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合集下载

民生概念

民生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

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具体内容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一、民生问题的界定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

相反,如果对于民生的界定过于狭窄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会出现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同上,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同上,第835页)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

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民生专题

民生专题

民生问题【热点概述】一、民生的基本概念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其范围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狭义的民生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二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其三是基本的“生活质量”。

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即有关人民生活、国民生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等事关人民基本生活的各种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二、政府报告中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党和国家也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2007年,十七大报告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列。

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报告中提出了以下六方面的民生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当代中国民生读后感

当代中国民生读后感

《当代xx民生》读后感近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因此,当拿到书单目录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当代中国民生》一书。

全书以“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大众消费、就业形势、社会保障、社会支持、收入差距、社会分层、人力资源、农民工问题、性别歧视、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和“80后”群体等众多社会层面,揭示了中国民生问题的总体面貌。

这是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通过大量数据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

首先“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而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从1981年到2009年,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由近70%高点降至45%左右。

特别是2001年以来,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迅速从60%以上降至45%左右,显示了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

尤其是居民最终消费,从1981年的50%以上跌至2009年的35%左右。

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力量是政府,而居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并未充分发挥。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可是目前居民如何消费,房价在飞,物价在飞,医疗费也在飞,油价也在飞,在一切都在飞的时候,想让居民将消费欲望转变为实际消费,需要居民有实际购买力,这直接取决于人们可支配收入的高低。

热点三 和谐中国: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10张ppt)

热点三 和谐中国: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10张ppt)

寡民”,主张“无为”。③墨家:以爱无差别为梦想,倡导“兼爱、
非攻和尚贤”。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2.中国近现代的和谐社会观
(1)和谐社会模式 (或设想):①太平天国:建立一个“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 天国。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③资产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 1.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观 (1)古代和谐思想:①儒家“民本”思想:孔子提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提出“民 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②墨子主 张“兼爱”,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任人唯贤。③统治者的“民本”思 想: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 励精图治。 (2)古代各家各派勾画的和谐社会模式:①儒家:描述的“大同社 会”,代表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②道家:倡导“小国
等等。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古今中外的民生思想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 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强 调轻徭薄赋、不夺农时。 (3)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的强大。 (4)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热点三] 和谐中国: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1 . 和谐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
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

浅析电影《最后的棒棒》中的底层叙事

浅析电影《最后的棒棒》中的底层叙事

影视大观浅析电影《最后的棒棒》中的底层叙事佟彤(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与变革,反映大众日常生活的民生电影越来越多,但由于投资少、流量低等特征往往被观众所忽略,对于民生电影的研究和讨论目前也处于缺席状态。

本论文以2018年上映影片《最后的棒棒》为研究对象,探讨民生电影所呈现出的社会变迁下的小人物生命史。

探讨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传统行业的没落,深度分析重庆“棒棒”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的变迁以及当代民生电影中主题内涵、创作意识、情感基调的新特质。

关键词:民生电影;《最后的棒棒》;底层叙述一、被遮蔽的民生电影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宏观变革,中国的本土化也正在发生,这些“发生”更多的体现在微观的大众日常生活层面,即民生的前所未有之变革;近年来,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层面的民生电影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具有投资少、流量少、现实性强、草根民间性等特点,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更关注“自我”本身,自觉寻找与以往不同的逻辑和叙述方式进行艺术呈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实现新世纪文化自觉的途径之一。

(一)“民生”“民生”概念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工十二年》,释为“人们的生存之道在于勤奋,只要勤奋就不会陷于贫穷。

”纵览传统诗词歌赋也多有“民生”相关,如《诗经》之《伐檀》《硕鼠》,杜甫之《三吏》《三别》;以及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的是诗人关注“民生”之胸襟。

类似的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无不体现“民生”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现代《辞海》对于“民生”的释义为“ 人民的生计”。

在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中,民生的概念一般是指人民、百姓的基本生计、基本生存状态。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毕生坚持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为“民生”概念注入新的内涵,即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大政以及历史观的高度。

经济发展与民生

经济发展与民生

反面影响
1.是以牺牲社会公平来换取经济增长速度。
2.是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速。
3.是以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
教育
收入 生态
民生
就业 住房 医疗
社保
就业
招工时工资不许‚面议‛
内容:根据《促进就业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规 章,明确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利,并进一步细化了就业 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影响:对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等实行减税政策,将对促进就业 及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推动作用。招工时应告知劳动报酬、禁止 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强调公平就业、强化就 业援助将是今后扩大就业的主旋律。
2015年1月1日起,包括省级优秀学生、 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 科技类竞赛获奖者及两项体育特长生加分 项目在内的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将 全部取消。据统计,目前地方性高考加分 项目仍有95项。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的总 体要求是“做减法,不做加法”。但调整 加分政策,不是简单地取消加分项目,而是变堵为疏、变堵为引 ,旨在科学合理地体现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 引导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纠正少数人片面 追求高考加分的倾向。考生的一些特长和取得的荣誉在高招过程 中并非毫无作用。如取消中学生奥赛加分项目后,考生的相关学 科特长可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优先给予初审通过的条件等。
何为民生?
古代的民生
• 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 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先秦诸子百家中, 重视民之生计疾苦的不在少数,如《左传》、《论语》、 《礼记》中均有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请求当时国君轻徭薄赋, 使民休养生息的话语,并将其上升到了君民关系的高度; 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学派,主张无为的道家学派,秉持的 实际上也是类似的主张。

如何改善中国民生问题范文

如何改善中国民生问题范文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一系列民生问题不断呈现出来,例如: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

当前,政府提出要像发展经济一样改善民生,但是,要如何解决现在我国所存在的民生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民生。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而什么又是所谓的民生问题呢?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

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中国入世十年民生回顾

中国入世十年民生回顾

文主要从收入分配、 就业 、 教育 、 社会保障等民生角 度 分 析人世 给 中 国 民众 带来 巨 大变化 。


外企成为 主要就 业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 , 人世 以来 , 外资企业增加了社 会就业规模 , 增大了个人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余地 , 外 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之
摘要: 2 0 年 中国正式成为 WI 从 01 ' O成员国, 中国对 外开放进入崭新的阶段, 回顾入世十年 , 中国在 社会 、 经济、 治等 政 方面均取得 了巨大成就 , 特别是对就业、 收入、 消费、 教育、 生活便利和行政效率等方 面都产生 了巨大、 积极的影响。
关 键 词 : 生; O 回 顾 民 WT ;
利, 如关税减让 、 市场准入等 。另一方面 , 作为新成 员 必 须 缴 纳 一 定 的 “ 门费 ” 制 订 关 税 减 让 表 , 入 , 逐 步降低进 口关税 ; 逐步取消许可证或配额等非关税
壁垒, 逐步实现 贸易便利化 ; 国内税收方面 给予 在 成员 国国民待遇 ; 逐步开放包括金融 、 险 、 售 、 保 零 旅游、 运输 和教育等服务业领域 ; 减少对外商投 资 条 件和领域的限制 ,逐步使 外资企业享受 国民待 遇; 废除和停止实施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抵 触的
2 1 年 7月 02
经济与管理
Ec omy a d M an ge n on n a me t
J 1, 0 2 u.2 1
V 1 6 No o. l 2
第2卷 6
第 7期
●WT O论 坛
中国人世十年民生回顾
晏 清
( 中国人 民大学 外 国语学院, 北京 10 7 ) 0 8 2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2)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2)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具体来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改善民生需关注的三个问题

改善民生需关注的三个问题

改善民生需关注的三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现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心工作。

然而,在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出现了对民生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对政府财力供给与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理解不够充分、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不够清晰等问题,值得关注。

关于民生内涵的认识问题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生是指凡与人民生存、生活和发展有关的所有问题都归属于民生范畴。

狭义的民生是指人民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一种状态。

“基本”的实质框定了狭义民生内容与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趋同性,这也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必须承担责任。

需要强调的是,狭义民生的内容比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更宽泛,还应包括政府为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阶层提升其生存和发展条件而实施的特定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收、财政供养人员普调薪资等。

由于广义民生概念范围太大,使民生问题难以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结合。

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需求具有层次性,这也决定了民生内容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会有不同的最迫切需求。

具体而言,民生的第一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条件,即满足民众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基本工资水平、基本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等;第二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发展能力,即为民众提供最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包括就业、职能培训、消除歧视等等;第三层面主要指民众福利水平,即为民众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包括免费的高等教育等。

一般而言,民生三层面内容呈现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规律,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实施的前提条件。

但民生的层次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国家(地区)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民生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

实践表明,民生内容受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政府财力水平、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民生的具体内容和阶段性重点。

民生和民生问题

民生和民生问题
与富之;
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
----陶行知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 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从1993年提出 到实现用了20 年的时间
目前我国教育支出总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各级各类教育 生均经费远低于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万 多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中,70%是教师工资和 学校运转支出等刚性支出,而且4%中有的用 于化解债务补历史欠账,有的用于军校、党 校等非国民教育,有的用于离退休人员等社 会支出。与实现“中国梦”,完成十八大和 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 和改革任务相比,教育的薄弱环节还很多, 差距还很大。
政府责任:
提供公共开支,将民生作为优先考虑目标
各国1994-2000年公共开支占GDP比重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社保 公共教育 卫生保健
美国
法国
俄罗斯
中国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就是宏观 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产 品和服务。 • 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继续加强,压缩自身开 支,把钱更多地投向教育、卫生、社保、 公交等社会事业,让群众共享公共服务 • 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任 务的确立,有助于党和政府进一步明确公 共行政的基本准则和努力方向。
• 1949年,美国政府发言人艾奇逊针对中国政权更 替: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 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 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国民党在法典里写上了许多土地改革法令,想这 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法令有的失败了,有的 被忽视。国民政府之所以有今天的窘况,很大的 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使中国有足够的东西吃。中共 宣传的内容,一大部分是他们决心解决土地问题 的诺言。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

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2.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浅析如何分类梳理民生问题

浅析如何分类梳理民生问题

王晓波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研究民生的前提是对民生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民生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就是一种有效的把握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对民生问题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个人生活的微观角度出发,民生问题可分为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

从社会整体的宏观角度出发,民生问题可分为教育、就业、分配、社保、稳定等问题。

从人权角度出发,民生问题可分为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

分类梳理民生问题有助于深入细致地开展民生问题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社会;民生;分类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3-000046-02民生一直是党和国家极为重视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民生问题系统性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并跨越多个专业,这给我们理解民生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

对民生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把握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如何理解民生“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文中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意思是说,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只要勤劳,就不会缺少衣服和食物。

这里的民生是指人民的生计,具体说来是指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条件。

所以,民生一词,从最初的意思来看,就是指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生活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生的含义也在不断拓展,在现代社会,民生已经演变成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面综合的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生是指所有同民生有关的事情,无论是直接相关的事情,还是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状态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1]广义的民生概念和狭义的民生概念各有侧重。

广义的民生概念有其优点,就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综合性,但其有明显的不足,就是概念的外延太大。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研究

群文天地·2012年第5期摘要:治安与民生是社会管理的两个重点领域。

民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治安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保障民生的前提。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利益诉求也日益多样化,因此,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与治安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文章就治安与民生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当前的民生热点问题与治安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得出民生与治安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治安;民生;联系;和谐一、导言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上,就未来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民生与治安工作进行布署安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位的确立,原有的社会分配格局被打破,社会利益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将有可能导致不同社会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大量出现,同时,中国正处于转型并轨期限间,处于社会问题多发期间,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妥善处理,就将导致严重的民生问题,进而影响社会治安。

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在我国,治安工作与民生工作是整体社会管理的一部分,二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互为依赖,因此,要研究如何提升社会的治安水平和民生水平,需要从整体进行把握,而不能偏重一方。

二、我国治安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2011年公安部公布的部分信息,我们可见一斑:201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接警6756万起,同比上升20.7%;110接警3070.7万起,同比上升18.2%,全国日平均接警数量达17万起,110接报警2809起,同比上升20.5%。

由此可见,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有的社会秩序与一些生产领域的平衡被打破,治安状况呈现下降趋势,治安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的治安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大导致管理难度增大传统的中国户籍制度是对人口的一种有效的管理,然而,在那一时期人口的流动性较小,人们的活动领域相对固定,因此对于人口的管理也相对简单。

第一节民生的概念及其内涵

第一节民生的概念及其内涵

第一节民生的概念及其内涵一.民生、民生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民生”一词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最早被提及,谓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所代指的就是百姓。

而《辞海》中把“民生”理解为“人民的生计”,民生之词义带有明显的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

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生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历史的、发展的、动态的、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阶级统治思想,不同的权利观念势必造就不同的民生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这里所指的“民生”是指现代意义的民生。

现代社会,民生与民主、法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单一的物质样态转化为包含精神样态在内的综合样态。

立足中国特定的国情和实践需求,并结合民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民生论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对民生的定义要综合看待,不同的学科视野对民生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

比如有学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民生反映在经济发展中人们的收入、就业、消费等方面,体现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看,民生则是关系到社会各阶层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长治久安,以及社会制度是否具有先进性。

而在政治学的意义上,民生解决好坏则直接体现为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是否到位和执政地位是否稳固。

因此,民生是对党治国理政水平的检验。

①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存在明显的不足,即概念范围太大,其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其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①黄家骅:民生问题的研究视角与指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6.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

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2.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
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民众期待“十八大”,教育改善是首要民生大事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近,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6日联合发布一份主题为“民众对党的‘十八大’的期待”的电话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该报告面向全国东中西部六个省份18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作了调查,取得有效样本1581个。

调查数据显示:在所列示的六大民生问题中,老百姓将之列为“第一”期待和关注的问题,依次是:教育、养老、住房、就业、医疗、生育政策。

受访者中,80后占22.3%,70后占24.3%,43至59岁占30.6%。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21.6%,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7.1%,学生占1.4%,打零工、散工、临时工、自由职业者等占1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或事业负责人占2.2%。

50.7%的人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22.1%的人在3至5万元,17.5%的人在5至10万元,9.7%的人在10万元以上。

第一期待改善教育,尤其是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条件
此次民调显示,教育改善,是老百姓最为期待的首要民生大事,全部被访个体有28.2%表示最为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种对教育的期待是普遍而一致的。

从职业差异看,在所有不同职业的被访者中,除了“学生”没有选择“教育”为第一关注民生问题,除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企业负责人”选择“教育”为第二关注的民生问题外,其他所有职业的被访者,均首先关注教育的改善。

从其他方面看,无论农业户籍还是非农业户籍,无论受教育程度高还是低,无论富裕家庭还是相对低收入家庭,党中央在教育方面的决策是老百姓最为关注和期待的。

具体来说,“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教育条件改善”,是百姓最为期待的,“高考制度改革”也是百姓十分期待的。

所有将教育列为最期待目标的被访者,分别有32%和17%关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教育条件”和“高考制度改革”。

其中,并非仅是农村地区的被访者最期待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教育条件”,从户籍看,关注这一问题的被访者中,有28%是非农居民;从居住地看,关注这一问题的被访者中,有27%是城市居民。

这意味着,即便与自己不直接相关的非农业居民、即便居住在城市的远离农村的城市居民,也都期待着党中央对此有重要的举措。

而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关注和期待,各类人群间无大的差异。

相对而言,农业户籍居民、中低学历者、低收入家庭、商业服务业以及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对党和政府有更大的寄托和期待。

提高医疗保障、缩小养老待遇差距、期待就业机会均等
本次调查显示,在教育之后,医疗保障改善和养老保障改善,是老百姓最为期待的的两大民生大事。

全部被访个体各有21.1%表示第二关注医疗问题、养老问题。

对于医疗,提高医疗保障的保障程度最受期待。

所有将医疗列为第二期待目标的被访者,有36.5%具体期待的是提高医疗保障的保障程度。

基本药物价格过高问题也是百姓关注的,所有将医疗列为第二期待目标的被访者,有22.5%认为基本药品(如感冒、腹泻等常规用药)价格过高,期待党中央给以关注。

关于养老问题,所有将养老列为第二期待目标的被访者,有55.4%关注养老保障的保障程度等问题。

此外,在“住房”方面,老百姓集中关注“房价的调控”政策(46.8%),期待党的“十八大”有更为明朗的决策;在“就业”方面,老百姓集中关注“工作的机会均等问题”(33.6%),期待能逐步放开金融、政府机关等领域存在的就业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