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_道德与法律_课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探析

合集下载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为基础,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个体或群体进行人格、情感、心理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帮助与指导。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咨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本文将就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心理咨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处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道德问题,认识到道德价值观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心理评估等手段,全面分析学生的品行、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心理咨询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惑和矛盾。

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成长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难免会面临各种道德困惑和矛盾。

面对同学的欺凌行为、家庭矛盾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冲突等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无助。

而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

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情绪和心理上得到疏导,从而更好地解决道德困惑和矛盾,形成健康的道德心态。

心理咨询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自觉和法治意识的形成。

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诱惑的影响,以及缺乏对法律和法治的正确理解。

而心理咨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行为和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品行。

心理咨询也能够通过法治教育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养成尊重法律、遵纪守法的习惯,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和法治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需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好可以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将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旨在研究人类幸福、成功和满足感的心理学因素。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积极品质和优点,鼓励人们注重个体的优势和潜力,提倡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优点和积极情感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提升的,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二、积极心理学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1. 积极心态对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心态是培养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让个体更加善良、宽容、正直,更容易去做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他们在道德选择上更加成熟和理性。

2.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励和鼓励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感,使他们在道德选择上更有信心和勇气。

教育者还可以利用积极情绪的培养方法,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更加关心公益事业,更愿意去尊重和关爱他人。

通过这些实际的教学方法,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三、积极心理学在法治教育中的运用1. 积极情绪对维护法治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是维护法治的重要支撑。

一个积极乐观的个体,对法律和规章制度更加尊重和认同,更容易遵守法律,不会轻易违法乱纪。

因此在法治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情感,增强他们对法治的认同感和依从意识,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

浅议心理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

浅议心理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

浅议心理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现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非常重视,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却是比较缺乏。

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经常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的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心理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教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之一。

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阶段,在这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担负起重要责任,要成为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主要渠道。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现在笔者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情操陶冶法小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形成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

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

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

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

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

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积极心理学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公民。

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及效果,深入分析积极心理学对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旨在挖掘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潜力,为学校教育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

本研究将对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和发展进行探讨,从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可行性建议,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有益借鉴。

1.3 研究意义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优势和积极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面品格和品质,增强其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提高其对自身和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能力。

通过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其正确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法治素质。

开展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正文2.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如何积极地发展和提升幸福感、满足感的学科。

其核心理念是关注个体的优势、可能性和增长,致力于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力,追求更加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一、积极心理学介绍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

它强调人们的积极心态、身体健康和幸福感,关注人类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重建。

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乐观主义、积极情感、幸福感、勇气、品质教育等。

1.培养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比较适应和富有希望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健康和自信。

在道德教育中,乐观主义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2.体验积极情感积极情感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爱、喜欢、兴奋、激动、热情等积极情绪。

在道德教育中,体验积极情感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向上,更加勤奋工作。

3.提高幸福感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

在道德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可以使他们更加愉快和快乐,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4.培养勇气勇气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的精神。

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勇气可以让他们更加果敢和勇敢,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

1.培养品质教育品质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和道德水平。

在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培养学生的品质教育,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2.提高法律素养法律素养是指人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了解程度。

在法治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并遵守法律。

3.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民众对其所属国家、社区、家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法治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维护国家、社区和家庭的利益。

四、结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学科,可以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教育中,乐观主义、积极情感、幸福感、勇气和品质教育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法治教育中,提高法律素养和增强公民意识等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积极心理学是关注人类积极心理特质和幸福感的一个分支学科。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发展、积极情感、道德决策等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的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面对道德决策的机会,通过反思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类的道德天赋和潜能,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特点,可以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勇气、正直和尊重等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情绪智力。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积极情感,如幸福感、满足感和积极情绪等,通过积极情感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和道德判断力。

教师可以利用正向心理技巧和活动,培养学生的乐观态度和积极情绪,使他们更加愿意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教育。

积极心理学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道德决策是每个人在面临道德困境时所面对的选择和行为。

积极心理学强调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教授道德决策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道德困境,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权衡利益和伦理原则,如何解决道德冲突,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决策能力。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学生的道德发展,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教师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积极心理学元素的合理运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积极心理学元素的合理运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积极心理学元素的合理运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素养的培养。

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积极心理学元素的合理运用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心理学元素的合理运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激励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与他人的相处,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和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激励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他们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和成长动力。

二、促进学生的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情感共鸣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情感变化,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学会调节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和同理心,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情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积极的人际关系。

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故事阅读、名人事迹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和名人事迹,让学生感受正能量的力量,从中汲取正能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1.提高学生的情商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商,即情绪智商。

学生在面对挫折、压力、情感困扰等问题时,通常会产生情绪反应,如果没有一个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情绪,就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心理咨询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自身情绪,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有效地处理情绪问题,增强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能力。

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教学中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了解各种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提高道德素质。

同时,心理咨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概念和道德实践,对道德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3.促进学生法制观念的建立心理咨询在中学法治教育中可以起到促进学生法制观念建立的作用。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

同时,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可以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讨论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应对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1.建立情绪沟通的桥梁心理咨询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意建立情绪沟通的桥梁。

当学生面对情感问题时,心理咨询师应通常采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慢慢展开心灵,同时也应通过倾听、回应和支持等方式让学生感到理解和关怀。

只有建立了情绪沟通的桥梁,学生才能够真正信任心理咨询师,从而积极参与到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2.利用案例和实践促进学生认知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案例和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认知效果的提升。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学生对道德和法律问题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入和具体,体验到不同法律和道德问题的实际情况和后果。

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和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问题。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的背景,阐明了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目的。

在涵盖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原则、积极心理学在道德教育中的理论支持、在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实践探索以及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启示。

结论部分强调了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全文的观点。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为社会建设和公民素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道德教育、法治教学、理论支持、应用案例、实践探索、启示、重要性、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精神的基础。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往往以告诫、惩罚为主,缺乏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引导和激励,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原理及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有望为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和法治观念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局限于道德规范和禁止性的道德伦理,缺乏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而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积极情感、乐观态度和自我成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道德品格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也可以为法治教学提供新的启示。

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能力。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

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

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

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心理素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以期为教育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1.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初中生正处于个性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引导和帮助来认识自己。

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情绪变化、认知偏差等,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调节。

2. 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抗压能力,使其能够以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3. 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规范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心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介绍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方法等,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2. 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心理态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心理态度。

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行为后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培养正确的心理品格。

3. 利用心理测试辅助教育在课程中,可以适当地利用心理测试来辅助教育。

通过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矫正。

4. 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在课程中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调节训练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三、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策略1. 完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设置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如何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教育内容。

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本文将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例如乐观、希望和爱心等,这些积极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积极心理状态可以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道德选择,并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参观社区公益项目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积极心理状态对道德行为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希望和自我效能感与遵守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联。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法律案例、进行模拟法庭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规则的遵守意识。

积极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参与度和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个相对抽象和理论的教育内容,教师往往面临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教育的参与度和效果。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人们对于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重视日益增强。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规则和惩罚,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积极情感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法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1.2 研究意义: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提出更高要求。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内在驱动力和积极心理素养的培养。

深入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面对人生挑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育意义。

2. 正文2.1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和潜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性格特质和人格素养,可以促进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

这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自律和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具有更强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动机和目标导向,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德追求,学会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来实现这些目标,进而更好地遵守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

积极心理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并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道德困境和挑战。

通过开展一系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道德教育活动和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动机和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道德教育的接受度和有效性。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提升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水平,从而为未来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他们对法律和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的公民。

然而,现实却表明,很多中学生在道德和法治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道德失范、缺乏法律意识、不守秩序等等。

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心理咨询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为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就基于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情感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理解和关注他人感受、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等等。

心理咨询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健康地表达情感、解决情感问题,增强情感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感管理能力。

2、性别教育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性别平等,而性别教育作为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尊重性别差异,并消除性别歧视。

心理咨询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性别教育活动,结合生活实践以及心理咨询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性别差异,提高他们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

3、品德教育中学道德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心理咨询可以通过讲解道德榜样、提供成功经验、教育关爱等手段进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做到有情、有德、有爱、有责,并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1、预防违法行为当今社会上,违法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中学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依法学习、依法行动与依法生活的能力,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心理咨询可以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榜样的展示、模拟法庭的实践等教育方法,在策略上和方法上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需要和其重要性,避免不良行为、恶习和违法行为。

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

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

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心理教育则在教育领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首先探讨了心理教育如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随后分析了心理教育对学生综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列举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案例。

最后总结指出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与学生发展的紧密关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作用,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心理教育,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综合发展,实践案例,重要性,发展方向,学生发展,教学领域.1. 引言1.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帮助他们养成遵纪守法、尊重他人、自我约束的好习惯和行为。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正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做到诚信守约、遵纪守法,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心理教育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心理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心理教育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调节情绪、解决问题。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中,心理教育能够缓解学生的焦虑和压力,提升学习效果。

心理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体验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通过心理咨询,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内在挑战,增强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加健康和有道德法治观念的新一代公民。

1.2 研究意义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一直备受关注,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学生作为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对其未来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心理咨询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中学生面临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包括学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并健康成长。

研究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丰富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研究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也可以促进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为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有益借鉴。

探讨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方法论在进行基于心理咨询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时,研究者需要明确的方法论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方法论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决定了研究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以及结果的解释和推断。

浅析心理学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心理学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心理学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知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知识可以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心理学知识在培养学生正确行为习惯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做人原则。

心理学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法规,加强法治意识。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也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进行指导,提升教学效果。

将心理学知识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

推动心理学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初中道德教学、心理学知识、影响、行为习惯、正确认识、法律法规、教师道德教育、整合、重要性、推动应用1. 引言1.1 初中道德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道德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和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身心发育、思维能力、感情体验都处于敏感期,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行为模式。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稳定发展的促进。

通过初中道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团结合作,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初中道德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1.2 心理学知识在道德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知识在道德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道德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正直的人格品质,而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

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摘要:现如今素质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也成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在初中的道德与法制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去提升初中的道德与法制课堂的效率。

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教师要巧妙的利用心理学的知识给同学们进行授课,道德与法制课堂具有实践性和思想性,教师只有将心理学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够让德育工作做的越来越好,也才能够培养同学们积极学习的态度,并且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以说将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很重要。

关键词:心理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引言: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因此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态势,而对于同学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辅导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所以说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学真正的结合起来,并且让同学们都去参加一些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在参加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悟道德与法制的学科,然后再让同学们把握教学时机,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开设一些教学情景,来对同学们进行思想上的指导,然后再通过同学们个体间的差异去挖掘同学们的潜力,也可以借助教学的角度去实现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培养和形成,从而让同学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文就探讨了一下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的运用,具体内容如下所示:一、创新教学方法,实施角色扮演传统的教学可能都仅仅只是被知识以及画重点这样的教学手段,而这样的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长期以往下去会让同学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说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初中生对于一些新的事物来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教师也应该掌握好书本中的知识和内容,然后再去理解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并且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一来就可以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很好地引导同学们进行学习,从而让同学们产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引言道德与法治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长久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

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也逐渐得到了关注。

积极心理学倡导发展人的优势和积极情感,强调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探讨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新兴心理学学科。

它的核心理念是要研究和培养人类的积极品质和优点,让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快乐、幸福和满足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和弥补缺陷,更应关注个体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培养积极品质,更加关注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积极心理学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实践来培养人的积极心态和品质。

其中包括:积极情感的培养,培养乐观的心态和正面情绪;利用个体的优势,激发潜能和自我实现;以及追求幸福感和满足感,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

二、积极心理学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1. 注重品德的培养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强调规范的规定和行为的规范,强调所谓的“背离规范”和“遵守规范”。

而积极心理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品德和情感的培养。

它强调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和品质,从内心产生对善良行为的认同和追求。

2. 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积极心理学倡导通过培养个人的优势和潜能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在道德教育中,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善良行为和道德选择的内在动力,使道德规范成为学生内心的驱动力,而不是单纯的外在规范。

3. 强调正面情感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正面情感和乐观的心态是产生积极行为和品德的基础。

在道德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乐观心态,来提升学生对于善良行为的认同和追求。

这种内在的积极情感可以使学生更加关爱他人,更加愿意主动帮助他人,从而使道德教育更加有效。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教育领域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却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1.2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心态,激发其对道德和法律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深入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教育者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相关教育课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研究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优秀的公民意识。

这也将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发展。

2. 正文2.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和优势,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积极经验。

通过研究积极情绪、积极性格、幸福感等方面的因素,积极心理学试图揭示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个体潜力,提升生活质量。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强调正向思维的重要性。

通过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强调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

通过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积极心理学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清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并关注个体的成长和进步。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以个体为中心,关注人类的优点和积极品质,提倡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这些理论基础为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2.2 道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道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价值观念,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

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

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注度越来越高。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愈发突出。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适当引入心理教育成为一种必要。

本文将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以及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心理脆弱性较强,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经常面临各种挑战。

引入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1.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适当的心理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以及身心状况,学会应对挑战和困难,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

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进而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提高他们的自我情感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3. 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心理问题易发生的阶段,通过心理教育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心理教育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可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法治教育等方面。

在这个基础上,引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接受教育,以下是一些可供选择的心理教育内容:1. 自我认知与情感管理。

通过课程内容的安排,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学会表达情感、管理情感,以及学会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自尊、自信等积极情感。

2. 情绪管理与应对压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压力,通过课程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有效缓解和管理压力和情绪。

3. 人际关系与合作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融入关于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在 道德与法律 课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探析*林东1张荣伟2(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3)摘要:从人性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 道德与法律 课教育教学中应以人性的积极定向为指导,采用鼓励、支持与尊重的人性化教育方法,防止 物化 的焦虑和强制式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道德与法律 课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心理学方法;最后,根据教育教学生态化取向,提出采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短剧的课程考核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人性;心理需求;谈心;团体训练;心理短剧中图分类号:G7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124(2010)03-0062-03在大学教学阶段,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 道德与法律 )课程上好上活,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收益的课程,是该课程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

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体系可知, 道德与法律 课教学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内化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并把这些观念外化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学生内化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的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的行为方式依旧,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以及评价观等有更深刻地认识。

在 道德与法律 课教学中引进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增长点[1]。

1思想教育的人性积极定向取向心理学是研究人自身的一门主要科学,人性是其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国存在多种的人性理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

人性论是教育的立论依据。

性善论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善恶论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

当前,学者们提出人性的积极定向和消极定向之说,而不再简单认定人性的善或恶。

对人性的积极定向与消极定向并不分别等同于性善论与性恶论,它们只是看待人性世界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

教育者看待受教育者的人性定向不同,就可能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式。

面对同一个受教育者,对人性持积极定向的教育者,首先或主要关注受教育者身上潜在的或现实的美好倾向;对人性持消极定向的教育者,总是习惯于首先或主要关注受教育者潜在的或现实的罪恶倾向[2]。

道德与法律 课教学实质是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应是一种基本的人性教育,是使人之为人的一种素质教育。

思想教育是随着人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应以满足人性提升的需要而发展,那么思想教育就应以人性的积极定向为指导。

但现代教育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完善人性作为第一目的,不是以人性的积极定向为指导,不是使人成为 人 ,而是从功利主义角度把人变成了 物 ,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价值几乎被抹杀。

在把人物化的教育中,教育者看到的只有知识、分数、名次、荣誉、获62福建信息技术教育Fu ji an Educati on of Infor m ati on Technol ogy2010年第3期*收稿日期:2010-05-13基金项目: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 心理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Y09205)。

作者简介:1.林东(1968-),男,汉族,福建建阳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2.张荣伟(1978-),男,汉族,福建永定人,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教学、德育教育。

奖、升学率等,因而往往采用填鸭式、辱骂激励式、恨铁不成钢式等极端教育方式,学生几乎成了口袋、鸭子、书柜、容器和工具。

非人性的积极定向化教育,容易产生 物化 教育,进而导致学生人性的缺失,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现代心理学重构人性范畴,寻找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完整人性。

并认为现代人是积极主动的,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自觉的创新精神,具有文明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自己、对他人勇于负责任。

主体性、发展性、社会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真善美的和谐性是现代人性的重要内容或基本内涵。

这种人性观实质是对人性的积极定向,具有时代性,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

思想教育以促进人的人性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旨在促进现代人的人性提升、精神解放和个性发展。

在这种教育人性观的指导下,教育实践能够把学生当作平等的、积极的主体来对待。

在教学中教师不会产生过分焦虑的心理,因为他们相信学生会成长的,也许学生良好的状态现在还没出现,但将来肯定会有的。

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精力是花在思考与寻找学生发展的阻碍,并在尊重的前提下着力帮助学生移除发展的障碍,而不是在焦虑、功利心情驱使下 强迫式 教育。

强迫式 教育不能带来良好的内化效果,而把学生本性视为积极的民主教育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和耐心地等待学生灵性的迸发,这样的教育效果将是最佳的。

2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心理学方法2.1课前分析学生的起始心理特征,把握其内在心理需求与困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教育教学的起点。

在 道德与法律 课程备课时,应根据此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需要与困惑,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处理,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来解读和支持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使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部分,在绪论中,对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其最需要的是认识什么是大学,在大学里该怎么做,大学学习生活会遇到哪些困惑以及如何适应等问题;在第一章理想信念教育中,学生需要的是切身体会到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并在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时得到帮助;在第二章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要爱国,如何才算是爱国;在第三章中,学生想知道的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在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他们存在的困惑基础上,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才能与学生的现有水平保持协调状态,并为下一步的教学组织奠定基础[3]。

2.2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解决认知层面上的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把学生所需转变成教学目标后,下一步就应当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和策略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律 课常被视为政治课、说教课,学生在课前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抵触心理。

不管老师讲的再清晰、条理性再强,只要一上课,学生也都存在抵触心理,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

思想教育是要让学生认同教师所传递的某种价值观念,其基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传统的结构化、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并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师生是朋友关系,教学即是朋友间的谈心,通过 产婆式 的提问一起探究事物的本质。

这种教学不是传递知识,而是树立或改变观念。

这种谈心###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内化教师在谈心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教学效果。

2.3课后通过团体训练、个别心理辅导等方式,促进知情意行三者统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认知或所改变的认知,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发生改变。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单要用很多的现实事例来证明所传递的观点,而且应在课中或课后积极创造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

从心理学角度看,此种方法就是团体心理训练法,目的是把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转变为稳定的心理特质。

虽然本课程有安排实践课,但是往往比较政治化,部分学生由于思想意识还未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内化效果较差。

所以,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实践课实施前可以安排一些相应的团体心理训练项目。

团体训练一般是为游戏为载体,并在具有趣味性的团体游戏中融入学生积极健康的灵性,以及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等心理元素。

团队成员在和谐、开放、愉悦的氛围中易于内化这些心理元素,从而感悟生活的真谛。

如果个别学生仍未到达632010年7月林东张荣伟:心理学在 道德与法律 课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探析教学要求,则应对他们单独进行个性化辅导,即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以防止学生心理问题转变为思想道德问题[4]。

3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心理短剧,巩固内化的观念,强化观念外化的行为道德与法律 课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3部分内容,其实质都是观念教育,观念的内化是一个过程。

并且需要一个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

在这种和谐的、一致的团体观念氛围中,学生才会有归属感,才不会感觉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另类,自我才和谐,才有内化这些观念并把它们外化在行为中的动力。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均由若干个专题构成。

思想教育包括新环境适应、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等4个专题;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3个专题;法律教育包括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我国的法律制度等2个专题。

在每个专题教授结束后,举办以该专题为主题的心理沙龙。

其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自由发言、辩论赛、知识竞赛、专家讲座、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等。

道德与法律 课的考核方式应突破传统的笔试方式。

目前有些学校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笔试和口试这种考核方式的最大缺点是缺乏情境性,有碍于观念的内化和外化。

生态化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新的取向,这样的研究成果效度更高。

如果把这一研究范式引入到本课程的教学中,那么教师应重视教育教学的情境性。

根据这个思想,我们可以把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修定为自主编排和表演心理短剧。

首先,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能反映学生心理或思想需求或困惑的剧本。

剧本经过教师的审核后,学生就可以开始组织相关同学一起自导自演。

表演结束后演员还要与班上其他同学分享感受,教师根据他们的剧本编写、表演情况、体会深刻程度等综合评定他们的成绩。

参考文献:[1]张荣伟.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取向[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83.[2]崔景贵.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人性化[J].教育研究,2004(7):43-48.[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452.[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3.64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