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介绍一、动作缠绕,式式相连就是运动如缠丝,在缠丝运动过程中不得断劲。
断劲有了空隙,失机失势是病。
因此,在运动中一式结束,要用折叠手法转换接下一式,使动作之间没有断续处。
二、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初学太极拳一定要求慢,动作慢了才有建立动力定型和纠正姿势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随的地方。
随着动作的熟练,可以加快速度。
转关折叠处要慢,体现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留恋缱绻,过了转关处,就要加快速度,当运劲到落点时最快。
快慢相间也是人的天然本能,既是保健的需要,也是技击不可少的。
三、对称协调,姿势圆满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意欲向下,必先寓下。
二是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三是前进之中必有后撑。
四是上下左右,相吸相系。
五是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四、腰为主宰,节节贯串以上几点是,只有严格做到这几点,才能真正达到练拳保健,健体强身的目的。
练陈式太极拳如何做到周身放松一是从正中求松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上寻求。
否则容易出现松懈、松斜。
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二是从慢中求松练陈式陈式太极拳的时候,要求快慢相结合,所以初学者在练习的时候,如果无法达到放松,那么就必须要学会慢练。
从慢中才能逐节检查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程度,细细品尝放松的味道。
三是从缠绕中求松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从缠绕之中求放松,因为陈式太极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
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
直来直去的动作则很难育松。
四是从关键部位入手,寻求节节放松比如把松肩与坠肘、塌腕结合起来,做到节节松沉,节节贯串。
从蚕蛹、毛毛虫的蛹动状态中去悟节节松动的规律。
五是从紧中求松陈式太极拳要求全身各个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盘的支撑负担。
因此,上盘中盘的松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
实践证明,拳走低架最有利于增强下盘的稳固,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
陈氏太极拳心得
陈氏太极拳心得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拳术,陈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一种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功而闻名于世。
在我多年的太极拳修炼中,我对陈氏太极拳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心得,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陈氏太极拳的特点、修炼方法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以慢、柔、圆、粘、黏、连、缠、挤、按、扑等动作为特点,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功的发挥,使拳法显得悠然自得、内外兼修。
陈氏太极拳注重以意导气、以气导动,通过身体的轻灵和柔软的动作,达到调节身心、强化体质的效果。
此外,陈氏太极拳还注重以意驭力,通过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显得凌厉有力,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二、陈氏太极拳的修炼方法1. 基础功夫:陈氏太极拳的修炼首先需要打好基础功夫。
包括站桩、调息、行气、练习太极拳套路等。
通过站桩可以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平衡,提高内力的积累;通过调息和行气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和灵便性;通过练习太极拳套路可以熟悉拳法的动作和套路的联贯性。
2. 慢练:陈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慢练,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力的发挥。
在慢练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呼吸的平稳,通过意识的引导,使动作显得流畅自然。
3. 内功修炼:陈氏太极拳注重内功的修炼。
包括调息、行气、站桩等。
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的能量流动,增强内力的积累和发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便性。
4. 对练:陈氏太极拳的修炼还需要进行对练。
通过与他人进行对练,可以检验自己的拳法是否准确、流畅,并且可以学习到对方的拳法特点和技巧。
三、陈氏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益处1. 强体健身:陈氏太极拳的修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和灵便性,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通过调息和行气,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增强体质。
同时,陈氏太极拳的慢练动作可以锻炼肌肉和骨骼,增强身体的力量和耐力。
2. 改善心理健康:陈氏太极拳的修炼需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呼吸的平稳,通过意识的引导,可以调整情绪和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
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
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
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
其核心就在于“自缠”。
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
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
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
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由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创老架路五套,后来又增新架路二套。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的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疾速紧凑,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显刚、快、脆的特点。
要求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
粘贴缠绕,借力制动,舍已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陈式太极拳有以下八个特点:
1、意气运动——将意识贯注于动作之中,注意力专一,坚强活泼无滞。
2、弹性运动——身肢放长,加强全身的弹性,气沉丹田,含胸塌腰,以手领劲,坠肘沉肩。
3、螺旋运动——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和旋腰转脊,连贯如一。
4、虚实运动——调整虚实,使内劲中正无偏。
5、节节贯串——发内劲使全身关节依次到达需要的目标。
6、一气呵成——使内劲连绵不断,达到“周身一家”。
7、刚柔相济——化去僵硬劲,让刚到极点而成柔,柔到极点而成刚。
8、快慢相间——慢为快用,作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其中5、6是一个特点的两阶段;7、8是对立统一。
陈式太极拳特点
陈式太极拳特点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所创。
他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性的创作了这套具有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内外兼修特色的拳种,故名太极拳。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习练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言语说‘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陈氏太极拳六大特性: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
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
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
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好像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的特点1、刚柔相济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确把刚劲和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的始终。
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的标准。
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标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技击的实用价值。
只有刚柔相济,在实践上才有较高的意义。
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2、快慢相间快慢相间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节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
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
这样,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
从技击上看,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利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并且有利于迷惑敌人。
正如陈鑫所云:“虚拢诈诱,只为一转。
”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节。
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
习拳时必须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
练单式则必须快,快方可练速度,练力量,以增功力。
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
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3、阴阳相合宇宙万物皆具阴阳,都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之属性,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的运动规律,天地人都无不受着这个规律的制约。
这种规律也存在于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
人的生理、病理、生长、消亡都无不存在着这种周期运动的规律性。
阴阳五行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因此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处处都会体现阴阳,只有坚持努力练习,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度境界,才能全面发挥太极拳真正的作用,正所谓陈鑫之精辟论断“…唯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陈氏太极拳及其主要特点: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那么可练低架子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讲解:第一式:太极起势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
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间轻抵上颚,二目平视。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一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缘、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二目平视。
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到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
周身放松,气沉丹田,降于涌泉,屈膝松胯,下沉时呼气。
此时脑空心静,思想高度集中,心中无一所念,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松肩沉肘: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屈膝松胯,两脚踏实,二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弛下降,促使心气下降,切忌肩上耸,横气填胸。
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身体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二目平视。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裆部要松、虚、活。
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
此动呼气。
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缠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要求:上掤转体时,要结合裆腰劲,松胯塌腰,劲贯手掌。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一、引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
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
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
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
陈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
陈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陈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练好陈氏太极拳26式必须要过三关初习太极容易半途而废,二是习练半年要过枯燥关每日按时重复演练,易因感觉枯燥无味而放弃,三是一年半后要过气馁关。
以下,店铺为大家介绍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陈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1、快慢相间快慢相间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我们在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时候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
这样,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
从技击上看,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利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并且有利于迷惑敌人。
正如陈鑫所云:“虚拢诈诱,只为一转。
”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节。
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
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时候必须要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如果练习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
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
2、刚柔相济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确把刚劲和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的始终。
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的标准。
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标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技击的实用价值。
只有刚柔相济,在实践上才有较高的意义。
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3、阴阳相合宇宙万物皆具阴阳,都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之属性,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的运动规律,天地人都无不受着这个规律的制约。
这种规律也存在于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
人的生理、病理、生长、消亡都无不存在着这种周期运动的规律性。
阴阳五行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
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1、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即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行动。
2、练太极拳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3、练太极拳要“以气运身”,但是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的如何运行,而要意注于动作之中。
4、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
5、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与另外七大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特点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1、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做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的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放长。
2、太极拳的�蚓⑸�于弹性,而弹性生于身肢的放长。
3、含胸要求胸部即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部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
不可误认驼背为拔背,因为背驼就会前胸凹进,这样就会失去前胸的支柱作用。
4、沉肩的主要作用是使臂部与肩部因下塌而接牢,臂与肩接牢才能使臂生根。
5、坠肘可使肘部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手臂的螺旋缠丝运动就是以坠肘做中心的。
6、坠肘与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7、开胯,屈膝的旋转,就是使腿部放长,用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
当腿部外旋时,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
八门劲别与弹性的.�蚓�1、太极拳要求用意而不用拙力,并不是说用意不用劲。
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
2、八门劲的实质就是一个“�颉本�,其它七种劲别只不过是因为方位和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谓。
陈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陈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太极拳是在行动中练(动中求静),因此名之为意气运动,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奉令而行,先意动后形动,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久练后气才能收敛入骨,在练太极拳时必须做到形如搏兔之鹰,神似捕鼠之猫,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
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松腰圆裆,开胯屈膝是腿部放长;这一系列放长,又促成了全身放长使身肢产生弹性,形成棚劲。
身肢放长引起肌肉收缩和放长,可使体内血管畅通,消耗与吸收更多的氧气,促进新陈代谢。
太极拳由八门劲别构成,即棚、捋、挤、按四正劲,采、挒、肘、靠四隅劲,实质上主要是绵软不断的弹簧劲--棚劲,要练棚劲,首先要摧毁人身上原有的僵硬劲,旧劲不去新劲不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化硬为柔阶段时间需要3年左右,这样可以柔得更透,在行拳中身肢的放长,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即神聚气敛地练拳可以加强弹性提高棚劲。
三顺逆缠丝劲的螺旋运动拳谱云:运劲如抽丝;运劲如缠丝;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抽丝是在行拳架时螺旋中抽出,四肢伸缩形成螺旋的形状,由此产生缠丝劲,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不可能离开这种太极劲,练纯熟之后,缠丝圈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一些太极高手只见发劲,不见运劲,此乃运劲圈儿小到看不出,仅将发劲显露出来的具体表现,是紧凑不见圈的纯熟功夫。
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可以很自然地将压力因旋转落空而被化去。
缠丝劲在盘拳架时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练成高度纯熟的知己功夫后,最终练就周身一家的境界。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兼修、意与气的统一、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支脉,每个流派和支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最早的流派之一,以其实用性和内功强大而闻名。
陈式太极拳注重舒展、圆滑、连贯的动作,以柔克刚、以曲治直为主要特点。
其拳势缓慢稳健,刚柔相济,力量运用紧凑而刚劲。
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陈王廷、陈小旺等。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少有的外家拳的流派,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开大合,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和舒展肌肉。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相对较大,旋转度较大,动作幅度较大,注重松柔和舒展。
其拳势稳健、刚柔相济,动静相结合。
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露禅、杨班侠等。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和、流畅、轻灵为特点,动作相对慢,动作范围相对小。
吴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连贯和流畅,动作偏向于曲线运动,注重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控。
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吴全旺、吴昌华等。
4.刘家太极拳:刘家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少见的一个,其特点是动作柔和、轻灵,融入了较多舞蹈和气功元素。
刘家太极拳的动作简洁、圆滑,注重气功的练习和调节。
其动作以轻灵、舒展为主,体现了中和的理念。
刘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刘瑞松、刘志勇等。
5.齐鲁太极拳:齐鲁太极拳是以山东为中心地区流传的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动作简洁、利落、刚劲。
齐鲁太极拳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身体的协调,身体动作以直线为主,力量运用较为直接。
齐鲁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于老泉、曹秀清等。
总的来说,太极拳几大派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秉持着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驭气。
无论是陈式、杨式、吴式、刘家还是齐鲁太极拳,都强调内功、意识和呼吸的统一,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力量的调配,追求内外一体、刚柔相济的境界。
陈氏太极的特点
陈氏太极的特点一、二路的特点及其异同第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质量唯柔软是求,柔软是化劲的基础,运用柔软以迎刚,可以化刚为乌有。
初期动作力求缓徐,一揣摩行气运劲,全身内外,一动全动,使能处处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势,练成随遇平衡的技能。
缠丝劲是粘化、牵动、进逼的核心,缠绕圆转,功深后能达到即化即打,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去的技术。
发劲的运用,原则上是没有牵动则不发。
缠丝劲的锻炼,能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稳而又灵活善变的内劲。
陈鑫曾说:“一举动,轻重,刚柔俱发。
” 可以说,陈式太极拳特点是:以缠丝劲为灵魂,以内劲为统驭,这是太极拳推手时具有威慑力量的基本条件。
第一路是以身领手的动作为主,足随手运,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不断调和。
技击性战略原则,为一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
练拳速度快慢相间,以便于为20左右分钟练完一套拳。
运动量可以调节,架子分高中低三种,可以分别适应于疗病保健,曾强体质,学习技击的目的。
第二路(炮捶)的特点是: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以刚发为主。
行气运劲,以缠丝劲锻炼为主,而刚发的动作较多。
品质以刚强是求,刚强是克制柔弱之道,而至刚亦能克刚,故以刚中有柔,为克柔胜刚之道。
刚遇刚则刚坏,柔遇刚则折,隙匾乃见,是为我顺人背之关键。
动作以迅速占势,占先。
由迅速得以遇隙即击不失其机,所谓“知机其神”。
技击性战略原则为隙开则迅速占先,发则所当必,必摧。
第二路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的动作,又多发精,震足,故迅速疾快,一般约为三分钟练完一套拳。
由于速度快,爆发力强,原来不适宜于年老病弱者练习。
近代改进教学方法,对一般学习者,亦从松柔入手,以用意贯劲,代替发精,震足,速度稍放慢而又快慢相间(故不独青少年爱习其拳,即老年爱好武技者亦能适应。
这两套拳都是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从慢到快,快后复慢,而又都是快慢相间,所以能适应推手时的急应缓随。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一、精神贯注、心神专一拳论讲“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先辈把精神锻炼和身体锻炼看得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端正姿势,平心静气,排除一切杂念,让自己处于无思无虑的状态,精神贯注,心神专一,用意来指导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圆活性。
陈鑫拳论讲:“意者,吾心这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之意,意于何见,于手见之,意发于心,传于手,而诸五官百骸。
心正则意之所发者皆正,而四肢之运行亦正…此拳练之先贵诚其意也…。
”也就是说,在用意指导动作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内部和外形的虚实开合与旋转变换要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以意引气,以气催形,意到劲随。
初学者由于是边想边练,精神容易紧张,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以致腿到身不到,身到手不到,手到气不到,无法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等到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动作熟练后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愈练愈能在意的指导下,身体的内外上下团聚在一起,不施拙力,顺其自然。
太极拳功夫越深,越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撞之而不散,破之而不开,变化莫测,一气呵成的威力。
这样常年坚持练习,使全身神经系统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
丹田之气在身体中运转时就会体会到手指发麻,肌皮发胀,头顶发玄,脚跟发重,时常感到精神倍增,欲罢不能,练拳的趣味更浓,别有一番境界。
二、姿势正确,动作协调太极拳为内功拳一种,它是采取“由外引内”和“由内摧外”的练习方法来提高健身、技击运动的效果,既强调“心静用意”、“以意引气、以气摧形”进行锻炼,同时也非常讲究姿势正确和动作协调。
俗语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以初学阶段,每一招每一势动作的屈伸起落、进退旋转、虚实刚柔及其方向角度、高低和幅度的大小等方面,都要辨别清楚。
陈鑫拳论中讲:“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
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味,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刚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陈氏太极拳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
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陈式太极拳的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一: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推手在过去被叫做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也是陈式太极拳的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二: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
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三: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
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
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是什么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是什么太极拳是一种对立的独特的形式,陈式太极拳中也有很多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
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
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
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
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
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
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
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陈式太极拳的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陈氏太极拳功法特点
陈氏太极拳功法特点陈氏太极拳与其他流派在风格上有明显不同。
陈氏太极拳除去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其它流派基本一致外,还特殊的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丹田内劲功,也叫丹田内转。
不但要求气沉丹田,还要求丹田内传。
丹田要有与拳势相配合的内劲,可前可后,可左可右,可以上下,可以斜向滚动。
每招每势,四肢未动,意念先行,意到丹田先动。
丹田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是全身内劲的储蓄所,是所谓“中气”(中气也叫太和元气)内劲的集散站。
假设人体是一部精密的机器,那丹田就是发动机。
丹田动,带动腰、脊运动,腰是轴,脊椎就是传动轴,把能量(中气和内劲)贯传到四肢,最后达到稍节(手指稍,脚趾稍)。
这种中气和内劲可以外达于肌肤,内达于骨缝。
这叫“主宰于腰,通于脊背,行于手指”。
陈鑫太极论说:“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
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
然皆以心宰之”。
丹田的内劲,不仅为提合。
蓄放。
一吸一呼做好了准备,并且在运动过程中锻炼了内脏,由于内劲,使胸腹部的内腔四室互相摩擦蠕动,起到按摩的作用,可以增加心脏每次的输出量,改善微循环,丰富内腔四室的营养,增强机体,促进内分泌协调,舒畅经络,提高免疫力。
故坚持锻炼,持之以恒,丹田内会感到异常的充实,对于养生有极大的益处。
中气充盈了,内劲也就自然产生。
(二)缠丝劲,缠丝劲也叫缠丝功,陈氏拳从创建时的长拳,至现代的陈氏太极拳,都特别强调缠丝功法。
这从陈氏长拳传到洪洞后叫“通背缠拳”。
以及“太极拳缠丝法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浑身俱是缠丝劲”等拳论,对缠丝劲的重视就可以看出来。
陈氏太极拳的动作路线,不但要求走圆弧形还要有自身的自传。
这种呈现螺旋形的圆弧运动路线,从力学角度看是非常科学的,在中外体育运动中也是罕见的。
缠丝劲不但在推手技击中有其主要的作用,对于全身内外相合,一动无不动,周身一家的功夫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增强全身各关节的灵活性。
韧性,增强韧带、软骨组织,肌肉。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的八大特点
初步了解太极拳的姿势动作要领后、就要进⼀步请注意动作的虚实和⾝体的重⼼问题,⼀个姿势到⼀个姿势牵扯到姿势的连接、位置和⽅向的改变,处处贯穿着步法的穿换和重⼼的转移,由实到虚,由虚到实,即要分明,⼜要连贯不断。
四、呼吸⾃然
太极拳要求呼吸⾃然,不要因为运动⽽引起呼吸急促,初学时该呼就呼,该吸就吸,呼吸和动作不要相互约束,待动作熟练之后,再根据个⼈锻练体会和程度,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与动作⾃然配合。
细说呼吸练习
太极拳的呼吸⽅式可分上下两层,呼⽓时上层之⽓由⿐呼出,同时下层反降之丹⽥:吸⽓时上层之⽓由⿐吸⼊,下层之⽓反由丹⽥逼上。
凡是习练太极拳⾄相当程度,经名师⼝传⾯授均能达到,然⽽初练者可不必过分求之,以免妨碍拳式姿势的正确。
初步的练习者只要求达到动作和缓,呼吸⾃然,周⾝舒适和顺即可。
在太极拳学习过程中要求我们集中思想,专注于太极拳的学习,全⾝放松。
达到太极拳要求的呼吸有⼀逐步渐进的过程。
初练⼀⼆年之内,着重注意架势的正确就可以了,可以暂且不讲究呼吸,只是听其⾃然,慢慢形成太极拳呼吸⽅法。
通过改变呼吸频率、刻意屏⽓等⽅法勉强使⽓沉丹⽥,势必易⼊歧途。
经⼆三年练习后,姿势拳架逐渐正确,周⾝松柔,思想宁静,达到⼀定程度时,则⽓之呼吸运⽤就不可不加注意了。
若不明此理,⽇后难以达到太极拳之较⾼境界。
⼗三势⾏功⼼解中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意即呼吸与动作当求其相互合拍,应呼者呼,该吸者吸。
盖吸者为虚、为蓄、为合:呼者为实、为发、为开。
知之然后⾝体能灵活,否则虚实不清,真谛全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说明气是受意的指挥。
此处所谓的气,是一种内气,不是人肺部呼吸的气。
这种内气,中医理论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而来的,叫做元气、正气、先天气等。
武术家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
陈氏称此气谓中气,是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
陈鑫的《中气辩》与《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两篇已讲得很明白。
意是意识,是属于精神现象,亦谓之意念,古人谓之心,是脑的代称。
因此用意即是用心,以意行气,即是以心行气。
所以拳谱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我们知道了意和气的意义,那么打拳时的每一动作,须先要经过大脑的想象,这就是用意,练习日久,自然觉得有气。
太极拳的一动一静,促使人体生物电位升降。
电位升高,则血液循环加速,血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觉到有气。
这就是所谓内气的发生。
这个气是听意的指挥,所以说,练太极拳是用意行气。
至于呼吸之气,要任其自然,不可故意做作。
呼吸要配合动作的开合,开则用呼,合则用吸,并使呼吸之气由丹田出入。
陈氏太极拳用腹部呼吸,动作的缓急与呼吸配合,有丹田内转的作用,不是单纯的气沉丹田。
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深奥的境界。
奎于所说的气到劲到的劲,是经过锻炼太极拳后获得的,所以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
因此太极拳是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的意气运动。
拳论讲:“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
心是发令的,气是奉令而行的,气再运动身肢,所以叫做:“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弹性运动提出了将身肢放长的方法。
方法是: (1)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忌弓背); (3)沉肩坠肘; (4)开胯屈膝的旋转。
这四个方法是使身躯、脊背、手臂、腿部的放长。
肌肉在受力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长,但当引起伸长的外因消除后,肌肉就立刻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一种弹性,太极拳就是锻炼这种肌肉的弹性,经久放松与收缩的锻炼,也就能自然地加强身肢各部分的弹性,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素质;对于生理健身说可以使血管畅通,增强新陈代谢和气体的交换,能得到更多的氧气,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硬化;对于技击方面,由于曰久锻炼这种肌肉弹性,可以产生一种拥劲。
掤劲是太极拳劲的基础,无论是捋、挤、按、採、捌、肘、靠都要有掤劲(推手的拥是对方按我,我以手臂捧住,不使下落,有向上之意的掤)。
也可以说周身都要有这种拥劲,才能够做到当外力来时可以抵御和反击,所以太极拳有“拥劲永不丢”之语,在陈鑫著作中说:“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虚虚开张。
”这就是说运动时要心静不乱,动作要轻灵细腻,肌肉、皮肤和骨节处处都要放长松开。
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螺旋运动中缠丝劲的实质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的。
因为每一动作是由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
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
缠丝劲的作用是可以将外来的压力因旋转而落空,在太极拳的术语中叫做化;同时还可以牵动对方的重心而乘势反击,术语叫做发。
在生理健身方面,这种螺旋形的缠丝劲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推动,对内脏器官能起一种按摩的作用,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可以健强大脑皮层,增强全身一切组织器官的功能:缠丝劲的种类可分为基本的顺逆缠丝和方位的进退、大小、里外、上下、左右等五对缠丝。
顺逆缠丝劲表现于上肢手臂者,是顺缠手心转向自己面部,逆缠手背转向自己面部。
表现于下肢腿部者,是顺缠膝部由内转向外,逆缠膝由外转向内。
这个分类是依据陈鑫的著作《太极拳缠丝精论》而来的。
陈鑫先生对每个拳势关于缠丝劲运行的线路和经过的经络穴道,都讲的很清楚。
缠丝劲的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一个整圈,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圈变成一个立体圈,这正是缠丝劲的螺旋运动的特色。
其次,为了在练拳时有左右逢源、连随于人、节节贯串和周身一家起见,又有大小、进退两对方位缠丝的配合,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需要。
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虚实运动,在这个特点的标题中提出的两个前题是立身中正和上下相随。
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
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是一种最经济的动力活动。
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
这就是上下相随,同时起调节内劲、保持中正的作用。
初学时划分虚实的比例最费工夫,可以大虚大实,此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虚实的最深功夫。
陈氏太极拳对于虚实一事,极为重视,拳论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要以意念的虚实为虚实,还要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腿部因为要支撑全身的重量,比较上部手的虚实要显露于外。
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总要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
而且不但手与足要分虚实,全身各部都要分虚实。
大概说起来,胸部关联着上肢的虚实,腰部关联着下肢的虚实,各部分的虚实,相互呼应且有相吸相系之意。
太极拳的动作圆圈,在转圈过程中,虚实在变换。
半圈为虚,半圈为实,虚实合成一圈,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理。
五、以腰为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拳谱讲:“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说明为了要达到所谓一动全动的目的,必须以腰脊为中心,所以要以腰脊带头。
因为腰与脊是居人身的中部,天然具有中轴的功能,如果能够配合螺旋运动的缠丝劲,就可以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从而发挥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作用。
做到节节贯串以后,就可以达到周身~家的功夫。
练成这种功夫,只要腰脊微微一动,就能使全身内外各部配合着动起来,做到内外相合。
这种贯串各关节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功能,阻止关节退化,因此太极拳有健身防老的功效。
节节贯串运动出来的劲,也是要运用缠丝劲,所以是形成一种关节与肌肉贯串起来的“贯串劲”,这就是节节贯串的实质。
节节贯串运动的掌握是在运动时,必须由腰脊作发动机,以腰脊为中心,这样才可以练好节节贯串的功夫。
陈鑫著作中对于贯串一事说得很多,大都重于内部的气与显于外的神,他说:“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
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陈鑫所说的神气贯串,一气相生,一气贯通等,也就是要求节节贯串,进而招招贯串,要达到贯串一气,对于所谓拳势之起、承、转、合,必须明白且研究清楚。
六、相连不断,滔滔不绝地一气呵成运动一气呵成运动,是节节贯串的进一步,也就是做到招招贯串,使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
这个一气呵成招招于内劲的不断,也是可以使运动量增大的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
这些也是要在缠丝劲的运转中来实现的。
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的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
万一意与动作也脱了节,形成意外驰,动作无主,变成内外不一时,这是意也断了,那就要运用意和劲的余神来接续下去。
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使演练拳架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流的滔滔不绝,中间毫无御劲的地方,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可自然地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
太极拳《正功解》上说:“太极者圆也,无论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不离此方也。
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圆就方之往来。
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孰能除此以外哉。
”这是方圆相生之理由来。
在初学时一切动作要求圆,等到功夫相当纯熟之后,在运劲到达终点时,就要在圆中体现出方来,那就可以表现出各种劲道,亦即是发劲。
如果能够练到由大圈收至小圈,由小圈练到没圈,只运用肌肉皮肤的涨缩和骨的微转,变换角度来实施拿放,制敌于不知不觉之中,到了这种地步,那就可以不必顾虑有断劲发生,这是表示已经达到方圆相生的高度境界,而且在练拳时的神气一定随着动作而动荡,能够神气动荡,也就表明内在的意识没有离开动作而外驰,也就是一气呵成了。
七、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拳论说:“胸中一团太和元气。
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干健坤顺之德。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在初学拳期间,因为人身原来有一股僵硬劲,要力求柔软来化去这原有的僵硬劲,所以在这时间练拳要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之谓求软催僵时期。
在毫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动作,这时愈柔软愈能催去原有的僵硬劲。
要练到一点僵硬也没有,动作起来能节节柔软地贯串起来,那就做到所谓有心求柔,无意成刚的全身松开,是一种有意识的松,不是一种像一堆烂泥的松,同时也不是有丝毫努力鼓劲。
由松开的放长来使身肢产生一种富有弹性的搠劲。
练拳练到极柔软以后,再用功练习,使这种具有弹簧劲的掤劲加强弹性,就成了太极拳的刚。
这种刚是经千锤百炼出来的富有弹性韧性的刚,这种刚也是要从缠丝劲的绞来绞去中练出来的。
有了由柔练出来的刚,就可以达到忽柔忽刚,亦柔亦刚的境界,这个时期称之谓练柔成刚时期。
达到了可刚可柔,忽刚忽柔,亦刚亦柔的程度,更进而配合着拳势的开合变换刚柔。
原则上是在神气上隐的时候是柔,显的时候是刚;在拳势上是通过开与合,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
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劲势开合的配合,刚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落点是运劲到达尽头之点,乃是神显气聚之处,所以此时此处运用刚法,可谓恰到好处。
除此以外,在一切开合转换过程中,因为都是神气鼓荡和圆活转换变化的过程,此时均宜用柔法。
概括起来说,每个拳势动作都有开合,每个开合过程中都有运劲的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他都用柔劲,这样就会达到刚柔相济。
陈鑫:“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
”八、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拳论:“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
”又说:“此拳之运,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
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
”快慢的涵义有二:一指练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二指每一个拳势中的运动速度快慢。
在转关处慢,过了转关后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发后复转慢。
第一个含义是练拳快慢的发展程序。
在初学阶段,万不可快,慢可以揣摩姿势的正确性。
不过慢也不是慢无限止,不能慢得痴呆,必须在神气鼓荡和意气灵换的条件下求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