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及东南沿海区域的崛起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变迁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变迁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变迁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地理与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变迁,并了解它们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夏商周时期的地理与环境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夏商周三代是主要的统治时期。

当时的中国地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黄河的流域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流经中国北方平原,形成了肥沃的农业区域,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然而,黄河也带来了灾害性的洪水,这给当时的中国古代文明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洪水泛滥使得黄河两岸的居民频繁迁徙,并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鉴于此,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开始修建水利工程,以控制黄河的洪水,并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水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与环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中国逐渐由封建制向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转变。

与此同时,中国的地理与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东部的海洋意识逐渐加强,越国和吴国等东南沿海诸侯国崛起。

他们依靠海洋贸易的发展蓬勃发展,并且逐渐影响到了内陆地区。

海洋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北方地区则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与迁徙。

战国七雄之间的长期战争使得北方地区人口锐减,而骑兵的崛起则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格局。

这一时期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威胁。

三、隋唐时期的地理与环境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理与环境变迁,又为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带来了新的变化。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始修筑大运河,连接黄河与长江,促进了北方与南方之间的交流与贸易。

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中国巨大的陆地交通网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且对文化、艺术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达到了最大,涵盖了现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试论我国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试论我国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试论我国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现在,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都已提前实现,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赢家”。

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有很多,有四个方面的经验非常重要:第一,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际潮流。

邓小平同志以其战略家的超人智慧,在冷战尚未结束之时,就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的重大判断。

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就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牢牢把握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使我国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新的贸易大国。

第二,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

我国的对外开放起始于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及时总结经验,迅速向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推进,逐步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各类特殊功能区,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的“点”、向沿江、沿边的“线”,再向全国范围推进,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主动推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

对外开放并非一条坦途,在遇到困难需要突破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意见,这些讨论和争论对于更好地认识对外开放问题,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对外开放的战略与政策受此影响而摇摆不定,就会产生负面作用。

第四,趋利避害,有效控制风险。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4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4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习目标: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2.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材整理1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

(2)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3)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8“学思之窗”,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提示】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所以国家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实行对外开放。

战略意义:这一举措使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教材整理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设置: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设置: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范围: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

(2)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很大调整,由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制定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强而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充裕,工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因缺乏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东北地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差异以及不同级别开发建设程度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差异巨大。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但耕地却是北多南少,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平原广阔,水陆交通发达,沿海区位优势明显。

中西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敏感而脆弱。

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

2.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中,工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在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大型工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经济发展其他地区是为落后,而在沿海地区,极早开放口岸,招商引资,科技投入较多,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良好的工业技术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其经济发展良好。

而中西部地区始终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所以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此以往对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其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精品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问题: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贸易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是什么时期?2.中国近代史上何时开始采取闭关政策?教师小结: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从明朝中叶开始采取闭关政策。

我国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就与古希腊有贸易往来,到了盛唐时期,已有了“丝绸之路”和七条国际海陆通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是到了明朝中叶,为了躲避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的进犯,采取了消极闭关政策,直到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翻开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篇章。

历史证明了封闭就会落后,开放才能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5.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提示: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宋智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均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问题,这两个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完整的战略格局。

我们要全面理解党中央关于这两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准确把握两大战略各自特点和具体要求,统筹安排实施两大战略的各种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历史演进建国以后,在区域经济总体布局上,我国最初采取的是沿海、内地的“两分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国防备战的需要,又采取了“三线建设”的“三分法”格局,推动了生产力的均衡布局。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开始转向效率目标,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随后沿海经济带由南向北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轴,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随之迅速扩大。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审时度势,在坚持贯彻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同时,又相继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振兴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确定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框架。

金融危机前后,国家纵横捭阖,大手笔规划了20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区,是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其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200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14部委组成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选取了8个省份作为试点先行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2016公需科目继续教育“一带一路”试题及答案

2016公需科目继续教育“一带一路”试题及答案

1.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的战略倡议。

(单选 )A“丝绸之路经济带”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C“一带一路”D“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单选 )A《时代》B《中国》C《东方》D《世界》3.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的贸易交通线。

(单选 )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欧亚大陆4.“一带一路”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

(单选 )A中国智慧B中国担当C中国道义D重大目标5.“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

(单选 )A德国B日本C美国D中国6.文明()是人类历史进步潮流。

(单选 )A多样性B统一性C复杂性D单一性7.马歇尔计划是以()为主导、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

(单选 )A德国B日本C美国D中国8.中国传统上比较重()的感悟。

(单选 )A直觉B理性C伦理型D理智性9.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

(单选 )A和谐统一B征服与改造C合作D独立10.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

(单选 )A和谐统一B征服与改造C合作D独立11.西方文化的源头活水是()。

(单选 )A古希腊文化B雅典文化C东方文化D古代文化12.从()来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中东、非洲的一些国家中,高失业率,高贫困率,让越来越多民众走上极端主义之路,已成为该地区社会动乱一大源头,并对全球其他贫困国家造成“溢出效应”。

(单选 )A经济层面B安全层面C社会层面D家庭层面13.()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

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优惠政策探讨_1

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优惠政策探讨_1

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优惠政策探讨摘要:税收优惠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时期,税收优惠同样要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在分析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崛起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崛起;税收优惠;资源税200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此后每年“两会”期间,代表提案中都有加大力度推进中部崛起的内容。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工作报告提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崛起已成为继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后的第四轮冲击波。

中部地区崛起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税收方面,国家应该给予其优惠。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税收优惠效用分析(一)东南沿海地区的税收优惠效用分析东南沿海地区不仅享受着国家规定的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旅游度假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而且还有专门的税收优惠规定,如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浦东新区等专项税收优惠政策。

自国家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迅猛扩张,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

同时,大量的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由于政策的照顾而迅速成长。

(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效用分析从2001年1月1日起,重庆、广西等西部12个省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西部投资减征企业所得税;民族自治地区减免企业所得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公路建设免征耕地占用税;进口自用设备免征进口增值税、关税。

由于国家对其实行了政策照顾,特别是税收优惠,西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福建各大产业比较发展趋势

福建各大产业比较发展趋势

福建各大产业比较发展趋势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省份之一。

福建省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崛起,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沿海经济开放试验区。

福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其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

本文将对福建各大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一、制造业福建省的制造业一直是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福建的制造业以轻工业为主,如纺织、服装、鞋类、电子和机械制造等。

制造业在福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技术制造业的崛起: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福建省开始注重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

例如,福建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最重要的制造业之一。

福建省有着丰富的电子元器件和成品生产基础,目前正在加快培育大型集成电路、光电子和新型平板显示等高技术制造业。

2. 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互联网对经济的普及和冲击,福建省制造业也在积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

福建省鞋类、纺织和电子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3. 绿色制造业的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资源的有限,福建省的制造业也在积极发展绿色制造业。

福建省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制造业中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服务业福建省的服务业在福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旅游、金融和物流等服务业。

福建省的服务业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旅游服务业的繁荣:福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服务业一直是福建省的优势产业。

福建各地积极开展旅游开发与推广,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福建旅游观光,促进旅游经济的繁荣。

2. 金融服务业的创新:福建省的金融服务业也在积极创新发展。

福建省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贷款、保险、证券、投资等,为福建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新中国七十年形成的中国特色外贸发展道路

新中国七十年形成的中国特色外贸发展道路

新中国七十年形成的中国特色外贸发展道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外贸领域走过了七十载的历程。

在这7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外贸逐渐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程度极高的制造业大国和全球贸易额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特色的外贸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阶段:闭关自守期(1949-1978)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战争与重建时期,国内经济极其落后,贸易进出口基本靠自给自足。

1950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全面的封闭经济政策。

19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疏通外贸大门,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等引进政策,逐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力度。

尽管这个时期的外贸政策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设备的引进和外贸关系的建立上,外贸的基础工作打下了培育人才、增强技术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等基础。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外贸政策开始向国际化方向转变。

出口贸易成为国计民生事业,输出的商品以轻工为主,并开始对外国投资。

198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实行外汇特权制度,大力扶持出口。

同时,制定《外商投资企业法》吸引外资并逐步开放市场。

1987年起,中国开始落实市场化改革新政策,加速了外贸工作的进程。

这个时期是中国特色外贸发展道路最初步的阶段,通过基础能力的提升和制度性改革的推进,外贸贸易额不断增长,打下了中国外贸发展稳固的基础。

第三阶段:外向型经济崛起期(1992-2000)这个时期的中国非常稳定和平,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快,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规模和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的代表性经济活动。

同时,1992年实行的“东南沿海经济开发计划”成为中国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之前,中国以出口贸易为主,以劳动密集制造业为主要支撑,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家。

第四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快速发展期(2001-2010)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启了更广域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

改革开放30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改革开放30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改革开放30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八闽大地日新月异,福建人民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如今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磅礴的气势,壮丽的风姿,崛起在祖国的东南。

本文从经济发展、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基础建设、区域经济、民生状况、创新能力和社会事业八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辉煌成就。

30年来,福建经济发展成就辉煌,对内改革成效显著,对外开放硕果累累,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生状况极大改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事业日益进步。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几千万八闽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八闽大地日新月异。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山区,一排排新厂房拔地起,一个个大项目立标杆;出行方便了!公路突破瓶颈,形成“四小时交通经济圈”;用电充裕了!城市不再拉闸限电,农村也实现了户户通电;福建的整体实力提升了!GDP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居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1位,人均GDP从居全国的第22位上升到第8位。

……八闽,在跨越式地发展着。

30年来,福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0年来,福建人民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如今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磅礴的气势,壮丽的风姿,崛起在祖国的东南。

一、经济发展成就辉煌(一)经济实力迅速增强1.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1979年至1984年,每年增量在10亿元以上;1984年至1990年,每年增量在20亿元以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经济总量快速增加。

1993年和1995年,全省生产总值分别越过1000亿元和2000亿元大关,之后各用3年的时间分别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和5000亿元的台阶,2005年跨越6000亿元,2006年跨越7000亿元,2007年跨过8000亿元跃上了9000亿元,生产总值达9249.13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深圳中考初三历史考纲

深圳中考初三历史考纲

中国历史与文化1.我国境内几个重要古人类遗址的区域位置。

元谋人。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定居生活。

2.黄帝、炎帝和华夏族。

禅让制。

3.夏朝的建立(前2070年)。

商代甲骨文。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4.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的特点。

孔子和儒学。

商鞅变法的意义。

5.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立秦朝。

汉武帝的“大一统”。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6.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对峙。

赤壁之战。

北魏孝文帝。

7.隋朝结束南北对峙局面。

大运河。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繁盛。

唐朝的起止时间。

雕版印刷术。

8.北宋、辽、西夏对峙。

南宋与金的对峙。

元的统一。

宋元科技与海上贸易。

9.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清朝的疆域和闭关自守。

清朝的起止时间。

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

10、中国古代历代政权更替顺序。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

1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

洋务运动的主张和代表人物。

12、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的影响。

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

戊戌变法。

同盟会的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主要领导人。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1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的时间、口号和历史意义。

1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和国共合作的破裂。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九一八事变。

长征和遵义会议。

1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6、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

三大战役的名称。

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覆灭。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18、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两弹一星”。

19、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

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21、“一国两制”的提出。

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世界历史与文化1.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

历史与社会_浙教版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

历史与社会_浙教版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

历史与社会_浙教版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对照考纲复习资料(按照书本顺序)--------第三次月考范围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P4—P7,P32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②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推动下,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③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苏、反共。

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北约与华约的建立2、冷战:3、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或冷战结束的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

②“冷战”表现①“冷战” 含义: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开始标志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美苏争霸(主要形式)“两极”对抗:如杜鲁门主义;建立起柏林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展开军事竞赛(核竞赛)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的建立时间:1949年4月为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目的:联合西欧,对抗苏联“北约”的建立时间:1955年5月为首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目的:与美国和西欧抗衡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4、北约和华约: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简表名称全称建立时间组成国家性质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 美国为首的西方12个国家军事政治集团华约华沙条约组织1955 苏联为首和7个东欧国家(8个)军事政治集团5、冷战的表现:(1)柏林墙的修建;(2)美苏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4)美国侵越战争、侵朝战争。

6. 古巴导弹危机漫画:1)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左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右边:美国总统肯尼迪.2)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态势: 美苏争霸,双方力量均势,战争一触即发.优势:美国占优势.3)为何未发生大战? 因为双方力量均势,都拥有核武器,双方不敢轻易动武.7.杜鲁门主义:(1)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全面“冷战”的开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1、土地改革:为巩固政权,新中国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将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2、朝鲜战争:时间:1950—1953年。

原因:1950年朝鲜爆发内战。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参战军队:联合国军(克拉克)、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与朝鲜人民军。

结果:1953、7,美国被迫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中朝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意义:捍卫了中朝两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朝鲜战争时,美国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干涉我中国内政。

3、三大改造时间:1953年至1956年底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结果: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年原因:由于对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认识不足,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急于求成,出现了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冒进倾向,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

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严重地破坏我国的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5、两弹一星:目的: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

内容:原子弹(1964.10.16)、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70)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英雄模范: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6、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影响。

(1)起止时间:1966年——1976年(2)原因:毛泽东错误地估计阶级斗争的形势,党的民主集中集中制的原则被破坏,被林彪和江青等反党集团利用。

浅谈四大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四大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在四大区域发展中,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领跑全国,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西部地区大开发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东北地区振兴引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四大区域发展中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但是,四大区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問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也是区域发展一个重要的层面,不仅从经济层面且集中了区域发展中各层面的问题。

标签:区域发展;发展战略;均衡化;转型发展;协调发展第一章四大区域发展发展成果第一节东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一直在全国经济社会中肩负率先发展的庄严使命,同时,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2年,东部地区以占全国9.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38.2%的人口,产生了全国51.3%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84.6%的进出口总额和53.3%的财政收入。

因此,促进发展基础比较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对加快全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沿海的地理优势,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

第二节中部崛起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标志着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了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西部崛起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东南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物流一、地区概况东南沿海地区——从山东半岛以南到广西一线的沿海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还有海南。

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浙、赣、湘、黔诸省接壤;南接越南。

同香港、澳门毗邻,又与台湾隔海峡相望,靠近东南亚,地处经济活跃的亚太经济圈中部。

因此,具有利用海外资金、技术显著优势,在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与物流合作方面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东南沿海的五个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的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1990年成立的海南省,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实力发展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未来发展中,东南沿海区域会发展成国际经济实力较为先进的区域。

二、厦门物流发展现状厦门市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是中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

厦门依托闽西南五地市,背靠八闽大地,辐射浙赣粤部分区域,面向台湾,遥望东南亚,历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和交通口岸,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经济状况2013年,厦门市经济实现稳中增效,健康平稳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居全省九地市首位东南沿海的五个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的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1990年成立的海南省,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实力发展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未来发展中,东南沿海区域会发展成国际经济实力较为先进的区域(二)支柱产业电子、机械、化工是厦门的三大支柱产业。

厦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10年来,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物流业已成为继机械、电子、化工后厦门市的又一支柱产业。

(三)物流企业随着厦门物流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物流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纷纷看好厦门物流业的发展,并落户厦门。

联邦快递、DHL、TNT、日通、新加坡叶水福、港中旅华贸、中远、中海、中外运、中邮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纷来厦投资经营物流业,其成功的经营模式和出色的经营业绩,对促进和推动厦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东南沿海经济

东南沿海经济

考纲要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1)、东南沿海地区地理范围:我国的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2)、崛起的时间: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3)、崛起的原因:①水陆空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②内地资金、劳动力和科技人才的涌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位置的优越性④国家政策的支持(4)、东南沿海的五个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的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最早);1990年成立的海南省,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设经济特区的目的:以多种形式吸引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5)、东南沿海区域的地位:①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最集中的地区。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此地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地区,它与长江三角洲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

(6)、两次创业:①第一次创业:1978年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②第二次创业:20世纪90年代,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中国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产地。

深圳股市与上海股市并列成为中国两大股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

(2)、人民代表: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

(3)、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是我国的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主要职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立法权、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选举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任命其它重要组成人员。

(5)、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力。

(6)、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沙场练兵考点5 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1、下列有关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是一个幅员辽阔、海陆兼备的大国B.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且人均占有量大C.1978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崛起D.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是“十五”期间西部开发的重点项目2、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3、“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1940年的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人物之口?()A.英国丘吉尔B.苏联斯大林C.德国希特勒D.中国蒋介石4.家住广东省的李丽同学暑假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并进行社会调查。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答题模式⾼三地理组2008.12.17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了“西部⼤开发”,21世纪初提出了“中部崛起”,中部、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持,缓解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的趋势。

近年来,对某⼀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条件分析出现的频率较⾼,考⽣在答题时常出现纰漏的现象,这⾥的区域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城市群、城市新区、开发基地等具有⼀定影响范围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

以下以我国经济特区之⼀的海南岛为例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地理区位优势:其中相互位置的分析,要简明扼要地阐述该区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关系。

2、资源优势:(1)⽓候资源:光照——热带北缘,年⽇照时数⼤于2000⼩时,光照充⾜;热量——积温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温超过16 ℃,夏季⾼温,最热⽉⽓温在25 ~29 ℃之间,可以⼀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效农业,是我国栽培橡胶的最适宜地区,也是我国唯⼀可种植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的地⽅。

(2)⼟地资源:地形——近似椭园,中间⾼四周低,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

⼟地利⽤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然基础。

(3)⽣物资源: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的热带物种基因库。

在原始的热带⾬林和热带季⾬林中,⽣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

有利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海洋⽣物资源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0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100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

⽣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等,是海洋⾼⽣产⼒区和⽣物多种性区,可提供⾷品资源,并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4)海洋渔业资源:渔场⾯积⼤,近30万平⽅千⽶,渔类品种多,800种以上、⽣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积⼴⼤,港湾多,适于发展⼈⼯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论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论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论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熊月之 潘君祥 沈祖炜 罗苏文东南沿海地区习指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上海四省一市地区。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缘,面向辽阔的海洋,背倚广袤的腹地,是中国的精粹膏眼之地.东南沿海城市,南起广州、澳门、香港,中经汕头、潮洲、漳州、厦门、石狮、泉州、莆田、福州、瑞安、温州、宁波、杭州,北至上海、连云港,宛如一串璀灿的明珠,散布在新月形的海岸线上,构成一组特色鲜明的城市系列。

这些城市的历史、规模参差不齐,有的久远,有的年轻,有的硕大,有的小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与外部世界联系越密切,中国对外开放度越大,这些城市越繁荣。

当历史翻到近代一页时,当内陆城市汉唐辉煌不复存在、运河城市繁盛气象日趋式微之时,东南沿海城市虽屡遭欺凌,迭受创伤,但老城新生,新城崛起,巨埠耸立,大港庞然,形成包括国内首位都市、全国外贸中心、区域经贸中心等功能互补的组合武城市带,显示出蓬勃的生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更使这些城市平添生气,活力大增,辟特区,建大港,引外资,新招迭出,气象万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前程似锦。

东南沿海城市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扮演着联系中外的桥梁、吸收外资的基地以及先行官、排头兵、试验场等诸多重要的角色。

其作用,其特点,其地位,其走向,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全国重视,世界注目,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本书无法对上面述及的城市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一一作系统的研究,我们只是选择了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作为剖析的对象。

一、自然地理与历史特点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制约着人们的生理机能、地区植被,构成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明发祥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五口所在地处于文明的边缘地带。

最初的农业和定居聚落的出现,使先民们结束采集、渔猎、居无定所的谋生方式,从那些依河傍湖的村落中诞生了城市的雏型。

东南五口所在地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之处在于:首先,地处沿海冲积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适于农业生产.上海位于低江三角洲东缘,宁波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福州在闽江下游福州平原,广州跨珠江三角洲的珠江南岸,厦门是闽南沿海岛屿.这一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水热条件适中,四季分明,作为东南丘陵的零星绿洲,东南五口周边地区较早得到开发,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或三熟。

广东自贸区研究范文

广东自贸区研究范文

广东自贸区研究范文引言:自由经济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在特定区域实行与国际接轨、比较自由的经济制度和政策。

它以开放、自由、便利为特点,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外资和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通过成立广东自贸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吸引更多外资和人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广东自贸区的背景和意义广东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贸区的设立将进一步提升广东在国内外间的开放程度,促进经济发展。

自贸区将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人才,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同时,自贸区还将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优化贸易便利化程序等方式,加快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增加对外合作机会,提高珠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

二、广东自贸区的政策措施广东自贸区将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吸引外资和人才。

首先,自贸区将放宽外资准入条件,鼓励外商投资。

其次,自贸区将推出更加优惠的税务政策,降低企业负担。

此外,自贸区还将简化外贸流程,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最后,自贸区将推行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工作。

三、广东自贸区的发展前景广东自贸区作为中国的经济重要窗口,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广东自贸区将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其次,自贸区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外资和人才,推动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最后,自贸区将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引领经济创新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结论:广东自贸区的设立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契机。

自贸区将通过深化、加强创新,进一步推动广东的经济发展。

同时,自贸区也将带动珠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推动整个南方经济的崛起。

广东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将为其他省份和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全国自贸区建设的进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自贸区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重要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珠江流域 A-珠江三角洲
位于A区域的两个经济特区是? 位于A区域的两个经济特区是?
深圳、 深圳、珠海
A B C
二、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1.东南沿海区域范围: 1.东南沿海区域范围: 东南沿海区域范围 福建省( 广东省( 海南省( A-福建省(闽) B-广东省(粤)C-海南省(琼) 2.东南沿海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 2.东南沿海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 靠近哪几个经济发达区域?带来何种便利之处? ①靠近哪几个经济发达区域?带来何种便利之处? 靠近哪些海域?又有何好处? ②靠近哪些海域?又有何好处? 我国华侨主要分布在哪一区域? ③我国华侨主要分布在哪一区域?
简答: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简答: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从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两大方面作答) (从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两大方面作答)
答:原因有: 原因有: 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 ①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 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 才; 地处东南沿海,海陆交通便利,便于发展对外贸易; ②地处东南沿海,海陆交通便利,便于发展对外贸易; 毗邻港澳台,便于经贸往来; ③毗邻港澳台,便于经贸往来; 海外华侨多,便于吸引外资; ④海外华侨多,便于吸引外资;
根据右边“经济特区示意图”,将我国五大经济特区 根据右边“经济特区示意图” 按地理位置由北向南排列, 按地理位置由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 A 汕头、厦门、深圳、海南、珠海 汕头、厦门、深圳、海南、 B 厦门、深圳、汕头、珠海、海南 厦门、深圳、汕头、珠海、 C 汕头、厦门、深圳、珠海、海南 汕头、厦门、深圳、珠海、 D 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海南 厦门、汕头、深圳、珠海、
温故而知新 1、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 、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
1979年 1979年
2、具体地点: 安徽凤阳小岗村 、具体地点: 3、改革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内容: 4、作用(意义) 、作用(意义)
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A
B
C
上图A C为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 分别是? 为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 上图A B C为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A-香港(港) B-澳门(澳)C-台湾(台) 澳门( 台湾( 香港( ①靠近港澳台 有利于吸引外资 有利于产品的出口

②靠近哪些海域?又有何好处? 靠近哪些海域?又有何好处? 广东靠近南海, 广东靠近南海,福建靠近台湾海峡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美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称: 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中考考点: 中考考点: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阅读课文P23第 阅读课文P23第3、4段,思考下列问题,找到答案,并 P23 思考下列问题,找到答案, 做好标记 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哪一区域开始推行的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哪一区域开始推行的? 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哪一区域开始推行的? 2.“经济特区”设立的得益于哪一次会议? 2. 经济特区”设立的得益于哪一次会议? 经济特区 3.中央决定设立特区是哪一年 中央决定设立特区是哪一年? 3.中央决定设立特区是哪一年? 4.设立特区的目的是什么 设立特区的目的是什么? 4.设立特区的目的是什么? 5.什么是 经济特区” 什么是“ 在哪里? 5.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6.特区的成功及迅速发展 特区的成功及迅速发展, 6.特区的成功及迅速发展,对于全国的改革与开放有 什么积极意义? 什么积极意义?
5.2001年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面融 5.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面融 ), 入国际社会
课堂练习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从边陲小镇发展为繁 华大都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华大都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图1中所标的 中所标的 序号代表深圳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③ ④ D ④ ②
6.五个经济特区在地图上的准确位置: 6.五个经济特区在地图上的准确位置: 五个经济特区在地图上的准确位置
A B
C 三个省级行政区及其简称? A B C 三个省级行政区及其简称? A-福建省(闽) B-广东省(粤)C-海南省(琼) 福建省( 广东省( 海南省(
(最靠近台湾的是福建省) 最靠近台湾的是福建省)
环渤海地区
长 三 角
闽三角
珠三角
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 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浦东 开放区
内地
从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沿海、沿边、沿江、 从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沿海、沿边、沿江、 内陆中心城市扩展,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 内陆中心城市扩展,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 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A-深圳(与香港相邻) 深圳(与香港相邻) 珠海(与澳门相邻) B-珠海(与澳门相邻) 深圳与香港相邻 珠海与澳门相邻
A B
四个城市是? A B C D 四个城市是? A-珠海 B-澳门 C-香港 D-深圳

② A
为我国哪一流域水系图?长江?黄河? 上图①为我国哪一流域水系图?长江?黄河?还 。。。图 处入海口区域称为? 是。。。图②中A处入海口区域称为?
一、经济特区
1.设立的背景: 1.设立的背景: 设立的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设立: 2.设立: 设立 在东南沿海设立五个经济特区 深圳、 珠海、 1980年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 ④厦门 (1980年) 广东省 福建省 海南省(1988年 ⑤海南省(1988年) 3. “特”在哪里? 特 在哪里? 采取一些灵活和特殊的经济政策(例如: 采取一些灵活和特殊的经济政策(例如:15℅的企 的企 业所得税甚至是免税) 业所得税甚至是免税)
作业: 作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小测

图1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是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B C D 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引进外资 扩大对外贸易, 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 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3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 改革开 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 年来 因为东南沿海地区 ①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②是经济特区的所在地 ③长江流域的经济重心 ⑤毗邻港澳台和东南亚 A ①⑤ B ①②⑤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④能源资源丰富

发达的海上交通, 发达的海上交通,便于对外贸易
③我国华侨主要分布在哪一区域? 我国华侨主要分布在哪一区域? 东南亚 有利于吸引外资(特别是华侨的投资) → 有利于吸引外资(特别是华侨的投资) 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3.东南沿海区域崛起的原因?(归纳) 3.东南沿海区域崛起的原因?(归纳) 东南沿海区域崛起的原因?(归纳 政策优势: 政策优势: ① 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吸引了大量的 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 资金和人才; 资金和人才; 地理优势: 地理优势: ②地处东南沿海,海陆交通便利,便于发展 地处东南沿海,海陆交通便利,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 毗邻港澳台,便于经贸往来; ③毗邻港澳台,便于经贸往来; 海外华侨多, 便于吸引外资; ④海外华侨多, 便于吸引外资;
经济特区内实行灵活的、 经济特区内实行灵活的、特殊的经济政策
4.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4.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①引进外资 ②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③扩大对外贸易 经济特区所起的作用: 5. 经济特区所起的作用: ①“示范”作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展示改 示范” --改革开放的 示范 作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革开放成绩的窗口。 革开放成绩的窗口。 辐射”作用--对外开放的推进作用、 --对外开放的推进作用 ②“辐射”作用--对外开放的推进作用、特区经济 的辐射作用 ③“引领”作用--引领内地走向共同富裕 引领”作用--引领内地走向共同富裕 --
厦门
Hale Waihona Puke 汕头 深圳 珠海 海南广东省境内的特区是? 靠近台湾最近的特区是? 广东省境内的特区是? 靠近台湾最近的特区是?
深圳、珠海、汕头(广东);厦门 深圳、珠海、汕头(广东);厦门 );
中国卫星图
深圳的位置
B两个特区分别是 两个特区分别是? A B两个特区分别是?与哪 两个特别行政区相邻? 两个特别行政区相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