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系统? 2、教材20页资料分析: (1)、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为什么?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4、有人说,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5、请连接书22页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 6、上述食物链中,蛇的数量减少,哪些生物数量可能变化?怎样变化? 7、教材23页资料分析讨论题。 8、草原上雨量充沛,草多的时候,兔和羊会急剧增加,但会无限制的增加吗?为什么?
10、13组
人会中毒
2、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它们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 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干扰超过 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右图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 图中红色圆点表示的是排入水体中的某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色圆点的多少表示有毒物质量的多少。 讨论: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后果怎样?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一块农田
一片草原
一个湖泊
生产者
动物
分解者
阳光、空气、水等
在一定 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空间范围
生物
环境
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 和 的关系。
改变
1、生物的生存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 , 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 因素。 2、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 。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环境生态学(盛连喜)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假说
Gaia 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贡献是:
① Gaia 假说强调,生命是全球尺度的现象。地球生态系统没有孤 立的生命。生活的生物有机体必须调节其生存的星球。否则,物 理和化学进化的力量将会使得它们变得不适于生物的生存。 ② Gaia 假说认为,不能将物种的进化与它们的环境分离开来,这 两个过程紧紧地耦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调节成功与否依赖 于生物的进化和物质环境进化的不断耦合。这在一定意义上发展 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遗传 多样性
基因水平
分子 细胞 个体
物种 多样性
物种水平
不同层次
生态系统 多样性
景观 多样性
多样化和变异性
景观空间结构 功能机制 时间动态
生态系统水平
生物区系特点 生境的多样性 物种的濒危状况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灭绝速率变动及机制 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保护物种和持续利用
二、生物多样性
(三)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从区域范围考虑,物种数量随自然条件的适宜性、栖息地异质性、 与散布中心的隔离程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6.生物地化循环
生物多样性水平与土壤营养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7.系统稳定性
在一定程度上,生物多样性越高、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
不同的观点认为,稳定性应该有一个阈值,超过该数值后,多样 性非但不能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作用。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假说
(一)Gaia 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Lovelock J E在1969 年关于生命起源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提出 了Gaia 假说。 1979 年,第一部著作《Gaia:对地球上生命的新认识》 1988年,第二部著作
基础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V.E.Shelford,1913,美国)
– “生物的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 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 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 绝。”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一)、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起来对
生物体起作用。 例如:温度与气压、湿度等因子共同作用 同样的高温度下,高气压和低湿度时对生物体损伤小;低气压和高湿度对生物体
损伤大。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三)、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直接因子: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或参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因子。 间接因子 :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作用于生物的因子。 例如:海拔高度及温度、光照等因子对人体的作用
(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A 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又称同等 重要定律。
例如:人体缺维生素A、人体缺维生素D
一定范围内的 补偿!!
B 补偿作用(可调剂性):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 在量上的不足,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光照不足,可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CO2浓度提高可补偿光照不 足。
耐性的可变性
• 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对多种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 用进废退;
例如:高山雪莲,耐高寒,对其他的条件适应性差。 • 生物的耐性范围还可通过人为驯化改变; 例如:生将金鱼长期饲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和32℃ ),他们对温度的耐性
七上-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野生大熊猫为什么能生活 在这些地区呢?
——大熊猫以箭竹等为食,食 性单一,这些地区的环境适于 大熊猫生活所需要的充足的竹 类植物和水源,以及合适的湿 度,温度等。
环境:
——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
影响因素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而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还包括它周围的各种因素。
课堂小练
2.(2016山东青岛,1,1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龙生龙,凤
生凤”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
①生物能生长
②生物都有遗传特性
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④生物能变异
A.①② B.③① C.③④ D.③②
答案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不同生物之间吃与
被吃的关系,生物需从食物中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得以生存;“龙
玻璃板的一半用黑纸板遮住
3、实验时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 环境?
明亮和阴暗
4、除了光照外,其他条件是否应该一样?
应该保持一样
5、往木盒放置鼠妇时应放在什么 位置?
应该把十只鼠妇放到 有光的一面
观察实验过程
时间(分钟) 环境
2
3
4
5
6
7
8
明亮 减少减少 减少减少 减少减少 0
黑暗 增加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增加 十只
5.(2018湖南长沙,13,2分)蓝天净土养肺,田园生活养神。为保卫 蓝天,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就餐时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B.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 C.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露天焚烧垃圾保持环境卫生 答案 C 要保卫蓝天应尽量做到低碳生活。经常使用一 次性餐具,必然需要砍伐大量的树木;而燃放烟花爆竹、露天 焚烧垃圾,会造成大气污染,都不利于保卫蓝天,因此A、B、D 都错。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秃鹰竞争 食物 (jìngzhēng)
第九页,共二十四页。
合作关系(guān xì):马与羊合作获得食物
第十页,共二十四页。
寄生 关系:寄生 在猪身上的绦 (jìshēng)
(jìshēng)
虫
第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夏天(xiàtiān)的雷鸟
上图:夏天(xiàtiān)的雷鸟
下图:冬天的雷鸟
No 同。如果青蛙少了,什么(shén me)多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雷鸟身体的颜色在夏天和冬天是一
样的吗。绿色肥厚的茎, 可以储存大量的水,。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任何其他动物都不能比的。土地沙 化
Image
12/6/2021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第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shēngwù)
生 物 适 应 环 境
第十五页,共二十四页。
枯叶(kū yè)蝶
第十六页,共二十四页。
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
生物对环境 的影 (huánjìng) 响环境的影响生物
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兔子(tù zi)的危害
光
温度
生
非生物因素(yīn
水
sù)
态
空气(kōngqì)
土壤
因
素
生物 因 (shēngwù) 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 的其他生物
第四页,共二十四页。
非生物因素(yīn sù)
植物向有光照 的地方 生长 (dìfāng)
冬天物冬眠
第五页,共二十四页。
没有水,生物(shēngwù)无法生存
思考题: 雷鸟身体的颜色(yánsè)在夏天和冬 天是一样的吗?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一、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1.环境的概念广义的环境概念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因此,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一定主体而言,主体不同,环境内涵不同,即使是同一主体,由于对主体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尺度不同,环境的分辨率也不同。
即环境有大小之分。
如对生物主体而言,生物环境可大到整个宇宙,小至细胞环境。
对于某个具体生物群落而言,环境是指所在地段上影响该群落发生发展的全部无机因素和有机因素的总和。
环境这个概念既是相对的,又是具体的,相对每个具体主体及研究对象而言,环境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2.环境的类型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系统。
一般可按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影响的范围等进行分类。
(1)按环境主体来分类①人类环境,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的总和。
②生物环境,指生物周围一切因子的总和。
(2)按环境性质分类①自然环境,指没有受干扰的环境。
又可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②半自然环境,被人类干扰和破坏后的自然环境。
例如农业环境等。
③社会环境,又可分为:聚落环境(院落、村落);生产环境(工厂、矿山);交通环境(如火车站、机场、港口);文化环境(风景、古迹、学校);政治环境(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法律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来分类①原生环境,即自然环境。
②次生环境,又可分为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4)按环境范围大小分类①宇宙环境,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是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地球邻近天体的过程中提出的新概念,也有人称之为空间环境。
宇宙环境由广阔的空间和存在其中的各种天体及弥漫物质组成,它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曾用网将草场罩起来,结果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
在草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图)。
亦可用以下图示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
2.食物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某生态系统中,蚱蜢以青草为食,青蛙可以捕食蚱蜢,又可以被蛇捕食。
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草作为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蚱蜢为初级消费者,青蛙为次级消费者,蛇则为三级消费者。
图例: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一种肉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食性动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也可以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
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许多条食物链,而且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联系。
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如图)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第二章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太阳光谱(Solar radiation spectrum)
太阳辐射有其本身的光谱组成。其中 波长在0.38--0.76μm的可见光:
植物主要吸收
——0.29——0.38 —— 0.49 —— 0.58 ——0.76—— 紫外线 蓝紫光 绿光 红橙光 红外线区
在生态学上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成为光合 有效生理辐射(photosynthetic radiation)。它与可见 光谱相符。
2013-7-9
9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 养元素称最小因子(Justus von Liebig,1840,德国) 。 –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83):1)严格的稳定状态;2)因子补偿作 用(factor compensation) :生物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能够减少温 度、光、水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V.E.Shelford,1913,美国) –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 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 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 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 限制因子概念的意义 为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的基点; 2013-7-9 10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王国祥)-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二章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类群:多种不同的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如生理、形态、结构以及物候等),具有相似需求性和耐受力,表现出比较一致的适应性特征.生态型(ecotype):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例如10℃为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其中某三天12。
1℃、9.8℃、13。
5℃,则这三天的活动积温为25.6℃,其中9.8℃低于生物学零度,不统计在内.例如,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为10℃,某日温度12。
1℃,则该日有效温度为12。
1-10.0=2。
1℃,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表面(主要是叶子)蒸发散溢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转,降低植物的体温,促进营养盐的运转和分布。
土壤供水适宜、通气好、光照强、温度高、风速大,都能促进蒸腾作用。
生态对策: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的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也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
一、生态因子主要包括哪些类型?1、以主客体分:①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②非生物因子(条件因子:温度、湿度、pH;资源因子:营养物、水、光照等。
第二章第一节_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课时
豆科植物供给 根瘤菌营养, 根瘤菌供给植 物氮素,从而 形成互利共生 关系
(5)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 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如,蛔虫、绦虫等寄生在人体和其 他动物体内,虱和跳蚤寄生在人体
和其他动物体表。
寄生关系(寄生虫)
从一个12岁男孩脑中取出的绦虫
螨虫
生物因素:指影响某些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小麦生活的环境中有哪些非生 物?有哪些其他的生物?
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
非 生 物 因 素
光 水分 温度 土壤 空气
小 麦
蚯蚓 蛇 蝗虫 杂草 蚜虫 瓢虫 田鼠 蜘蛛
生 物 因 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 生态因素 活和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叫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阳光,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实验装置: 阴暗潮湿环境 5
明亮潮湿环境
鼠妇各5只
湿土
实施计划 (如何记录结果)
时 1 2 ... 9 10 平 间 min min ... min min 均 值 明 亮 阴 暗
讨论
1. 该实验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还有哪些因素对该动物有影响?
光。
温度 水分 土壤等
2.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 是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除了要探究的因素不同,其他条 件都相同(对照实验)。 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 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 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 单一变量引起的。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 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你知道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 地区吗?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 猫生活的特点?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4
按环境的性质分可分成自然环境、半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三类。
5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可分为宇宙环境(或 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 和内环境。
6
二、环境因子分类
Daubenmire(1947、1959)将环境 因子分为三大类:气候类、土壤类 和生物类;
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 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这是以环境因子特点为标准进行分 类的代表。
36
图 2-7 植物光合作用 的昼夜变化 (Larcher, 1975)
37
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
我国从南到北植被分布
38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 温度与生物生长 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 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 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 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如高温使蛋白质 凝固,酶系统失活;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 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 可逆转的化学变化。
11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 度、坡向、坡度、海拔及经纬度等 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 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 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 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 的作用。
12
4.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 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 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 造成的。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 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则是很重要的。有些 鱼类不是终生都定居在某一环境中,根据其生 活史的各个不同阶段,对生存条件有不同的要 求,如鱼类的洄游,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 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 而鳗鲡则在淡水中生活,洄游到海洋中去生殖 。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狐 兔 草 鼠 猫头鹰 狐 猫头鹰
图中的食物链有 几条?写出最长 的一条。
食草 昆虫
猫头鹰 蛇 猫头鹰 吃虫的鸟 猫头鹰 蛇 猫头鹰 青蛙 蛇 吃虫的鸟 猫头鹰 蜘蛛 蛇 猫头鹰 青蛙 猫头鹰 蛇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 1.能量最终来源: 太阳能 2.方向: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有 毒物质积累越多。
(见课本23页)
设问导读三
阅读课本23—24页,理解“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五.生态平衡
1.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 所占的比例, 是相对稳定的。
2.特征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
相互联系的。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 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练一练
1.下列生物中,
属于生产者的是( C) A.兔子
C.绿藻
B. 蘑菇
D. 草履虫
2.下列哪种现象能反映出消费 者与生产者间的关系(A) A.羊吃草 C. 蛇吃鼠 B. 羊饮水 D. 狐吃兔
返回
3.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A.一群野鸭 B. 一条河流 C. 一片森林 D. 一个池塘
温故互查:同桌二人小组完成
• 1、什么是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 2、什么是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3、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有哪四种关系? 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设问导读一
阅读课本19—21页,思考回答:
• 1、什么是生态系统? •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和真 菌分别扮演者什么角色? • 3、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五、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 2.生物对土壤条件的适应 酸性土植物(pH值<6.5) 中性土植物(pH值为6.5—7.5) 碱性土植物(pH值>7.5)
柽 柳
2019/11/22
铁芒萁
第五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因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生境(habitat)
2019/11/22
复习思考题
1.大气的生态作用是什么? 2.简述热岛效应。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4.简述耐受性定律。
2019/11/22
二、生物多样性 (一)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四个水平: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物种生物量 2.物种的属性 3.生物地化循环 4.系统的稳定性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
(一)Gaia假说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Lovelock J E 1979,《Gaia:对地球上生命的新认识》 (二)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
2.温度与生物发育
变温对生物的作用
低温对植物开花结果的刺激作用—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 如小麦,苦麻菜
法国学者雷米尔(Reaumur,l735)提出有效 积温法则:
K=N(t一t0)
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它是个常数; t一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
t0—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
1.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水生植物 包括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三种类型。
2)陆生植物 包括湿生、中生和早生植物三种类型。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学准备】
1、视频文件:(1)水对动的生活的影响;(2)草原大迁徙;(3)秋海
棠适应阴暗的环境;(4)蚯蚓;(5)地星对环境的适应;(6)保护
色;(7)螳螂的拟态;(8)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
2. 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Liebig)于1840年发 现谷物的产量常不是受常量营养物质(N、P、K 等)所限制,而是取决于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B、Mg、Fe等)。
生态因子
4.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具体生物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包括生物本身的影 响。
环境因子的说明
复杂性(Complexity):环境因子的组成和影响 非常复杂,所有生物群落都受到环境因子复杂的 交互作用影响。 变异性(Variation):环境因子在不同的时间尺 度上发生变化。大多数生物必须面对持续变化的 外部环境。
即使有丰富的食物存在,环境因子的限制可以阻止生物生存,如 冬天海鸟死亡、风干土壤微生物死亡; 冰川作用周期上万年,日照强度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发生变 化。 复杂性和变异性研究是生态学永久的热点。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生物对 气候因子的耐受范围影响着生物的分布,但是,气候因子只能说明生物不 能分布的地区,却不能准确地说明生物将会分布的地区(生物因子也影响 分布)。
耐受定律的补充
(3)生物会主动的进行生理性的驯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 金鱼的致死温度依赖于先前的生活的水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理论复习:
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
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
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微生物都易于繁殖与传播,其中
空气湿度在45%--55% 病菌死亡较快,是人类适宜的空气湿度
测空气湿度会用到干湿表和计时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观察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它们耳朵的大小不同,这与它们生活地区的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A.水B.空气C.温度D.气候
2.把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A.合作B.捕食C.竞争D.寄生
3.在大自然中,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
4.某同学做了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下列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最可能是草地一天湿度变化曲线图的是()
5. 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6.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有效地防止海浪对海岸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7.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8.下列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是()
①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改良土壤疏松②沙漠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③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系发达④毒蛇的颜色鲜艳⑤枫树在秋天落叶
A.①②B.④⑤C.①③D.②④
9.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下游两侧的雪山,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的分布情况一般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对此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光照B.温度C.水D.土壤
10.白蚁以木头为食,但它自身不能消化木纤维,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为果糖,果糖既供白蚁利用,又是鞭毛虫的食物,白蚁和它肠内鞭毛虫的关系是()
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11.如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设计错误的是()A.设计甲(湿润土壤)、乙(干燥土壤)对照实验
B.在甲、乙两容器中各放人1条蚯蚓
C.甲、乙两容器中放人大小及生活状况均相同的蚯蚓各5条
D.甲、乙两容器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
12.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B.所有变量都不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D.所有变量都相同
二、简答题
13.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肥沃,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事例中最能够体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何种关系?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仙人掌的叶变为刺,茎肉质化,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水泥地面的温度比公园草地上的要高几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某学习小组的设计方案是: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另一侧放人干燥的土,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他们研究的变量是__________。
在进行设计时,不仅保证了实验变量的唯一,还考虑设置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
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16.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问存在着多种关系。
请将下列表示生物之间关系的序号填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17的地上部分。
为了探索“马钤薯块茎着生部位是否受光照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器材:透明玻璃缸(15—20L)一只.支架.装有沃土的花盆几只.经过休眠期和光下催 芽的马铃薯块茎几只.黑布.无土栽培的完全营养液等。
实验步骤:
①将马铃薯块茎按芽的位置切成均等的四块栽于花盆中,放在阳光充足处培养,出苗后适当浇水。
②当苗长到15—20cm 时,从花盆中取出苗,用清水冲洗干净,用黑布进行遮光处理,并进行无土培养。
③经4—5周的适宜培养,撤去黑布,观察实验结果。
(1)本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土培养时必须控制培养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
(3)同一株马铃薯的地上部分,遮光可长出变态茎;不遮光只能长出常态茎。
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受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4)进一步实验表明:马铃薯的地上部分无论是主干还是侧枝,只要有尖端分生组织,在遮 光的条件下均可发育成变态茎;而对已形成的常态茎遮光,则不能转变为变态茎。
这一现象说明细胞分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三、综合分析题
27.右图是某市郊农田近几年两栖动物青蛙的数量统计表请
思考下列问题:
(1)从1998年到2000年,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农田
青蛙减少了一半,请你分析这些环境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减少杀虫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利用青蛙消
灭害虫,请你帮助农民制定保护青蛙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据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面积荒漠化。
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亿元。
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动。
(1)从非生物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部地区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若有困难仍需使用杀虫剂,则也应该研制新型杀虫剂,它通常应该具有哪些优点(例举3 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