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
中国近代关税与经济史论述
摘要:中国近代关税主权遭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控制,不能自主。
近代中国关税一直都是不平等的低关税状态,也即西方列强实行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税率税则都由西方列国强加于我国而且我国受关税协定原则的限制没有自行修订的权力并且不论是海关进出口税还是内地子口半税我国近代关税税率都相当低实际水平不到5%,如此的关税性质导致了近代关税功能的残缺即无法保障财政收入的正常增长和国内相关行业的有效保护。
这是毫无疑问的消极影响,那么低关税难道对近代经济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吗,中国自入世后,至今由于金融危机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长,充分说明中国入世后关税变低却对整体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就近代中国的低关税对近代经济发展的一些客观作用加以浅析。
关键词:低关税自由贸易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引言:中国在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猛烈的炮火洞开满清大门时就开始了被迫在低关税条件下卷入国际市场的漫长历程,过去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段西方侵华史导致了中国全面的倒退落后,但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中国近代的国民经济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发展。
其发展速度是过去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速度的几十倍,并且产生了从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化的质变。
打破了封建社会数千年来一直处于治乱相替的循环怪圈之中,打破了顽固的小农经济,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虽然西方列强在这一倾略掠夺的过程中大肆获益,但同时对于中国的近代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客观推动。
洞开中国大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众多外来因素中,低关税是主要因素之一,虽然无可否认它是西方武力威胁下被迫制定实施的,具有浓烈的西方侵略掠夺的色彩。
但是在辩证地看来,低关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带来了一些有益作用和影响,因此在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正文:中国近代海关的建立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战争爆发。
两年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
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格却在下跌。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混乱;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的空间。
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了近代商品市场的形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古未有之变局”。
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军事方面随着西方外国侵略势力逐渐进入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在国内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段。
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急,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由于当时没有意识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
因此说,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的认识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厂。
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防。
京师同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的影响
京师同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的影响其后,这两学堂也均程度不同的有所发展,这里我们就列举两个学堂说明其创办的意义:京师同文馆原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所以毕业生中从事涉外工作如就职海关、担任翻译和出任外交使节者不少。
但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和同文馆培养目标的调整,学生的出路非常广阔,其中在政府机构、军事部门、新式教育和实业部门任职者占大多数,也有一些参加科举而获取功名,或被送往国外进一步深造。
就办学成效而言,京师同文馆不能列入洋务学堂的前列,但它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第一,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思想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
正是由于它的“领头羊”作用,才有紧随其后的一批外国语言学校的创立和众多其它类型的洋务堂的涌现。
第二,京师同文馆身处帝都北京,乃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映现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福建船政学堂尤其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
自7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船政局所造轮船的管驾就大多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
在清末抗击外来侵略的两次重大海战中,船政学堂毕业生都是骨干力量。
其次,福建船政学堂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876年3月,在外国技术人员期满回国的情况下,经第一届造船专业学生汪乔年、吴德章等人的努力,船政局第一艘由中国科技人员独立设计制造的木质兵船艺新号下水试航。
80年代后,在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相继回国,又把近代中国的船舰制造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上图为福建船政学堂学生曾参与制造的大清福建舰队旗舰扬威号。
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近代最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曾任此舰驾驶。
)尽管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相继成立了多所海军军事学校,但福建船政学堂作为同类学堂的先驱和办得最久的一所,不仅为这些学校输送了一批教师和管理人员,就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和层次而言,也是任何其它一所同类学校所难以比拟的。
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广州十三行
• 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朝贡外交是中国 处理对外事务的主要方式。 对于西方人不为朝贡只为通 商的交往清政府极为反感, 但是为了体现“天朝”对 “蛮夷”的“加恩体恤”而 仅开广州一口通商,相关的 涉外事务由地方行会组织广 州十三行来管理,而非中央 一级的外事机构和官员。
• 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使中国接触到了西方的外交方式和西方的礼法, 中国被迫加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为适应这些变化,中 国开始改变对外交往的方式并推进外事机关的演变。
内部外交机关的转型
五口
通商大臣
抚夷局
总理衙门
外务部
• 外事机关的演变
• “五口通商大臣”
• 鸦片战争以后, 广州十三行专营外贸的特权被取消, 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等五 口相继开放。 • 为了应付头绪纷繁的通商交涉事宜, 1842年10月, 清廷任命曾代表中国与英方议订《南京 条约》的耆英为两江总督, 兼筹一切通商交涉事宜, 通商大臣之设由此发韧,史称“ 五口 通商大臣” 。 • “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条约中规定的五个开放口岸的对外事务, 是一个兼有外交 权力的职务。但是,在清朝边务体制里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没有直接指挥各口的权利,因 此五口通商大臣虽然为钦差却无权对各口已有各省督抚发号施令,通商大臣与各省督抚之 间互相并不合作。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 “五口通商大臣”反映出这一时期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 但是又说明清政府的不甘于失败, 内心里“ 蛮夷”观念没有改变,着力将与外国打交道的范围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 “鸦片战争的炮声终未使中国社会从昏睡中惊醒, 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通商大臣的设立, 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只不过是对咄咄进逼的西方人采取的一种“ 羁糜” 手段。于是, 在 遥距京师的广州, 奉命“ 驭夷” 的钦差五口通商大臣很快与试图建立新的中外交往关系 的西方人陷人了外交僵局。”--袁燮铭
赫德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
赫德凭借 同文 馆“ 衣食父 母” 的身份 , 尽可能地对 同文馆 的活 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 在赫德的建议下上任 的 , 此外赫德还直接 掌管 外籍 教习的任免 , 用 甲午战争失败后 , 同文馆设东文馆 , 随后 日本 即以教 育为重点
企 图从思想上人手 同化 中国。 而泱泱大 国竞被同一人种 赫德的话 就是 “ 要让他清楚地了解 , 教 习要听从我的命 令。 ” 在教习 介入 中国, 暂缺 的情况下 , 赫德 还会 从海关部 门调一些人员短 暂地替代这些 的周边小 国打败 , 这不能不激起人们的反思 , 他们纷 纷看 到洋务学
学生学 习英 文、 英语熟悉 , 即不用配送汉文 , 自此 以后 , 遇有文词辩 正式开馆 , 此后许多 自然科 学相 继介绍进馆 , 如, 物理 、 化学 、 天文 、
论 之处 , 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 1 8 6 0年签订 京 条约》 , 外 国公使 医学等 , 相应的设备如物理化学实验 室、 博物馆 、 天文观象台 、 图书 又获得驻京 的权利 , 于是 , 培养通晓外 国言语 之人 , 与外 国交涉事 馆等也逐渐配备齐全 。馆 中的学生人数随之大为增加 , 由1 8 6 5 年
件, 便迫在眉睫 。在这种情况下 , 恭亲王奕_ 昕于 1 8 6 1 年 1 月 1 3日 的3 0人发展到 1 8 8 8年的 1 2 0人 。学生 素质也逐 渐提高 , 学校 自
上奏 , 建议咸丰帝敕上海 、 广东督抚 , 各派二人 , 携带各 国书籍来 京 1 8 6 7 年开始实行淘汰制 , 1 8 6 8 年开始 , “ 各省考生及第 的试卷 都送 教学英语 、 法语 , 学生则从 “ 八旗中挑选 天资聪慧 , 年在 十三四岁以 到总理衙 门 , 交 同文 馆核阅 , 凡取得最高科 名( 进士) 的考生 , 都列
赫德与中国海关关系新探
赫德与中国海关关系新探周熊英国人赫德(RobertHart)1861年署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863年被清政府正式任命为总税务司至1908年,长达45年之久。
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赫德是直接的推动者和组织者。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近代史和海关史的研究者大多将赫德管理下的中国海关,界定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称它是“为帝国主义利益服务的”。
随着近些年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发生了由原先认定“洋务运动反动”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的转变,我们也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推动洋务运动发生和发展的赫德与中国海关关系的评价,置放在一个比较正确的位置上。
一、赫德与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与管理权的部分丧失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和第一个片面协定税则(CONVENTIONALTARIFF)作为对南京条约的补充。
1844年,美法又迫使清政府签订有类似内容的《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从此,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除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并给予列强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内地通商、内河航行等特权外,大部分条款都与外国侵略者夺取部分关税自主权及侵犯海关行政管理权直接有关。
从此,我国海关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是关税自主权部分丧失。
19世纪中叶,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关税壁垒,对进口货物征收重税,以保护本国经济,而在此时西方列强通过《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夺取了我国部分关税自主权,使我国关税自主权受制于人,把进口关税限为百分之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低的进口税。
同时,出口税、内地税和吨税的税率亦受到限制,不能自主调整。
二是海关行政管理权部分被攫夺。
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者占领了上海县城,江海关工作停顿。
第十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 留学教育
容闳
留学教育始末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建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1871年9月曾国藩和 李鸿章上书清政府奏请选送聪颖子弟出国留学。该奏折获准后,计划 从1872——1875年四年间,先后派出四批12—15岁的幼童共l20名出 国留学,15年后回国。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容闳率领的首批三十名幼童 赴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这些留学生在国外, 除学习西学外,还在留学生监督指导下,随时课以中国经学。除18 72年开始派赴美国留学外,1876年李鸿章、沈保祯奏请派留学生到 欧洲留学。 实践证明,派遣留学生这一措施,是培养人才的有力方法。但后来, 由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严重阻碍,同时清政府也十分害怕留学生被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所同化,于是在1881年7月大批撤回留学生,留下继 续学习的仅十人而已。 后期的洋务派首领、两江总督张之洞,积极主张奖励留学,并大力 提倡去日本留学。1896年清政府派13名学生去日本留学。此为中国 正式派遣留日学生之始。1898年起,清政府明令各省选派青年学生去 日本留学,并作为一项固定的国策。总之,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中国 第一次官费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生之风,有一定贡献。
8、内容
(一)京师同文馆
9、考试 月课:每月初一考试; 季考:2、5、8、11月的初一考试; 岁考:每年10月定期面试; 大考:每三年考,成绩优秀者授7、8 品官,劣者降革留馆。 10、课程 分为八年课程和五年课程安排。
(一)京师同文馆
11、影响 对外交的影响。同文馆的历史是与中国近代最初的外交活 动有关的。 对教育的影响。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按照资本主义教育 模式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教育 模式,是中国新教育的胚胎。 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和 传播,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学术思 想,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 技术的价值。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洋务运动练习题
2019-2019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洋务运动练习题一、单选题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探究。
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以下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C。
轮船××局D、大生纱厂2、纵观中日两国的近代历史,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具有特别多相似之处。
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 )A、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改革B、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宪法C、都向西方学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都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扩张道路3、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创办于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4、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近代工业。
下列是其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工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
福州船政局C、大生纱厂D。
轮船××局5、19世纪60年代,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为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动,该运动( )ﻫ①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ﻫ③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④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A、①③ﻩB、①④C、②③ﻩD、②④6、为了“取资洋人长技”,李鸿章满怀热情地投入了一场自强运动、这场运动是( ) A。
维新变法ﻩB、洋务运动ﻩC、立宪运动ﻩD。
保路运动7、1866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枪、炮和军用物资、1867年崇厚在天津设立了天津机器局(后改名北洋机器局),主要生产火药、子弹。
上述材料反映洋务运动的内容是( )A、创办军事工业ﻩB、创办民用工业C、创办新式学堂D、筹建海军8、“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对它的本质含义的理解应该是A、它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B、它促进了官僚资本的发展C。
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D。
中国教育史_5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902年的“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最早颁布) 壬寅学制 1904年的 “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最早被实施) 癸卯学制 的颁布
1902年(农历壬寅年),管学大臣张百 熙上呈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 , 史称“壬寅学制”。第二年,张百熙、 张之洞、荣庆合作又对这一学制进行了 修改,于1904年 1月(农历癸卯年底) 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 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开 程》 ,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开 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 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 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 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 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 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 “壬子癸丑学制”。
三、国语和白话文教学的开展
新文化运动中一个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以白 话文取代文言文。 白话文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学 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 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 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920年,教育部正式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 白话文教材 ,到1922年止,除语文课本中的 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中Hale Waihona Puke 教育史——清朝晚期、民国初期的 清朝晚期、 清朝晚期 教育
本章主要内容
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 2、留学教育 、 3、《癸卯学制》(第一个被实施的学制) 、 癸卯学制》 第一个被实施的学制) 4、 1922年的《壬戌学制》 年的《 、 年的 壬戌学制》 5、蔡元培 、 6、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
二、改革学制
1912年《壬子学制》 年 壬子学制》 1912 (壬子)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新学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 布新订学制(壬子学制),规定: 初等教育7年(初小四年为义务教育、高小三年), 初等教育 中学4年, 中学 大学预科3年,本科 本科3—4年, 大学预科 本科 共18年。 师范、实业教育年限另成系统。
《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中有关京师大学堂的报道
京师大学堂何时成立?沈弘曾几何时,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一件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的大事。
大学堂成立的消息刚一传出,便不胫而走,招来上千名已获功名的秀才、举人和进士的竞相报名投考,其热闹场面丝毫不亚于如今的高考。
1898年8月9日,光绪皇帝根据李鸿章和孙家鼐的推荐,任命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为西学总教习之后,当即引起了意大利和德国公使馆的极端不满和“严正交涉”,几乎酿成外交事件。
而美国1898年9月23日的《纽约时报》则以《京师大学堂》为标题,发表了美国公使康格(E. H. Conger)从中国京城发回的报道,宣称丁韪良已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的校长。
就连清廷的官方喉舌《京报》也连篇累牍地刊登京师大学堂的相关消息。
1898年10月3日,上海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在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京报》几乎每天都登载孙家鼐有关京师大学堂的奏折。
这所大学似乎成了文人圈子中最经常和最热门的话题。
翰林院有多名学者被聘为大学堂教授汉学经典的教习,而作为校长的传教士和神学博士丁韪良正在仔细挑选西教习。
语言系可望在十月中旬开课,医学系约在一个月之后也可以上课。
一座由政府管辖的医院将成为医学系的附属医院,以便供学生实习。
大学堂各系的所有学生一旦毕业,都将都将被政府授予文凭、官衔,以及政府部门中的职务。
”可奇怪的是,时隔不久,所有这些议论和报道便神秘地得以蒸发,并很快被世人所遗忘。
时至今日,有关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的中文史料可谓是凤毛麟角,翻遍所有的中文史书和报纸,也很难找到一星半点的相关资料,即便有,也是语焉不详,王顾左右而言他。
更常见的则是拙劣的篡改和刻意的误导。
其结果就是如今人们对于京师大学堂何时成立、是什么性质的学校、哪天开学和头一年半办学效果如何,等等最基本的问题都不甚了了。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北大馆藏的西文图书和报刊中,仍能够找到些许相关资料。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发展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 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迫于外交需要, 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这是第一所 洋务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 课程表除了讲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注意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的教学外,还突出了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特点。
福建船政学堂由闽浙总督左宗棠1866年创办,学堂附属于福建船政局, 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
初创时学生约百余人,学生是从闽、粤、浙、沪等地招来的十几岁的聪 颖幼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金工等经验的青年工人。
陆地就业面相对狭窄。
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 式
封建传统教 育
洋务学堂
培养科举入 仕的人才
造就各项洋 务事业需要 的专门人才
经史义理和 八股文章
以学习“西 文”、“西 艺”为主, 注意学以致
用
完全把学生 禁锢在书斋
之中
能按照知识 的规律安排 教学内容, 重视理解, 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进度不一的 个 别教学形
3)科技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 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
起因: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北京条约》签订,重新认 定《天津条约》各项条款。条款中规定今后两国交涉使用文种是英文和 法文,仅在三年内暂时配送汉文。这一歧视性的规定,迫使清政府作出 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
? 实践课:主要是上船实习(远洋航行 )
轮机专业 ? 目标:训练高级轮机人员
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三条线索..
1840——1949
1、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2、国人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 争史和救亡探索史。
3、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史。
1840-1842 1856-1860 鸦片战争 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虎门条约》 《北京条约》
二、探索救亡史
1、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 团、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五四运动。
各次事件代表人物、所属阶级、根本目的、各自口号、
指导思想、政治主张、具体内容、背景影响评价都需知道。
晚清派 别名 地主阶 级改革 派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立宪派
顽固派
时间事件
1840年代 到1860年代 开眼看世界
晚清派别名时间事件阶级属性人物口号思想政治主张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维新派维新派1840年代到1860年代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民族资产阶级18611895主持洋务运动189518981895主持戊戌变法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奕曾李左自强求富中体西用康梁谭严康梁谭严天演论进化论学西方器物维护清朝统治学西方器物维护清朝统治挽救中国保留清朝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派立宪派顽固派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8401912长期存在18981894兴中会辛亥革命19011911参与清末新政倭仁慈禧孙宋三民主义杨度康梁维护清朝统治挽救中国推翻清朝民主共和制度挽救中国保留清朝君主立宪根本目的内容或过程性质影响洋务运动挽救清朝次保中国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封建地主阶级自救客观刺激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现代代化开端戊戌变法挽救中国次保大清公车上书天演论时务报百日维新资产阶级改良宣言进化论与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改良之路不通辛亥革命挽救中国推翻清朝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1912中华民国建立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⑴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⑵目的:①直接目的: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
②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⑶代表人物:中央:奕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⑷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如: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②后期,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一批民用工业。
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筹划海防:南洋、北洋、福建三
支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⑸失败标志: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破产。
⑹评价:①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③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国轮船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这说明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同步练习
?洋务运动?同步练习◆选择题1.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出色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出色人物〞包括〔〕2.图片材料表达了洋务派的作为涉及的主要领域有〔〕①政治②军事③经济④教育。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洋务运动中的内容中能表达这种思想的是〔〕4.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出现于〔〕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中5.以下是洋务派开办的企业,其中属于民用工业的企业是〔〕6.西方列强的炮声震醒了清王朝的局部官僚,在60-90年代,他们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提出的口号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和“求富〞7.洋务派创立的民用企业有〔〕①安庆内军械所②江南制造总局③湖北织布局④轮船招商局⑤汉阳铁厂⑥福州船政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8.“有希望革新这古老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中国近代,“同文馆〞最早出现于〔〕9.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认为:“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根底——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
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
〞以下符合作者观点的企业有①汉阳铁厂②江南制造总局③轮船招商局④开平煤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10. 李鸿章自称“一声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技术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11. 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至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那么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那么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范文:京师同文馆的法语教育
京师同文馆的法语教育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
它始创于1862年,最初为政府培养外语翻译人才所设,后逐步发展成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校,直至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历时40年之久。
同文馆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法语翻译和外交人才,在我国法语教育史和中法外交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法文馆的创立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外国人的接触愈加频繁。
然而当时的中国却面临“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 、“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 的被动局面,涉外交涉中,基本依赖外方翻译,遭洋人欺蒙、无力反击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而在同文馆成立之前,士大夫阶级中的开明之士就提议开设外语学校、培育翻译人才。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成为同文馆成立的直接原因。
中英《北京条约》第五十款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俟中国选派学习英语,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
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1861年1月13日恭亲王奕讠斤、文祥、桂良联合具名上奏设立同文馆,同月二十日上谕批准。
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正式开学,学生十人。
在京的英籍传教士包尔腾(J. S. Burdon)成为第一任英文教习。
翌年,俄文馆与法文馆开学,学生各十人。
第一任法文教习是由法国公使哥士耆(M. A. Kleczkowski)推荐的荷兰遣使会的传教士司默灵(A. E. Smorrenberg)。
同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仿照京师同文馆之例,在上海设立“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后改称“广方言馆”。
1864年,广州同文馆正式开馆,史称“同文三馆”。
二、学生与教习在开办的初期,京师同文馆的招生对象仅限八旗内部十四岁上下的少年。
1866年奕讠斤上奏提?h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同时建议扩大招考学生的范围,招收汉文业已通顺的翰林、五品以下由进士出身的京外各官、以及举人、贡生等入馆,改变了之前只从八旗中挑选学生的做法。
京师同文馆和中国的近代化
内容提要京师同文馆是晚清时期第一所由官方设立的近代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本文旨在通过以京师同文馆对中国近代新式外交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讨论,来分析近代西方新式教育体制的引进,在西方列强、总理衙门以及旧的封建体制影响下,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全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结语。
前言中对于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京师同文馆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此文的必要性及大致内容框架。
正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对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原因、背景以及该馆的大致沿革做一概述;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京师同文馆对中国外交近代化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它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间的关系,认为总理衙门作为京师同文馆的直接上级,对于该馆的创办及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积极促成了中国外交向近代化方向的演进,但在引进西学的同时,总理衙门自身的局限性也导致了京师同文馆晟终跟不上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被淘汰;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京师同文馆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认为在各方主要势力的影响下,京师同文馆变成了一个先进与守旧的矛盾集合体。
这种矛盾性,在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同时,相应也产生了众多的阻碍因素。
结语部分认为,京师同文馆培养了大批新式外交人才,在翻译西书、传播西学等方面功不可没。
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引进西方先进体制也带来了一系列延续至今的社会问题,在以“人才”为中心的社会进步过程中,这些问题同样制约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京师同文馆近代外交近代化总理衙门AbstractPekingTungWenCnHegewastheearliestmoderngovernmentschoolinthelateCh’ingperiodandtheoriginsofthemodernadvancodeducationinChina.ThethesistirestoanalyzestheintroductionofwesterneducationalsysteminmoderntimesbydiscussingthetrainingforChinesemoderndiplomatsanddialyzestheinfluenceoftheneweducationalsystemonthemodernizationprocessofChinesesocietyundertheeffectofwesternpowers、TheTsunghYamenandthefeudalistic.system.Thethesisconsistsofthreeparts:theintroduction、themainbedyandtheconclusion.TheintroductionnotonlymakesabriefretrospectoftheresearchachievementsonPekingTungwenCollegeinrecentyears.Butalsoexphinsthenecessityofchoosingthistopicandthewritingmethodsofthisarticle.Themainbedyisdividedintothreeparts.PartoueoutlinestheestablishmentbaekgroundandtheevolutionofPeltingTungwenCollege.Part—twodiscussesitscontributiontothemodernizationofChinesediplomacyandanalyzestherelationsbetweenPekingTungwenCollegeandtheTsungliYamen.Asahigherauthority,TsungliYamensupportedthefoundationanddevelopmentofPekingTungwenCollege,whichpromotedthemodernizationofChinesesociety.But,ItslimitationsledtothefailureofPekingTungwenCollege,becausePekingTungwenCollegecouldn’tcatchupwithhistoricaltrend.PartthreeexpoundsPekingTungwenColiegebecameacontradictorycombinationofadvancementandconservationundertheinfluenceofaUfotee.ItstimulatedtheprocessofthemodernizationofChinesesociety,andmeanwhilebrougutmanyobstacles.TheconclusionmaintainsthatPekingTungweuCollegefosteredlotsofmoderndiplomatsandmadecontributionstothetranslationofforeignwritingsandthespreadofwesternlearning.ButtheintroductionofthewesternadvancedsystemundercertainhistoricalconditionsbroulgUtaboutaseriesofsocialproblemuptoUOWwhichrestrictedthemodernChinesedevelopment.Keywords:PekingTungwenCollegeModernization.ModerⅡdiplomacyTsungliYamen.山西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鸦片战争NA.国联军侵华,晚清政府历经数次大的冲击,每次冲击都迫使其自强图存,自觉不自觉地向现代化的方向逐步迈进。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试卷8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试卷8(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在我国近代史上,主持翻译《华事夷言》《四洲志》和《各国律例》,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分数:2.00)A.林则徐√B.郑观应C.张之洞D.魏源解析:3.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 )。
(分数:2.00)A.林则徐B.阮元√C.龚自珍D.魏源解析:4.鸦片战争前夕,猛烈批判科举制度,热情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家是( )。
(分数:2.00)A.龚自珍√B.林则徐C.姚莹D.魏源解析:5.著有《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 )。
(分数:2.00)A.王韬B.冯桂芬C.龚自珍D.魏源√解析:6.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本土兴办的第一所比较正式的学校是( )。
(分数:2.00)A.英华学院B.马礼逊学堂√C.英华神学院D.宏艺书塾解析:7.洋务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创办于( )。
(分数:2.00)A.1840年B.1852年C.1860年D.1862年√解析:8.( )的设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标志和象征性的意义。
(分数:2.00)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福建船政学堂D.安庆军械所解析: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 )关于中西文化的核心命题。
(分数:2.00)A.改良派B.洋务派√C.维新派D.变法派解析:10.洋务派最早刨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
(分数:2.00)A.上海广言馆B.京师大学堂C.广州同文馆D.京师同文馆√解析:11.在早期改良测中,《盛世危言》的作者是( )。
京师同文馆办学模式对当今教学的启示
京师同文馆办学模式对当今教学的启示一、京师同文馆的历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
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西方的科技比枪炮厉害,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试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京师同文馆登上了近代历史的舞台。
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
京师同文馆的开办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朝廷中“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尤其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更使外交事务十分棘手。
培养外语、外交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奕忻在《筹办事务始末》的奏折中说:“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设立京师同文馆的最初目的说得十分明白。
其二是引进西学。
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目标的机构,有步骤地引进西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派对西学的热衷直接促成了京师同文馆的开办。
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辟地开设。
京师同文馆创建最初仅设英文馆。
后相继成立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各馆分立,分馆教学。
出于培养翻译人才的目的,始创时同文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授课科目仅限于外国语言和汉语,未开设西方科学。
“随着洋务运动由发展军事工业以‘求强’的阶段向创办资本主义工矿企业以‘求富’的阶段发展,同文馆的教学课程也由原来的外语和汉语逐渐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
同文馆除了教授“英、法、俄、德等外语以外,学生要兼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地理、译书等课”,且这些课程均需用外文学习。
同文馆已由一所单纯的外语学校发展成近代化的多学科的外语和科技学校。
它为清政府培养了一批能进行对外交涉并办理洋务的服务者,也为中国造就了一些懂得科学知识的人才。
从京师同文馆看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从京师同文馆看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程润枫,国洪儒,吕朋钊,李仁杰,张家豪(第五版修改)导言1862 年, 京师同文馆作为总理衙门的一个附属机构在北京设立。
清政府最初设立该馆的动机只是为了培养少量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人员, 用以应付外交需要。
但是京师同文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学校, 并对中国的现代教育1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传统教育相比,近代教育摆脱了原本陈旧老套的八股文,科举等制度,开始向科学、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发展。
借此次京津冀交流学习的机会,我组同学通过阅读书籍,论文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研究了“从京师同文馆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力图通过微观的视角对中国近代教育转型作出分析,进而理解古老中国在近代转型中的艰难起航。
一、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1,传统教育面临的挑战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封建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国传统教育开始动摇,封建教育日益腐朽,而外国对华的文化教育侵略也开始了。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已经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国家,教育仍然是原来的旧况,日益空说腐败,矛盾加深,科举八股取士仍然是主导,学校教育名存失望。
传统教育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科举制度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考试出怪题、偏题,一八股文和小楷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综合我们看到的教育类资料,我们认为:所谓近代教育是指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用国家力量推行教育的形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教育由国家推动;第二、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普及;第三、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第四、教育思想由工业化国家向不发达国家传播。
为裁定人的标准,很多学子辛苦学习但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说腐败,例如:国子监的坐监制度2。
由于官学是科举的附庸,但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教官迂腐,管理混乱,考试制度腐朽,月科、季考废弛,学风败坏,国子监取消坐监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200402046刘明明京师同文馆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起步有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培养外交人才的学校,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外交官、翻译。
一直以来,对于京师同文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外交方面,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同文馆还与中国近代海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方面,陈诗启先生曾经做过研究,对我们认识中国近代海关与同文馆的联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将在陈先生的研究基础上为读者再次展现上述两者的关系。
同文馆的创立缘由京师同文馆是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满清政府在客观上需要有一所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学校。
爹二次鸦片战争中,满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条约第五十款有三句话,其中任何一句虽不明白指出中国有义务去设立一所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但也足使它非开办不可。
”[1]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字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配送汉文。
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2]其实在此前的几次谈判中,满清政府由于没有合格的翻译,只能依靠外国人来充当翻译,不仅是满清政府感觉蒙受屈辱,而且由于翻译的缘故,满清政府也失去了很多本来没有失去的权益。
奕 及其僚属由于亲身参与谈判,对这其中的得失看得尤为清晰,在条约签订后,奕 在“通筹善后章程折”中就指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
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并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
……俄罗斯馆语言文字,仍请饬令该馆,妥议章程,认真督课。
”[3]建议仿行俄罗斯馆定式建立外国语学校,奏折很快得到批准。
建立同文馆的努力迈出了第一步。
[1]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丁韪良:《同文馆记》(节录),第141-142页。
[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版,第102页。
[3]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同文馆的艰难筹建在当时的情况下,同文馆的建立注定一波三折。
首先是就是经费问题。
当时的满清政府正在全力清剿太平天国,国库已经非常空虚,“太平天国起事仅三年,清政府糜饷已达2963万余两,至咸丰三年六月,库存正项待支银仅余227 000两。
”[1]而兴办教育花费确是非常巨大的,没有钱建立同文馆无疑是空中楼阁。
奕诉在奏请设立同文馆的折子中就提出,“近年部库支绌,无款动支,再四斟酌,惟于南北各海口外国所纳船钞项下酌提三成,由各海关按照三个月一结,奏报之期,委员批解臣衙门交纳,以资应用。
”[2]由此可见,同文馆创立伊始就与海关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了一起,没有海关的支持,同文馆不可能顺利开办。
而海关支持中国近代教育也从此开头,直到民国时期不曾间断。
其次是合格的老师难寻,奕 等在“遵议设立同文馆折”中说道,“所请派委教习,广东则称无人可派,上海虽有其人,而艺不甚精,价则过巨,未便饬令前来……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各国均以重资聘用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广东、江苏既无咨送来京之人,不得不于外国中延访。
”[3]当时在中国国内对外交往比较久的广东、上海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不得不聘用外国人。
当时中国非常落后,很难想象有哪个外国人愿意千里迢迢来中国当老师,所以不得不高薪聘请,“即令教习诸生,诸不得不厚其薪水以生其歆羡之心。
”[4]但是奕 等人不可能出国寻访,在国内的外国人多是商人、传教士、淘金者……这些人根本不能很好地充当老师,所以说就算是高薪聘请也实在请不到合适的老师。
最后,在1866年同文馆筹建格致馆时,奕 奏称∶“其延聘洋人一事,前与总税务司赫议及,伊可代为招聘。
”[5]同时还任命赫德为同文馆的监察官,这样海关又更进一步与同文馆联系到了一起。
是年,赫德回英国过程中,在欧洲聘请了化学、天文、法学、英文、军事诸教习。
对同文馆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869年,赫德推荐美籍丁韪良为同文馆西文总教习。
在丁韪良的帮助下,同文馆自1869起开始走上正轨。
而且在赫德还不断安排海关人员为同文馆教习,如马士、帛黎、欧礼斐等都曾在同文馆兼课,欧礼斐还继丁韪良为总教习。
此外,1865年,同文馆的英、俄、法文学生,学习期限届满,进行考试。
奕 “因洋文非臣等所习,特饬总税务司与各馆[1]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页。
[2]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3]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8页。
[4]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8页。
[5]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22页。
各国外国教习会同阅看,分别名次高下。
”[1]最后就是生源问题。
在当时人看来西方的东西就是“奇技淫巧”,根本就看不起。
大学士倭仁就上奏称,“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2]连上层官员都抱这种观点,就更别说普通的平民。
所以当同文馆在八旗中挑选学生时,“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
因为这种的学生,向来功课成绩不好,八旗官学虽腐败,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
这是最初招生的情形,而且还有一层,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
甚而至于人家很好的儿媳妇,因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馆,便一家瞧不起这个媳妇,而且因之便受了公婆之气。
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因之后来之招生就更难了。
”[3]为了吸引学生,给予了学生极高的待遇,除了不管衣物外,煤油、蜡烛、洋火等等生活用品都管。
而且给膏火钱,也就是现在大学的生活补助∶初进馆每月三两,学一二年之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
[4]要知道彼时每月十二两银子,这个数字是很大的,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
至于同文馆学生的伙食更是现在学生难以想象的,天天三顿宴席。
甚至夜里听戏晚归,可叫厨子做夜宵,送到寝室来。
就是这样来学习的学生仍自觉矮人一等。
没有办法,后来只得从广东、上海的同文馆吸收优秀学生,这种招不到学生的窘境才有所缓解。
在处理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后,同文馆才得以艰难地运作起来。
同文馆的衰落同文馆根本就没有近代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了衙门,学生都是老爷。
最初连学制都没有,成了混日子的地方。
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同文馆整顿、制定了《同文馆章程》18条,《续增同文馆条规》8条,才有所改观。
加上同文馆除了资金海关支持比较充足以外,不论是老师或是学生都没有的得到过根本的改观。
凡到同文馆的洋教习,没有一个称得上学[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16页,转引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99-100页。
[2]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3]齐云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第27-28页。
[4]齐云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第30页。
者的。
在当时欧洲各国,凡是有学问道德的都有长期而稳定的工作,很少有赋闲的。
同时同文馆管理黑幕重重,学校学生不多,可是各种管理人员却是不少,光管理大臣,专管大臣就有21人,[1]多是挂名领薪水的人。
而提调更是一个肥缺,除洋文教务的事,归总教习管理外,其余一切事务,都归他管,于是历任提调官都是极尽贪污只能事。
同文馆遗传了晚清政府的腐败与矛盾,虽然讲述的是西方先进的知识却又不可能摆脱掉封建愚昧落后的束缚,所以说一开始就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京师同文馆还没有来得及出现辉煌就直接走向了衰落。
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同文馆的老师学生皆属于洋鬼子和二毛子,为团民镇压对象,只得逃之夭夭。
从那以后,同文馆陷入停顿,直到1902年,光绪帝一纸圣谕,“所有从前设立之同文馆,毋庸隶外交部,着即归入大学堂”[2]就这样,同文馆结束了其坎坷波折的一生。
而在京师同文馆的历史上,没有能够培养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家,最多只是外交官和翻译者。
结语总的说来,同文馆是一所教授西方知识的封建学校,虽然有大量洋人的参与,也尝试引用西方的教学内容,但是其封建性质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的近代教育更多的是起着思想启蒙的作用,从它以后,大批新式学堂、学校开始在中国涌现。
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同文馆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中国近代海关不可避免地纠缠入其中,对其建立和发展起到过一定影响,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高地估计了海关和总税务司在其中的作用。
整个同文馆的过程中,海关主要与同文馆的经费和洋教习有密切联系,除此以外并没有多大的贡献,中国教育与英国没有联系。
在第一任西文总教习丁韪良笔下,“它(同文馆)在他(赫德)的管照下是幸运的,因为由于他,它就从一只萤火虫变成一座灯塔。
”[3]赫德在他看来成为了同文馆的守护神,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赫德是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同文馆的,除了第一次回国时招募了5名洋教习,而这其中又只有两位到任。
更多的时候,赫德只是把同文馆当成海关洋员学习汉语的场所,“这些人刚至中国,当然不懂的中国话及文字,如此则暂不能在海关中担任职务,于是凡有由外国新到人员,都是先派到同文馆充当教习,他们被派到同文馆,外面是来教洋文,事实是为他们自己学习中国话,在当教习的期间,自己在外边请着中国人学中文及言语,学得够用之后,即派往各省海关去当[1]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
[2]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3]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差,这几乎是定例。
”[2]而作为满清政府名义上的下设机构,中国海关有义务和责任来为中国教育事业提供经费。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赫德坐上总税务司的位置就是依靠奕 的支持,为了稳固位置,更加有必要尽可能争取奕 的支持,对于奕 重点建设的同文馆当然是愿意出钱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