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析建模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建模实习报告

建模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建模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我于2023年暑假期间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三维建模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熟练掌握三维建模软件的基本操作,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实习内容1. 室内效果设计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学习了室内效果设计。

通过使用SketchUp和V-Ray等软件,我掌握了室内空间布局、家具摆放、材质贴图、灯光设置等基本技能。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多个室内空间的设计项目,如客厅、卧室、餐厅等。

通过这些项目,我了解了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2. 三维动画设计在三维动画设计方面,我学习了3ds Max和Maya等软件。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动画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角色建模、骨骼绑定、动画关键帧设置、材质贴图等。

在实习期间,我完成了一部简单的动画作品,如转动的地球仪和影视片头字幕等。

3. 实战项目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参与了多个实战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但不限于:(1)企业展厅设计:我负责展厅的室内效果设计,包括空间布局、家具摆放、灯光设置等。

(2)产品广告设计:我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制作了多个产品的广告效果图,如手机、电脑等。

(3)景观设计:我参与了一个公园景观的设计项目,负责公园内的建筑、植物、道路等设计。

三、实习收获1. 技能提升:通过本次实习,我熟练掌握了SketchUp、V-Ray、3ds Max和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的基本操作,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

2.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完成项目。

这对我今后步入职场具有重要意义。

3. 实战经验:通过参与多个实战项目,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实习总结本次三维建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学会了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

空间模型实习报告

空间模型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空间模型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结合理论知识,提升我对建筑空间结构的理解和建筑模型的制作能力。

同时,通过实习过程,培养我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提高我的审美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实习时间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0日三、实习内容1. 建筑草图绘制首先,我挑选了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纸,仔细阅读了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通过分析图纸,我掌握了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随后,我按照图纸要求,认真绘制了一份建筑草图,为后续模型制作做好准备。

2. 模型制作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卡纸、模型刀、刀片模型胶、丁字尺、三角板、剪刀等工具。

根据草图,我逐步完成了模型的三维空间构建,确保模型与图纸保持一致。

在制作过程中,我注重模型的细节处理,力求使模型简洁美观、准确无误。

3. 模型展示与总结完成模型制作后,我将模型进行展示,并与同学们分享心得体会。

在讨论中,我发现了自己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细节处理不够精细、空间比例把握不够准确等。

同时,我也学习到了其他同学在模型制作方面的优点和技巧。

四、收获与体会1. 提升了对建筑空间结构的理解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建筑空间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了空间布局、比例关系以及装饰元素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2. 增强了模型制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模型制作的基本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了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细心观察、耐心调整,以确保模型质量。

4. 提高了审美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使模型更加美观,这使我的审美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5. 学习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五、总结本次空间模型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我国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空间数据分析实习报告(3篇)

空间数据分析实习报告(3篇)

第1篇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空间数据分析作为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空间数据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我于2021年7月至9月在XX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空间数据分析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XX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发、应用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为客户提供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到可视化展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岗位:空间数据分析实习生2. 实习工作内容:(1)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如何从不同渠道获取空间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地面调查数据、网络地图数据等,并掌握数据预处理方法,如数据清洗、坐标转换、数据压缩等。

(2)空间数据分析:学习空间分析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空间分析工具,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操作。

(3)空间可视化:学习地图设计与制作方法,掌握地图符号、颜色、注记等元素的使用,制作出美观、实用的地图产品。

(4)项目参与:参与公司实际项目,协助项目经理进行项目规划、实施与验收。

四、实习收获1. 专业技能提升:通过实习,我对空间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工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等技能。

2. 实践经验积累: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项目,了解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提高了自己的项目策划、执行与沟通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期间,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行业认知:通过实习,我对地理信息产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认识到空间数据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

五、实习总结1. 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空间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空间分析实习报告二

空间分析实习报告二

空间分析实习报告二空间分析实习报告二目录一、以为新学校选址 (1)1.背景 (2)2.目的 (2)3.数据: (2)4.要求 (2)5.实现流程 (3)二、修建最小成本道路 (13)1.背景 (13)2.目的 (14)3.要求 (14)4.数据 (14)5.操作步骤 (14)一、以为新学校选址1.背景美国佛蒙特州斯托镇的人口出现大幅增长。

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人口增长是由于育有子女的家庭为利用附近的大量休闲娱乐设施纷纷涌入该地而造成。

为缓解现有学校的压力,现已决定构建一所新学校。

学校的选址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生娱乐场所配套、与现有学校的距离间隔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因素能够确定出适宜性比较好的学校选址区。

2.目的通过练习,熟悉ArcGIS栅格数据距离制图、成本距离加权、数据重分类、多层面合并等空间分析功能,熟练掌握利用ArcGIS上述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和结果类似学校选址的实际应用问题的基本流程和操作过程。

3.数据:(1) Landuse(土地利用图)(2) Elevation(地面高程图)(3) rec_sites(娱乐场所分布图)(4) school(现有学校分布图)4.要求(1) 新学校选址需注意如下几点:1)新学校应位于地势较平坦处;2)新学校的建立应结合现有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虑,选择成本不高的区域;3)新学校应该与现有娱乐设施相配套,学校距离这些设施愈近愈好;4)新学校应避开现有学校,合理分布;5)新学校面积应大于10英亩(40469平方米)。

(2) 各数据层权重比为:距离娱乐设施占0.5,距离学校占0.25,地势位置因素占0.13,土地利用类型占0.12(3) 实现过程运用ArcGIS的扩展模块(Extension)中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部分功能,具体包括:坡度计算、直线距离制图功能、重分类及栅格计算器等功能完成。

(4) 最后必须给出适合新建学校的适宜地区图。

5.实现流程ArcGIS中实现学校选址分析,首先利用现有学校数据集、现有娱乐场所数据集和高程数据派生;出坡度数据以及到现有学校、娱乐场所距离数据集。

空间分析实习报告一

空间分析实习报告一

空间分析实习报告壹目录一、地理配准(校正栅格数据) (3)1.设置文件链接 (3)2.添加数据 (4)3.配准 (4)二、空间校正(校正矢量数据) (6)1.添加数据 (6)2.校正 (8)三、选址分析 (10)1.添加数据 (10)2.根据要求做缓冲区分析 (10)3.筛选主干道 (12)4求交 (13)5.加权 (14)6.联合 (17)四、降雨量分析 (19)1. 创建XY事件图层。

(19)2.插值:空间分析→插值分析→反距离权重插值。

(20)3.栅格重分类: (21)4.栅格转矢量: (22)5.裁剪: (22)6.分类渲染: (23)一、地理配准(校正栅格数据)1.设置文件链接打开ArcCatalog设置文件链接2.添加数据启动ArcMap, 拖拽目录中的数据到ArcMap中即可添加数据。

或者,连接工作文件夹后,点击文件——添加数据3.配准在工具栏空白处单击右键,勾选地理配准,该工具条便会出现在界面上。

点击添加控制点工具,在图上均匀选取合适的位置添加控制点,同时,打开连接表,对X\Y地图上的坐标按图上实际坐标进行修正。

图片变转换成了有坐标的数据。

然后另存校正好的数据。

二、空间校正(校正矢量数据)1.添加数据添加实验所使用的矢量数据在工具栏空白处单击右键,勾选空间校正,该工具条便会出现在界面上。

素所在位置。

2.校正点击新建位移链接,选中带校正要素上的特征点拉到参考图形上相同的位置,特征点选取要求均匀分布,数量越多越准确打开连接表,删掉残差值较大的特征点,保证准确性。

点击空间校正——校正,便得到校正后的结果。

三、选址分析1.添加数据道路网、学校分布、名胜分布ARCTOOLBOX----分析工具-----邻域分析------缓冲区(选好输出路径生成缓冲区数据,缓冲半径)3.筛选主干道由于要求对主干道进行缓冲区分析,所以用了“筛选”功能ARCTOOLBOX----分析工具-----提取分析------筛选也可以点击工具栏上选择——按属性选择,选择相应图层,添加表达式进行选择。

空间分析与建模——实验报告书

空间分析与建模——实验报告书

空间分析与建模实验报告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 09地信姓名:张宇晗学号: 098323115 实验地点: 7#201 任课教师:单勇兵科文学院11学年—12学年第1学期空间分析与建模实验报告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 09地信姓名:张宇晗学号: 098323115 实验地点: 7#201 任课教师:单勇兵实验题目: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实验环境: WINDOWS XP SPSS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熟悉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含义。

掌握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的计算方法。

使用SPSS软件对示例数据完成因子分析,并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简单解释。

实验内容:题目:主成分分析对于某区域地貌-水文系统,其57个流域盆地的九项地理要素:x1为流域盆地总高度(m)x2为流域盆地山口的海拔高度(m),x3为流域盆地周长(m),x4为河道总长度(km),x 5为河道总数,x6为平均分叉率,x7为河谷最大坡度(度),x8为河源数及x9为流域盆地面积(km2)的原始数据如表2-14所示。

表某57个流域盆地地理要素数据实习基本要求:1.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课堂所讲的主成分分析的步骤,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

2.能在SPSS中输入题目所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个变量的因子载荷和因子得分。

3.编写实习报告,报告中要求列出使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的操作步骤,并附上每一步运行的主要结果。

对最终的结果进行简单解释。

实验方法和步骤:因子分析的步骤1 选择分析的变量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变量,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观测变量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因为如果变量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较小的话,他们不会有共享因子,所以原始变量间应该有较强的相关性。

2 计算所选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矩阵描述了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可以帮助判断原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这对因子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所选变量之间无关系,做因子分析是不恰当的。

空间分析模型实验报告

空间分析模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地理信息科学和空间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分析模型在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空间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空间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 熟悉空间分析软件的操作,如ArcGIS等。

3. 通过实例分析,验证空间分析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验内容1. 实验数据准备本次实验数据选取我国某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等。

数据格式为矢量数据。

2. 实验软件及工具实验软件:ArcGIS 10.5实验工具:空间分析模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

3. 实验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检查,确保数据质量。

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拓扑检查,消除拓扑错误。

对行政区划图进行投影转换,确保坐标系一致。

(2)空间叠加分析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叠加行政区划图,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3)缓冲区分析以河流为分析对象,绘制河流两侧的1000米缓冲区,分析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

(4)网络分析以城市道路为分析对象,构建道路网络,计算不同区域之间的最短路径距离,分析交通可达性。

(5)结果可视化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可视化工具,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叠加分析,发现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分布较为均匀。

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

2. 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大。

在河流两侧1000米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表明河流对周边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交通可达性分析通过网络分析,发现该城市交通可达性较好。

不同区域之间的最短路径距离较短,表明城市内部交通网络较为完善。

空间分析课程实习报告

空间分析课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空间分析作为GIS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备空间分析技能的专业人才,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了空间分析课程。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空间数据处理的技能。

二、实习目的1. 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练运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3.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提高空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准备(1)熟悉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导入、编辑、查询、分析等;(2)了解实习区域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空间数据;(3)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

2. 实习过程(1)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空间数据进行清洗、转换、裁剪等操作,确保数据质量;(2)空间叠加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等空间数据,识别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等;(3)缓冲区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内的交通网络、水源分布、自然灾害风险等,确定缓冲区范围;(4)空间插值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内的气温、降水、土壤养分等空间数据,绘制空间分布图;(5)空间聚类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内的居民点分布、企业分布等,识别空间分布规律;(6)空间网络分析:分析实习区域内的交通网络、电力网络等,确定最优路径。

3. 实习成果(1)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和心得体会;(2)制作实习成果图件,包括空间分布图、缓冲区图、空间插值图、空间聚类图、空间网络图等;(3)提交实习报告和图件,参加实习成果展示。

四、实习心得1. 空间分析课程实习使我深刻认识到空间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提高了空间数据处理的技能;2.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3.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4. 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今后的团队协作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6 空间分析建模
•---明暗等高线制作
班级09.4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学号2009203052 姓名储国银得分
一实习内容和意义
通过明暗等高线的实例,使读者了解一个复杂模型的建立过程,全面掌握建模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在图解模型中放置对象图形、设置参数、连接对象等。

对空间分析建模的过程有一个了解,可以为批量数据创建模型,使分析简单。

二数据准备
Dem50
三涉及的基本概念
空间分析建模
图解建模
模型生成器

四技术流程图(以框图和文字的形式表现)
五具体操作步骤(要求图文并茂)
5.1右键单击ArcToolbox,生成一个New Toolbox,右键单击New Toolbox,在New子菜单中选择Model,,生成一个新的model。

打开spatial analyst tools的surface功能,选中aspect工具
拖拽到模型生成器窗口中;如图所示
图5.1.1
5.2在模型窗口右键,选择create variable命令,在数据类型选择框中选中Raster Dataset,如图所示
5.2.1
右键单击Raster Dataset框,点击Rename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DEM,将原始的Raster
Dataset重命名为DEM
5.3单击添加连接图标,连接DEM和aspect图形要素打开spatial analyst tools的math功能,
选择logical中的less than和greater than命令,在greater than对话框中input raster or constant value 2中输入45,同理,在less than对话框中input raster or constant value 2中输入225。

如图所示
图5.3.1
5.4单击添加连接图标,分别连接aspect生成的栅格图形要素和greater than、less than图形要素。

在math功能中选择plus,将得出背光和受光面;单击添加连接图标,分别连接greater than、less than生成的栅格图形要素和plus图形要素。

图5.4.1
5.5选择conversion Tools下的from raster中的Raster to polygon将以上结果转换为矢量;单击添加连接图标,连接步骤10生成的结果和Raster to polygon图形要素。

5.6打开spatial analyst tools的surface功能,选中contour工具拖拽到模型生成器窗口中,设置等高距为50。

单击添加连接图标,连接DEM与contour图形要素。

5.7选择analysis Tools下的overlay,选中identity工具拖拽到模型生成器窗口中。

单击添加连
接图标,分别连接等高线与矢量数据。

5.8在parameter内选择该模型中用到的参数raster dataset,output feature class,input raster or constant value2,input raster or constant value2(2),在模型编辑器中分别选择以上图形要素,右键选择Model Parameter命令。

最后保存模型,并右键模型图标,选择Rename命令
5.9运行模型后,打开生成的结果。

因为没有可自动调整线条颜色的工具可加载模型,因此处理出的等高线必须经过手动将受光部分的等高线印为白色,背光部分的等高线为黑色才可,此处理在ArcMap下完成。

并在ArcMap的view菜单下选择data prosperities,修改frame下的background,选择Grey 40%,如图所示
图5.9.1
图5.9.2 明暗等高线结果如图所示。

图5.9.3
六实习心得
通过本次实习,使我对空间分析建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空间分析建模、图解建模、模型生成器等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画流程图让我对这次实习的步骤温习一遍,当然在写实习报告的同时让我对这次实习的内容更加清晰。

在做地图的过程中的不足问同学来解决。

以及查阅课本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