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第七章第二节《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课题类型】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课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化学。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零星地学过一些与酸有关的知识,但对酸的化学性质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我先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得以激发。

再让学生通过比较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总结酸的化学通性,并上升到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并使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情感与态度】(1)培养化学科学素养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与某些盐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准备实验药品:(学生分组)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锌、镁、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药匙、镊子、试管。

三、教学过程1.探究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状态、颜色,比较它们与同体积水的质量大小,打开瓶塞,观察发生的现象;闻一闻是否有气味?探究并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分组实验:(学生完成)(2)金属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1、上面化学反应类型有什么共同之处及反应的现象?(上述由学生完成)2、镁、锌、铜三种金属中哪些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哪些不能?能置换出酸中氢的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差异?3、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越剧烈,金属单质的活动性越强。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酸的定义以及分类;
2.了解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掌握酸的实际用途。

二、教学内容
1.酸的定义及分类:
酸是指能和水发生反应,产生H+离子而使水的PH值变低的化合物,根据其发生水溶液的特性,可以将酸分为强酸和弱酸两类。

2.酸的化学性质:
(1)酸溶液的性质:酸溶液能使酸性指示剂变色,并能使碱性指示剂变色;
(2)酸与金属反应:酸能和金属反应,产生金属酸盐;
(3)酸与碱反应:酸能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可用燃烧灼伤试验证明;
(4)溶解度:酸溶液的溶解度随着摩尔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3.酸的实际用途:
(1)酸可作为日常生活的酸性剂,如苏打水、果汁等;
(2)酸可用于制取金属酸盐,如红磷、铝粉等;
(3)酸可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醋酸、柠檬酸等;
(4)酸可用于中和溶液中的碱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等。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混合教学法为主,即以讲授、讨论、问答、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重点
1.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了解酸的实际用途。

五、教学难点
1.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3.理解酸的实际用途。

六、教学环节
1.讲授:讲解酸的定义及分类、酸的化学性质;
2.实验:进行酸与碱反应实验,观察酸溶液的变化;
3.讨论:就酸的实际用途进行小组讨论;
4.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

七、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目标:
1. 理解酸的化学性质
2. 掌握酸的一般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能够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观察和实验验证
二、教学内容:
1. 酸的一般性质
2. 酸的物理性质
3. 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酸的物理性质
2. 酸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
2. 实验观察
3. 实验验证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入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学习酸的一般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讲解和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酸的一般性质和物理性质。

3. 学习酸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酸的化学性质,加深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4. 总结:通过小结和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思考酸的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1. 一般性质
2. 物理性质
3. 化学性质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需要继续巩固和拓展知识。

在教学中加强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盐酸、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酸的共性。

(2)能初步判断什么样的物质属于盐。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对常见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2.过程与方法:
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利用酸的一些性质,初步树立合理使用物质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盐酸、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酸的共性。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启发法
五、课前准备:
药品: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稀硫酸、锌粒、铜片、镁条、带锈的铁钉、碳酸钠、石灰石、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
仪器:试管、白色点滴板、药匙、镊子、胶头滴管
六、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酸的性质(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与某些金属反应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4、与某些盐反应。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的定义和常见的酸的性质;
2. 能够区分强酸和弱酸;
3. 能够简单地进行酸和碱的实验性质鉴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的性质及其实验性质鉴别;
难点:强酸和弱酸的区分。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乙醇、蓝石蕊指示剂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与酸有关的实际生活课例,引导学生思考酸是什么以及它们可能具有的性质。

二、展示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酸的定义和常见的酸的性质,让学生对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一:酸与金属的反应
将少量的盐酸滴入试管中,然后将锌片放入试管中,观察两者之间的反应现象。

2. 实验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将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并加入酚酞指示剂,再滴入适量的盐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酸的性质,包括:有酸味、能导电、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等。

五、强化训练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区分强酸和弱酸,探讨其在实验中的表现。

六、课堂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就酸和碱的实验性质鉴别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七、课堂小结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酸的性质和实验鉴别方法。

八、布置作业
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加强学生对酸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酸的性质和实验鉴别方法,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的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的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的教案学科:化学年级:初中课题:酸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酸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酸的常见特征,如酸呈酸味、电解、与金属和碱反应等3. 能够进行酸的实验并观察其性质。

教学重点:1. 酸的定义和性质。

2. 酸与金属、碱的反应。

教学难点:1. 酸呈酸味的性质。

2. 酸与金属、碱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试管、试管架、燃烧氧气的试管、碱性溶液、金属样品。

2. 实验药品:盐酸、硫酸、醋酸等酸性物质。

3. 课件:酸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酸的定义和性质:酸是一种含有氢离子的化合物,具有酸味、可电解、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等性质。

2. 详细讲解酸呈酸味、电解、金属和碱的反应等主要性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一:观察酸的性质让学生分别用盐酸、硫酸、醋酸等酸性物质进行实验,观察其味道、电解和与金属、碱的反应情况。

2. 实验二:观察酸与金属的反应将不同金属锌、铁等放入盐酸溶液中,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和溶液变化。

3. 实验三:观察酸与碱的反应将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等碱性溶液加入到盐酸、硫酸溶液中,观察反应产物的性质。

四、总结与归纳(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酸的性质,强调酸呈酸味、电解、与金属和碱反应等主要特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酸的性质,并能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实践中理解、实践中巩固。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的性质,了解酸的特点。

实验器材:
1. 盐酸
2. 硫酸
3. 醋酸
4. 蓝色石蕊试纸
5. 红色石蕊试纸
6. 试管
7. 试管夹
8. 玻璃棒
9. 烧杯
10. 温水
实验步骤:
1. 将盐酸、硫酸和醋酸分别倒入三个试管中。

2. 分别用蓝色石蕊试纸和红色石蕊试纸蘸取各种酸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将盐酸、硫酸和醋酸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后,用蓝色石蕊试纸测试其酸性。

4. 将温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将试管中的盐酸、硫酸和醋酸依次加入,观察变化。

实验原理:酸是指能和碱中和反应,并能和金属产生氢气的物质。

酸具有酸性、电离性和金属性等性质。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接触到强酸对皮肤造成伤害。

2. 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验,避免将实验液洒在地上。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试管和烧杯,保持实验台整洁。

实验结果分析:盐酸、硫酸和醋酸均表现出酸性,能让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将酸和碱中和后,溶液呈中性,加入温水后,氢气生成的速度会加快。

拓展实验:可以将铁钉放入硫酸中观察其气体生成的现象,也可以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盐酸中观察其反应。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难点:酸、碱化学性质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在整理实验室药品时,有两瓶无色液体的标签模糊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蒸馏水和稀盐酸溶液,你能帮助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它们的身份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有哪些方法?【学生活动】思考分析,汇报交流:稀盐酸的性质,根据它们的性质,交流鉴别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生之趣,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区分蒸馏水和稀盐酸。

【教师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利用桌面上的药品和仪器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

药品:紫色石蕊试液、锌、铁、镁等金属、大理石、生锈的铁钉。

【学生活动】分析交流:学生鉴别酸溶液和蒸馏水方案很多,如:①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学生知道石蕊试液遇酸变红);②锌、铁、镁等金属(锌、铁、镁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泡);③可以用大理石(学生知道大理石中碳酸钙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④可以用生锈的铁钉(有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还有学生想到用闻气味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引导型”问题,理清知识脉络,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名称: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酸的化学性质;2. 掌握酸和金属的反应;3. 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玻璃棒、滴管、酒精灯、酸洗瓶等;2. 试剂:盐酸、硫酸、稀碱溶液、金属钉、锌粉、镁带、铝箔等。

实验步骤:1. 实验一:酸和金属的反应步骤一:取一只试管,将其中一小块金属钉放入试管中;步骤二: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注意不要滴太多;步骤三:观察金属钉与盐酸的反应,记录观察结果。

2. 实验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步骤一: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和稀碱溶液;步骤二:用滴管将盐酸滴入稀碱溶液中,直到出现酸碱中和反应;步骤三:用酸性试纸测试中和后的溶液是否呈中性,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原理:1. 酸和金属的反应:酸与金属反应时会产生氢气和相应的盐。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时会产生相应的盐和水。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酸溅到皮肤或眼睛中;2.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将废液倒入废液容器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酸和金属的反应:金属钉与盐酸反应时会生成氢气,同时溶液中会生成相应的盐。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盐酸和稀碱溶液反应后生成相应的盐和水,中和后的溶液呈中性。

实验延伸:1.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金属(如锌粉、镁带、铝箔等)进行酸和金属的反应实验,观察不同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2.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酸(如硫酸)和不同浓度的酸进行实验,比较它们与金属的反应速度;3.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碱(如氢氧化钠溶液)进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观察不同碱与酸的中和反应情况。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酸的化学性质,掌握了酸和金属的反应以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这对于我们理解酸的性质以及酸碱中和等化学现象有很大帮助。

同时,实验延伸部分的拓展实验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第1课时酸的性质一、设计思想二期课改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让学生体验知识、原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物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此,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和应用等环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实验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认识,为此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和验证性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脱水性。

(2)理解稀盐酸和稀硫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

理解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3)知道盐酸的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体验,增强探究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理解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用品药品:浓稀盐酸、浓稀硫酸、锈铁钉、氧化铜、柠檬酸晶体、柠檬酸溶液、镁带,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Na2CO3溶液、Cu(OH)2、Zn片。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药匙、滴管、四分培养皿或六孔井穴板、酒精灯、火柴、镊子。

教具和媒体: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流程1.流程图2.流程说明[1] 创设实验情景:学生和教师同时做硫酸(浓、稀)和蔗糖的实验,现象完全不同,引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动手实验,体验柠檬酸溶液和柠檬酸晶体、稀盐酸和浓盐酸性质的不同。

[3] 根据三组实验的现象,体会酸的性质一般要在水溶液中才能体现出来;酸的浓度不同,性质有所不同。

7.1酸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7.1酸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7.1酸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人的胃液里含有什么酸?2.汽车电瓶里含有什么酸?3.食醋里含有什么酸?学生实验:酸的化学性质结合实验对酸具备的性质进行分析总结(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无色酚酞试液(2)酸与某些金属的反应酸+活泼金属→盐 + 氢气如:H2SO4 +Mg ====MgSO4 + H2↑ H2SO4 +Fe ==== FeSO4 + H2↑H2SO4 +Cu==== 不反应(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金属氧化物→盐 + 水3H2SO4 +Fe2O3==== Fe2(SO4)3 + 3H2OH2SO4 +CuO ====CuSO4+ H2O(4)酸与某些盐的反应盐+ 酸→新盐+ 新酸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Na2CO3 + 2HCl==== 2NaCl+ H2O + CO2↑BaCl2 + H2SO4 ==== BaSO4↓+ 2HCl活动天地想一想:酸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提示: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H+),即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H+),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板书设计酸的化学性质(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2)酸与某些金属的反应(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4)酸与某些盐的反应学生练习1. 从物质的组成角度解释酸具有酸的通性的原因是()A.酸都能电离出H+ B.酸都含有酸根C.酸中都含有氢元素 D.酸中都含有氧元素2、制作馒头时,需加入面碱(主要含碳酸钠),如果面碱放多了,蒸出的馒头会发黄,且口感不好。

人教版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教案1. 了解酸的定义及常见的化学性质;2. 掌握酸和金属的反应特点;3. 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4. 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描述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1. 酸的定义;2. 酸和金属的反应;3.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1. 熟练掌握酸和金属的反应特点;2. 熟练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过程】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酸的定义:酸是指能够放出氢离子(H+)的化合物;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酸的化学性质。

二、学习酸和金属的反应1. 展示实验现象:向盛有酸的容器中加入锌带,观察反应过程;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氢气气泡生成,锌带逐渐消失;3. 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2HCl + Zn → ZnCl2 + H2。

三、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1. 展示实验现象:向盛有酸溶液的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过程;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气味消失,溶液中产生沉淀;3. 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HCl + NaOH → NaCl + H2O。

四、练习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酸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2. 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酸的定义及常见的化学性质;2. 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定义- 酸和金属的反应-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酸的化学性质展开教学,通过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酸和金属、酸和碱的反应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酸的性质一、几种常见的酸1.盐酸是HCl的水溶液。

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

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在空气里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里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2.用途:盐酸(HCl)重要化工产品。

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3.浓硫酸:无色液体无味;(1)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

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都由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3)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注酸入水)。

(4)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干抹布擦拭,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4.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酸溶液使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不变色;(2)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注意:实验室制取氢气不使用硝酸)Fe+2HCl=FeCl2+H2↑ Zn+H2SO4=ZnSO4+H2↑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3)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铁锈+盐酸:Fe2O3+6HCl====2FeCl3+3H2O(黄色溶液);铁锈+硫酸Fe2O3+3H2SO4====Fe2(SO4)3+3H2O(4)酸与碱反应(写化学方程式)⑴盐酸中和氢氧化钠:NaOH + HCl = NaCl + H2O (中和反应)(5)酸与盐反应盐酸与硝酸银:HCl+ AgNO3=AgCl↓+HNO3硫酸与氯化钡:H2SO4+BaCl2=BaSO4↓+2HCl实验室制二氧化碳: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酸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酸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酸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的性质,包括酸的味道、对蓝色石蕊试液的变化、与金属的反应等;–掌握酸的分类和常见的酸的名称、化学式;–掌握如何使用指示剂测试物质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观察和实验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酸的性质,包括酸的味道、对蓝色石蕊试液的变化、与金属的反应等的介绍;–酸的分类和常见的酸的名称、化学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酸的性质的描述和观察;–酸的化学式的记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汁、醋、柠檬酸等,请学生尝试描述它们的味道,并与同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观察与实验(3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将几滴柠檬汁滴在蓝色石蕊试液上,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二:将锌片放入稀盐酸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并记录;•实验三:将铁末放入稀硫酸中,观察有无气体生成并记录。

–学生观察酸的性质,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知识总结(20分钟)–教师总结酸的性质,包括味道酸、蓝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与金属的反应等;–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酸的分类和常见酸的名称、化学式。

4.拓展与应用(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未知溶液,引导学生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测试,并判断它们是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

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酸的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与同桌的交流和课堂的讨论,学生也增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学生自学两种酸的用途;通过实验得出浓硫酸的特性,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酸的化学性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示剂与酸的作用,自己完成用酸除去铁锈的实验,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欢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几种多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特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

②认识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③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酸的性质的梳理,学习归纳的方法;感悟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②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③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实验准备及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危机的铁钉。

四、探究方法复习――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巩固练习五、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2实验10-2:出示浓盐酸和浓硫酸,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演示打开瓶盖后的现象,指导学生闻两酸的气味,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演示;总结记录,填写第50页表格。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盐酸和硫酸的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指导学生做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

实验10-3:在纸条、布条和小木条上分别涂上浓硫酸,观察变化,记录现象,归纳总结,填写第51页表格。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

5演示浓硫酸的稀释。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一、备课标(一)课程标准:课标分析:本节课涉及第一、第二和第四两个一级主题。

“一、科学探究”之(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8.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年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二)化学具体目标:1.认识氧气、二氧化碳、铁、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5. 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9.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常见的酸;二、酸的化学性质。

按照教学要求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在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在第二部分,通过探究实验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的一般性质,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材重点确定为: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理解并掌握酸的通性重点知识:酸的主要性质,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

第2课时 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2课时 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2课时酸的化学性质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酸的分类与命名,从电离的观点了解酸的通性。

(2)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用它来判断某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4)了解中和反应以及它在生产、科研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盐酸、稀盐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概括出酸的通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对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酸的通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过程,建立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归纳酸的通性。

【教具准备】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生锈的铁钉、白色点滴板、试管(若干)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次妈妈在做饭,小丽在帮妈妈做凉拌紫萝卜丝时,倒入食醋后,发现紫萝卜丝变成了红色,这是怎么回事呢?【交流回答】紫萝卜中含有一种植物色素,它遇到酸性溶液能变成红色。

【复习回顾】酸碱指示剂【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P“探究”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54【展示交流】各组展示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稀盐酸中存在什么微粒?请大家猜想一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是哪种微粒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活动与探究2】有四种金属分别是镁、铜、铁、锌,现将它们置于稀盐酸中,反应现象如图,请说出A、B、C、D各代表的是哪种金属。

【归纳总结】【结论】酸能与比较活泼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

【过渡】酸能与金属铁反应,能否与铁锈反应?【活动与探究3】分别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温馨提示】1.稀盐酸、稀硫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防止沾到皮肤上;2.如果不说明用量,液体取1~2mL为宜。

【交流讨论】刚才同学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归纳起来有两种:1.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2.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去锈水成份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的化学性质.(2)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的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设计实验一实验验证一分析推理的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品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评价实验等能力.(3)通这实验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以“去锈剂“成份为我体,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生活,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生活中的小烦恼:衣服上有锈渍怎么办?展示:去锈剂去锈剂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去锈剂的主要成份。

板书“去锈剂”主要成份探究探究一“去锈剂”的主要成份,识别标签,大家猜测一下“去锈剂”中可能有什么?学生:酸师:如何证明你的猜测?学生讨论:(1)有哪些可检验去锈水有中有酸(2)选择1~2个方家通过实验来验证。

(3)学生展示实验。

板书: 酸的检验指示剂:石蕊、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变色,PH小于7活泼金属:镁、锌等——有气泡金属氧化物——固体消失碳酸盐:碳酸钠等——产生气泡碱: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实验我们知道去锈水中有酸,那么到底是什么酸?能不能确定?生:不能师:除锈我们一般用什么酸?生:盐酸、硫酸那么去锈水中可不可能是盐酸或硫酸呢?师:其实要想确定是什么酸我们只知道呈酸性是不行的,还要证明里面阴离子(酸根)是什么?探究二:酸根的确定资料:1溶液中盐酸根(Cl-)离子的检验方法:取少量待测试液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HNO3溶液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滴,振荡,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此溶液中含氯离子。

2:溶液中硫酸根(SO42-)离子的检验方法:取待测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先滴入几滴硝酸钡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接着再滴入稀硝酸,如果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学生自学两种酸的用途;通过实验得出浓硫酸的特性,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酸的化学性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示剂与酸的作用,自己完成用酸除去铁锈的实验,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特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

②认识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③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酸的性质的梳理,学习归纳的方法;感悟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②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③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实验准备及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严重的铁钉。

四、探究方法
复习――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2实验10-2:出示浓盐酸和浓硫酸,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演示打开瓶盖后的现象,指导学生闻两酸的气味,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演示;总结记录,填写第50页表格。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盐酸和硫酸的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指导学生做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

实验10-3:在纸条、布条和小木条上分别涂上浓硫酸,观察变化,记录现象,归纳总结,填写第51页表格。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

5演示浓硫酸的稀释。

实验10-5:强调操作规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回答问题,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强化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引导学生活动与探究。

严格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第53页表格,总结探究结论并在黑板上板演。

适当引申内容,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从生动的实践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的性质。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复习本节内容。

7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练习,使学生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的目的。

六、活动反思
1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教师的准备
我们老师经常说课堂效率不高,上课老师讲得越精彩,学生学得越累,效率越差。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每一节课的备课上多下工夫,多琢磨学生的学法和课堂的设计,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满意。

2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课堂的主体程度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如何将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决定要素。

将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会调动学生所有器官,提高学习兴趣,对接受的知识理解深入、记忆深刻。

3老师的进步来自于交流反思与不断地学习
要干好每一件事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老师的任务是将不变的知识交给每天都变的学生,将每天都变的学生引向健康、积极上进的快车道,既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又要教会学生适应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

所以老师更应该不断地学习,要让自己的思想超越时代、超越现实,要用超前的思想教育学生,要用不断更新的方法革新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