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学案:水的组成 净化 保护水资源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

《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一、爱护水资源1、地球上的总储水量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的。
(有限)2、措施。
一方面要_ ,另一方面要。
(节约用水,防治水体污染)3、污染源:污染,污染,污染。
(工业,农业,生活)4、防治措施。
①工业上,应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
(新技术,新工艺,符合排放标准)②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
(化肥和农药)③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和排放)二、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1) 常见净化的方法有:沉淀、、吸附、。
(过滤,蒸馏)(2)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过程。
天然水加沉淀过滤加活性炭消毒杀菌自来水。
(絮凝剂,吸附)2.净化水的步骤、原理及作用(1)沉淀。
①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将杂质吸附,并沉降下来。
②作用:除去不溶性杂质。
(2)过滤。
①原理: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②装置及注意事项③作用:除去液体中不溶性杂质或用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3)吸附。
①原理: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性,把天然水中的一些杂质和臭味除去。
②作用:除去不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
(4)蒸馏。
①原理:利用液体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②作用:除去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4)问题思考(1)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①盛放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滤液高于滤纸边缘;③过滤时滤纸破损。
(2)对于过滤、吸附、沉淀、蒸馏这几项单一的操作,你能判断它们的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吗?要想得到较好的净水效果,这几项操作的先后顺序应如何设置?提示: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蒸馏、吸附、过滤、沉淀。
要想得到较好的净水效果,这几项操作的合理顺序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3.硬水与软水(1)概念。
①硬水:含有较多 的水。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②软水:不含或者含有较少 的水。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2)区分。
(3)硬水的软化方法。
生活中常用 法,实验室中一般用 法。
(煮沸,蒸馏) 提示:(1)外观清澈、透明的自然水,虽然比较洁净,但里面仍可能有较多的杂质,不一定时纯净物。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突破复习导学案3(水的组成及净化)

考点三水的组成及净化聚焦考点☆温习理解考点1 爱护水资源1.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2.水污染的原因:工业生产中废水、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3.防治办法:加强水质监测;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活污水要经过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考点2 水的净化1.常用的净水方法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池→清水池→投药消毒→用户。
其中,只有投药消毒为化学变化。
3.过滤与蒸馏(1)过滤法的操作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边沿(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三靠: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蒸馏法的操作要点:加热时,烧瓶下垫石棉网;冷凝管中冷水流向是下进上出;为防止烧瓶内出现暴沸,要加入少量沸石或碎瓷片。
4.硬水、软水、纯水与自然水点3水的组成养父亲、请儿养姨”。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类型一、爱护水资源【例1】.【2016年安徽省】2016年“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逐步淘汰高耗水生产工艺 B.农作物采用大水漫灌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D.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答案】B【解析】A.逐步淘汰高耗水生产工艺,是节约水资源,正确;B、农作物采用大水漫灌,是浪费水资源,错误;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是爱护水资源,正确;D、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正确。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水资源的爱护,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节约用水,另一方面防治水体污染,其具体措施为加强水质监测;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活污水要经过集中处理后再排放类型二、水的净化【例2】【2016年四川省成都市】下列操作可有效降低水的硬度的是()A.静置B.煮沸C.过滤D.吸附【答案】B【点睛】在水的净化中考的较多得为过滤操作,在过滤时注意基本操作要领为“一贴、二低、三接触”结合水的净化方式,软水和硬水是利用肥皂水进行鉴别,看产生泡沫的多少。
初三化学自然界中的水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一爱护水资源一、水资源现状1.地球表面约被水覆盖着。
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考点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使用节水型器具等。
考点2、水体污染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课题2 水的净化考点一、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考点二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1、沉淀(吸附沉淀):试剂:明矾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的内壁(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速度)。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的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 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 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 中部 ③仪器: 、 、 、 玻璃棒的作用: 作用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A B C3、吸附 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 ):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水的组成、净化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工农业用水情况
生产1吨钢 生产 吨钢 生产1吨纸 生产 吨纸 生产1吨合成橡胶 生产 吨合成橡胶 种1亩蔬菜 亩蔬菜 生产1吨甘蔗 生产 吨甘蔗 生产1吨氮肥 生产 吨氮肥 需水30~40吨 吨 需水 需水200~500吨 需水 吨 需水27500吨 吨 需水 需25~30吨水 吨水 需水1800吨 吨 需水 需水500~600吨 吨 需水
淡水资源 2.81万亿立方米 2.81万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量2696立方米 人均占有量2696立方米 2696 (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1/4) 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1/4)
居世界第6位 居世界第6
居世界第88位 居世界第88位 88 (属严重贫水国) (属严重贫水国) 属严重贫水国
300多个城市缺水;人口近1/3饮用不良水; 300多个城市缺水;人口近1/3饮用不良水; 多个城市缺水 1/3饮用不良水 每年因缺水造成经济损失100多亿, 100多亿 每年因缺水造成经济损失100多亿,因水污 染造成的经济损失400 400多亿 染造成的经济损失400多亿
9、常用节水措施: 常用节水措施: ①使用节水龙头 ②淘米水浇花 ③洗衣服水拖地 ④农业上改漫灌为滴灌
中考真题赏析
[2011· 襄 阳 ] 下 列 认 识 和 行 为 不 正 确 的 是( D ) A. 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 B.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循环利用 工业废水、 C. 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D.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方法点拨 爱护水资源 , 要从两方面去考虑 : 一 方法点拨] 爱护水资源, 要从两方面去考虑: 方法点拨 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另一方面就是要节约用水。 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 另一方面就是要节约用水 。 可 从水体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从水体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及专题讲义13---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组成

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考试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或新闻信息,来考查学生对水资源状况的掌握情
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这类题目常与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海水淡化、
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 的
D.随意丢弃电池
【答案】A
【解答】解:A.回收废弃塑料既能节约资源,又可以防治白色污染,保护环境,故符合;B.任意排放污
水会造成水体污染,污染环境,故不符合;C.野外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故不符合;D.电池中含有有毒的重金属,随意丢弃电池会造成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故不符合。故选:
B.静置
C.电解
D.蒸馏
【答案】 ; 来源 C [ :Z|xx|]
【解答】A.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属于净水措施;B.静置沉淀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属于净水措施;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不属于净水措施;D.蒸馏能除去水中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及专题讲义
13---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组成
考试说明
1、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2、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3、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4、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知识体系
1 / 12
知识点 01 爱护水资源
知识梳理
(一)水资源 1、地球表面 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 80 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最多的金 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3、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水的净化和水的组成复习教案

水的净化和水的组成主备魏宝瑛审核范治军教学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2、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操作。
3、了解硬水与软水,学会常用的检验硬水与软水的方法及生活中把硬水软化的方法。
4、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沉淀、吸附沉淀(加絮凝剂—明矾)、过滤、吸附(加活性碳吸附异味和色素)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二)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增强水的导电性D.↑+ 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可记忆为“负氢正氧”)体积比 2 :1质量比 1 :8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二、课堂训练1、(中考备考方案)第13页第1、2、3、4题三、过关检测1、教师个别抽查2、小组内互相检测、小组长检查过关。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3.3水的净化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3.3水的净化3.3水的净化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知道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2、了解硬水和软水,会熟练地区分和转化;3、学会过滤的实验操作技能,并能灵活运用。
二、自主探究:知识点1:净水的方法及其应用【阅读】课本54-56页,填写下列空白:1A、通过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常见的净水方法有、、、等。
2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等。
【思考与交流】3A、课本58页习题1(1)4A、课本58页习题1(3)5B、导读23页同步训练46C、导读23页例2知识点2:硬水和软水【阅读】课本56-57页,填写下列空白:7A、含较多可溶性化合物的水是硬水,反之是软水;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为。
8A、生活中用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用的方法来软化水,加热时要加入,目的是;冷凝管中冷水的流向是(填“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
【思考与交流】9A、导读23页同步训练210B、导读24页同步训练611B、导读24页同步训练812C、导读24页扩展探究【反思与总结】三、自我测评:13A、课本58页习题214A、导读23页同步训练115B、导读23页同步训练316B、导读24页同步训练717C、导读22页例118C、国务院发布的《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技术方案》要求灾区分散式饮用水要经过简易沉淀、过滤和消毒处理后,方可饮用。
(1)处理灾区分散式饮用水时:①可用的沉淀方法有;②可起到过滤作用的物质有;③可有效消毒的方法有 (各举一例)(2)当你被围困在浑浊的湖水边等待救援时,你如何采取具体的沉淀、过滤和消毒操作,为你和群众提供尽可能卫生的饮用水。
答:。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突破复习导学案44(水的组成和净化)

水的组成和净化一、保护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虽然地球上水资源丰富,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类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水体的污染,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不但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而且还会造成植物大面积枯死,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
1. 水体污染与防治二、水的净化1. 生活用水的净化流程(1)加絮凝剂:通常使用明矾,其原理是明矾溶于水后生成一种叫氢氧化铝的胶状物,它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
(2)沉降:不溶物自然沉淀。
(3)活性炭吸附:吸附除去水中的臭味和残留的少量不溶性杂质。
(4)投药消毒: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
注意:吸附、沉淀、过滤是工业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2.过滤操作(1)过滤操作的准备: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然后打开,使滤纸成为圆锥形(一边为一层滤纸,另一边为三层滤纸),放入漏斗内,使之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和漏斗内壁之间不能留有气泡。
【说明】滤纸不用水润湿无法紧贴漏斗内壁,滤纸与漏斗内壁之间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如果发现有气泡,应使用玻璃棒轻轻赶走气泡。
(2)安装过滤器:要使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以免液滴飞溅。
(3)过滤操作:①先将玻璃棒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处;②取浑浊的水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漏斗内,烧杯口紧靠在玻璃棒上;③液面始终低于滤纸的边缘。
(4)过滤操作的要点归纳:“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指制作过滤器时,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
“二低”指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纸低于漏斗口。
“三靠”指盛待过滤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纸处,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在烧杯内壁上。
【答案】玻璃棒起引流的作用。
(1)过滤的应用:过滤法是混合物分离的方法之一,适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也适用于两种固体的分离(必须满足一种固体易溶于水,另一种固体难溶于水),过滤法是混合物分离常用的一种物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复习学案:水的组成净化保护水资源
课题一轮复习-4水的组成净化保
护水资源
复备人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4.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比较
教学媒
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1.探究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
⑴实验现象:①通电后,两极上都有产生。
与电
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
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大约为;
②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 ,负极上
产生的气体点燃能 ,产生火焰。
⑵实验结论:①水是由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2.含有较多(用离子符号表示)的水叫做硬水。
3.几种水净化方法的比较:(用“能”或“否”填空)
水的净化方法除去不溶性杂
质
除去可溶性杂
质
降低水的硬度
复备栏
静置沉淀否否
过滤
吸附能能(部分)
蒸发
4.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为:天然水加入混凝剂沉降
过滤消毒自来水。
5. 水污染的来源: , , 。
水污染的防治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如图所示,图(1)是电解水
的简易装置,图(2)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体
积与时间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管生成气体A,则b应接电源极。
(2)气体B用点燃的火柴检验,产生的现象是 ,说明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3)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这是根据气体的什么性质?
(4) 最终甲、乙排除管内水的体积比为 ,已知在通常情况下,ρ(氢气) =0.0899 g/L;ρ(氧气) =1.4299g/L,试通过计算推导水的化学式,计算过程
活动二.某自
来水厂用源水
处理成自来水
的流程如下:
(1)加入活性炭的作用
是;
在乡村没有活性炭,常加入来净水。
(2)实验室中,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操作中可以降低水硬度的是。
,请写出在源水处理流程中加入CaO时
(3)若该地区源水中含有较多的MgCl
2
有关化学方程式:①;
②。
活动三、现有一杯粗盐配置的溶液,其中含有泥沙、氯化
钙、硫酸镁,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将它转
化为氯化钠溶液:
2-。
第一步:加入除净SO
4
第二步:加入除净Mg2+
第三步:加入除净
第四步:过滤,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b
该图中存在的三处明显错误是:
①;②;
③.
得到的滤液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第五步:测出PH值 7,再加至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能喝吗?
2.怎样设计实验区分蒸馏水和自来水?
3.在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中,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为什么?
4.过滤和蒸发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加快过滤的速率?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课堂反馈】: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