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赏析(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同的方面: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醉情山水之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是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扩大胸襟,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直抒胸臆、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磊落情怀。《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之比较鉴赏

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因倡议政治改革而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以“朋党专权”等莫须有罪名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同一年,欧阳修上书为范辨诬也遭奸佞打击,由河北转运按察使降为滁州太守。《醉翁亭记》(以下简称《亭》)就是欧阳修治滁年余写下的动人篇章。1406年,范仲淹应被贬岳州的滕子京之约,参照《洞庭晚秋图》,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岳阳楼记》(以下简称《楼》)。两位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庆历新政中又都为引为同志,其作品《亭》、《楼》堪为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鉴赏《亭》、《楼》二文,竞相辉映:一边是秀丽的琅琊风光,水彩画似的,山美情溢;一边是雄浑的洞庭波色,油画似的,水美气壮。

1、《亭》《楼》二文同源于“民为邦本”的儒家进步传统,情雅品高。但《亭》袒露的是物喜心乐、忘却己悲的豁达情怀,《楼》推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太上忘情”的情操修养。

《亭》的文眼是首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此时不超过39岁,却屡自称“翁”,亦幻亦真,亦梦亦醒,心明言醉。他痛心于国弱民穷,一生竭忠尽智,却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因此“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心理年龄大大超过了生理年龄。他面对“蔚然深秀”的林壑,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呼吸着山川田野的气息,融进滁人游众宾欢的境界,不禁暂时忘记了无罪遭贬的个人际遇,沉浸在众乐之中。醉翁之醉乃陶醉之“醉”,而非酗酒之“醉”。欧阳的酒量很小,“饮少辄醉”,可能与他的忧民思想有关。他目睹农民把种出的糯米交官府酿酒,豪绅之门酒香扑鼻,农民却买糟充饥,于是愧疚不已,深深慨叹:“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食糟民》)。他的目光关注着平民百姓,在醉翁亭上追随着与民同乐,难怪在太守醉之前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滁人游众宾欢的情景。山林乐,众人乐,太守乐其乐。治滁年余,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又在《丰乐亭记》中说:“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梅尧臣与欧阳修论诗时说到创作的佳境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乐其乐”三字便蕴含着欧阳修的“言外之意”,此意便是:与民同乐。当然,封建社会是不存在桃花源的,但不念个人坎坷,追求与民同乐,这作为欧阳修的生活理想应该是无可非议的。如果把这种思想比做“秀而繁荫”的琅琊榆,那么那些敲骨吸髓的贪官污吏则是猥琐的狗尾草。

欧阳修为范仲淹辨诬曾上书仁宗,夸赞范是“天下至公之贤。”范文武双全,当年戍守西北,抵御西夏,连敌人都说他“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他这段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如今他神游在岳阳楼上,一脉河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楼》关注的是“迁客骚人”,首先肯定滕子京贬至巴陵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然后把我们领进两种截然相反的湖光水色中,时而让我们“感极而悲”,时而让我们“喜洋洋者”,盘马弯弓,气势蓄足。正当我们触景生情,悲悲喜喜之际,笔锋又陡

然一转,以古仁人为榜样,把我们从物质环境的优劣和个人的得失中超度出来,让我们挣脱名缰利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入忘我无私的精神境界,再以设问句引出画龙点睛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自勉与勉友,决心和不计个人荣辱不忘忧国忧民的古仁人一样完成道德情操上的最高修养,和志同道合者一同走完人生的道路。《楼》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以天下为己任。

2、《亭》《楼》二文都打着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鲜红烙印,骈散结合,语言清新。但《亭》文代山川立言,凭美妙的音乐感见长,《楼》文澄怀观道,以深刻的哲理美取胜。

《亭》文以“乐”贯之,化骈为散,抑扬顿挫,呈现出优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以平声“环”起头,基调为仄声韵,仄声音节“醉”反复了六次,仄声音节“乐”反复了十次,特别是全文403字中仄声音节“也”反复二十一次的做法,更是新颖别致。这二十一个“也”全是助词(相当于歌曲中的衬字),表判断语气的不少,如“环滁皆山也”,显得干净利落;表解释语气的最多,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这里的“也”给人一种恍然彻悟,意韵悠远的滋味。这二十一个“也”写尽淋漓酣畅的欢愉,情郁味醇,从容婉转,一气呵成。欧阳修精通音律,据说当时的歌女不需准备,拿起他填的词仓猝间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诵读《亭》,投入之中不知不觉能产生一种摇头晃脑的唱歌的感觉,仿佛一泓清泉,汩汩地从琅琊山流淌进我们的心田。

《楼》文多四言骈句,且多在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中,第一、五、六段则多散句。骈句排比对偶,整齐匀称,音调铿锵,词藻华美,呈现对称美。散句无拘无束,长长短短,朴素无华,或叙述或感叹或设问或反问,具备自然美。但对称美也好,自然美也罢,目的不是吟赏烟霞,而是为抒写情志服务的。梁实秋说:“一切的散文都是翻译,把我们脑筋里的思想、情绪想象翻译成文字”(《论散文》)。《楼》文就是这种典型的“翻译文字”。范对政治历史和生活现实的思考被形诸于笔墨,什么该悲?什么该喜?为何忧?为何乐?第五段直抒胸臆揭示出超凡脱俗的个人理解。由于北宋王朝的腐败,民族的忧患意识在《楼》文中得到了强化。“忧”字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七次,在跌宕的感情波澜中逐步启发读者忧国忧民,篇末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反问更是发人深省。哲理精辟,但又避免了空洞说教──这就是我们在专心诵读《楼》文之后,掩卷沉思,仿佛有种浩然之气从心底蒸腾而上,从而灵魂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的原因。

3、《亭》《楼》二文同样都擅长抓景物特点,捕捉景物个性。但《亭》文描景绘色用的是连贯式画面组接法,《楼》文用的是象征堆叠式和对比式画面组接法。

《亭》文写四季瞄准春天的野花,夏天的繁荫,秋天的风霜,冬天的涸泉。写野花,让我们闻到“幽香”;写繁荫,让我们触到清凉──“佳木”主要指独特的琅琊榆,高大遒劲,盘根纠节,生于石罅;写风霜,一“高”二“洁”;写涸泉,抹去了水声潺潺,却把溪底石头块块突现出来。春夏秋冬,时序井然,条分缕析。写“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这是中景;“伛偻提携”──白发苍苍弯腰驼背的老人手柱拐杖,蹦蹦跳跳的天真孩子牵在大人手里,吃奶的婴儿被妈妈抱在怀里──这是由中景推出的特写;“往来而不绝”,又拉成全景。这不就是男女老少喜游琅琊山的风光纪录影片吗?

《楼》文写的不是实景,而是面对《洞庭晚秋图》想象出来的幻想和意象,因此采用象征堆叠式的画面来塑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作者先用浓墨渲染洞庭湖黯淡阴惨的“满目萧然”;连绵的霪雨、怒号的阴风、排空的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遥闻巫峡上的“虎啸猿啼”,足见荒凉空旷苍茫;继而又重笔烘托洞庭湖明媚恬静的“心旷神怡”: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沉璧、渔歌。白天,飞在天空的充满活力,游在水里的美丽无比,长在岸上的色艳味浓;夜晚,浮在水面的是碎金子一般的光芒,沉在水底的是璧玉一般的月亮,飘扬水上的是此起彼伏的歌声,极显灿烂欢腾寥廓。范把这两组色彩迥然不同、对比异常强烈的景物组接在一起,产生奇崛感,造成视听上的巨大落差,形成了强大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