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全球生产网络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名词解释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与地理因素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将国际贸易与地理因素结合起来,探讨了世界各地的贸易模式、贸易流程以及贸易对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地理学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降低和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化。

这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贸易自由化的实施有助于增加国家间的贸易量和频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和自由贸易协定都是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手段。

2.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一种以国家出口促进贸易顺差为中心的贸易政策和理论。

这一概念在国际贸易地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揭示了贸易双方的利益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

重商主义主张通过限制进口、增加出口,保护本国产业和增加财富积累,同时减少对外债务。

3.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商品或服务生产方面相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势。

它是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比较优势的存在促使国际贸易中形成特定的贸易结构,各国根据其比较优势发展特定产业并进行贸易配对。

这种贸易结构使得各国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所需商品或服务。

4. 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数量和密度上聚集的现象。

这种聚集现象往往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如交通、资源、人才等。

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贸易流动的影响。

5. 供应链供应链是指商品或服务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一系列生产和交互环节。

它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销售商等各个环节。

供应链在国际贸易地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决定了贸易的流向和效率。

供应链的优化对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和效益至关重要。

6.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生产设施和销售网络的企业。

这种企业类型在国际贸易地理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_李学迁

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_李学迁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 ol.27 No.13 Jul. 2010第27卷第13期2010年7月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李学迁1,朱道立1,李 进1,刘美玲2(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南昌工程学院管理系,江西南昌330099)摘 要:从网络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并用超网络刻画出了集聚后的产业结构形态。

产业集群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经济系统,是由若干子网络组成的大型网络,具有增长性和择优性。

然后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模式为基础,结合案例研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及其演化,最后给出了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全球生产网络;网络演化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13–0054–030引言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国际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不但促进了资本的全球性流动和科技的全球性扩散,也加速了产品网络的跨区域延伸,并要求地理上进一步超越民族、跨越国界。

产业集群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模式,它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当前学术界、企业界和经济部门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就已经为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关注,学者们一般围绕集聚现象产生的原因、集聚后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以及未来演化方向3个方面展开。

Marshall(1920)从外部经济性出发,研究了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这奠定了集群理论的研究基础。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Weber(1929)把区位因素引入中小集群定义。

Porter把产业集群纳入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内一群有着纵向密切联系的企业,或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经济学第7章 产业集群

产业经济学第7章  产业集群

政府角色定位及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01
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 保障措施。
02
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 面,降低企业成本,促进集群发展。
03
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集群创新 能力。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功能完善
01 建设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 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
集群内企业、机构等之 间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 关系,促进知识、信息 等资源的共享和流动。
集群内企业通过不断创 新,推动整个集群的升 级和发展。
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资源禀赋
市场需求
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或技 术资源等,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基础条 件。
地区内或周边市场对某一产业的产品或服 务有持续、稳定的需求,为产业集群的形 成提供市场动力。
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大规模生 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专业化分工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创新优势
知识溢出
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有利于知识溢出,促进技术创 新和进步。
竞争压力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有利 于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提高产品 质量和降低成本。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产业集群 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需要积极推动数字化 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产业集群中应用推广
1 2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绿色低碳发展 理念在产业集群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
产业集群需要积极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加 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和排放。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的地位逐渐显现。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庞大的产业集聚效应,这种效应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演变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1.产业规模效应: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带来了产业规模的扩大,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竞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将生产基地设立在中国。

2.分工协同效应: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不同地区和企业在分工协作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这种分工协同效应提高了全球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技术创新效应: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也催生了技术创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自主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4.人才集聚效应: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向中国流动,推动了人才资源的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也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演变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的不断深化和强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早期主要扮演着制造业加工环节,但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中国逐渐向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发展。

如今,中国在大部分行业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从低端到高端制造都有涉及,而且在一些领域中已经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全球价值链地位,也对全球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使得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支柱;其次,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全球提供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增长;再次,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为全球资本流动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传统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视角集中于对区域内生产系统、企业集群和工业区进行分析。

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拓展和深入,区域经济中企业的投资、研发、生产和贸易等经济活动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需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而全球价值链( GVC) 、全球生产网络( GPN) 和全球创新网络( GIN) 是研究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间联系的三个重要的分析视角和框架。

本文对Par-rilli( 2013) 等人的研究做简要介绍,对这三个框架下区域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评述,分析和比较这三个框架各自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借鉴意义。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回顾早期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始于对市场国际化,国家间的贸易不平衡的研究。

国家与国家间工业发展的不平等以及国家间的贸易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中心国、半边缘国和边缘国家的产生,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关系将会随着新的经济支配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

Held ( 2002 ) ,Henderson( 2002 ) ,Schmitz ( 2004 ) 研究了区域间基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下的治理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间的联系。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前身是全球贸易链( GCC) 。

在20 世纪90 年代,Gereffi 和Korze-niewicz( 1994) 首次使用全球商品链GCC 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关注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治理结构,通过生产者驱动和买方驱动的价值链体系模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升级。

进入2000 年后,对于GCC 分析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成为GVC 的框架。

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不仅将GCC 的价值创造链条扩展到了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同时也揭示了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脑体纵向分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

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对策研究

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对策研究

【 作者简介 】 肖建清 ,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 士研 究生 , 究方向: 研 国际贸 易; 刘德 学,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博
士研究生导 师, 究方向 : 研 国际投 资、 全球 生产体 系; 高南南 ,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 , 区域经济学硕 士。


引言
主要 目的有 两个 , 是 为 了保 证 产 品质 量 和生 产 的 一 顺 利进 行 , 必须 使 下游企 业 掌握 生 产相 关产 品或零 部 件所 必须 具 备 的技 术 和管 理 知识 ; 是 为 了提升 二

产业集群 的生 产 、 营环境及集 群 区位 再选 择 。 布 经 遍
浙 江的 “ 块状 经济 ”出现明显 的移动痕 迹 , 广东东莞
I 业集 群 面 临严 峻 挑 战 。 T产 因此 向型 产业 集群 提
自主创新 能力 , 促进 集群 技术升 级和价值 链 攀升 , 具
低 , 争力 弱 等缺 陷 。 竞 虽都嵌 人 全球 生 产 网络 , 处 但
于价值 链 中低 端 , 在本 质上 表 现 出的是 一 种全 球 化 条件下 的新型 依 附关 系 , 群 内企 业之 间 基 于 网络 集 化合作 的技术 学习 和紧密联 系的技 术创新 等非 贸易 联系很 少 , 受此 制约难 以实现 技术创 新和产 业升级 。 特别是 近 年来 由于 劳动 力成 本快 速 上升 、 民币持 人 续升值 、 口退税 政策 调整 , 重影 响了我 国外 向型 出 严
2 0  ̄ 2月 09
经 济 论 坛
Ec n m i F v m o o c ol l
F b o 9 e .2 o G n 4 2 No4 e . 5 .
总第 4 2期 5

产业集聚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聚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聚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产业集聚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个领域内,同一或相关的产业在空间上密集集中发展的现象。

它是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产业集聚有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在同一地区集中发展产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化配置。

企业可以共享供应链和物流体系,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集聚还有助于形成产业专业化和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享受着规模效益和专业化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

第三,产业集聚能够吸引投资和促进就业。

产业的集聚往往会吸引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目光,由此带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在同一地区集中发展产业,可以利用经济规模效应降低企业创办和运营的成本,并提供更好的商业环境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产业集聚也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才迁徙,缓解就业压力。

例如,美国的底特律曾因汽车产业的集聚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代表,吸引了大量人才和就业机会。

最后,产业集聚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通过产业的集聚,可以形成产业带和经济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业的集聚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动力,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例如,中国的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吸引投资和促进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聚机理及效应

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聚机理及效应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 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 升级。
05
案例研究:全球价值链下 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案例一: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
总结词
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是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聚的典型案例,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聚集。
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
1 2 3
产业链的分工
在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链被高度细分,各个环 节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生 产网络。
合作与协同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环节通过全球价值链 紧密相连,形成了合作与协同的关系,提高了 生产效率。
产业集聚的形成
由于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相关产业会趋向于 集中于某一地区,进一步提高了该地区的产业 竞争力。
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一系列连续的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包括产品研 发、设计、生产、销售、回收等多个环节。
全球价值链的特征包括:生产环节高度分散、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市场高度开放 念与类型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高度集中现象, 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形成具有高度竞争力和协同效 应的产业生态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总结词
01
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聚对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02
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企业间的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
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效应的体现
03
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生产工艺、开发新产
品和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社会福利效应
总结词
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聚能够带来社会福利 效应。
转型经济体的资源型产业集聚区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禀赋 和政府政策支持。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是指一组类似的行业在一个地方相互聚集,被称为产业集聚区。

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地区的产业可以吸引其他相关的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它提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可以吸引其他相关的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有助于产业集聚的因素,如市场、技术和产业政策等。

市场因素是指一个地区拥有吸引产业的强大市场,如消费者结构、消费习惯等。

技术因素是指一个地区拥有先进技术,可以满足产业集聚的需求。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出台的政策,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使一个地区的生产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素质,提高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使一个地区的科技进步,促进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

但是,产业集聚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如污染环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出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政策,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产业集聚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产业集聚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发展理论,它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需要政府来改善相关的政策,加强管理,
避免产业集聚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际产业布局的趋势

国际产业布局的趋势

国际产业布局的趋势国际产业布局是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安排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的布局模式。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产业布局正处于快速演变和调整的阶段。

本文将探讨国际产业布局的趋势,并分析其对跨国公司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产业集聚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全球产业集聚趋势愈发明显。

跨国公司倾向于将产业链各个环节集中在特定地区,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资源优化配置。

例如,电子工业的核心生产基地在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汽车工业集聚在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制药工业集中在瑞士和美国等地。

这种全球产业集聚趋势推动了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进了产业技术的进步。

二、区域化布局的兴起尽管全球产业集聚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但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内部,区域化布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区域化布局依赖于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跨国公司通过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来满足区域内的需求。

例如,东南亚国家协会(ASEAN)成为了许多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因为该地区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此外,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也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注意。

三、价值链分割与全球化布局价值链分割是指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分别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和加工。

跨国公司通过价值链分割,将高附加值环节留在发达国家进行,而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环节外移至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

这种全球化布局既能实现成本优势,又能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苹果公司将产品设计和研发等高价值环节留在美国,而将生产制造和组装等低价值环节外包给中国的供应商。

这种价值链分割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

四、技术驱动的产业布局变革新兴技术的出现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产业布局的方式。

例如,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崛起,正在重塑各个行业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

跨国公司需要调整产业布局,以适应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

同时,跨国公司也需要主动拥抱这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密集形产业发展趋势

密集形产业发展趋势

密集形产业发展趋势密集型产业,是指以大量劳动力为主要要素的产业,它通常不依赖于先进技术,而是依靠人力资源的充足和廉价性来实现生产和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显。

本文将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和经济总体发展的影响。

一、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势1. 跨国投资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投资和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逐渐趋近于全球化。

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成本。

同时,全球供应链的建立使得密集型产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2. 优势地区的形成与离岸外包: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一些地区成为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区域。

这些地区在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和产业链条完整的同时,还拥有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许多跨国公司选择将生产外包到这些优势地区,即所谓的离岸外包。

这一趋势加剧了全球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3.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密集型产业逐渐面临着替代和升级的压力。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传统的人力密集型工作可以被自动化和智能化替代,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然而,这一趋势也给传统密集型产业带来了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建设。

4.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产业: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产业成为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改善生产工艺和技术,并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密集型产业可以实现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绿色产业也有望为密集型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

二、密集型产业的影响与挑战1.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挑战: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劳动力素质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全球生产网络的性质

全球生产网络的性质
收 稿 日期 :2 0 -72 0 80 -0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7A9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重点课题 0 J700 )
作者简介 :李国学 (9 6一) 17 ,男 ,河南南 阳人 ,经济学博士 ,主要从 事全球生产 网络和 国际投资等 方面的研究 。E m i iu ・ al g — :L
Km, 0 1 。跨国公司将原有的独资公 司、合资公 司与全球各地 的供应商、承包商、分销商及战略 i 20 ) 联盟伙伴联系在一起 ,通过分工合作组建起 以 自己为核心的全球生产 网络 。对于这种新 的组织形 J
式 的研究 ,国际经 济学 家 们 主要 从 垂 直 专业 化 (eta seii t n 和 外 包 (usuc g 这 两 个 vrcl pcaz i ) i lao ot ri ) o n
角度 着手 ( ent ,19 [ ;K i F e s a 9 86 r e —Mu i 0 3 ;G s a n e ma ,2 0 ,2 0 J Y ,2 0 msm nad H l n 0 4 0 5 p ) ,提 出
了用 生产 分离 理论 、集 聚理 论 和公 司 内部 化理 论 这 三 条思 路 来 理解 全 球 生 产 网络 ( t y noad MiuoA d n s F knfKmua 0 3 。这些 文献 就全 球 生产 网络 的 成 因及 表 现 形式 提 出了有 价 值 的观 点 ,但 它 们 uua i r,20 ) i
维普资讯
第9 ( 期 总第28期) 9
20 年 9 08 月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e r h o n n i l n o o c I s e s a c n Fi a ca d Ec n mi s u s a

全球产业链集聚的实例

全球产业链集聚的实例

全球产业链集聚的实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全球产业链的集聚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这种集聚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目标。

以下是几个全球产业链集聚的实例。

1. 汽车产业链集聚:德国德国是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集聚地之一。

在德国,诸如大众、奔驰、宝马等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纷纷设立工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德国制造的发动机、底盘、电子元器件等零部件质量可靠,因此吸引了许多汽车供应商在德国设立生产基地。

这种集聚的效应使得德国的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成为了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2. 电子产业链集聚:中国中国是全球电子产业链的集聚地之一。

在中国,众多电子制造企业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子产业链。

这些企业生产各种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

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得到了全球市场的青睐。

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子产业链也在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进入到中国,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电子产业的重要基地。

3. 纺织产业链集聚:印度印度是全球纺织产业链的集聚地之一。

印度的纺织产业链以棉花种植和纺织品加工为主,涵盖了从纺纱、织造到成衣制造的全过程。

印度的棉花产量丰富,加工技术也较为成熟,因此吸引了许多国际纺织品品牌在印度设立生产基地。

这种集聚使得印度成为了全球纺织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并且在纺织品出口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

4. 航空产业链集聚:美国美国是全球航空产业链的集聚地之一。

在美国,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世界著名航空企业总部设在美国,同时还有许多航空零部件供应商和相关服务企业也集中在美国。

这种集聚使得美国的航空产业链非常完整,从设计制造到销售服务一体化。

美国的航空产业链集聚效应明显,使得美国成为了全球航空产业的领导者。

以上所述只是全球产业链集聚的一些实例,实际上,全球范围内还有许多其他产业链也存在集聚的现象。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标准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标准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标准
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优势的特定行业聚集地,集中了一系列相关企业和机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和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集聚优势: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体,包括大量的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人才集聚。

这些企业和机构在相近的地理区域内密集分布,形成互相依存、协同发展的关系。

2. 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这包括各类研发机构、高素质人才和领先的科技水平,以及能够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创新体系。

3. 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包括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营销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

这样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提高整体产业的效益和附加值。

4. 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以支持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

5. 产业政策与支持: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应该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配套和协同创新,同时提供有力的金融、税收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总之,世界级产业集群是由一系列相关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区域内聚集形成的,具备规模优势、创新竞争力、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支持。

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能够推动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并使其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地。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

商丘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的探索和研究产业集聚是20世纪以后世界工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现象。

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产业集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要的发展战略抉择。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释义产业集聚是指大量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马歇尔开始,一直延续到波特、克鲁格曼的漫长过程,形成了大量丰富的研究成果。

马歇尔在研究早期工业的地域分布时,他注意到了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并指出之所以产生集聚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

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并将之归结为包括交通条件和资源指向的特殊原因和因共享辅助性服务和公共设施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一般原因,还指出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克鲁格曼认为除了马歇尔所指的外部性以外,市场需求和历史偶然引起的先发优势也可能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企业一般会选择定位在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地方,因为较大的市场需求可以保证生产的规模经济,同时较大的市场需求也会吸引其他企业的到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另外,由于历史偶然出现的产业专业化的格局一旦出现,这一格局就会由于累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而被锁定,因而这种先发优势也成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一个原因。

波特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是讨论集聚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他揭示了集聚在企业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

当存在集聚区域时,集聚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一)、产业集聚效应分析产业集聚是一特殊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现象,他对于地区经济的增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通过产业集聚效应表现出来。

一般而言,产业集聚效应分为一下几个方面: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应。

1、分工效应是指由于集聚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主体带来的分工与专业化方面的影响。

首先,分工与专业化是导致产业集聚的直接原因。

集聚区内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有密切关联的产业链,这种关联效应通过无形的手——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使资源和企业集聚在一起。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标准 -回复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标准 -回复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标准-回复什么是世界级产业集群?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聚集了一批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和机构,形成密集的产业网络,具备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发展模式。

这些集群通常由领先企业和创新机构引领,吸引了大量相关企业的参与,并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在一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产业生态系统,共同推动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标准是什么?一、产业分工完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首要标准是产业分工的完善程度。

一个产业集群要具备全球竞争力,必须能够提供从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产品设计到市场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只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集群内各企业才能相互依赖、协作,形成竞争优势。

二、创新能力强,具备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企业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具备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企业要能够进行自主研发、转化科技成果,并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储备。

三、人才集聚和培养机制完善世界级产业集群必须能够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创新、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群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的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加入,培养本土优秀的产业人才。

四、政策环境良好,规划和引导产业发展政府的政策环境对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集群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

五、企业家精神和文化氛围浓厚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企业家精神和文化氛围。

企业家精神对于创新和拓展市场至关重要,而文化氛围能够凝聚企业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团队精神。

只有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企业才能够迎接市场竞争和应对挑战。

如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一、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分工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首先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分工。

产业集聚名词解释

产业集聚名词解释

产业集聚名词解释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组织的形式,世界产业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位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产业集聚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集群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集群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集群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国际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相关产业企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现象。

它可以提供高效的生产和分工体系,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的腾飞。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国际产业集群突破了地域限制,形成了跨国界的合作网络。

随着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企业之间可以更加便捷地共享资源和经验。

通过国际产业集群,企业可以跨越国界,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其次,国际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国际产业集群中,相关企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和创新,可以实现技术的互补和进步。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第三,国际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国际产业集群形成之后,产业链和价值链会不断延伸,吸引更多相关产业和企业进入,形成进一步的经济聚集效应。

这将带动就业增长,提升地方经济的活力,实现经济的繁荣。

然而,国际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压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产业集群不仅要同本国内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还要与全球化的产业集群竞争。

这就要求国际产业集群必须具备创新和竞争优势,才能在全球市场上立足。

其次,国际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需要重视。

在发展国际产业集群的过程中,需要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过度的工业化和产业密集型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这对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国际产业集群应该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另外,国际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需要合理的政策和机制支持。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还应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为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应用文-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

应用文-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

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有关产业区域聚集的研究是新地和产业学文献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快速(Krugman,1991a;Kim,1995;Hanson,2001)。

经济学理论通常把产业区域聚集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方面,即区域间自然禀赋的差异性(Ohlin,1933)和产业区域聚集的外部效应(Marshall,1920;Henderson,1974;Krugman,1991b),而外部效应又可以分为技术外溢、专业劳动力聚集、接近客户和供应商等。

国际上近年来有关产业区域聚集的实证研究发展很快。

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Kim(1995)研究了美国自1860年至1987年间经济活动区域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Ellison and Glaeser(1997)优化了衡量产业区域聚集程度的指标体系;Duranton and Overman(2005)采用了接近精确的企业地理位置数据,在假设企业的区域分布是连续,而不是受到区域边际限制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的文献作了重要发展。

近年来,关于中国的产业区域聚集状况的研究也有很多,但得出的结论存在争议。

例如:Young(2000)利用5个产业(、制造业、业、运输业和商业)的数据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在1985—1997年呈下降趋势,而白重恩等(2004)则利用行业分类较细的2位代码行业数据(29个省、32个2位代码行业)研究发现在同一时期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呈上升趋势。

关于文献中对于中国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白重恩等(2004)认为过于粗糙的行业分类可能导致Young(2000)的结论出现偏差。

在本文中,我们利用近一段时期(1998—2003年)更为细化的区域和行业数据(2861个县区、539个4位代码行业)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中国行业区域聚集程度近期的发展趋势。

研究中国产业区域聚集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并与发达国家产业区域聚集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产业区域聚的发展趋势和所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聚与全球生产网络金融学:王桦1产业集聚的文献梳理1.1影响较大的产业集聚理论(1)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Marshall)是经济史上第一位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专题讨论的经济学大师。

马歇尔(1964,经济学原理)将集中于某些地方的工业称为地方性工业,并认为地方性工业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是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性质,在附近地方的矿石和石坑,或是水路交通的便利。

第二是宫廷的奖掖。

第三是统治者有意识地邀请远方的技术工人,并使他们住在一起。

他首先发现并跟踪研究了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地方并保持活力的现象,他发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仅可以在个别大公司通过内部经济性实现,一组小公司“几乎自动地紧密结合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也同样能达到,那就是通过外部经济而实现。

由此,他奠定了产业区概念的基础。

他所描述的集聚区的特征是:区域内生产的产品类似,拥有共同的生产技巧和知识。

这种集聚被后来人称为“马歇尔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种基本形式。

奥古斯特·勒施(August Losch) 指出大量生产和联合生产能使利益增加;集聚容易促使市场规模扩大;外部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费用,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企业集聚进行解释。

(2)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1909 年,韦伯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创立了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

他把集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发展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产生地方集中化,这是高级集聚阶段。

韦伯把高级集聚形成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基本要素。

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出发,韦伯认为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成本的节省)与因迁移而增加的运费的对比。

韦伯集聚理论的缺陷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仅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分析单个企业区位决定问题,社会因素和需求因素都被抽象而去。

胡佛(1948,经济活动的区位)的主要贡献在于指出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如果集聚企业太少,则因集聚规模太小而达不到集聚能产生的最佳效果;如果集聚企业太多,则可能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使集聚区的整体效应反而下降。

(3)新经济地理学家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克鲁格曼是新经济地理学创立者之一。

该理论的核心假定是收益递增,以垄断竞争分析框架为基础,加入空间因素,建立了描述产业集聚的“中心—外围”模型。

其核心思想是,即使两个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非常接近,也可能由于“微小的偶然事件——开始了一个累积过程”,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导致集聚的自我增强,形成领先区域。

克鲁格曼(2000)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第一、市场需求。

公司一般会选择定位在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地方,这是因为较大的市场需求可以保证生产的规模经济,因此在该区域进行投资是比较合理的。

同时,较大的市场需求也会吸引其他公司的到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而这又增强了产业对企业的吸引力。

所以,生产者愿意选择需求量大而且原料运输方便的地方。

规模经济潜力越大,运输费用就越低,集聚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外部经济。

第三、产业地方化。

(4)波特的企业集群理论1998年,波特(M.E.Poder)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企业集群理论。

在波特看来,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

此外,还包括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波特提出了企业竞争力的菱形结构分析框架,认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分别是企业战略、要素条件、需求状况和相关产业,这四点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水平。

产业集聚的作用就在于促进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使菱形结构系统产生活力。

产业集聚的作用包括:通过靠近专业的物质投入和信息、设施互补等提高生产率;可以改善激励和绩效的评估;可以提高创新率和促进创新成功;降低新企业形成的障碍,营造提高生产率的环境等。

波特对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视角主要是讨论产业集聚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揭示了产业集聚在企业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

当存在产业集聚区域时,集聚因素成为首要考虑的区位因素。

从提高竞争力的这个根本要求来看,集聚区域的综合环境比交通、资源等区位因素更重要。

因此,政府应该在产业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教育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以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1.2 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理论经济区位理论是关于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

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是区位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则是影响经济活动主体区位分布的原因。

根据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活动主体受区位因子的主导, 根据各个区域的区位条件作出区位选择, 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分布是经济活动主体对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综合权衡的结果。

大量企业在某一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一方面表明影响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子相同或相似, 另一方面则表明产业集聚的区域具有与集群企业的区位因子相适应的区位条件。

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 区域的区位条件与企业的区位因子存在着耦合作用关系, 即产业集聚是区域的区位条件与企业的区位因子耦合产生区位效应的结果。

20 世纪初以来的经济区位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区位理论到行为区位理论、结构主义区位理论、生产方式区位理论再到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20 世纪50 年代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以韦伯、勒施等人为代表, 认为生产成本和利润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0 世纪60年代的行为区位理论认为, 区位选择主体有多样的动机和目标, 个人行为因素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20 世纪70 年代的结构主义区位理论重视社会因素、结构或体系因素在区位选择中的作用, 提出区位及其变化是宏观环境的产物。

20 世纪80 年代的生产方式区位理论认为, 生产方式的变化影响区位选择的变化。

在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下,企业外部联系增加, 外部交易增多, 交易成本成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20 世纪90 年代的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阐明, 企业区位均衡取决于初始条件, 并且产业聚集具有历史和路径依赖的特征, 一旦生产集中起来了, 就发生累积循环的作用。

这些区位理论虽然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相异,却共同揭示了影响企业区位分布的多种区位因子,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因子、企业家因子、制度环境因子、交易成本因子和规模经济因子。

1.3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献梳理及其作用机制(1)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献梳理国外经济学家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

Martin和Ottaviano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自我强化模型,证明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反过来,由于向心力,经济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空间聚集。

这验证了缪尔达尔的循环因果累积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帕鲁(Francois Perroux,1950)运用“增长极”的概念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即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当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所谓增长极,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

Philippe Martin和Ottaviano(2001)借鉴了Kmgman(1991)、Romer(1990)、Grossman和Helpman(1991)的模型,以两个地区为分析对象,建立了一个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相作用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产业集聚通过货币的外部经济性降低了集聚区的创新成本而促进了集聚地的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通过衍生出新的企业又促进了集聚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企业的不断增加,创新活动将在区域的核心发生,而部分生产活动将在集聚地的边缘地区进行。

Sbergami(2002)、Kurt Hafner(2004)也研究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

许多研究(例如,ACS和阿明顿,2006;Delgado等人,2010;Haltiwanger,贾明和米兰达,2009年)表明集群降低进入壁垒,鼓励新进入者,所有这些可以促进增长和创新。

(2)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1)产业集聚产生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可以分为货币外部经济和技术外部经济。

货币外部性主要从三个方面发生作用。

首先,集聚可以带来劳动市场共享,以使企业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时间和成本、培训时间和成本以及节约劳动力要素成本。

其次,集聚有助于产生专业化,集聚的产生会带来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形成社会化分工网络。

最后,集聚还会带来公共设施的共享,降低企业公共物品的使用成本。

集聚的技术外部效应主要是指企业的集聚,会加快企业间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信息摩擦,使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迅速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利用。

2)产业集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一方面,生产替代产品的企业即同行企业集聚在一起,方便合作联盟,实现大规模采购,降低原材料价格,同时在流通环节也可以节约运输成本。

另一方面,生产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即上下游企业集聚,企业间提供了相互的市场,稳定了市场,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3)产业集聚促进分工与协作产业集聚使专业分工得以发展,这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斯密定理指出,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而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分工程度的提高,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产业集聚区,实际上是一条条产业链集聚形成的,能够把大量专业化生产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与企业之间能够形成密切而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4)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竞争与创新环境产业集聚为企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竞争与创新环境。

集聚区内,企业受到同业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保持在集聚区的相对位置。

同时,为了满足客户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企业很难单独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共同参与,创新才可能获得成功,这一要求恰好为产业集群特性所体现。

1.4 产业集聚在国际经济学上、产业经济学研究上、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文献梳理(1)产业集聚在国际经济学上的文献梳理经济学家通常把产业集聚与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联系起来。

Forslid等(2002)、Hanson(1998)认为贸易成本的降低不仅会促进产业集聚,而且具有转移产业集聚中心的效果;Venables等(1996)证明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随着贸易成本降低,一些产业可能发生集聚,但另一些产业可能会因要素价格的差异而分散; Forslid等(2002)建立了一个大规模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欧盟贸易自由化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Markusen和V eneables (2002), Barrell和Pains(1999),Head,Ries和Swenson(1994)分析了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集聚现象及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