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孔子治学思想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论语中的孔子治学思想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论语中的孔子治学思想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在《论语》中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孔子在《论语》中的治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一、孔子的治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治学思想。

首先,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人类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他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表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人们应该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智慧。

他还提倡以“叩齿咀嚼,以御其犬马”方式来学习,强调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钻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孔子注重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

他曾说:“听讲取证,听一以三”,这意味着他倡导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实践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他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孔子提出了“教而不授,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教导学生的道理和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曾经说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这表明,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精神,让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学习,而是真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来改善自己和社会。

最后,孔子倡导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复习和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他还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强调学生要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以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目标。

二、孔子治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孔子的治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首先,现代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孔子提出的“教而不授,诲人不倦”的理念,要求教育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文/易薇摘要:孔子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众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在德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历代德育、理想人格的发展及个体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真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对教育科学地继承与创新,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启示与意义: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德育的地位尤为重要。

在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以国家、集体为重,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人心失范、社会失衡、道德沦陷的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德育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被尊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的理念,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稳定。

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强调君子应该通过道德修身来塑造自己。

他主张通过修养心性、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提升个人素养和道德水准。

孔子认为,心性的修养是重要的基石,只有拥有正确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灵状态,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寡欲、宽容、和善以及正直。

孔子的弟子曾子在《论语》中曾问道:“君子何以不忧?”,孔子回答道:“君子以道未成事不喜。

”这说明君子不应该轻易喜怒哀乐,而是要以道德为准绳,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其次,孔子强调君子要注重家庭和睦。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稳定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孔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亲情、孝道和礼仪之上。

他提倡孝道,认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照顾和孝顺他们,老幼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应该夫唯一女得以守。

只有家庭和睦稳定,个人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

最后,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担当。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通过正确的政策和道德准则来处理国家事务。

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正义与道德的统一,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为先,以身作则,以正直和公正的行为影响和引导其他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仁爱的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孔子提出了“仁政”、“德政”等理念,强调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福祉,重视民生,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综上所述,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一种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一) 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

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君子怀德”,即一个人要成为君子 ,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应放在第一位。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

孔子心目中的“仁”就是“爱人”, “仁者 ,爱人”。

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有仁爱之心才能称其为人。

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有次第等级 ,但他提出“泛爱众 ,而亲仁”仍有极高的价值。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

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 ,也是孔子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孔子把“和为贵”作为仁者的基本信念。

“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著名思想。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君子乐道的意思

君子乐道的意思

《君子乐道》
孔子曾说:“君子乐道,小人乐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品德高尚的人喜欢谈论道德和道德规范,而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则只顾追求个人利益。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句话的真实性。

君子之道是一种以道德和品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不仅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还注重社会责任和义务。

相比之下,小人之道则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对道德的尊重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君子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君子不仅仅是一个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君子之道强调的是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刻苦、仁爱善良等等品德。

这些品德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君子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道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重自我修养。

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要求和规范,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心正术正。

其次要关注社会责任和义务。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要注重人际关系。

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为善,以君子之道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乐道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君子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胡嘉宴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孔子所提出的“君子”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且已经成为人们的道德典范。

针对“君子”人格的内涵,孔子指出,“仁、智、勇”是君子必备的德性,“中庸”是君子的处世之道,而“仁者安仁”则是君子的价值观。

孔子所提出的“君子”理想人格对于当今社会的健康进步和道德价值观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君子人格;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现代价值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创立并大力发展了儒家学说,并提出了“君子”人格。

经由众多儒家学者的不断传承和修正,“君子”的人格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君子人格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有哪些呢?一、提出“君子”人格的历史环境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局势、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条件——由奴隶制逐渐转向封建制在原有的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其自身所具备的劳动力以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奴隶主所有,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能自己支配除“交租”之外剩余的粮食。

封建制社会的形成,不断驱使农民积极开垦土地。

但是,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人们“贪财”、“好富”的贪欲,这种贪欲颠覆了原有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道德风气逐渐得到破坏。

2、政治条件——争夺土地的战争不断封建制社会的建立,建立了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动摇了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基础。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有了土地就意味着能够有权势。

因此,争夺土地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在平民百姓中,父子、兄弟也相互争夺土地的继承权,甚至不少亲人因此而反目成仇。

政治局势的混乱以及民间风气的破坏,使得整个社会的秩序都十分混乱。

3、思想领域——思想学派不断出现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原有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迅速衰亡,使得社会需要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来统领,以建立有序、安定的新的社会秩序。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

虽然论语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现代意义和价值依然深远。

论语传达了智慧和人文关怀的现代意义。

论语中的智慧言论和行事准则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例如,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表明他强调个人责任和互相尊重。

这一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论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论语的教育观念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论语中的“君子”观念也有现代意义。

在论语中,君子被定义为有道德和道义的人。

这一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君子观念可以启示我们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人。

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的价值。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强调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尊重。

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同样重要,提醒我们要关心家庭、尊重父母。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倡“朋友之道”和“为政之道”。

这些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语还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强调了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理念和追求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价值。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

它传递了智慧、人文关怀、教育观念、道德伦理、家庭伦理、社会关系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借鉴论语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提升个人素养和社会发展水平。

因此,论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

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及其现代启示

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及其现代启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3、君子以“礼”行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学而)
的“三纲六纪” 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正式得以确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1、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2、四绝
毋意(凭空猜想),毋必(固执己见), 毋固(绝对肯定),毋我(自以为是)。 (子罕)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九、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8、弘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匆忙)必于是,颠 沛(奔波)必于是。(里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 仁之本欤!(学而)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2、君子以“义”为质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乱 秩序),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4、君子以“信”成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罕)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的意思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的意思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是指“君子”的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

这句成语出自《论语》中的《为政》一章,是孔子在论述君子之道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

君子之道的含义很深,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

一、或出或处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指的是君子在生活中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要来认真对待并加以处理。

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中,君子都能够灵活地应对,不偏激不偏执,不盲目跟从,不积怨、不疑疑、或出或处,既能“出”,也能“处”。

这也正是君子之道的灵活和包容之处。

二、或默或语君子之道“或默或语”指的是君子在言行之间能够保持的谦虚与自觉,不言不语是因为深思熟虑,知道什么时候适合说话,什么时候适合保持沉默。

而当他们觉得有必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也会用适当的方式和表达出来,这种“或默或语”的态度正是君子的谨慎和明智的表现。

三、君子之道的意义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的意义深远,正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深刻智慧,才被世人推崇和传颂。

君子之道反映了一种高贵的人格和品质,也是一种理想的处世之道。

在今天的社会中,君子之道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交和生活中,以更加宽容、守信和宽恕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从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四、君子之道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修养,来实践君子之道。

这包括在待人接物和处理矛盾中,保持良好的修养和审慎的态度,在言行之间,保持适度的谦虚与自律,在工作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自觉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的合作和友善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处世态度,它蕴含着智慧和修养的精髓,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行为的指导。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实践君子之道,使之成为我们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君子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儒家的君子之道

儒家的君子之道

儒家的君子之道儒家的君子之道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体现了儒家对于理想个人品格和行为规范的追求。

在儒家经典中,孔子和孟子都提出了君子之道的理念,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与修养。

君子之道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指导着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下面将从君子之道的内涵、实践与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君子之道的内涵儒家君子之道强调的是道德修养。

在儒家眼中,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等道德修养。

仁者爱人,义者守信,礼者尊重礼节,智者明辨是非。

这些道德修养不仅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体现。

通过道德修养,君子可以与众人相处融洽,为社会稳定与和谐做出贡献。

君子之道追求的是自我完善。

孟子提出了“修己以安人”的观点,指出君子首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才能为他人带来安宁。

君子应当不断地自我反省与修正,追求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同时以身作则,影响他人,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君子之道还关注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

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君子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却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说明君子之道强调的是与他人的交往与关系,君子应该尊重他人,平等相待,同时也应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儒家君子之道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君子之道的实践需要君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让君子之道得以真正体现于现实生活中。

在家庭生活中,君子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表率作用,在家庭中亲和力,尊重父母,关爱子女,和睦相处,遵循礼教,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只有在家庭中实践君子之道,才能在更广泛的社会中对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延续传统,传递美德,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君子也应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弘扬社会正能量,使人们看到君子之道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应用和价值所在。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长河的源头,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的依据,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

而孔子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自己对社会进行的全方位的,如今虽已历经两千余年,其社会价值观仍然可以为后世治国治世提供重要标准和规范,同时也很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其现代意义。

一、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现代世界,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精神文明的发展却大大滞后,道德危机带来的后果日益凸显。

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

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如果任用哲人担任栽判,不是裁判女神的美,而是裁判人民的善,他一定会把金苹果奖与中国人。

”孔子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故君子先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孔子赋予政治以人文精神,而西方却把政治降为肮脏的争夺权力的理论。

孔子还明确系统地告诉人们修身的途径:1、树立理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摆正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爱国主义)孔子和儒家的要求是“内圣外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是外王。

3、3、摆正人与他人的关系。

(仁爱精神) 。

讲求仁、爱、礼、忠恕、诚、孝、中庸、平等、义重于利等道德原则。

孔子“君子之道”的开新意义及其时代价值

孔子“君子之道”的开新意义及其时代价值
省孔 子 学会 名誉 会 长 。
君 子是 儒家 思想 观念 、人 文精 神 、道德 规 范 的人格 形 象 ,也 可 以说 是 中华传 统 文化 精神 的人 格 形象 。 张岱年先生就曾以《易传》中描绘君子的“天行健 ,君子 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论述 来概括中华 民族精神 。在 中华传统文化关 于君子的论述中,孔 子是古代“君子之道”的开新者 ,也是儒 家 “君子 之道 ”的奠基 者 。孔 子 的“君 子之 道 ”,在 中 国思想 史上 具 有重要 意 义 。
· 50 ·
维普资讯
攀、难 以企及的。《论语》中“圣人”一词甚少 ,而且还记述了孔子关于圣人的两种说法:一是说 自己不是 圣人。《论语 ·宪问》云 :“若圣与仁 ,则吾 岂敢。”二是说他没有见过圣人 。《论语 ·述而》云 :“圣人吾 不 得 而见 之矣 ,得见 君子 者斯 可矣 。”因此 ,他 认 为达 到圣 人虽 然 是 人格 修养 的终极 理 想 ,而可 以作 为人 们 实 际努力 目标 的人 格典 型则 是君 子 。君 子人格 目标 的现实化 ,使 人们 在 现 实生 活 中广 泛运 用 “君 子 ” 以及与 它对 应 的“小 人 ”作 为评 判人 格优 劣标 准 。如 “君 子坦 荡荡 ,小 人 常戚 戚 ”“君子 动 口不 动 手 ”“观 棋不语真君子”等等 ,也成为影响最广泛的努力 目标。
三 、规定 了君子人格的德性特征
孔 子不但 赋 予 了君子 人格 以现 实性 的品格 ,而且 明确 规定 了君 子人 格 的德 性特 征 和 道德 风 貌 。孔 子对 君 子人 格德 性特 征 的规定 是 以他 的伦理 思想 为 主导 的 ,是 与他 的道德 理 念 相一 致 的 。按 照孔 子 的 设计 ,君 子人 格 的德性 特 征是 :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摘要: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

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之道;和谐社会;价值观;九思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的迹象,其路行可以说是有甜蜜有苦涩,不过总体来讲是甜蜜多于苦涩,这大概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孔子及其思想受了很多限制和苦难的缘故吧!但无论其褒贬如何,本人认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绝对不能抹杀他的学术精华,尤其是被他奉为人格理想的君子之道。

因为这不仅仅只是对孔子及其君子之道的评价,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及其君子之道应该是学者的,大众的,人民的,历史的。

一、君子之整体要求“九思”总体来说,孔子君子之道讲的就是“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讲“思”,其实质是用脑想问题。

孔子为什么以“九思”概述?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意思是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想问题。

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告诫我们思考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九思”其关键是看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所谓君子视思明,就是说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

看有三种对象:人、事、物。

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

既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也要有所侧重地看,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通过表面探其本质。

君子听思聪是说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

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

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

君子要多听,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是错。

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倾诉者,即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本文旨在探讨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以期为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有教无类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主张在实施教育时,不应受学生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干扰,而是要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益。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点,因此教育应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还强调人性向善,倡导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向善,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有教无类也倡导身体力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要求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理解知识,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在当今社会,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充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而非单纯的应试教育。

学生除了掌握知识外,还应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教育应该是全人类的福祉,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应该个体的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应该强调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并实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汲取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人类文明史的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人性自觉与人性实现构成了人类发展史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心性修养的两个方法。

孔子君子观在引导人们心性修养、推动人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中国古代社会价值标准的建立、道德评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君子观对中国历史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进行的实践、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分析了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形成;发展;现代意义一、孔子君子观的内容(一)仁义礼智信1.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格伦理理论的着力点和最高点,是儒家认为人在面对其他人、面对这个世界现实的时候,所展露出的最高姿态。

可以说“仁”既是儒家的世界观,又是儒家的方法论。

精神上,追求“仁德”以达到''修己”的最高层次;行为上施行“仁政”,以济世安民,实现儒家的政治抱负。

“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话可以窥见一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成全“仁”德,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这里所体现的“仁”的地位是近乎信仰高度的。

2.义《论语•阳货》中,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

“义”在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体系中,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如果说“仁”是君子穷其一生的不懈追求,那么“义”就是君子做人、做事的原则要求和原则底线。

走在追求“仁”的道路上,暂时还没有做到“仁”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里仁》)但是,如果做不到“义”,就与“君子”这一人格和称号绝缘了,“君子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君子”与“小人”在“义”上的根本区别。

可见小人不仅绝缘于仁,(《论语•宪问》)同样也绝缘于“义”。

仁义都不沾边,与“坦荡荡”的君子比起来,小人自然“长戚戚。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一、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研究、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而不动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

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

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出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糊口水平也逐步进步,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发愤忘掉了。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有着务实的思想和实践
精神,对于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孔子的义
利观主要包括“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立身以
立家,立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等思想,这些观点反映了孔子对人际
关系、社会和政治组织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了人之间应该有相互关爱的情感基础,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这个道理在现代社会依然
适用,我们应该尽量关注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父母、好朋友、好同事,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则强调了行为准则的选择,不是以自己的狭隘利益为导向,
而是应该追求符合公正、合理的道德价值,这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前提。

孔子提出的“立身以立家,立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强调了个
人与集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只有每个人以自己为立足点,通过树立家庭意识、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诠释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才能有更充分的力
量去为整个国家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思想观念将权力分立与权责
共担的思想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层次,对于我们现在强调法治理念是具有
启示和借鉴价值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义利观强调了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和社会组织之间
的关系,也提出了人-家-国-天下的层次性关系。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
活和政治治理,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建设更加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

孔子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子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古典思想家,他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把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义文化,即成为既重外在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的文化,在这种文化影响之下,中国成为讲文明、守信义的礼义之邦。

由于有仁爱的思想,礼义文化便具有了人道主义精神。

由于有贵和的思想,礼义文化便具有了伟大的平等和宽容的精神。

孔子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内部多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不断融合,为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交流和互补,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能有后来那么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博大精深的境界,与孔子仁爱贵和思想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一"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孔子文化观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主张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和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①"和而不同"这一理念的最初要求,是在有道德的君子之间建立一种彼此尊重个性和意见的健康关系,后来便扩大运用于一切人际关系和各种文化相互关系之中,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原理,它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实际影响。

(一)从"和同之辨"到"同归殊途""和"的概念以及它与"同"的概念的区别,在孔子之前已有思想家论述过,并且是当作一种哲学概念看待的。

《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的话说?quot;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成百物。

"任何事物都是众多的成分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只有一种成分,便不可能产生新事物,这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意思。

"以他平他"的"平"乃指平衡,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形成一种平衡,这就是"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作者:侯应寿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5期摘要: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

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之道;和谐社会;价值观;九思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39-02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的迹象,其路行可以说是有甜蜜有苦涩,不过总体来讲是甜蜜多于苦涩,这大概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孔子及其思想受了很多限制和苦难的缘故吧!但无论其褒贬如何,本人认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绝对不能抹杀他的学术精华,尤其是被他奉为人格理想的君子之道。

因为这不仅仅只是对孔子及其君子之道的评价,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及其君子之道应该是学者的,大众的,人民的,历史的。

一、君子之整体要求“九思”总体来说,孔子君子之道讲的就是“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讲“思”,其实质是用脑想问题。

孔子为什么以“九思”概述?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意思是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想问题。

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告诫我们思考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九思”其关键是看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所谓君子视思明,就是说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

看有三种对象:人、事、物。

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

既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也要有所侧重地看,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通过表面探其本质。

君子听思聪是说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

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

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

君子要多听,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是错。

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倾诉者,即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君子色思温,意思是对人的态度脸色要表现出温和。

要使态度平和、文雅,必然需要心态平和。

君子貌思恭。

“貌”是外在形象,“恭”是谦恭,意思是做人的行为举止要得体,容貌要想到谦恭。

荀子曾言“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就是说用绳墨弹线之后,据线而分,木才会直;刀用石磨,磨过之后,刀才会快。

君子博学多识,也当每日三省吾身……在匡正行为上下功夫,就可达到孔子所说的“貌思恭”的境界,才可能给世人一张诚实的脸。

君子“言思忠”,意思是说君子要求说老实话、说忠诚的话。

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

即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思想。

君子事思敬,意思就是要很庄重地去做事,这里“敬”是指敬业的意思,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

事思敬,就是说做事要专心致力,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要敬业。

君子疑思问,意思是遇到疑惑要想到发问。

正如韩愈所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君子忿思难,这里“忿”是发怒的意思,“难”后患的意思。

也就是说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

君子见得思义,意思是见到利要想到是否应该得到。

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

孔子君子之道不光影响着一个古代中国,而且也影响着一个现代中国。

自古以来,兰花又是君子的别称,人们将真挚纯洁的友谊,称为“兰谊”,故有“金兰结拜”之称;君子疾恶如仇,则有“兰艾同焚”之用。

人们常说,君子志趣高雅如兰,生于幽崖绝壑,不求闻达,抱芳守节,馨香环绕。

就好比屈原所说:“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

”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苟合取安的胸怀。

表现了一个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与坦荡胸襟。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正合乎君子宁静致远,孤独清高,不落俗囿的性格。

我们赞赏君子也就是提倡一种社会新道德,新风尚。

只要我们在修行中不断地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就一定能像兰花一样,香幽溢远,带给社会一个宁静祥和的气氛。

二、君子之四条准则然而君子之道除九思外还有四个准则,即一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加强自我修养,之后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但是做一个内心完美的善良的人,只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还应该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做一个伟大的和高尚的人。

正如孔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对两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不断地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着一首首壮歌。

既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顾言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担当,一种灵魂。

这就是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是在飞黄腾达的时候还是在穷困潦倒的时候,都要时时不忘苍生黎民。

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除此之外,君子还有第三个准则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就是说君子内心从来都是庄重和庄严的,是合群的,但他在整个群体中是从来不与别人相争的。

这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过,做到这三条并不意味着我们成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君子。

因为,这还有一条界定,这就是说话和行动的实施标准。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因为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严格要求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环境,做事和说话都能泰然处之。

强调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教导,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话语和举止行动。

即孔子所谓“耻其言而过其行的”。

三、君子之道的现代价值观意义虽然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了孔子的君子之道,但这仅仅是对孔子学术思想中的小洞悉,而不能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更不能说是继承。

尽管近几年来孔子的学术思想开始不断地活跃了起来,甚至走向了世界,然而似乎并没有哪个学者将传统文化的底蕴真正发掘出来,更谈不上付诸实施。

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反思,我们行动的力量正是我们现当代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这就使得我们对孔子君子之道对现代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作用进行反思,这也正是本人下面所要论及的意义所在。

意义之一:君子之道对构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启迪价值和借鉴意义。

君子之道是一种道德,是一种要求端正个人和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质,可以为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群的和谐与爱护创造优秀的氛围。

没有道德约束的自由,必然与平等和公正相抵触;没有一系列伦理性的荣辱观念,仅靠制度化和硬性原则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的稳定和有序本质上已丧失了以人为本的前提,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

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对孔子君子之道做出准确的真正的评价,注重以人为本的前提,我们所构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希望,也才能在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的航程中找准顶点。

孔子君子之道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而且还意味着这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国历史浩瀚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其中有盛有衰,有正也有邪,而人又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假如没有人的修行,没有人的和谐,追求社会的和谐便是空想。

所以个人道德不正,就无法言存和谐“说透了,和谐社会…追求的是一种德性化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它固然离不开社会公正所带来的稳定和有序,但是无论稳定还是有序都不是社会的真正和谐……没有道德约束的自由必然与平等和公正相抵触;没有一系列伦理性的荣辱观念,仅靠制度化和硬性原则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的稳定和有序本质上已丧失了以人为本的前提,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

”意义之二:孔子君子之道对中国当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巨大的补充,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教育,而且是对当代社会人性的一种升华,是对全社会民众的一种道德教育之教化,是一种化“他律”为“自律”的优秀品质,它要求“劝学育才”。

而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和民族文化素质,是人类精神文明赖以发展的重要方式。

有助于升华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与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助于从社会心理遏止金钱拜物主义的滋长蔓延,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与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就清除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负面影响而言,宣扬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价值观念,其作用将更为持久和有效。

意义之三:君子之道作为一种德治理论,与社会法制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它对社会法律的制定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社会法律的贯彻实施也具有重要意。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特殊的社会时期仅靠法制也许会取得某些成就,甚或更大的成就,秦灭六国而建立起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便是例证,但是在和平年代仅靠法律治理天下终归是要失败的。

秦王朝建立之后的短暂命运就是因为专靠法治而弃德治的结果。

所以,君子之道之德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不可丢弃的,其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即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以上所分析的意义来看,我们可以明白,孔子君子之道的人格理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构筑是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孔子君子之道的道德品质也正是对日夜陷入社会修养之困境而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孔子的成人之道所体现出来的仁爱精神在新世纪的重塑,相信一定会使人们所处的困境得以改善,使它在今天的社会中焕发出它固有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1]孔子.论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韩愈.韩昌黎集[M].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3]屈原.离骚[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4]李宏斌.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三个伦理向度[J].学术论坛,200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