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讲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随堂检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5课 戊戌变法测试 精品

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5课 戊戌变法测试 精品

第15课戊戌变法(测试)1.“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

……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答案】D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答案】C3.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谈到:“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

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下列能体现上述思想的著作是:A.《天下郡国利病书》 B.《天演论》 C.《孔子改制考》 D.《文学革命论》【答案】C4.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5.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答案】C6.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非其本源所在。

本源所在,在其思想。

”为解决材料中的“本源”问题,近代先进中国人:A.倡导中体西用 B.主张君主立宪C.宣传民主科学 D.实行三民主义【答案】C7.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高中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检测试题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检测试题岳麓版选修1

第15课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

清朝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

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戊戌变法在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作出了回答。

1.甲午战争后,中国如何在危机中自救?2.戌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影响如何?一、选择题1.(2013·皖北联考)1895年6月,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夫泰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

由此可见清朝末年( ) A.如果没有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国社会永远都不会发生变化B.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C.西方国家的侵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变革D.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造成政治制度变革的大趋势解析:从材料中“夫泰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正是西方的侵略,才使中国政局开始变革,故选D项。

答案:D2.(2013·安庆一模)“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

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近代思想特别是西方的民主制度思想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答案:D3.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

题干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是革命进程中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其政治用意是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16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16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16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变则通,通则久”,面对19世纪末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完成1—4题。

1.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答案:A解析:可以采用否定法。

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明确“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是洋务派的观点;宣传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而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求又符合维新派的主张。

2.(2010天津河西质量检测)近代中国,康有为奉孔子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却认为“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①康有为完全肯定儒家思想,陈独秀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②他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虽然不同,但其目的却基本一致③其现象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决定④这两种态度都有其认识上的局限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康有为奉孔子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陈独秀认为“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是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旧道德)。

①中的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都是不确切的,故可排除带①的A、C、D三项,答案为B项。

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的观点表明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A.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B.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C.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D.军事上精练新式陆军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首先是要阅读理解材料,材料所述的关键是要变官制,再结合梁启超的观点可以知道,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测试:7.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测试:7.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三课时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选择题1.(2010·改编)下图是一张义和团运动出现前,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流传的反对西方基督教的宣传画(《射猪斩羊图》)。

画中对联是:“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

”造成中国人民对洋人与洋教的这种态度的最主要原因是()A.洋人与清政府勾结B.敌视外洋事物是中国农民阶级的特性C.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D.传教士肆意欺压百姓解析:敌视外洋事物并不是中国农民阶级的特性,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农民阶级就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交流。

西方国家利用宗教为其侵略服务,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更是利用特权欺压百姓,这成为中国人民仇视洋人与洋教的主要因素。

答案:D2.(2010·改编)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和上述观点无关的是()A.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B.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C.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D.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答案:B3.(2010·模拟精选)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A.甲B.乙C.丙D.丁答案:C4.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正确认识是()①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尖锐②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足③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④具有爱国的性质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全面认识与评价能力。

“扶清”虽然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淆,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决策。

但是这个口号却容易使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模糊对清政府本质的认识。

“灭洋”反映了当时的时代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步练习 旧人教版

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步练习 旧人教版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步练习A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5分,共60分)1、义和团运动自始至终的斗争矛头直指洋教,近代中国人民与教会的矛盾始于A鸦片战争后B“马神甫事件”后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甲午中日战争后【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后的《望厦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教堂,《黄埔条约》进一步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传教,可以断定这时中国人民与教会的矛盾就开始了。

2、“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反映义和团认识到了A农民阶级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是主要矛盾B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占主要地位C西方列强与中国政府的矛盾尖锐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B、C两项叙述明确不合题意,说法也是错误的。

A、D比较,D项表述更为确切和完整。

3、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答案】A【解析】义和团其“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就是不分外国侵略和外来文明全部加以否定和排斥,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4、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其目的是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答案】C【解析】义和团发展形势猛烈,使慈禧太后认识到“剿灭”不可能办到,所以想加以控制和利用。

5、1900年,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是在A大沽口、紫竹林B杨村、廊坊C老龙头火车站、北仓D山海关、大沽口【答案】B【解析】本题只是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

6、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表现在①声援了维新变法运动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计划③使列强改变了对华策略④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义和团运动时维新运动已经失败,①项排除,AC两项排除;BD两项只须确认③项,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从此开始以华治华的侵略策略,因此③项叙述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提升演练 知能闯关 第7单元第15讲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大纲人教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提升演练 知能闯关 第7单元第15讲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大纲人教版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卷)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解析: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从对联中获取有效信息。

对联的信息反映了四川资本主义工商业者要求发展的声音,也就是所谓“商战”。

最早提出“商战”的是早期维新派。

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无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魏源 B.王韬C.宋教仁 D.胡适解析:选B。

材料实际主张君主立宪制。

魏源是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不可能主张“君民共治”;宋教仁和胡适都是资产阶级共和人士,反对君主制;只有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民共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3.(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卷)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C.康有为 D.孙中山解析:选C。

从材料看,顽固派指责某人表面上推崇孔子,实际上内心崇洋。

某人指的是康有为,因为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西方君主立宪思想。

4.(2009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 )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B.“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解析:选B。

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派的主张,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早期维新派”“商战”等有效信息。

“商战”这里指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A、C两项为加强国防军事力量,排除。

D项涉及的是民生,排除。

B项强调经济比军事重要。

戊戌变法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试题检测

戊戌变法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试题检测

戊戌变法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试题1.(2018河北定心卷)口口口及随后开展的变法宣传,冲破了传统社会对“士人干政”的禁令,开启了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的先河,20世纪绵延不绝且威力巨大的学生运动由此发端。

这一整体性的政治参与方式也为其他社会阶层参与政治提供了示范,由此对国家事务的议论走出了庙堂。

“口口口”应是()A.五四运动B.洋务运动C.公车上书D.辛亥革命2.康有为把西方的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中国儒家经书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认为社会历史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前进的。

据此可知,他眼中的“升平世”是建立()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D.人民民主3.(2019柳州)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A.维护了封建统治B.得不到群众支持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传播了革命思想4.“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逾旨180条喻令合并衡门,裁汰阮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碎然失业;又令裁撤绿营,让旗人自谋生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断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策怨声载道。

”这表明戊戌变法过程中()A.光绪帝软弱无能B.资产阶级妥协让步C.改革措施操之过急D.顽固势力发动政变5.(2020原创)“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外国教会也倡狂压榨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义和团运动兴起”。

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A.外国教会的压迫B.民族危机的加剧C.《马关条约》的签订D.战争的失败6.(2019唐山模拟)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

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这描写的是()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7.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

人教版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综合练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综合练习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综合练习第I卷(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午战争前,英国支持纵容日本侵略行径的意图是()A.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B.趁机打开朝鲜大门C.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发展D.乘机夺取中国东北和朝鲜2.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清政府曾正式宣战 B.战争由国外扩展到国内C.清朝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 D.战后日本控制中国东北南部3.日本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海军势力强大B.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不许巡海迎敌C.北洋舰队在威海卫鞭长莫及D.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丧失了战斗力4.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内河新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5.《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B.意味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C.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6.甲午战后,经三国干涉日本被迫交还辽东半岛,这不能反映()A.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 B.清政府国际地位极端低下C.清政府外交政策取得成效 D.日本无力应对三国的联合威慑7.下列与台湾和祖国隔离无关的是()A.甲午中日战争B.清政府组织台湾保卫战C.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D.公车上书8.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A.提倡新学,兴民权B.实行君主立宪政体C.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9.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开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设立译书局D.废除科举考试10.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两派在本质上是对立的B.两派先后结成同盟C.两派毫无共同之处D.主张进行政治改革1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12.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A.《时务报》B.《中外纪闻》C.《国闻报》D.《循环日报》13.早期维新派产生的原因是()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②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③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④中华民族危机的严重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②④14.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山东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场B.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疯狂镇压C.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恣意横行D.德国租借胶州湾、英国租借威海卫16.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嬉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17.近代历史上,外国列强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侵略活动,与下列不平等条约密切相关的是()①《南京条约》②《中俄改订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18.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高一历史同步测试

高一历史同步测试

高一历史同步测试(5)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D.为无产阶级壮大并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了基础2.中国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是()①鸦片战争后“西学”新思潮萌发②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人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严重④洋务运动的兴起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奠定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B.《变法通议》、《应诏统筹全局折》C.《应诏统筹全局折》D.《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4.保国会宗旨中的“保教”是指()A.保佛教B.保道教C.保孔教D.保拜上帝教5.促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A.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D.新思潮的萌发6.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以外各省官员均持观望态度,这充分说明()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很顽固C.封建保守势力很强大D.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7.“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袁世凯告密B.光绪帝被囚禁C.顽固派的强大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8.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成思想启蒙9.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法令内()A.改革政府机构B.实行君主立宪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民族工业10.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是()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光绪帝的大力支持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和发动11.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12.戊戌变法措施中直接触及封建顽固势力利益的是()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D.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13.戊戌变法的阶级实质是()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B.封建地主阶级中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C.清朝统治集团中帝党与后党的斗争 D.资产阶级的上层与下层的斗争14.封建顽固势力与维新派之间的论战的最基本问题是()A.祖宗之法能不能变B.能否实行君主立宪制C.要不要改革教育制度D.是否要向西方学习15.维新派成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是()A.兴中会B.南学会C.强学会D.保国会16.“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B.维新派暗中支持义和团C.山东资本主义发展较快D.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17.导致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的结局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的背信弃义B.义和团自身力量弱小C.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胁迫D.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模糊18.义和团最重要的作用是()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对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19.义和团运动的主旨是()A.反封建主义B.反资本主义C.反殖民主义D.反帝国主义20.维新派与义和团先后兴起,其主要共同点是()A.与封建制度的衰落有关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上升C.在洋务运动破产的基础上兴起D.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有关21.在《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是()A.使馆内不准中国人居住B.赔款白银4.5亿两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D.清政府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反帝22.义和团运动声势浩大,而孙中山却不加入的主要原因是()A.知识分子轻视农民运动B.南方距离北方路途遥远C.义和团运动落后于时代潮流D.义和团宗教色彩浓厚23.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朽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24.清政府对义和团使用“剿”和“抚”两种办法,其根本相同点是()A.维护清朝统治B.欺骗人民群众C.讨好外国势力D.笼络地方官员25.《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这反映出()A.该部级别特别B.该部职能专门化C.清朝对外交往扩大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二题,共25分。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同步练习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义和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于某某
B.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C.义和团由载勋和刚毅统一指挥
D.义和团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答()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正确分析是
①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②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已经有了科学认识
③“扶清”有利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④“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
二、问答题
1.孙某某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主后领导的某某起义——引者注),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失败——引者注)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请回答:以庚子失败为界,“前后相较,差若天渊”的原因何在?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三、材料解析
阅读彩图10“义和团长新镇北街坎字团防总局虎头牌”,请思考:有人说“这个虎头牌是1899年秋天光绪帝赐给义和团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15练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15练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15练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2.(2018·某某某某一模,28)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

”我国史学研究者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

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 A.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B.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C.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D.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3.(2018·某某某某一模,8)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

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

这幅版画( )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D.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4.(2019·某某省某某金卷年高考模拟考试一,28)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

”这说明李鸿章( )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5.(2018·某某某某一模,28)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

最新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检测 岳麓版选修1(考试必备)

最新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检测 岳麓版选修1(考试必备)
答案:A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
C.组织学会D.创办《国闻报》
解析:A项是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C、D两项是维新运动的发展,只有B项是由理论传播到政治实践的转折点。
答案:B
4.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康有为变法活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能力。关键是注意题干“突破”二字。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答案:A
5.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成立保国会等团体,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解析:张之洞著有《劝学篇》,他不属于维新派。准确识记史实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注意分析相关选项。本题既可根据基本史实直接选出,也可通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不可能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同步练习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步练习(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复习本目时,可从背景、兴起、口号、发展这一线索去掌握。

1.兴起的背景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②近代西方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以传教为名,充当列强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帮凶。

③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强租威海卫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

2.兴起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3.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①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具有爱国的性质。

②这一口号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警惕,以至上当受骗,被清政府出卖镇压,付出惨重的代价。

③“灭洋”虽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排外、盲目仇洋的落后性。

④这个口号不是经过科学分析后提出来的,表明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

4.发展1990年春,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镇压改为“招抚”。

清政府之所以改变策略:一是义和团势力太大,一时无力剿除;二是“扶清灭洋”口号得到清政府内部部分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三是慈禧与列强有矛盾,以发泄不満。

(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复习本目时着重弄清楚以下概念及相关知识。

1.对照地图,熟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地点及八国联军攻占的地方。

抗击八国联军地点:①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②在清军配合下,在廊坊、杨村给侵略军以重创;③与清军联合在天津英勇抗击侵略者,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

八国联军攻占的地方:攻陷大沽炮台(清失去了军事防御能力)→天津陷落(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北京陷落(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

2.八国联军侵华的目标:镇压中国人民的有生力量,即义和团。

(这之前的每一次侵华战争都是以清政府为主要敌人)。

3.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练习: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练习: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15.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

该新闻事件应该是()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A.甲午战争B.巴黎和会C.抗日战争D.明治维新【解析】从漫画中日本人、中国人的穿着等可判断该事件为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

【答案】 A2.“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解析】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

【答案】 C3.早期维新派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这实际上是主张() A.实行君主立宪制B.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C.仿效西方,实行变法D.与西方国家进行战争【解析】“商战”是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即与西方国家进行商业竞争,并未涉及政治体制,A、C、D排除。

【答案】 B4.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说:“今我有日本为向导之卒,为测水之竿,为探险之队,为尝药之神农,为识途之老马,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何乐如之!”这表明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态度是() A.学习借鉴B.与其竞争C.全盘照抄D.仇视抵制【解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中国的戊戌变法早30年,康有为主张“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充分学习日本的经验,吸取日本的教训,因此A表述最准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竞争与抵制,也不是全盘照抄。

【答案】 A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因为()A.维新派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解析】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将维新思想与甲午战争后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将其发展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15讲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件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15讲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件

高潮 1898年的“百日维新”使变法运动达到高潮 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当时具有爱国性和 作用 进步性;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 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 • • • •
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 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 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 【答案】 B
• 3.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 (1)1900年春,义和团挥旗北上,连克州县,势力发展到 京津地区。 • (2)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改用“招抚”,企图控制 利用义和团。 • 4.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900年6月,义和团包围 西什库教堂 和东交民巷使馆区;义和团在廊坊、杨村一 带狙击敌人;义和团和清军坚守天津。 • 5.义和团运动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 义和团运动失败。
• 一、义和团运动 •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1)1898年,山东冠县的义和团在 赵三多 等领导下, 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 (2)1899年秋,这场反帝斗争的火焰蔓延到山东、直隶的 许多州县。
• 2.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 (1)“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当时帝 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 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 灭洋 ”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斗争。 • (2)“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 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1895年8月,强学会成立,下列对其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康有为等发起成立B. 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C. 强学会得到了张之洞等守旧官僚的支持D. 康有为成立上海强学会,促进了东南地区维新运动的迅速开展2.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A. 设立议院B. 发展工商业C. 改革科举制度D. 改革政府机构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其核心是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是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开始④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宣扬了西学,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位。

在变科举。

而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对“变官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破格提拔维新变法人士B. 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载汰冗员C. 变革政治制度D.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 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6.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7.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是()A. 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B. 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C. 奏请聘任伊藤博文为顾问D.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8.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9.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A. 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B.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C. 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D. 京师设立大学堂10.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练习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练习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练习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B.顽固派暗中支持义和团C.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D.山东所受宗教侵略最重2.下列主张中突出体现了农民阶级落后性的是( )A.扶清灭洋B.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C.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D.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3.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山东冠县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B.德国强占胶州湾C.清政府派袁世凯疯狂镇压义和团D.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4.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余部又提出了“扫清灭洋”的口号,这表明①农民阶级也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②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③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不断深入④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5.1900年,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 )A.利用—镇压B.镇压—利用C.招抚—剿灭D.剿灭—招抚—剿灭6.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是( )A.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B.暴露了清政府卖国的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7.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B.被清政府利用后出卖C.没有先进阶级领导D.武器落后8.《辛丑条约》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设立导致了( )A.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C.清政府在军事上直接受帝国主义威胁D.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9.《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A.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C.清政府已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侵华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未能完全灭亡中国,其主观原因是( )A.中国人民奋起反抗B.清政府竭力交涉C.列强间互相倾轧D.帝国主义力不从心11.《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主要原因是( )①列强帮助清政府清除内乱②条约没有割地等内容,给清政府留了脸面③慈禧仍是列强的座上客④清政府能继续保存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④12.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采取的侵华政策是( )A.变更中国国体B.分割中国领土C.扶植满清王朝D.直接统治中国素质优化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严重B.清政府进一步腐朽,黄河连年泛滥C.帝国主义宗教侵略加剧D.清政府实行保护洋教、抑制百姓的政策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山东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场B.帝国主义压迫清政府让袁世凯代替毓贤为山东巡抚C.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恣意横行D.德国租借胶州湾,英国租借威海卫3.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镇压政策改为安抚政策B.义和团对清朝封建政权的本质缺乏明确的认识C.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D.义和团内部被地主阶级篡夺了领导权4.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腑……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讲(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09年太原市高三年级调研考试)有人根据清末各派的主张对其着装进行了描绘,其中“内穿西装打领带,外着传统衣衫”描绘的是( ) A.顽固派B.洋务派C.革命派D.维新派【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主要政治派别及其主张。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维新派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派则直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意图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 D2.(2009年济宁模拟)漫画《乌鸦喝水》的场景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次论战中( )A.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B.顽固派与维新派C.改良派与革命派D.顽固派与洋务派【解析】A项中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C项中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D项中争论核心是要不要学习西方,B项核心是要不要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涉及政体性质上的剧变。

【答案】 B3.(2009年郑州市模拟)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B.戊戌变法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C.戊戌变法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D.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宣告维新思想的结束【解析】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但却是君主立宪思想,并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戊戌变法前人们通过维新思想的宣传已然了解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最终虽失败了,但维新思想的影响并未就此结束,而在近代中国形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 B4.(2009年江西金太阳专题卷)《定国是诏》颁布后,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这是因为《定国是诏》( )①准许官民上书言事②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③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④废除科举制度,改试策论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定国是诏》颁布后,开始变法,①②③均为此期间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它们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因此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变法诏书中是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故④错。

【答案】 D5.(2009年沅江模拟)19世纪末,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历史关头,戊戌变法运动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主要是因为它( )①要求救亡图存②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以“后人肯定戊戌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探究能力。

评价历史事件应把其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去。

①②③都是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并且在当时具有进步性,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提倡君主立宪制度而非民主共和制度,故④不符合题意。

本题要求我们在备考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探究能力,多从近代化和文明史观角度分析、归纳问题。

【答案】 C6.(2009年天星网试题调研)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

……我若由他们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 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找准信息点。

“难道一个使馆攻不下来”是指义和团攻打帝国主义列强在北京的使馆这一史实。

【答案】 D7.右图是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

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C.清王朝的抗争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答案】 A8.(2009年烟台质检)“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而且是“分国占据”,由此判断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9.(2009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教学测试)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辞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此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

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帝国主义”“八大王”,据此不难得出该条约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

【答案】 D10.1900年初,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人奏请对义和团“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这一做法的真实目的是( )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合法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解析】“招抚”义和团是清廷对付义和团的手段,其含义是承认义和团运动的合法性,利用义和团的“灭洋”口号,让其在对外斗争中消耗力量。

【答案】 C11.(2009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租界东洋驻重兵,保商何必要连营。

可怜卧榻横陈夜,时听旁人鼾睡声。

”这首近代汉口竹枝词(《东洋兵房》)反映了( ) A.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B.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汉口竹枝词中“租界”“东洋”等重要信息的含义。

租界东洋驻重兵反映了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在中国抢占租借地的现象,故C 为正确答案。

A项反映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B项反映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D项反映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答案】 C12.义和团运动作为一次农民运动,在19世纪末担负起了反侵略和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虽然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但其精神对后人极具激励作用,表现在( )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精神B.爱国主义精神C.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精神D.民主与自由精神【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义和团运动精神对后人极具激励精神,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

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

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

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可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的主张及地主阶级走过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梁思想的核心内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1)(2)问解答的依据是材料,要注意回答问题的概括性和完整性;第(3)问应根据两次运动的特征,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答案】(1)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独特道路:先军工、后民用;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2)定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

(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14.(2009年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一学期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

【解析】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40年3月”进行了分析“当前局势”,从材料中“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分析,可知英国希望所谓的“关系改善”是指通过“和约”形式打开中国的大门,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第(2)问从“瓜分”二字入手,可知时间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后判断当时中国发生的大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等,最后综合分析。

第(3)问可从林则徐禁烟到中外反动力量勾结共同镇压人民运动到成为列强代理人方面分析。

【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变化:清政府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