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救治胸痛中心建设

合集下载

区域胸痛中心建设

区域胸痛中心建设
胸痛中心建设 方案
目的
一、为加快推进xxx胸痛中心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辖区内协同救治网络,加强xxx各医疗机构
胸痛中心的质量控制管理,引导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打通急性高危胸 痛病人救治的第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 院接受最佳治疗,制定本实施方案。
培训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组织实施全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管理;承担全市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必备知识技术的 推广培训,协助开展防治药物的政策研究、使用监测和临床评价,探索防治结合服务模式。制定对 乡镇卫生院心血管疾病的帮扶、培训工作。
工作制度
(一)工作情况报送制度
• 根据总体方案和要求,琼海市各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等胸痛中心单元每月向 办公室报送各项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工作成果和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措施,对 下阶段工作提出计划和安排。工作专班以周报形式向领导小组报送工作推进情况。
(四)重视科普宣传
• 全市各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在推进胸痛中心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心血管系统慢 性病防治的全民教育,利用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系统宣传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加强急性胸痛 早期识别、救治和相关慢病防控的健康知识宣教,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
谢谢聆听
组织架构与工作职责
(二)专家组成员:
• 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技术方案、规范标准、考核指标和操作流程;定期进行 建设质量控制检查,出具报告,提出整改意见;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公众科普宣传。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质控组
工作职责:负责全市心血管中心体系的质控方案制定;质控平台的更新;组织质控专家体系建设,培训、 考核、聘用质控专家;建立规范的质控检查流程;负责开展全市心血管防治中心质控工作,并指导各基层 卫生院建立规范的质控管理体系。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篇一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一、项目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涉及多种严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胸痛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胸痛患者的救治存在诸多问题,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转诊流程不畅等。

因此,建立胸痛中心,优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项目目标1. 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效率。

2. 优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准确性。

3.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胸痛患者的转诊效率。

4. 开展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自我救治能力。

三、项目内容1. 胸痛中心的建设成立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胸痛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完善胸痛中心的基础设施,包括诊室、检查室、导管室等。

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提高救治能力。

2. 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优化制定胸痛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时间要求。

建立胸痛患者的优先就诊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转诊绿色通道,提高转诊效率。

3. 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建立与周边医院建立协作关系,签订协同救治协议。

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指导。

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协同救治能力。

4. 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开展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自我救治能力。

举办胸痛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急救能力。

四、项目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完成胸痛中心的规划和设计,包括选址、装修、设备采购等。

2. 第二阶段:完成胸痛中心的人员培训和认证,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

3. 第三阶段:开始胸痛患者的救治工作,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五、项目预算1. 基础设施建设:[X]万元2. 医疗设备采购:[X]万元3. 人员培训和认证:[X]万元4. 健康教育和培训:[X]万元5. 其他费用:[X]万元六、项目预期效果1.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构建胸痛是一种症状,常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

由于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疾病,救治时间的延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性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是指将胸痛急诊转诊、急救、住院治疗、康复和后续管理等环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缩短救治时间: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快速、更高效的救治。

通过人性化的转诊流程和快速响应机制,将胸痛病人从病发地迅速转运至急诊,并尽快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确保救治的及时性。

2. 提高救治质量: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确保每个救治环节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专业的服务。

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以提高诊疗水平和规范化管理,减少误诊、漏诊等问题的发生。

3. 加强协同合作: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需要各级医疗机构、急救中心、胸痛中心等各方合作,形成有序的转运和救治流程。

通过建立定期的沟通、会诊和培训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救治效率。

二、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构建要素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1. 医疗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医院、人员、设备等资源,确保医疗服务能够覆盖到区域内的各个环节。

建立跨机构的转诊和转运机制,形成快速通道,确保胸痛患者能够及时到达胸痛中心或相应的医疗机构。

2. 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一套胸痛患者的紧急呼叫系统,确保患者在出现急性胸痛时能够迅速与相关医疗机构取得联系,并进行初步救治。

提供胸痛急救的指导,并为胸痛中心的转诊提供意见和决策支持。

3. 多专业合作:胸痛协同救治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工作,包括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心功能中心、急诊科、放射科等。

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

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

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胸痛中心是指专门为胸痛患者提供一体化抢救和救治服务的医疗机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已经成为现代胸痛救治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的定义、特点以及建设需求。

一、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的定义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是指在胸痛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通过不同医疗机构的紧密协作,以提供全面、高效和质量保障的救治服务为目标的医疗体系。

该体系包括急救中心、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放射科、心脏电生理室等相关科室和各级医院。

二、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的特点1. 多学科协作: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强调多学科、全程参与患者救治的模式。

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合作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和准确的诊断以及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救治流程规范化: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胸痛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救治流程和操作指南,使病患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适当的治疗,大大提高抢救效果。

3. 患者资源分级管理: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可以分级管理胸痛患者,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程度地救治患者。

比如将胸痛患者按照危急程度进行分类,重症患者优先进行救治。

4. 信息共享:区域协同救治体系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快速信息传输,避免信息断档,提升救治效率。

三、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的建设需求1. 各级医疗机构的合作:胸痛中心的建设需要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急救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等。

只有各个环节紧密协作,才能形成完善的救治体系。

2. 专业培训与技术支持:胸痛中心需要聚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

因此,医院需要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机会。

3. 医疗资源调配: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医疗资源的调配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确保每个胸痛中心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同时避免资源的浪费。

医学专题急性胸痛快速诊疗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医学专题急性胸痛快速诊疗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汗、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诊断:听诊、胸片可确诊。 治疗:中-大量气胸立即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
2021/7/19 星期一
12
建立胸痛中心的目的
对ACS患者而言就是缩短总缺血时间 • 减少患者的延迟 • 减少医源性的延迟
2021/7/19 星期一
13
时间要求是STEMI患者救治的关键
D-to-B< 90min
科手术治疗。
2021/7/19 星期一
6
主动脉夹层分型
2021/7/19 星期一
7
主动脉夹层实验室检查
ECG:动态监测,注意累及心包和冠脉。 胸片:主动脉阴影进行性增宽。 UCG:升主动脉扩张>42mm,壁分裂为两层,可见
真假二腔及撕裂的内膜片。 主动脉CTA:可见真假腔及破口。
2021/7/19 星期一
结果可以启动心内科会诊及再灌注治疗。 3.核对患者发病后至今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用药情况,避免用药过量及重
复。无禁忌的STEMI患者,补充给予负荷量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阿司匹林 300mg、氯吡格雷300-600mg或替格瑞洛180mg,具体剂量根据早期再灌注治疗方 式确定。吸氧、心电监护、药物等其它对症急救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4.迅速评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心内科会诊确定再灌注治疗方案。 5.签署知情同意书,一键启动导管室,按照转运预案转运患者至导管室行急诊PCI。 6.避免在家属谈话和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费用、办理住院手续方面延误手术时机, 手术及住院手续同时办理。 7.拒绝急诊PCI患者行急诊科溶栓或送至CCU溶栓治疗。 8.保守治疗患者送至CCU继续治疗。
对致命性胸痛疾病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
2021/7/19 星期一
3

胸痛救治单元应知应会内容

胸痛救治单元应知应会内容

胸痛救治单元应知应会1、什么是胸痛中心?是一种区域协同救治体系,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心胸外科、消化科、呼吸内科、皮肤科等相关科室)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高效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手段。

2、胸痛中心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在最短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

3、什么是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单元是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胸痛救治网络的基础环节,为打通胸痛救治的起跑第一公里,建立规范化的胸痛救治单元,对于胸痛患者的及时诊断明确诊断,减少发病后早期的救治延误,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心梗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

4、我院成立胸痛救治单元是哪天?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谁?胸痛救治单元负责人是谁?上级关联医院是?成立时间:XXXX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XXX胸痛救治单元负责人是:XXX上级关联医院是:XXX县(市)人民医院5、我院胸痛诊室在哪里?XXXXXXX6、胸痛病人是否执行先救治后付费?是7、胸痛患者到我院后如何体现先救治后收费?答:先给予救治:接诊、首份心电图、查肌钙蛋白、怀疑主动脉夹层或肺动脉栓塞时优先做CT检查、给药等,后办理收费手术。

8、我院胸痛中心相关科室时钟是否统一?是与手机北斗卫星授时进行校对,每周核对一次有登记。

9、如果遇到胸痛患者应该怎么做?答:遇到胸痛患者,简单询问评估患者是否有持续胸痛胸闷、有无晕厥、大汗、肢端湿冷、呼吸困难、脉搏细弱、伴随意识障碍等症状,我们就放下手中事情立即护送患者到我院胸痛诊室优先就诊,先救治后付费。

10、有人在你身旁突然倒地怎么办?(1)立即上前查看,轻拍打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叫,喂“怎么啦?”患者无应答,应大声呼救:来人啊,救命。

并同时自己拨打或请人拨打急救电话120,判断颈动脉及呼吸(颈动脉位置在喉结侧旁开两横指)判断颈动脉有无搏动,有无呼吸,判断10秒内没有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位置在胸骨中下段,按压频率100-120次∕min,按压深度5-6cm,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频率为30:2o(3)实施心肺复苏流程:1判断意识.呼救帮助^^3.判断心跳、呼吸^4.胸外按压(C)5.开放气道(A) .人工呼吸(B)持续心肺复苏一令观察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及其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及其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及其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一、引言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心脏疾病的表现。

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胸痛患者对患者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并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2.1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定义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医疗机构、急救服务、医疗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等方式,实现胸痛患者的快速救治和优质医疗服务。

2.2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组成1.医疗机构协同:建立胸痛中心网络,包括三级综合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患者的分级转诊和救治。

2.急救服务协同:建立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提供胸痛患者的紧急救治和转运服务。

3.医疗资源共享:通过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共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

4.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实时交流与共享,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

2.3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优势1.提高救治效率: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患者可以快速得到救治,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共享,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提高救治水平:通过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的风险。

三、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3.1 基层胸痛中心的定义基层胸痛中心是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内设立的胸痛救治中心,提供胸痛患者的初步诊断和治疗。

3.2 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必要性1.缓解医疗资源压力:基层胸痛中心可以解决部分胸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综合医院的过度依赖,缓解医疗资源压力。

2.提高早期诊断率:基层胸痛中心可以提供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减少误诊误治的风险,提高早期诊断率。

3.提高患者满意度:基层胸痛中心更贴近患者居住地,提供方便快捷的就医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概念与建设的意义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概念与建设的意义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概念与建设的意义首先,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能够提供更早的救治时间。

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而胸痛中心的建设能够提供更快速、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服务,从而缩短患者等待救治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的损伤。

其次,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能够提高救治质量和水平。

胸痛中心是由一群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医疗团队组成,他们具备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治疗方案。

这样的中心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此外,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能够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

在胸痛中心的建设中,不同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合作与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同时,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

此外,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能够提高患者的医疗体验。

在患者就诊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加周到的医疗服务和关怀,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痛苦。

同时,在治疗结束后,胸痛中心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降低患者的再发率。

最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能够提供实现精准救治的机会。

通过胸痛中心的建设,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人群筛查和风险评估,预测和干预高危人群,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

同时,通过进行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够不断改进救治方案,提高救治效果,为未来的精准医疗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的建设对胸痛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供更早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质量和效率,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改善患者的医疗体验,并为实现精准救治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和推动这种体系的建设,为胸痛患者的救治提供更好的保障。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概念与建设的意义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概念与建设的意义

“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合作和区域医疗 资源的有效整合,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 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 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 诊和漏诊,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 床预后。
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死亡、避免浪费
筛选3种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
胸痛患者来源: 1)自行就诊(急诊、门诊); 2)急救车接诊; 3)基层医院转诊; 4)院内住院患者发病
找出急性急性梗死患者,在最短 时间内解决(介入手术)他/她。
D2B < 90min FMC to B<90min
建立急性胸痛的区域化协同救治体系; 加强与基层医院联系,分级诊疗等; 提高我院急诊总体救治能力和水平; 。。。。。。
尽快急诊科就诊…… 拨打急救电话 拨打胸痛中心急救电话
出现症状 患者相关延迟
院前急救系统
1/4 in PCI hospital
3/4 in non-PCI hospital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小时内是黄金救治时间!
0:00
5:00 5:217Biblioteka 179:0610:01
10:23
D2B=55’, FMC2B =280’, Symp-onset-B =601’
胸痛中心涉及的核心科室是:急诊科和心内科, 但心外科、呼吸科、消化科等全院科室和部门可 以为胸痛中心建设服务。
按照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 1981 年在美 国巴尔地摩 St. 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 痛中心”已经发展到 5000 余家,纳入医保支 付范围。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医院内设立有“胸痛 中心”。
• 1981年第一家CPC(美国) • 2000年 D2B < 90min的达标率35% • 2005年 平均D2B=95min • 2010年 平均D2B=65min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样本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样本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样本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甲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乙方:为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9189号)文件要求,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以下简称“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促进院前、院内急救通道的密切合作与无缝隙对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文件精神,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思路,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范围甲乙双方仅在以下内容上开展合作::(一)建设并完善胸痛患者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二)建立并优化对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的长效机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三)搭建胸痛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会诊信息平台。

(四)为胸痛中心科研合作项目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二、甲方权利和义务(一)负责为乙方转诊的胸痛患者提供最恰当的医疗支持。

,负责完成乙方转到本院的胸痛患者的诊治,并协助、指导基层医院对转诊患者进行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及治疗。

,甲方负责协调院内资源,必要时直达导管室,先收治后收费,尽快完成患者的接诊,分诊及入院治疗流程,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乙方送达的胸痛患者。

、开通院内专家会诊和心电等相关资料的传输系统中,提供技术支持。

,甲方有责任为其制定合理的随访康复方案,尽早转至乙方进行随访及康复治疗。

,相关设施及胸痛患者管理情况。

(二)负责定期为乙方医务人员提供胸痛患者诊断、抢救、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协议方信息:甲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乙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丙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丁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前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胸痛这种症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尤其是对于突发胸痛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

而我们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是那条时间赛跑中的最重要的一环。

为了提高区域内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提升救治质量,甲方、乙方、丙方和丁方四方协力,决定共同建设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各方本着“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胸痛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一条协议目的我们四个单位的目标,就是要在胸痛救治的道路上携手并肩,打破地域和医疗资源的限制,建立起一个流畅、迅速、精准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网络。

让每一个胸痛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佳救治,减少因拖延而带来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第二条网络建设内容1. 胸痛中心建设:各方共同建设并完善胸痛中心,打造规范化的救治流程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在胸痛初期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诊断与救治。

2. 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区域胸痛救治信息平台,各方将共享患者的基本信息、救治记录、治疗进程等。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第1篇胸痛中心建设方案一、背景胸痛中心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防治机构,旨在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

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提高我国胸痛救治水平,根据《关于推进胸痛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1.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2. 提高胸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能力。

3. 推广胸痛中心建设模式,提升区域胸痛救治水平。

三、建设原则1. 合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建设过程合法合规。

2. 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救治效率。

3. 标准化:按照胸痛中心建设标准,规范中心建设和管理。

4.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胸痛救治流程,提高救治质量。

四、建设内容1. 组织架构(1)成立胸痛中心领导小组,负责胸痛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

(2)设立胸痛中心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3)成立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培训等工作。

2. 人员配置(1)胸痛中心负责人: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负责胸痛中心的全面工作。

(2)医护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数量充足,满足救治需求。

(3)培训人员: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胸痛救治能力。

3. 设施设备(1)设置胸痛专用诊室,便于患者就诊和救治。

(2)配备必要的检查设备,如心电图机、心脏超声等。

(3)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救治信息的实时共享。

4. 救治流程(1)制定胸痛患者就诊流程,确保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2)建立胸痛患者救治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效率。

(3)制定胸痛患者转运流程,确保患者安全、迅速转运。

5. 质量控制(1)制定胸痛中心质量控制指标,定期对救治质量进行评估。

(2)建立胸痛中心质量改进机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3)加强胸痛中心内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救治能力。

6. 区域协同(1)建立区域胸痛救治网络,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国家胸痛示范基地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国家胸痛示范基地

论著·管理实践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34卷第22期经过4年的全国推动,中国目前已有两百余家医院获得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对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我院2016年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一直朝着国家示范胸痛中心的标准扎实迈进。

胸痛诊疗的主要现状胸痛是临床上患者就诊急诊科的一种最常见症状,约占急诊内科就诊量的1/4[1]。

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张力性气胸等极易导致患者死亡的高危胸痛到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等疾病导致的低中危胸痛,病情严重程度相差甚大。

因此,首诊医师如何快速甄别、规范流程处置不同风险级别的胸痛是降低高危胸痛患者死亡率、提高诊断准确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我国现阶段急性胸痛救治水平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2]:①认识胸痛存有缺陷。

民众普遍对急性胸痛的潜在危险认识欠缺,仅不足20%的患者在胸痛发作60min 内及时就诊,高达60%的患者于胸痛发作后2h 或更晚就诊,丧失心肌再灌注治疗的黄金时间。

同时对急性胸痛的相关健康宣教知识接触较少,有治疗指征的ACS 患者中近20%不接受再灌注治疗,而从入门到溶栓时间(D2N)以及入门到球囊扩张(D2B)时间两项关键指标能达到国际胸痛中心标准的比例仅7%与22%。

②缺乏急性胸痛规范诊疗流程。

基层人员未经过系统规范培训,不熟悉胸痛诊疗流程,极易造成漏诊、误诊,高危胸痛明显增加了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3]。

③急性胸痛处理各环节衔接延迟,如院前120系统接诊急性胸痛患者后未及时完成心电图等重要处理,导致院内接诊相关重要资料信息缺失;ACS 患者有明确的急诊介入手术指征,而启动导管室出现延迟等。

“胸痛中心”内涵及发展沿革“胸痛中心”是通过区域性协同与多学科协作有效整合,对胸痛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风险评估、诊断和治疗,以减少胸痛漏诊与误诊,提高早期诊疗能力,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区域协同胸痛中心的概念(后勤辅助科室培训课件)

区域协同胸痛中心的概念(后勤辅助科室培训课件)

7、什么是胸痛患者? 答:凡是下颌以下、肚脐以上的疼痛不适;左肩、左上肢或背部疼
痛的疼痛不适都首先考虑为胸痛患者。
8、院外遇到胸痛病人怎么办? 立即送急诊科 就诊!!!
拨打我院急诊电诊科电话: 心内一电话: 心内二电话: 介入手术室:
什么是“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
基于在区域与院前急救系统(EMS)或网络医院建立密切联系 的、可以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救治通道的服务体系。
胸痛中心最大限度缩短总缺血时间
出现症状
院前急救系统 运转时间
患者相关延迟
院内绿色通道
总缺血时间
医疗系统绿色通道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的理论基础: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3、我院胸痛中心、导管室、心内科和CCU在医院什么位置?
答:胸痛中心在xx 导管室在xx 心内一科、心内二科在住院楼xx 心脏重症监护室(CCU)在心内一区住院楼xx
4、急性胸痛患者需要先办理挂号手续再看病吗?
答:不需要。我院对所有急性 胸痛患者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均 能实行先诊治后收费模式。
5、如何评估病人是否“猝死”?
精确的说,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和规范化的诊疗系统。
*常见的高危急性胸痛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 肺动脉栓塞等三大类;
* 胸痛中心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胸外科 、影像科、检验科、消化内科和呼吸内科等相关专业科室。
* 胸痛中心的目标是规范和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诊疗流 程和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医疗;降低胸 痛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胸痛中心的任务
现今我国所设立的胸痛中心主要诊疗指标是针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定的,同时要鉴别诊断主动 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衡量 胸痛疾病患者救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与以往传统胸痛疾 病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用了快速、规范化诊治流 程和一系列严格的医疗质量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8.8 27.4%
84.0 28.3%
77.4 26.4%
69.4 27.2%
0.001 0.60
Resource:Menees DS, Peterson ED, Wang Y, et al. N Engl J Med. 2013;369:901-909
在D2B基础上,应更重视发病-再灌注时间
2B=55’,FMC2B=280’,入门-出门时间=116’,总缺血时间=601’
医院内多个学科
.
建立
院内绿色通道
公众教育 基层医院 急救体系 PCI医院 区域不同医院整合
建立
区域协同救治 模式
NCDR-CATHPCI:D2B与死亡率
2005-2006 2006-2007 2007-2008 2008-2009 P Value
Age >75 Median D2B, min Mortality
1.基本条件与资质
2.对急性胸痛患者的 评估和救治 3.院前急救系统与院 内绿色通道的整合
4.培训与教育
5.持续改进
• 重点是考查以急诊PCI为主的STEMI救 治能力
• 强调是在临床实践中执行ACS指南:将 指南流程化
• 医院必须主动与院前急救系统合作以缩 短救治时间
• 让胸痛急救的各个环节协调工作,形成 合力
开展了床旁快速检测肌钙蛋白。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6 已经按照《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开展工 作,并持续改进。 已经完成在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网站注册过程、
7 正式启用云平台数据库,开始填报急性胸痛 数据。
第五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正式发布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 保持持续改进的机制,改进效果
根据医院情况,申请认证不同类型胸痛中心
中国胸痛中心 认证标准
上年度PCI总量≥200例

上年度急诊PCI量≥50例

≥2名以上独立完成急展
40
系列1, 第九批,
35
38
30
系列1, 第八批,
25
24
20 15 10
危重孕产妇 救治中心
危重新生儿 救治中心
高危孕产妇和新生 儿筛查机制
武汉卫计委发文:全市规划, 统一推进
武汉卫计委发文推进全市胸痛中心建设
目标:用3年时间,建成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胸痛中心,
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急性胸痛患者快速救治网络
发布及修订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五大要素及其主要目的
•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7万人死于冠心病,大约占死亡人数的七分之 一。美国心梗患病率约为3%(790万人)。每年大约有72万例新 发心梗和33万5千例复发心梗。从2005年-2015年,冠心病死亡人 数下降了17.7%。
• 在中国每年超过150万人死于冠心病,大约占死亡人数的五分之 一。中国>15岁人群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约为1%,据此估算缺血 性心脏病人数约为一千余万。
Anterior MI Median D2B, min Mortality
92.7 12.5%
86.3 7.2%
84.4 11.2%
79.6 6.3%
77.7 11.4%
72.8 6.5%
73.4
0.01
11.1%
0.19
69.3
0.01
6.9%
0.79
Cardiogenic Shock Median D2B, min Mortality
英、法、加、澳、德国等在医院内设立“胸 痛中心”,其中德国总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
认证体系: ①美国:SCPC,从国内走向国际认证 ②德国CPU认证 ③中国认证体系
CPC显著提高STEMI救治能力
大幅缩短再灌注时间
显著提高再灌注比例
• 1981年第一家 CPC
• 2000年 D2B < 90min的达标率 35%
• 2005年 平均 D2B 95min
• 2010年 平均 D2B 65min
• 德国2012年发表的 CPU注册结果
院前传输 EKG79.9%
10min内完成 EKG 76.6%
97%接受PPCI 治疗
平均D-to-B 31min
传统概念
胸痛中心的模式
缩短院内时间
协调
现代概念
缩短总缺血时间 整合
院内死亡率并未明显改善!!!
Li J et al. Lancet. 2014 Jun 23. Epub ahead of print
2018年1月31日,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了美国 心脏学会(AHA)的最新统计数据。近几天,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也发表了。
• 心血管病为美国第一大死因,每年大约有836546名美国人死于心 血管疾病,大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
.
0:00
5:00 5:21
7:17
9:06 10:01 10:23
如何最大限度缩短总缺血时间
出现症状 患者相关延迟
院前急救系统
运转时间
.
.
总缺血时间
医疗系统绿色通道
院内绿色通道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的理论基础: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区域协同急救网络的流程优势
院前传输12导联ECG 等生命检测信息
• 以缩短STEMI总缺血时间为目标,强调 逐步改进流程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医院领导层理解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明确
1 承诺支持胸痛中心建设,为胸痛中心的建设 和发展提供人力、资金、流程优化、院内外 协调等方面的行政支持。
2 成立了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包括医院层面 的胸痛中心委员会以及任命了总监和协调员。
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死亡率变化
12.00
10.00
8.00
6.00 4.00
合计
2.00
0.00
CPC成立前
CPC成立一年
CPC成立二年
中国胸痛中心提供
CPC成立三年
胸痛中心建设常态化工作
• 情怀 • 信念 • 勤奋 • 坚持做事
谢谢!
建立院内绿色通道 区域协同诊疗机制 培训120及基层医院 快速转运机制 社区人群教育
胸痛中心建设已经纳入国家政策
国家卫计委189号文件
• 主要目标: 1. 提高早期再灌注治疗率 2. 缩短早期救治时间 3. 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医疗费用
.
• 实施方案: 1. 加强急诊急救体系建设 2. 加强网络医院胸痛中心或卒中中心建设 3. 加强公众教育和专业人员培训 4. 建立急性心脑血管病救治规范和持续质量
急诊科主任愿意承担胸痛中心建设任务;
设置了胸痛中心的功能分区:包括分诊台、急性胸痛诊室、抢救室、急
5
性胸痛观察室等区域; 建立了指导急性胸痛快速分诊、快速诊疗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规范
诊疗的流程图,并已经开始执行上述流程图;
对于急性胸痛患者,能够在首次医疗接触后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
4
配备有不少于6张的冠心病监护室(CCU); 具备急诊PCI能力,导管室基本设备能满足急诊PCI的需要,并常备急诊
PCI所需的各类耗材;导管室365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能力;
导管室过去1年PCI手术量不少于200台,急诊PCI(包括直接PCI及补救
性PCI)不低于50例。
急诊科基本要求:
患者来到,信息先到 ——院前诊断
院前启动
.
术前准备
知情同意
导管室准备
绕行急诊科 直接进入导管室
缩短FMC-to-B
如何缩短总缺血时间 ?
缩短D-to-B(N)
建立院内绿色通道
缩短FMC-to-B
.
缩短发病-再灌注时间
建立院内绿色通道 区域协同诊疗机制 培训120及基层医院 快速转运机制
美国冠心病出院率变化
中国冠心病城乡死亡率变化
中国STEMI救治面临的问题
患者延误:发病至就诊5、8小时 转运延误
.
院内延误:D2B延误 PCI医院和非PCI医院之间缺乏 有效协作机制 医保… … 早期再灌注率低:5%---预后差
如何解决?
·
全球胸痛中心的发展历史
全球第一家CPC于1981年在美国建立,至今 美国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其中900余家已经 通过认证
• 而在中国,心血管死亡占农村人口的45.01%,城市人口的42.61%, 大约为五分之二。
• 中国心血管死亡比例显著高于美国,农村人口又显 著高于城市人口。
中美心血管病对比
• 在美国大约有9210万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占总人口的约29%。 (总人口3亿2千万)
• 在中国大约有2.9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占总人口的约21%。(总 人口约13亿8千万)。
评估机制
天津把胸痛中心建设作为20大民心工程之首
.
江苏省发文全省进行胸痛中心建设
.
.
苏州市“531”工程
心脑血管疾病
胸痛
筛查机制
中心
卒中中心
智慧急
.救
协同 平台
创伤救治 中心
恶性肿瘤 筛查机制
规划第一期覆盖市级5 家三甲、20家基层医院、 98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最终将覆盖全市近3000 家医疗机构。
区域协同救治胸痛中心建设
2018.08. 龙泉市人民医院
冠心病死亡率持续上升
冠心病总体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2002~2014年城乡地区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2002~2014年城乡地区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Resource:《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Resource:《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胸痛中心建设显著缩短STEMI救治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