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不仅包含了人口的迁移,还包含了经济、社会、空间等多方面的转换,因此,城市化一词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二是地域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三是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

2 郊区城市化

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之汽车的普遍使用、交通设施的现代化、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后对人口低密度地区独立住宅的追求,城市中上阶层人口向城市市郊或外围地带移居,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向,而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随后,各类服务部门纷纷迁往郊区。

3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种现象与城市化现象相反,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但同时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中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这种衰退在城市的“内城区”(inner city)显得特别明显,而乡村地区人口却比以前增加。加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2O年中,城市人口数量与就业率明显下降。1951年以来,大城市所拥有的人口已减少了1/3。美国在70年代小城镇和农业地区的人口增长比大城市高出15.5%,即为这种过程的反映。

4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职能不同、规模各异,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城镇体系内的各城市通过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互相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取决于各城镇职能差别所产生的地域分工,也取决于城镇间、城镇与辐射区间的互补性。当城镇体系内一个城镇或某个组成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城镇或组成部分也会受到影响。在城镇体系内,城镇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合理时,可以促进各城镇的协调发展。城镇的性质、地位、作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进而会引起城镇体系的变化,城镇体系规划也需要随之调整。城镇一般都是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城镇体系内部各城镇的协调发展对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 大都市带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区,由于郊区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职能十分强烈,城市用地比例越来越高,使城市与城市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形成大都市带。

6 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地域规模),因城市的用地规模常常由城市的人口规模所决定,而且,城市的人口规模是城市重要的综合性特征,所以,城市规模常指人口规模。在多数情况下,城市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7 城市合理规模

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但因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变,故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人口总数)来表示。关于制约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松巴特(W.Som- bort)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进程时,运用递进分析方法研究了决定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为:①取决于生活资料供给区域产品数量和剩余产品数量;②若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大小和总产品数量一定,则取决于剩余产品所占的比率;③若生活资料供应区域大小和剩余产品比率一定,则受土地肥沃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制约;④若剩余产品比率和土地条件一定,则受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广度的制约;

⑤生活资料供给区域的广度受交通技术条件制约。该理论的核心是:农村区域所能提供剩余农产品的数量,是城市人口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农村能养活多少非农业人口,城市就可能发展到多大规模。在现代生产水平下,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人类的食品结构更加复杂,食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再完全依赖于农村所能提供的农产品数量。即使世界上某个城市发生粮食短缺,现代市场信息和运输手段也会很快从其它地区运来进行调剂。故松巴特的理论失去了现实意义。以后又有人用“门槛”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规模。近年西方和苏联一些学者从经济效益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张发展大城市,从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存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合理规模是客观存在的,是指有利于发挥城市职能作用,便于安排生产、生活及各项设施,并能收到最佳效果的城市人口规模。从技术经济角度(如城市市政设施基建投资或建设造价与经营费用)以及行为心理和社会学因素考虑,人口为5~7万和10~20万是中小城市两个最佳规模。世界各国提出的城市合理规模的人口指标为:5~7万人到20~30万人(苏联),25~35万人(美国),15~30万人(日本),25万人左右(英国),30~50万人(法国)。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也有所反映。但从中国具体情况看,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控制(或限制)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基本国策。

8 城市职能

城市在国家或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的这些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为本城市需要服务的活动,称为非基本活动;二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活动,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称为基本活动。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9 钟摆式(运输)布局

工业布局的一种模式。理论上由最小运费的原则支配。实践中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苏联,当时在铁矿石基地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建设大型钢铁基地,所需炼焦煤和动力用煤由西西伯利亚的库兹巴斯供应,二地相距1900多公里。为利用运输煤炭的回空车,同时在库兹巴斯建设库兹涅茨钢铁联合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石则由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供应。这种利用两地资源、充分利用运输能力的工业布局方式习惯称作“钟摆式布局”。在中国四川省的攀枝花(铁矿石产地)和贵州省的六盘水(炼焦煤基地)间,也利用钟摆运输,分别在两地建立钢铁工业。按钟摆式原则配置的工业企业,往往由于工业生产能力扩大,可采资源逐渐耗尽,以及新资源产地的发现等,会改变原有的“钟摆式”运输状态。

10 人口金字塔

(Population pyramld)表示人口年龄构成(从0岁逐渐升向高年龄)的坐标图。因为人口指标项目间的关系一般呈一元线性(或二元线性)关系,任何两项指标都可构成一个坐标图。人口金字塔坐标图通常以纵轴表示年龄,可以每岁或每5岁为一级;横轴为各年龄级别的人口实数,在第一,第二象限中按相反方向和用相同方法,描画出两个并列图形。通常是各画男女性别图形,这就是年龄构成的金字塔。人口的金字塔的形状,由于出生、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