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体制创新生产模式发展演变经济模式各具特色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先秦至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1)精耕细作的表现 ①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 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 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 ②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验和技术的 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 录。 ③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 式是“千耦其耘”,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民私有为主的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 国有土地,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D
3.[2023·榆林市一模]清代前期,南方各地形成“一田二主”制度, 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有些富裕的 人甚至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 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 )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 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6分)
答案: 主题: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研究角度: 材料一角度,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意识增强; 材料二角度,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宋史的新主题,并说明 理由。(6分)
发现问题 史学新论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 点”为学术情境,探究认识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 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感悟明朝至清朝中叶商业的市场化、都 市化。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政治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1914年一战爆发,经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最终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战争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选修3)(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选修3)(4)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全面战争,有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五 两种模式的经济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科技文艺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五  两种模式的经济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科技文艺

2018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主旨解读] 线索一: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 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 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8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主旨解读] 线索三: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 大战略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主要历史
社会主 义制度 和计划 经济体 制的确 立 (1949 ~1956 年底)
2018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社会 主义 经济 建设 的曲 折发 展 (1956 ~ 1976 年)
发展历程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 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 (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 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 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 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单元综合课件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单元综合课件 岳麓版
单元综合
1.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 (英国)
斯大林制度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私有
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 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 苏维埃体制(高 阁制、两党制 度集权)、一党制
解题注意事项: (1)打破学科思维。做这一类的题目不能把思维限制在历史学科 范围内,应该调动各个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分析,题目到底要给我们 传递一个什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2)注意常识与历史的结合。这一类题目很多一看就是考查历史 文史常识,但是更多的是考查非常识性历史知识,但是运用教材所 学知识又无法解题。这种情况需要从非历史的常识出发去寻找突 破点,进而回归到历史学科去解决问题。 (3)要想从根本上突破这类题目,光靠技巧是不够的,还必须扩大 阅读面,多读书,提高人文素养。除了书本知识外,还要注意观察生 活,积累生活常识。
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 形成集体农庄,建立集定不变,社会 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 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 发,要有明确的指导 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 革措施,并对原有的 体制作深入剖析
探索调整 主要内容
赫鲁晓 夫改革
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 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 场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等
勃列日 涅夫改 革
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 制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戈尔巴 乔夫改 革
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 政治改革
认识
(3)苏联的解体只能 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 败,而不能说明社会 主义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 是一帆风顺的,社会 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 步完善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考点1|田园风情——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两汉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人们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③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

④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总结提升课件人民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总结提升课件人民版
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年建立起社 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对东欧、中国等社会主 义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 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 实际上只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 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 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 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 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 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 响。17分
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 1.答题限定语→要求回答“特点”“影响”。(特点类问题的 思考,应该从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全方位归纳。影响类问题的思 考,应该从对欧洲和世界,从积极和消极等方面思考) 2.答题提示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小问要求考生从材料 中总结回答。第二小问既要利用材料,也要利用所学知识,来对 “影响”作出简要分析,叙述要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 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公司制、股份制转变,激烈的竞 争,促使了企业的兼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 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 治生活。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
•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
•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 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 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 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 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 5.家国情怀
•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 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 [考题体验]
• 1.(2016·苏北四市)1926年苏共提出:“合作社和国营商业的任何 削弱,私人中间商、收购商和商人阵地的加强,都是资产阶级资本 主义关系的统治领域的扩大。因此扶助合作社,发展国营商业,使 它们通过竞争来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并使它们在经济上利用 私人商业资本,就是党的经济政策中的首要任务。”这表明苏联
• 2.时空观念
•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 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 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 3.史料实证
•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 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 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 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 4.历史解释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 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010届高考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010届高考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010届高考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

③苏维埃政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③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

2.主要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③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5.认识:①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斯大林模式”1.背景:①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②新经济政策被取消;③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进行和五年计划实施。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体制创新生产模式发展演变经济模式各具特色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体制创新生产模式发展演变经济模式各具特色

热点7 体制创新 生产模式发展演变,经济模式各具特色1.(2018·山东滨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

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

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

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12分)(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

(13分)解析:(1)第一小问转变,苏联根据材料一可知从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转变,美国根据材料二中从“不对经济进行干预”到30年代大危机之后,推行罗斯福新政得出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转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得出是新经济政策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缺乏相应的政治环境,结合所学可从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国外的严峻的形势分析;美国从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会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过程:商(开始);;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内容:北魏时,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湖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经济体制的创新——生产模式与经济模式的特色、发展和演变

湖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经济体制的创新——生产模式与经济模式的特色、发展和演变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5.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它们集 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 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 区的县所建立。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北京是经贸中心 B.闭关政策的影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区域商帮的发展 解析:选D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会馆 有客馆、试馆的功能足以说明,故A项错误;闭关政策 主要是对外的封闭,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早在 南宋时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由于明清时期商帮的发 展,会馆成为其在京的重要办事机构,故D项正确。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4.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
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 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解析:选A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不难得知,由于棉花于宋末 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 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 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是南方人口的增多以及南 方赋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非棉花的普遍种植,故B项 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 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直 接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故D项错误。
经济体制的创新——生产模式 与经济模式的特色、发展和演变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7 体制创新 生产模式发展演变,经济模式各具特色1.(2018·山东滨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

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

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

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

(13分)
解析:(1)第一小问转变,苏联根据材料一可知从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转变,美国根据材料二中从“不对经济进行干预”到30年代大危机之后,推行罗斯福新政得出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转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得出是新经济政策
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缺乏相应的政治环境,结合所学可从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国外的严峻的形势分析;美国从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进行分析。

(2)美国的国家干预从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二战后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方面分析;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影响从对苏联的工业发展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同时应该看到它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

答案:(1)苏俄: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

原因: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

美国: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

原因: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

(2)美国: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立法保障,长期实施。

影响: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苏联:政府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

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2.(2018·山东潍坊检测试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苏联中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
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
1928年起,逐渐放弃
新经济政策,开始第
一个五年计划1929年
,开始全盘农业集体
化运动
1929年5月,苏联设立
了“外国咨询中央局
”,专门负责设备、
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

1933年3月1日,财
政部发布《废两改
元令》1935-1937
年,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
动”,鼓励发展工
业、农业和交通运
输业
1935年,实行“法
币政策”。

废止银
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1931年,苏联购买的
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
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
,向美国购买的机器
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
出口总量的50%
1937,第二个五
年计划完成。

苏联工
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欧洲第一
本位,统一发行货
币,实行纸币制;
禁止使用白银,白
银收归国有,白银
限期到银行兑换法

20世纪30年代
,继十月革命之后
中国知识界出现了
新的一轮“苏联热”
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表格选取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美国遭到巨大打击,然后进行了罗斯福新政;而同一时期苏联逐渐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的中国一方面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币制改革,另一方面也受到苏联的影响实行了统制经济。

因此,论题可从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借鉴、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等方面来拟定,也可以从经济大危机为突破,以各国应对危机为主题。

其次进行论证,注意题目要求,必须是三国都有,还要相互关联。

如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为论题,可从经济大危机下美国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苏联引进技术和人才、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等三个方面来阐释。

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或升华。

答案:示例一: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

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

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

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示例二: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促进了工业化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示例三: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美国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