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古诗积累的方法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古代诗歌教学探究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古代诗歌教学探究[摘要]古代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就学生的诗意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古代诗歌存在的问题,强调古代诗歌教学要根据学生诗歌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美好,体会诗歌意境,欣赏诗歌的真、善、美。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古代诗歌教学策略古代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把古代诗歌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学习诗歌、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增进学生对古典文化、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欣赏美的情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问题及归因现在,尽管古代诗歌教学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在教学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文言词汇积累不多,能背诵的诗词比较少,对古代诗歌往往是望而生畏,比较排斥。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古代诗歌教学不受重视中职教育语文不受重视,古代诗歌更没有地位。
语文课是让学生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就业导向的影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职毕业也记不住几首古代诗歌。
(二)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与现行课程标准不匹配。
课程标准中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都不能得到体现,古代诗歌篇数很少,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学生古代诗歌基础比较差学生文言文基础差,影响了古代诗歌的学习。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的学生是未考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他们文言文、古诗词基础知识都比较差,甚至不具备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
中职升高职古诗词

中职升高职古诗词
一、关雎选自《诗经》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春望唐杜甫(2个小钩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四、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以《将进酒》为例谈中职古诗词阅读方法

以《将进酒》为例谈中职古诗词阅读方法作者:石晓娟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04期按照教育部门中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需要背诵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以便在名句和名段的熏陶下完成语言积累,同时增强学生对古典诗文作品的学习兴趣。
据此要求,学生应该在面对古诗词时多阅读,这是符合传统教法又与课标要求相一致的做法。
但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诗词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仅从我校来看,学生每周的语文课时过少,且课后时间以写作业为主,古诗词阅读时间有限,知识的掌握多借助吟咏熏陶情感。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及早调整,由中职教师主动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现对此问题进行分步骤的简要论述。
一、初步阅读可巩固基础初步阅读古诗词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体会到诗词作品的情感基调与风格,尤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得到自我巩固。
在此环节之内,中职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发现诗词的韵味与魅力。
当然,受限于诗词作品的难度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初步阅读的自由度并非不受限制的放任,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要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读准字音,读通字义,清晰表述。
如在讲解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时,“将”字在标题与正文中的读法,沽取的“沽”字、何为的“为”字、欢谑的“谑”字等,都要提前做好理解和记忆的准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这些目标往往以抄字词、标拼音的形式体现出来,但笔者的观点是:只要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初读时间,再配合以科学的板书测试,学生是完全可以准确掌握的。
在此之后,中职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诗词停顿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不同句子的四字句两顿、五字句三顿、七字句四顿等方法,比如《将进酒》中典型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鏡/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浅谈核心素养视野下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浅谈核心素养视野下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的记录,而古诗词在其内涵和语言文字运用上有着极强的专业性。
阅读和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而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中职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为中职教育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本文就核心素养下中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展开相应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教育;古诗词教学引言:中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任务。
所以在提高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核心素养。
而语文教学当中的古诗词教育,既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同样也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传承观念和文化发扬观念。
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做到让学生既有技术又有文化。
但中职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相应的开展策略。
一、问题教学法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用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需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语文学习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古诗词的欲望。
然而许多中职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进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在使用填鸭式教学,而一旦使用这个教学模式,学生对于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就会浮于表面,同时难免学生会出现对古诗词学习的厌烦心理。
对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而在教师进行问题设置的过程中,需要让问题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利用古诗词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进行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的《将进酒》这篇唐诗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当中现有的注释等知识点,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时代特征进行研究,如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课前发布问题,此时,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以及相关材料初步的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而教师在课中研学时可以继续深入的提出问题“李白是唐朝人,那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点”,这就使学生对古诗词作者有更深了解,同时教师可以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继续提出问题“那与李白同时期的作家都有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对唐朝开放的民风有了深入的理解,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在接下来学习《将进酒》这首诗时,诗中所体现的豪迈、大气磅礴等意境有更加深刻地体会。
中职语文和古诗文诵读教学

中职语文和古诗文诵读教学作者:苏英俊苏新炎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6期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魂。
古诗文诵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的文化之旅。
习近平主席曾明确地说道:“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这些诗词都好。
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笔者从教二十多年,发现中职的学生和普高的学生相比有个显著的特点,他们的语文基础更差,厌学情绪更普遍。
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及格线左右,有的学生中考语文成绩只有三四十分,他们对古诗文有抵触情绪,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发现有的学生甚至读不懂那些只有小学程度的文言文。
而现实情况是三年之后他们就要参加工作,再也没有充裕的学习时间。
笔者认为他们尤其需要积累古诗文,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尝试着对他们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教学。
首先笔者选择了100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挑选的标准是有没有名句,语言是否优美,是否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把这些古诗文按易到难的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笔者先是利用两节课大讲特讲古诗文的无穷魅力,随后把100篇古诗文的资料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利用早读时间自己读读,背背。
在读背的过程中,笔者适当地教学生记忆方法,如过度背诵,即是一首诗刚好背下来的时候不要停下来,而是趁热打铁,多背几遍,这样才记得牢。
还有强化中间,根据心理学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理论,一首有一定长度的诗歌,中间部分容易遗忘,所以背诵时中间部分要比开头结尾部分多背几遍。
再次是发出声音背诵,因为古诗文都是有韵律的,都十分讲究音乐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大声的诵读能辅助记忆且不容易遗忘。
古诗复习方法

古诗复习方法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常常觉得难以理解和记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古诗复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诗知识。
首先,要认真阅读古诗原文。
在阅读古诗时,要仔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通过查阅古代典籍和相关资料,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
其次,要注重诗句的朗读和背诵。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语调,同时也有助于记忆古诗的内容。
背诵古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不断地背诵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另外,要结合古诗赏析进行学习。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诗赏析,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这样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赏析古诗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此外,要多做一些古诗的练习题。
通过做一些古诗的相关练习题,可以检验自己对古诗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在古诗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和提高。
最后,要注重课外拓展和实践应用。
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古诗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古诗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古诗朗诵比赛和活动,将所学的古诗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古诗学习能力。
总之,学习古诗需要耐心和细心,要注重原文阅读、朗读背诵、赏析学习、练习题训练以及课外拓展和实践应用。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古诗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古诗知识,感受古诗之美。
中职语文必背古诗词

中职语文必背古诗词中职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会涉及许多古诗词的学习,这些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中职语文课程中常见的必背古诗词,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出塞》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 《赠汪伦》 -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 《悯农》 -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是中职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将这些经典诗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中职古诗必备知识点总结

中职古诗必备知识点总结古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中职生来说,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下面将对中职古诗的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
古诗的基本形式古诗是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一般按照特定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创作。
古诗的形式主要包括诗的格律、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诗的音乐等。
1. 诗的格律:古诗的格律是指诗的长度、音节等规则。
一般来说,古诗的格律有五言、七言、九言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五言和七言。
五言诗每句五个字,七言诗每句七个字。
古诗的格律对于古诗的创作和欣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诗的韵律:古诗的韵律是指诗句的韵脚和押韵的规则。
古诗的押韵一般比较严格,常见的韵脚有平水韵、仄仄韵等。
古诗通过韵律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感。
3. 诗的节奏:古诗的节奏是指诗句中的停顿、重读等规律。
古诗的节奏一般较为自然流畅,不宜过于生硬。
4. 诗的音乐:古诗的音乐是指诗句的声韵美感。
古诗通过音乐的运用,能够达到意境的凝练和情感的表达。
古诗的创作技巧古诗的创作技巧是古代文人在创作古诗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掌握古诗的创作技巧对于学习古诗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知诗意境:古诗在表现意境时,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善用修辞:古诗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
善于运用修辞可以使古诗的表达更为生动有趣。
3. 注重节奏:古诗的节奏对于诗歌的韵律和音乐美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诗人在创作古诗时需要注重句式的节奏和韵律。
4. 把握韵脚:古诗的押韵是古诗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在创作古诗时需要注意句子的韵脚,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
古诗的经典名篇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古诗名篇,这些名篇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职生在学习古诗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1. 《望庐山瀑布》: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诗歌,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学生古诗积累的方法
作者:柳小军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背诵优秀诗文选不少于150篇(含课文)”,“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那么,中职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何做好积累呢?
关键词:古诗积累策略
一.囫囵吞枣法。
《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就暂时停下来,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
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像《诗经》这样的古诗,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学生很难理解的,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
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著名教育家黎锦熙先生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
二.有所感悟法。
有些诗词,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但仅仅是“有所”感悟,即感悟的不是很多,不是很明白,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三.激发兴趣法。
有些诗词,浅显易懂,真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时,不妨先看图说“画”,再学文,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
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四.反复朗读法。
诗歌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诵。
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听”诗中感知诗歌基调和节奏,初步欣赏诗歌之美。
所谓把握基调,就是朗读时表现出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采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利用声音的变化,就能形成朗读的节奏。
对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去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只要做好示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朗读示范,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的模仿读,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五.巧用绘画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入选课本后,编者就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附在其中,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学时,让学生借用“画面”理解诗歌,通过读诗形成画面,
学生就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德更准确,更深刻。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
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
六.咀嚼字词法。
诗歌的意境靠语言来传达,其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
只有咀嚼字词,重点突破,才能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语言,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进一步感知到诗歌的意境美。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里的“只”和“深”是炼字之精华,如果能借助图画的理解和诵读中的体会,读透这两个字,意境就会“豁然开朗”。
七.借助故事法。
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
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
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八、再现情景法。
古诗词都有一定的情景,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教学《锄禾》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中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古诗积累策略研究》(GS[2016]GHB1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