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物理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构建物理模型

【摘要】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初中的那种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规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现实情景的物理模型,尔后纳入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加以处理,最后得到问题的解决。所以,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清晰地构建出情景条件的物理模型,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建构物理模型:一、加强基础训练,积累实战经验、二、注重情境变换,拓展思维空间、三、精心整合归类,构建物理模型,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关键词】夯实基础;情境变换;整合归类

众所周知,理想模型的建构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大物理学家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都是善于建构物理模型的人。物理模型是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的抽象,从多维的具体图像中,抓住最具有本质特征的图像,建立起一个易于研究的、能从主要方面反映研究客体的新图像,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并尝试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改革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满足学生发展与

终身学习需要,为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学以致用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要求,但自然界实际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既要考虑这些知识的“去脉”,更不能轻视它的“来龙”,做到“以物带理”和“以理说物”。“以理说物”要求我们要弄清其中基本的原理,搞清它们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对复杂的情境进行简化抽象,建立起物理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纷繁而复杂的表面现象去认清事物的本质,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去改造世界。

1.加强基础训练,积累实战经验扎实的基础,为理想模型的建立提供一个知识平台,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而新课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则是理想模型建立的初级阶段。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头脑中没有雏形,所以对新知识的引入建构阶段是优化某些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认识结构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也有个最佳时间,教师要深入教材,重组教材、创设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新知识的处理可采用如下方法:

1.1 实验激趣法:引人人胜的实验,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某些由于缺乏概念所需的足够感性材料,又没有旧知识起辅垫的作用,用实验的方法,效果非常好,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直观的,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轮廓,变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然后再利用学生思维中已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外通过一些典型的演示

实验,让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实验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实验能力。如在波的形成和传播一节中,由于波的形成和传播很抽象,学生思维中没有感性认识,通过仪器演示横波传播和纵波传播,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实行慢镜头分解波的传播过程,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单个质点的振动与波的整体传播的辩证关系。这种感性认识一旦形成,在以后遇到的波的传播这类问题,就能很快地利用已有的模型解决。

再如,在研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一节中,教材通过对安培力的研究,推导出单个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但学生对电荷在这种力作用下的运动缺乏感性认识,由于较为抽象,教材分两课时内容来处理。在具体的教学中,演示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并分别就正向、反向,无磁场三种情况演示、解释,使学生打消了种种疑虑,并迅速建立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基本模型。

1.2 复习旧知识法: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和相似性,去联系新知识,使新的知识在原有的认识结构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并将其纳入认识结构中的适当部分,产生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这样,不但缩短了认知过程,节约了时间,而且使得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如在研究电场力做功时,可与重力做功类比,就能很快掌握电场力做功与电势,电势差的关系。再如研究电子绕核运行规律时,可与卫星绕地球运动规律进行类比,在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定

义方面,与电场强度进行类比,让学生在电场强度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去认识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和特点。总之,这类问题处理的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充分发挥图象的功能:解决物理问题常常要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由于图象比较直观,可以将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化,因此在解题时,应画出必要的辅助图,作为构建物理模型的辅助工具,这是解决物理问题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同学在解物理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显得思维凝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题中给出的语言表述不能进行正确的画出图象。如在解决力学问题时,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在电学中画出等效电路图,运动学中画出物体的位置之间的关系、速度图象,以及在光学中画出光路图,这就会使得我们对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提示和帮助作用。

2.注重情境变换,拓展思维空间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又是千变万化的,但它们本质上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通过复杂的表面现象去认清事物的本质。在实际教学中,变换物理情境,使之所为更有新意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情境变换的方式有许多,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2.1 以生活中实际问题为背景。对同一物理规律,以生活中实际问题为背景,使得物理问题变有更有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从枯燥的物理问题中解脱出来。如对平抛物体的运动在掌握好基本的处理方法和规律后,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如利用高山滑雪、飞机投弹,体育活动中打排球拦网等作为背景材料来设置问题。在研究这些问题时,要教会学生对这些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抽象、去掉干扰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它变成基本的物理模型,如高山滑雪将人当作一质点来处理,不计空气阻力等,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处理。

2.2 以高科技为背景。以这类知识为背景,对中学生来说总有一种神秘感,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热情,其实这类知识中许多原理都是中学阶段能解决的,因此要帮助学生揭开这类问题的神秘面纱,剖析它的基本原理,看清这类的本质所在,抓住基本的处理方法,提炼出原始模型,坚定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信心。如:核聚变反应需要几百万度高温,为把高温条件下高速运动的离子约束在小范围内(否则不可以发生核反应)可采用磁约束的方法(托卡马克装置)如图,在一个环状区域内加上匀强磁场B,“约束”在中空区域中内带电粒子上有各个方向的速度,其中在中空区域边缘处沿切线方向射入磁场的带电粒子最容易穿出磁场的外边缘,设环状磁场的内径R,=0.5m,外半径R2=1.Om,若被“约束”的带电粒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