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制度创新
试谈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试谈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各级政府和相关利益方合作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亟需制度创新来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推动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首先,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应注重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主体地位。
现代社会要求各方参与者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
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给予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的权力,使其成为公共管理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
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增强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其次,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应注重实现协同效应。
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往往是由各个部门独立负责,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整合。
而区域公共管理要实现协同效应,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渠道。
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公共管理协调委员会,由各个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同时,还要加强区域内各级政府之间的协作,通过建立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公共管理的统一规划和协同推进。
只有实现协同效应,才能更好地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高管理效能。
再次,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应注重科技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公共管理中应用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决策支持和服务手段。
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进行精准扶贫,发现贫困人口的需求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利用云计算,可以实现政务服务的电子化,方便公众办事。
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交通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科技创新为区域公共管理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需要持续推动。
最后,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应注重法治建设。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是指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物品的需求而建立的制度体系。
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供给相对薄弱,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因此,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可以采取以下创新措施:1.引入社会资本和农民合作社进行投资建设:利用社会资本和农民合作社的力量,引导其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并逐步形成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2.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制定全面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科学规划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推行PPP模式: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投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效益。
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优化,是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创新措施: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强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职能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2.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3.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推广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便捷性,例如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提供商品服务,提供在线教育等服务。
三、健全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机制。
为了提高农村社会福利的供给水平,可以采取以下创新措施:1.推行城乡统筹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福利的均等化和公平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公共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公共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公共治理包括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的协同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中国的公共治理中,政府过于强势,缺乏市场和社会的参与,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不高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创新公共治理模式,促进市场和社会的参与,已成为中国公共治理的重要命题。
一、公共治理的创新需求公共治理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转变和创新的,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传统的公共治理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首先,人们的参与度有了很大提高,传统的单向传递信息和政策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必须采用更为开放、民主的方式。
其次,公共治理的多元化、分化特点明显,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进行的公共治理越来越细化。
第三,公共治理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增强,公共政策需要时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和调整。
以上这些变化表明,寻找公共治理的新模式,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已经成为了中国公共治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公共治理模式的创新1. 多元治理多元治理是指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协作,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与传统上在政府主导下统一处理公共事务不同的是,多元治理方式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治理,实现公共资源的整体效率提升。
多元治理的实践需要在社会方面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治理,在市场方面引导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在政府方面发挥协调、调节、管理等作用。
2. 预算制度预算制度是公共治理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
预算制度通过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审计监督,保证了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预算制度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保证预算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预算制度不仅是公共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市场和社会力量能否参与公共治理。
3. 治理网络治理网络是指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网络,能够共同协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体效率提升。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是一种基于多方参与和共同决策的管理方式,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治理机制下,各方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等,共同参与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共识并共同承担责任。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的核心在于开放性和包容性。
它不仅允许各方参与,还鼓励各方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
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使得多元共治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各方的利益和需求,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决策结果的偏颇。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还强调合作和协商。
各方之间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和冲突,达成共识。
这种合作和协商的方式,使得多元共治能够促进各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加强合作,提高决策质量。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
各方应及时分享信息,包括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等,以便大家能够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相关的信息。
同时,各方还应建立相应的沟通渠道,以方便交流和讨论。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各方应共同监督决策的执行情况,确保决策的有效实施。
同时,还需对决策结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
重要意义。
它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广泛共识,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只有通过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多元共治是一种治理机制,旨在实现社会各方力量的平等参与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在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中,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各方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利和责任,共同制定和执行决策,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多元共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参与和利益的平衡。
在多元共治的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而是与其他各方共同参与决策和执行过程。
政府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协调者、监督者和提供者,通过与其他各方的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需要建立起各方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
政府需要积极倾听各方的声音,尊重各方的意见和利益,促进各方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各方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权益的保障。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优化配置,以满足各方的需求。
在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下,市民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市民社会组织是社会各方的代表,他们能够了解和反映社会的需求和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政府可以与市民社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工作。
市民社会组织通过参与决策和执行过程,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也需要参与到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中。
企业不仅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还可以通过创新和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政府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政策和项目,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也需要参与到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中。
个人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公民教育和公众参与的机制,提高个人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推动社会的民主化和发展。
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格局。
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与治理模式创新
公共管理与治理模式创新公共管理与治理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类似机构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的过程,而治理是指对一个社会、组织或系统的管理和运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公共管理与治理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与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与治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联系与互动变得越来越紧密,政府在公共管理与治理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的治理模式。
二、创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创新的公共管理理念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基础。
传统的行政管理注重权威和规则的执行,而创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则更加注重市场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方向。
例如,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竞争性的服务提供者,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加强公共参与,让市民更加主动参与决策过程,可以提升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共管理与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方式,政府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务。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市民可以在线申请办理各种手续,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四、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往往集中在政府手中,而创新的治理模式更加注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灵活、多样化的服务,并能更好地代表民意和利益。
政府应该倾听和尊重社会组织的声音,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
五、公共管理与治理的评估与监督机制为了确保公共管理与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和正当性,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与监督机制。
这可以通过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评估和监督,也可以通过设立公众监督机构来实现。
评估与监督机制可以帮助解决公共管理与治理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六、人才培养与公共管理创新为了推动公共管理与治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多元共治模式的治理成效
多元共治模式的治理成效
多元共治模式是指在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个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协商、合作和共同决策,达成共识并协同实施治理措施的方式。
这一模式的治理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多元共治模式强调各利益
主体的平等参与和权利保障,通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和民主的决策方案。
2. 提高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多元共治模式强调各利
益主体的共同协作和责任共担,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实施治理措施,从而提高治理措施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3.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意识。
多元共治模式强调各利益主体
的参与和共同决策,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意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4. 推进社会创新和进步。
多元共治模式鼓励各利益主体之间的
创新和合作,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多元共治模式的治理成效在于提高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意识以及推进社会创新和进步。
- 1 -。
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问题探析(一)
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问题探析(一)摘要: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当前关键是实现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统筹城乡,公共产品,制度创新在公共产品供给上,我国长期实行城市偏向型城乡非均衡供给策略,致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及不稳定因素突显。
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是指为保证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有效实施,对障碍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废除,同时强化原有适宜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的制度,进而构建有利于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一体化的全新体制、机制的活动及过程。
这一方面对消除旧制度障碍因素、不断推进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进程、加快创新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及建立运转顺畅的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也为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选择。
一、我国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面临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在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尚存,为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设置了障碍首先,二元户籍制度的壁垒尚未彻底打破,无法消除城乡公共产品“二元供给制度”的根基。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取消户口分类,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但从总体上看,仍局限在部分小城镇和中等规模城市,大城市依旧附加诸多的户籍准入条件。
在户口问题上区别对待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学历、职称的限制等。
当前,二元社会管理仍有其存在的制度空间,城乡公共产品很难实现统一管理。
所以,户籍制度是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的根本性制度障碍。
其次,我国当前仍然是城市偏向型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对原有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大部分仅局限于城市,对农村尚未有切实可行的、完善的方案。
如,在社会保险制度方面,城镇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体系,而农村仍以家庭保障为核心;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城市居民在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都优于农村;在抚恤救济制度方面,关乎农民生存权利的最低生活保障已覆盖城镇,而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只有极少数人享有,带有明显的救济性质。
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探究的论文
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探究的论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中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的。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主体下的管理需要。
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特别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在多元主体下的应用。
一、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指的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机构参与下进行的公共事务管理。
这些利益主体和机构之间存在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而是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权力分配。
因此,在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1、权力失衡在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不同,权力的分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
这种权力的失衡导致在公共管理中,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得以发生,例如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等。
2、信息不对称在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中,各个利益主体所拥有的信息不同,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公共管理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政府难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企业也难以了解政府的意图,导致了公共政策执行的困难。
3、经费不足在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中,公共部门经费不足,导致其无法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有些利益主体不愿意为公共事务提供资金支持,这也导致了公共管理中经费短缺的问题。
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在多元主体下的应用为解决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旨在通过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使公共管理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主体的需要。
1、权力制约机制的构建权力制约机制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
它的目的是限制权力的滥用,使公共管理更公正、高效和透明。
权力制约机制包括司法和监督两个方面。
司法是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约来进行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监督是通过监察、审计等手段对公共管理中的权力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2、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公开制度可以增加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并且提高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公共治理创新
公共治理创新公共治理是指政府、市民社会和市场等多个社会主体之间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和协调机制,在特定背景下,共同参与、共同承担、共同协商和共同决策,以实现公共目标的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传统的公共治理方式逐渐显露出一定的问题和限制。
因此,公共治理创新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公共治理创新的概念、意义以及典型案例,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前景。
一、公共治理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公共治理创新是指在公共治理过程中,采取全新的思维、机制和方法,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和问题。
它注重社会参与、多元共治和问题导向,以提升公共效能和社会治理能力。
公共治理创新的意义在于解决传统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存在决策权集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难以全面了解市民需求和社会问题的真实情况。
通过公共治理创新,可以促进政府与市民社会的互动,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精准有效。
二、公共治理创新案例1. 社区共建共治社区共建共治是一种基于市民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
它通过成立居民委员会、邻里互助组织等形式,加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例如,某市开展了社区共建共治试点项目,通过邀请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环境整治等活动,改善社区环境,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2. 行政部门与企业合作行政部门与企业的合作是一种公共治理创新的探索。
通过与企业合作,行政部门可以借用市场机制和企业资源,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
例如,某地政府与当地电商企业合作,通过电商平台提供政府服务,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各类政府事务,方便快捷。
三、公共治理创新的应用和前景公共治理创新在各个领域和层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政府层面来看,公共治理创新可以提升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增加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和信任。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共治理创新可以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
公共治理创新的前景也非常广阔。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促进公共治理的创新和改进。
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事 务 的垄 断 , 激 发 社 会组 织 参 与 公 共 事 务 的 活 力 与创 造 力 。 优 化
社 会 治 理 资源 , 通 过 契 约 化 形 式 将 公 共 事 务 的 管 理 委 托 给社 会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是 一 个历 史 的 过 程 , 公 共 管 理 制 度 的 创 新 要 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 这 样 才 能 不 断 提 高 党 的 执 政 水平 、 保证 实现依法治国 、 规 范 党 政 关 系、 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 。 尤 其是 在
Co mp l e x 综合
多元 主 体下的公共 管理 制度创 新
孙 健 聊 城 江北 水 城 旅 游度 假 区凤 凰街 道
摘要: 随着我 国 社会 的进 步 , 社会 结构向着纵深化 、 多 元化
方向发展 , 公 共 管理 事务也 出现 了 更加复杂的趋势。 完善社会主 义公 共 管理制度 , 创 新公共 管理模 式 已经成 为管理 者必 须 面对
建 立公 民参 与 机 制 , 将 政府对 话、 民众参与、 社 会 组 织 协 调 三 者
反腐倡 廉方面, 要充 分利 用公 共 管 理 制 度 , 形成按 制度办事 、 靠 制 度 办 事 的长 效 机 制 。
中介 组 织 、 事 业单 位 , 让 公 众 积 极 参 与 到公 共 事 务 的 管 理 中来 , 以实 现公 共 事 务 的 联 合 治 理 。 此 外 要积 极 搭 建 公 共 管理 的平 台,
2 . 加 强民主 政 治建 设 的内驱 力。 公共 管理制度创 新的另一
个 重 要 目标 是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 构 建 民主 政 治 的 核 心 是 健 全 民主 制 度 , 而 制 度 的 健 全 离 不 开 制 度 创 新 。因此 , 实现社会
论-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论-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论-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一套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安排。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民-主的、法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和有效率的公共管理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必要的前提条件。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公共管理的能力的竞争和公共管理效能的竞争。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管理改革和再造运动,其核心的目的是通过公共管理的改革最终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每一个时代都有与时代的环境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如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再也不能穿儿时的衣服一样,国家的公共管理制度也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符合时代不会和发展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的大规模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整体上以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的结构从相对比较封闭走向更加开放;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我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逐步转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为我国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改革传统的公共管理制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我们初步遏制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势头;我们正在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和转变政府的职能;政企分开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初步理顺了政府之间职能交叉的局面;政府的行政程序也在不断的简化;政府的行为也在不断的规范化等等。
但是,实事求是的来看,我们的公共管理制度从整体上仍然不能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们的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如如何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如何应对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的挑战;如何应对各种危机和灾难的挑战等等。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变革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需要进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寻找适合自身的创新路径。
一、公共管理的创新路径1.科技驱动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公共管理系统日益智能化。
科技驱动是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优化公共服务的流程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2.制度创新制度是公共管理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的效能和效果,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制度创新也需要遵循一定规律,需要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制度体系,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优化管理过程和手段。
同时,管理创新也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的行为和需求,建立适应性较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保证公共管理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1.政府与市场联动政府与市场联动是公共管理创新的一种新型形式。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联合作用,可以促进公共管理的发展和优化。
政府可以主导与监管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
2.民主参与民主参与是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民主参与,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公共管理的公信力和公信度。
同时,民主参与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参与制度和机制,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和条件。
3.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参与是公共管理创新的另一种新型形式。
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增强公共管理的社会包容性和参与性。
同时,社会组织的参与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渠道,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广泛开展。
三、公共管理的变革路径1.服务导向公共管理的服务导向是公共管理变革的首要目标。
通过服务导向,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服务导向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和机制,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的多元模式探析
Multi-Managerial-Modes for Public Articles in Our
Rural Areas
作者: 郭风旗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苏州215021
出版物刊名: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46-53页
主题词: 公共物品治理;多元模式;区域公共管理
摘要:农村公共物品治理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重要性凸显.公共物品治理包含着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两个纬度,经济学科纬度主要涉及物品的供给问题,而管理学科则主要关注物品有效管理的问题.广义的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收费物品和公用物品,根据供给和管理是否有效两个标准,私有化模式、国家化模式和自主组织、自主治理模式都不是公共物品供给的唯一和最佳模式.分析表明,多元化模式才是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的正确选择.。
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制度创新
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制度创新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或设施,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和广泛性,传统的政府独家提供和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因此,制度创新是必要的,以建立更加多元和有效的公共产品治理模式。
首先,制度创新可以体现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
传统的公共产品供给主要由政府直接提供,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快速变化,政府独立提供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鼓励民间组织和私营企业参与公共产品的供应。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民间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公共产品供给活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公共产品供给和监管的市场化机制,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制度创新可以体现在公共产品治理方面。
传统的公共产品治理模式多以行政指挥为主,政府以权力为基础,通过命令和管理来实现公共产品的治理。
然而,这种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公众参与、决策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公共参与和民主治理机制,促进公众参与公共产品治理。
例如,可以建立公共产品治理的协商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协商和合作,共同决策和管理公共产品。
同时,还可以建立公共产品治理的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产品提供者和管理者的监督和约束。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公共产品的治理效果,增强公众满意度。
另外,制度创新还可以体现在公共产品的融合治理方面。
传统的公共产品管理模式往往是分散和孤立的,各个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缺乏协调。
这导致公共产品供需不平衡、资源浪费和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公共产品的融合治理机制,实现公共产品的整体规划和统筹。
例如,可以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公共产品治理机构,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实现公共产品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
同时,还可以建立公共产品管理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和奖惩,激励相关方面积极参与公共产品的融合治理。
公共管理中的创新治理与改革探索
公共管理中的创新治理与改革探索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治理与改革探索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大规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公共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治理方式和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挑战。
因此,创新治理和改革探索成为解决公共问题的重要路径和手段。
公共管理中的创新治理,是指采用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通过组织、合作和参与等方面的创新,提升政府机构的能力与效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在创新治理中,政府部门和市民、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和决策,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和决策机制。
这种方式下,政府不再是决策和实施的唯一主导者,而是通过开放式的合作与协商,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智慧,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增强公众满意度和参与感。
创新治理需要依靠制度创新,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政策工具的创新等。
一方面,政府需要积极推动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规范性和效率性。
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探索和采纳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更加注重参与、反馈和评估等环节,使政策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同时,创新治理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政府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政府在信息获取、分析和传播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工具。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及时调整政策和资源的配置。
政府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等渠道,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互动,提高政府服务的便捷性和普及性。
与创新治理相伴随的还有公共管理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公共管理改革是指通过对行政体制、管理机构和政策体系等层面的改革,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实现政府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
首先,公共管理改革需要加强政府的权责清晰和权力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
其次,公共管理改革需要增强政府的能力与素质,提高政府行为的理性性、专业性和公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公共产品的治理模式直接影响公共产品治理的绩效。
与公共产品治理的单一模式、二维模式相比,多元治理模式是最有效的。
现存制度中的某些弊端直接影响多元治理模式的有效运作。
在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多元治理模式有效运作的制度需求进行制度创新,这是充分发挥多元治理模式在公共产品治理中的作用的前提,也是在公共产品治理过程中实现公平和效率统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制度创新(一)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公共产品治理模式从治理主体这一视角来分析,可以划分为政府垄断的单一模式、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治理的二维模式,以及政府、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共同治理的多元模式。
不同的模式会带来不同的绩效,相比较而言,3种治理模式中多元治理模式是最有效的模式。
单一模式就是政府垄断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和管理的全部活动。
在单一模式下,政府既是资金供应者,也是生产安排者和产品供给者,供给的方式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而且往往是无偿的或者是低价的。
这种单一供给模式的制度安排是:政府生产,即政府同时扮演安排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政府供给,即人们从政府机构获得或购买公共产品;政府间的协议,即政府雇用或付费给其他政府机构来提供公共产品。
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单一治理模式陷入了困境。
资金短缺、供需失衡、效率低下、效用递减是单一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维模式就是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生产、供给和管理公共产品。
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治理,政府成为公共产品供给的安排者,私人部门是资金的投入者和生产者。
政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私人部门以盈利为目的,产出的是能够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产品。
这表明公共产品也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
由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治理,既可以解决效率问题,也可以解决公平问题,从而提高公共产品治理的绩效。
私人部门的资本投入是以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效率也是公共产品供给的物质基础,是改善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提条件。
通过私人部门的参与,又使得公共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政府由于手中掌握着公共项目资源,在合作中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维护社会公平。
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也可以提高公共产品治理的绩效。
但是,二维模式运行过程中,至少存在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公共产品的供给无法覆盖社会的全部需求;二是在争夺政府授予特许权和签订承包合同阶段的寻租问题;三是公共产品生产、供给和管理过程中的数量、质量短缺问题。
多元模式就是政府、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等共同负责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和管理。
在多元供给模式中,政府、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完成对公共产品的治理。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关系。
它们依据不同的原则在公共产品的治理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政府是以国家利益和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利益为取向,对公共产品的治理作出全面安排,它不仅要承担纯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而且要确定可以由私人部门生产的公共产品项目,完成相应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
政府还负责对民间组织进行扶持、引导和规范,使其在公共产品治理中更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私人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取向,依据相应的制度安排参与公共产品的治理,发挥政府无法发挥的作用。
民间组织以追求公益性为取向,扩大公共产品对公众需求的覆盖范围。
由于民间组织同公众的联系最直接,对公众公共产品的需求也最了解,可以补充政府和私人部门的不足。
由于民间组织的参与,形成了有第三方介入的监督机制,更能够有效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
民间组织一方面对政府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对私人部门进行监督。
民间组织同政府和私人部门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同政府组织相比民间组织更具有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带来的是低成本、高效率。
民间组织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可以摆脱政府组织结构的固定模式,形成自己特有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平等的参与式的组织结构,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政府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
同私人部门相比民间组织更具有公益性。
民间组织不像私人部门那样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以某种公益性的目的为取向。
以极强的使命感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追求公共产品供给的高效率,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由此可见,多元模式的有效运作,是提高公共产品治理绩效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我国政府垄断公共产品的单一模式正在被打破,多元治理模式正在形成。
当然,多元治理模式的运作也暴露出了现有的制度安排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新的制度需求。
(二)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新模式的制度性约束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维护,观念上的障碍已经破除,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还存在着种种制度上的约束。
第一,私人部门市场准入的制度约束。
虽然,我们已经放开了某些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但是,设置的条款较为苛刻,事实上限制了私人部门的进入。
当然,对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准入限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某些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对市场开放已经不存在政治上或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了,根本障碍是来自于垄断部门的特权或既得利益集团不肯放弃控制权。
现存的制度对打破垄断和放弃控制权,缺少强制性的规范。
准入制度上的种种约束,已经成为私人部门进入公共产品领域的,并在该领域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约束。
私人部门要想进入公共产品的治理领域,产权保护是其成功地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保障。
如果产权能够的得到确立和保护,只要交易成本足够低,私人交易就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私人部门进入公共产品治理领域,它必须承受来自政府的、社会的和市场的多方面的压力,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和投资的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我们在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制度创新王春福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制度创新短论160--《管理世界》(月刊)2007年第3期度正在逐步完善,但也不能否认政府承诺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方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对私人部门的掠夺问题。
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约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私人部门进入公共产品治理领域的积极性。
第三,民间组织身份方面的制度约束。
我国的民间组织发育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
而且,由于受到原有制度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民间组织是通过获取自上而下的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有的民间组织本身就是各级党政机构直接创办的,有些民间组织是从党政机构转变过来的,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带有官办的性质。
有的民间组织是由原党政官员及与党政关系密切的知名人士创办的,同党政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上述民间组织其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不可避免地在活动方式上和管理体制上,都严重依赖于政府,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差。
即使民间自发建立的组织,也要挂靠相应的业务主管单位,其活动也要受到种种限制。
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民间组织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不仅数量少,规模也不大,需要有一个大发展的过程。
政府对民间组织是要扶持而不是打压,引导而不是限制,规范而不是扼杀。
民间组织不能得到很好的发育,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就不可能真正运作起来。
第四,政府职能方面的制度约束。
我国正处于政府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原有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某些特征还没有完全消除,政府职能越位的现象大量存在,政府仍然具有垄断公共产品供给的冲动。
更有甚者,政府还承揽着某些私人产品的供给职责。
虽然,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职能已经被详细地加以描述了,也成为社会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迟迟不愿意从应该退出的领域退出。
政府缺少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导致机构膨胀,人员增加,行政经费支出大幅度提高,寻租和腐败现象大量存在。
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在政府职能大量越位的情况下,是无法有效运作的。
政府不从它应该退出的领域退出,私人部门就无法进入,民间组织的正常活动也无法开展。
(三)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制度需求与创新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模式的有效运作,必须打破原有制度的束缚,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作保证。
这些基本的制度保证构成了多元治理模式有效运作的制度需求。
政府要对这些制度需求作出回应,以提供相应的制度供给。
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有效运作的制度需求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准入制度。
准入制度是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有效运行的首要的制度需求。
政府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明确开放的领域,也就是明确哪些公共产品领域允许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进入;明确进入的条件,也就是明确哪些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可以进入;明确相应的程序,也就是明确设置能够保证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平等竞争的程序,保证进入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如果没有健全的准入制度的支持,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有效运作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保障制度。
私人部门进入公共产品治理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产权保护问题。
产权保护问题,是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有效运作的带有关键性的制度需求。
私人部门投资公共产品的生产,如果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不仅会失去安全感,更重要的会失去投资的热情。
私人部门如果不进入公共产品治理领域,不要说会影响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有效运作,就连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也无法形成。
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的治理,也需要相应的保障制度保护民间组织的合法权益,否则,民间组织参与活动的合法性可能受到威胁。
第三,调节制度。
调节制度就是能够有效调节公共产品市场价格的制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度需求。
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建立起有效调节公共产品市场价格的机制,降低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投资风险,可以使私人部门得到较为长期的收益回报,刺激私人部门进入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积极性。
没有合理的公共产品市场价格的调节制度,私人部门的收益回报没有相应的保证,其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的治理活动,当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有些项目也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也需要相应的调节制度予以支持。
第四,监督制度。
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有效运作,需要健全的监督制度作保证。
监督制度是由内部监督制度和外部监督制度构成的。
内部监督制度就是多元治理模式内部不同主体的相互监督,包括政府部门对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的监督;民间组织对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监督;私人部门对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监督。
为了使内部监督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有效的监督制度。
外部监督制度就是监督主体来自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外部。
外部监督也是重要的监督形式,为了保证外部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
第五,评价制度。
对公共产品治理绩效要作出合理的评价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这也是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有效运作必不可少的制度需求。
要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关键是要明确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程序,还要明确政府、私人部门和民间组织在多元治理模式中各自的职责,是评价能够有所遵循。
第六,淘汰制度。
准入制度解决的是入口的问题,而淘汰制度是解决出口的问题。
由于私人部门的逐利性,有可能在获得了某一项目之后,不能很好地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