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1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公开课教学课件共26张PPT (共26张PPT)

2、措施:
(1)平反冤假错案(怎么做的?)
首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 各种冤假错案。
(2)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怎么做的?)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4、下列法律文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起核心
作用的是
A《选举法》 B《宪法》
C《刑法》
D《民事诉讼法》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 政治建设,主要措施有( )
D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各种冤假
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④进行法
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文革”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训是( ) A、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B、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D、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以利于现代化建设
3、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一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
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
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的原因
(1966—1976)
(1)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2)毛泽东的错误认识;
3、意义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 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 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 了重要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课件 (共23张PPT)

【知识深化】
从“文革”的教训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1)从发动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 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 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文革”期间民主与 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 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 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 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也使民主 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封建的专制传统, 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淡 薄。 (4)世界各国推进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 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 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从城市到乡村,并 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会议指出在 革命胜利以后,总的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 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一、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外国人眼中的“文革”,我们怎么看
(一)“文革”发生的原因
国内:
1、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根本) 2、民主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严重。 3、毛泽东对形势估计严重失误,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 命”。(直接) 4、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5、受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历史原因)。 国际: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同志的 全面否定和批判,引起思想上的混乱。随之,中苏关系趋 向紧张,助长了国内形势紧张的气氛。西方国家掀起了新 的反社会主义的高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35张PPT 1个视频)

成 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4、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重建 完善
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1、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域自治法》
2、1984年颁布施行会组织法》
1、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民主政治建设总趋势是上升的
• 6、“文革”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 ( ) • A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 B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 C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 D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以利于现代化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把毛泽东的讲话谱成曲,使之成为广为传唱的
全民大跳“忠”字舞
小结: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3)毛泽东对形势错误的判断。
(2)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
(4)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革命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 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 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乱。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阶级斗争必须 讲。
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阶级斗争,一 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原因之一:“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
材料:
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 资产阶级复辟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 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
原因之二:毛泽东对形势错误的判断。
材料:
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
高一历史_必修一_课件_第21课_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教训,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大 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使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 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25-
二、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文革的深刻教训; 1、历史条件(历史原因):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政治基础)
2、方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法可依、
2、“文革”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训 是 A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B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D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以利于现代化 建设
3、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4)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 年颁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
完善人大制度
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十六字方针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东方红》、《大海航行 靠舵手》,这两首歌,在 “文革”中是天天唱,• 人人 唱,开会前必须唱《东方 红》。闭会时必须唱《大海 航行靠舵手》包括每天的广 播里也是这样。
-11-
文革时期照相馆的对话:
甲:“‘为人民服务’,同志,我照张
相。” 乙:“‘要斗私批修’!照几寸?” 甲:“‘革命无罪’,三寸的。” 乙:“‘造反有理’,一块三。” 甲:“‘批判反动权威’!给您钱。” 乙:“‘反对金钱挂帅’!给您票。” 甲:“‘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在哪儿照 相?” 乙:“‘为公前进一步死’!往前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1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1982年宪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依法治国;“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破坏的概况,理解“文革”期间由于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重建与完善的主要成就,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及教师补充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知识梳理】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化大革命”原因:(1)出发点: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3)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践踏:刘少奇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文革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2、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
2、拨乱反正: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全面立法: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两会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1第21课笔记

第2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期及社会主要矛盾1.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帝国主义的矛盾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代表工农利益的中共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的矛盾→中日民族矛盾3.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中日民族矛盾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的矛盾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五四运动1. 背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阶级:工人阶级的壮大(5)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3. 评价:(1)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①推动社会进步;②促进……传播,为……做了准备;③转折点④里程碑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1.背景:十月革命推动2.中心:北京与上海3.概况:(1)开始:十月革命后;(2)广泛:五四运动后:系统介绍;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和宣传4.意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共一大1. 历史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发展(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5)组织基础:中共早期组织的不断建立。
(最早:陈独秀:上海)2. 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精神)。
(3)内容: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选举领导机构:3.意义(为什么说中共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①坚强的领导力量;②正确的方向;③强大的凝聚力量;④光明的发展前景。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与会代表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各地区源自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1949年9月,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共同协商的政治制度。
二、《共同纲领》的内容、意义
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1、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 时期 国际意义: 3、是继俄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之基、新纪元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 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 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 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民族制度)
1、大杂居,小聚居
2、西部多,东部少
猜猜看,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 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1955,维吾尔族
1965,藏族
1958,壮族 1947,蒙古族 1958,回族
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 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 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认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精品课件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 2 1982 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意义: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更加重视民族工作: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内容: (2)意义: 3、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1998年,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意义: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 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有利于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文化大革命”期间,全 文化大革命”期间, 文化大革命 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 没有召开。 没有召开。 (4)新时期,重新召开各级人 新时期, 新时期 民代表大会, 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 完善。 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及 其作用 (一)发展
1、初步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立: 议的召开 年人 2.确立 确立: 政协会议职能转变 2.确立: 政协会议职能转变(1954年人 大召开后) 大召开后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发展到新阶 3.发展到新阶 段: 1956年“八字”方 年 八字” 针的提出
4、遭破坏: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 、遭破坏 年 年政治协商制 度 5、完善:1982 中共十二大提出了“长 、完善: 中共十二大提出了 十二大提出了“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 与共”方针 (二)作用 1、提建议、监督,作出科学决策; 、提建议、监督,作出科学决策; 2、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探究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 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 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
共产党呢?这是分因权为一制个党衡同;一个多人一党样合,耳作边很、需要 听到不同的声音政。治协商;——民毛泽主东政《论治十大关系》 等。材我料们二并不具反西对方有西的方民多国主样家就这是性样三搞权;,分决但立是,定我多们党因中竞国选大,陆等 不搞多党竞选素,不是搞三各权国分立的、两国党情制。和—传—邓小平
筹建新中国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
筹 通过——《共同纲领》《组织法》
建
(临时宪法)
规定了国家性质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各项准备
我来答 身边的历史:在2015年8月1日,
单县一学高一的同学去采访了小明的爷爷, 他今年99岁了,见证了新中国建立的过程, 参加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是数十万 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说起建国那会的事, 小明的爷爷感慨万分收录词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欢迎您来创建,与广大网友分享关于该词条的信息
词条名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简介 详细内容:
自主学习
基本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 提出: 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1954年宪法
原因: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历史依据。 2、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是现实条件。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 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二 、制定新宪法:政治建设的法律保障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归 纳出宪法制定的目的?内 容?宪法的性质?意义?
。
目的: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些不同时,他就不是很清楚了,你能替他回答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项目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行政权力主体不 全国人民
同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不同 民主集中制
分权与制衡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 合制作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度
请问两会是指哪两会? 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制 度?
1、你知道新中国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吗?
2、他们政党的关系是?处理这种关系的指导思想是? 他们活动的 舞台是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区分政党制度及其职能、活动的舞台?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 作政治协商制度
全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政协的职能 政党制度
参政议政的舞台
请将上面内容用箭头对应起来
3、2014年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 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 部长。这说明我国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掌国家 政权 ②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
③民主党派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A、①②
B、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③④
课堂小结
新
中 政权建设:
国 新中国的成立
的
政 法制建设: 治 1954年宪法
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请根据上述图片和内容,分析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找出我国 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个概念的辨析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最高权力机关
意义:
(1)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2)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3)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探究
身边的历史: (2)当大家在问起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小明的爷爷还非常清楚是
1954年宪法确定的上,但问起与外国的制度时有哪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
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1954年宪法》
2、(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 《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
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 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 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 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建 设
民主制度建设
人民代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民族区域 大会制度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自治制度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发展的 方向究竟是什么?在健全制度和 法律的同时,还有没有更深层次 的目标?新中国民主政治之路的 经验和教训留给了我们怎样的沉 思和启示?我在思考,你呢?
祝
您
在情境设置中推进历史的认知发展
——本课教学设计理念
• 从历史情境中知道历史事实,理解历史概念
• 在探得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表达我们对历史的 价值判断
• 于材料的解读中确证我们的认知水平到达何 处
思
思能生慧 在思考中领悟历史的魅力
民主之光——世界历史的潮流 民主初尝——曙光的陨落
历史命题: 中国民主政 治的出路在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 何方? 法案》,从此公民代替了
人民代表大会
政权组织形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高权力机关
请将上面内容用箭头对应起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帮助
欢迎您来完善,与广大网友分享关于该词条的信息
词条名称:《人民代表大会》简介
形成: 提出:《共同纲领》;确立:1954年宪法
预习检测
内容:1、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人民普选
2、全国人大的职权:人事任免权、立法权、监督权、国家重 大事情的决定权。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 面发展。
1956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我能行
1、(2015·上海单科·27)“中华人民共
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阅读材统料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
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上述 问题说明民主政治具有怎样的特点?其决定性 因素是什么?
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歌词体现了什么中心思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简介
• 小新明中的国爷的爷成为立什么开如创此了感…慨,,标你志能设着身…处,中地国谈进
谈原入因了吗人?民当家作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 中国革命实践的相结合的胜利
• 政治前提
问题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的政治 基础。党和政府采取了系列重大举措从哪些方面保障了人民当家 作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1954年9月
内容: 确立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规定了我国国家机构的产生机制及其职能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确定国旗、国徽、首都
规定国家职能、民族政策、外交政策
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巩固了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臣民,法治代替人治,君 主立宪的民主政体确立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一历史组制作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 治的特色。
一 、创立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前提
1949年 9月21日
问中题国1人有民人政认治为协第商一会届议政在协北会平议隆的重召开为,毛 新中泽东国领的导民 主人政民治筹建建设新奠中定国了,基制础定,并你通能过用了教《材共中同的纲史领实》加…以… 说 明吗?
两会 人民代表大会 政治协商会议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刘洪波 单县一中副校长,共产党员。 王品礼 单县蔡堂镇人,研究生学历,民革党员, 单县政协委员,单县一中教务主任。 王进龙 单县一中教科处主任,单县政协委员,民 盟党员。 赵瑞 单县二中校长,原单县一中教务主任,单县 政协委员,民进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