新林。
红学流派浅析
二、红学家简介
(一)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 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 官人。清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 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 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 子。
一书一名学的缘由
是《红楼梦》这部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一、反映时代的深刻性和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充满了悲哀感和末世的气氛 ;又蕴含着理 想的成分 。
题咏派
题咏派和评点派、索隐派一样,也是旧红学 的主要派别。题咏派“都着眼于书中人物之悲欢 离合,从而寄其羡慕或感概要而言之,无非画饼 充饥,借酒浇愁”(茅盾《关于曹雪芹》)。题 咏派的诗词、赋、赞,有的抒发“荣华易逝人生 如梦”的人生观,渗透着佛家的“色空”观念和 “梦幻”思想;有的抓信书中的“风月繁华”和 “爱情故事”大肆渲染所谓“繁华”之景和“香 艳”之情,吐露出一种仰慕的一种思绪,有的同 情宝黛钗,因未能给宝黛钗指出一条光明之出路, 抒发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概!
红学派别
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这一切又 都可以归结为对《红楼梦》的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和考 证。 红学的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一般认为凡是有关 《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对《红楼梦》 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 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 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然而,周汝昌先生却提出 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 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 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
红楼飞蓬
千红一窟笑语盈,万艳同杯喜相逢。 快快哉紫气升腾,悠悠然胜似仙翁。
水中望月月是空,雾里看花花为蒙。
鲜花着锦烈火烹,狗眼看人冷残羹。 金石难镂,草木悲风。 香消轩败,红楼一梦。
“红学”的由来与研究范围
“红学”的由来与研究范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
从其问世至今二百多年以来,一直引起读者和文人学者的广泛兴趣。
《红楼梦》在乾隆年间问世后,即被人们视为珍品,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了三十年。
“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今存有多种手抄本:较早的手抄本是乾隆十九年(1754)的甲戌本,残存16回;较完整的手抄本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庚辰本,存78回;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甲辰本存80回,书名首次题为《红楼梦》。
至1791年程伟元、高鹗的活字印刷本出版后,《红楼梦》很快流行南北,“士夫几于家有《红楼梦》一书”,“家弦户诵,妇竖皆知”。
(见道光年间《文章游戏》初编卷六《红楼梦歌》后按语)以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说,甚至有邹弢和许绍源“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的情况发生(邹弢《三借庐笔谈》)。
《红楼梦》研究的出现与《红楼梦》的问世几乎同步。
在乾隆年间《红楼梦》尚未完成及以手抄本流传时,脂砚斋等人即对其批注评点,脂砚斋可谓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
此后二百多年来,为此书作序跋评点、进行研究评论者,前呼后拥,代不乏人,有关专著和论文数不胜数,从而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_______“红学”。
“红学”一词最早出现时带有半开玩笑的性质。
清代道光年间有个小有名气的学者朱子美(昌鼎),对乾隆以来文人们所热衷钻研的《易》、《诗》、《书》、《礼》、《春秋》等“经学”不感兴趣,而喜欢看小说,对《红楼梦》更是爱不释手,无比精熟。
有一次,朋友问他:“你怎么不研究‘经学’?”他说:“我也在研究‘经学’,少‘一画三曲’而已。
”友人不解,问他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是怎么回事。
他笑着说:“我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就是‘红学’呀!”原来,“经”字在当时写作“經”,他研究的“经学”少了“一画三曲”,自然便是“红学”了。
论胡适“新红学”派作为现代学术范式之生成(一)
论胡适“新红学”派作为现代学术范式之生成(一)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描述为:范式的建立——常态研究的展开——严重危机的出现——在调适中寻求突破,并导致新范式的建立。
(1)清末民初,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之学术状态恰好符合库恩的这一描述,各种新范式的生成直接建构了中国现代学术。
而实际上,这种现代学术的形成,是以“红学”,即对《红楼梦》的专门性的学术研究作为开端的(2),这也是中国学术研究发生巨大变革的开始。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金字塔尖的明珠,它的研究历程、研究范式,从诞生之日起的变化,很大程度反映了中国学术发生发展的轨迹。
考查这条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以“红学”为一个样本的中国现代学术,始终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思想的交融碰撞中发展变化。
自1904年王国维发表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现代学术论文《红楼梦评论》以来,几乎每一种后续出现的红学研究范式都带有中西文化“杂糅”的痕迹。
外来的研究方法、哲学思想、理论工具与中国本土文化原有的学术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红学,乃至中国现代学术的雏形。
这种杂糅和融合并不是无规律的嬗变,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西方学术思想和范式中有选择性的汲取并与自身固有学术体系相结合的成果。
其中,“新红学派”作为红学研究的最大流派,在红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贡献最为卓著,研究队伍也最为壮大,考查“新红学”派这一红学研究范式诞生的轨迹,其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特别是中国文人对外来思想、理论工具的选择利用,与本土固有理论工具融合的过程,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传统的“红学”批评《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它的批评研究就开始了——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在成书过程中的评点即可看作是最早的《红楼梦》批评,也就是说,实际上,“红学”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相伴而生。
此后,《红楼梦》的影响日渐广泛,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红学研究中的几个派别
红学研究中的几个派别一,评点派评点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有的方法,他是中国戏曲、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批评的主要方式。
即在阅读戏曲小说中偶有所感,便写在书中相应的地方,叫做批评。
一般批评形式是,书头有总批或读法,有回前批和回后批,有眉批,夹批,行间批,圈点等。
比起评论文章,评点不够系统,有零碎之感;但由于他具有文笔自由,生动趣味性强和与小说文本相连紧密特点,故颇令读者喜爱。
对红楼梦进行评点是从脂砚斋开始的。
这表明对红楼梦的研究一开始就是以评点的形式出现的。
人们通常所说的评点派是指在程、高刊刻之后出现的《红楼梦》评点。
评点派主要形成于道光年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光十二年王希廉评点的双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
此后相继以评点出名的还有张新之、姚虁(艺术分析较少,最有影响的成果是《读红楼梦纲领》其中对红楼梦男女人物的统计以及《方言谐谚》等足可玩味)尤其在光绪年间一再刊印的王、张、姚三家合订本最为受喜爱。
人们称其三人为三大点评家。
王希廉的评点中,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结构等都有很多精彩的见解。
比如,王希廉从小说结构的角度强调了第五回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第五回是《红楼梦》的“纲领”,又说:“《红楼梦》一书关键是真假二字。
读者须知,真即时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
明次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时二,便心目了解,不为作者齿冷亦知作者匠心。
”他在评点中对《红楼梦》的包罗万象极为惊叹。
他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爱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明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象及匠做构造栽种花果畜养禽鸟-----------人物则方正淫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人---------色色皆有;事迹则繁华筵席奢纵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事事皆全-------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疑,启别部小说能够望其相背。
”张新之也是有广泛影响的评点家。
“概括介绍红学流派旧红学与新红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罕见贡献。
正是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夸张,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
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
"饰穷其要"的夸张,不仅不排斥作品的真实性,反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反复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地,以至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像《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传奇性。
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描写上也莫不如此。
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也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锋利轻便的要求。
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
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感到那是“小说家言”了。
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
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
还有人编成“年表”或“世系表”,把曹家和贾府逐一对照坐实,并以此显示考证之"新"。
至于去猜迷详梦、此附史事的新索隐,更是不乏其例。
这里,倒是提出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呢?虽然,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那不过是“假语村言”;可是那些“假语村言”竟好像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还要有迹可循。
它不仅经得住细细咀嚼,反复推敲,而且当推敲得愈深愈细的时候,就愈是感到合乎"事体情理";无论是人物的活动还是情节的发展,都有它可以经得起深究的生活根据,都是所谓"不敢稍加穿凿"地写下来的。
最雄厚的红学派别:考证派
最雄厚的红学派别:考证派考据派(考证派)红学史上影响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红学派别是考证派红学。
“考证派”主张“自传说”。
“自传说”又分两派:一派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于此建立“自传说”的是胡适、周汝昌等;还有一派认定《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另自有人,古人有“吴梅村说”、“曹一士说”,近人有“抄写勤说”、“曹頫说”、“石兄说”、“洪昇说”等等。
考证派红学的创始人是胡适。
当然不是说胡适之前没有《红楼梦》考证,索隐派红学也不能完全避开考证的方法。
但把《红楼梦》研究纳入考证的道路,赋予红学考证以特殊的对象、范围和方法,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学派,确实自胡适的著作《红楼梦考证》出版开始。
从今天的眼光和已经掌握的红学知识来看,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错误是很多的。
《红楼梦考证》发表不到一年,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就竣稿了。
在研究方法上,两者都用的是考证学的方法,但所选取的内容、侧重点大为不同。
根本不同点在于一个为历史考证,一个为文学考证。
胡适在《考证》中着重解决的是《红楼梦》的作者和年代,基本上属于历史考证的范畴,俞平伯的《梦辨》,重点在辨析《红楼梦》本身的内容。
这一点,顾颉刚在《红楼梦辩》的序中讲得很清楚:“适之先生常常有新的材料发见;但我和平伯都没找着历史上的材料,所以专在《红楼梦》的本文上用力,尤其注意的是高鹗的续书。
”而考证派红学的中坚、集大成者不是俞平伯,而是周汝昌。
周汝昌的红学考证,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为主,却又不限于曹雪芹的家世生平。
《红楼梦》的不同版本、脂砚斋的批语、后四十回的续书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文物等,周汝昌都试图考其源流,辩真伪。
总的看,考证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周汝昌颇多真知灼见,于版本、于脂批、于文物,虽不乏创见,但主观臆断成份经常混杂其间,减弱了立论的说服力。
最突出的是认为脂砚斋是史湘云,无论如何与脂批的内容接不上榫。
周汝昌先生的坚持己说,反映了他的红学体系的封闭性。
红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红学的几个大问题无恙居小识并引言浩淼红楼,真真千年一梦,引多少文人午夜梦回,恶魇重生。
余生也晚,听闻红学一说当是五六年前游学甬上。
是日晴空万里,烈焰当头,余于汗流浃背之时置身学院书楼中,偶拾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冯其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匯校》、吕启祥《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等,始觉红学俨然自成一派,傲立群小之间,倾慕之情由然生矣。
然碍于学业未能细究,殊感遗憾,但觊觎之心已存。
而后数年间百家论坛又兴红学热潮,余亦得多方红学资源以品读,今收文本及电子本不下百余种,且多为显要者,而于琐碎、托名、附会之杂谈大都摒弃。
当今之世红学本应昌盛,然反观现状自觉除刘心武之秦学,红学近三十载未有重大进展,斯可慨叹,悲呼“红学止于汝昌、其庸辈”。
学界虽不乏有识之士,却限于无新证可依,致使邪妄之说并起却无从批驳,至今于诸多大关节仍无定论可言,斯学滥矣。
痛定思痛,亦惟罗列红学之数个大问题及近之论点以志。
嗟夫,生于乱世而滞于盛世,斯独红学之哀乎?此诚国学之衰也,叹叹!无恙居主人翁丁亥元月于甬上一、红学的历史现存《红楼梦》中文字来源最早的手抄本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底本当成于公元1754(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年,其上的脂批即是最早的《红楼梦》研究。
这是梁归智的观点。
另外根据李放《八旗画录》认为光绪初(应该在1875-1880之间)京朝士大夫已经提到“红学”一词。
民国初(1911-1915年)松江士人朱昌鼎也以拆字的方式提到“红学”。
以上有两层意思,首先红楼梦研究从红楼梦创作时(中后期)就开始存在,其次“红学”一词至少在1880年以前就存在。
从广义上讲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但这里应当指出,严格而言红楼梦研究并不等于红学,而清末提出的“红学”词汇概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学”。
当前所谓红学,在我们心中是存有一个朦胧的概念的,但尚缺乏明确的特征性定义。
简单一例,如专门研究红楼梦中花鸟鱼虫、医药的文章就显然不能被视为红学研究,包括用西方哲学、叙事学理论研究红楼梦都不能称为红学研究,而相反如蔡元培、霍国玲、戴不凡、刘心武、土默热等非红学主流学者的研究及其作品却属于红学范畴。
新红学名词解释
新红学名词解释新红学是指五四运动以后胡适等学者进行的《红楼梦》研究。
新红学是20世纪红学史上影响最大、而命运又最多舛的一个红学流派。
“新红学”这一称谓,出自顾颉刚《红楼梦辨·序》:“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知道从前人做学问,所谓方法实不成为方法。
”新红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这是它区别于索隐红学的最本质的特征。
1910年代,陈独秀等高举“赛先生”大旗,大力提倡科学精神;而《科学》杂志以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等为代表,也竭力宣传“科学方法万能”的观点,主张科学方法适用于一切研究。
《红楼梦考证》是胡适在科学化运动大潮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人文学术的一种尝试。
胡适提出他的科学方法:“……撇开一切先人的成见;处处存一个搜求证据的目的;处处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引我到相当的结论上去。
我的许多结论也许有错误的,——自从我第一次发表这篇《考证》以来,我已经改正了无数大错误了,——也许有将来发见新证据后即须改正的。
”这种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实验主义”(Pragmatism),它有两个主要特征:历史的观念,实验的态度。
后来,胡适又将其表述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今人席泽宗院士曾详阐其科学性。
新红学之“新”,不仅“新”在其研究方法,更“新”在其研究内容。
胡适将红学的考证内容限定在作者、版本、时代三个方面。
他通过考证,将《红楼梦》的著作权还给曹雪芹,并搜辑到大量作者及其家世的材料,使后人对曹雪芹这位“奇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而对“续书”的研究、脂砚斋的研究以及“探佚”等,都是由作者研究衍生出来的。
因为不相信后40回是曹雪芹写的,才有所谓“续书”说;要探究曹雪芹写的后40回是什么样子,才有所谓“探佚学”。
至于胡适对作者生卒年的研究,则大体厘清了《红楼梦》创作的年代。
1954年批判胡适的时候,胡适总被指责没有研究18世纪的阶级斗争;孰不知,“18世纪”这个时间,正是胡适考证出来的。
第二章:《红楼梦》的版本及“红学”研究分析
徐部旧藏,1933年归北京大学图书馆。 1955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用朱墨双色 影印出版。其中所缺第64回、67回据 己卯本抄配补足。而75回缺中秋诗, 80回无目,11回之前无批语。抄本系 多人抄写而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年影印出版。
1982
脂 本 或 程 本 补 齐 。
庚 辰 本 为 底 本 , 缺 文 依 其 他
)
1754
二是程伟元、高鹗的百二十回印本系统。
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次以 萃文书屋活字排印,名《新镌全部绣像 红楼梦》,书首有程、高序,是为“程 甲本”;
次年再经高鹗修订出版,是为“程乙 本”。 此后百二十回本大抵以上二本为底本。
底为 前 本底 八 ,本 十 并, 回 参后 以 校四 庚 其十 辰 它回 本 多以 《 种程 石 版甲 头 本本 记 。为 》
3、庚辰本
78 64 67 故十 月 后 名四 定 四 。年 本 册 庚”目 辰字录 ( 样页 ,有 ) 系“ 年乾庚 抄隆辰 ,二秋
1760
未一 现 分册、存 开。 。其回回 中。, 分 回 、册 ,, 缺 两 回回第
斋又 重称 评脂 石京 头本 记。 》书 。名 《 脂 砚
17
1—80 8
10 18
正文每面10行,每行24字。程伟元序 和高鹗序透露了程甲本收集、整理以 及刻印的过程。后来各种通行的120回 本均据此本翻刻刊行。
2、程乙本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程、高对“程 甲本”再度修订出版,萃文书屋木活字 印本,120回。卷首高鹗序,次小泉、 兰墅引言,次木刻绣像24页,前图后赞, 是为“程乙本”。 两本问世时间仅相隔70天。显然,程乙 本删改小说原著的内容比程甲本更多。 因此不及程甲本,直到1927年上海亚 东图书馆据胡适的一个藏本重新排印。
红学
◆ 1987年以来 ,受经济大潮和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影响,逐渐呈现出经济性、消费性和大 众化的特点。 在文献学研究方面,索隐派在大陆再起波 澜,刘心武《秦可卿之死》(1994年),《刘心 武揭秘红楼梦》系列(2005年);考证派红学亦 出现不少异说新论。王国华的《太极红楼梦》 (1995年)。 在文本研究方面,传统方法的研究仍在继 续,也有用西方理论来研究《红楼梦》,信息时 代的科技成果也被引入红学研究。
三、红学流派及代表人物、作品
1.流派: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 派,有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等。 2.分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a.从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为“旧 红学”时期; b.从1921年到1954年,为“新红学”时期; c.从1954年至今,为“当代红学”时期。
a.“旧红学”时期(1754-1921) 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 旧红学中比较流行的观点:“清世祖与董鄂妃故 事说”、“纳兰成德家事说”、“宫闱秘事”, “排满说”“自传说”,“色空”、“梦幻”说、 等。
3.“红学”的概念 a.一般认为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 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b.周汝昌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只 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 “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二、红学分支
1.曹学:通过研究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来了 解《红楼梦》,如索隐派 、考证派。 2.版本学:研究《红楼梦》的版本流传情况。 3.探佚学:由周汝昌提出,就是探寻《红楼 梦》丢失的部分 。 4.脂学:以脂砚斋的批语为主要研究对象, 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红楼梦》的相关信息。
①.评点派 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王希廉:“《红楼梦》一书全是梦境,余 又从批之,真是梦中说梦,更属荒唐,钛三千大 千世界,古往今来人物,何处非梦?何人非梦? 如余梦之人,梦中说梦,亦无不可。” 张新之 :“盗众书而敷衍之是奇传 ” 姚燮:“秦,情也。情可轻,而不可轻, 此为全书纲领。”
红学现状
学贯中西可以立一家之言,博古通今可成经世之才红学现状——红学研究现存弊端之我见红学,或称“新红学”,上世纪20年代初,以胡适先生《红楼梦考证》一文为先声,各位有志学人相率孜孜以求,终成一派显学。
然则,何谓“新红学”?此一词,是相对于“旧红学”而言,即用考据的方法来考证《红楼梦》一书的真谛,而不同于“旧红学”的“索隐”——“附会”和“猜笨谜”。
因此,“新红学”也称“考据派”,而“旧红学”也称为“索隐派”。
公元一九五三年,胡适在红学领域的嫡传弟子——周汝昌先生所著《红楼梦新证》一书出版。
在此书中,对于《红楼梦》的作者、版本、文本等红学的三项基本内容,周先生都运用了现代考据学的方法,科学地加以考证、研究。
特别是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周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一书出版,距今又五十余年矣。
在这五十余年的前二十五年,由于红学研究的批判性极强,思想偏左,政治气息浓郁,不为今人所重。
近三十年以来,红学又恰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重新变得“木茂林森”,而且,大有欲“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红学研究已然进入了新的时期。
然而,红学研究之现状,究竟如何呢?真的是红学研究的新高潮已然到来了吗?愚以为,非也!我把从公元一九二一年至今,新红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1921年——1953年,为新红学开创期,名为考据时期;1954年——1978年,为新红学缓慢发展期,名为批判时期;1979年——至今,为新红学复苏期,称为后考据时期。
后考据时期的红学研究,突出的问题是派别问题和治学环境问题。
先说一下,当今红学的派别问题。
目前,红学研究者人数之众多,前所未有。
红学研究已经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广大《红楼梦》的热爱者们都积极参与,见仁见智,畅所欲言,红学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
根据红学研究者的作品内容、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我将当代研究红学的人划分为以下几种派别:一、考据派时至今日,胡适先生首创的考据派尚存,作为该派的耆宿和集大成者——周汝昌先生,依然是该派的领军人物和绝对权威(后继无人,显矣!)。
从刘心武“红学”看索隐派在当代的复活
从刘心武“红学”看索隐派在当代的复活从2005年4月至10月中旬,刘心武在CCTV10《百家讲坛》接连做了23期的“揭秘”《红楼梦》的讲座。
刘心武将他对《红楼梦》的研究称为“秦学”,认为研究《红楼梦》应该从书中涉及篇幅极少的秦可卿入手,从而引来“口诛笔伐”,众红学家们则纷纷站出来指责刘的荒谬,认为刘心武是索隐派在当代复活的代表。
索隐派红学虽然长期受到考据派红学和社会批评派红学的“围剿”,其影响却从未断绝,而且不时有东山再起之势。
一、索隐派的诞生与发展索隐派是“旧红学”中的一个流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或“索隐派红学”。
所谓“索隐”,就是探索作品有没有什么隐喻暗指的史实。
索隐派的手法是把《红楼梦》中的故事说是隐喻历史上的真事,把《红楼梦》中的人物为影射为某一历史上的真人。
脂评是红学的总源头,脂评的索隐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以谐音方法训读《红楼梦》人名的寓意,二是提示《红楼梦》的历史本事。
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记》是红学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索隐专论。
他不仅热衷于索隐,而且对索隐的学理依据进行了阐发,他说:“阅《红楼梦》者,既要通今,又要博古,既贵心细尤贵眼明。
当以何义门评十七史法评之。
若但以金圣叹评《四大奇书》法评之,浅矣。
”他要以清代著名学者何悼评十七史的方法去评《红楼梦》,认为如果像金圣叹那样仅仅以文章学或小说学的方法评《红楼梦》,则是肤浅的,把《红楼梦》当作小说,那是小看了《红楼梦》。
只有把考证方法引人到对《红楼梦》本身的批评上,才是高明的。
只有考索《红楼梦》中所隐之历史本事,才是深刻的读法。
对于一位索隐者来说,在知识构成上有比小说批评者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通今博古,熟谙文献典故。
“倘十二钗册、十三灯谜、中秋即景联句,及一切从姓氏上着想处,全不理会,非但辜负作者之苦心,且何以异于市井之看小说者乎?”他对《红楼梦》的诸多人物事件进行索隐,如指“黛玉”之取名本自白居易《咏新柳》诗:“须教碧玉羞眉黛, 莫与红桃作鞠尘。
红学流派
第三节 一书一名学的缘由
是《红楼梦》这部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一、反映时代的深刻性和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充满了悲哀感和末世的气氛 ;又蕴含着理 想的成分 。
二、《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具 有多样性
1、从文学语言的运用和创造来说,作品中 叙事的语言、描写的语言、抒情的语言,包 括对话、插话、独白、旁白、议论、回忆、 插叙、倒叙、补叙,以及古语、成语、俗语、 谚语、暗语,隐语、双关语、歇后语等等, 应有尽有。
(三)冯其庸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 堂。1924年生,江苏无锡人。 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 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 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 楼梦学刊》主编、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等。冯其庸虽以研 究《红楼梦》著称于世,于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戏曲史、 艺术史等也深有研究。
(九)梁归智
梁归智中国当代红学家、辽宁
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男,
1949年11月生于北京,祖籍山西祁县。 1975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园林系, 1978年至1981年师从山西大学中文系 教授姚奠中(章太炎的研究生、关门弟
子)读研究生学习古典文学,毕业后曾 长期在山西大学中文系任教,1991年评为教授,1999年 调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 红楼梦学会理事。
(七)、作家红学十二家:何其芳、启功、张天翼、 胡风、林语堂、老舍、茅盾、吴组缃、端木蕻良、 舒芜、高阳、王蒙
(八)、海外红学十二家:周策纵、潘重规、徐复 观、夏志清、李辰冬、赵冈、余英时、柳存仁、方 豪、唐德刚、康来新、童元方
(九)、当代官方红学十二家:冯其庸、李希凡、 周思源、蔡义江、蓝翎、胡文彬、孙玉明、张庆善、 刘梦溪、胡德平、周雷、林冠夫
“红学”诸派之争
“红学”诸派之争《红楼梦》一书自问世以来,关于书中的各种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
争论过程中,形成了索隐派、考证派、小说评点、题咏派等几大主要流派。
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也是争论最多的是索隐派和考证派。
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形成的时间要早一些。
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里认为,《红楼梦》中的大多数人与事都有所影射。
索隐派红学的研究者,以解密的姿态,苦心搜集文献史料,企图探寻《红楼梦》真事隐去的究竟,找到最终解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二百多年的研究探索告诉我们,“索隐”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因为,这也是书作者的要求,而且是强烈要求。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开篇就明确告知:甄士隐(真事隐),为了强调有“隐”,作者在入梦一回(第一回)太虚幻境里更赫然提醒到:“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即有“隐”“假”,怎能不“索”呢?怎样“索”呢?作者通过风月宝鉴的故事和五十四回回后批的方式已经教我们了。
详解可以参阅前文《红楼解味》系列之八,教你解读书中“所隐之味”。
蔡元培最后形成的结论是: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本事之上加以数层障幕。
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
或以情影清,以风月影明清,亦未可知也。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索隐派”“索”过了头,直接一一对应的跑到皇宫里去“索”人了,结果真的是“无疑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索隐派”没有提及后四十回问题。
后来形成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里认为书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江宁制造曹家后人,书中故事讲的是曹家事,书的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所作而是由高鄂续补,这一说法很快以压倒优势占了上风,从此,考证派开始统治红学界。
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争论依然激烈。
争论的范围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作者问题及后四十回的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也成了当时以至至今诸问题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这从书的作者署名变化就能略见一斑。
最早,由程伟元和高鄂作序的程甲本和程乙本,都没有署名作者。
红学派别
红学派别一概念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对《红楼梦》的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和考证。
红学的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一般认为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
然而,周汝昌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
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二学派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
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1)旧红学派①评点派评点派的特点是卷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等,每回有回前回后批的眉批、夹批、批注等。
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
代表人物脂砚斋是《石头记》最早的评论家,他写下大量评点式评语,因而使《石头记》获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一专有名称。
脂砚斋的批语随《红楼梦》抄本的正文保留下来。
王希廉,字雪香,号护花主人。
王雪香抓住《红楼梦》的纲领即是“色空”,关键是“真假”,这也是唯心主义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方法。
王雪香评《红楼梦》的总论是:“《红楼梦》一书全是梦境,余又从批之,真是梦中说梦,更属荒唐,钛三千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物,何处非梦?何人非梦?如余梦之人,梦中说梦,亦无不可”。
可见,王雪香承袭了脂批的色空论而来,不仅抒整个《红楼梦》的人和物,而且把整个人生归结为一个字——“梦”。
张新之,号太平闲人,又号“妙复轩”。
太平闲人把巨著《红楼梦》和低级庸俗、露骨性描写的《金瓶梅》看成是一路货色,而且“较《金瓶梅》尤造孽”,这完完全全曲解了《红楼梦》!太平闲人花了三十年时间,写了三十万字的评论,归根到底把《红楼梦》看成是“盗众书而敷衍之是奇传”,是暗《金瓶梅》。
红学研究的流派论之争
红学研究的流派论之争《红楼梦》自问世以一直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在曹雪芹还在世的时候,其八十回本已经在传抄了,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形成了阅读传说的热潮,俗话“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深入人心影响巨大。
由于作者、内容、版本等,小说争议不断众说纷纭,形成了专门学问——红学。
红楼梦现存的版本有二个系统,一个是流传前八十回,保留脂砚斋批语的脂评系统;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删去脂砚斋评语、并续写后四十回的程高本系统。
在程高整理之前,这本书的书名是《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程高整理后改名为《红楼梦》。
《红楼梦》研究分为旧红学与新红学,旧红学有评点派、索隐派、题咏派;新红学有考证派、探佚派。
评点派是在红楼梦的书页中穿插一些评议性文字,对书中某一段落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进行点评,对读者的思考进行引导启迪。
写在书头,叫眉批;写在行间,叫夹批。
最早为红楼梦作评点的是脂砚斋、畸笏叟。
脂评披露了红书写作的情况和作者的情况,对红书的思想、艺术特点作了揭示。
脂砚斋与曹雪芹关系密切,有人认为曹雪芹借脂批评自己,有人认为脂砚斋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型,有人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
脂评是从叙事和评点两个层面上共同重塑了小说红楼梦的阅读空间,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近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内在焦点式的叙事效果,这是此前广泛流传的程本系列所未尝具备的,带有一定的自叙体色彩。
脂砚斋和畸笏叟,可能是曹雪芹化名评论自己,以求引起社会的关注。
索隐派探讨红书中有无隐喻暗指的历史事实,并将书中的大小事件与历史事件对应,通过各种解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代表作是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
王梦阮认为红书的宝黛故事源于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宝玉影射顺治帝,黛玉影射董小宛。
还有“化身说”认为红书中有几个人共同“影射”历史上同一个人,董小宛化身为秦可卿、薛宝钗、薛宝琴、晴雯、袭人、妙玉。
《红楼梦》研究的三大派别
2.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各版本间的源流、 异同,以及何种版本最接近原著风貌?
3.对脂砚斋评语的研究,又叫“脂学”。
4.根据脂批或其它一些材料,对后四十回“佚稿” 情节的探求,又称探佚学。
这些评点显得零碎,不成系统,但文笔自由, 生动,趣味性强,和小说本文联系紧密。故这种批 评方式至今还有人在沿用。为《红楼梦》作评点者, 统被有脂评是与《红楼梦》的创作同时进行的。 脂评有以下作用:
1.披露了此书的创作情况。 2.披露了作者的情况。 3、对此书的思想、艺术特点作了总结。有些
5对红楼梦研究史的研究对有关红楼梦资料的评价整理探考对红楼梦中的典章制度饮食服饰的研究等等红楼梦考证派以胡适俞平伯开其端尔后周汝昌冯其庸吴恩裕吴世昌刘世德邓绍基胡文彬张锦池等人也在考证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红楼梦》研究流派
一 评点派
评点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小说评论方法,即在阅 读小说时,偶有所感,便写在书中相应的地方。或 写于书头,叫眉批,或写于行间,叫夹批,或写于 回前回后;等等。
村,探春影射徐健庵等等。又说:“书中
‘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
又说:“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
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则认为《红楼梦》
是一部“明清兴亡史”。他说,此书“原本为国
变沧桑之感,在曹雪芹亦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悲。
隐然言之,绝非假托。书中以甄指明,以贾指清, 正统也,伪朝也。”曹雪芹增删五次,是指清代 “祟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五朝史”。 “书中之宝玉、黛玉,皇帝与后妃也。”“林黛 玉非他,乾隆之原配嫡后,由正福晋进位,后谱 孝贤皇后之富察氏也。”
高一语文(统编版)-《红楼梦》(四)
脂批
脂砚斋
可能是曹雪芹的平生挚友, 或是曹氏家族里熟悉曹雪芹的 人。但究竟是谁,迄今并无定 论。
“评点式”看法的梳理方法
查找与主题相关的批注,然后加以归纳总结。
脂砚斋对《红楼梦》主题的看法
万境归空说。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一 回中,在“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 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几句话旁 边,脂砚斋批注了“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在“大展幻术” 旁边有一句批注“明点幻字好”。可见,脂砚斋认为《红楼 梦》的主旨在于表现人生如梦,最终一切都是一场空。
二、《红楼梦》综述任务建议
《红楼梦》艺术手法综述 《红楼梦》阅读方法综述
冯其庸和李广柏 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评价
“难以企及的艺术典范”
——《红楼梦概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 术性的伟大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红楼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前言”
脂批
《红楼梦》艺术手法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 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 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 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 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 再批示误谬。
(2)几位重要研究者
王国维、鲁迅、周汝昌、冯其庸、李广柏……
王国维对《红楼梦》主题的看法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是中国文学 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 文,对小说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有独到认识。 他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在于 “描写人生之苦 痛与其解脱之道”,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学”流派
一、索隐派 二、自传派 三、小说批判派
“红学”流派
• 红学史界一般将二百多年(指到文革 结束)红楼梦研究史分成两个大的阶 段:
–从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是第一期,习 惯上称之为旧红学; –五四运动以后是第二期,习惯上称之为 新红学。
一、索隐派(清末民初)
• 主要特点:“探索”作者想说又不 敢说的“真人真事”。
• 现在,《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妇孺皆知。 但是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在乾隆50年(1758 年)前后至今,顾虑在着种种争议,归纳起来至 少有四种说法(略)。自从胡适考证出《红楼梦》 的作者是曹雪芹后,直到现在,很少人再对《红 楼梦》的作者提出异议。曹雪芹被绝大多数红学 家公认为《红楼梦》作者。胡适的这一功绩是不 容否认的。 • 四十年代末,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是继胡 适《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红楼梦辩》之后出 现的一部影响较大的红学专著。这是“一部对于 《红楼梦》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证书”, 在“红学史上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用马列主义指 导《红楼梦》研究,第一次对脂批给隐派一样,也是旧红学 的主要派别。题咏派“都着眼于书中人物之悲欢 离合,从而寄其羡慕或感概要而言之,无非画饼 充饥,借酒浇愁”(茅盾《关于曹雪芹》)。题 咏派的诗词、赋、赞,有的抒发“荣华易逝人生 如梦”的人生观,渗透着佛家的“色空”观念和 “梦幻”思想;有的抓信书中的“风月繁华”和 “爱情故事”大肆渲染所谓“繁华”之景和“香 艳”之情,吐露出一种仰慕的一种思绪,有的同 情宝黛钗,因未能给宝黛钗指出一条光明之出路, 抒发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概!
相同点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挥的对索隐派红学 的打击力量,主要在于他发现了大量的有关《红 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平的资料和带有脂砚斋批 语的早期抄本,证明《红楼梦》是以作者身世经 历为底本的文学作品,不是明清的宫闱史的变换, 也不是明珠或其他官宦家庭生活的翻版。 自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之后,索 隐派红学从发展趋势上已进入衰竭时期。但发展 趋势上的衰竭不等于索隐的方法没有再用,即使 考证派红学成为主流的学派,踞于“艳冠群芳” 的地位,仍不断有索隐派的文章与著作公诸于世。 其时,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寿鹏飞:《红楼梦 本事辩论》、景梅九:《红楼梦真谛》。
红学流派浅析
红学派别
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这一切又 都可以归结为对《红楼梦》的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和考 证。 红学的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一般认为凡是有关 《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对《红楼梦》 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 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 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然而,周汝昌先生却提出 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 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 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
索隐派红学在考证派和小说批评派的打击之下,自二十年代以来便进 入了衰竭时期。 索隐派红学的产生,除了有作品本身的原因和时代思潮及文化环 境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中国文学的特性和学术传统方面的原因,从 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方面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性,可以说, 是红学索隐派存在的理论前提。 • 红学索隐派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求之过深。以为无一事无来历, 无一人不影射,把索隐无限扩大,结果弄得捉襟见肘,不能自圆其说。 还有的无异于重新设计了一部《红楼梦》,让书中人物充当自己意念 的图解,这样一来,影射的人和事固然找到了,可惜与作者的创作构 思了不相关。长期以来,红学索隐著作在读者中难得有更大的市场, 原因就在这里 。 • 红学索隐派的产生,对《红楼梦》研究而成为红学,是有贡献的, 就像没有考证派,红学不会像现在这样红火一样。但索隐派离开清末 明初民主革命的背景,时代风潮的支撑作用已经失去,新时代的读者 怕难以理解索隐者的苦心孤诣。《红楼梦》这个伟大的文学之谜,人 们将继续猜下去,今后还会有索隐文章和索隐著作的出现;索隐作为 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将不时地为人们运用;但索隐派红学,从学术 史的角度看,实际上已经终结了。
《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 法具有多样性
从文学语言的运用和创造来说,作品中叙事的 语言、描写的语言、抒情的语言,包括对话、 插话、独白、旁白、议论、回忆、插叙、倒 叙、补叙,以及古语、成语、俗语、谚语、 暗语,隐语、双关语、歇后语等等,应有尽 有。
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 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 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 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畜养禽鱼、针 黹烹调,巨细无遗;人物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 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女、仙 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优伶、黠奴豪仆、盗贼邪 魔、醉汉无赖,色色俱有;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 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判狱靖寇, 以及讽经设坛、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夭 折、暴病亡故、丹戕药误,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 悬梁受逼、吞金服毒、撞阶脱精等事,亦件件俱有。 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 背。”
评论派
• 三十年代,红学渐渐跳出了胡适的“考证”“著者”“本 子”之类的小圈子,不少研究者另辟蹊径,提出一系列新 的课题:对《红楼梦》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加以探讨,书中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人格”,不 存在“好人”“坏人”的对立。 • 四十年代,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人物形象心理状态分析之上, 分析了曹雪芹思想、创作时的复杂心情。太愚则十分注重 人物心理状态以性格特点的分析。 • 五十年代,李希凡等人,再次用马列主义研究《红楼梦》。 至文革逐步形成了《红楼梦》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百科全 书说。
小说批判派
解放以后成立的“红学研究会”,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研究 “红学”,认为《红楼梦》根本不是写 某一天子或某一名臣的家事,更不是曹 雪芹的“身前身后事”,而是写康熙、 雍正、乾隆三代的历史,通过一个大家 族的败灭,预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必然崩 溃瓦解直至灭亡的历史过程。
红学大家
一、中国红学家排行榜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 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 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 曰“甄士隐”云云。……虽我未学,下 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 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 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故曰“贾 雨村”云云。
一、索隐派(清末民初)
• 索隐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所谓索隐即透过字面探 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索隐派在乾嘉时 期经学考据风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学派。索隐派 的主要手段是大作繁琐的考证,从小说的情节和 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 • 索隐派的开山鼻祖当推周春(1729-1815)。周春认 为《红楼梦》为“叙金陵张候家事也”,这种观 点对后世影响不大。索隐派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观 点有“明珠家事说”(也称纳兰性德家事说), “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亦称福临与小宛情事 说),“排满说”等。
红楼飞蓬
千红一窟笑语盈,万艳同杯喜相逢。 快快哉紫气升腾,悠悠然胜似仙翁。
水中望月月是空,雾里看花花为蒙。
鲜花着锦烈火烹,狗眼看人冷残羹。 金石难镂,草木悲风。 香消轩败,红楼一梦。
(一)、最有影响之红学十二家:脂砚斋、畸笏叟、
高鹗、程伟元、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 毛泽东、张爱玲、周汝昌、刘心武 (二)、旧红学十二家:王希廉、张新之、姚燮、 明义、裕瑞、周春、焕明、涂瀛、王梦阮、沈瓶庵、 邓狂言、寿鹏飞 (三)、新红学十二家一榜:景梅九、王伯沆、吴 世昌、吴恩裕、王昆仑、戴不凡、芙萍、张笑侠、 季新、陈独秀、鲁迅、顾颉刚
明珠家事说
《红楼梦》是反映清代康熙宰相纳兰明珠的 家事 。
风行于晚清,清人笔记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
(1)认为贾宝玉就是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 贾政就是明珠。理由:纳兰容若是清代著名词 人,早年中举,风流倜傥,和贾宝玉极为相似。 金陵十二钗是纳兰容若的生平好友,后来由于 他与皇帝争一美女而家败。
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
相同点
身份一致 时间一致
顺治皇帝
是大清开国皇帝
贾宝玉
是大观园实质的 皇帝 19岁时,出家当 了和尚
在位18年, 19年 时出家当了和尚 出家原因一致 由于董鄂妃之死 称谓一致
由于林黛玉的病 逝
清世祖死后,谥号 贾宝玉出家后, 为“章”,意为文 道号“文妙”, 章 同样是文章
董小宛 林黛玉 质同:都是 “董”是“千里草”“林”也是草木之类, 草木类 她经常自称“草木 人” 名同:都是 董小宛名“白” 林黛玉名“黛” 颜色类 身份同:都 董小宛是著名的 是妃子 皇妃——董鄂妃 地方同 苏州人 林黛玉虽未结婚, 但府中谁人不知她 是“潇湘妃子” 苏州人
二、红学家简介
(一)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 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 官人。清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 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 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 子。
一书一名学的缘由
是《红楼梦》这部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一、反映时代的深刻性和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充满了悲哀感和末世的气氛 ;又蕴含着理 想的成分 。
考证派
• 新红学的主要人物是胡适。他在1921年写了一篇 《红楼梦考证》,胡适的‘考证’给《红楼梦》 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带来了新鲜空气,人们从此 司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知道前人做学问,所 谓方法实不成为方法”。 • 自称具有“历史癖”和“考证癖”的胡适,根据 小说本身以及同时代或稍后的清人笔记、年谱、 传记、诗文等材料,考证得到关于作者的六条结 论,胡适的结论之结论即第6条:《红楼梦》是曹 雪芹的自传。后人称胡适的学说为“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