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8讲义(弦上波)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实验介绍:
波动的研究几乎出现在物理学的每一领域中。如果在空间某处发生的扰动,以一定的速度由近及远向四处传播,则这种传播着的扰动称为波。机械扰动在介质内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电磁扰动在真空或介质内的传播形成电磁波。不同性质的扰动的传播机制虽然不相同,但由此形成的波却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本试验利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通过弦线上驻波的观察与测量,研究弦线上横波的传播规律。
各种乐器,包括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都是由于产生驻波而发声的。为得到最强的驻波,弦或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必须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
实验目的:
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
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
5、学习用对数作图法处理数据。
实验仪器:
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及其附件,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卷尺。
图1 弦线上驻波实验仪示意图
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
2、振动簧片;
3、金属丝弦线;
4、可动刀口支架;
5、可动卡口支架;
6、标尺;
7、固定滑轮;
8、砝码与砝码盘;
9、变压器;
10、实验平台;11、实验桌
实验原理:
1、弦线上横波传播规律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
2222
y T y
t x
μ∂∂=∂∂ ⑴ 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将(1)式与
研究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实验五 研究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线上驻波的变化,了解并熟悉实验仪器的调整方法。
2.研究弦线振动时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变化对形成驻波的影响。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改变弦线张力后,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二、仪器和用具
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弦线支撑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频闪灯、分析天平等。见图1
图1 仪器结构图
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
2.振簧片
3.弦线
4.可动刀口支架
5.可动滑轮支架
6.标尺
7.固定滑轮
8.砝码与砝码盘
9.变压器 10.实验平台 11.实验桌
三、实验原理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
2
222x y T t y ∂∂=∂∂μ (1) 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
方程 2
2222x y V t y ∂∂=∂∂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T
V =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
关系为: μλT f 1
= (2)
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
f T lo
g log 2
1log 21log --=μλ 若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1),则证明了λ∝21T 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f 图,如得到斜率为-1的直线则验证了λ∝f -1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实验报告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观察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实验原理:
在弦线上产生的波是机械波,其传播是由弦线的振动引起的。当弦线一侧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使得弦线在这一侧产生振动,振动沿着弦线传播,形成波。
弦线上波的特点:
1.波长:指在相邻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
2.振幅:指波形的高低程度,通常用A表示。
3.频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波峰的个数,通常用f表示。
4.周期:指波形重复的时间,通常用T表示。
5.速度:指波传播的速度,通常用v表示。
实验材料:
弦线、定滑轮、弹簧尺、蜡烛、打火机、振动发生器等。
实验步骤:
1.将弦线固定在两个定滑轮上。
2.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绑在定滑轮的中心位置。
3.在弦线的中央放置一个振动发生器,调整振动发生器的频率,使得弦线产生波。
4.用弹簧尺测量弦线上波的波长,再由波长计算出波的速度。
5.将蜡烛放在弦线下方,在弦线上产生驻波,观察波的反射、
折射等现象。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波长λ和频率f的数据,通过计算
得到波速v的值。
我们还观察到了弦线上波的反射、折射等现象,验证了波的传播规律。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了解了波的特点和性质,学习了波的计算方法,为深入学习波的原理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弦驻波实验
弦驻波实验
一、实验目得
1、观测在弦线上形成得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得关系,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得关系,以及驻波波长与弦线密度得关系。
2、掌握驻波原理测量横波波长得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在弦上形成得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得关系;
2、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得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或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验原理
在一根拉紧得弦线上,其中张力为,线密度为,则沿弦线传播得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
(1)
式中x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得位置坐标,为振动位移.将(1)式与典型得波动方程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得传播速度:
若波源得振动频率为,横波波长为,由于,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得关系为:
(2)
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
若固定频率及线密度,而改变张力,并测出各相应波长,作log—log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则证明了∝得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改变振动频率,测出各相应波长,作log-log图,如得一斜率为—1得直线就验证了∝—1。
弦线上得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当两个振幅与频率相同得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得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就是波干涉中得一种特殊情形。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得波节.相邻两波节间得距离为半个波长。见图2。
图2
四、实验仪器
图3 仪器结构图
1、机械振动器;2、振动簧片;3、弦线;4、可动刀口支架;5、标尺
6、固定滑轮;7、砝码;8、实验平台
实验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弦线上驻波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在弦上形成的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2.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或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原理】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
2
222x
y
T t y ∂∂=∂∂μ (1)
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22222x
y V t y ∂∂=∂∂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
T
V =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波速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μ
λT
f
1
=
(2)
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
f T lo
g log 2
1
log 21log --=
μλ 若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T 图,若得一
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
1
),则证明了λ∝2
1
T
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 ,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f 图,如得一斜率为-1的直线就验证了λ∝f -1
。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
称为驻波的波节。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实验仪器】
图2 仪器结构图
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2. 振动簧片;3. 弦线;4和5. 可动刀口支架; 6.标尺;7. 固定滑轮;8. 砝码与砝码盘;9. 变压器;10. 实验平台;11. 实验桌
实验报告样本- 弦线上驻波
实验题目:横波在弦线上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线上形成的驻波,用实验验证在频率一定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2.在张力不变时,验证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或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二、实验仪器
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电子秤等
三、实验原理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满足运动方程:
2222y T y
t x
μ∂∂=∂∂ (1)
将该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22
222y y v t x ∂∂=∂∂比较,可得波的传播速度:v =,其中T 为张力,μ线密度.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 则横波的波长:
λ=
(2)
两边取对数,得
11
log log log log 22
T f λμ=
-- 若固定频率f 和线密度μ,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log T λ-,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1/2),则证明1/2
T
λ∝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μ和
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相应波长λ,作log log f λ-,如得一斜率为-1的直线就验证了1
f
λ-∝。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
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弦线上出现的静止点,称为波节,相邻两波节的距离为半个波长。若观察到在长为L 的弦上有n 个驻波,则波长λ=2L/n 。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验证频率一定时,横波波长与弦线上张力的关系
选定一个波源振动频率并记录,改变砝码盘上所挂砝码的个数以改变张力(5次)。每改变一次张力,均要移动可动滑轮的位置,使弦线上出现稳定且幅度比较大的驻波。记录频率值,两支架间的距离L, L 上所形成的半波数的个数n ,以及砝码与砝码盘的总质量。 计算出波长(利用公式λ=2L/n ),张力(砝码与砝码盘所受的重力),作log λ- logT 图,计算其斜率,并于理论值比较。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实验介绍:
波动的研究几乎出现在物理学的每一领域中。如果在空间某处发生的扰动,以一定的速度由近及远向四处传播,则这种传播着的扰动称为波。机械扰动在介质内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电磁扰动在真空或介质内的传播形成电磁波。不同性质的扰动的传播机制虽然不相同,但由此形成的波却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本试验利用弦线上驻波实验仪,通过弦线上驻波的观察与测量,研究弦线上横波的传播规律。
各种乐器,包括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都是由于产生驻波而发声的。为得到最强的驻波,弦或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必须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
实验目的:
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
2、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
5、学习用对数作图法处理数据。
实验仪器:
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及其附件,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卷尺。
图1 弦线上驻波实验仪示意图
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
2、振动簧片;
3、金属丝弦线;
4、可动刀口支架;
5、可动卡口支架;
6、标尺;
7、固定滑轮;
8、砝码与砝码盘;
9、变压器;
10、实验平台;11、实验桌
实验原理:
1、弦线上横波传播规律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
2222
y T y
t x μ∂∂=∂∂ ⑴ 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实验报告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实验报告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实验报告
引言:
波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如声波、光波和水波等。而弦线上的波动是一种常见而又有趣的现象,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研究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索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实验目的:
1. 观察弦线上波的传播过程;
2. 研究波的传播速度与弦线张力、线密度以及波长的关系;
3. 探究波的反射和干涉现象。
实验器材:
1. 细弦:我们选择了一根细弦,用于模拟弦线上波的传播;
2. 弦线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弦线,确保实验的稳定性;
3. 频率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的波;
4. 动态示波器:用于观察和记录波动的波形;
5. 质量块:用于改变弦线的张力。
实验步骤:
1. 将细弦固定在两个固定装置上,保持弦线的水平状态;
2. 调节频率发生器,产生特定频率的波;
3. 将频率发生器连接到细弦的一端,使波从这一端传播;
4. 使用动态示波器观察和记录波动的波形;
5. 改变弦线的张力,观察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6. 改变频率发生器的频率,观察波长对波的传播速度的影响;
7. 在弦线上加入质量块,改变线密度,观察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8. 观察波的反射和干涉现象。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与张力成正比:通过改变弦线的张力,我们观察到波的传播速度随着张力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张力增加会导致弦线的劲度增大,波在弦线上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增加。
2. 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与线密度成反比:通过在弦线上加入质量块,我们观察到波的传播速度随着线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线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弦线的质量增加,波在弦线上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减小。
实验报告样本-弦线上驻波
实验报告样本- 弦线上驻波
实验题目:横波在弦线上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线上形成的驻波,用实验验证在频率一定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2.在张力不变时,验证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或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二、实验仪器
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电子秤等
三、实验原理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满足运动方程:
22,,yTy (1) ,22,,tx,
22,,yyT2将该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比较,可得波的传播速度:,其中T为
张,v,v22,,tx,力,线密度.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则横波的波长: , 1T (2) ,,,f
两边取对数,得
11,,,,, loglogloglogTf22
,若固定频率f和线密度,,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作,若得loglog,,T
1/2,,T,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1/2),则证明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
线密度和
,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相应波长,作,如得一斜率为-1的直线就验loglog,,f
,1证了。 ,,f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弦线上出现的静止点,称为波节,相邻两波节的距离
,为半个波长。若观察到在长为L的弦上有n个驻波,则波长=2L/n。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验证频率一定时,横波波长与弦线上张力的关系
选定一个波源振动频率并记录,改变砝码盘上所挂砝码的个数以改变张力(5次)。每改变一次张力,均要移动可动滑轮的位置,使弦线上出现稳定且幅度比较大的驻波。记录频率值,两支架间的距离L, L上所形成的半波数的个数n,以及砝码与砝码盘的总质量。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4、 对线密度 μ 的讨论。 本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得弦线直径 d=0.272mm
Ud=√0.0012
+
(0.004)2
√3
=
0.003mm
∴d = (0.0272 ± 0.0003)cm 又 ∵ Ρ 铜 = 8.9 g/cm
∴ μ=������������������2 = ������×8.9×0.02722 = 5.171 × 10 3 g/cm
6
90
115.8 263.2 0.295 -1.221 4.500
0.9
26.532
7
100 107.9 240.2 0.265 -1.330 4.605
0.6
26.460
其中振动频率 T = 0.380N, λ=|x2-x1|× 2
由于第一组数据的 λυ 值和其余几组相差较远,因此对第一组组数据重新测量。测量时 测出三个波节间的距离,再计算 λ。
X1/mm 186.3
其中 λ= x3-x1
X3/mm 854.9
拟合曲线:
λ/m 668.6
lnλ -0.403
lnν 3.689
λυ/(m∙s-1) 26.744
Lnλ
lnυ
图 2. Lnλ ~ lnυ 图
拟合公式:y = kx + b 式中:k = −1.01 ± 0.01,b = 3.29 ± 0.06 R-Square=0.99892 , R-Square 接近于 1, 数据点线性关系良好。
弦振动研究
实验3 弦振动研究
任何一个物体在某一特定值附近往复变化,都成为振动。振动是产生波动的根源,波动是振动的传播。均匀弦振动的传播,实际上是两个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反方向传播的叠加,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驻波。本实验验证了弦线上横波的传播规律: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张力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其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本实验采用了钢质弦线,能够听到振动产生的声音,从而可研究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驻波波形并不是理想的正弦波,直接用眼睛观察是无法分辨的,本实验不仅能做标准的弦振动实验,还能配合示波器进行驻波波形的观察和研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波在弦上的传播及弦波形成的条件。
2、掌握测量不同弦长下拉紧弦共振频率的方法。
3、掌握测量弦振动时横波传播速度的方法。
4、掌握测量弦线的线密度的方法。
二、实验预习问题
1、什么是简谐运动?什么是简谐波?
2、实验中的简谐波是如何产生的?
3、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4、驻波的形成条件?
5、波腹与波节的概念?
6、实验中如何改变弦长?如何改变弦的张力大小?
7、实验中如何测量弦线上某一位置的波动幅度?
8、实验中形成驻波后如何测量波长?
9、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张力的关系?
10、横波的波长与弦线的线密度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
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几列波可以保持各自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幅、振动方向等)同时通过同一介质,在几列波相遇或叠加的区域内,任一点的位移为各个波单独在该点产生的位移的合成。在同一介质中,当两列频率、振幅、振动方向相同的简谐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能够叠加形成驻波。当弦线上最终形成稳定的驻波时,我们可以认为波动是从左端劈尖发出的,沿弦线朝右端劈尖方向传播,称为入射波,再由右端劈尖端反射沿弦线朝左端劈尖传播,称为反射波。入射波与反射波在同一条弦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将相互干涉,在适当的条件下,弦线上就会形成驻波。这时,弦线上的波被分成几段形成波节和波腹。如图1所示。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实验报告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熟悉和掌握弦上振动波的基本特征;2.如何调节弦上波的速度和振幅;3.对比实验和理论中波的传播规律,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结论一致。
实验原理:声音是一种波动。当我们用竖直的弦拉长时,弦会受到激励,产生振动。
在此过程中,以两个激励点为起始点,振动的弦上会向两端静止的弦传播,形成一条波线。在此过程中,传播的波线会沿着弦移动,表现出延迟和振幅的变化。这种传播可以用数学
方程来解释。
材料:一个竖直放在桌子上的弦,弦的上端固定,下端一端固定在桌子上,另一端悬
浮在桌子上,以便通过拨动弦的下端区域的空气,从而改变弦的频率。
实验过程:1.用线夹固定弦的一端。2. 向悬浮在桌子上的弦下端施加力,在不同位
置从上往下拨动,使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3.用支架安置纸片,观察波线在上下移动时所
形成的形状。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拨动弦的不同位置会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声音强度也不同。当我们拨动弦的位置时,可以看到在纸上产生了一条波线,波线会从拨动位置向两端
延伸,并出现各种形状。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能够观察和验证弦上振动波的基本特征和传播规律,获得的实验
数据和理论结论一致。由此可以推断,在弦线上的传播是符合物理规律的,也证明了上述
理论的正确性。
实验3弦线上驻波实验
图4波长对数-频率对数关系图
经最小二乘法拟合得log -log 的斜率为:-0.9948,相关系数为:0.99。
实验结果得到log -log 的斜率接近0.5;log -log 的斜率接近-1。验证了弦线上横波的传播规律,即横波的波长 与弦线张力T的平方根成正比,与波源的振动频率 成反比。
波源振动频率 =100.00Hz; 为挂钩的质量42.46g,L为产生驻波的弦线长度, 为在L长度内半波的波数,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给定频率的实验数据表
m/g
45.01
90.01
135.01
180.01
225.01
m+m0/g
87.47
132.47
177.47
222.47
267.47
L/cm
104.44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四实验步骤
A、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
1、实验时,将变压器(黑色壳)输入插头与220V交流电源接通,输出端(五芯航空线)与主机上的航空座相连接。打开数显振动源面板上的电源开关①(振动源面板如图2所示)。面板上数码管⑤显示振动源振动频率×××.××Hz。根据需要按频率调节②中▲(增加频率)或▼(减小频率)键,改变振动源的振动频率,调节面板上幅度调节旋钮④,使振动源有振动输出;当不需要振动源振动时,可按面板上复位键③复位,数码管显示全部清零。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13 弦振动得研究
任何⼀个物体在某个特定值附近作往复变化,都称为振动。振动就是产⽣波动得根源,波动就是振动得传播。均匀弦振动得传播,实际上就是两个振幅相同得相⼲波在同⼀直线上沿相反⽅向传播得叠加,在⼀定条件下可形成驻波。本实验验证了弦线上横波得传播规律:横波得波长与弦线中得张⼒得平⽅根成正⽐,⽽与其线密度(单位长度得质量)得平⽅根成反⽐、
⼀、实验⽬得
1、观察弦振动所形成得驻波。
2、研究弦振动得驻波波长与张⼒得关系、 3. 掌握⽤驻波法测定⾳叉频率得⽅法。
⼆。实验仪器
电动⾳叉、滑轮、弦线、砝码、钢卷尺等。
三。
实验原理
1、两列波得振幅、振动⽅向与频率都相同,且有恒定得位相差,当它们在媒质内沿⼀条直线相向传播时,将产⽣⼀种特殊得⼲涉现象——形成驻波、如图3—13—1所⽰。在⾳叉⼀臂得末端系⼀根⽔平弦线,弦线得另⼀端通过滑轮系⼀砝码拉紧弦线。当接通电源,调节螺钉使⾳叉起振时,⾳叉带动弦线A端振动,由A 端振动引起得波沿弦线向右传播,称为⼊射波。同时波在C 点被反射并沿弦线向左传播,称为反射波。这样,⼀列持续得⼊射波与其反射波在同⼀弦线上沿相反⽅向传播,将会相互⼲涉、当C 点移动到适当位置时,弦线上就形成驻波。此时,弦线上有些点始终不动,称为驻波得波节;⽽有些点振动最强,称为驻波得波腹。
2、图3—13-2所⽰为驻波形成得波形⽰意图。在图中画出了两
列波在T=0,T/4,T/2时刻得波形,细实线表⽰向右传播得波,虚线表⽰
向左传播得波,粗实线表⽰合成波。如取⼊射波与反射波得振动相位
实验报告样本- 弦线上驻波
实验题目:横波在弦线上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线上形成的驻波,用实验验证在频率一定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2.在张力不变时,验证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或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 二、实验仪器
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电子秤等
三、实验原理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满足运动方程:
2222y T y
t x
μ∂∂=∂∂ (1)
将该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22
222y y v t x ∂∂=∂∂比较,可得波的传播速度:v =,其中T 为张力,μ线密度.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 则横波的波长:
λ=
(2)
两边取对数,得
11
log log log log 22
T f λμ=
-- 若固定频率f 和线密度μ,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log T λ-,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1/2),则证明1/2
T
λ∝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μ和
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相应波长λ,作log log f λ-,如得一斜率为-1的直线就验证了1
f
λ-∝。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
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弦线上出现的静止点,称为波节,相邻两波节的距离为半个波长。若观察到在长为L 的弦上有n 个驻波,则波长λ=2L/n 。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验证频率一定时,横波波长与弦线上张力的关系
选定一个波源振动频率并记录,改变砝码盘上所挂砝码的个数以改变张力(5次)。每改变一次张力,均要移动可动滑轮的位置,使弦线上出现稳定且幅度比较大的驻波。记录频率值,两支架间的距离L, L 上所形成的半波数的个数n ,以及砝码与砝码盘的总质量。 计算出波长(利用公式λ=2L/n ),张力(砝码与砝码盘所受的重力),作log λ- logT 图,计算其斜率,并于理论值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λ/m
频率 f / Hz
36.30 0.7140 90.00
32.20 0.6300 100.00
29.10 27.00 0.5710 0.5240 110.00 120.00 表 2 λ ~ f 关系
24.70 0.4760 130.00
23.20 0.4415 140.00
21.45 0.4125 150.00
1.FD-SWE-II 弦线上驻波实验仪振动源;2.振动簧片;3.弦线;4.可动游标刀口;5.可动限制刀口; 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
2.
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 频率变化范围:0~200Hz 连续可调
频率最小变化量:0.01Hz
—实验内容—
1. 法。 由于震动条件并非理想,即便对振动源设定了某一频率,系统真实的震动频率可能由于振动簧片的振动等原因 并不符合设定频率,导致 f λ 、 λ / T 等本应为恒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故进行粗测,寻找能够更好地符合理想近似 的实验条件。 观察增加半波的数目后,驻波的波长、振幅的变化情况。 观察张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频率,驻波的波长、振幅的变化情况,以及 f λ 的稳定条件。 观察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张力,驻波的波长、振幅的变化情况,以及 λ / T 的稳定条件。 2. 分别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所受张力的关系 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分别选择合适的振动频率与张力, 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数量砝码以改变弦线上的张力、 改变波源振动的频率;用驻波法分别测量对应的波长。 发现在限制刀口对波并不能达到严格的反射,部分波的能量穿过刀口向固定滑轮传播,在某些条件下,同样会 产生驻波,该驻波很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实验过程中予以了注意。 注意到实验过程中砝码盘受到穿过刀口的波动的影响始终存在小幅度的抖动。 作 lnl ~lnT 、 lnl ~lnf 图,求其斜率。 观察弦线振动的现象并粗测规律 明确驻波稳定的条件(所有波节点都静止不动;增加或减少一个半波,驻波仍稳定。 ) ,熟悉产生稳定驻波的方
= f (b, T ) ⇒ u ( )= mm = (0.077 ×10−3 )kg/m
∂f 2 u ( xi ) = ∑ i =1 ∂xi
n
2
(e
−2 b
(−2)T ) u 2 (b) + ( e −2b ) u 2 (T )
2 2
m = (0.220 ± 0.077) ×10−3 kg/m
−1
—实验装置—
1. 弦线上驻波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金属弦线的一端系在能作水平方向振动的由单片机控制的可连续调节振动频率的振 动源的振簧片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一砝码盘;在振动装置和定滑轮之间,有一个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 并在水平面垂直弦线方向卡住弦线的限制刀口以及一个作为游标的刀口。底座横梁上有标尺。滑轮、刀口采用 滚珠轴承固定在底座上,其所产生的摩擦力很小,可忽略不计。若弦线下端所悬挂的砝码(包含托盘)的质量 为 m ,则张力 T = mg 。当波源振动时,即在弦线上形成向右传播的横波;当此波传播至限制刀口时,由于弦 线在该点受刀口两壁阻挡而不能振动,故波在刀口处被反射,形成了向左传播的反射波。这传播方向相反的两 列波叠加即形成驻波。当振动端簧片至刀口的长度 L0 近似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即可得到振幅较大而稳定 的驻波,振动簧片与弦线固定点为近似波节,限制刀口为波节,取振动簧片到限制刀口的距离为 L0 ,这时
对上述数据中 λ ~ T 关系进行拟合,有:
22.70 0.4370 45.00 1.2746 表 1 λ ~ T 关系
图2 拟合形式:
λ ~ T 关系拟合
= ln l k ln T + b = k 0.48 ± 0.02 = , b -0.916 ± 0.017 2 r =0.998 , RMSE=0.016 1 此时截距 b 的物理含义为 − ln µ − ln f ,可以代入 f = 120Hz 来求出线密度: 2 −2( b + ln f ) −2 b ,m e = e = = / f 2 (0.434 ×10−3 )kg/m ln µ = −2(b + ln f )
—讨论&分析—
1. 粗测实验规律时的现象分析 频率在 45Hz~70Hz 左右时,振幅大幅增加的原因: 实验所用的弦线自身的振动有一个固有频率。而在受迫振动条件下,当作为外部驱动力的振动簧片提 供的力与固有频率相近时,会发生共振,解运动方程,可以发现系统达到的振幅会急剧增大。理想无阻尼 条件下,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弦线固有频率时,振幅将会趋近于无限大。实际上,弦线必定存在阻尼,故 共振频率较弦线固有频率小一些,且振幅只会大幅增加。实验中大约 60Hz 附近时振动幅度非常大,可以 得知实验所用弦线本身的固有频率大约为一个略大于 60Hz 的值。 频率增加时, f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
2012 年 11 月 31 日
—引言—
波动的研究几乎出现在物理学的每一领域中,包括现代物理中的研究热点量子物理等。如果在空间某处发生的 扰动,以一定的速度由近及远向四处传播,则称这种传播着的扰动为波。机械扰动在介质内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电 磁扰动在真空或介质内的传播形成电磁波。不同性质的扰动的传播机制虽不相同,但由此形成的波却具有共同的规 律性。 本实验使用驻波法验证横波在弦线上传播的规律。
( ) f (b, f ) ⇒ u = = mm = (0.014 ×10−3 )kg/m ∂f 2 ( xi ) u= ∑ i =1 ∂xi
n 2
(e
−2 b
(−2) / f
2 2
)
(−2)e −2b 2 u (b) + − u (f) f3
2
2
m = (0.434 ± 0.014) ×10−3 kg/m
λ
2来自百度文库
趋向于稳定可能的原因:
振动非稳态: 受迫振动需要一段时间来使系统达到受迫振动的稳态,在这段时间内振动的频率并非稳态的频率,而 是包含暂态过程的两个振动合成的频率,阻尼较小时,该暂态过程的振动频率接近弦线的固有频率。 当振动频率低于固有频率时,尽管振动簧片振动频率同设定频率相同,但实际的振动频率受到阻尼影 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同设定频率偏差较大,得到实际的频率比设定的频率大,也即实际的驻波波节 间距较理论值偏小,如下图:
λ
2
,发现大致的值在 2700 左右。伴随着频率的上升,该区间内形成的
驻波的振幅逐渐变小。 振动频率在约 45Hz~70Hz 时,每个频率对应在弦线上能找到两处使波动形成驻波,除振动簧片外对 应两个波节。但是该区间内伴随着频率的上升,对应的驻波的振幅从其间某一频率数值起开始增加,约 60Hz 附近,振幅急剧增加,达到了数个厘米的程度,弦线的剧烈振动会使之不时脱离限制刀口。 振动频率在约 70Hz~200Hz 时,每个频率对应在弦线上能找到数处使波动形成驻波,除振动簧片外 对应多个波节。此时,先固定产生的波节数为 2 个(不包括振动簧片) ,测量 发现: 明显地可以看到 f
(1)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V=
T
µ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 f ,横波波长为 λ ,由于 V = f λ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λ=
1 f
T
µ
(2)
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
ln l =
1 1 ln T − ln µ − ln f 2 2
若固定频率 f 及线密度 µ ,而改变张力 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 λ ,作 ln l − ln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 斜率值,若为 1/ 2 ,则证明了 λ ∝ T 1/2 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 µ 及张力 T ,改变振动频率 f ,测出各 2. 相应波长 λ ,作 ln l − ln f 图,如得一斜率为 −1 的直线,就验证了 λ ∝ f 的关系。 驻波法测波长原理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 而形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这时,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 节。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λ
2
并计算 f
λ
2
,观察现象,
λ
2
伴随频率的上升趋向于稳定,频率愈小,计算数值相对平均值波动越大;
振幅伴随频率上升而不断下降,对振动簧片的振动亦然。 随后再在不同频率下增加波节数,发现: 波节数愈多, f
λ
2
愈稳定;
振幅伴随波节数增加而不断下降。 可以得到结论: 选取频率时,应选择远离 45Hz~70Hz 且较大(不可太大)的频率,使得振幅在可观察范畴内。 初步认为选取波节数时,应选择较大的数目。 根据上面的观察,将频率固定为 120Hz ,依次增加砝码(每个约 45g)进行粗测,计算 λ / 2 T 。 先选取波节数为三个,添加至四个砝码时,弦线振动振幅过小,难以观测。 修正关于波节的结论为:选取波节数时,应选择较大的数目,但是要保证所有的实验选取的波节数都 能在仪器长度限制下观察到,并不能使振幅过小。 选取波节数为二个,逐个添加砝码,发现: 砝码较多时,得到的 λ / 2 T 值更加接近平均数值,且相对更加稳定。 无论砝码数多少,波动的振幅基本没有变化,对振动簧片同样无明显影响。 可以得结论:当固定拉力时,应选取较多砝码为宜,但是需要注意不可超过弦线弹性限度导致弦线断 2. 开。 频率愈大,波长愈小;拉力愈大,波长愈大;波节数不影响其他条件固定时得到的波长。
对上述数据中 λ ~ f 关系进行拟合,有:
图 3 λ ~ f 关系拟合
= ln l k ln f + b = k -1.07 ± 0.03= , b 4.48 ± 0.15 2 r =0.9993 , RMSE=0.0056
拟合形式:
此时截距 b 的物理含义为
1 1 ln T − ln µ ,可以代入 T = 1.7160N 来求出线密度: 2 2 −2 b (ln T − 2 b ) , m e = e= T (0.220 ×10−3 )kg/m 1 = µ (ln T − 2b) = ln
细测 λ ~ T 关系 全部选取波节数为 2(包括振动簧片、限制刀口为 4 个波节) ,固定 f = 120Hz ,测量数据如下: 序号 i 左读数 L左 / cm 右读数 L右 / cm
1 39.85 14.15 0.2570 40.00 0.3920
2 56.15 19.15 0.3700 45.06 0.8336
3. 细测 λ ~ f 关系 ,固定 T = 1.7160N ,测量数据如下: 全部选取波节数为 2(包括振动簧片、限制刀口为 4 个波节) 序号 i 1 2 3 4 5 6 7 左读数 L左 / cm 107.70 95.20 86.20 79.40 72.30 67.35 62.70 右读数 L右 / cm
—实验结果—
1. 粗测时观察到的波动规律 首先固定弦线上的张力,调整振动频率从 0Hz 到 200Hz 进行粗测,计算 f
λ
2
。采用两块砝码。
振动频率在约 0~25Hz 时,无论如何移动限制刀口,弦线上难以形成驻波。 振动频率在约 25Hz~45Hz 时,每个频率对应在弦线上能找到一处使波动形成驻波,除振动簧片外对 应一个波节。忽略单位直接计算 f
L0 ≈ (n − 1)λ / 2
可以用游标刀口取振动簧片右侧第一个波节到限制刀口的距离为 L ,与上式同理,有
L = (n − 2)λ / 2
(3)
其中 n 为弦线上波节数目。利用上式,即可测量弦线上横波波长。 (在之后实验中,默认 n 个波节实际上为包括振动簧片、限制刀口时的 n + 2 个波节,故上式修正为 L = nλ / 2 。 )
—实验原理—
1. 弦线上的横波的传播规律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 T ,线密度为 µ ,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
∂2 y T ∂2 y = ∂t 2 µ∂x 2
式中 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为振动位移。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2 ∂2 y 2 ∂ y = V ∂t 2 ∂x 2
3 66.40
4 78.20 26.10 0.5210 45.04 1.7160
5 87.15 29.90 0.5725 45.01 2.1571
6 95.50 32.30 0.6320 45.08 2.5989
7 104.40 35.10 0.6930 45.27 3.0425
λ/m
第 i 个砝码质量 mi / g 拉力 T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