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及同步习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及同步习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

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

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

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

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

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

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

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

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

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考题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七年级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早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2.与“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为哪一项A.须晴天,看红装素裹,格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分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颔联是最能表现禅寺后院环境特点的一联。

其意为一条波折的小道通向清静的远方,那边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依据诗句意思,再联合“幽 " 和“深”两个重点词,能够得出幽静沉寂的特点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缄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前句写万物静寂无声,后句写钟磬之声,此处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切合这个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1 幽静沉寂 2.C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边对这首诗歌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首诗向来被誉为歌唱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睁开,热忱赞叹了泰山的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特艳丽的风景。

B. 这首诗写景富裕层次,从近望到眺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神气艳丽,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C.“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 " 是实写,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奇特艳丽。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衬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矗立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剖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分析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本诗一共四联,据其内容可知,第一联为眺望,第二联为近望。

第为细望,最后一联为梦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1.颔联写了什么2.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听写的内容.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与你初中学过的用了同一种手法的一首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什么1.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环境.2.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3.衬托.《鸟鸣涧》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附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附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附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曲径通幽”源自“竹径通幽”一词,意思是。

(2分)
 7、“潭影空人心”流露的诗人思想是。

(2分)
 参考答案:
 6.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2分)
 7.摆脱尘世一切烦恼(或超凡脱俗)、遁人空门(2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分)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C.说:通“悦”,高兴
 D.见:通“现”,出现
 10.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诗题,《唐诗三百首》作破山寺后禅院。

曲,一作竹或作一。

照,一作朗或作耀或作明;通,一作遇;花,一作草;俱,一作都或作皆;惟闻,一作惟馀或作但馀。

文译:大清早就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才照到树林的高处。

弯弯曲曲的路通向幽邃的地方,禅房藏在花木深处。

照在山上的阳光使得鸟儿性情喜悦,水潭的倒影使人们心情空明。

此时此地所有的声音都寂静了,唯独听到寺里敲响起钟磬的声音。

欣赏:首联,不用对而对仗,为流水对。

清晨、古寺是主题,全诗就写清晨古寺见闻,二句就抓写景象细节,类似抓拍。

初日写清晨,高林含古寺,全句写清晨古寺。

颔联,一笔写下去,流水似的,称十字句。

若是对,称十字对或流水对。

应对没对,被首联提前对了,为偷春体。

曲、幽、深写古寺到位,不露痕迹,难怪欧阳修激赏。

颈联,写山水。

实写山和鸟,通过鸟悦来写,鸟悦则鸣,暗含清晨鸟叫声音。

虚写水和人,一虚潭影,二虚人心,三虚空字。

通过曲径,已到后禅院,所以很多人读出禅意。

尾联,前面都是所见,此写所闻。

似乎矛盾,七句写没声音,八句写钟磬音。

其实前诗句悦鸟性,我理解为是有声音的,后来没声音了,就到了万籁俱寂,后又有了钟磬音,这样解读就没有矛盾,中间有一停顿的无声世界。

细释:本诗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为偷春体(又名偷春格或换柱对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偷春体。

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

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

本诗颔联为蜂腰体(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蜂腰体。

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

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沈括《笔谈》以次联不对者为蜂腰。

本诗颔联为十字句,即流水句。

宋严羽《沧浪诗话》和魏庆之《诗人玉屑》:有十字句(常建“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也)。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全诗翻译赏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全诗翻译赏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全诗翻译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译文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全部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身边乃至整个世界是那样的清净,只偶尔听到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慢的钟磬声【词语解释】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⑴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地为“丛林”,此有称颂禅院之意。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空人心: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此都寂: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这里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钟磬音: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

以写景表达“禅意”,独突一个“静”字。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1)你认为颈联的“诗眼”是哪些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2)你认为尾联两句有矛盾吗?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关系?(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1、(1)诗眼是悦、空两个字。

这两个字准确的表现了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创作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中考链接: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一作: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余)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指钟、磬之声。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

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
1。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一、选择题(1 - 10题)A.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

B. 诗中“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C. 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进入古寺。

D. 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寞的氛围。

解析:D。

全诗营造的是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而非凄清、寂寞。

诗中描绘的古寺环境静谧、空灵,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句都体现出一种清幽之感。

2.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这两句诗中的“入”和“照”有何妙处?()A. “入”写出了古寺的幽深,“照”写出了阳光的强烈。

B. “入”点明了诗人进入古寺的动态过程,“照”写出了阳光投射在树林高处的情状,为下文描写古寺的清幽做铺垫。

C. “入”和“照”只是简单的动作描写,没有特殊含义。

D. “入”表示一种被动进入的状态,“照”强调阳光的普遍性。

解析:B。

“入”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进入古寺的过程,有一种动态感;“照”字准确地描绘出清晨的阳光洒在高林上的景象,这种阳光初照高林的描写,为后面展现古寺清幽宁静的环境做了铺垫。

3.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中“曲径”“幽处”“禅房”“花木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A. 幽深、静谧、空灵的意境。

B. 荒凉、冷清、孤寂的意境。

C. 热闹、欢快、活泼的意境。

D. 昏暗、压抑、沉闷的意境。

解析:A。

“曲径”蜿蜒曲折通向幽静之处,“禅房”隐藏在花木深处,这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且空灵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

4. 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理解正确的是()A. 山中的风光让鸟儿愉悦,潭水的倒影使人内心空灵。

B. 山上的光线让鸟儿高兴,潭水的影子让人心生恐惧。

C. 山的景色使鸟儿的性格变得愉悦,潭水的影像使人心变得空虚。

D. 山光和潭影是一种对比,表现出鸟儿和人心的不同状态。

解析:A。

此句中“悦”是使动用法,使……愉悦;“空”也是使动用法,使……空灵。

山中的美景使鸟儿欢快愉悦,潭水清澈,潭中的倒影使人的内心变得空灵,表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