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8.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寄生和拮抗)
寄生—(一)微生物间的寄生
小型细菌寄生在大型细菌中的独特寄生现象 例:蛭弧菌可以寄生在G-细菌中
Bdellovibrio
寄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
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极其普遍,各种植物病原体都是寄生物。
白粉菌属(Erysiphe)
霜霉属(Peronospora)
寄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
生
程
度 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
寄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
寄生于动物的微生物即为动物病原微生物,种类 极多,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研
人体和高等动物的病原微生物
究
方
向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 杀虫剂 或生物 农药
不利甲,不利乙
(6) 不利甲,损乙
(7) (8) (9)
损甲,不利乙 损甲,利乙 损甲,损乙
甲乙 ++ +- +O O+
OO
O- -+ -O --
类型 共生、互利共栖 寄生、捕食、拮抗 互生、偏利共栖
例同(3)
中性共栖
偏害共栖 例同(6) 例同(2) 竞争共栖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 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
细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 病毒杀虫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拮抗又称抗生(antagonism),指由某种生
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 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8.1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形成根瘤共生体
豆科植物
刺激根瘤菌生长,提供 保护和稳定的生长条件
氮素养料
根瘤菌
豆科植物
根瘤
根瘤菌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根瘤的形成过程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菌根菌与植物
丛 枝 状 菌 根
外 生 菌 根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学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既多样又复杂。
微生物间、微生物与他种生物间的5种典型关系 一、互生 二、共生 三、寄生 四、拮抗 五、捕食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共生(symbiosis)指两种生物共居在
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
难分难解、合二为一、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
细胞内共生性细菌为宿主提供B族维生素 等成分或促进它们大量繁殖。
共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2. 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的共生
反刍动物 (反刍胃)
纤维素、无机盐、水分、温度 pH、良好的搅拌、无氧环境
纤维素
提供生长繁殖的环境 提供所必需的养料
微
瘤胃微 生
物
生物
发
酵
有机酸 菌体蛋白
感谢聆听!
关系。
“双赢”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共生—(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1g 土壤
100万种 微生物
Dr. Gaines
<1%
可培养!
>99%
不可培养!
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离开其它微生物单独生存!
环境生物学第八章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第八章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8.1 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环境质量: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即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具体指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质量;又可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生物环境质量:自然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周围生物群落构成的特点而言,不同地区生物群落的结构及组成持点不同,其生物环境质量也有差别。
•环境质量基准: 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它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
或者说环境质量基准是保障人类生存活动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水准。
具有客观性。
•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权力机构以前者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后,对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作的强制性法规,体现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
具有主观性。
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考察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背景值、自然环境状况、区域污染状况、人类干扰、环境因素危害等.•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的或连续的监测、观察和分析其变化。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
•环境质量调控:达到一定的标准;污染物不超出许的容纳量。
•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作的推断.●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具体就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毒物、污染物的反应变化及变化程度去监测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受污染程度。
➢生物监测重点放在个体和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上➢生物监测至少应具备条件:对比性;重复性◆生物监测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变化•生物个体急性、亚急性、慢性的毒性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分析•有毒物质、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循环运转的分析•个体生态状况以及群落生态结构变化分析等◆生物监测的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是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具有维持一定地区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能力◆生物监测基本方法1、指示生物法指示生物: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 ;另有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环境微生物第八章
根据比值 BOD5/CODCr的大小,可推测废水的可生化性,见表 8.l所示。
土壤消毒试验
培养法 指在室内模拟生产、工程过程时,研究可生物降解性的一类方法。
(3)微生物降解实验法
第二种情况(图8.l(b),两条曲线基本重合,表明虽然投加了基质,微生物仍进行内源呼吸,说明该基质在测试时间内不可被微生物降解,但该有机物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
第三种情况(图8.1(C),生化呼吸曲线在内源呼吸曲线之下,说明该基质不仅难于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对微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致使其呼吸受到影响。生化呼吸曲线越接近横坐标,说明抑制作用越强。
根据进水、出水的CODCr、BOD5等水质指标,活性污泥增长状况和生物种类及数量的镜检,判断废水的可生化性;
02
还可通过测起始CODCr和第30d的 CODCr(即 COD30),得到最高的 CODCr去除率。
03
②培养法
(4)其他方法和指标
库仑仪法、脱氢酶活性测定、ATP量测定、总有机碳测定等也能用于可生物降解性的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一些土壤微生物可以降解非自然物质,如除草剂、杀虫剂、合成洗涤剂等开始,人类就致力于研究与开发用微生物清除各种废弃的人工合成物质的技术。
事实证明,微生物的降解与转化,是人类安全、有效、低成本清除有害物质的一条途径。
第一节 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化学物质的能力
降解作用是微生物将复杂的污染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污染物分子碳链断裂或碳原子数目减少,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机物被彻底分解为CO2与H2O时,称为终极降解。 转化作用是微生物将污染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该过程不强调污染物分子碳链的断裂或碳原子数目的减少,所产生的能量也不及降解作用多。 微生物对复杂的有机污染物的代谢方式主要为降解作用。
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
知识点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1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
2、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3、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如孵卵的温度控制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如光照长短。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水体内的钙和锶。
4、作用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5、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1、纬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3、经度地带性1.3最小因子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
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3、主导因子作用:在各种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高考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重点易错知识总结)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名词: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
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生物高一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生物高一必修一每章知识点高一生物的必修一包括了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
下面将逐章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3. 细胞的功能:物质的交通运输、新陈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等;4. 生物体的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第二章细胞的生命活动1. 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关物质的进出、消化、吸收、运输等;2. 能量的转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DNA的复制、RNA的合成和转录、蛋白质的合成和翻译。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相互作用和自由组合规律;2. 基因的分离与连锁:遗传交叉;3. 变异与进化: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重组。
第四章生物规律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环境、互利共生、竞争与掠食等;2.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圈的层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3. 生物多样性:物种形成、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保护。
第五章生物体内物质的吸收1. 入口通道:呼吸道、消化道、皮肤;2.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蛋白质、糖类、脂类的消化与代谢;3. 反应体内环境变化: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
第六章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1. 管道系统与细胞隔离:维管束、维管组织;2. 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输:根压、开花植物中的输导组织;3. 物质的分泌与排泄:生物体的排泄器官、排泄的方式与途径。
第七章生物体的机能调节1. 器官的作用:神经、内分泌两个主要调节系统;2. 感受器官与感受性:传感细胞、感觉器官;3. 机体的稳态调节:负反馈、正反馈、适应。
第八章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生物与光:光能的利用、光合作用的规律;2. 生物与温度:适应温度、温度对生物体的影响;3. 生物与水:维持水分平衡、寄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一般说来,自然种群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2)数量特 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 随时间而发生变动;(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 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 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了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 土壤(飞扬的尘土把微生物带至空中); 水体(水面吹起的小水滴); 人和动物(皮肤脱落物、呼吸道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只是短暂停留,是可变的,没有固定类群。
在空气中存活的微生物,主要是有芽孢的细菌、有孢子的 霉菌、放线菌及各种胞囊。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 营养 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动植物的残体、分泌 物、排泄物等) 2. pH 3. 5~8.5,多为5.5~8.5;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 3. 透压 土壤内通常为0.3~0.6MPa,而在微生物(细菌)体内, G+为2.0~2.5 MPa,G-为0.5~0.6 Mpa。所以,土壤是 等 或低 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收水份和营养。
这是一个美丽的
3. 生态系统的分类
由于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生物圈,所以分类有 多种。 根据生存环境分:如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各自 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根 据动态和静态可将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 生态系统。
根据生物群落分:有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 物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统内又可根据生存环境或生物 群落进一步细分。
生物奥赛(竞赛)辅导材料专题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奥赛(竞赛)辅导材料专题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黑龙江98复赛)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A 控制适当温度B 控制充分的水分C 控制较弱的光照D 提供肥沃的土壤2.(广西98)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
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A 水分B 阳光C 温度D 能量E 土壤pH值3.(河南97预赛)花芽分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 低温和光周期B 中温和光周期C 温度和光周期D 肥效和光周期4.(河南97预赛)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阳光、温度B 高度、纬度C 阳光、纬度D 阳光、地形5.(河南97预赛)植物不需要光的生理活动是A 秋天落叶B 幼苗生长C 花芽形成D 花粉的萌发6.(黑龙江99复赛)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同样树的叶子A 先黄B 稍晚变黄C 同时变黄D 不变黄7.(黑龙江99复赛)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并使其躯体与太阳成直角,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A 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B 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C 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D 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8.(上海99;黑龙江99复赛)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A 增加光照时间B 降低光照强度C 增加光照强度D 增加黑暗时间9.(陕西98)一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可能具有A 深绿色的大叶,叶两面有大量气孔B 深绿色的大叶,叶只在一面有孔C 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只在叶的上表面有气孔D 小而厚的叶,只有少量气孔10.(陕西98)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 充分利用光能B 少阳光照射C 适应低温D 适应潮湿的环境11.(山东98决赛)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是A 风力和雨量B 风力和热量C 热量和雨量D 光照和热量12.(广东99初赛)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梳理
高一生物学问点总结梳理高一生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
高一生物的学习须要将全部学问点进行总结,便利大家集中记忆。
但是如何进行总结是摆在同学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供应高一生物学问点总结梳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3. 生物体都能适应肯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4. 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4.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5.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淀粉和糖元是植物、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6.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7.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8.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根据肯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其次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9.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亲密关系。
细胞膜具肯定的流淌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0.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爱护作用。
11.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供应所须要的物质和肯定的环境条件。
14.内质网与蛋白质(没有核糖体附着时是加工作用,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习题课件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3.连接生命世界与无机自然界的两大重要环节是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 D)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 19 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4.下列关于消费者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消费者是指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B.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消费者 C.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D.凡是可利用现成有机物生存的生物就称消费者
2.(绥化中考)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块农田 B.一片森林 C.一个湖泊 D.池塘里的所有鱼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D)
能力训练
第8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3.(云南中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生
态
生
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 :主要包括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系 统 概 述
组成
物 部 分
分解者
包括 腐生性 的细菌和真菌,还有腐食性动物, 如蚯蚓、粪金龟子等。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生态系统中的 有机物 变 为 无机物 ,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名师点拨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第 2 节 生态系统概述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1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重难点解读
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a.生产者: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
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
(人教版)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测试
(人教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测试说明:本套试题只有26道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绿藻C.校园中的全部杨树D.培养瓶中的全部野生型果蝇2.在大田作物的栽培中,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
正确的解释是()A.导致害虫大量繁殖B.已造成杂草生长旺盛C.导致种内斗争激烈 D.使成熟期大大延迟3.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长出了青霉,细菌与青霉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互利共生C.竞争D.种内斗争4.目前世界上中国特有的爬行动物是()A.白鳍豚B.大鲵C.儒 D.扬子鳄5.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和木耳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共同构成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食物网D.生态系统6.由光强度引起的生态效应是()A.浅蓝色薄膜下培育的稻苗质量差B.蛾类对紫外光的趋光性最明显C.在苇棚下培育的三七长势最旺盛D.在夏季温带鸟类生殖腺成熟产卵7.下列生物中,不属于分解者的是()A.蜣螂B.蚯蚓C.蘑菇D.苔藓8.温带针阔混交林极少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而某地的人工马尾松林近年来因松毛虫危害大面积死亡。
其原因是()A.人工林的松毛虫繁殖力强B.人工马尾松林适应性下降C.人工林成分单纯,营养结构简单 D.人工造林密度大,影响通风9.有人在草原上实验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实验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经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区加网罩后()A.使食物链缩短B.使食物链延长C.食物网消失了D.食物网变复杂10.在食物网中,生产1吨蛋白质,消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A.羊 B 牛C.草D.狼11.在某食物链中,最高的消费者为4级,该食物链中应有几个营养级?()A.6 B.5 C.4 D.312.在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层中,几乎找不到藻类植物,其主要的生态原因是()A.氧气B.二氧化碳C.阳光D.温度13.制作泡菜的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滋生。
生物与环境生态因素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态因素学习目标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
理解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理解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全面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各种生态因素的不同作用,把握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某种生态因素的主导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3.全面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各种生态因素的不同作用,把握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某种生态因素的主导作用。
学习过程一、生物圈及生态因素的概念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构成了生物圈。
环境因素: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
生态因素:环境因素中影响生物的、和等的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和。
二、非生物因素1.光: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决定植物的与,例如:;影响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例如:。
2.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存,例如:;影响生物的分布,例如:;影响生物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例如:。
3.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存、分布,例如: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的和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三、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 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过群聚生活,有利于取食、御敌、生存,例如: ;种内斗争: 生物之间因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的斗争,有利于进化,例如: 。
2.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开则 或 不能独 立生活,例如: ;共栖: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对双方都有利,若 分开则 独立生活,例如: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 或 ,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体内寄生的如: ;体表寄生的如: 。
8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八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其中,生物需要不断直接或间接地从环境中吸取营养,进行新陈代谢,维持自身生命。
当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受到污染后,生物在吸收营养的同时,也吸收了污染物质,并在体内迁移、积累,从而遭受污染。
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或反应,利用这些变化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称为生物监测法。
生物监测结果能够反映污染因素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及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
生物监测方法是理化监测方法的重要补充,二者相结合即构成了综合环境监测手段。
这类监测方法主要有生态(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监测,生物测试(毒性测定、致突变测定等),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的测定等。
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一、水环境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对水环境进行生物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状况,判别和测定水体污染的类型和程度,为制定控制污染措施,使水环境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提供依据。
二、生物群落监测方法未受污染的环境水体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这是长期自然发展的结果,也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的标志。
当水体受到污染后,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个体数量就会发生变化,使自然生态平衡系统被破坏,最终结果是敏感生物消亡,抗性生物旺盛生长,群落结构单一,这是生物群落监测法的理论依据。
(一)水污染指示生物水污染指示生物是指能对水体中污染物产生各种定性、定量反应的生物,如浮游生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微生物等。
鱼类状况能够全面反映水体的总体质量。
进行鱼类生物调查对评价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指数监测法运用数学公式反映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1、贝克生物指数;2、贝克-津田生物指数;3、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4、硅藻生物指数(三)污水生物系统法(四)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简称PFU法)三、生物测试法利用生物受到污染物质危害或毒害后所产生的反应或生理机能的变化,来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确定毒物安全浓度的方法。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教材P74~P75)1.能量的获得:(1)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2)草食动物:通过摄食获得有机物,同时获得能量。
(3)肉食动物:通过捕食草食动物获得能量。
2.途径:沿食物链依次流动。
3.特点:沿食物链各环节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4.生物体数量与能量关系(能量金字塔):越向食物链后端,生物体数量愈少,贮存的能量也愈少。
5.图示举例:6.请写出【情境思考】问题的答案。
提示:选第一种。
理由:第一种选择减少了能量的消耗。
小组合作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提示: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中,开始了能量流动。
【微点思考】如何理解“一山不容二虎”?提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处于最高营养级的老虎数量是最少的。
【活学巧记】食物链中各成分与营养级的比较草(生产者)——第一营养级↓食草昆虫(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蜘蛛(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鸟(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猫头鹰(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易错点拨】生物体能量的四大去向(1)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2)排泄物、尸体等带走一部分能量;(3)通过食物链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能量;(4)剩下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教材P76~P77)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e.动物摄食。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2)物质进入生物部分: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来自无机环境,绿色植物将从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物质构成植物体,并使这些物质进入食物链。
(3)物质返回无机环境:生物遗体被分解者分解,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又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态因素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三、教学难点
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四、教具准备
1.沙漠中的仙人掌,水中的荷花的挂图。
2.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录像片段。
3.自制的多媒体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阅读、观察、探索、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竞争为导向。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过程
提问:
②为什么作物播种或栽培不能过密?(答:略。
)
回答:我家养着两盆杜鹃花,平日生长旺盛,花朵艳丽,突然有几日停水,便日渐枯萎。
这说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相对的。
)。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一 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 态 系 统 的 类 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 态 系 统 的 结 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内容小结
刘栓
第一节 生态因素
光 非生物因素 生 态 因 素 生物因素 种间关系 温 水 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短板效应”
2013-7-23
种内互助
捕食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特征 种 群 种群密度:“标重高中
刘栓
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 态 系 统 的 能 量 流 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
单向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10﹪—20﹪)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 态 系 统 的 物 质 循 环 碳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五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刘栓
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物圈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2013-7-23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
8.1《生态因素》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10′
10′
5′
(1)日照长度与开花:
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必须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大豆、菊花。
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小麦、萝卜。中日照植物:需要中等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即昼夜长度接近相等,如甘蔗。
日中性植物:植物的开花与日照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如黄瓜、番茄。
(2)日照长度与落叶:短日照能引起落叶树种在秋季落叶和越冬芽的形成,转入休眠状态。而路灯灯光的照射能使路灯下的树木推迟落叶。
2、光质对植物的影响:光质在大气中是比较均匀的,所以对陆生植物的分布几乎没有影响。但不同波长的光在海洋中的穿透能力不同,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表层主要分布绿藻,较深处是褐藻(如海带等),再深一些是红藻(如紫菜等)。
3、光照时间长短对植物的影响:日照长度能引起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开花、落叶和休眠。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水对生物的影响。并共同分析。
三、水对生物的影响:
一切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因此水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因素。
1、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干旱会使植物的叶萎蔫,生长受阻;土壤里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里空气减少,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严重时会使植物窒息而死。
过渡:光仅对植物有影响吗?学生踊跃回答还能影响动物
(二)光对动物的影响:
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
1、光照强度不同,动物的体色不同,例如,鱼背色暗,腹白色而浅。
2、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
例如,有的动物需要在长日照的条件下繁殖,如貂、鼬等;有的动物需要在短日照的条件下繁殖,如鹿和山羊等。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可以利用灯光和黑幕,人为的延长和缩短光照时间,从而有效地控制动物的生殖。延长日照时间有利于提高家禽的产卵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13.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14.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16.下列不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蚜虫D.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17.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D.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空间和食物发生竞争18.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 •④迁出和迁入数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④①19.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20.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B.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21.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生态系统 B.群落 C.个体 D.种群22.下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
种群绝灭的机会最大。
A B C D23.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2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A.明显增大B.明显减小C.相对稳定D.先增后减25.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内的驴数量B.一口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26.下列对种群密度无直接影响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B.迁入率和迁出率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D.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27.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28.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关的是。
A.以雪兔为食的猞猁的数量B.雪兔能随季节变化变换毛色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D.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29.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30.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31.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32.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A.K/2 B.K C.K/4 D.K/333.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增长越来越小34.所有生态系统都可以区分为四个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A.非生物环境B.温度C.空气D.矿质元素35.下列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生产者的是()。
A.动物B.真菌C.酵母菌D.绿色植物36.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北方针叶林B.温带落叶林C.热带雨林D.温带草原37.下列产品中不属于是次级生产的为()。
A.肉B.毛皮C.毛栗D.鸡蛋38.中国现在的人口现状是()。
A.零增长型B.负增长型C.增长型D.不确定型39.可持续发展总体策略的内容包括()方面的多项政策和行动计划。
A.科学技术B.人口C.生产D.环境保护二、判断题1.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上层。
()3.生物的环境就是生物周围对其有影响的无机环境。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态分布的因素就是生态因素。
()5.内稳态机制只是为生物提供一种提高耐受性的一种方式。
()6.生态幅因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7.直接对生物生长发育发生影响的是小环境,大环境对生物不起作用。
()8.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9.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越来越小。
()10.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11.种内互助对种的生存有利,种内斗争对种的生存不利。
()12.捕食动物有时变成了猎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13.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弱;种群越大,遗传漂变越强。
()14.生物的适应性不一定会创造“最好”或“最优”的表现型。
()15.社会生活对每一个社会性生物总是非常有利的。
()16.能量通过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由低向高流动时逐级增加,形成能量金字塔。
()17.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或遭受毁灭。
()18.从陆地上看,凡是水的循环越活跃的地方,生命的活动就越活跃。
()19.池塘污染造成鱼死亡,大量鱼死亡后造成池塘污染更严重,从而造成更多的鱼死亡,这种现象是负反馈。
()20.人工改造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
()21.铁矿属于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2.藕田养泥鳅不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水产生产方式。
()三、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生物圈;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生态平衡;反馈;生物地化循环;环境;生境;生态幅;限制因子;生态因子;最小因子定律;有效积温;内稳态;生物的光周期;群落;种内竞争;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竞争;捕食;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四、问答题1.什么是环境?环境和生境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有那些?3.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那些类型和特点?4.光对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影响?5.温度对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影响?6.水分对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影响?7.什么叫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8.试举一例说明作物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9.试举例说明大环境和小环境分别怎样影响作物的生长?10.什么是种群?种群有什么特征?11.种群的数量受到哪些参数的影响?这些参数是怎样影响种群数量的?12.种群的增长有哪些模型?13.种群的社会关系有哪些?14.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征?15.生物群落有哪些结构?16.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17.群落演替包括哪些过程?请举例进行说明。
18.地球上有哪些生物群落?19.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20.论述单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连续增长规律,该规律有何实际意义?21.论述逻辑斯谛方程的存在条件及所描述的种群变化过程,该规律有何实际意义?22.试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3.试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作用。
24.什么是正反馈和负反馈?请分别举一个正反馈和负反馈的例子,并分别说明其反馈机理。
25.试分析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6.中国现在的人口现状怎么样?如何应对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27.什么是资源?资源的分类如何?28.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有什么特点?生态农业有哪些主要类型?29.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有哪些重大影响?你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