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加减法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2.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材《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2. 数学实物教具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步骤二:加法和减法的定义与运算法则(10分钟)1. 对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进行讲解,例如:4+3=7。
2. 对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进行讲解,例如:7-3=4。
3. 强调加法和减法是相互联系的,加法可以帮助减法运算,减法也可以帮助加法运算。
步骤三:加减法的关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7-3=4,那么7=4+3。
2.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例如:小明有7颗苹果,他吃了3颗,现在还剩几颗?3. 让学生自己编写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式,归纳总结加减法的关系。
步骤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加强加减法的练习。
2.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加减法的关系,重点强调加法和减法的相互支持和联系。
教学延伸:1. 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2. 提供更多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板书设计:加法和减法的关系4+3=77-3=47=4+3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定义、运算法则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在课堂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引导、练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明确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加数、被加数、和以及减数、被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3. 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的定义加法各部分(加数、被加数、和)的名称及相互关系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2. 减法的意义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的定义减法各部分(减数、被减数、差)的名称及相互关系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3. 加减法的关系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转换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与差的概念。
难点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转换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展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实物模型:用于演示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器:辅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练习题和小黑板:供学生课堂上练习和展示使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通过教具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其含义。
介绍加数、被加数、和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等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互动问答,让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 实例应用:展示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分配物品等,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各部分及其关系,包括定义、计算法则和实例。
通过图表和颜色区分,使内容层次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_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章 1.1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在实际的情境里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根据加法算式编加法应用题。
25+12= 48+3=2.根据减法算式编减法应用题。
35-38= 65-8=【设计意图】通过编加、减法应用题,让学生从感性上回顾加、减法的知识,从而为学习本节课的新知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今天在学过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
(板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加法的意义。
①出示教材例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千米,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千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②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③学生独立解答: 814+1142=1956(千米)④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西宁到拉萨铁路的长度,就要把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千米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小结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814和1142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1956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加数+加数=和思考:你能根据814+1142=1956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1956-814=1142 1956-1142=814加数=和-另一个加数(3)巩固练习。
填空并观察三个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58 + 61=( )()=119-58()=119-61【设计意图】通过例1向学生讲解加法的意义,然后由814+1142=1956的算式引导出加法各部分的名称,最后再用练习来巩固加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第一节《加减法的关系》,主要介绍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够通过已知的一个算式推导出另一个算式。
-理解并应用加法运算律。
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能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他们对加法和减法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在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关系,并能够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与学生互动,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老师: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和减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老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二环节:引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一个具体的例子,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老师:假设我们知道8 + 3 = 11,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11减去3等于几”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可以用11 - 3 = 8来表示。
老师:非常好!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学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环节:讲解加法运算律-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加法运算律的概念。
老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自己的想法不够独立。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多提问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例如,使用计数器或小棒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模拟操作,演示加减法的基本原理。
举例: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已知被减数和差,求减数等。
(3)加减法竖式计算:熟练掌握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教学难点
(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将加减法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进行讲解。
(2)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在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互换关系时遇到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示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加减法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能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计算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加、减法的意义及关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游戏引入相反的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或做一个动作,学生说出相反的词语或做相反的动作。
相反的词语:(师:高兴。
生:悲伤。
师:虚心。
生:骄傲。
师:胖。
生:瘦。
) 相反的动作:(师:把双手举起来。
生:把双手放下。
师:把眼睛闭起来。
生:把眼睛睁开)(二)提出课题:在我们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1. 情境:经过这几周对孩子们有了些许的了解,我收集到了这样一组信息,你能选择其中的两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老师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选择了这三个,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问题,那位孩子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为什么用加法呢?孩子们真棒,那你能用自己话来说说什么样的运算叫加法呢?2. 加减法意义师:刚才求班级一共多少人,全校一共多少人,为什么都用加法?那么怎样的运算叫加法呢?小结: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请看第二问题,这道题该怎么列式呢?问:为什么你们都用减法来解答呢?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孩子太棒了,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解答(二)探究二1. 观察我们刚刚列的三个算式,你能发现了什么?生3 :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和,减数与差就是加法中的两个加数。
小结: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和,减数与差就是加法中的两个加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问:填空并观察,你能发现加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120+50=170120=170-5050=170-120生1:一道加法能写出二道减法生2:二道减法可以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生3:所以我得到了一个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练习: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括号中的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意义
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意义引言在数学学习中,加法和减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两种运算。
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个方面。
加法和减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它们互为逆运算,相互联系。
本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意义,提高其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3.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意识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之间的意义及其操作规则。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一:引入1.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思考。
例如:“小明手上有3个苹果,他又买了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他们的想法。
步骤二: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规则1.教师简要介绍加法的概念和意义,即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总数。
2.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规则,即无论加法算式中数字的顺序如何,得到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3.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让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并进行批改。
步骤三:减法的意义及运算规则1.教师简要介绍减法的概念和意义,即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差值。
2.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规则,即减法可以看作是加法的逆运算。
3.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并进行批改。
步骤四: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即加法和减法是相互联系的逆运算。
2.教师出示一些相关例子,让学生通过加法或减法算式来解决问题。
3.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找到更多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和例子,进行展示。
步骤五:拓展练习1.教师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2、第3页的内容及第4页练习一。
1.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3.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多媒体课件。
(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景图)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宁到拉萨要经过哪里?生:格尔木。
师:如果我们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生: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被分为西宁到格尔木段和格尔木到拉萨段这两部分。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一情境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1.认识加法及加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播放课件。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师:看图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情景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的。
生1:如果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就是两个组成部分。
生2:情景图中给出的已知信息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所求的问题是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
师:你能试着自己在练习本上用图表示出“西宁—格尔木—拉萨”之间的铁路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最后投影展示:师:读线段图,如果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用什么方法计算?你知道吗?生:如果把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分别看作两个部分,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作一个整体,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要用加法计算。
师: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计算吗?生1: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拉萨的距离生2:814+1142=1956(km)或者1142+814=1956(km)师: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6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精选6篇(一)教案名称:加减法的关系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 掌握加减法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转换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教材《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学课件等2. 准备好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具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引入加减法的关系,如:小明手中有5支铅笔,他又给了小红3支铅笔,问小明手中剩下几支铅笔?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明手中原本有几支铅笔?”3. 学生回答:“5支铅笔。
”4.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红拿走了几支铅笔?”5. 学生回答:“3支铅笔。
”6.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明手中剩下几支铅笔?”7. 学生回答:“剩下2支铅笔。
”8. 教师总结,将这种情况表示为减法运算:5 - 3 = 2。
Step 2:探究加减法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将减法运算改写为加法运算:5 - 3 = 5 + (-3) = 2。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为什么减法运算可以改写为加法运算?”3. 学生思考一会后,教师给予提示:“想想在减法运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差分别代表什么?”4. 学生回答:“被减数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就是减法中的减数,差就是减法运算的结果。
”5.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问:“在加法运算中,被加数、加数和和分别代表什么?”6. 学生回答:“被加数就是加法中的被加数,加数就是加法中的加数,和就是加法运算的结果。
”7.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要使等式5 - 3 = 5 + (-3)成立,被减数、减数、和和加数的关系是什么?”8. 学生思考一会后,教师给予提示:“想想被减数和和、减数和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9. 学生回答:“被减数和和、减数和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反数的关系。
第四册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第四册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40 = 30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出示例1(1)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40+30=70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
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743+257=1000,对不对?出示例2求□中的未知数□+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478+522=10001000-478=522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1.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2.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306-□ =237 3875+□=1127□-237=69 □-1127=38753. 求□中的未知数4. □+378=1082 4657+□=7102□+265=930 1896+□=3024□+489=814 2743+□=50005. 坚式计算,并验算。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教学减法的意义1.减法的意义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4+19=43(人)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 + 加数 = 和(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女生有多少人?和 - 加数 = 加数(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 4(人)男生有多少人?和 - 加数 = 加数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
)然后启发学生想: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加减法的关系优秀教案
加减法的关系第1课时: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第28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第29页1、2题。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2.能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1、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生:一共有35只熊猫,其中大熊猫有17只,熊猫宝宝有多少只?
生:一共有35只熊猫,其中熊猫宝宝有18只,大熊猫有多少只?
4、根据学生提问列式为:17+18=35(只)
35-17=18(只)
35-18=17(只)
5、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6、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探索新知(精讲点拨、典题训练、)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2.能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归纳小结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当堂检测
一、 议一议:怎么算出()里的数?
( )+20=50 120+()=150
()— 56 = 120 330 —()=150
二、填空
①一个加数=()—()
②根据600+1100=1700改写成两个减法算式:
()、()
三、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1、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请在小组内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小组交流并展示:
(1)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两个减法算式。
(2)加法中的和在减法中是被减数。
(3)加法中的一个加数在减法中成了减数或者差。
数学教案加法与减法的基本原理
数学教案加法与减法的基本原理数学教案:加法与减法的基本原理第一部分:加法的基本原理一、引言数学中的加法是一种基础运算,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式之一。
在学习加法的基本原理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符号。
二、基本概念与符号1. 加法符号:加号(+)。
例如,1+2=3。
2. 加数:参与加法运算的数字。
例如,在1+2=3中,1和2是加数。
3. 和:两个或多个数相加的结果。
在1+2=3中,3是和。
三、加法的基本原理1. 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顺序不改变和的结果。
例如,1+2=2+1=3。
2. 加法结合律:当有多个加数时,无论我们先计算哪两个数的和,结果都是相同的。
例如,(1+2)+3=1+(2+3)=6。
3. 加0的性质:任何数与0相加等于它本身。
例如,1+0=1。
第二部分:减法的基本原理一、引言减法是数学中另一种基本运算,它可用于计算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
在学习减法的基本原理前,我们也需要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和符号。
二、基本概念与符号1. 减法符号:减号(-)。
例如,3-2=1。
2. 被减数:被减去的数字。
例如,在3-2=1中,3是被减数。
3. 减数:减去的数字。
例如,在3-2=1中,2是减数。
4. 差:减法的结果。
例如,在3-2=1中,1是差。
三、减法的基本原理1.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例如,3-2=1 等价于 3+(-2)=1。
2. 减去0的性质:任何数减去0等于它本身。
例如,3-0=3。
3. 减法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两个数字的顺序影响减法的结果。
例如,3-2≠2-3。
结论通过学习本教案,我们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原理。
对于加法来说,我们掌握了交换律、结合律和加0的性质;而对于减法来说,我们了解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以及减去0的性质。
这些基本原理在我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们将探索更多数学运算的原理和应用。
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
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存在的关系;3.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2.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3.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教学内容: 1. 加法的基本概念:将两个或多个数字相加得到一个总数的运算; 2. 加法的运算规则:加法遵循交换律和结合律; 3. 减法的基本概念: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运算; 4. 减法的运算规则:减法没有交换律,但有结合律。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示范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步骤; 3. 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4. 练习加法和减法运算,巩固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3.2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 1. 加法和减法的差异:加法是已知两个数求和,减法是已知和和一个数求另一个数; 2.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减法可以看作是加法的逆运算; 3. 减数、被减数、差、和等术语的解释。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的差异; 2. 解释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概念; 3. 通过具体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减数、被减数、差、和等术语的含义; 4. 练习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转换,巩固概念和运算技巧。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示范和实际计算步骤,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互动合作能力。
五、教学辅助工具1.教学投影仪;2.针对加减法的练习题;3.学生的教科书和练习本。
六、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反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布置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情况;3.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关系。
七、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拓展运算规则的理解;2.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宽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意义。
2.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理解。
2.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2.教具:数字卡片、算盘、小板书等。
3.准备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教师出示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算式,让学生说出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 讲解(1)讲解加法的意义:表示数量的增加。
(2)讲解减法的意义:表示数量的减少。
(3)介绍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3. 例题练习(1)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2)让学生解释他们是如何计算得出答案的。
4. 拓展(1)教师设计一些更复杂的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
(2)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1)总结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总结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交给老师查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对于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千以内的加减法》中的第1课时《加减法的关系》。
详细内容包括:1. 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关系;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3. 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的理解,加减法运算规律的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教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小明去超市购物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购物中的加减法关系。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63页例题,提出问题:“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加减法的关系?”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教材第63页例题,详细讲解加减法运算规律,并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教材第64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10分钟)6. 课堂检测(10分钟)教师发放检测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关系加法:a + b = c减法:c b = a2. 加减法运算规律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减法的性质:c a b = c (a + b)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345 + 258、258 + 345、721 345、721 258(2)应用题:小华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分别为89元、108元和127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2. 答案:(1)345 + 258 = 603、258 + 345 = 603、721 345 = 376、721 258 = 463(2)小华一共花了89 + 108 + 127 = 324元。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数、和的关系:两个数相加,其中一个数叫做加数,另一个数叫做和。
加数+ 加数= 和。
2. 被减数、减数、差的关系: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被减数减数= 差。
被减数是被减去的数,减数是要减去的数,差是运算的结果。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中的和等于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一个加数等于减法中的差加上另一个减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提高学习兴趣。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实物、图片等教学道具。
2. 设计相关游戏,准备游戏道具。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加数、和的关系:用举例的方式讲解两个数相加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加数、和的关系。
3. 讲解被减数、减数、差的关系:通过举例讲解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被减数、减数、差的关系。
4.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加减法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游戏:1. 设计一个“加减法接力”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加减法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2. 设计一个“加减法猜谜”游戏,让学生通过猜谜的方式,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
小学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将帮助小学生逐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加法运算法则1. 加法定义加法是一个将两个或多个数字相加得到一个总和的运算。
在加法中,数字之间没有顺序要求,可以从任意一端开始计算。
2. 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交换律指出,两个数字相加得到的和与两个数字的顺序无关。
即:a +b = b + a。
3. 加法的结合律加法的结合律指出,三个或多个数字相加时,可以从任意位置开始进行分组计算。
即:(a + b) + c = a + (b + c)。
4. 加零律对于任何数字a来说,a+0=a。
这表示任何数字与0相加都会得到自己。
5. 实例练习例如:计算15 + 7解答过程:15 + 7 = 7 + 15 (根据交换律)= (7 + 5) + 2 (根据结合律)= 12 + 2= 14因此,15 + 7 = 14。
三、减法运算法则1. 减法定义减法是一个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运算。
减法包括被减数、减数和差。
2. 减法的性质a-(-b) = a+b,这是由于两个负号相消后变为加法。
例如:3-(-5)=3+5=8。
3. 实例练习例如:计算16 - 9解答过程:16 - 9 = (16 - 6) - 3 (将9分解)= (10 + 6) - 3 (根据加零律)= (10 - 3) +6 (根据交换律)=7+6=13因此,16 -9=13。
四、小学生实际操作练习1. 加法与减法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以加法和减法为主题的计算练习。
可以使用图片、数字卡片等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计算出正确答案。
2. 思维导图活动给学生一张空白纸或思维导图模板,请他们将所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用图形和文字整理出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数字游戏创造一些趣味性的数字游戏,鼓励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应用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引入师:今天的数学课开始了,老师问问大家,如果要出远门,同学们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同:恩,有的同学说火车,有的同学说汽车,还有的同学说飞机。
师:如果选择火车,路程是多少呢?新授师: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二页,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课本上的上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内容。
(板书: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师:恩,这个同学,你来回答,嗯,他说,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是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是1142km,求西宁到拉萨的总距离?师: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呢?学:加法师:恩,很好。
用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拉萨的总距离。
814+1142=1956km,我们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数学关系:加数+加数=和。
师:接下来,我们看问题的第二问。
总距离是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是814km,求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该用什么方法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讨论。
师:同学们都做好了?老师问问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来的?学:减法师:恩,对。
用西宁到拉萨的总距离-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
1956-814=1142km。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中的1956是第一个式子中的和,814是第一个式子中的加数,1142是第一个式子中的另一个加数,我们得到这样的一个关系:和-加数=加数。
这就是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师:接下来,同学们看一下第三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70
( ) ( ) ( )- 40 =30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
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
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
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
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1。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2。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3。
求□中的未知数
4。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5。
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 9134-514
课后作业:
1。
根据560+430=99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
2。
根据500-240=26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
□-□=□
3。
求□中的未知数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