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济南市
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流浪乞讨人员。
这些人员生活无着,生活困难,给城市的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救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提高城市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二、问题分析1.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增多,给城市社会管理带来压力;2.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无着,生活困难,需要得到救助;3.目前救助管理工作存在不足,需要加强。
三、解决措施1. 健全救助体系建立完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系,包括收容救助、基本生活保障、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收容救助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收容救助中心,提供临时住所和基本生活保障,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
基本生活保障提供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包括食宿、医疗等方面的支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就业培训开展就业培训项目,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提升就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实现自我脱贫。
2. 强化管理措施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确保城市社会秩序和居民的安全。
定期清查登记定期清查登记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信息,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档案,为救助管理提供依据。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乞讨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乞讨团伙,打击乞讨活动的背后黑色产业链。
建立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管理的高效性。
3. 加强社会参与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增加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认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预期效果通过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预计能够实现以下效果:1.减少流浪乞讨人员数量,改善城市社会管理状况;2.提供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3.提升流浪乞讨人员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脱贫;4.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提高城市社会秩序和居民的安全;5.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精选10篇)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谋生。
然而对于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如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在城市生存面临的挑战却越来越多。
为了维护其基本权益,保障其生命安全,应制定一系列的救助管理办法。
一、搜集信息,建立档案对于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首先要对其信息进行搜集,建立档案。
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社会关系等,以便后续的救助和管理。
二、提供食宿救助解决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食宿问题,是救助的首要任务。
为此,可以设立救助站点,提供温暖的住宿、丰富的营养餐等基本生存保障。
同时,也可以在各区域设立临时帐篷,作为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居所。
三、提供医疗保健流浪乞讨人员长期生活在街头,很容易患上一些传染性疾病,因此医疗保健也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在救助站点设置医疗诊室,定期进行心理、身体健康检查,并提供一些基本医疗设备和药品。
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了让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重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可以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实用技能。
比如,进行一些手工艺制作、家政服务等方面的培训。
五、心理疏导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在长期生活中,遭受的打击和伤害,常常让他们产生无助感、孤独感和抑郁感等。
因此,心理疏导工作也至关重要。
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他们提供一对一、小组心理咨询服务。
六、严格管控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存在一些不良分子,他们利用流浪乞讨的名义行骗和犯罪。
为了防止发生不良事件,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和管控,做好细致的管理,严格遵守相应的管理规定。
七、公众教育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增强社会爱心和责任感。
倡导公众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共同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要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杜绝对其歧视和排斥。
总之,对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应采取多种保障措施,为其生存、发展和融入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其能够重新振作,重获信心和勇气,重回美好的生活之路。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总结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总结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失去家庭依靠、无法找到适当住所的人员,他们通常在街头巷尾、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乞讨,生活十分艰难。
因此,对社会上的流浪乞讨人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进行总结和拓展。
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意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流浪乞讨人员常常处于危险状态,无法得到安全的保护和照顾。
通过救助,可以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减少他们在街头流浪的频率,从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2.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流浪乞讨人员通常是由于生活所迫或失去家园而不得不流浪街头,他们缺乏家庭关爱和社会保障,往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救助,可以给予他们关爱和慰藉,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建生活信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3.保障人民权益。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应该得到保障。
通过救助,可以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们能够维持生计,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方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救助。
政府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必要的救助服务,包括提供临时庇护所、给予生活援助、提供医疗保健等。
2.社会公益慈善组织救助。
社会公益慈善组织是提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重要机构,他们通过开展慈善活动,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服务。
3.个人自愿救助。
个人也可以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向家人、朋友、社区等发送救助信息,或者自发组织救助活动,给予流浪乞讨人员必要的援助。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拓展除了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外,个人自愿救助也可以得到拓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浪乞讨人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社会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活动中来。
对当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况 出发 , 流 浪 乞 讨 人 员 及 救 助 管 理 工 作 进 行 分 对 析 , 图探索 流浪 乞讨 人员 的管 理对 策 。 试
一人 员 情 况 的 调 查
根据 国务 院《 市生 活无 着 的 流浪乞 讨 人员救 城
() 5 完善社会 保 障措施 。政府 应 当将拆 迁 户 的 安 置 、 障 放 在 一个 重 要 的 位 置 , 以重 视 。 在 拆 保 加 迁 中 , 般居 住 在 旧城 区 的居 民 , 民 住 房普 遍 较 一 居 小、 居住 拥 挤 , 众 的 收入 一般 偏 低 , 社 会弱 势 群 群 是 体 相对 集 中的地 区 , 岗职 工 多 、 下 低保 对 象多 、 活 生 困难多 、 违章 搭 建 多 , 部 分 拆 迁 户 普 遍 无 经 济 能 这
举, 这对 预防拆 迁群 体性 事件有 重 要作用 。
参考文献 :
[ ] 琴 .行 政 法 视 野 中 的拆 迁 问 题 [ ] 1张 J .行 政 与 法 。0 4 20 。
( . 3)
[3 2 程延 园 .集体谈判制度在我 国面 临的问题及其解决 [] J.
中 国人 民 大学 学 报 ,0 4 ( ) 2 0 。2 .
ce s .Th a s so h s n ie t i l i i h o lwig a p cs h r sa lc f u t ea d r — rae ec u e ft e eicd n sman y l n t ef l e o n s e t :t e ei a k o si n a j c
维普资讯
20 0 6年 5月 第3 期
北京 人 民警 察 学院 学报 J u l f ej g P o l' P leC l g o ma o i e p s oi ol e B i n e c e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总结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总结流浪乞讨人员是城市中的一群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面临着生存困境和各种困苦。
对于这一群体的救助工作,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一些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经验和做法,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首先,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格和尊严。
在救助过程中,我们要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树立生活的希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健全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机制。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救助站点和救助机构,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住所和基本生活保障。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救助。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帮扶和就业培训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学习一门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流浪乞讨人员,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共同关心和帮助这一群体。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援助制度,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
总的来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道主义精神,建立健全的救助体系,加强社会帮扶和就业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护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逐渐增加,给社会治安和城市形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城市都采取了救助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参与了某城市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今天我将对这段工作作出总结。
首先,救助管理工作从源头上进行了防控。
城市当局加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群体的摸排和监测,通过排查,及时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来历、身体健康状况等,为后续的救助提供了依据。
同时,完善了城市入境准入管理,以防止流浪乞讨人员从其他地区迁入。
其次,救助管理工作注重了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脱离困境。
当局设立了收容救助站点,提供基本食宿和生活必需品,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同时,加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疏导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知和职业技能,为他们找到工作提供了支持。
再次,救助管理工作强化了执法打击力度。
对于一些聚众乞讨、扰乱社会秩序等严重违法行为,当局坚决予以打击,并加大了对乞讨组织和背后的“保护伞”的打击力度,以减少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
最后,救助管理工作加强了社会参与和合作。
城市当局积极与社会公益机构、志愿者组织合作,通过人力物力的支持,共同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乞讨人员的帮扶工作,提倡积极的社会融入,为流浪乞讨人员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总的来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在某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对源头的防控、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强化执法打击和加强社会合作等措施,该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缓解了流浪乞讨人员问题带来的压力,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然而,也要意识到,救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人力物力不足、流浪乞讨人员的反复现象等。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更多的政策措施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全面、更长久的帮助,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所参与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
流浪人员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流浪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流浪人员救助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流浪人员收容困难目前我国各地的收容站点数量较少,且往往条件简陋,无法满足流浪人员的基本需求。
一些地方的收容站点管理混乱,存在违规收费、虐待等现象。
2. 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流浪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边缘状态,往往面临心理问题和社会融入困难。
但目前社会对流浪人员的心理辅导和帮助较少,导致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3. 就业和再就业困难流浪人员往往没能力和技能,再加上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困难。
目前的相关政策和帮扶措施也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建议1. 增加收容站点数量和改善条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收容站点的投入,增加其数量,并改善条件,提供充足的床位、温暖的饭菜和基本的生活用品,确保流浪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2. 加强管理和监管对收容站点的管理应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禁止违规收费、虐待等行为,确保流浪人员在收容站点得到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3. 加强心理辅导和帮助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或部门,通过专业人员对流浪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重建自信,融入社会。
4. 提供职业培训和帮助政府可以通过举办职业培训班、提供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流浪人员获取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5. 加强宣传教育社会应加强对流浪人员的宣传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关爱他们,减少歧视,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通过以上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流浪人员问题的重视,并推动相关部门对流浪人员救助工作的改进和完善,让更多的流浪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帮助。
流浪人员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除了上文提到的收容、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之外,我们还应该从更多的角度出发,全面解决流浪人员的困境和问题。
民政部工作人员如何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帮助与管理
民政部工作人员如何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帮助与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在我国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民政部工作人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帮助与管理。
本文将探讨民政部工作人员如何有效地开展扶助工作,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落实基本生活救助标准为了满足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民政部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生活救助标准的研究,并及时调整。
他们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出适合当前社会状况的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并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能够获得相应的救助金或物资。
二、建立流浪乞讨人员信息登记系统为了更好地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民政部工作人员应建立全国范围的信息登记系统。
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及时掌握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数、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帮助和管理措施。
三、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辅导在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民政部工作人员还需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塑自信、重建信心,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四、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流浪乞讨人员大多因失去工作无法为自己提供生活来源。
因此,民政部工作人员应组织相关培训,帮助他们获取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培养他们的自主就业能力,减少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民政部工作人员应积极与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加强合作,共同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帮助和管理服务。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灵活的服务方式,而民政部工作人员则可以发挥其政府职能,协调相应资源,并提供专业的管理支持,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六、加强对收容救助场所的管理民政部工作人员还需加强对收容救助场所的管理工作。
这包括提高收容救助场所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在这些场所得到基本的生活和医疗照顾。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我国有着数量庞大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有责任对其实施救助。
2003年出台的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实施11年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新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对我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标签:城市流浪乞讨;慈善组织;救助一、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在2003年相继出台了两个法律文件,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实施21年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2003年7月21日,民政部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并于同年8月1日起施行。
全国实现了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跨越,那些生活无着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可以到政府设立的救助站接受救助。
《救助管理办法》对《收容遣送办法》社会救济部分做了重大改进和发展,流动人员、“三无人员”的管理和规制则不再属于《救助管理办法》的管辖范围,在救助對象上仅限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2006年3月民政部等十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也是新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的相关政策就一直将流浪儿童与成年流浪者分别开来,对他们进行救助与保护,但实际上的保护与关怀显得不足。
2003年《救助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政府部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按照《世界儿童权利公约》的要求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保护并促进其健康发展,从而在儿童救助保护方面形成了新的理念、制度和做法。
2007年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了《“十一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浪乞讨人员。
这些人无家可归,生活无着,他们常常在街头巷尾乞讨,给城市的形象和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些救助管理办法,帮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重新融入社会。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系。
这包括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点,提供临时住宿和基本生活保障,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和住所。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力度,对于那些有违法行为的人员,要及时制止和处理,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其次,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和帮助。
志愿者组织可以组织义工,定期到流浪乞讨人员聚集的地方去开展帮助活动,为他们提供温暖的食物和衣物,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法律援助和就业指导。
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捐款捐物的形式,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最后,流浪乞讨人员本身也需要自我救助和努力。
他们需要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帮助,寻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住所,重新融入社会。
总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流浪乞讨人员本身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和支持,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
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摘要】流浪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流浪人员现状的分析,揭示了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现有的救助措施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策略,包括加强流浪人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对流浪人员的关注度,实现流浪人员社会融入等措施。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流浪人员提供更有效的帮助,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重获尊重和尊严。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流浪人员的生存问题,也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社会。
加强对流浪人员的关注和帮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应对策略、现状分析、社会问题、救助措施、不足、改进策略、加强建设、关注度、社会融入1. 引言1.1 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流浪人员是指没有固定住所并且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人群。
他们常常因家庭、经济、心理等问题无法融入社会,被迫过着流浪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流浪人员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涉及到人权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需要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来解决。
流浪人员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包括生活困难、就业难、身心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流浪人员本身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目前,虽然社会已经出台了一些流浪人员社会救助措施,如提供临时住宿、救助金等,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资源匮乏、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我们需要提出改进策略。
这包括加强流浪人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对流浪人员的关注度,实现流浪人员的社会融入等方面。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流浪人员提供更好的救助,使他们重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2. 正文2.1 流浪人员现状分析流浪人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固定居住或没有固定住所,不受监护或没有固定赡养人的人群。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8篇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8篇第1篇示例:近年来,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其中不乏一些残疾、老弱、儿童等特殊群体。
为了加强对这些群体的救助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就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
一、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针对流浪乞讨人员问题,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包括《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办法》等文件,为这一群体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从而确保了救助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为了增强社会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意识,各级政府还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并向公众介绍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情况,引导社会各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共同为他们提供帮助。
四、开展帮扶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外,各地还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帮扶服务,帮助流浪乞讨人员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也加强了社会治安管理,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
五、加强监督检查为了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建立了监督检查体系,定期对各相关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督促改进工作。
同时还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工作的透明和公正。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希望未来在这方面的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让流浪乞讨人员得到更好的帮助和关爱。
第2篇示例: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他们生活无依无靠,面临生存的巨大困难。
为了更好地保障这部分人群的权益和生活质量,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救助管理工作。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其身份的确认和登记,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浅析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
浅析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摘要】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本文首先介绍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现状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
接着探讨了社会救助的意义,介绍了现有的社会救助政策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最后提出了提升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建设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摆脱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能建设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工作是社会责任与义务,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定义、现状、问题、政策、不足、措施、加强、工作、融入、包容、环境。
1. 引言1.1 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可以说是指那些没有固定住所,靠乞讨来维持生计的人群。
他们可能是因为生活困难、家庭问题、失业等原因导致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而被迫流浪乞讨。
这些人常常无法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救助,生活在贫困和困苦之中。
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也可以理解为那些缺乏稳定居所,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生活来源而只能通过乞讨等非正常手段谋生的人群。
这些人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缺乏法律保护和社会支持,面临着种种不公平和歧视。
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可以涵盖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使得他们无法正常融入社会,无法维持基本生活需求而被迫流浪乞讨的人群。
对于这一群体,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建生活。
1.2 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他们通常是因为生活困难、失去社会支持或精神健康问题等原因导致无家可归、无法自给自足而成为流浪乞讨者。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流浪乞讨人员中有相当比例是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这些弱势群体更容易陷入流浪乞讨的困境。
流浪乞讨人员往往面临着经济贫困、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面临暴力和歧视等问题。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缺乏温暖的家庭、稳定的工作和社会关系,生活环境恶劣,身心健康处于危险状态。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7篇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这不仅关乎个体的基本生存权益,更是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稳定的体现。
为此,我们围绕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展开了一系列工作,现将相关情况进行总结。
二、救助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一)明确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为指导,明确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制定详细的救助计划,确保救助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建立健全救助管理机制我们建立健全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机制体制,包括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救助管理政策、完善救助流程等。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大救助力度和投入我们加大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增加了救助资金和物资的投入。
通过设立救助站点、增加救助人员、购置救助物资等措施,确保每一位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三、具体工作措施及成效(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认知度我们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排查,精准救助我们组织开展了全面的排查工作,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和分类。
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救助方案,实现了精准救助。
同时,加强与公安、卫生等部门的合作,确保救助工作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三)完善救助站点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我们加强了对救助站点的建设和管理,提升了站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
确保站点内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温馨舒适的休息场所。
同时,加强站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
(四)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救助成果我们在开展临时救助的同时,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解决根本问题。
通过就业帮扶、教育支持等措施,帮助流浪乞讨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燕士英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8期[摘要]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现实问题;对策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一)救助对象狭隘化我国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对象过于狭隘,不利于对农村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根据该办法第一条规定,救助对象仅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我国只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却遗忘了农村的流浪乞讨人员同的救助和管理,流浪乞讨人员纷纷流向城市。
在城乡二元框架、户籍制度和“城市是城市人的城市”的观念下,很难实现福利性和责任性的“平视救助”。
从对全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立法视角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来看,这是城乡分治、公民不同权的落后的立法理念。
(二)救助对象甄别管理难我国救助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
由于职业乞丐和非职业乞丐难以界定,仅凭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直觉或者肉眼判断是很难区分的。
《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收容转变为救助,固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讲,相对于社会的复杂程度,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管理政策。
(三)职业乞讨人员难以管理面对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群体,特别是游走在城市的职业乞丐,社会既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退回到“收容遣送”的老路。
由于缺乏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规制手段,救助站工作人员仅靠说服教育很难遏制职业乞讨现象。
对职业乞讨人员而言,政府的救助等同于切断了他们的财路,故而职业乞讨人员遇见救助工作人员便望风而逃。
(四)救助治标容易治本难我国《救助管理办法》规定,民政部门对流浪乞讨人员已无收容管理职能,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只能引导、护送流浪乞讨人员,但是如果本人不愿意,不可强行将他们带回救助站,只能对自愿接受救助的人员提供救助服务。
城管乞讨工作总结
城管乞讨工作总结
城管乞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旨在维护城市的公共秩序和市容市貌。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城管部门在乞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此,我将对城管乞讨工作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改进和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首先,我们城管部门在乞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加强巡逻和监管,
我们成功地减少了城市中的乞讨现象,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的公共秩序。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的扫黄打非行动,有效地遏制了乞讨团伙的活动,为市民营造了一个更加安全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乞讨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一
些繁华地段和景区,乞讨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其次,一些乞讨者和乞讨团伙采取了更加隐蔽和狡猾的手段,使得我们的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一些市民对我们的执法行为存在一定的质疑和不满,这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城管部门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改进和提
升我们的乞讨工作。
首先,我们将加强对城市中乞讨现象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乞讨问题。
其次,我们将加大对乞讨团伙的打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有效地遏制乞讨团伙的活动。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总之,城管乞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我们城管部门将继续加大对
乞讨问题的整治力度,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有效地减少城市中的乞讨现象,为市民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流浪乞讨精神人管理制度
流浪乞讨精神人管理制度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流浪乞讨精神人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融入社会,生活无着,流离失所,无法维持基本生存。
他们往往四处乞讨,甚至有的人因为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异常,给城市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何管控这些流浪乞讨精神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回归社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流浪乞讨精神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1. 流浪乞讨精神人数量快速增加: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流浪乞讨精神人,他们衣衫褴褛,行为异常,举止不净,胡言乱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精神人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2. 行为异常给城市治安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流浪乞讨精神人由于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异常,甚至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他们常常会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有时甚至困扰周围市民的正常生活。
3. 社会对流浪乞讨精神人的管理缺乏有效制度:目前,对于流浪乞讨精神人的管理,还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对于这些人的帮助和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三、制定流浪乞讨精神人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 净化城市环境,改善市民生活:流浪乞讨精神人的存在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净化城市环境,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2. 保障流浪乞讨精神人的基本权益:流浪乞讨精神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应该得到基本的保障和帮助,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
3. 降低城市治安风险:流浪乞讨精神人由于行为异常,可能会给城市治安带来一定的风险,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可以降低这种风险,维护城市的社会稳定。
四、流浪乞讨精神人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原则1. 流浪乞讨精神人的收治与救助:针对流浪乞讨精神人,应当建立相应的收治和救助机制,将他们送往相应的精神病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提供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心理疏导。
2. 流浪乞讨精神人的庇护与安置:对于需要长期庇护的流浪乞讨精神人,可以在城市周边或者相对偏远的地方建立专门的庇护所,为他们提供长期的生活和救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的思考摘要:自从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大多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救助范围不够广、解决问题不够彻底、救助信息来源较慢、救助人员较少、巡查时间不够长、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同时流浪乞讨人员出现多元化,人数剧增,严重影响城市的秩序和发展。
因此,要发挥政府、社会、集体、个人四位一体化的网络式救助。
政府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救助,社会、集体、个人要发挥社会责任感联手救助,重点在于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观念意识、技能、生活保障、存在困难问题的改变,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剧增,已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大量流浪乞讨人员涌进城市,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各城市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003年,自“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国务院颁发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与此同时旧的《收容遣送办法》废止,这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展开了新的一面,体现了“以人为本”“保障人权”的原则。
在各大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严重干扰着城市风貌和秩序,这已引起各界的重视,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新的救助和管理政策,都取得新的成就。
但由于人口众多,涉及范围广,救助资金缺乏,制度不够完善等,从而无法彻底的解决流浪乞讨问题。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剧增反映了我国发展不平衡,经济、素质、技能、教育水平等差距较大,只有深入根源解决问题,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否则,这不仅会影响到全民素质的提高,还会影响我国的人口质量和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因而,我们要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力度,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积极探索新的救助和管理途径,出台新的解决方案,突破新的一面。
一、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分析当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状况,和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做了“大学生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态度和看法”和对重庆市九大主城区的流浪乞讨人员相应的调查。
其中,由于家庭变故和身体残疾的占66%,对流浪乞讨人员抱有同情态度的大学生占73%,对流浪乞讨者的施舍态度表示视情况而定的大学生占76%,这反映了社会保障和福利范围还不够广,大部分大学生对流浪乞讨人员抱有一定的警惕态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不再是一味地同情和施舍,同时,大多数流浪乞讨人员都还未得到很好的救助,并且面临着一定的生存问题,因此,这让我们感受到探索新的救助和管理乞讨流浪人员的方案必要性。
(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多元化,人员素质较低当前流浪乞讨人员的构成复杂多元,分为7个层级:贫困流浪乞讨者、疾病流浪乞讨者、短期流浪乞讨者、反复职业流浪乞讨者、越轨流浪乞讨者、违法流浪乞讨者和未成年流浪乞讨者。
【1】1、贫困流浪乞讨者。
贫困流浪乞讨者大多数由于家庭经济来源简单或困难而造成的,这类人员劳动技能和素质较低,在乞讨者的家乡原地无法解决生存问题,因而向城市转移,到城市又无一技之长,而为了生存就逐渐演变成流浪乞讨者,这反映了一定地区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
2、疾病流浪乞讨者。
疾病流浪乞讨人员主要包括:患有精神疾病走失人员和家属遗弃人员、患有重病而家庭无法承担医疗费的疾病人员、患有疾病而没有得到社会保障的孤寡老人、为患疾病的亲人朋友乞讨医药费的乞讨人员等,这些人员面临状况较困难,这突出了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还有部分人无法解决承担医疗费用问题。
3、短期流浪乞讨者。
短期流浪乞讨者是由于生活状况突变陷入严重的困难中一时无法翻身而转向乞讨来解决当前的状况,这些人员解决了当前的状况后一般不再乞讨,主要有:到城市寻找亲人朋友未果而流落街头的人员、到城市旅游遇偷、抢、拐骗后无车费回家而流落街头的人员、被拐骗到本地的人员、失业而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人员、家庭发生突变状况而无法解决资金者等,这些人员需要引起社会和政府的注意,及时解决,同时要完善治安管理制度。
4、反复职业流浪乞讨者。
反复职业乞讨者主要是反复在城市流动以流浪乞讨为职业的人员,一般来说,这些人员都具有某些特殊的“技能”,依靠这种“技能”乞讨为生。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具有技艺如唱歌、街头戏剧表演、书法表演等吸引行人施舍,具有身体残疾怪异从而利用行人的同情心给予施舍,还有些健全人士利用感人的事迹吸引好心人的施舍,这些人一般都在城市中反复流动,乞讨技能熟练,掌握人们的心理,甚至出现恶性乞讨、强行乞讨、举家乞讨或在乞讨中向小偷角色转变,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治安管理。
5、越轨流浪乞讨者。
越轨流浪乞讨者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团伙乞丐。
他们是为相互依靠自觉自愿聚集在一起的,主要的乞讨手段是团伙合作、欺骗行人、强讨恶要等等。
第二类是游手好闲的流浪者,一边乞讨一边捡垃圾,为抢夺地盘、资源大打出手,有的一边乞讨一边干些偷盗的营生,这类乞丐以青少年为主,身强力壮,智力正常,已经十分认同流浪乞讨生活,觉得这样自由。
第三类是参与挟持儿童,将儿童作为乞讨工具的团伙成员。
以上三类人都不同程度存在坑、蒙、拐、骗、偷、盗、参与挟持儿童为特征的行乞行为。
与违法行乞者相比,他们也具有违反社会准则,违反公共秩序及违法倾向,但只是参与者、跟随者,违法程度相对低,所以不将他们列为违法流浪乞讨者。
【2】6、违法流浪乞讨者。
如今各大城市中的违法乞讨者所占数量不少,严重影响治安管理和社会的稳定。
这些人员以团伙为主,组织者是主要控制人,劫持未成年少年或把少年儿童弄残疾变为其乞讨工具,控制地盘,甚至出现教唆集体偷盗行为,组织者为主要受益者,拥有地盘和一定的社会关系网和乞讨人数,这些人员一般网状分布在各大城市地区,然而组织者在背后策划和布置乞讨活动,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制度,甚至触犯刑法。
7、未成年流浪乞讨者。
未成年流浪者主要是未成年人由于无法适应家庭的各种原因而逃离家庭流浪街头,意识观念不够成熟,生存能力缺乏,最后沦为乞讨者,这将会造成心理的扭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未成年人让人有所担忧,因此,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和关心,提高心理素质。
(二)各大城市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状况1、救助政策有新的发展,管理制度取得新的效果近几年,各大城市新的救助政策和管理制度纷纷出台,在加强力度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据杭州市救助站的统计资料显示,仅2009年1月1日至7月31日,共有8000人求助,经甄别后实际救助7977人,受助率达99.71%。
其中,本省736人,外省7182人,无名59人;男性6767人,女性1210人。
杭州市在救助管理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果,其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经验;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救助管理机制;以“五个一”为核心,推行“六到位”的受助程序;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开展救助等都值得全国各大城市借鉴。
【3】另外,济南市近日出台制度,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将提供食物、衣物及住处,突发疾病的给予救治,对于健康的未成年人还将给予必要的科学文化培训;哈尔滨积极构建覆盖全市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网络,在市区内建立了30个流浪乞讨人员社区救助点,截至今年10月末,这些社区救助点接待咨询、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2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社区救助的前沿功能【4】。
重庆市政府也颁发了对流浪乞讨者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切实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6】等,落实行动,一季度就收容了5581位流浪乞讨人员,创出了新的篇章,大大改善了城市的面貌。
【7】2、在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各大城市在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方面都取得新的发展,但从各大城市实际效果反馈来看,新的救助政策和管理制度并没有彻底解决流浪乞讨问题,反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甚至会严重减损当前救助与管理实际效果,对城市产生了新的影响。
(1)救助政策不够彻底,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伴随着纷纷出台新的救助政策而产生新的效果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反弹效果。
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数剧增,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也只能是部分人员受助。
各大城市救助站只能提供暂时性的救助,没有从根源上去解决受助者的生活问题,最后受助人员又回归社会沦为反复性流浪乞讨者。
各地区的出台的管理制度并没办法真正因地制宜,流浪乞讨者人数众多,样式复杂呈多元化,各地政府只能实施一时的整顿和禁止,过后又恢复现状。
同时,救助保障福利水平提高,导致大量农村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逐渐演变为流浪乞讨者,这样就形成一群好逸恶劳人员,并且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职业流浪乞讨者收入比救助获得保障高,因而不愿意接受救助,严重影响城市的稳定和发展,城市的犯罪隐患令人担忧。
(2)救助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政府提供保障资金缺乏大多数救助工作人员都是救助站的工作者,人数较少,而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大,涉及范围广,分散程度较宽,让救助工作人员的救助工作面对着巨大的挑战,这样导致救助工作效率不够高,只能顾此失彼。
在工作量增大的情况下,政府须另加聘请大量工作人员,增大了财政支出,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提供受助者的基本生活保障,这样将会导致地方财政吃不消。
(3)救助信息来源较慢,救助与管理连接力度不够强由于救助工作人员数量不多,工作接力度不强,而且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救助信息来源较慢。
一般,救助信息地方管理人员或群众获得后再向救助站提供,这样,连接力度不够强,工作效率不够高。
应实行救助管理一体化原则,提高效率,管理人员兼救助人员加强巡查和了解力度,为救助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加强了管理力度。
另外,扩大救助工作人员的分布领域和数量,密切关注各地流浪乞讨人员的动态,及时上报及记录,做好不同时期救助工作的准备,加强信息化管理。
二、关于对城市流浪乞讨者救助和管理的思考对城市流浪乞讨者的救助和管理已经是古今中外比较棘手的问题,据统计,美国无家可归者高达350万,而我国的流浪乞讨人数也越来越多,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心腹大患。
自2003年《救助管理方法》实施以来,成绩有目共睹,有数据显示,仅在2006年我国共有71万人次被救助,其中11.4万未成年人;全国有11319家救助站,1.47万工作人员【8】。
这凸显我国在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全国在救助与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如《重庆市流浪乞讨人员结构调查》中,受助人员以一季度为例:按年龄分:青壮年3321人,老年704人,少年儿童15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