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鱼类肠道结构
鱼类肠道结构1. 引言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一大类,其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于其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
其中,肠道作为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2. 鱼类肠道的整体结构鱼类的肠道主要由口腔、咽喉、食管、胃、肠和肛门等组成。
口腔是食物进入体内的第一个部位,通过咀嚼和唾液中的酶开始消化过程。
食管将口腔中嚼碎后的食物推送到胃中。
胃是一个扩张的器官,用于进一步分解食物并释放消化液。
胃后连接着长而弯曲的肠道,通过这段肠道进行主要的吸收和排泄功能。
3. 鱼类肠道内壁结构鱼类肠道内壁具有复杂而特殊的结构,以适应其水生环境和摄食习性。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绒毛。
绒毛是肠道内壁上的微小突起,增加了肠道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吸收效率。
此外,肠道内壁还包含许多腺体和分泌细胞,用于产生消化酶和其他消化液。
4. 鱼类肠道中的消化酶鱼类肠道中存在多种消化酶,用于分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
常见的消化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
这些消化酶通过与食物分子结合并催化反应,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以便更好地被吸收。
5. 鱼类肠道的吸收功能鱼类的肠道主要通过被动扩散和活性转运来吸收营养物质。
被动扩散是指溶液中浓度梯度差引起的物质自发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
活性转运则需要特定的载体蛋白参与,在能量驱动下将特定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
6. 鱼类肠道的排泄功能除了吸收营养物质,鱼类的肠道还承担着排泄废物的功能。
在肠道中,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其他废物被推送到肛门,并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7. 鱼类肠道的适应性进化不同种类的鱼类在其肠道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这是由于其生活环境和摄食习性的不同所导致的。
例如,草食性鱼类通常具有较长而复杂的肠道,以便更好地消化纤维素等植物材料。
而食肉性鱼类则通常具有较短且直接的肠道,以便更快地消化和吸收高蛋白食物。
8. 结论鱼类的肠道结构和功能对于其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
鱼类内部构造—鱼类消化系统的构造特征
鲳科鱼类的食道囊
三、胃(Stomach)
• 胃位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接近食道处的 部分为贲门部,胃体的盲囊状突出部分称盲囊部,连接肠的 一端称为幽门部。
• 一般鱼类胃的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 四层组成。
• 胃的形态大小与食性有关,温和鱼类胃小而直;凶猛贪食的 鱼胃大而呈袋状;圆口类及硬骨鱼类的鲤科、海龙科等鱼类 没有胃。
二、食道(esophagus)
• 鱼类的食道短而宽,管壁较厚。 • 组织构成:黏膜层、肌肉层及浆膜层。
肌肉层全由横纹肌组成。 • 食道黏膜层有味蕾分布,故有选择食物
的作用。
❖ 食道囊:鲳科鱼类的食道呈 卵圆形的球状物,肌肉壁很 厚,黏膜具几丁质,且有许 多长条状乳头状突起,每一 突起上附有许多小齿状突起, 称鲳类的这种食道球状构造 为食道囊。
• (2)抗毒:肝能从血液中扣留无关的物质,并通 过胆管把它们排除出去。
• (3)储存糖元以调节血糖的平衡。
• 大多数软骨鱼类都有胰脏存在,板鳃鱼类的胰脏与 肝脏明显分开; 硬骨鱼类的胰脏为一弥散性的腺体, 常分散在肠的弯曲之间,并常有一部分或全部埋在 肝组织中,与肝脏混杂在一起,成为肝胰脏。
• 胰脏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及胰淀粉酶,能消化 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十分重要的消化腺。 胰脏产生的消化酶通过胰管通到肠的前端。
• 鲤科鱼类的第五鳃弓 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为 咽骨或下咽骨,咽骨上长的 齿,就是咽齿。
• 鲤科鱼类咽齿的形态、 数目、排列状态是该类鱼的 重要分类依据,并有记录咽 齿的一定格式,称为齿式。
❖草鱼的齿式为2.5/4.2,这个式表示左右两边第五对鳃 弓口各有两列齿,左边鳃弓外列是2个,内列5个,右边鳃 弓外列为2个,内列为4个; ❖鲤鱼的齿式为1.1.3/3.1.1,这个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第 五鳃弓上各有三列齿,其外列1个,中列都是1个,内列都 是3个; ❖鲢、鳙的齿式均为4/4。
鱼类消化系统介绍
19
幽门盲囊(pyloric caeca)
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胃后方、肠开始处的许多指状盲囊 突出物。或称幽门垂。幽门盲囊均开口于十二指肠。 幽门盲囊的组织结 构与肠壁组织相似,其 作用一般认为是用来扩 大肠子的吸收表面积, 同时又能分泌与肠壁相 同的分泌物。
20
小肠
十二指肠: 内壁无突起,管径较细,胰管开口于此。 回肠: 管径较粗。 螺旋瓣(spiral valve) : 软骨鱼类及少数硬骨鱼类的肠 壁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突出于管 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 它有增加吸收面积的功能。螺 旋瓣排列状态和数目因种而异, 其排列形态大致可分为螺旋型 和画卷型两大类。
16
三、胃(Stomach)
胃位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接近食道处 的部分为贲(beng)门部,胃体的盲囊状突出部分称盲囊 部,连接肠的一端称为幽门部。
一般鱼类胃的组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
等四层组成。 圆口类及硬骨鱼类的鲤科、海龙科等鱼类没有胃。
17
硬骨鱼类胃的五种类型
鱼类消化系统介绍
第一节 消化管
第二节 消化腺
2
几个概念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各种消化腺。 生理机能:直接或间接担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体腔: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具一肌肉壁包围的体腔, 有一横隔将体腔分隔为前后两个腔:围心腔、腹腔。 背腔:容纳肾脏和鳔的空腔。位于腹腔之外。
10
鳃耙数
鳃耙的数目在鱼类分类上有时亦作为分类标志之一。 鳃耙数: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 上鳃耙数:咽鳃骨、上鳃骨上附生的鳃耙数。 下鳃耙数:角鳃骨、下鳃骨上附生的鳃耙数。 也有不分上下鳃耙记载的,记录第一鳃弓外鳃耙总数。 如鲈的鳃耙数:5~9+13~16。
鱼类消化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功能分析研究
鱼类消化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功能分析研究鱼类是人类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率和品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鱼类的消化道菌群多样性和功能对鱼类养殖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鱼类消化道菌群多样性鱼类消化道是一种高度专业化和复杂的生物反应器,在其内部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古菌等。
这些微生物群落构成了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健康和免疫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饲料、寄生虫等。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指微生物群落内各个成分的数量和种类。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在不同物种和不同生长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鱼类消化道菌群分析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例如,可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中各种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
同时,还可以利用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
鱼类消化道菌群功能分析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健康和免疫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鱼类消化道内的细菌可以参与鱼类食物的消化、营养吸收和合成等过程,同时还可以合成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如酶、激素等。
在鱼类免疫方面,消化道内的菌群能够产生一系列具有抗病性能的代谢物,抑制或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如何提高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饲养环境、饲料和营养物质的供应等因素均能够影响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利用一些生物制剂,如益生菌和菌落计数等,可以提高鱼类消化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从而提高鱼类的免疫力、抗病性和生长性能。
同时,饲料的种类和营养成分的供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和组成,因此,合理选择饲料种类和供应饲料的营养成分对于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总结鱼类消化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功能分析研究是对于鱼类养殖业发展和提升品质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
鲤、鲢、鳙、草鱼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的研究
纵行肌所 占比例高 , 粘液细胞体积小 , 分散于整个 消化道 中, 肠绒毛极发达 ; 比肠 长 8 9 环行肌极发达 , 鲢 . , 4 粘液
细胞 集 中于 消 化道 前 段 , 绒 毛 由前 至后 逐 渐 呈 短 粗状 ; 比肠 长 45 , 肠 鳙 .8 环行 肌 极 为 发 达 , 液 细 胞 数量 多且 均 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b t a tM ir s u t r so s u i v l sit sia i, n c u el r a u e n b e v d i ie t eta t fc mmo sr c : c o t c e f r u mu c l i u n e t l a d mu o sc l we e me s r d a d o s r e n d g si c so o , l n s s v r n
( . ol e f i ce c , ot e sF rs y iesy H  ̄i 1 0 4 , h a 1 C l g f S i e N r at o et v r t, a n 0 0 C i e oLe n h r Un i 5 n 2 H i n j n ie i e e ee rh n t t, hn s c d myo F seyS i c s H r i 1 0 7 , hn ; . e o gi g v r s r s sac s t e C i e a e i r c n e , abn 5 0 0 C ia l a R F hi R I i u e A f h e
3Lio n e tr o ce t c& Teh oo ia x h n ewi oeg u t e ,ioy n 1 0 0Chn ) . a Ya gC ne rS in i f i f c n lgc l c a g t frinCo nr sLa a g1 0 , ia E h i 1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鱼类消化系统由口腔、咽喉、食管、胃、肠道、肝脏和泌尿排泄系统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养分和排除废物。
1. 口腔:鱼类的口腔常常包含牙齿和舌头,用于捕食和咀嚼食物。
2. 咽喉:咽喉连接口腔和食管,通过咽喉食物可以进入胃中。
3. 食管:食管是将食物从咽喉传输到胃的管道。
4. 胃:鱼类的胃是一个消化器官,负责分解食物和消化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
5. 肠道:肠道包括小肠和大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地方。
小肠负责吸收营养物质,大肠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存储和排除非消化物质。
6. 肝脏:鱼类的肝脏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器官,分泌胆汁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7. 泌尿排泄系统:鱼类的泌尿排泄系统包含肾脏、输尿管和排泄孔。
肾脏负责滤除鱼体内的废物和过剩水分,形成尿液,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
总结来说,鱼类的消化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器官和腺体的协作来
消化食物、吸收养分和排除废物,确保鱼体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
鲫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鲫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健康状况。
肠道微生物群落是指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协同消化食物、维持体内免疫系统等。
而鲫鱼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鱼类,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以及影响因素也成为了研究的对象。
一、鲫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鲫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可以通过16S rRNA 基因测序技术进行。
研究表明,鲫鱼肠道菌群主要包括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这两类菌群对鲫鱼来说有益处,可以协助鲫鱼消化食物,在生长和免疫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研究还发现,鲫鱼肠道中也存在一些常见的细菌菌属,如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这些菌类可以降解和利用鲫鱼无法消化的复杂多糖物质。
二、影响鲫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鲫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涉及到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研究已经证明的影响因素。
1. 饲料类型饲料作为鲫鱼获取营养的重要来源,也直接影响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研究发现,不同饲料类型(如动物饲料、植物饲料)可导致肠道菌群的差异,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免疫功能。
2. 水质参数鱼塘水质中的参数如氨氮、亚硝酸盐等会影响到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
研究表明,水中氨氮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鲫鱼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异,甚至造成鱼类发生疾病。
3. 养殖环境污染、水温等养殖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到鲫鱼肠道菌群的构成。
研究表明, 在污染严重的自然水体中生存的鲫鱼肠道菌群与在清洁的鱼塘中的鲫鱼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
三、鲫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意义研究表明,鲫鱼肠道菌群对鲫鱼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饵料中添加某些益生菌或短链脂肪酸等可以促进鲫鱼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鲫鱼的免疫力,促进其生长。
此外,在生产和养殖过程中,了解鲫鱼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的敏感性可以帮助饲养者更好地管理生产和饲养过程,提高鱼类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张图告诉你鱼缸的消化系统!养鱼必看硝化系统原理。
一张图告诉你鱼缸的消化系统!养鱼必看硝化系统原理。
一张图告诉你鱼缸的消化系统!养鱼必看!关于硝化系统的建立1989年俄国微生物学家-维诺格雷斯基.无意发现一类所谓的好氧菌.它们生活方式与一般细菌不同.一般细菌需靠利用有机物.而这类细菌不能以有机培养.赤能在通气状况下.利用无机培养.硝化菌广布于土壤.淡海水和污水处理系统中.等硝化菌的归纳为两类:1.亚硝酸菌 2.硝酸盐菌.硝化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等硝化菌需要的无机碳源:碳酸、碳酸盐等.硝化菌需要的营养元素:蛋白质、脂肪、酵素、维生素等硝化菌需要的无机化学能:氨源或亚硝酸盐.硝化菌需要的氧气:以每公斤的氨氮核计,至少要4.5公斤的氧,最好不低于2PPM硝化菌最适合的PH值:7.5~8.2之间硝化菌最适合的温度:不超过30度不低于20度.硝化菌的运动:有鞭毛振动的菌体[可移动],不具鞭毛的菌种[随水流飘移].硝化菌最适合的水流:硝化菌会分泌出一种黏性强的脂多糖类的化学物质,可把自己黏着在一起,组成凝菌胶团,便经的起水流冲刷.硝化菌与光:生态上的硝化菌均有避光现象.新缸中的死鱼原理:[腐生细菌]有机转无机->氨源或亚硝酸盐转为化学能的硝化作用,硝化菌的培养科学家证实在黑暗中比光照下好得多.1、硝化系统的建立大家把新买的鱼缸兴冲冲的装备齐全, 加了水, 激活马达, 都会问, 下一步怎么办? “买鱼” 相信这是最快闪入大脑的答案.然而一个星期过后, 鱼一只只的回老家了, 才觉得不对, 哪做错了…… 答案往往是, 硝化系统没有建立完全. 硝化系统意指培养硝化菌把鱼鱼所排出来的毒素排除掉.2、整个系统的大纲是鱼的废物 (氨) -> 亚硝酸盐 -> 硝酸盐(以下数据仅供参考, 因为太多的因素会使每个鱼缸都不大一样)1.初期鱼下缸, 开始排放废物, 氨 (阿摩尼亚) 开始累积, 阿摩尼亚对鱼是超级有害的.通常在下鱼的三天后氨的浓度开始上扬.建议: 0.25-1.0 ppm: 25% 换水,喂食减半. 1.0-2.0 ppm: 50% 换水, 减少喂食,>2.0 ppm: 继续换水, 直到<1.0ppm,不要喂食.(因为系统付荷过重)这期间如果感觉鱼快不行了,参照>2.0ppm的作法.2.中期Nitrosomanas 开始分解氨, 将它转成亚硝酸盐. 然而这也是对鱼有害的. 有些鱼在亚硝酸盐 = 1ppm 就受不了了. 亚硝酸盐浓度通常在一个星期后开使上扬.建议: 0.1-0.5ppm: 25%换水,喂食减半.0.5-1.0 ppm:50% 换水,减少喂食,>1.0 ppm: 继续换水,直到 <1.0 ppm,不要喂食.(因为系统付荷过重了)这期间如果感觉鱼快不行了,参照="">1.0 ppm的作法.3.后期再过一个星期后, Nitrobacter 开始长成. Nitrobacter 成长的比较慢. 差不多15小时才长一倍. Nitrobacter 会将亚硝酸盐分解成硝酸盐. 少量的硝酸盐是鱼儿能接受的.且水草也能吸收. 不过浓度太高鱼也会回老家的. 要靠定期的换水来稀释硝酸盐的浓度. 硝酸盐的浓度也最好不要超过 20ppm.建议:保持在 <>3、系统的建立只有一个秘诀:时间因为所需的硝化菌就存在你我的身边.大家所需要给的只是一点时间, 跟一点帮助.Day 1. 买两三只比较粗养的鱼, 喂少量的饲料. 第二天起开始测量阿摩尼亚的浓度.浓度会持续升高好几天, 不要怕.大约在一个星期左右, 因为 Nitrosomanas的长成, 开始进入中期. 阿摩尼亚的浓度会快速减退. 在这期间, 如果鱼真的不大行了, 可少量换水来稀释缸中的水.相对的,亚硝酸盐的浓度开始爬升. 一个星期后, 和阿摩尼亚测试同步, 开始测试亚硝酸盐浓度. 每两天量一次, 亚硝酸盐会到顶然后慢慢的捡退Day 17 开始进入后期阶段. 再过一个星期, 当亚硝酸盐和阿摩尼亚浓度都降为零时, 硝酸盐的浓度开始增加.这时, 恭喜大大. 系统建立完成. 先别急着追加鱼. 先换少量的水. 再等两天. 再加鱼.一次也不要加超过三只. 不然一下子加太多, 系统会崩盘. 前三个星期所做的努力就付诸东水了.在第一个星其中, 可加入硝化菌, 这样也有帮助.幸运的话,可缩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养鱼的头一个月, 是关键期. 是老天给我们的测试. 看我们是真的想养鱼还是玩玩而已.我知道新买的鱼缸如果只有两三只鱼, 空空的能看吗? 不过相信我, 慢慢来, 鱼会感谢你的.硝化菌生长期与生长环境依生长速率来区分硝化细菌约可分为五个生长期:1、迟缓期当硝化菌刚接触生活物质时,生长系用以适应新环境而不增加硝化细菌数的时期。
鱼类学:第五章 消化系统
26
二、食道 (esophagus)
特点:短而宽、直、壁厚、环肌发达具味蕾、可膨胀 构成:浆膜层(外)+肌肉层(中)+粘膜层(内) 内壁具味蕾→协同环肌辨别和选择食物
括约肌→前端,呼吸时收缩防水入食道
27
食道特殊构造:
鲳具食道囊(肌囊,食道侧面)→食道呈卵圆形的球状物, 肌肉壁很厚,粘膜具几丁质,且有许多长条状乳头状突起, 每一突起上附有许多小齿状突起
第五章 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
第一节 体腔和系膜 第二节 消化管 第三节 消化腺
1
组成
消化管: 口咽腔、食道、胃、肠等部分 消化腺: 胃腺、肝脏、胰脏等
消化腺 = 胃腺 + 肝脏 + 胰脏等
生理机能: 直接或间接地承担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2
第一节 体腔和系膜
一、体腔
(一)腹腔
43
肝脏的机能
☺制造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脂肪 的分解。胆囊有输胆管通到肠的前端 ☺解毒:肝能从血液中扣留无关的物质,并通 过胆管把它们排除出去 ☺储存糖元:以调节血糖的平衡
44
三、胰脏
软骨鱼类:胰脏一般具有固定形态,位于胃的末端与肠 相连处
硬骨鱼类:为一弥散的腺体,常分散在肠的弯曲之间、 系膜上,并常有一部分或全部埋在肝脏中
位置:位于胃的后方 构造: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小肠
大肠 前肠 中肠 后肠
十二指肠+回肠 十二指肠内壁无突起,胰管开口于此 回肠具有螺旋瓣,胆管开口于此 结肠+直肠 幽门垂开口于此
36
特殊构造----软骨鱼类
螺旋瓣:
小肠回肠内壁向肠腔呈 螺旋状的突出物,扩大 吸收表面积。
螺旋瓣排列状态和数目 因种而异,排列形态可 分为螺旋型和画卷型
鲫鱼消化系统解剖与功能研究
鲫鱼消化系统解剖与功能研究鲫鱼(Carassius auratus)是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
在养殖和捕捞业中,鲫鱼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类,因此对其消化系统的解剖与功能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鲫鱼的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鲫鱼的消化系统由口、咽、食管、胃、肠和肛门等器官组成。
首先,口是鲫鱼消化系统的入口,用于摄食。
鲫鱼的口部有一对颌骨,上颌骨和下颌骨能够协调运动,帮助鲫鱼捕食。
咽部位于口的后方,主要负责将食物推送到食管。
食管是一个管状结构,连接咽和胃。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由咽推送到胃部。
鲫鱼的食管壁由平滑肌组织构成,能够进行蠕动运动,促进食物的顺利运输。
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它位于食管的后方。
鲫鱼的胃分为两个部分:前胃和后胃。
前胃是一个较长的扩张器官,主要负责暂时储存食物。
后胃是消化酸性酶的主要场所,它的黏膜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通过消化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物质。
肠是消化系统中的最长部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十二指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位于胃的后方,接收由胃中进入的部分消化食物。
它与胆囊和胰腺相连,通过胆汁和胰液的分泌参与食物的消化。
回肠是肠道的最后一段,主要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鲫鱼的消化系统还包括肝脏和胰腺等辅助消化器官。
肝脏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储存鲫鱼体内的能量物质。
此外,肝脏还分泌胆汁,通过胆管进入肠道,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胰腺位于肠道附近,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参与食物的消化。
鲫鱼的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当鲫鱼进食时,口部的颌骨协调运动帮助摄食。
经过口和咽部的食物被推送到食管。
食管的蠕动运动将食物推送到胃部。
胃黏膜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开始对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行消化。
消化后的物质经由肠道吸收营养物质。
肝脏和胰腺的分泌物质帮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除了消化和吸收功能,鲫鱼的消化系统还具备排泄废物的作用。
鲫鱼的肠道通过蠕动运动将未被吸收的物质排泄出体外。
06鱼类的消化系统解析
作用:捕食,不能咀嚼。 犁齿和腭齿的有无,左右下咽齿是否分离 或愈合等常作为分类标志之一。
齿与鱼类食性的适应性关系
1. 凶猛捕食性鱼类(海鳗,带鱼): 齿锋利, 犬牙状。 2. 凶猛的鲨鱼:犬牙状,牙齿边缘有锯状。
3. 温和滤食性鱼类:牙一般细小,退化。
4.食贝鱼类(青鱼):具臼状齿或铺石状齿。 5.食水草鱼类(草鱼):具梳状齿。
第一节 消化管
消化管为一肌肉的管子,起自口,最后从泄殖腔或肛 门开口于外,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等部分。
一、口咽腔
鱼类的口腔和咽腔无明显的界限,鳃裂开口处为 咽,其前即为口腔,故称口咽腔,内有齿、舌及 鳃耙等构造。这些构造称为取食器官。
鱼类口咽腔的形态和大小与食性有关。凶猛的肉
食性鱼类口咽腔较大,便于吞食大的食物,如鳜、 鲈鱼、带鱼、鳡、鲶等。有些专食微小浮游生物 的滤食性鱼类口咽腔也宽大,如鲢、鳙等,这是 与它们不停地滤取水中食物的习性相适应的。
咽齿
鲤科鱼类的第五鳃弓 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为 咽骨或下咽骨,咽骨上长的 齿,就是咽齿。
鲤科鱼类咽齿的形态、 数目、排列状态是该类鱼的 重要分类依据,并有记录咽 齿的一定格式,称为齿式。
草鱼的齿式为2.5/4.2,这个式表示左右两边第五对鳃
弓口各有两列齿,左边鳃弓外列是2个,内列5个,右边鳃
鲢鱼和鳙鱼的咽 鳃骨和上鳃骨卷 成蜗卷状,称为 咽上器官,此处 相邻两鳃弓间的 鳃耙连成四个分 隔的鳃耙管。
二、食道(esophagus)
鱼类的食道短而宽,管壁较厚。
组织构成:黏膜层、肌肉层及浆膜层。 肌肉层全由横纹肌组成。
食道黏膜层有味蕾分布,故有选择食物 的作用。
5-鱼类消化系统1
57
第三章 鱼类的消化系统
1
消化系统的功能
直接或间接担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供生命活 动所需的能量。 摄取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营养全身; 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解毒、抵御微生物侵害。
2
体腔
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具一肌肉壁包围的体腔, 有一横隔将体腔分隔为前后两个腔:围心腔、腹腔。
3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
47
化学消化 胰腺和胰液: 胰腺是一个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机能的腺体器官。
胰液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无色透明呈碱性液体碳酸 氢纳和消化酶,消化能力强。 肝和胆汁:
肝脏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具有消化、吸收、代谢、清 除、解毒、造血、排泄等多功能。消化方面主要是肝 脏分泌的胆汁,对脂肪消化吸收起主要作用。 肠腺和肠液:
50
1、肝脏(liver)
为鱼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一般为褐色,位于体腔前端且在 心腹隔膜后方。其形状、大小及颜色因鱼的种类而异,形 状一般与鱼的体型有关。 大多数鱼的肝脏分为两叶,有一些鱼的肝呈三叶或更多叶。 肝胰脏:鲤科等一些鱼类的肝脏分散无固定形状,并与胰 脏组织混杂在一起,称为肝胰脏。
51
鲤鱼的消化系统
肠腺存在于小肠粘膜内,分泌肠腺和黏液,润滑保护 作用。肠液含多种消化酶,分解、消化食物
48
肠内微生物消化
分解甲壳质细菌:鲈鱼摄取甲壳动物。 代谢氮的细菌:鲻鱼可利用食物中的尿素。 木聚糖分解细菌、果胶分解细菌:摄取海藻
49
第二节 消化腺
鱼类主要的消化腺为肝脏、胰脏及胃腺。 所有鱼类均无唾液腺,而只有粘液腺。 多数鱼类缺乏真正的肠腺。
30
(3)吸吮型:吻呈较长的管状,有时能伸出,口小,牙齿及鳃耙均 不发达,通常摄食底栖或水层中的无脊椎动物。烟管鱼和海龙、海 马。 (4)研磨型:口中等大小,牙齿强大,呈板状或臼齿状,鳃耙中等 长,排列较稀。常以软体、甲壳动物为食,如青鱼、真鲷。 (5)食浮游生物型:口一般较大或中等大小,也有较小的,通常不 能伸出,齿细小或无齿,鳃耙长而密。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鲢、 斑鰶、姥鲨。
鲢鱼消化系统
鲢鱼消化系统消化道从上皮细胞组织结构看, 这是食道过渡到肠的分界线, 由四层组成即粘膜层: 食道处为复层扁平上皮, 厚度约为1350 µm, 粘液细胞较多. 当食道过渡到肠时, 复层扁平上皮细胞立刻过渡到单层柱状上皮, 外有纹状缘. 粘液细胞较少; 粘膜下层: 结缔组织排列疏松, 有较大的静脉管、神经等; 肌肉层: 分二层, 内层由环行平滑肌和环行横纹肌组成, 间隔中有结缔组织纤维分布. 外层有纵行不连续的横纹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分布; 浆膜层: 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前肠管壁厚度约为1 050 µm, 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组成. 粘膜层有发达的皱襞, 为单层柱状上皮, 外有纹状缘. 到前肠后段粘膜皱襞较前段变短小. 肌肉层在前肠前段比前肠后段厚, 厚度大约为90 µm, 向后横纹肌减少, 呈连续分布, 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 .中肠管壁显著变薄, 厚度约为600 µm, 皱壁突起比前肠短小且少, 结构亦为四层, 同前肠. 但在肌肉层中没有横纹肌纤维分布, 只有平滑肌纤维的分布, 肌肉层厚度为120 µm.后肠结构同中肠, 管壁厚度为450 µm, 粘膜皱襞几乎平直, 粘液细胞显著增多, 体积增大. 肌肉层厚度约为90 µm.消化腺肝脏是鱼体中最大的消化腺, 表面覆盖着一层浆膜. 结缔组织很少, 因此肝小叶不甚发达. 肝小叶中部是中央静脉, 肝细胞由中央静脉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 形成肝细胞索. 肝细胞索分支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网眼中含有窦状隙称肝静脉窦, 简称肝窦. 窦内充满细血细胞、淋巴细胞和扁平细胞, 还有枯否氏细胞等 .胆囊胆囊呈椭圆囊状, 深绿色, 位于肠前方距食管不远处的右侧面, 以粗短的胆管开口于肠的右背方. 胆囊依靠结缔组织和肝脏相连. 分三层即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 粘膜形成皱襞, 在深部凹陷为隐窝,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外有纹状缘. 肌肉层中环行平滑肌多于纵行平滑肌, 排列不规则. 外膜: 与肝脏接触处为纤维膜, 游离面为浆膜 .胆管: 由三层组织, 最外为外膜. 外膜以内为肌层, 由纵行和环行的平滑肌组成. 最内为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有少量粘液细胞. 管壁厚度约为225 µm.胰腺为分散的颗粒状腺体, 即分布在鳔前室腹面输胆管周围的粉红色小颗粒. 胰腺分为两部分: 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外分泌部是有管腺体, 包括腺末房和排泄管两部分. 内分泌部为胰岛部, 是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集团. 胰岛除有血管分布外, 还有淋巴细胞和神经纤维分布 .从大体解剖看, 肠管是一条盘旋迂迥的管道, 是体长的6倍余. 这与它的食性有关.无胃, 这一点和鲤科鱼类尤其是与鲤鱼相仿, 也是鳅科鳅属的细鳞泥鳅相仿.粘膜下层很薄, 尤其前肠明显, 缺少控制扩张的结实层, 这样便于前肠管腔相对扩大, 有利于暂时贮存食物, 弥补无胃的不足.肠管是人为地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主要是依据肠壁厚度、管腔直径、粘膜皱襞高低、数量及形状等方面来划分的.肠管粘膜褶高度从前往后逐渐递减. 粘液细胞从前肠到后肠逐渐增多, 细胞体积增大, 这可能与滑润粪便以利于排出体外有关, 同时也与肠内水分重吸收有关.4。
大口黑鲈消化道组织结构及黏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第36卷第4期 2018年8月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36 No.4Aug. 2018doi:10. 16036/j. issn. 1000-2650. 2018. 04. 019大口黑鲈消化道组织结构及黏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赵柳兰S陈侨兰\杨淞p,符红梅S叶星2,李胜杰2,杨世勇S杜宗君1(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成都611130; 2.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80)摘要:【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moides)消化系统组织学和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芙(AB-PAS)的染色方法,对大口黑鲈消化道的组成结构及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及数量进行研究。
【结果】大口黑鲈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成,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且通过统计肠道和幽门盲囊的直径、皱襞数目、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发现从前至后管道直径和皱襞数目显著减小(P<0.05)。
大口黑鲈消化道各个部位均有黏液细胞分布,黏液细胞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中,且整个消化道除胃外(仅含有I型)均含有I、n、m和郁型的黏液细胞,食道和前肠中芋型黏液细胞数量最多,而口咽腔、中肠和后肠,则郁型黏液细胞数量最多。
【结论】大口黑鲈的消化道不同部位组织结构不同,黏液细胞的分布,类型及数量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大口黑鲈;消化道;组织结构;黏液细胞中图分类号:S9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2650(2018)04-0549-06Analysis of the Histological Structure, th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Mucous Cells of Digestive Tract in LargemouthBass (M icropterus Samoides)ZHAO Liu-lan1, CHEN Qiao-lan1, YANGSong1*, FU Hong-mei1, Y E Xing2,L I Sheng-jie2, YANGShi-yong1, DUZong-jun1(1. College of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 Subtropical Fishery Resource Application and Cultiv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P.R. China/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Guangzhou 510380, China)A b s tr a c t:!O b je c tiv e】T his stu d y aim ed to exp lo re th e c h a ra c te ristic s o f th e d ig estiv e tra c t o f larg em o u thb a ss?p ro v id in g re fe re nc e to th e esta b lish m e n t o f th ed ig estio n physiology in larg em o u th b ass(M icropterussam o id es).【M eth od】P a r a ff in tis s u e s e c tio n s ta in e d w ith h e m a to x y lin-e o s in(H.E)a n d a lc ia n b lu e-p e ri-o die acid sch iff(A B-P A S)w as u se d in th is ex p erim en t to stu d y th e d ig estiv e c h a ra c te ristic s o f larg e-m o u th b a s s.【R esu lt】T he d ig estiv e tra c t of larg em o u th b ass w as com p osed of o ro p h ary n g eal c a v ity,eso p h a g u s?sto m a ch,p yloric b lin d sac an d in te stin a l tra c t.It also show ed th a t th e d ia m e te r an d n u m b er of d u p lic a tu re s in p yloric c a e c a an d in te stin e d e c re a se d sign ifican tly (P<0.05) from th e front to th e re a r sectio n.M ucous ce lls w ere m ainly d istrib u te d in th e e p ith e lia l tissu e s an d th e ty p e I,域,芋 an d郁 m ucous ce lls w ere o b serv ed in th e w ho le d ig estiv e tra c t.T ype芋 m u co u s ce lls w ere d o m in an t in th ecom 收稿日期=2017-09-30基金项目: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31201985)。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研究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研究鱼类微生态是指生活在鱼类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群落。
它们通过与鱼类相互作用,对鱼类的消化、营养吸收和健康状况起到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对水产养殖的需求增加以及研究技术的提升,对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1.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构成鱼类消化道微生态中主要包含细菌、真菌、古细菌和双歧杆菌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菌群系统,并与鱼类的消化道形成共生关系。
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成分,占鱼类消化道内微生物总量的绝大部分。
2. 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的功能鱼类消化道微生态在鱼类的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们参与了鱼类的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过程。
一些菌群能够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纤维素和蛋白质,将其转化为鱼类能够吸收利用的物质。
其次,鱼类消化道微生态还能合成和分解一些对鱼类生长和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和激素等。
此外,它们还能对抗一些病原微生物,维持鱼类肠道的生态平衡。
3. 影响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的因素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的构成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饲料因素,饵料的成分和配比会直接影响到消化道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其次是水质因素,水中的氧气、温度、盐度和pH值等也会对消化道微生态产生影响。
再次,鱼类自身的遗传背景和生理状态也会对消化道微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4. 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的研究方法目前,对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的研究主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通过对微生物DNA的测序,获得其种类和丰度信息,从而了解消化道微生态的组成和变化。
分子生物学方法则通过提取微生物DNA或RNA,进行特定基因的扩增和检测,从而揭示其功能和活动。
5. 利用鱼类消化道微生态进行养殖管理对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的研究为水产养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调控饲料成分和配比,合理控制水质指标,以及优化饲养管理措施,可有效调节鱼类消化道微生态的平衡,提高鱼类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海水养殖鲍的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研究
海水养殖鲍的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研究鲍鱼是一种珍贵的海产品,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水产品之一。
海水养殖鲍鱼的健康与其消化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在鲍鱼的健康和养殖效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消化道微生物群落指的是一组共生微生物所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鲍鱼的消化道是开放式消化系统,与环境直接接触,容易受到水质环境中微生物的影响。
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由多种微生物组成,包括细菌、真菌、古菌等。
它们与鲍鱼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调节鲍鱼的营养吸收、免疫功能和消化代谢。
鲍鱼的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种类和功能丰度的分析。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消化道微生物进行全面、高效的测定。
研究表明,消化道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与鲍鱼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相关。
比如,一些研究发现,养殖鲍鱼的消化道中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与鲍鱼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另外,一些益生菌也被发现可以增强鲍鱼的消化液分泌和饵料消化率,提高养殖鲍鱼的食物转化效率。
此外,消化道微生物群落还与鲍鱼的消化代谢紧密相关。
研究表明,消化道微生物可以参与鲍鱼体内有机废物的降解和消化酶的产生。
一些有益微生物通过产生酶促进鲍鱼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同时,消化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对鲍鱼的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微生物会产生有机酸,调节鲍鱼肠道pH值,促进鲍鱼的消化酶活性,从而提高鲍鱼的食物消化效率。
不仅如此,消化道微生物群落还可能对鲍鱼的抗病能力产生影响。
一些微生物可通过竞争与病原微生物抗争并减少其侵袭鲍鱼的能力,从而提高鲍鱼的抗病能力。
研究显示,一些益生菌可以降低鲍鱼肠道的致病菌数量,减少鲍鱼的消化道感染并提高其存活率。
尽管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在鲍鱼养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深入研究鲍鱼消化道微生物的功能丰度和间接功能丰度。
了解微生物在消化代谢和免疫调节中的具体作用,有助于寻找干预鲍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途径,提高养殖鲍鱼的生长效益。
微生物与鱼类消化系统的关系研究
微生物与鱼类消化系统的关系研究鱼类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化系统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有许多区别。
为了更好地了解鱼类的消化过程,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微生物与鱼类消化系统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在鱼类消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它们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一、微生物在鱼类消化中的作用鱼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胃、肠道等,而微生物主要存在于鱼类的肠道中。
微生物的存在对鱼类的消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有助于食物消化微生物在鱼类消化系统中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纤维素和其他多糖类物质。
它们能够分泌一系列酶类,帮助鱼类消化食物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使其变得更易消化吸收。
2. 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微生物还能合成鱼类所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
鱼类自身不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而微生物则能够合成这些维生素,为鱼类提供必要的营养。
3. 抗菌作用肠道中的微生物可以竞争和对抗病原微生物,从而维持肠道微生物的稳定性。
它们能够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防止鱼类肠道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4. 促进免疫功能微生物通过激活鱼类的免疫系统来提高其免疫功能。
它们能够刺激鱼类免疫细胞的产生,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疾病风险。
二、微生物对鱼类健康的影响微生物在鱼类的消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对鱼类的影响各有不同。
以下是微生物对鱼类健康的影响的几个方面。
1. 饲料利用率适量的微生物可以提高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微生物分解和转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使其更容易被鱼类吸收,提高鱼类对饲料的利用效率。
2. 消化疾病预防适当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预防鱼类的消化系统疾病。
微生物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防止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3. 免疫调节微生物通过调节鱼类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免疫功能,从而降低鱼类患病的风险。
适当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刺激鱼类的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鱼类的免疫能力,提高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淡水鲑鱼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功能
淡水鲑鱼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几十年来,微生物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在动物的健康和疾病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微生物群落是动物体内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细菌群体之一,它与宿主的免疫系统、新陈代谢和整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淡水鲑鱼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功能。
淡水鲑鱼(Salmo salar)是一种受人们喜爱的食用鱼类,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研究发现,淡水鲑鱼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组成。
细菌是其中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成分。
淡水鲑鱼的肠道内存在多种细菌,包括支原体门(Chlamydiae)、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
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种多样,对淡水鲑鱼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首先,胃肠道微生物可以帮助淡水鲑鱼消化食物。
鲑鱼是肉食性鱼类,其胃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帮助鳞片动物吸收和利用这些营养物质。
此外,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胃肠道酶,如蛋白酶和淀粉酶,进一步帮助消化吸收。
另外,胃肠道微生物对淡水鲑鱼的免疫系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微生物可以影响鱼类的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调节炎症反应和抗病能力。
鱼类的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微生物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调节鲑鱼的免疫系统。
此外,一些益生菌也可以通过竞争性排除病原菌,促进淡水鲑鱼肠道健康。
胃肠道微生物群落还可以影响淡水鲑鱼的新陈代谢过程。
研究表明,微生物可以影响鲑鱼的能量代谢和脂肪合成。
鲑鱼的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生成短链脂肪酸和其他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以供鲑鱼利用能量,同时还参与了脂肪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微生物与淡水鲑鱼的能量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除了对淡水鲑鱼的健康影响外,胃肠道微生物群落还可能对鲑鱼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鲢鱼消化系统
鲢鱼消化系统消化道从上皮细胞组织结构看, 这是食道过渡到肠的分界线, 由四层组成即粘膜层: 食道处为复层扁平上皮, 厚度约为1350 µm, 粘液细胞较多. 当食道过渡到肠时, 复层扁平上皮细胞立刻过渡到单层柱状上皮, 外有纹状缘. 粘液细胞较少; 粘膜下层: 结缔组织排列疏松, 有较大的静脉管、神经等; 肌肉层: 分二层, 内层由环行平滑肌和环行横纹肌组成, 间隔中有结缔组织纤维分布. 外层有纵行不连续的横纹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分布; 浆膜层: 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前肠管壁厚度约为1 050 µm, 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组成. 粘膜层有发达的皱襞, 为单层柱状上皮, 外有纹状缘. 到前肠后段粘膜皱襞较前段变短小. 肌肉层在前肠前段比前肠后段厚, 厚度大约为90 µm, 向后横纹肌减少, 呈连续分布, 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 .中肠管壁显著变薄, 厚度约为600 µm, 皱壁突起比前肠短小且少, 结构亦为四层, 同前肠. 但在肌肉层中没有横纹肌纤维分布, 只有平滑肌纤维的分布, 肌肉层厚度为120 µm.后肠结构同中肠, 管壁厚度为450 µm, 粘膜皱襞几乎平直, 粘液细胞显著增多, 体积增大. 肌肉层厚度约为90 µm.消化腺肝脏是鱼体中最大的消化腺, 表面覆盖着一层浆膜. 结缔组织很少, 因此肝小叶不甚发达. 肝小叶中部是中央静脉, 肝细胞由中央静脉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 形成肝细胞索. 肝细胞索分支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网眼中含有窦状隙称肝静脉窦, 简称肝窦. 窦内充满细血细胞、淋巴细胞和扁平细胞, 还有枯否氏细胞等 .胆囊胆囊呈椭圆囊状, 深绿色, 位于肠前方距食管不远处的右侧面, 以粗短的胆管开口于肠的右背方. 胆囊依靠结缔组织和肝脏相连. 分三层即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 粘膜形成皱襞, 在深部凹陷为隐窝,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外有纹状缘. 肌肉层中环行平滑肌多于纵行平滑肌, 排列不规则. 外膜: 与肝脏接触处为纤维膜, 游离面为浆膜 .胆管: 由三层组织, 最外为外膜. 外膜以内为肌层, 由纵行和环行的平滑肌组成. 最内为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有少量粘液细胞. 管壁厚度约为225 µm.胰腺为分散的颗粒状腺体, 即分布在鳔前室腹面输胆管周围的粉红色小颗粒. 胰腺分为两部分: 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外分泌部是有管腺体, 包括腺末房和排泄管两部分. 内分泌部为胰岛部, 是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集团. 胰岛除有血管分布外, 还有淋巴细胞和神经纤维分布 .从大体解剖看, 肠管是一条盘旋迂迥的管道, 是体长的6倍余. 这与它的食性有关.无胃, 这一点和鲤科鱼类尤其是与鲤鱼相仿, 也是鳅科鳅属的细鳞泥鳅相仿.粘膜下层很薄, 尤其前肠明显, 缺少控制扩张的结实层, 这样便于前肠管腔相对扩大, 有利于暂时贮存食物, 弥补无胃的不足.肠管是人为地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主要是依据肠壁厚度、管腔直径、粘膜皱襞高低、数量及形状等方面来划分的.肠管粘膜褶高度从前往后逐渐递减. 粘液细胞从前肠到后肠逐渐增多, 细胞体积增大, 这可能与滑润粪便以利于排出体外有关, 同时也与肠内水分重吸收有关.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生活的环境和鱼类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鱼类消化道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绝对厌氧菌组成的动态正常菌群。
正常情况下,鱼类消化道的各种微生物生长良好,占主导优势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能使消化道处于健康环境中,从而保证鱼类消化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
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定植于肠内壁黏膜,形成非特异性的生物保护屏障,抑制病原菌对肠壁的定植,维持肠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
但当出现饵料或环境变更等应激状态时,这种理想的微生物区系平衡会受到冲击,宿主的正常防御系统被破坏,某些条件致病菌会转移、定植并侵袭鱼体的其它组织器官,导致细菌性疾病的暴发[1]。
因此,如何利用益生素、化学益生素等调控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保持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平衡,维持动物健康正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1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鱼卵孵化前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细菌,但刚孵化鱼的胃肠道通常是无菌的。
孵化后的仔鱼在卵黄囊消耗以前就会开始饮水,水中的细菌得以进入仔鱼的消化道。
稍大一点的仔鱼还会摄食附着有大量细菌的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
因此,养殖水体、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的细菌成为仔鱼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最初来源。
但是,鱼类胃肠道环境不同于水体环境,仅那些能适应鱼类胃肠道环境和宿主的免疫系统的微生物能够定植于胃肠道。
研究表明,仔鱼期形成了最初的不稳定的微生物区系,随后此微生物区系逐渐成熟,幼鱼期形成比较稳定的微生物区系。
例如,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在孵化后20~60 d内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微生物区系[2]。
仔稚鱼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成,它们更多的是依赖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其中,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正常菌群可能是仔稚鱼对抗致病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然而,由于传统方法的严重制约,特别是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复杂多样且需厌氧环境,目前有关仔稚鱼消化道微生物的研究较少,仔稚鱼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菌群种类、功能和变化尚不清楚。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益发展,DGGE、TGGE等DNA指纹技术有望用于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研究,从而加深人们对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分布和功能的了解[3]。
有关幼鱼和成鱼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研究较多,报道结果也不尽相同。
但通常情况下,淡水鱼消化道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有气单胞菌(Aero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邻单胞菌(Plesiomonas)、肠杆菌(Enterobacter)等,而海水鱼消化道中最常见的是弧菌(Vibrio)、假单胞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等[3]。
成鱼的消化系统已经发育完成,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变得相对稳定。
但是,当出现病原菌侵袭、饵料或环境变更等应激状态时,这种理想的微生物区系平衡会受到冲击,宿主的正常防御系统被破坏。
Lodemel等[4]报道,正常情况下北极嘉鱼(Salvelinus alpinus L.)肠道微绒毛上附着有大量的细菌,而人工感染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ssp. Salmonicida)后,附着于肠道的细菌数量下降了100倍,提示感染致病菌后北极嘉鱼肠道正常菌群数量急剧下降。
随后,Ringo等[5]研究了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对北极嘉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攻毒后北极嘉鱼肠道微生物区系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肉杆菌(Carnobacterium) 则持续存在于后肠,且能阻止致病菌在肠道的定植,作者由此推断肉杆菌是北极嘉鱼肠道的固有菌群,是北极嘉鱼对抗致病菌定植的天然菌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Olsen等[6]研究了急性应激(养殖水面下降到5-10cm,用长杆追逐鱼15min)和饥饿应激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电镜结果表明,附着于后肠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显著下降,而粪中的微生物数量则上升,提示急性应激可能会导致肠道粘膜的大量脱落。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急性应激和饥饿应激11天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肠道细菌总数和栖鱼肉杆菌(Carnobacterium piscicola)没有影响[7]。
随着人们对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一些学者还对鱼类各段消化道微生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但报道的结果不一。
多数研究表明,从前到后鱼类各段消化道附着的微生物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个结果相继在大西洋鲑(Salmo salar)、鲱(Seriola quinqueradiata)、都花舌鳎(Solea solea)和北极嘉鱼(Salvelinus alpinusL.)消化道微生物的研究中得到证实[1,8]。
与之相反,Austin等[9]报道,虹鳟各段消化道细菌数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Ringo等[10]的研究发现北极嘉鱼附着于小肠和大肠的细菌数量非常恒定。
但是,目前有关有益菌(如某些乳酸菌)和致病菌(如某些弧菌)在鱼类各段消化道分布的报道很少。
这也制约了乳酸菌等有益菌作为益生素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的应用,因为如果所用益生菌在鱼类消化道的定植位点与致病菌的定植位点不一致,则难以发挥其益生效果[3]。
因此,鱼类消化道重有益菌和致病菌的分布尚须今后深入研究。
2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调控鱼类消化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对于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正常菌群的建立能够作为生物屏障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同时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因此,加强鱼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分布和功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绿色高效的益生素和化学益生素等调控鱼消化道微生物菌群,保持消化道微生物区的稳定,有望提高鱼类的抗病力和生产性能。
2.1益生素益生素(Probiotics)“是一类通过促进肠道微生物平衡对宿主动物产生有益影响的活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11],最早应用于陆生动物。
此后的研究表明益生素在水产养殖中亦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
但是,水生生物由于与水环境密切相关,许多情况下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可直接添加于养殖水体,通过拮抗病原菌、降解多余有机质等对养殖动物产生有益的影响。
因此Gram等 [12]将益生素的含义扩展为“一类通过改善微生物平衡来促进寄主健康的活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研究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弧菌(Vibrio)均可作为水产动物益生素调控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而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芽孢杆菌和乳酸菌[3]。
芽孢杆菌(Bacillus)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在肠道或贮藏过程中都以内生孢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其抗逆性很强。
芽孢杆菌进入肠道后,在肠道上部迅速复活,消耗大量的氧,有利于肠道固有菌群繁殖,同时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长,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动物的健康生长。
目前,在水产养殖也中应用较多的芽孢菌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Bacilis Cereus)等。
Kozasa[13]用1株从土壤中分离的东洋芽孢杆菌(Bacillus toyoi)处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降低了由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引起的鳗鲡死亡。
华雪铭等报道,基础日粮中添加0.1%的由三种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嗜热球状芽孢杆菌混合而成的益生菌,可以明显提高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幼鱼的生长速度[ 14 ]。
华雪铭等[15]在异育银鲫 (Carassiusauratus gibelio)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芽孢杆菌,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可以极显著地提高异育银鲫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抵抗能力,添加量为0.2%的实验组异育银鲫的相对增重率比对照组增加33%。
总之,芽孢杆菌能提高鱼类的存活率,促进动物生长,但是有关芽孢杆菌对鱼类肠道菌群调控的研究较少。
刘波等研究表明,基础日粮中添加0.02%的地衣芽孢杆菌后,异育银鲫增重率显著提高,其肠道食糜中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大大增加,大肠杆菌的数量则显著降低[16]。
胡东兴报道,从鲤鱼(Cyprinus Carpio)体内分离的地衣芽孢杆菌对气单孢菌有生物拮抗作用[17]。
因此,有关芽孢杆菌对鱼类肠道菌群调控尚须今后深入研究。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糖产生乳酸的细菌的通称。
乳酸菌通常是不运动、不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菌,可在厌氧、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
乳酸菌通常耐酸,在pH为3.0-4.5时仍可生长,能耐受动物胃肠道的酸性环境,因此乳酸菌能在恒温动物和鱼类胃肠道中广泛分布。
其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肉杆菌(Carnobacterium)等是鱼类胃肠道中比较常见的乳酸菌种类。
现有研究显示,饵料和水体中的有益菌进入鱼消化道后若能定植于肠道并大量繁殖,则可与消化道其它有益菌形成优势菌群,通过竞争营养物质和肠壁附着位点以及分泌抑菌物质抑制致病菌的增殖,提高鱼类的抗病力。
Gildberg 等[18]报道,饲喂广布肉杆菌(Carnobacterium divergens)制剂三周后,该菌成为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仔鱼肠道的优势菌,仔鱼的抗病力有一定的提高。
王福强等[19]报道,投喂含有1.2×109cfu/g乳杆菌的饲料5 d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定植的乳酸菌超过106cfu/g,同时弧菌数量明显下降,提示乳杆菌能有效抑制弧菌的生长。
Campos等[20]报道,多株乳酸菌均通过产生细菌素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同时,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乳酸、乙酸等有机酸,可降低消化道pH值。
因为多数致病菌难以在低pH值环境中生长良好,因此乳酸菌造成的这种低pH值环境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大量研究显示,乳酸菌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添加于饵料中能有效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鱼类的抗病力[3]。
假单胞菌(Pseudomona)为革兰氏阴性直或略弯曲的杆菌,不产生芽孢。
作为鱼类消化道的正常菌群,某些假单胞菌具有作为益生菌的潜力[21,22]。
早期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能产生抑菌物质抑制鱼类病原菌的生长[23,24]。
Gram等[12]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AH2能体外抑制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的生长,体内试验亦得到一致结果,即荧光假单胞菌能降低人工感染鳗弧菌虹鳟的死亡率:感染鳗弧菌7 d后试验组虹鳟的死亡率仅为25%,而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达47%。
Spanggaard等[25]从虹鳟体表、腮和肠道分离到45株能抑制致病性鳗弧菌生长的细菌,其中28株属于假单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