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与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生物进化论对中国历史哲学影响

生物进化论对中国历史哲学影响

生物进化论对中国历史哲学的影响进化论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进化论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提倡变法和革命的理论依据;在初期新文化运动中,进化论为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生物进化论还使得中国史书的编撰开始注意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表述历史发展的进化情况。

总而言之,它始终与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密切结合,适应着革命实践需要不断发展,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哲学,成为从变易史观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物进化论历史哲学影响生物进化论作为自然科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对世界各国的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由于广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生物进化论在结合各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成熟,并对世界各国的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它使人们放弃了某些他们最重视的信念,诸如静止的世界观、神创论、绝对人类中心论等,从而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领域的问题。

文章致力于探讨生物进化论对中国历史哲学的影响,以折射出生物进化论对社会领域的影响。

一、生物进化论的由来和发展(一)进化论的提出进化思想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中国和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就早已孕育了朴素的进化思想。

我国古代早期的唯物主义者管仲就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

《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

”无独有偶,古希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也都含有一些进化思想。

众所周知,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期间,拉马克、达尔文等知名学者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正。

这些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在进化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系统进化论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拉马克进化理论。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但在不同的历史学派和不同的历史学家眼中,历史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历史学中的七种主要史观,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强调历史的线性演进和发展,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这种史观将历史视为一系列的进步阶段,人类在各个阶段逐渐发展和进化。

进化史观通常关注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二、决定论史观决定论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特定的决定因素所引起的。

这些决定因素可以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

决定论史观着重研究历史事件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关系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宗教信仰等。

四、意识形态史观意识形态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相互斗争和冲突的结果。

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在社会中形成不同的阶级和派别,从而推动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意识形态史观注重思想文化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五、历史唯心史观历史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于意识形态、精神追求或神的安排等意义超出人类感知范围的因素所决定的。

这种史观强调宗教、传说和神话等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将历史视为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和引导。

六、历史隐喻史观历史隐喻史观将历史视为现实世界问题的比喻和借鉴。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历史隐喻史观试图从过去的教训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启示和方向,以提供对现实情况更深入、更具启发性的理解。

七、后现代史观后现代史观质疑传统历史学的绝对性真理和客观性。

后现代史观强调历史是被叙述和解释的产物,史学是一种权力争夺的过程。

后现代史观追求对话、多元化和异质性,试图打破传统历史学对于权威叙事和大故事的限制。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历史八大史观历史是一本永远无法翻篇的书,它承载着人类漫长而复杂的过去,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历史的理解往往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历史八大史观是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广泛讨论和引用的八种历史理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将以紧密复杂版的形式,一一介绍这八大史观,以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

一、万物有灵万物有灵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史观,它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灵性。

在这种史观下,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意义。

人们将历史事件与神秘的力量相联系,相信命运和神明的干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一种强调意识形态和精神活动在历史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心史观强调个人和集体意识形态的力量,将历史解释为人们对于世界的想象和再创造。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强调物质制度和经济基础在历史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将历史解释为物质利益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四、进化论史观进化论史观是一种强调历史发展是演化的结果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一种有序而逐渐演变的过程,各个历史阶段通过演化相互联系,向着更高的形态发展。

进化论史观认为历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五、社会历史学派社会历史学派是一种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历史的影响的史观。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历史的演进。

社会历史学派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阶级对历史进程的塑造作用。

六、文化史观文化史观是一种强调文化和思想对历史演变的重要影响的观点。

在这种史观下,人们认为文化是历史的核心,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五大历史史观

五大历史史观

五大历史史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其中五大历史史观是最为重要和广泛接受的。

本文将介绍五大历史史观:进化史观、唯物史观、人文史观、传统史观和后殖民史观。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在经历各种变革和发展后逐渐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这一观点最早由达尔文提出,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发展。

进化史观强调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将历史看作一种逐步演化的现象。

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并通过对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研究,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三、人文史观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构成的。

人文史观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多元性,将历史看作是人类自主创造的结果。

四、传统史观传统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将历史看作是一系列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延续。

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宏观结构和制度变迁,认为传统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后殖民史观后殖民史观是在殖民地独立后出现的一种观点,强调历史中的殖民地和被殖民地关系。

后殖民史观揭示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对于历史进程的作用,强调被殖民地主体性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五大历史史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解读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影响因素。

进化史观关注历史的演化过程,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传承性和宏观结构,后殖民史观关注殖民地和被殖民地的关系。

这五大历史史观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思考路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历史史观,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综述

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综述

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综述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

究其原因在于:适应了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传统文化的奠基作用;儒家学者的选择传播。

关键词:进化论思想;传播原因;儒家思想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短短三十年里,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一种普世性的地位,成为近代中国许多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观察世界、变革现实的思想武器,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妙药良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词,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进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理论本身,那么就要了解其来龙去脉,19世纪末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适时地来到中国。

“我们放开眼光看一看,现在的进化论,已经有了左右思想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一种不受它的影响。

”[1]进化论之神奇魔力来自何方,它又是怎么样传播以至于风行中国的呢?一、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在于,进化论适应了国人急于摆脱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同时,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西方话语向中国话语的顺利转变。

并且中国的学者对西方进化论做了细致的抉择和筛选[2],适应了近代中国的现实需要。

杨惠敏认为中国近代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既直接受到生物进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近代自然科学成分。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 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 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 1 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文案大全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 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历史哲学名词解释

历史哲学名词解释

历史哲学名词解释
历史哲学是关于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哲学研究,涉及众多历史事件、思想、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哲学问题。

以下是一些历史哲学中常用的术语解释:
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强调社会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 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思想和意识的变革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是由人类意识的发展所决定的,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是上层建筑的反映。

3. 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它包括史料搜集、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综合等方面,旨在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规律。

4.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社会问题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体系。

它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行动;在历史上,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和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内在联系:内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历史上的事件和现象都有其内在联系,了解这种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6. 历史唯心论:历史唯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意识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变革所决定的。

7. 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变化所导致的。

以上这些术语是历史哲学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进程。

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共3篇

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共3篇

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共3篇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1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自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进化和演变。

进化论是一种有科学依据的理论,它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发展而来的。

进化论的出现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因此,进化论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非常重要。

在19世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于进化论的发展贡献巨大。

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即适者生存。

这个理论成为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之一,它不仅解释了物种的多样性,也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科学领域的发展。

后来,人类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和演化过程,进化论也被应用到人类进化研究中。

而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是一种哲学思想,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唯物史观被应用到社会科学和历史学中,成为了一种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解释社会历史的演化过程非常有帮助。

进化论和唯物史观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进化论虽然能解释生物多样性,但在解释人类行为和文化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唯物史观虽然能够解释社会发展规律,但它忽视了人类主观意识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综合运用这两种思想,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演化和历史进程。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越来越明显,这对于进化论和唯物史观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中,人类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坚定自己的信仰,维护人类的尊严和权利。

总结来说,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这两种思想为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但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学科中,综合运用这两种思想,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走向更为繁荣和发展的未来进化论和唯物史观这两种思想为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但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代社会,科技不断进步,文化多元化越来越明显,这对于进化论和唯物史观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唯物史观的产生

唯物史观的产生

唯物史观的产生
唯物史观的产生过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对唯物史观的形成。

马克思经过不懈的求索,终于领悟到唯物史观,并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引导线”。

在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的表述,将现实的生产过程与交往形式、市民社会等概念结合起来,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首次将唯物史观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指出唯物史观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并强调了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

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

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
1.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累积,而是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因素,这些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的原理,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2. 进化论,从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物种演化的规律。

进化论认为物种的变异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推动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进化论强调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规律,指导着生物的演化和发展。

3.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唯物史观指导着社会的演进和变革。

4. 系统论,系统论强调事物发展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强调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系统论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事物的发展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系统论指导着事物
发展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总的来说,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涵盖了辩证法、进化论、唯物史观、系统论等多个方面。

这些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指导着事物的发展和演化。

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是复杂而深刻的,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进化论、进步论与历史螺旋上升论

进化论、进步论与历史螺旋上升论

进化论、进步论与历史螺旋上升论进化论、进步论与历史螺旋上升论把进化论简单地理解为新比旧好,新就是好,新就是进步,把进化论等同于进步论,认为历史和文明始终在发展进步。

这是对进化论的庸俗、肤浅、似是而非的的理解,也是世人和国人对进化论的第二大误解。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后,英国斯宾塞将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提出“社会进化论”,即历史进步论,认为历史始终是进步的。

这就是历史进步论。

与唯物史观的“历史五阶段论”不谋而合。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

关于历史观,除了进步论,还有退步论和循环论。

古希腊西俄德在《神谱》中提出人类的历史是从黄金时代逐渐向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不断堕落的过程。

这就是退步论。

基督教也认为历史是退步、堕落的。

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由于偷吃智慧果而被赶出了天堂般的伊甸园。

亚当和夏娃的子孙背负原罪,生来受苦,又不断犯下新的罪行。

最后,上帝再次降临人间,对罪人们进行末日审判。

循环论认为,历史是分分合合不断循环、永无止息的过程。

历史沿着时间轴有升降,但不会一直进步越来越好,也不会一直退步越来越坏,而是好坏不断轮回。

仁本主义历史观认为,退步论固然错误,循环论和进步论也不对,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历史既不是一味后退或一味进步,也不是一味循环,机械轮回。

历史是在循环中进步上升的。

这就是“螺旋式上升论”。

可以说,这是中华特色的进步论或循环论,既有后退,又有进步,在后退和进步的拉锯战中循环上升。

公羊学将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大同时代就是太平世,天下太平,天下归仁,全球各国同归于仁本主义道统之下,此即汤因比所说的“中华文明一统全球”,在新的历史平台上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

从局部、短期看,时好时坏,甚至越来越坏,甚至从升平世退回据乱世。

多种历史观

多种历史观

多种史观(一)革命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

(二)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近现代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性,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包括: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

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

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

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例题1: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的殖民扩张,持续了400 多年,是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

对殖民扩张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历史观进行评价: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

在这里可以举中国为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第二、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传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1卜1920年,李大钊在《新
青年》等刊物上发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马 克思的历史哲学》、《史观》、《研究历史的任务》、《物质变动 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等文章,开始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中国历史,向封建主 义史学和当时颇有影响的历史进化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 战。这一切表明他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已彻 底摆脱了庸俗进化论的影响。 如果说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史讲义》是我国最早用唯 物史观总结西方史学发展历程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专 著的话,那么,他在1924年5月出版的《史学要论》,则是 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专著。他强 调历史学应该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而不能永远停留在 史料的记述和整理上,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方法论基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风云变幻的中国大革命时代 的产物,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同中国革命实践保持着密切 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自觉 地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如
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 学派”,该学派在理论上主张“史学本是史料学”,并贯穿于 史学研究实践中。傅斯年认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如不问 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仍然是一无是处”o。1920--1926 年,他先后就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研读心理学 和哲学。在德国,深受兰克学派的影响。1928年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时,傅斯年任所长。他在《历史语 言研究所工作的旨趣》中提出了以下著名的命题:“历史学 不是著史”,“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 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他的这个 主张,同兰克所标榜的“历史学家只追求事实真相”的“纯 客观主义”同出一辙。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史坛出现了以西方“文化形 态史观”为理论基础的“战国策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陈铨、 何永估、林同济、雷海宗等。他们因在昆明创办《战国策》 杂志,后又在重庆《大公报》创办《战国副刊》,并在这些报 刊上论述自己的历史学理论而得名。文化形态史观的创 始人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他在《西方的没落》中系统地阐 释了文化形态史观。英国学者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斯宾 格勒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文化形态史观。林同济 在《形态历史观》一文中指出,“大凡欧美三四十年来社会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略加留意之人,恐怕都晓得他们各科门 的权威学者正在如何不谋而合地朝着我所指出的方向迈 进。其中尤堪参照的,我认为是所谓‘历史形态学’者”o。 1946年,林同济、雷海宗合著的《文化形态史观》出版,集中 反映了战国策派的史学理论和思想。 20世纪上半期,除了上述论及的“新史学”、“疑古派 或古史辨派”、“史料学派”、“战国策派”外,还有一些学者 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提出了有较广泛影响或较大反响的 理论与方法。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所谓“二 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上、地下的文献资料相结合,尽可能 地运用更多更新的资料相互印证,去进行历史研究,以求 更符合历史的真实。陈寅恪曾概括指出王国维的史学方 法是20世纪初中西史学交融的产物。 陈寅恪是在20世纪初新史学的影响下,开始其史学 生涯的。在治学方法上,深受王国维的影响,并以其为楷 模。他提出“诗史互证,以诗证史”的史学方法,主张扩大 历史认识的视野,将其放在广泛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他 还主张历史研究应有一定的时代的特点,顺应历史的潮 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五四” 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成为20世纪中国史坛最 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是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后,唯物史观及以它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广泛 此新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时代学术之潮流”。 陈垣的史学方法被后人公认为是“竭泽而渔”的方法, 他的研究领域在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等方面,而为了 在这些领域求真求实,他在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源 学、史讳学以及在文献学和辑佚、编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 艰苦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表现出他严谨的治学精 神。陈垣针对当时国际汉学中心不在国内,而是在外国的 现实,表示一定要将汉学中心夺回中国。陈垣虽致力于古 史研究,但他始终强调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提倡有意义 之史学”,抗日战争期间,他完成的研究成果表现出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十个方面影响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十个方面影响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十个方面影响历史观对历史学的发展可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两次根本性变革,即由传统史学到近代史学,又由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两次变革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中对于不同历史观的选择。

清末民初,列强环伺,弱肉强食,仁人志士欲通过改良与革命自救图存,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批判旧史学,建设新史学。

五四运动以后,新史学建设融贯近代科学精神与方法,整理国故,探求新知,建立了中国在国际汉学研究方面的中心地位。

新史学的民族主义特点愈益彰显,中国的近代史学逐步形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毛泽东等先哲从俄国革命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他们总结、借鉴俄国的经验,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

要找到中国的出路,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社会,明确中国革命的性质。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大钊、郭沫若、吕振羽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尝试用唯物史观作指导,研究、阐释中国社会历史及其有关问题,从而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促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古史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

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抗战爆发,思想界关于社会性质与社会史的论战被打断。

中华民族面对生死存亡,救亡图存成为近代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共同的课题。

史学家以抗战、爱国相号召,开展学术研究,构建中华民族的抗敌精神。

特别是到了抗战后期,在民族、民主的精神与旗帜下,新史学和近代史学逐渐融入马克思主义史学。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借助国家政治的力量,全面主导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史学的理论旗帜,引导着中国史学的走向,近代史学也因此完成了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

唯物史观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陶化了三四代历史学家,铸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和灵魂,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唯物史观的确立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唯物史观的确立
中图分类号 : 2 K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0 X(00 0 一O 5 —0 10 —9 5 2 1 )1 0 5 4
正 如毛泽东所说 , 十月革命一声炮 响 , 给我们送 来了马
克思列宁 主义 。然而马克思列 宁主义在 中国广泛传播 并得
围; 然而一旦成 了宇宙和社会 的普遍 规律 , 它就进入 了“ ” 道 的领域 。进 化论包容 了戊 戌前后至辛 亥革命前后 的民主主 “ 义、 自由主义和社会 主义 , 不仅展示 了它的第一大潮 的气魄
世界 ”魏 源提 出“ ,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 即从器物层面向
想史上一 次伟 大的飞跃 , 中国走上 了一条崭新 的发展道 从此 路 。以毛泽东 为代 表 的第 一代中 国共产 党人在马克思 主义 的指导下 ,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 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相结合 , 创造性地开辟 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 路, 形成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 思想 , 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新 中国 , 实现 了中华 民族的独立 、 民
主、 富强的百年夙愿。

西方学 习先进技术 , 他们翻译外国著作 , 写成《 四洲志》 海 和《
国图志》力倡 “ , 师敌之 长技以制敌 ”随之而起 的以曾国藩 、 ;
李鸿 章 、 左宗 棠 、 张之洞为代表 的部分先进 官僚 士大夫们提 倡“ 中学 为体 , 西学为用” 以“ , 变通 、 师夷 、 工商 立国” 为手段 ,
前提 。进化论急速地涨涌于戊戌前后 , 主宰了直至 五四前后
的中国思想 界 , 并成 为这一 时期 的主流 思潮 。事实 正是这 样, 进化论思潮在 中国的传播给 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准备 了思 想条件 , 从进化论 到马克思 主义 的唯物史 观又是我 国近代思

多种史观

多种史观

(3)根据上述材料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 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4分) 4、全球(整体)史观: 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 1)概念: 史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 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 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也被称之为全球史观。 2)线索: 开始: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深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 现。(4分)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 务运动的主要原因。(3分) 超越: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原因: A、民族危机的加深;B、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政的领导力量; C、西学的进一步传播。(3分)
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一、史观概念: 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 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有差异, 甚至对立。 二、主要史观解读: 1、唯物史观: 理论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理论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理论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理论四: 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理论五: 矛盾 理论六: 量变与质变 理论七: 否定之否定等等
3)一条主线两个视角: 主线: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 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 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 发展的决定因素。 视角: ①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 ②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4)正确认识(观点): A、树立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 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B、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及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 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 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C、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求 同存异。

史学观点的名词解释

史学观点的名词解释

史学观点的名词解释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史学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史学观点指的是研究者对于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它如同一个观察历史现象的窗户,决定了研究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诠释。

不同的史学观点会导致不同的历史解释和结论,因此在进行历史研究时,理解和分析史学观点的特点和内涵非常重要。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观点,它主张历史过程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等。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种必然性,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社会的发展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的。

二、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另一种历史观点,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意识形态的变化所推动的。

唯心史观强调思想、文化和宗教等非物质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唯心史观认为,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主导着社会变革,经济和技术只是对其提供了一种条件。

在唯心史观中,个体、领导者和思想家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的行动和思想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综合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历史观点。

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通过研究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目的性的,而且可以通过人类行为的改变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四、文化史观文化史观是一种关注文化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历史观点。

文化史观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包括语言、宗教、艺术、科学等方面。

文化史观强调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塑造作用,它认为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反映历史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意识形态史观意识形态史观是一种关注意识形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历史观点。

意识形态史观认为,意识形态是历史变革的核心,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进化论与唯物史观

进化论与唯物史观

生物进化论的自然观与唯物的历史观(创新实验学院生物工程 08)生物进化论的自然观与唯物的历史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生物进化论大事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达尔文进化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历史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进化论与中国历史观.............................................. 错误!未定义书签。

6.达尔文进化论对唯物史观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进化论为唯物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唯物史观在借鉴的基础上超越了进化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生物进化论大事记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大多数动植物学家都没有认真地研究生物进化,而且偏离了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坠入唯心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进化论的自然观与唯物的历史观(创新实验学院生物工程2012015208)生物进化论的自然观与唯物的历史观 (1)1.生物进化论大事记 (1)2.达尔文进化论 (2)3.历史观 (4)4.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4)5.进化论与中国历史观 (5)6.达尔文进化论对唯物史观的影响 (6)1.进化论为唯物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6)2.唯物史观在借鉴的基础上超越了进化论 (7)7.总结 (9)参考文献 (9)1.生物进化论大事记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大多数动植物学家都没有认真地研究生物进化,而且偏离了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坠入唯心主义。

1809年,拉马克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转变论观点,并且始终没有动摇。

1859年,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①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

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

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1882年,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在论述之前,先让我们对“达尔文进化论”,“唯物史观”相关概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2.达尔文进化论1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

2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

3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

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①《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 – 1882)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

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进化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生物经常所发生的细微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比较适合于当时外界环境条件的个体可以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实现生物进化;比较不适合的就不能生存或不能传种。

自然选择包括三个始终综合发生作用的因素——变异性、遗传性和由繁殖过剩引起的生存斗争。

生物具有高度的繁殖率,有按几何级数繁殖后代的趋势,但实际上生物又只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量,而这种制约着生物的实际成活率的力量,则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和环境的斗争实现的,异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为了争取生存条件普遍地进行着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生存斗争不仅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促进生物界进化发展的动力。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物种进化的思想,即“物种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现今存在的一切生物物种都是在历史上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选择,不断变化的产物,而渐变式的质变则是生物界发展的特点。

它论述了物种进化的客观辩证法,把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带进自然界,以一种崭新的自然观解释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用新的物种概念代替了旧的物种概念,把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和神学的“突变论”、“灾变论”从生物学领域中驱逐出去,推动了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发展而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轻微的、有益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缓慢地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种类由少到多。

论证了各种生物彼此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揭示生物进化的机制,即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的基础,从而揭示了自然界中现存的千差万别的生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它们都有共同的祖先,而且也为追溯人类精神的史前时代提供了可能,揭示了从原生质起到能够思维的人脑为止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秘密。

这就“极其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和动物,因而也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延续了几百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0页)”3.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4.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先了解一下统治思想界长达千年的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这是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一种科学的历史观,主要内容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基本途径;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进化论与中国历史观甲午战争战败的消息传到京津后,出身海军的严复投书天津《直报》,连续发表文章。

这些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此后一百年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说法──物竞天择。

此时,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

《天演论》原本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于1893年发表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赫胥黎坚定地维护生物达尔文主义、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伦理学”所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不适用进化竞争规则。

因“国难”,严复只翻译了《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断然把后半部分删掉。

而《天演论》在中国掀起惊涛骇浪之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却命运多舛。

直到1920年,马君武的译本《达尔文物种原始》才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可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到中国,经过误读与蜕变,真正产生影响的其实是“社会进化论”,也就是达尔文从未提倡赫胥黎明确反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首先从中吸取影响的是康有为,他将社会进化论与中国儒家学说结合起来。

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先后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进化论的传播紧紧抓住了广大国民的社会危机心理,进化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西方话语向中国话语的顺利转变,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进化论做了细致的抉择和筛选;进化论传入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成为民主革命家的思想武器,奠定了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6.达尔文进化论对唯物史观的影响1.进化论为唯物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都是以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

马克思读完《物种起源》后,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最近一个月,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

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即达尔文的《根据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一书。

虽然这本书用英文写得很粗略,但是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适应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这项原则有些是通过调节自身行为,有些是通过改变环境来完成的。

那些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就会繁衍、发展,积累有利变异变成新种,反之就会灭绝。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任何时候其进步都是由于其内部成员间的矛盾斗争所推动的,当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阻碍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时,它就会被更高级的生产关系(类比于新种)所取代。

因此,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社会大环境,成为阻碍社会继续发展的桎梏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这规律或许可以成为历史发展的“进化论”)。

马克思认为,类比于自然界中的进化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特点。

马克思坚信,社会主义必定会取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必定战胜资产阶级,实现社会更替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阶级斗争。

由于统治阶级不会自动放弃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斗争推翻现有的上层建筑,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和确保这种社会制度的政权和国家机器。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进化论营养的同时,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理。

达尔文是进化论的集大成者,他在生物进化学说中的巨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刚产生的时候,就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由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坚定了关于“世界不是一个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伟大的基本思想”,这种情况,显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以至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2.唯物史观在借鉴的基础上超越了进化论马克思肯定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历史唯物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证明了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的统一,也仅仅在于进化论为自然界过渡到历史唯物论提供了自然史的“中介”,绝不意味着可以把自然界和社会、生物学规律和历史规律混为一谈。

“中介”本身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承认连续性恰恰是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的前提。

所以马恩尖锐地批判了达尔文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搬进生物界的做法,并批判了更加错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马克思还对达尔文夸大自己学说的作用范围进行了批判。

“达尔文赋予自己的发现以过大的作用范围,把这一发现看作物种变异的唯一杠杆,忽视了重复出现的个体变异的原因而注意这些变异普遍化的形式,这是一个缺点,是达尔文和大多数真正有所前进的人们所共有的缺点。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进化论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对进化论中把动物界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社会,以及把人类社会历史进化的动力归结为生存斗争进行了入里的分析和批判,并指出“达尔文的理论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东西,例如他把生物进化同适者生存完全等同了起来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进化论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超越。

由于进化史观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真谛,要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的进步、说明社会革命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取代进化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