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化学 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理论 第三节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教案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4678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6.png)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教案课程名称:电化学基础与应用一、课程目标1.理解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电池反应、电解反应、电化学能转换等。
2.掌握电化学实验技能,包括电极材料的制备、电池性能测试、电化学测量等。
3.能够应用电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能源储存与转化、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电化学基础知识1.电化学发展史与基本概念2.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与离子导电3.电解与电池反应的基本原理第二章:电极材料与电池反应1.电极材料的性能与选择2.电池反应动力学与反应速率3.电池反应的能量转换效率第三章:电化学能转换与储存1.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2.电池能量储存与释放的机制3.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实例第四章:电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1.电化学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电化学在空气净化与保护中的作用3.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第五章:电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电化学方法制备新材料2.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技术3.电化学在表面处理与涂层制备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进行电化学实验操作,包括电极材料的制备、电池性能测试、电化学测量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问题解决: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使学生能够应用电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思想和观点,提高其协作能力。
5.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课程资料、实验指导、在线答疑等资源,方便学生学习和交流。
四、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
2.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进行评价。
3.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电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应用电化学基础》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应用电化学基础》读书笔记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67b9f18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7.png)
第3章 电极电势与电 池电动势
05 第4章 平衡态电化学
06
第5章 电极过程动力 学
目录
07 第6章 电化学测试技 术
09
第8章 金属的腐蚀与 防护
08
第7章 电化学交流阻 抗
010 参考文献
本书是电化学专业入门学习的基础读物,介绍电化学基础理论以及少量常见的应用电化学知识。全书由四部 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电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电化学技术应用、电化学史话等;第二部分(第1~5 章)为电化学基本原理篇,主要阐述化学电池、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实用电池与电解的应用,电极电势与电池电 动势,平衡态电化学,电极过程动力学;第三部分(第6,7章)为电化学测试篇,主要介绍电化学测试的基础术语 及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技术;第四部分(第8章)应用电化学篇,主要介绍腐蚀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术语、金属腐蚀破 坏的形态与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的腐蚀、防腐蚀技术与腐蚀监测等。书中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尤其对少数较 抽象的理论,采用与宏观事物类比或采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示来加以说明,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帮助读 者理解。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化学专业课程教材,也适合环境保护、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化 学工业、车辆船舶、轻工、建筑、冶金、能源、军工等领域从事与电化学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检测、 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4.1 自发变化的自由 能与电池电动势
4.2 能斯特方程
4.3 浓差电池电动势 的计算
4.4 液体接界电势
习题
4.5 电化学势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极过程动力学
5.1 分解电压与极化
5.2 电极反应的若干 基础知识
5.3 “电极/溶液” 界面附近液相中的 传...
电化学基本原理与应用-第3章
![电化学基本原理与应用-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6438129702d276a200292e24.png)
净电荷
α
偶极层
3.2.1 “孤立相”的几种电位
(1)外电位(Ψα)
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距球面约 10-4~10-5厘米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认为 球体与试验电荷之间的短程力尚未开始作 用。根据电位的定义,此时所做的功为:
W1 = Zie0ψ α
ψ α = W1
Z ie0
球体α的外部电位
试验电荷电量
当试验电荷从相内逸出到相外时,这一过 程所涉及的能量变化(-Wiα)相当于试验电荷从 该相逸出而必须摆脱与该相物质之间的短程 相互作用及越过表面时对表面电势所做的功。 这部分功称为试验电荷在α相的“逸出功”, 显然应满足下列关系式:
−Wiα = μiα + Zi Fχ α
3.2.1 “孤立相”的几种电位
(b)内电位差,又称“伽伐尼(Galvani) 电位差”,定义为φα-φβ。直接接触的两相 间的内电位差,用 αΔβφ 表示。由于表面电 位无法测量,所以该值不能测量。也无法理 论计算。
3.2.2 相间电位差
φα −φ β = (χ α +ψ α ) − (χ β +ψ β ) = (ψ α − ψ β ) + ( χ α − χ β )
(1)相间电位差的种类 两相之间出现“相间电位差”的原因只可
能是界面层中带电粒子或偶极子的非均匀分 布,并形成了界面荷电层。
根据以上关于孤立相电位的讨论不难推 想,所谓α、β两相之间的电位差也因此可 能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其中较常用的有下面 三种:
3.2.2 相间电位差
(a) 外电位差,又称“伏打(Volta)电位 差”,定义为ψα-ψβ。直接接触的两相间的 外电位差,用 αΔβψ 表示。两相均为金属 时,为金属接触电位差,可直接测量。
应用电化学基础理论PPT课件
![应用电化学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f3cd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4.png)
燃料电池的燃料可以是氢气、甲烷、乙醇等,氧化剂可以是氧气或空 气,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
电镀与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护
电镀是利用电解原理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金属或合金 的过程,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耐磨性、装饰性和
功能性。
输标02入题
电镀过程中,阳极上的金属离子会通过电解作用沉积 在阴极表面形成镀层,可以控制镀层的厚度和成分。
反应和电解池反应。
电极反应
电子转移
电化学反应中,电极与电 解质溶液界面上的反应, 包括氧化和还原反应。
电化学反应中,电子从一 个原子或分子转移到另一 个原子或分子的过程。
离子转移
电化学反应中,离子在 电解质溶液中的迁移过
程。
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导率
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与溶液 中离子的浓度和迁移率有关。
详细描述
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大小反映了电化学反 应的快慢程度,其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实验测定电化学反应 速率常数。
总结词
电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影响电化学反应 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大小与反应物
质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活化能的大小决定了电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活化能越高,反应越难以进行。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实验测定电 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目的
通过本PPT课件的学习,使学习者掌 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电 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作 用。
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电化学的应用,为解决 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相关 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02 电化学基本概念
应用电化学-1-1-基础知识
![应用电化学-1-1-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ce64f02a6c30c2259019ef8.png)
荷电粒子基本单元的选取
解法一
(1) Q = nzF =
取基本粒子荷单位电荷:即 1 Au, 1 O2
3 4
1.20 g ×1× 96500 C ⋅ mol− 1 197.0 g ⋅ mol-1 / 3 = 1763 C
Q = 1763 C = 7.05×104 s (2) t = I 0.025 A
0.4 电化学的应用
电化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重要交叉学科, 电化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重要交叉学科,在 解决能源、材料、 解决能源、材料、生命以及环境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作用。 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 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 金属腐蚀与防护(牺牲阳极Mg保护铁管) 金属腐蚀与防护(牺牲阳极Mg保护铁管) Mg保护铁管 电化学表面处理(电镀、抛光) 电化学表面处理(电镀、抛光) 电解冶金(提取Al、Mg,精炼Cu) 电解冶金(提取Al、Mg,精炼Cu) Al Cu 氯碱工业) 无机与有机电合成 (氯碱工业) 环境保护电化学(废水处理) 环境保护电化学(废水处理) 生物电化学(治疗和诊断) 生物电化学(治疗和诊断) 电化学分析(传感器,痕量分析) 电化学分析(传感器,痕量分析)
电解池(electrolytic cell)
电极①:
① ②
与外电源负极相接,是负极。 发生还原反应,是阴极。 Cu2++2e-→Cu(S)
电极②: 电极②:
与外电源正极相接,是正极。 发生氧化反应,是阳极。 Cu(S)→ Cu2++2e-
Faraday’s 法拉第定律 Faraday’s Law
9、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弗卢姆金从化学动力学角 度做了大量工作,后来英美科学家在这方面又做了若干奠 基性工作,推动了电化学理论的发展,开始形成以研究电 极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对象的电极过程动力学, 并使之称为现在电化学的主体。 10、20世纪后半期,电化学科学又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量 子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分支学科。 11、我国在电化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査全性、田昭武、田中群,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等。
应用电化学
![应用电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00661a819e8b8f67c1cb9c1.png)
前言电化学的应用举例:(1)电合成无机物和有机物,例如氯气、氢氧化钠、高锰酸钾、己二腈、四烷基铅(2)金属的提取与精炼,例如熔盐电解制取铝、湿法电冶锌、电解精炼铜(3)电池,例如锌锰电池、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4)金属腐蚀和防护,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例如电化学保护、缓蚀剂、电化学氧化等(5)表面精饰,包括电镀、阳极氧化、电泳涂漆等(6)电解加工,包括电成型(电铸)、电切削、电抛磨(7)电化学分离技术,例如电渗析、电凝聚、电浮离等应用于工业生产或废水处理(8)电分析方法,极谱、pH计等在工农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电解和电池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电化学工业。
第二章电催化过程电催化:在电场的作用下,存在于电极表面或液体相中的修饰物(可以是电活性的和非电活性的物质)能促进或抑制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反应前后修饰物本身不发生变化的一类化学反应。
修饰物即为电催化剂。
电催化与常规化学催化的区别:1、在常规的化学催化作用中,反应物和催化剂之间的电子传递是在限定区域内进行的。
因此,在反应过程中,既不能从外电路中送入电子,也不能从反应体系导出电子或获得电流。
2、在电极催化反应中电子的传递过程与此不同,有纯电子的转移。
电极作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既是反应场所,又是电子的供-受场所,即电催化反应同时具有催化化学反应和使电子迁移的双重功能。
3、在常规化学催化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也无法从外部加以控制。
在电催化反应过程中可以利用外部回路来控制超电压,从而使反应条件、反应速度比较容易控制,并可以实现一些剧烈的电解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
电催化反应输出的电流则可以用来作为测定反应速度快慢的依据。
4、在电催化反应中,反应前后的自由能变化幅度相当大。
在大多数场合下,由反应的种类和反应条件就可以对反应进行的方向预先估出。
因此对于电解反应来说,通过改变电极电位,就可以控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方向。
《电化学基础》课件
![《电化学基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94d26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a.png)
学习储能装置和电池技术的原 理,如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 池。
燃料电池和电化学传感器
燃料电池
探索燃料电池的原理与应用,如氢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汽车。
电化学传感器
了解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电化学基础》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电化学的基础理论、动力学、电池与电解池、电化学表征技 术以及电化学的应用领域,带你深入了解这个令人着迷的领域。
电化学基础理论
1 电化学基础概念
2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
学习电化学的基础概念,
特征和实验表征方 法
包括电解质、离子和电
探索电化学反应的特征
子传输。
以及实验方法,包括溶
了解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 定义及其在动力学研究中的 重要性。
电池和电解池
1
电池和电解池的基本概念
探索电池与电解池的原理和应用,包
奥姆定律和纳尔斯特方程
2
括电子转移和离子传输过程。
学习奥姆定律和纳尔斯特方程,揭示
电池和电解池中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
系。
3
活性质量、化学放电和电化学 效率
和计时电流法
深入了解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的 原理和应用。
探索电位阶跃法和计时电流法在电化学研 究中的重要性。
电化学应用
电催化和电极催化反应
电化学合成和电化学分析 储能装置和电池技术
了解电催化和电极催化反应的 应用,如催化转化和废水处理。
探索电化学合成和电化学分析 在化学工业和实验室中的应用。
电解和电沉积过程
4
响,以及化学放电和电化学效率的计
算。
了解电解和电沉积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以及相关实验和工业过程。
《应用电化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应用电化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a27a0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4.png)
《应用电化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电化学理论基础1.什么是电化学体系?基本单元有那些?(1)由两类不同导体组成,且在电荷转移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物质变化的体系,通常有原电池、电解池、腐蚀电池三大类型。
(2)1.电极2.电解质溶液3.隔膜2.试举例说明隔膜的作用。
隔膜是将电解槽分隔为阳极区和阴极区,以保证阴极、阳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不互相接触和干扰。
例如采用玻璃滤板隔膜、盐桥和离子交换膜,起传导电流作用的离子可以透过隔膜。
3.试描述现代双电层理论的概要.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的溶液一侧被认为是由若干“层”组成的。
最靠近电极的一层为内层,它包含有溶剂分子和所谓的特性吸附的物质(离子或分子),这种内层也称为紧密层、helmholtz层或tern层,如图1.5所示。
实际上,大多数溶剂分子(如水)都是强极性分子,能在电极表面定向吸附形成一层偶极层。
特性吸附离子的电中心位置叫内holmholtz层(IHP),它是在距离为某1处。
溶剂化离子只能接近到距电极为某2的距离处,这些最近的溶剂化离子中心的位置称外helmholtz层(OHP)。
非特性吸附离子由于电场的作用会分布于称为分散层(扩散层)的三维区间内并延伸到本体溶液。
在OHP层与溶液本体之间是分散层。
4.什么是电极的法拉第过程和非法拉第过程。
电极上发生的反应过程有两种类型,法拉第过程和非法拉第过程。
前者是电荷经过电极/溶液界面进行传递而引起的某种物质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时的法拉第过程,其规律符合法拉第定律,所引起的电流称法拉第电流。
后者是在一定条件下,当在一定电势范围内施加电位时,电极/溶液界面并不发生电荷传递反应,仅仅是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发生变化,这种过程称非法拉第过程。
5.试述电极反应的种类和机理。
电极反应种类:(1)简单电子迁移反应;(2)金属沉积反应;(3)表面膜的转移反应;(4)伴随着化学反应的电子迁移反应;(5)多孔气体扩散电极中的气体还原或氧化反应;(6)气体析出反应;(7)腐蚀反应电极反应的机理:(1)CE机理:指在发生电子迁移反应之前发生了化学反应,其通式为:某O某+neRed如:酸性介质中HCHO的还原反应:OHH2CHCHO+H2OC步骤OHHCHO+2H++2e→CH3OHE步骤(2)EC机理:指在电极/溶液界面发生电子迁移反应后又发生了化学反应,其通式为:O某+Ze→Red某如:对氨基苯酚在Pt电极上的氧化反应(3)催化机理a、“外壳层”催化:EC机理中的一种,指在电极和溶液之间的电子传递反应,通过电极表面物种氧化—还原的媒介作用,使反应在比裸电极低的超电势下发生,其通式可表示如下:某+neRedE步骤Red+某O某+YC步骤如:Fe3+/Fe2+电对催化H2O2的还原反应:1/2H2O2+e→OH-Fe3++e→Fe2+Fe2++1/2H2O2→Fe3++OH-b、“内壳层”催化:也称为化学氧化—还原催化,即当反应物的总电化学反应中包括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时,发生在电子转移步骤的前、后或其中而产生了某种化学加成物或某些其它的电活性中间体,总的活化能会被某些“化学的”氧化—还原催化剂所降低。
应用电化学基础课件
![应用电化学基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66e72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c.png)
绪论
主讲教师:刘继军副教授
个人介绍 :刘继军,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有色冶金及金属材料、锂电
池材料的研究,曾在多家大型企业及研究院从事过科研及高层管理工
作,具有丰富的企业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基础
课堂要求
考试成绩确认
0.1 什么是电化学
0.1.1 电化学的定义
★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或化学反应与电的关系
及其邻近区域)中的输运和反应规律的科学。
如把将来的展望考虑进去,科学家提出应将
电化学定义为:
★控制离子、电子、量子、导体、半导体、介
电体间的界面及本体溶液中荷电粒子的存在和
移动的科学技术。
对于电化学是什么的命题,可以说目前还
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
给出不同的定义。
★意大利的解剖学家Luigi Galvani在解剖青蛙
应的速率才被认为是相等的
2.可逆电极的电势
可逆电极电势,即平衡电势或平
衡电极电势。任何一个平衡电极电势都
是相对与一定的电极反应而言的:
氧化态+ze-
ik
还原态
ia
当正向反应速率(还原反应)ik与逆向反应
速率(氧化反应)ia相等时,电极反应中的
物质交换和电荷交换才是平衡的。电极处
于平衡状态。通常以符号 e 表示某一电
同样能够知道该电池反应对外电路所能提供的最大能
量。这就是电化学热力学所研究的内容。
1.2.1 可逆化学过程的热力学
1.2.1.1 平衡电极电势
1. 电极的可逆性
电池是有电极构成的,可逆电池必须要
求两个电极或半电池是可逆的
可逆电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电极反应是可逆的。如Zn|ZnSO4电极,
电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电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532b86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1.png)
电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电化学是研究电和化学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电子、离子、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传递。
电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价值,可以用于分析、合成、电镀、电解、电池、光电、观测和监测等方面。
电化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电荷、电位、电流、电极、反应速度、电极动力学等方面。
电化学中的电荷是指电子和离子的荷电状态,通常用电量单位库仑表示。
电位是指一个系统中电荷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通常用伏特表示。
电流则是指电子或离子流动的速度,它通常用安培表示。
电极是用于实现反应和传输电荷的介质,可以将电化学反应分为阳极和阴极两个部分。
反应速度则是指化学反应发生的速度,它通常用反应速率表示。
电极动力学是指研究电极表面的化学反应、反应速度、物质转移和电荷转移等方面的理论。
电化学的应用方面可以用于分析、合成、电镀、电解、电池、光电、观测和监测等方面。
在分析方面,电化学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成分、浓度、电性和化学反应等方面。
电化学分析技术一般包括电解质、电极、电位计、电流计等仪器和方法。
在合成方面,电化学可以用于自由基聚合、电镀、电刻蚀、电还原等方面。
电化学合成技术一般包括电解、电沉积、电化学合成等方法。
在电镀方面,电化学可以用于表面涂层和金属制品的修饰和保护。
电化学电镀技术一般包括表面预处理、电镀液、电极、电流、时间等关键技术和参数。
在电解方面,电化学可以用于制备金属、纯化金属、提取物质、生产氢气、消化污泥等方面。
电解技术一般包括电解质、电极、电位、电流、温度、压力等参数。
在电池方面,电化学可以用于制备电池、研究电池原理、测量电池性能等方面。
电池技术一般包括电极、电解液、隔膜、温度、湿度等因素。
在光电方面,电化学可以用于制备和性能改进光电材料、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等方面。
在观测和监测方面,电化学可以用于信号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毒物检测等方面。
总之,电化学是一个复杂而有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电和化学的交叉领域,可以为人类的科学、工程和实践带来巨大的贡献。
应用电化学电化学理论基础PPT课件
![应用电化学电化学理论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315d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6.png)
利用电化学方法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为氮气和水等无害物质。
重金属离子回收技术展示
01
电镀废液处理
通过电解作用将废液中的重金属 离子还原为金属单质,实现重金 属的回收和废液的净化。
02
电池回收技术
03
电化学冶金技术
利用电化学方法将废旧电池中的 重金属离子提取出来,实现资源 的再利用。
通过电解作用从矿石或冶金废渣 中提取金属或其化合物,实现资 源的综合利用。
燃料电池类型
详细介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E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碱性燃料电池(AFC)等 主流燃料电池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性能评估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深入解析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包括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 嵌入和脱出机制。
电池性能评估指标
介绍锂离子电池性能评估的主要指标,如能量密度、功率密度、 循环寿命、安全性等。
迁移过程
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移动,形成 电流。
界面现象及双电层结构
界面现象
不同相之间的界面上发生的特殊现象,如吸附、润湿、电毛细现象 等。
双电层结构
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上的电荷分布结构,包括紧密层和分散层。 紧密层内电荷密度高,分散层内电荷密度逐渐降低。
02
应用电化学领域概述
能源转换与储存技术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思考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电化学基本概念
包括电解质、电极、电位等核心概念的定义与性 质。
电化学体系分析
介绍不同类型电化学体系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 用,如原电池、电解池和腐蚀电池等。
电化学反应原理
阐述电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包括电荷转移、物 质传递和界面反应等。
应用电化学课件
![应用电化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94f1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e.png)
应用电化学课件目录•电化学基础•电化学应用•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与表征•电化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电化学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电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01电化学基础电化学体系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如丹尼尔电池、铅蓄电池等。
电解池通过外加电源使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发生电解反应的装置,如电解水、电解熔融氯化钠等。
电镀池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如镀锌、镀银等。
电极上发生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决定电池的电压和电流。
电极反应电极电位电极极化电极反应的趋势和程度,受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影响。
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030201电极过程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电解质电解质溶液中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移动。
离子迁移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和迁移率有关。
电导率电解质溶液02电化学应用1 2 3介绍干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常见电池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
电池种类与工作原理阐述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氢氧燃料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等,以及关键技术和挑战。
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讲解电池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如电压、容量、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以及测试方法和标准。
电池性能评价电池与燃料电池03电镀层性能评价讲解电镀层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如结合力、耐腐蚀性、硬度等,以及测试方法和标准。
01电解原理及应用阐述电解的基本原理,包括电解质的选择、电极反应和电解过程控制等,以及电解在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02电镀原理及技术介绍电镀的基本原理,包括电镀液的组成、电极过程、镀层结构和性能等,以及电镀工艺和设备。
电解与电镀阐述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生物传感器等,以及传感器的响应机制和选择性。
电化学传感器原理介绍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如pH 计、血糖仪、气体检测仪等。
应用电化学 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理论 第二节 电化学过程热力学
![应用电化学 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理论 第二节 电化学过程热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926b075f0e7cd184253696.png)
r Gm RT ln K ,T , P a
r H m ZEF ZFT E
r S m ZF E
T
T
P
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U m QR W f ,max ZFT E
T
P
ZEF
7
W、Q不同,不可逆过程电功Wi,f为
Wi , f ZVF
5
体积功为0时,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电池反应内能变化为:
rU m QR W f ,max ZFT E
T
P
ZEF
6
二、不可逆电化学过程的热力学
实际电化学过程有一定电流通过,为不可逆过程。等温、等压、反应进度 §=1mol时,不可逆电池的 rGm, rHm, rSm, rUm与可逆电池相同:
不可逆电解过程热效应:
Qi, rU m Wi, f ZFT E T ZF ( E V )
ZFT E
) T
P
P
可逆电解时吸收的热量;
-ZF(V-E)为克服电解过程各阻力放出的热量
实际电解过程中,体系放出热量,需移走热量、维持温度恒定。
9
EӨ标准电动势
ln K zF
a
KӨ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
温度系数
r H m zEF zFT E
T
P
4
电池短路时(不作电功,直接发生化学反应)热效应
QP r H m
r S m zF E
T
(电池反应的熵变)
P
等温可逆电池反应热效应:
第二章电化学实验基础
![第二章电化学实验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856ee2d80c22590102029d8c.png)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一系列热力学常数
宗旨:研究学术 造就人才 佑启乡邦 振导社会
To measure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across a metalsolution electrified interface (see exploded view), one terminal of the potentialmeasuring instrument is connected to the metal electrode. What is to be done with the second terminal?
• 固体电极的制备: • 固体电极的抛光:
¾机械抛光: ¾机械压制: ¾化学抛光: ¾电化学抛光:
• 金属单晶电极
二、碳电极
• 碳电极属于惰性电极: • 常用的碳电极包括:
¾ 石墨电极 ¾ 玻碳电极 ¾ 碳糊电极
• 其它碳电极:
¾ 碳纤维电极 ¾ 碳纳米管电极 ¾ 富勒烯电极 ¾ 石墨烯电极
三、汞电极
• 选用有机溶剂的条件: – 对支持电解质有足够的溶解度; – 能够使支持电解质产生足够的电离;支持电解质溶解(一般希望在10 以上) ; – 挥发性小、粘度小、毒性小; – 热力学稳定窗大; – 容易与水分离且分离程度高。
• 分离有机溶剂与水的前处理方法:
– 蒸馏 – 减压蒸馏 – 加入吸水剂——如浓硫酸 – 分子筛吸附水
– 交换电流与氢过电位的关系:交换电流越大,氢 过电位越小,氢气析出越为容易。
– 几种金属电极在1mol/L硫酸中产生氢气的交换电流密度i0(A/cm2)
金属 Pd
Pt
Tr
Ni
Au
研究生课程应用电化学
![研究生课程应用电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a8faf44559eef8c75fbfb3f6.png)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电化学发展史
History of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1791 伽伐尼Galvani (Italy) biological electric phenomena
1799 伏打Volta ( Italy ) Volta cell
Electrochemical
18le(England)
Thermodyna-
⑥化学修饰电极:将活性集团、催化物质附着 在电极金属表面上,使之具有较强特征功能。
单层吸附膜
复合膜
⑦多重电极:即金属溶液界面间存在着一种以上的电极反应。
电极 ( electrode)的作用
To serve as electron reservoir (sources, sink) To provide and modulate the driving force of reaction
两类导体
Electronic conductors(Metals、Semiconductors); Ionic conductors (electrolyte solutions, solid electrolyte, ionic
liquid, melted salts);
Note: Ionic conductors alone can not constitute a closed circuit to conduct current.
Electric phenomena /
应用电化学课件第二章电化学基本原理 共212页
![应用电化学课件第二章电化学基本原理 共2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129fa455af1ffc4ffe47ace3.png)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3.07.2019
A. 标准氢电极(NHE) 常以氢离子和氢气的活度为1时的电位即E0为 电极电位的基准,其值为0.
B.甘汞电极(Calomel electrode)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3.07.2019
0 .1 m o l/L 甘 汞 电 极标 准 甘 汞 电 极 (N C E ) 饱 和 甘 汞 电 极 (S C E )
返回
13.07.2019
②氧化还原电极。由惰性金属电极及溶液 中氧化还原离子对组成,其特点是氧化还 原 对 不 能 迁 越 相 界 面 。 如 Pt | Fe2+ , Fe3+ 等。
③气体电极。由惰性金属电极及氧化还 原对中一个组元为气体组成的,如氢电 极Pt|H2(g)|H+(aq)。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已知方程 GHT(G)
T
根据 △G=-zFE ,可以将反应的熵△S变写成
S(G)zF (E)
T
TP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3.07.2019
反应焓变 HzF(TE) zFE T P
( E ) 为电池电动势和温度系数 T P
应用电上化一学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3.07.2019
第二节 电化学热力学
通过对一个体系的热力学研究能够知道一个 反应在指定的条件下可进行的方向和达到的限度。 化学能能够转变为电能或者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设置在电池中进行,通过热力 学研究同样能够知道该电池反应对外电路所能提 供的最大能量,这就是电化学热力学的主要研究 内容。
应用电化学基础理论
![应用电化学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bc687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3.png)
应用电化学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化学化工系
第一章
绪论
应用电化学涉及的领域
什么是电化学
1
2
本课程学习要求
3
主要内容
*
0.1.1 电化学的定义
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或化学反应与电相关的科学。
研究带电界面上有发生现象的科学。
研究电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即立足于物质与电流的磁、热、化学作用。
电导池常数的测量,常用已知电导率的KCl溶液注入电导池,测其电阻后得到Kcell ,后再用这个电导池测未知溶液的电导率。
电导率 =(l/A)G = KcellG = Kcell/R
电解质溶液导电除与溶液本身性质及电极有关外,还与溶液的几何形状有关,因为溶液不像固体那样规则,需要在一容器中进行测定,溶液不可能只在电极中间,那外部的溶液肯定会影响到电极的面积(相当于影响电极导电的几何面积),而这个影响可以用电导池常数来消除,也就是说测量的容器定了,那电导池的常数也就定了。
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强电解质的 与c的关系
Lm
随着浓度下降, 升高,通常当浓度降至0.01mol·dm-3以下时, 与 间呈线性关系。德国科学家Kohlrausch总结的经验式为:
Lm
Lm
式中 和A 是与电解质性质有关的常数。对强电解质而言,将直线外推至 ,得到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
使用Lm时须注意: 对弱电解质,是指包括解离与未解离部分在内总物质的量为1 mol的弱电解质而言的。 物质的 基本单元。因为某电解质B的物质的量nB 及cB正比于B的基本单元的数目。
由于溶液中导电物质的量已给定,都为1mol,所以,当浓度降低时,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减弱,正、负离子迁移速率加快,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必定升高。但不同的电解质,摩尔电导率随浓度降低而升高的程度也大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各种电化学步骤均在电极/溶液界面进行, 所以界面性能直接影响着界面反应的动力 学性质。
6
一、电极的电容和电荷 C = q/E
充电:电荷在金属板上积累起来,直到满足C = q/E,两电极上电荷 相等,符号相反,有充电电流。如图1.3
电极溶液界面:类似电容器,qM = -qS 如图1.4
7
电极/溶液界面有两类: 1、若电极能与溶液之间发生某些带电粒子 的交换反应,则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一般会 发生这些带电粒子的转移,并伴随着电极电 势的变化,直至这些粒子在两相中具有相同 的电化学势。若通过外电路使电荷流经这种 界面,则在界面上将发生电化学反应。这时 为了维持一定的稳态反应速率,就必须由外 界不断地补充电荷,即在外电路中引起“持 续的”电流。
19
电毛细管曲线的测量
若将理想极化电极极化至不同电 势(),同时测出相应的界面 张力()值,就得到所谓“电毛 细曲线”。通常用毛细管静电 计测量液态金属电极的电毛细 曲线。测量时在每一个电势下 调节汞柱高度(h),使倒圆锥形 的毛细管(K)内汞弯月面的位置 保持一定,因此界面张力与汞 柱的高度成正比,由汞柱高度 可以计算出汞/溶液界面张力。 用测得的界面张力与对应的电 极电势作得电毛细曲线( )。
25
合理电势:相对于零电荷电势的电极电势,用(φ-φZ)表示,与之有关的 因素有:
⑴表面剩余电荷的符号和数量; ⑵双电层中的电势分布情况; ⑶各种无机离子、有机物种在界面上的吸附行为; ⑷电极表面上气泡附着情况,电极被溶液润湿情况。
26
物种在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会受零电荷电势的 影响,同时又会引起零电荷电势的改变。 吸附有两种情形: 1、表面剩余电荷引起离子静电引力; 2、表面活性粒子的富集。
电毛细现象:界面张力随电极电势的变化而变化,界面张力与电极电势之 间的依赖关系的现象。
理想电极界面上没有化学变化,所以物质 组成不变, di = 0 ;则: = - q
或q = -( /) i Lippman公式详见P.13~14
q: C/cm2, : V, : J/m2
电极表面带正电荷,溶液一边带负电,形成双电层,电极表面存在过剩的正电荷。
22
⑵最高点:
d
d
=0,q=0,
电极上电荷为0,界面张力最大,双电 层消失。
⑶右分支:
d
d
>0,q<0,
电极表面有过剩的负电荷。
23
零电荷电势:在曲线的最高点即q=0时的电极电势(φZ),或电极表面不带有剩余 电荷时的电极电势。
吸附主要发生在比零电势电荷更正的范围。电 势越正,阴离子吸附量越大。
正吸附:电极带电时,在静电作用下,双电层 中反号离子的浓度高于其本体浓度。 负吸附:当电极带电时,在静电作用下,双电 层中与电极电荷同号的离子浓度低于其本体浓度。
27
五种吸附类型:
第一种类型:由于电极表面过剩电荷的存在,简单阴离子和阳离子通过静电 引力吸附于电极表面,吸附量与电极表面电荷密度关系极大。
29
界面上的吸附对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主要有两种形式: 1、若表面活性粒子本身不参与反应,则吸附 后会改变电极表面状态及界面层电荷分布,从 而影响反应粒子的表面浓度及界面反应活化能; 2、若反应粒子或产物能在电极界面吸附,将 直接影响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30
11
⑵扩散双电层模型:20世纪初Gouy和Chapman提出,界面溶液 侧的离子受金属上电荷的静电作用和热运动的影响,电极表面 附近液层中离子浓度沿着远离电极的方向逐渐变化,直到最后 与溶液本体呈均匀分布。在溶液中与电极表面离子相反的离子 只有一部分紧密地排列在电极/溶液界面的溶液一侧(紧密 层),另一部分离子与电极表面的距离可以从紧密层一直分散 到本体溶液中(扩散层),扩散层中离子的分布可用玻尔兹曼 公式表示。
3
重点: ⑴双电层模型的分析理论; ⑵“零电荷电势”概念; ⑶Lippman公式的应用。
难点: ⑴电毛细管曲线抛物线形状的分析; ⑵电极表面过剩电荷符号的分析判断。
4
电极反应过程:法拉第过程,非法拉第过程。 法拉第过程:有电荷传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符合法拉第定律,产 生法拉第电流;
非法拉第过程:无电荷传递反应,界面结构变化(吸附、脱附)。
24
在该电势时,电极表面没有剩余电荷量。
零电荷电势可以作为基准点,不同的电极电势相对于零电荷电势的 差值,可以用来表征表面剩余电荷的符号与数量,双电层中的电势 分布情况等等。
此时,“电极/溶液”界面上不会出现由于表面剩余电荷而引起的 离子双电层。 是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一个基本参考点。 金属的零电荷电势见表1.2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 = i + d = -M
i :内层特性吸附离子总电荷密度 d :分散层中过剩的电荷密度 S :双电层溶液一侧总过剩电荷密度
17
非法拉第过程中,电荷没有越过电极/溶液界面; 通电时类似于电容器的充放电,造成界面组成 变化,因而有外电流,称作非法拉第电流。
18
3.零电荷电势与表面吸附
8
2、流向界面的电荷仅用于改变界面构造 而不发生电化学反应。这时为了形成一定 的界面结构只需要有限电量,外电路中只 有瞬间电流。此即理想极化电极IPE。
理想极化电极(IPE):无论外电源怎样施 加电位,均无电流通过。 绝对的理想极化电极是不存在的。 但,纯净汞在高纯氯化钾溶液中,电极 电势在+0.1V~ -1.2V区间内,可近似看作 是IPE。
缺点:忽略了离子的尺寸,看成点电荷,只适用于极稀电解质溶液。
12
⑶Stern模型: 1924年提出, 整个双电层由 紧密层和扩散 层组成,更加 切合实际。 还指出了粒子 特性吸附的可 能性,但没考 虑其对双电层 结构的影响。
13
⑷Grahame修正的GCS模型:金属/溶液界面 区分为扩散层和内层两部分,两者的边界是 OHP,即最接近金属表面的溶剂化离子的中 心所在的平面。当存在特性吸附离子时,它 们更加贴近电极表面,其中心所在平面即IHP。
应用电化学
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理论
应用化学教研室
1
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电化学体系的基本单元
电化学过程热力学
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能
法拉第过程和影响电极反应速度的因素
物质传递控制反应绪论
电化学研究方法介绍
2
第三节 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能
⑴了解五种双电层理论模型; ⑵掌握电毛细管现象、零电荷电势和表面吸附现象。
20
电毛细管曲线:电极电势φ和界面张力值的关系曲线。
q < 0, / > 0
q > 0, / < 0
21
也随电极表面的电荷q的密度变化而变化,符合Lippman 方程,即
d
d
q
它将表面张力随电极电势的变化与电 极表面的电荷密度联系起来。 ⑴左分支:
d
d
<0,q>0,
第二种类型:憎水的有机化合物(中性分子)取代电极表面吸附的极性水分 子而吸附于电极表面,如醇类、酮类、胺类、羧酸类。
第三种类型:核外电子排布为d10的金属离子,如Zn2+、Cd2+、Tl+、In3+等,在与 阴离子形成配合物后吸附于电极表面。要求阴离子(如SCN-)本身在电极上吸 附。其特征为:随电极表面电荷的增加而增加,然后下降。
9
二、双电层理论概要
双电层:电极和溶液界面符号相反的电荷, 能定向地排列在界面两侧,可由双电层电 容来表征。 电极/溶液两相间一般存在两种作用: 1、两相中剩余电荷的静电作用; 2、电极与粒子间的短程作用,如:特性吸 附,偶极子定向排列,原子极化等
10
⑴平板电容器模型(紧密层模型):19世纪 Helmholtz提出,金属表面过剩的电荷必须被 溶液中靠近电极表面的相反电荷的离子层中 和,两电荷层间距离约等于离子半径,如同 平板电容器。
28
第四种类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吸附,其吸附特征通过电极表面荷电情况和d 电子的分布来了解。(前四种吸附速度较快)
第五种类型:吸附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在吸附过程中,配合物中的金属能 与电极间形成金属—金属键。吸附除与金属配合物有关外,还与电极材料性质、 电极表面荷电情况有关。
各种类型的吸附都与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电极表面荷电性质有关,在 电极表面发生吸附的前后,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和电极表面荷电性质也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4
⑸BDM模型(公认):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的溶液一侧由若干“层” 组成。
图1.1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区模型
15
内层:最靠近电极的一层(紧密层),由 溶剂分子+特性吸附物质组成。 第一层:水分子层;φM 第二层:水化离子剩余电荷层;包括: IHP(内Helmholtz层):特性吸附离子 的电中心位置(距离x1处); OHP(外Helmholtz层):最接近电极的 溶剂化离子(非特性吸附离子)的中心位置 (距离x2处); 分散层:OHP层与溶液本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