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标准
审计重要性概念及其意义
审计重要性概念及其意义审计是一种方法论,旨在评估和确保一个组织的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依照相关会计和财务准则的合规性。
审计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错误和欺诈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独立、客观的信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
审计的重要性概念:审计的重要性是指审计对于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推动组织有效运作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审计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公众利益:财务报表是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公众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审计通过审核和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了公众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信任和透明度。
2.保障金融秩序:金融体系是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对于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审计通过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和财务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3.推动组织有效运作:审计不仅仅关注财务报表,还包括对组织内部控制和运营流程等方面的审核。
通过评估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运作效率,审计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机会,提供给管理层改进的建议,推动组织的优化和发展。
4.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等。
审计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的审核,给予利益相关者一种保护机制,确保其利益得到合理维护。
5.确保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审计通过评估企业财务报表的合规性,以及组织是否遵循相关法律和道德准则,确保企业的行为合法合规,提高组织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审计的意义:审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评价和审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机会,提供给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决策依据和改进的建议,有助于组织的优化和发展。
具体来说,审计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错误和欺诈行为:审计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及时发现错误和欺诈行为,防止其继续扩大。
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
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其目的:一是考虑审计风险:二是考虑审计成本;三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为了使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必要充分运用好审计重要性原则,本文就此谈点认识.一,审计重要性的内涵《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上述定义: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重要性实际上是指一种错误的程度,它是一个临界点,即报表中的错报和漏报是否会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临界点.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不产生影响,或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仍然可以认为财务报表是公允的.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还应从重要性的性质和数量两方面来进行考虑.从数量角度来看,重要性又称为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量化,是具体的数额限额,是指金额的大小,那么如果仅从数量角度来考虑,通常情况下6000元的重要性水平要比3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3000元,则意味着低于3000元的错报是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高于3000元的错报.在有些情况下,有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如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现金等账户的错报或漏报等.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五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监督机制的完善状况,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调整变化等,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具体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主要是因为对影响重要性各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西寿磊振食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财务报表的信息又来自各类交易,账户余额.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财务报表层次,账户余额和交易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是指某个报表账户中可以存在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一)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由于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整体结论.在同一个年度,被审计单位可能有很多会计报表,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同一年度的会计报表. 只能有一个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对于这一个年度的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来说,能够接受会计信息错弊严重程度的标准只能有一个.因为所有报表上的会计信息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会计报表只是对同样的一些信息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归纳.反映了不同方面的信息而已,对于同样的信息不能规定不同的判断标准,因此注册会计师只需选择其中的一张报表即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和计算基础,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确定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但确定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使用的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计算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公式为:重要性金额=判断基础×固定比率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的判断基础包括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费用总额, 毛利,净利润等汇总性财务数据.并且在选择判断基准时.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规模, 所有权性质等因素.还要考虑是否存在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报表项目.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一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O%,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一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一1%.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2,变动比率法,又称经验数据法.其原理是规模越大的组织或单位,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和重要性水平的统计数据,制定出分层次的"比率" 和"基数",再按这些数据确定重要性水平.采用变动比率法时,一般是先选择会计报表中资产或营业收入总额较大者,然后查表找到报表所在的范围及重要性系数和基数,据此计算出重要性水平.这个变动的百分比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经验取得的,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适当进行修正.计算公式:重要性水平=重要性基数+某一比率×(被审计单位实际金额一下限)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内外环境,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也可选择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其他方法.只要审计人员能够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使用该种方法确定本豸弦食西的重要性水平是恰当的.这种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就是可以运用的.(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由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类交易或各账户余额,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验证各类交易各账户余额,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整体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还必须考虑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可容忍错报",也就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 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如何确定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取决予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对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采用分配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办法确定,也可以采用不分配的方法单独确定.1,采用分配的方法采用分配的方法时,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账户.损益表一般不参加分配.因为一是所有损益表上账户记录的业务,几乎都能在资产和负债账户记录的业务范围内得到反映:二是损益表的账户一般情况下都要详查. 在审计实务中,由于资产负债表是注册会计师最注重审查的财务报表,且在资产负债表中分解重要性水平更方便,因此注册会计师通常将重要性水平的初步判断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中进行分配.在采用分配法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各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之和也不一定要等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因为错报有可能是高估.也有可能是低估,且高估,低估会相互抵消,如果出现抵消,项目的错误就不易达到最高可容忍错误的水平.事实上,资产负债表各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之和究竟应该限定在什么样的范围之内.不同国家的不同审计机关对于审计实践的要求不同.规定也不同,有的甚至完全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判断.即使在要求"各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之和应等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情况下,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所分配的重要性水平之和事实上也是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两倍.因为在复式记账法下,一笔业务的错误记录,一定会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错报.2,不分配方法采用不分配的方法确定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务所的以往经验统一确定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比例关系,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直接运用.,三,在确定重要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选择恰当的样本,提高审计效率, 合理地保障审计质量,但是在确定审计重要性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缺陷.1,过度的依赖于数据和公式.绝大多数工作者都倾向于将审计重要性水平量化,于是在量化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公式和数据.从表面看来这些数据将重要性很直观的呈现出来, 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由于这些数据来自于公式.所以看上去似乎很科学,很准确.于是越来越多的审计人员逐渐忽略掉了重要性的另一关键要素就是审计重要性的性质,一味的追求数值上的准确性而忽略性质上的重要性;那么所计算出来的数据就失去了价值.同时这些数据本身也是存在缺陷的,公式的推出固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它只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 却很难考虑到事物的特殊性.另外公式中一些系数都是固定给出的,审计人员并没有仔细考察就代入公式中,而这些系数并不一定符合被审计单位当时的实际环境情况,由此所得的数据可靠性值得怀疑.可见,对于数据公式的依自寿墨铱食赖,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和严肃性.同时也会提高审计风险.事实上,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而且这一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除了考虑利用公式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金额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根据该企业面临的环境,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业务性质的变化,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价结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仅仅靠特定的比率计算重要性水平或因循环长年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难免产生"死数字",让舞弊者有机可乘.所以如何活学活用重要性水平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存在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审计的结果,尤其是审计重要性.由于审计重要性的判断需要运用专业审计知识进行量化分析考核,并结合多种相关因素以及审计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分析,所以在确定过程中更加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可是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判断力较差,在分析时漏掉了许多隐蔽且重要的因素,使得披露的信息不真实,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确定重要性水平应该考虑的因素众多舞弊案显示,常年接受审计的企业可能因为太了解注册会计师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而别有用心地设计有关会计造假的应对和规避措施.单位的会计人员长年对注册会计师们的观察和与他们博弈的经验.别有用心的舞弊分子不难了解注册会计师在各个科目上所能容忍的最大误差,甚至可以知晓注册会计师们习惯的抽样起点金额.如果审计小组成员比较固定,舞弊者做到这一点就更容易了.所以必须灵活运用重要性水平.第一,舞弊者为规避重要性原则而设计的利润操纵一般来说每笔金额较小,但造假分录发生的频率较高,舞弊者试图通过"化整为零"使造假金额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小金额错报和漏报的累积,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单独地看,一笔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无论是从性质上,还是从数量上都是不重要的,但会计报表是一个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角度予以考虑.如果企业每天均出现同样的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原本几百元的错漏报或漏报,全年累计起来,就有可能成为上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如果企业许多账户或交易均存在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所有的账户或交易累积起来,就有可能变成大金额的错报或漏报,这必然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予以充分的关注.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职业谨慎,如果在抽样过程中捕捉到一些"奇特"的分录,即便发生额不大,也应拓展审计程序,弄清其来龙去脉,以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第二,质与量相结合.由于审计是在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审计的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记录,所以在考虑重要性质的方面因素时,应以会计重要性为前提,结合企业的行业背景.确定重点审查的项目,然后再根据不同项目的性质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计算出重要性水平的大致范围,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审计工作.第三.经常轮换审计小组成员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重要性既然是一种专业判断,必然因人而异.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因此,事务所在派遣人员时.如果轮换不同的注册会计师负责某一具体项目的审计,就能产生较好的流动性,这不仅有助于克服审计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而造成的不必要失误,还可以增加发现问题, 自我补救的机会,避免长久地陷入思维定式的陷阱中.此外还可以使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李振食囝●储备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张鹏涛郑诺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粗放型的粮食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以信息化的手段,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粮食企业顺应这一发展要求的关键变革之一.为此.山东省粮食局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发了山东省省级储备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MIS系统). 该系统将粮油进,销,存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并用于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为省级储备粮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MIS系统的管理维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MIS系统管理维护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一个硬件设备在经过制造,安装,调试,投入运行后,必须要进行定期检修,及时更换损耗零件,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同样道理,在一个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如果说建设阶段需要投入开发费用的话.运行阶段也必须有一定的运行维护投入.软件的应用不仅是一次单纯的购买行为,更是一段固定时期内的服务活动,相对于硬件而言,它在运行阶段的成本主要产生于人力的付出,而非生产资料的消耗.使用单位与其说购买了一套软件不如说购买了一项技术服务.这项服务的内容包括技术研发,日常运行咨询,版本升级,增加新功能,故障排除等.使用单位和开发单位的关系不会因为一次购买而结束.只会随着应用的开展而不断加深,因此双方应该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由于维护内容的不确定性,开发单位在提供软件产品的时候,往往附带一个固定的免费维护期,超过该期限后,则采取固定年费或逐次付款的方式提供服务.因此,MIS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应该属于软件应用的固定支出,MIS系统绝不是次性建设,其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工作需要持续地投人人力,物力才能真正管好,用好.二,MIS系统管理维护需解决的问题一个软件产品在完成建设即开发阶段投入运行后,需要持续的技术支持才能顺利运行,特第四,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判断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更多地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审计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充满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思维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职业敏感以及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必须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审计技能和政策水平, 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二是经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达到遏制审计风险的目的.除了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加经验外,专门培养某一领域审计的专门人才也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西本墨振食\。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
计算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方法有:
1. 识别重要性指标:识别审计重要性的指标包括风险、影响、成本、绩效、监督、监管和外部观点。
2. 评估风险:评估可能出现的实质性差错的可能性和影响,以找出关键审计问题。
3. 分析影响:在进行实施之前,应识别及估计对主体的影响。
4. 考虑成本:在考虑实施某项审计之前应考虑其成本是否合理。
5. 考核绩效:通过考核实施审计后是否能带来好处来评估其绩效。
6. 了解监督/监管要求:遵循内部及外部监督/监管要求也是必要的一步。
7. 应用外部保证人意见:通过尊重来源于其他法律法规、中国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的外部保证人意见来丰富决策依据。
审计重要性标准
重要性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一、概念解释“重要性”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会用到的概念,在这方面,我们各有各的看法,运用各自的判断,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例如:(1)你的月工资短缺到什么地步,你才会询问人事部门?-1元-10元-100元-视差额是否多于或少于月工资数额(2)在超市购物后,你到收银处付款并找回零钱。
钱少了多少的情况下,你会回头再找收银处?-1毛-1元-10元-50元-视消费额的多少你可以向办公室的同事们提出这些问题。
你得到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
但是,当我们说到“重要性”时,有时候数值本身的大小并不重要。
比如,我们为奥运会建造一个游泳池,如果游泳池的长度短了10厘米,是否事关重大?回答是肯定的。
同样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也会运用重要性的概念。
就是报表数额出入达到何种地步才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报表使用人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对报表数据的准确性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对不同的使用者,重要性水平也是不同的。
而对于我们会计师来说,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合理确信会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所以重要性水平的概念其实相当简单,我们将某个数字放到一套报表中作参照,看看我们找出来的未调整的错误是否超出或者是否接近这个数字,如果是,那么我们就不能签发无保留审计意见。
二、重要性水平的三个层次在我们的审计方法中,我们按三个等级来看重要性问题:重要性水平(PM)――对财务报表整体而言可容忍错误(TE)――对帐户余额而言名义数额(SAD)――对每笔交易而言这是审计方法中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判断的其中一个领域。
设定重要性水平应考虑的因素:1、报表使用者的要求2、客户的固定风险3、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4、以往审计的情况可容忍错误用于帐户余额。
可容忍错误一般为重要性水平的50%,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客户的评估提高或降低百分比。
简单概况其产生的效果是:我们所设定的百分率越高,则导致误报和漏报的机率就越小,相应地,我们的测试范围也就越小。
浅谈对审计重要性的理解
浅谈对会计重要性的理解摘要: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中最杰出的成果,设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的一个创新,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一般来说,审计工作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都会使用到审计重要性这一基本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 “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一、审计重要性与会计重要性的区别审计重要性与会计上的重要性存在一致性,但并不完全相同,其一致性体现在二者都需要考虑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但二者本质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分属两个不同领域。
(一)会计上的重要性会计上的重要性是针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概念,是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
重要性原则要求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确定自己重要的会计事项。
重要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相结合,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判断,充分表达出会计信息的影响力。
企业实行这个原则,有利于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更有利于突出重点。
(二)审计上的重要性审计上的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依据会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重要性概念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而产生的。
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披露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全部差错,然而人们总是期望: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查后,会计报表中尚存的差错能被有效地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使其不至于影响或改变他们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管理决策。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实操经验】浅析审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职业判断
【审计实操经验】浅析审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职业判断本文论述了重要性水平的含义、正确认识重要性水平的标准、职业判断的含义及成因, 并重点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职业判断和对账户、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职业判断进行了分析, 着重强调了确定两个层次重要性水平时影响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的一些关键因素。
一、重要性水平的性质(一)重要性的含义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即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该信息即被视为“重要”。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 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二)正确认识重要性水平的标准重要性水平作为重要性的具体标准, 可分为实际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和评价重要性水平。
据成本的大小进行分配, 对于出现错误的实际重要性水平是指相对于每一被审计的会计报表而言客观存在的, 将会影响大多数报表使用者的理性判断或决策的重要性水平, 是会计报表本身的重要性水平, 具有客观性和不可能知性。
实际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
实际重要性水平越高, 审计风险越小;实际重要性水平越低, 审计风险越大。
计划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通过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结合审计目的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进行专业判断, 对实际重要性水平的估计, 并依此确定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 审计人员要执行的审计程序越细致, 收集的审计证据也越多, 审计风险越小;反过来, 计划重要性水平越高, 审计人员执行的审计程序就越粗略, 收集的审计证据也相对较少, 审计风险会越大;计划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存在正向关系。
评价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用来评价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的重要性水平。
若评价重要性水平过低, 审计人员可能将不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错报或漏报看作是重要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若评价重要性水平过高, 审计人员又可能会对一部分重要的错报或漏报缺乏足够的关注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 所以评价重要性水平过高、过低均会导致审计风险。
审计的重要性概念和运用举例
一、重要性的概念: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到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到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
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重要性的确定包括:(一)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三)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偶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三、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一)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基准×经验百分比=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1.基准的确定2、经验百分比的确定(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3%——5%)考虑因素:1、运用较低经验百分比的情况:a.广泛分布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或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b.有较多的外部债务;c.特殊因素,如融资约定事项;d.大型实体;e.报表使用者对基准的敏感度。
2、运用较高经验百分比的情况a.有限的财务报表使用者;b.通过集团融资(外债少);c.在财务报表中部存在含较高估计不确定性的重大会计估计;d.小型实体;e.报表使用者对基准的敏感度。
(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定义: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如果适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还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50%-75%某些特殊情况下扣减百分比可小于25%,既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满足上述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设定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75%的两个标准;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错报风险较低,如仅有个别重要科目且经营地点单一。
论审计的重要性
目录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1)(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意义及原则特征 (1)1.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1)2.审计重要性的意义 (2)3.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 (2)4.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特征 (2)二、审计重要性的应用与规范 (3)(一)一般应用原则 (3)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应用专业判断 (3)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重要性原则应用 (3)3.审计人员应当合理应用重要性原则 (4)4.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 (4)(二)具体规范要求 (4)1.审计重要性的金额与性质要求 (4)2.审计重要性的两个层次要求 (5)3.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5)三、判断审计重要性方法 (6)(一)判断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6)(二)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7)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意义及原则特征1.审计重要性的概念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可见审计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和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的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次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若它是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该项业务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2)重要性的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角度来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它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等。
他们需要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各种判断与决策。
这里会计报表使用者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行为者。
(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
审计重要性
三、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一)重要性水平的初步判断
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必须对重 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便为检查数量 上重要的错报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 平,这种重要性水平通常称为“计划重要 性”。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的目的 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审计人员应 当根据其审计经验,综合各种因素,对重 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这些因素主要包 括:
1、以往的审计经验。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3、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5、会计报表备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二)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计算。计算方 法的基本原理,是用审计人员所选定的判 断基础,乘以某一个固定比率或变动比率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计划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适用比率
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 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审计人员应根 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合理加以选用。 例如,当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接近于零时 便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 础。
• 固定比率法,其适用比率是一个固定百分 比。这个百分比是多少,各国的审计准则 和会计准则都没有做出规定,也无法做出 规定。若采用变动比率法,其适用比率是 一个变动百分比。该变动百分比一般是按 照“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 的金额比率就越小”的基本原理,根据资 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加以 确定。
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审计人员对 重要性的判断,而审计风险的高低又直接 影响到审计人员执行的有关审计程序。如 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审计 风险就会增加,审计人员就会通过扩大
审计程序的范围或执行追加审计程序来降低审
浅析审计的重要性原则及应用
浅析审计的重要性原则及应用【摘要】审计是一种对企业财务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的过程。
本文首先从审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入手,介绍了审计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程序和方法,以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区别。
同时强调了技术审计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
审计在实践中扮演着监督、评价和预防的角色,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未来审计将借助新技术趋势,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审计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一种合规要求,更是一种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原则、应用、定义、范围、程序、方法、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技术审计、实践、企业价值、发展趋势1. 引言1.1 审计定义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评价活动,旨在确定组织、体系、过程或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审计包括确认和评价已完成的工作,以及识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改进的措施。
审计可以帮助组织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确保合规性,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审计不仅局限于财务方面,还包括运营、信息技术、环境、法规遵从等各个方面。
审计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审计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
审计的目标是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帮助组织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提高管理效率。
审计还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运作水平。
审计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是组织运作的保障。
通过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审计不仅对组织内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外部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诚信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的准确性和独立性也是其重要特点,为各种利益相关方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保障。
1.2 审计的重要性审计是保障利益相关方利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审计,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审查,确保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重要性水平的标准及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程序的关系0410
重要性水平的标准及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程序的关系0410重要性水平的标准及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程序的关系□刘光斌重要性是现代审计学的一个概念,在审计实务中掌握和运用这一概念,对于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正确运用重要性概念,对于审计实务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要性水平的标准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包括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应考虑一些相对而言较小的错报金额累积起来对会计报表造成重要影响的可能性。
(一)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从审计实务工作的角度,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即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大小。
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一个经验标准,是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判断。
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该注意到,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同样金额的错误,对小公司来说是重要的,但对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司来说可能并不重要。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重要性水平应当考虑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以往的审计经验;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内部控制制度及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等。
(二)重要性水平的性质标准会计报表中错误的性质是审计重要性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是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定性分析。
从性质上讲,会计报表中有些错误不论其金额大小,都属于重要。
如违法或非法交易,有误导效应的错误,以及对本期虽不重要但对未来时期却很重要的错误等等。
这些错误虽然金额可能不大,但就其性质而言却很重要,注册会计师应根据错报、漏报产生的原因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并考虑该项错误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影响,作出自己的专业判断,确定错误的性质是否重要。
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
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其目的:一是考虑审计风险:二是考虑审计成本;三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为了使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必要充分运用好审计重要性原则,本文就此谈点认识.一,审计重要性的内涵《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上述定义: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重要性实际上是指一种错误的程度,它是一个临界点,即报表中的错报和漏报是否会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临界点.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不产生影响,或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仍然可以认为财务报表是公允的.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还应从重要性的性质和数量两方面来进行考虑.从数量角度来看,重要性又称为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量化,是具体的数额限额,是指金额的大小,那么如果仅从数量角度来考虑,通常情况下6000元的重要性水平要比3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3000元,则意味着低于3000元的错报是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高于3000元的错报.在有些情况下,有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如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现金等账户的错报或漏报等.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五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监督机制的完善状况,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调整变化等,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具体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主要是因为对影响重要性各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西寿磊振食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财务报表的信息又来自各类交易,账户余额.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财务报表层次,账户余额和交易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是指某个报表账户中可以存在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一)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由于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整体结论.在同一个年度,被审计单位可能有很多会计报表,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同一年度的会计报表. 只能有一个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对于这一个年度的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来说,能够接受会计信息错弊严重程度的标准只能有一个.因为所有报表上的会计信息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会计报表只是对同样的一些信息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归纳.反映了不同方面的信息而已,对于同样的信息不能规定不同的判断标准,因此注册会计师只需选择其中的一张报表即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和计算基础,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确定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但确定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使用的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计算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公式为:重要性金额=判断基础×固定比率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的判断基础包括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费用总额, 毛利,净利润等汇总性财务数据.并且在选择判断基准时.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规模, 所有权性质等因素.还要考虑是否存在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报表项目.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一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O%,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一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一1%.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2,变动比率法,又称经验数据法.其原理是规模越大的组织或单位,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和重要性水平的统计数据,制定出分层次的"比率" 和"基数",再按这些数据确定重要性水平.采用变动比率法时,一般是先选择会计报表中资产或营业收入总额较大者,然后查表找到报表所在的范围及重要性系数和基数,据此计算出重要性水平.这个变动的百分比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经验取得的,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适当进行修正.计算公式:重要性水平=重要性基数+某一比率×(被审计单位实际金额一下限)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内外环境,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也可选择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其他方法.只要审计人员能够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使用该种方法确定本豸弦食西的重要性水平是恰当的.这种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就是可以运用的.(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由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类交易或各账户余额,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验证各类交易各账户余额,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整体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还必须考虑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可容忍错报",也就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 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如何确定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取决予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对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采用分配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办法确定,也可以采用不分配的方法单独确定.1,采用分配的方法采用分配的方法时,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账户.损益表一般不参加分配.因为一是所有损益表上账户记录的业务,几乎都能在资产和负债账户记录的业务范围内得到反映:二是损益表的账户一般情况下都要详查. 在审计实务中,由于资产负债表是注册会计师最注重审查的财务报表,且在资产负债表中分解重要性水平更方便,因此注册会计师通常将重要性水平的初步判断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中进行分配.在采用分配法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各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之和也不一定要等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因为错报有可能是高估.也有可能是低估,且高估,低估会相互抵消,如果出现抵消,项目的错误就不易达到最高可容忍错误的水平.事实上,资产负债表各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之和究竟应该限定在什么样的范围之内.不同国家的不同审计机关对于审计实践的要求不同.规定也不同,有的甚至完全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判断.即使在要求"各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之和应等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情况下,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所分配的重要性水平之和事实上也是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两倍.因为在复式记账法下,一笔业务的错误记录,一定会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错报.2,不分配方法采用不分配的方法确定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务所的以往经验统一确定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比例关系,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直接运用.,三,在确定重要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选择恰当的样本,提高审计效率, 合理地保障审计质量,但是在确定审计重要性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缺陷.1,过度的依赖于数据和公式.绝大多数工作者都倾向于将审计重要性水平量化,于是在量化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公式和数据.从表面看来这些数据将重要性很直观的呈现出来, 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由于这些数据来自于公式.所以看上去似乎很科学,很准确.于是越来越多的审计人员逐渐忽略掉了重要性的另一关键要素就是审计重要性的性质,一味的追求数值上的准确性而忽略性质上的重要性;那么所计算出来的数据就失去了价值.同时这些数据本身也是存在缺陷的,公式的推出固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它只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 却很难考虑到事物的特殊性.另外公式中一些系数都是固定给出的,审计人员并没有仔细考察就代入公式中,而这些系数并不一定符合被审计单位当时的实际环境情况,由此所得的数据可靠性值得怀疑.可见,对于数据公式的依自寿墨铱食赖,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和严肃性.同时也会提高审计风险.事实上,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而且这一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除了考虑利用公式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金额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根据该企业面临的环境,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业务性质的变化,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价结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仅仅靠特定的比率计算重要性水平或因循环长年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难免产生"死数字",让舞弊者有机可乘.所以如何活学活用重要性水平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存在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审计的结果,尤其是审计重要性.由于审计重要性的判断需要运用专业审计知识进行量化分析考核,并结合多种相关因素以及审计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分析,所以在确定过程中更加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可是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判断力较差,在分析时漏掉了许多隐蔽且重要的因素,使得披露的信息不真实,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确定重要性水平应该考虑的因素众多舞弊案显示,常年接受审计的企业可能因为太了解注册会计师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而别有用心地设计有关会计造假的应对和规避措施.单位的会计人员长年对注册会计师们的观察和与他们博弈的经验.别有用心的舞弊分子不难了解注册会计师在各个科目上所能容忍的最大误差,甚至可以知晓注册会计师们习惯的抽样起点金额.如果审计小组成员比较固定,舞弊者做到这一点就更容易了.所以必须灵活运用重要性水平.第一,舞弊者为规避重要性原则而设计的利润操纵一般来说每笔金额较小,但造假分录发生的频率较高,舞弊者试图通过"化整为零"使造假金额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小金额错报和漏报的累积,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单独地看,一笔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无论是从性质上,还是从数量上都是不重要的,但会计报表是一个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角度予以考虑.如果企业每天均出现同样的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原本几百元的错漏报或漏报,全年累计起来,就有可能成为上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如果企业许多账户或交易均存在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所有的账户或交易累积起来,就有可能变成大金额的错报或漏报,这必然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予以充分的关注.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职业谨慎,如果在抽样过程中捕捉到一些"奇特"的分录,即便发生额不大,也应拓展审计程序,弄清其来龙去脉,以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第二,质与量相结合.由于审计是在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审计的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记录,所以在考虑重要性质的方面因素时,应以会计重要性为前提,结合企业的行业背景.确定重点审查的项目,然后再根据不同项目的性质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计算出重要性水平的大致范围,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审计工作.第三.经常轮换审计小组成员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重要性既然是一种专业判断,必然因人而异.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因此,事务所在派遣人员时.如果轮换不同的注册会计师负责某一具体项目的审计,就能产生较好的流动性,这不仅有助于克服审计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而造成的不必要失误,还可以增加发现问题, 自我补救的机会,避免长久地陷入思维定式的陷阱中.此外还可以使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李振食囝●储备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张鹏涛郑诺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粗放型的粮食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以信息化的手段,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粮食企业顺应这一发展要求的关键变革之一.为此.山东省粮食局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发了山东省省级储备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MIS系统). 该系统将粮油进,销,存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并用于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为省级储备粮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MIS系统的管理维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MIS系统管理维护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一个硬件设备在经过制造,安装,调试,投入运行后,必须要进行定期检修,及时更换损耗零件,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同样道理,在一个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如果说建设阶段需要投入开发费用的话.运行阶段也必须有一定的运行维护投入.软件的应用不仅是一次单纯的购买行为,更是一段固定时期内的服务活动,相对于硬件而言,它在运行阶段的成本主要产生于人力的付出,而非生产资料的消耗.使用单位与其说购买了一套软件不如说购买了一项技术服务.这项服务的内容包括技术研发,日常运行咨询,版本升级,增加新功能,故障排除等.使用单位和开发单位的关系不会因为一次购买而结束.只会随着应用的开展而不断加深,因此双方应该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由于维护内容的不确定性,开发单位在提供软件产品的时候,往往附带一个固定的免费维护期,超过该期限后,则采取固定年费或逐次付款的方式提供服务.因此,MIS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应该属于软件应用的固定支出,MIS系统绝不是次性建设,其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工作需要持续地投人人力,物力才能真正管好,用好.二,MIS系统管理维护需解决的问题一个软件产品在完成建设即开发阶段投入运行后,需要持续的技术支持才能顺利运行,特第四,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判断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更多地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审计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充满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思维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职业敏感以及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必须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审计技能和政策水平, 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二是经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达到遏制审计风险的目的.除了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加经验外,专门培养某一领域审计的专门人才也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西本墨振食\。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6年12月26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协字[1996]456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第三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第六条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过程及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重要性水平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并结合其审计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一)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三)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四)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五)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标准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
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
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
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编辑本段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
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
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编辑本段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
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
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适用。
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论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因为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违法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审计重要性概念及其意义
其三,几种特殊情况的考虑(见表5)。
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一般资产总额偏低,不宜将其作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准。利润波动幅度较大的企业,当期的税前利润(净利润)并不能完全体现其经营状况,可采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净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亏损或微利企业,用税前利润(净利润)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往往偏低,一般也不宜采用。经营不稳定企业,由于其生产经营不稳定,导致其营业收入、利润及资产总额等均波动较大,因此这些指标均不宜作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准,而净资产相对稳定,可予考虑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其一,根据公司性质考虑(见表3)。
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确定的基准应具有关联性、稳定性与预计性特征,由于总收入、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税前利润(净利润)对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关联性,且基本能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及经营规模,因此用这几个指标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对审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有较强的指导性,一般将这三者作为重要性判断的基准。由于上市公司风险较高,依据相关指标计算重要性水平时应遵循谨慎性原则,适当从严确定。
其二,几个特殊行业的考虑(见表4)。
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我们在确定其重要性水平计算基准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其他一些指标。大多数商品流通
业的公司,资产总额较小但营业收入很大,而且审计的重点是利润表,因此不宜用资产总额为基准从而确定过低的重要性水平。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其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税前利润不能较好的体现其经营状况,因此不宜用税前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于软件开发公司而言,其生产经营亦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一般资产规模较小,研发周期较长且费用支出较大,因此资产总额和税前利润(净利润)不能客观及时的体现其经营状况,不宜将其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对于酒店行业,大多资产总额及营业收入较大,而税前利润偏低,因此不宜采用税前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于金融行业,一般资产总额较大,资产负债率较高(其中银行类基本在90%以上;证券公司70%左右)而总资产周转率低(其中银行类基本在3%左右;证券公司10%左右),因此不宜采用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6章_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到可 接受的低水平,则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 大错报获取了合理保证。
一、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组成因素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 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 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重大错报是重大的, 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一)重大错报风险
三、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一)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设计的审计程序应能查出重大错报 ,但不应浪费时间去查找并不影响报表 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非重大错报。
审计重要性的评估是一个过程。
(二)评价错报的影响
案 例 1
[资料]审计人员受委托对渝香食品有限公司20X8年12月的 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1.该公司会计报表显示,20X8年全年实现利润800万,资产总 额4 000万。 2.审计人员在审查和阅读该公司会计报表时,发现下列问题: (1)该公司10月份虚报冒领工资1 820元,被会计人员 占为己有; (2)11月15日收到业务咨询费3 850元,列入小金库; (3)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低估16万元,原因尚待查明 。上述问题尚未调整。 [要求] 根据上述问题,做出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并简要说 明理由;
二、重要性的评估
(一)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
(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
的重要性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一)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
重要性:即财务报表存在多大金额严重的 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就会判断其影响财务报 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就不能认为财务报表 是公允的。
基准的选择 百分比的选择
基准的选择
对检查风险的控制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 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四、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
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
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
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编辑本段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
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
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X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编辑本段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
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
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适用。
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论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因为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XX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对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
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由注册会计师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
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审查工作质量的一个可容忍的X围,超过这个X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超过这个X围表明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
实际上,XX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编辑本段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
重要性指的是由审计人员判断的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该水平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即会计报表使用者允许的错报漏报水平而确定的。
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高时,表明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低,允许的错报漏报较高,审计环境较轻松,注册会计师对一些在其水平之下的错报漏报可不予关,可以执行较少的审计程序,缩小审计X围,减少审计的工作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反之,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低时,表明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高,允许的错报较小,审计环境较严格,注册会计师对一些在其之上的错报漏报要予以关注,要执行较多的审计程序、扩大审计X围,增加审计工作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
例如,当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只要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合理确定审计X围和审计工作量,检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就行;但当重要性水平下降为1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就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增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X围,查出10-20万元之间的错报漏报。
显然,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于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
编辑本段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即审计重要性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审计重要性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可从二方面理解:一方面审计重要性对检查风险的影响。
如果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则20万元以下的错报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判断或决策,注册会计师只需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而如果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则10-20万元的错报漏报仍然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和决策,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而且要查出10~20万元之间的错报漏报。
显然要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比要查出1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要容易,也就是说,审计重要性与检查风险存在反向关系。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变的情况下,审计风险和检查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因此,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也存在反向关系。
另外一方面,就同一金额的未查出的错报漏报也会由于重要性水平不同,注册会计师要承担不同的审计风险。
例如,同样10万元未检查出来的错报漏报,如果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会计报表使用人认为10万元错报漏报未能查出,没事;如果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会计报表使用人认为10万元错报漏报未能查出,要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显然,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存在的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存在的审计风险高。
编辑本段审计重要性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报告一般可分为四种,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究竟发表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考虑的主要因素。
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10万元的错报漏报,审计报告的类型由注册会计师对其重要评估。
判断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重要性的评估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意见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作出合理的判断。
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时必须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以往的审计经验。
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接依据。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X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
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X围。
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X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X围较广,比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他业务,由于其经营X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
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
如涉及到舞弊与XX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
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由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得不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7、会计报表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应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在对重要性水平作了上述定性分析后,我们就要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十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但是,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哪个国家明确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
根据审计实务经验,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1、税前净利润的5%—10%;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5%—10%;5、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百分比。
前四种方法统称为固定比率法,后一种方法又称为变动比率法。
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时应把握如下三个原则:①选择的判断基础要合理。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为0,则不能选择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利润变动较大,则不能选择本年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不能选择资产总额或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
②选择的判断比率要合理。
大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
③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据谨慎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
例如,A企业是一间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上市公司,2004年其净利润为100元,营业收入为20000元,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净资产为50万元。
根据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原则,我们可以选择营业收入作为确定利润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为8%,选择资产总额作为确定资产负债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为0.5%,于是判断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1600元(20000*8%)、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5000元(100万元*0.5%)。
又根据判断原则③,我们应把整个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定为1600元。
六、重要性水平的分配注册会计师量化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之后,就必须要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XX中去。
目前,在审计实务中存在两种分配的方法:一种是在没有考虑错误金额与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按同一比例分配给各XX,叫平均分配法;另一种是考虑到特定XX发生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和审计策略或资源的限制,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按同一比例分配给各XX,叫不平均分配法。
如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280万元,两种分配方法的结果如下:表二:重要性水平的分配项目金额平均分配法不平均分配法现金 1400 14 5.6应收账款 4200 42 50.4存货 8400 84 140固定资产 14000 140 84合计 28000 280 280注:以上金额单位均为万元,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资产总额的10%.平均分配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但是其没有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也没有考虑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因而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