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WORD)2: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方法论与解题技巧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方法论与解题技巧

寄语2014年中考芸芸学子——放下执着,战胜心中的不安和恐惧等焦躁情绪,把握机会,勇敢前行!祝中考成功!学有所成!服务社会!服务众生!阿弥陀佛2014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一:选择题解题方法一、中考专题诠释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2012年各地命题设置上,选择题的数目稳定在8~14题,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三、中考典例剖析考点一:直接法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

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例1 (2012•白银)方程的解是()A.x=±1B.x=1 C.x=﹣1 D.x=0思路分析: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解:方程的两边同乘(x+1),得x2﹣1=0,即(x+1)(x﹣1)=0,解得:x1=﹣1,x2=1.检验:把x=﹣1代入(x+1)=0,即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把x=1代入(x+1)=2≠0,即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则原方程的解为:x=1.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对应训练1.(2012•南宁)某单位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10场比赛,则参加比赛的球队应有()A.7队B.6队C.5队D.4队考点二:特例法运用满足题设条件的某些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关系、特殊图形、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等对各选择支进行检验或推理,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真的原理,由此判明选项真伪的方法。

2014年中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新定义型问题-1.doc

2014年中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新定义型问题-1.doc

2014年中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新定义型问题答案1.解析:应用:先根据准外心的概念可知,等边三角形的准外心位置应分三种不同的情况来分析:①PB=PC ;②PA=PC ;③PA=PB ,经过计算按来确定哪种情况符合题意,然后在符合题意的条件下求出∠APB 的度数;探究:先根据准外心的概念可知,直角三角形的准外心位置应分三种不同的情况来分析:①PB=PC ;②PA=PC ;③PA=PB ,经过计算按来确定哪种情况符合题意,然后在符合题意的条件下求出AP 的长. 解:若PB=PC ,连结PB ,则∠PCB=∠PBC.∵CD 为等边三角形的高. ∴AD=BD ,∠PCB=30°, ∴∠PBD=∠PBC=30°,∴AB DB PD 6333== 与已知AB PD 21=矛盾,∴PB ≠PC. 若PA=PC ,连结PA ,同理可得PA ≠PC.若PA=PB ,由AB PD 21=,得PD=BD ,∴∠ADB=60°.故∠APB=90°.探究:解:若PB=PC ,设PA=x ,则 ∴87=x ,即87=PA . 若PA=PC ,则PA=2.若PA=PB ,由图知,在Rt △PAB 中,不可能, 故PA=2或87. 点评:这事一道新概念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新概念的含义,然后结合有关图形性质分情况进行计算验证.2.解析:题目中的滑动角就是弦AB 所对的圆周角,则AOB APB ∠=∠21求得角度; 答案:(1)①∵AB 是⊙O 的直径, ∴∠APB=090②∵OA=OB=1, 2=AB∴222211AB OB OA ==+=+ ∴△AOB 是直角三角形N∴∠AOB=090 ∴∠APB=21∠AOB=045 (2)当P 在优弧AB 上时,如图1,这时∠MAN 是△PAN 的外角,因而∠APB=∠MAN-∠ANB ;当P 在劣弧AB 上时,如图2,这时∠APB 是△PAN 的外角,因而∠APB=∠MAN+∠ANB ;点评:本题以新概念入手,有一种新意,但其知识点就是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还用到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勾股定理等知识;第二问主要看考生能否周全考虑,自己要画出图形来帮助分析,结合图形很容易得到正确结论.3.解析:(1)因为抛物线的顶点必在它与x 轴两个交点连线段的中垂线上,所以“抛物线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2)由条件得抛物线的顶点在第一象限,用b 的代数式表示出顶点坐标,当“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顶点的横纵坐标相等,列出方程求出b.(3)由题意若存在,则△OAB 为等边三角形,同(2)的办法求出'b .求出A 、B 两点坐标后得到C 、D 两点坐标,再由待定系数法求解. 解:(1)等腰(2)∵抛物线)0(2>+-=b bx x y 的“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该抛物线的顶点⎪⎪⎭⎫ ⎝⎛4,22b b 满足)0(422>=b b b .∴=2b . (3)存在.如图,作△OCD 与△OAB 关于原点O 中心对称,则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当=OA OB 时,平行四边形ABCD 为矩形.又∵=AO AB ,∴△OAB 为等边三角形.作AE OB ⊥,垂足为E .∴=AE .)0(2342>'⋅='∴b b b .∴b∴)A,()B .∴()C,()D .设过点O C D 、、三点的抛物线2=+y mx nx ,则12=03=-3.m m ⎧⎪⎨⎪⎩,解之,得=1m n ⎧⎪⎨⎪⎩,∴所求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y x . 点评:本题是一道二次函数和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题.采用“新定义”的形式,综合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其解析式的确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计算难道不小,综合难度稍大.(1)如图,过点B 作观察上述等式,猜想:对任意锐角(1)如图,过点B作BD⊥AC于D,则∠ADB=90°.∵sinA=BDAB,cosA=ADAB,∴sin2A+cos2A=(BDAB)2+(ADAB)2=222BD ADAB+,∵∠ADB=90°,∴DE是中位线,∴DE∥AC,且DE=2AC.∵DE∥AC,∴△AOC∽△DOE,∴AO ACOD DE=2,∵AD=AO+OD,∴AOAD=23.(2)答:点O是△ABC的重心.证明:如答图2,作△ABC的中线CE,与AD交于点Q,则点Q为△ABC的重心.ABC ABD 设OH=k•OG ,由S △AGO =2S ,得S △AOH =2kS , ∴S △AGH =S △AGO +S △AOH =(2k+2)S .∴S 四边形BCHG =S △ABC -S △AGH =(6x+6)S-(2k+2)S=(6x-2k+4)S . ∴BCHG AGHS S V 四边形=(6-24)(22)x k S k S ++=3-21x k k ++ ①如答图3,过点O 作OF ∥BC 交AC 于点F ,过点G 作GE ∥BC 交AC 于点E ,则OF ∥GE .2OF AO 21②作线段AB的中点O,③作线段OC,使OC=AB,④连接AC、BC,∴△ABC是所求作的三角形.(2)如图2,取AC的中点D,连接BD∵∠C=90°,tanA=32,∴BCAC=32,∴设BC=3x,则AC=2x,作QN ⊥AP 于N ,如图4 ∴MN=AN=12MP .∴QN=15MN ,∴tan ∠APQ=153QN MN PN MN ==153, ∴tan ∠APE=2AE s PE a s =-=153,∴a s =1510+12。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WORD)4:探究型问题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WORD)4:探究型问题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四:探究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探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一类问题.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探究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究型和存在性探究型等四类.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由于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动态探索型:此类问题结论明确,而需探究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例1 (2012•自贡)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和△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考点:菱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中考数学复习《新定义新概念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新定义新概念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新定义问题所谓“新定义”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定义”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新定义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二是根据问题情境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类型1 新法则、新运算型例题:(2017甘肃天水)定义一种新的运算:x*y=,如:3*1==,则(2*3)*2= 2 .【考点】1G: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分析】原式利用题中的新定义计算即可得到结果.【解答】解:根据题中的新定义得:(2*3)*2=()*2=4*2==2,故答案为:2同步训练: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它们的夹角是直角的凸四边形叫做等腰直角四边形.(1)如图1,等腰直角四边形ABCD,AB=BC,∠ABC=90°,①若AB=CD=1,AB∥CD,求对角线BD的长.②若AC⊥BD,求证:AD=CD,(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5,BC=9,点P是对角线BD上一点,且BP=2PD,过点P 作直线分别交边AD,BC于点E,F,使四边形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求AE的长.【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①只要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即可解决问题;②只要证明△ABD≌△CBD,即可解决问题;(2)若EF⊥BC,则AE≠EF,BF≠EF,推出四边形ABFE表示等腰直角四边形,不符合条件.若EF与BC不垂直,①当AE=AB时,如图2中,此时四边形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②当BF=AB 时,如图3中,此时四边形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分别求解即可;【解答】解:(1)①∵AB=AC=1,AB∥CD,∴S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BC,∴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90°,∴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AC==.(2)如图1中,连接AC、BD.∵AB=BC,AC⊥BD,∴∠ABD=∠CBD,∵BD=BD,∴△ABD≌△CBD,∴AD=CD.(2)若EF⊥BC,则AE≠EF,BF≠EF,∴四边形ABFE表示等腰直角四边形,不符合条件.若EF与BC不垂直,①当AE=AB时,如图2中,此时四边形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AE=AB=5.②当BF=AB时,如图3中,此时四边形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BF=AB=5,∵DE∥BF,∴DE:BF=PD:PB=1:2,∴DE=2.5,∴AE=9﹣2.5=6.5,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E的长为5或6.5.解题方法点析此类问题在于读懂新定义,然后仿照范例进行运算,细心研读定义,细致观察范例是解题的关键.类型2 新定义几何概念型例题:(2017日照)阅读材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x0,y)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为:d=.例如:求点P(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解:由直线4x+3y﹣3=0知,A=4,B=3,C=﹣3,∴点P(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为d==.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点P1(3,4)到直线y=﹣x+的距离为 4 ;问题2:已知:⊙C是以点C(2,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C与直线y=﹣x+b相切,求实数b的值;问题3:如图,设点P为问题2中⊙C上的任意一点,点A,B为直线3x+4y+5=0上的两点,且AB=2,请求出S△AB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考点】FI:一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就是即可;(2)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求出圆心C到直线3x+4y+5=0的距离,求出⊙C上点P到直线3x+4y+5=0的距离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点P1(3,4)到直线3x+4y﹣5=0的距离d==4,故答案为4.(2)∵⊙C与直线y=﹣x+b相切,⊙C的半径为1,∴C(2,1)到直线3x+4y﹣b=0的距离d=1,∴=1,解得b=5或15.(3)点C(2,1)到直线3x+4y+5=0的距离d==3,∴⊙C上点P到直线3x+4y+5=0的距离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2,∴S△ABP 的最大值=×2×4=4,S△ABP的最小值=×2×2=2.同步训练:(2017湖北随州)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定义直线y=ax﹣a为抛物线y=ax2+bx+c(a、b、c为常数,a≠0)的“梦想直线”;有一个顶点在抛物线上,另有一个顶点在y轴上的三角形为其“梦想三角形”.已知抛物线y=﹣x2﹣x+2与其“梦想直线”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x轴负半轴交于点C.(1)填空:该抛物线的“梦想直线”的解析式为y=﹣x+,点A的坐标为(﹣2,2),点B的坐标为(1,0);(2)如图,点M为线段CB上一动点,将△ACM以AM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翻折,点C的对称点为N,若△AMN为该抛物线的“梦想三角形”,求点N的坐标;(3)当点E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运动时,在该抛物线的“梦想直线”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以点A、C、E、F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E、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HF: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由梦想直线的定义可求得其解析式,联立梦想直线与抛物线解析式可求得A、B 的坐标;(2)过A作AD⊥y轴于点D,则可知AN=AC,结合A点坐标,则可求得ON的长,可求得N 点坐标;(3)当AC为平行四边形的一边时,过F作对称轴的垂线FH,过A作AK⊥x轴于点K,可证△EFH≌△ACK,可求得DF的长,则可求得F点的横坐标,从而可求得F点坐标,由HE的长可求得E点坐标;当AC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设E(﹣1,t),由A、C的坐标可表示出AC 中点,从而可表示出F点的坐标,代入直线AB的解析式可求得t的值,可求得E、F的坐标.【解答】解:(1)∵抛物线y=﹣x2﹣x+2,∴其梦想直线的解析式为y=﹣x+,联立梦想直线与抛物线解析式可得,解得或,∴A(﹣2,2),B(1,0),故答案为:y=﹣x+;(﹣2,2);(1,0);(2)如图1,过A作AD⊥y轴于点D,在y=﹣x2﹣x+2中,令y=0可求得x=﹣3或x=1,∴C(﹣3,0),且A(﹣2,2),∴AC==,由翻折的性质可知AN=AC=,∵△AMN为梦想三角形,∴N点在y轴上,且AD=2,在Rt△AN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DN===3,∵OD=2,∴ON=2﹣3或ON=2+3,∴N点坐标为(0,2﹣3)或(0,2+3);(3)①当AC为平行四边形的边时,如图2,过F作对称轴的垂线FH,过A作AK⊥x轴于点K,则有AC∥EF且AC=EF,∴∠ACK=∠EFH,在△ACK和△EFH中∴△ACK≌△EFH(AAS),∴FH=CK=1,HE=AK=2,∵抛物线对称轴为x=﹣1,∴F点的横坐标为0或﹣2,∵点F在直线AB上,∴当F点横坐标为0时,则F(0,),此时点E在直线AB下方,∴E到y轴的距离为EH﹣OF=2﹣=,即E点纵坐标为﹣,∴E(﹣1,﹣);当F点的横坐标为﹣2时,则F与A重合,不合题意,舍去;②当AC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C(﹣3,0),且A(﹣2,2),∴线段AC的中点坐标为(﹣2.5,),设E(﹣1,t),F(x,y),则x﹣1=2×(﹣2.5),y+t=2,∴x=﹣4,y=2﹣t,代入直线AB解析式可得2﹣t=﹣×(﹣4)+,解得t=﹣,∴E(﹣1,﹣),F(﹣4,);综上可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F,此时E(﹣1,﹣)、F(0,)或E(﹣1,﹣)、F(﹣4,).解题方法点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仔细研读几何新概念,将新的几何问题转化为已知的三角形、四边形或圆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对于几何新概念弄清楚条件和结论是至关重要的.类型3 新内容理解把握例题:(2017湖南岳阳)已知点A在函数y1=﹣(x>0)的图象上,点B在直线y2=kx+1+k(k为常数,且k≥0)上.若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A,B为函数y1,y2图象上的一对“友好点”.请问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对数的情况为()A.有1对或2对 B.只有1对C.只有2对D.有2对或3对【分析】根据“友好点”的定义知,函数y1图象上点A(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B(a,﹣)一定位于直线y2上,即方程ka2﹣(k+1)a+1=0 有解,整理方程得(a﹣1)(ka﹣1)=0,据此可得答案.【解答】解:设A(a,﹣),由题意知,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B((a,﹣),)在直线y2=kx+1+k上,则=﹣ak+1+k,整理,得:ka2﹣(k+1)a+1=0 ①,即(a﹣1)(ka﹣1)=0,∴a﹣1=0或ka﹣1=0,则a=1或ka﹣1=0,若k=0,则a=1,此时方程①只有1个实数根,即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只有1对;若k≠0,则a=,此时方程①有2个实数根,即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有2对,综上,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友好点”对数情况为1对或2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双曲线上点的坐标特征及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将“友好点”的定义,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转化为方程的问题求解是解题的关键.同步训练:(2017湖南株洲)如图示,若△ABC内一点P满足∠PAC=∠PBA=∠PCB,则点P为△ABC的布洛卡点.三角形的布洛卡点(Brocard point)是法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克洛尔(A.L.Crelle 1780﹣1855)于1816年首次发现,但他的发现并未被当时的人们所注意,1875年,布洛卡点被一个数学爱好者法国军官布洛卡(Brocard 1845﹣1922)重新发现,并用他的名字命名.问题:已知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中,∠EDF=90°,若点Q为△DEF的布洛卡点,DQ=1,则EQ+FQ=()A.5 B.4 C.D.【考点】R2:旋转的性质;JB: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KW: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析】由△DQF∽△FQE,推出===,由此求出EQ、FQ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中,∠EDF=90°,DE=DF,∠1=∠2=∠3,∵∠1+∠QEF=∠3+∠DFQ=45°,∴∠QEF=∠DFQ,∵∠2=∠3,∴△DQF∽△FQE,∴===,∵DQ=1,∴FQ=,EQ=2,∴EQ+FQ=2+,故选D专题训练1.(2017深圳)阅读理解:引入新数i,新数i满足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已知i2=﹣1,那么(1+i)•(1﹣i)= 2 .【考点】4F:平方差公式;2C:实数的运算.【分析】根据定义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原式=1﹣i2=1﹣(﹣1)=2故答案为:22. (2017浙江湖州)对于任意实数a,b,定义关于“⊗”的一种运算如下:a⊗b=2a﹣b.例如:5⊗2=2×5﹣2=8,(﹣3)⊗4=2×(﹣3)﹣4=﹣10.(1)若3⊗x=﹣2011,求x的值;(2)若x⊗3<5,求x的取值范围.【考点】C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C:实数的运算;86:解一元一次方程.【分析】(1)根据新定义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之可得;(2)根据新定义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可得.【解答】解:(1)根据题意,得:2×3﹣x=﹣2011,解得:x=2017;(2)根据题意,得:2x﹣3<5,解得:x<4.3. (2017湖北宜昌)阅读: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a,b,c,称为勾股数.世界上第一次给出勾股数通解公式的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其勾股数组公式为:其中m>n>0,m,n是互质的奇数.应用:当n=1时,求有一边长为5的直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长.【考点】KT:勾股数;KQ:勾股定理.【分析】由n=1,得到a=(m2﹣1)①,b=m②,c=(m2+1)③,根据直角三角形有一边长为5,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当n=1,a=(m2﹣1)①,b=m②,c=(m2+1)③,∵直角三角形有一边长为5,∴Ⅰ、当a=5时,(m2﹣1)=5,解得:m=(舍去),Ⅱ、当b=5时,即m=5,代入①③得,a=12,c=13,Ⅲ、当c=5时,(m2+1)=5,解得:m=±3,∵m>0,∴m=3,代入①②得,a=4,b=3,综上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长分别为12,13或3,4.4. (2017广西百色)阅读理解: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2x2﹣x﹣3的方法.(1)二次项系数2=1×2;(2)常数项﹣3=﹣1×3=1×(﹣3),验算:“交叉相乘之和”;1×3+2×(﹣1)=1 1×(﹣1)+2×3=5 1×(﹣3)+2×1=﹣1 1×1+2×(﹣3)=﹣5(3)发现第③个“交叉相乘之和”的结果1×(﹣3)+2×1=﹣1,等于一次项系数﹣1.即:(x+1)(2x﹣3)=2x2﹣3x+2x﹣3=2x2﹣x﹣3,则2x2﹣x﹣3=(x+1)(2x﹣3).像这样,通过十字交叉线帮助,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仿照以上方法,分解因式:3x2+5x﹣12= (x+3)(3x﹣4).【考点】57: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等.【分析】根据“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得出3x2+5x﹣12=(x+3)(3x﹣4)即可.【解答】解:3x2+5x﹣12=(x+3)(3x﹣4).故答案为:(x+3)(3x﹣4)5. (2017湖北咸宁)定义:数学活动课上,李老师给出如下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称这个三角形为“智慧三角形”.理解:(1)如图1,已知A、B是⊙O上两点,请在圆上找出满足条件的点C,使△ABC为“智慧三角形”(画出点C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是CD上一点,且CF=CD,试判断△AEF 是否为“智慧三角形”,并说明理由;运用:(3)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的半径为1,点Q是直线y=3上的一点,若在⊙O上存在一点P,使得△OPQ为“智慧三角形”,当其面积取得最小值时,直接写出此时点P 的坐标.【考点】MR:圆的综合题.【分析】(1)连结AO并且延长交圆于C1,连结BO并且延长交圆于C2,即可求解;(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a,表示出DF=CF以及EC、BE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列式表示出AF2、EF2、AE2,再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判定△AEF是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F为“智慧三角形”;(3)根据“智慧三角形”的定义可得△OPQ为直角三角形,根据题意可得一条直角边为1,当斜边最短时,另一条直角边最短,则面积取得最小值,由垂线段最短可得斜边最短为3,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另一条直角边,再根据三角形面积可求斜边的高,即点P的横坐标,再根据勾股定理可求点P的纵坐标,从而求解.【解答】解:(1)如图1所示:(2)△AEF是否为“智慧三角形”,理由如下: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a,∵E是DC的中点,∴DE=CE=2a,∵BC:FC=4:1,∴FC=a,BF=4a﹣a=3a,在Rt△ADE中,AE2=(4a)2+(2a)2=20a2,在Rt△ECF中,EF2=(2a)2+a2=5a2,在Rt△ABF中,AF2=(4a)2+(3a)2=25a2,∴AE2+EF2=AF2,∴△AEF是直角三角形,∵斜边AF上的中线等于AF的一半,∴△AEF为“智慧三角形”;(3)如图3所示:由“智慧三角形”的定义可得△OPQ为直角三角形,根据题意可得一条直角边为1,当斜边最短时,另一条直角边最短,则面积取得最小值,由垂线段最短可得斜边最短为3,由勾股定理可得PQ==2,PM=1×2÷3=,由勾股定理可求得OM==,故点P的坐标(﹣,),(,).6.(2017•益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一点(横坐标与纵坐标不相等)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后得到的点叫这一点的“互换点”,如(﹣3,5)与(5,﹣3)是一对“互换点”.(1)任意一对“互换点”能否都在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为什么?(2)M、N是一对“互换点”,若点M的坐标为(m,n),求直线MN的表达式(用含m、n 的代数式表示);(3)在抛物线y=x2+bx+c的图象上有一对“互换点”A、B,其中点A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直线AB经过点P(,),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考点】G6: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FA: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H8: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分析】(1)设这一对“互换点”的坐标为(a,b)和(b,a).①当ab=0时,它们不可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②当ab≠0时,由可得,于是得到结论;(2)把M(m,n),N(n,m)代入y=cx+d,即可得到结论;(3)设点A(p,q),则,由直线AB经过点P(,),得到p+q=1,得到q=﹣1或q=2,将这一对“互换点”代入y=x2+bx+c得,于是得到结论.【解答】解:(1)不一定,设这一对“互换点”的坐标为(a,b)和(b,a).①当ab=0时,它们不可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②当ab≠0时,由可得,即(a,b)和(b,a)都在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上;(2)由M(m,n)得N(n,m),设直线MN的表达式为y=cx+d(c≠0).则有解得,∴直线MN的表达式为y=﹣x+m+n;(3)设点A(p,q),则,∵直线AB经过点P(,),由(2)得,∴p+q=1,∴,解并检验得:p=2或p=﹣1,∴q=﹣1或q=2,∴这一对“互换点”是(2,﹣1)和(﹣1,2),将这一对“互换点”代入y=x2+bx+c得,∴解得,∴此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2x﹣1.【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2014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_第二部分热点题型攻略(共6种题型)

2014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_第二部分热点题型攻略(共6种题型)

例1 (’13 重庆A卷)万州某运输公司的一艘轮 船在长江上航行,往返于万州、朝天门两地,假设 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不变,长江的水流速度不变, 该轮船从万州出发,逆水航行到朝天门,停留一段 时间(卸货、装货、加燃料等),又顺水航行返回 万州,若该轮船从万州出发后所用的时间为 x(小 时),轮船距万州的距离为 y(千米),则下列各 图中,能够反映 y 与 x 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C)

④正确
热点题型攻略
【点评拓展】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二次函数 的表达式中各系数所代表的意义以及系数正负和大 小对函数图象的影响:a>0,函数开口向上,a<0, 函数开口向下;b值的大小影响函数的开口大小,b 值越大函数开口越大;a和b值的符号同时决定了函 数图象对称轴的位置,ab>0对称轴在x轴负半轴, ab<0对称轴在x轴正半轴,当b=0时,对称轴为y 坐标轴.|c|值代表函数图象在y坐标轴上的截距,c >0时截点在y轴正半轴,c<0时截点在y轴负半 轴.其次是要清楚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的 b b 4ac b2 表达式,顶点坐标为 ( , ,对称轴为 x )
y 4a 2b c 0 ,∴③错误
热点题型攻略
∵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图象的对称轴
x 1 ∴点 (5, y1 )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 ④ √ 点的坐标是 (3, y1 ) ,根据当x 1时,y随 5 x的增大而增大,∵ 3,∴ y2 y1 ,∴ 2
考虑,分析在不同的阶段运动的变化情况,
考虑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明白每段直线所 代表的实际意义及拐点的含义和实际情况.
返回目录
热点题型攻略
类型二 二次函数图象性质
2 y ax bx c 例 (’13 烟台)如图是二次函数

北京市西城区初三数学2014年12月中考备考新定义问题课例分析课件

北京市西城区初三数学2014年12月中考备考新定义问题课例分析课件

我的数学课 代表的答卷
学生易存在的问题
学生易存在的问题
1.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获取信息不完善. 2.获取了信息,但不能高站位,对新的问
题进行归纳整理;
3.对于新问题,不能够利用已有知识领域 的方法来解决;
4.惧怕解决新的问题.
二.教学建议
(一)低起点,多角度,重视学生读题习惯的 培养
1.新定义:[a,b]为一次函数y=ax+b(a≠0,
基本求解工具
基础作图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对于点A(x1,y1),B(x2,y2),定义一种运算: A⊕B=(x1+x2)+(y1+y2).例如:A(-5,4),B(2,-3), A⊕B=(-5+2)+(4-3)=-2.若互不重合的四点C,D,E,
F,满足C⊕D=D⊕E=E⊕F=F⊕D,则C,D,E, F四点( )
• (1,2)的点的个数是
.
减少畏难情绪,培养审题习惯
(二)重视对概念本质的思考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分別作 坐标轴的垂线,若与坐标轴围成矩形的 周长与面积相等,则这个点叫做和谐 点.
(1)判断点M(l,2),N(4,4)是否为 和谐点,并说明理由;
(2)若和谐点P(a,3)在直线y = -x+b (b为常数)上,求a,b的值. 思考:任意点M(m,n),满足什么关系 才是和谐点?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表示 表示这种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a,b为实数)的"关联数".若“关联数”[1,
m-2]的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则关于x
的方程的解为

(一)低起点,多角度,重视学生读题习惯 的培养
• 3.定义: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对于 平面内任意一点M,点M到直线l1、l2的 距离分别为p、q,则称有序实数对(p,q) 是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定义, “距离坐标”是

2014中考数学第二轮复习:专题二--新定义型问题

2014中考数学第二轮复习:专题二--新定义型问题

专题二新定义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新定义”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定义”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新定义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三、中考典例剖析考点一:规律题型中的新定义例1 (2013•)阅读下面的材料,先完成阅读填空,再按要求答题:sin30°=12,cos30°=32,则sin230°+cos230°= ;①sin45°=22,cos45°=22,则sin245°+cos245°= ;②sin60°=32,cos60°=12,则sin260°+cos260°=.③…观察上述等式,猜想:对任意锐角A,都有sin2A+cos2A= .④(1)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勾股定理对∠A证明你的猜想;(2)已知:∠A为锐角(cosA>0)且sinA=35,求cosA.思路分析:①②③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其值;④由前面①②③的结论,即可猜想出:对任意锐角A,都有sin2A+cos2A=1;(1)如图,过点B作BD⊥AC于D,则∠ADB=90°.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出sinA=BDAB,cosA=ADAB,则sin2A+cos2A=222BD ADAB,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到BD 2+AD 2=AB 2,从而证明sin 2A+cos 2A=1; (2)利用关系式sin 2A+cos 2A=1,结合已知条件cosA >0且sinA=35,进行求解. 解:∵s in30°=12,cos30°=32,∴sin 230°+cos 230°=(12)2+(32)2=14+34=1;①∵sin45°=22,cos45°=22, ∴sin 245°+cos 245°=(22)2+(22)2=12+12=1;② ∵sin60°=32,cos60°=12, ∴sin 260°+cos 260°=(32)2+(12)2=34+14=1.③ 观察上述等式,猜想:对任意锐角A ,都有sin 2A+cos 2A=1.④(1)如图,过点B 作BD ⊥AC 于D ,则∠ADB=90°.∵sinA=BD AB ,cosA=ADAB, ∴sin 2A+cos 2A=(BD AB )2+(AD AB)2=222BD AD AB +, ∵∠ADB=90°,∴BD 2+AD 2=AB 2,∴sin 2A+cos 2A=1.(2)∵sinA=35,sin 2A+cos 2A=1,∠A 为锐角, ∴cosA=2341()55-=.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比较简单.对应训练1.(2013•)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一定会交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三角形的重心.重心有很多美妙的性质,如关于线段比.面积比就有一些“漂亮”结论,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的若干问题.请你利用重心的概念完成如下问题:(1)若O是△ABC的重心(如图1),连结AO并延长交BC于D,证明:23AOAD=;(2)若AD是△ABC的一条中线(如图2),O是AD上一点,且满足23AOAD=,试判断O是△ABC的重心吗?如果是,请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3)若O是△ABC的重心,过O的一条直线分别与AB、AC相交于G、H(均不与△ABC的顶点重合)(如图3),S四边形BCHG,S△AGH分别表示四边形BCHG和△AGH的面积,试探究BCHGAGHSS四边形的最大值.2.(1)证明:如答图1所示,连接CO并延长,交AB于点E.∵点O是△ABC的重心,∴CE是中线,点E是AB的中点.∴DE是中位线,∴DE∥AC,且DE=12AC.∵DE∥AC,∴△AOC∽△DOE,∴AO ACOD DE==2,∵AD=AO+OD,∴AOAD=23.(2)答:点O是△ABC的重心.证明:如答图2,作△ABC的中线CE,与AD交于点Q,则点Q为△ABC的重心.由(1)可知,AOAD=23,而AOAD=23,∴点Q与点O重合(是同一个点),∴点O是△ABC的重心.(3)解:如答图3所示,连接DG.设S△GOD=S,由(1)知AOAD=23,即OA=2OD,∴S△AOG=2S,S△AGD=S△GOD+S△AGO=3S.为简便起见,不妨设AG=1,BG=x,则S△BGD=3xS.∴S△ABD=S△AGD+S△BGD=3S+3xS=(3x+3)S,∴S△ABC=2S△ABD=(6x+6)S.设OH=k•OG,由S△AGO=2S,得S△AOH=2kS,∴S△AGH=S△AGO+S△AOH=(2k+2)S.∴S四边形BCHG=S△ABC-S△AGH=(6x+6)S-(2k+2)S=(6x-2k+4)S.∴BCHGAGHSS四边形=(6-24)(22)x k Sk S++=3-21x kk++①如答图3,过点O作OF∥BC交AC于点F,过点G作GE∥BC交AC于点E,则OF∥GE.∵OF∥BC,∴23OF AOCD AD==,∴OF=23CD=13BC;∵GE∥BC,∴11GE AGBC AB x==+,∴GE=1BCx+;∴131BCOFBCGEx=+=13x+,∴13(1)OF xGE OF x+=--+=12xx+-.∵OF∥GE,∴OH OFGH GE=,∴1-2-OH OF xOG GE OF x+==,∴k=12-xx+,代入①式得:BCHGAGHSS四边形=13-23-22-1112-xxx k xxkx+++=+++=-x2+x+1=-(x-12)2+54,∴当x=12时,BCHGAGHSS四边形有最大值,最大值为54.考点二:运算题型中的新定义例2 (2013•)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b=a(a-b)+1,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减法及乘法运算,比如:2⊕5=2×(2-5)+1=2×(-3)+1=-6+1==-5。

2013-2014中考数学专题复习__专题二20:新定义型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解析

2013-2014中考数学专题复习__专题二20:新定义型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解析

专题二新定义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新定义”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定义”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ADB=90°.“新定义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A .2B .3C .4思路分析: “距离坐标”是(1,2)的点表示的含义是该点到直线l 1、l 2的距离分别为1、2.由于到直线l 1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直线l 1平行且与l 1的距离是1的两条平行线a 1、a 2上,到直线l 2的距离是2的点在与直线l 2平行且与l 2的距离是2的两条平行线b 1、b 2上,它们有4个交点,即为所求.解:如图,∵到直线l 1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直线l 1平行且与l 1的距离是1的两条平行线a 1、a 2上, 到直线l 2的距离是2的点在与直线l 2平行且与l 2的距离是2的两条平行线b 1、b 2上, ∴“距离坐标”是(1,2)的点是M 1、M 2、M 3、M 4,一共4个.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理解新定义,掌握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k 的点在与已知直线相距k 的两条平行线上是解题的关键.(1)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BAD=120°,∠C=75°,BD 平分∠ABC .求证:BD 是梯形ABCD 的和谐线;(2)如图2,在12×16的网格图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有一个扇形BAC ,点A .B .C 均在格点上,请在答题卷给出的两个网格图上各找一个点D ,使得以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是和谐线,并画出相应的和谐四边形;(3)四边形ABCD 中,AB=AD=BC ,∠BAD=90°,AC 是四边形ABCD 的和谐线,求∠BCD 的度数.思路分析:(1)要证明BD 是四边形ABCD 的和谐线,只需要证明△ABD 和△BDC 是等腰三角形就可以;(2)根据扇形的性质弧上的点到顶点的距离相等,只要D 在»BC上任意一点构成的四边形ABDC 就是和谐四边形;连接BC ,在△BAC 外作一个以AC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ACD ,构成的四边形ABCD 就是和谐四边形,(3)由AC 是四边形ABCD 的和谐线,可以得出△ACD 是等腰三角形,从图4,图5,图6三种情况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和30°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就可以求出∠BCD 的度数. 解:(1)∵AD ∥BC , ∴∠ABC+∠BAD=180°,∠ADB=∠DBC . ∵∠BAD=120°, ∴∠ABC=60°. ∵BD 平分∠ABC , ∴∠ABD=∠DBC=30°, ∴∠ABD=∠ADB ,∴△ADB 是等腰三角形. 在△BCD 中,∠C=75°,∠DBC=30°, ∴∠BDC=∠C=75°, ∴△BCD 为等腰三角形,∴BD 是梯形ABCD 的和谐线;(2)由题意作图为:图2,图3(3)∵AC 是四边形ABCD 的和谐线, ∴△ACD 是等腰三角形. ∵AB=AD=BC ,如图4,当AD=AC 时,∴AB=AC=BC ,∠ACD=∠ADCA.在同一条直线上B.在同一条抛物线上C.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象上D.是同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思路分析:如果设C(x3,y3),D(x4,y4),E(x5,y5),F(x6,y6),先根据新定义运算得出(x3+x4)+(y3+y4)=(x4+x5)+(y4+y5)=(x5+x6)+(y5+y6)=(x4+x6)+(y4+y6),则x3+y3=x4+y4=x5+y5=x6+y6,若令x3+y3=x4+y4=x5+y5=x6+y6=k,则C(x3,y3),D(x4,y4),E(x5,y5),F(x6,y6)都在直线y=-x+k上.解:∵对于点A(x1,y1),B(x2,y2),A ⊕B=(x1+x2)+(y1+y2),如果设C(x3,y3),D(x4,y4),E(x5,y5),F(x6,y6),那么C⊕D=(x3+x4)+(y3+y4),D⊕E=(x4+x5)+(y4+y5),E⊕F=(x5+x6)+(y5+y6),F⊕D=(x4+x6)+(y4+y6),又∵C⊕D=D⊕E=E⊕F=F⊕D,∴(x3+x4)+(y3+y4)=(x4+x5)+(y4+y5)=(x5+x6)+(y5+y6)=(x4+x6)+(y4+y6),∴x3+y3=x4+y4=x5+y5=x6+y6,令x3+y3=x4+y4=x5+y5=x6+y6=k,则C(x3,y3),D(x4,y4),E(x5,y5),F(x6,y6)都在直线y=-x+k上,∴互不重合的四点C ,D ,E,F 在同一条直线上.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难度. 对应训练 5.(2013•天门)一张矩形纸片,剪下一个正方形,剩下一个矩形,称为第一次操作;在剩下的矩形纸片中再剪下一个正方形,剩下一个矩形,称为第二次操作;…;若在第n 次操作后,剩下的矩形为正方形,则称原矩形为n 阶奇异矩形.如图1,矩形ABCD 中,若AB=2,BC=6,则称矩形ABCD 为2阶奇异矩形.(1)判断与操作:如图2,矩形ABCD 长为5,宽为2,它是奇异矩形吗?如果是,请写出它是几阶奇异矩形,并在图中画出裁剪线;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探究与计算:已知矩形ABCD 的一边长为20,另一边长为a (a <20),且它是3阶奇异矩形,请画出矩形ABCD 及裁剪线的示意图,并在图的下方写出a 的值. (3)归纳与拓展:已知矩形ABCD 两邻边的长分别为b ,c (b <c ),且它是4阶奇异矩形,求b :c (直接写出结果). 7.解:(1)矩形ABCD 是3阶奇异矩形,裁剪线的示意图如下:(2)裁剪线的示意图如下:四、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1.(2013•成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下列函数的图象经过原点的是( ) A .y=-x+3 B .y=5xC .y=2xD .y=-2x 2+x-7 1.C 2.(2013•绍兴)若圆锥的轴截图为等边三角形,则称此圆锥为正圆锥,则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是( ) A .90° B .120° C .150°A .40B .45C .51 3.C 4.(2013•乌鲁木齐)对平面上任意一点(a ,b ),定义f ,g 两种变换:f (a ,b )=(a ,-b ).如f (1,2)=(1,-2);g (a ,b )=(b ,a ).如g (1,2)=(2,1).据此得g (f (5,-9))=( ) A .(5,-9) B .(-9,-5)4.D 5.(2013•常德)连接一个几何图形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中,最长的线段称为这个几何图形的直径,根据此定义,图(扇形、菱形、直角梯形、红十字图标)中“直径”最小的是( )A .B .C ..5.C二、填空题 6.(2013•上海)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100°,那么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为 . 6.30° 7.(2013•宜宾)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曲线CDEF 叫做正三角形的渐开线,其中弧CD 、弧DE 、弧EF 的圆心依次是A 、B 、C ,如果AB=1,那么曲线CDEF 的长是 .7.4π 8.(2013•淄博)在△ABC 中,P 是AB 上若n-12≤x <n+=0,(3.67)=4三、解答题 10.(2013•莆田)定义:如图1,点C 在线段AB 上,若满足AC 2=BC•AB ,则称点C 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如图2,△ABC 中,AB=AC=1,∠A=36°,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 (1)求证:点D 是线段AC 的黄金分割点; (2)求出线段AD 的长.等腰梯形”.其中∠B=∠C.等腰梯形BCDE 和一个三角形ADE ;。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知识突破讲座(精选2013年中考试题)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知识突破讲座(精选2013年中考试题)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知识突破讲座(精选2013年中考试题)专题一选择题解题方法一、中考专题诠释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2013年各地命题设置上,选择题的数目稳定在8~14题,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三、中考典例剖析考点一:直接法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

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A.1 B.-1 C.3 D.-3思路分析: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k≠0),再把x=-2,y=3;x=1时,y=0代入即可得出kb的值,故可得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再把x=0代入即可求出p的值.解: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k≠0),∵x=-2时y=3;x=1时y=0,∴23k bk b-+=⎧⎨+=⎩,解得11k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即一次函数图象上各点的坐标一定适合此函数的解析式.对应训练1.(2013•安顺)若y=(a+1)x a2-2是反比例函数,则a的取值为()A.1 B.-l C.±l D.任意实数1.A考点二:筛选法(也叫排除法、淘汰法)分运用选择题中单选题的特征,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择支这一信息,从选择支入手,根据题设条件与各选择支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计算、判断,对选择支进行筛选,将其中与题设相矛盾的干扰支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结论的方法。

2013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二:新概念型问题

2013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二:新概念型问题

2013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二:新概念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新概念”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概念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概念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概念”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新概念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考点二:运算题型中的新概念整理得:x2+2x+1-(1-2x+x2)-8=0,即4x=8,解得:x=2.故答案为:2点评:此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属于新概念的题型,涉及的知识有:完全平方公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法则,根据题意将所求的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是解本题的关键.对应训练2.(2012•株洲)若(x1,y1)•(x2,y2)=x1x2+y1y2,则(4,5)•(6,8)=.考点三:探索题型中的新概念例3 (2012•南京)如图,A、B是⊙O上的两个定点,P是⊙O上的动点(P不与A、B 重合)、我们称∠APB是⊙O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1)已知∠APB是⊙O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①若AB是⊙O的直径,则∠APB=°;②若⊙O的半径是1,AB=,求∠APB的度数;(2)已知O2是⊙O1外一点,以O2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1相交于A、B两点,∠APB是⊙O1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直线PA、PB分别交⊙O2于M、N(点M与点A、点N与点B均不重合),连接AN,试探索∠APB与∠MAN、∠ANB之间的数量关系.思路分析:(1)①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即可求解;②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AOB=90°,再分点P在优弧上;点P在劣弧上两种情况讨论求解;(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四种情况得到∠APB与∠MAN、∠ANB之间的数量关系.解:(1)①若AB是⊙O的直径,则∠APB=90.②如图,连接AB、OA、OB.在△AOB中,∵OA=OB=1.AB=,∴OA2+OB2=AB2.∴∠AOB=90°.当点P在优弧上时,∠AP1B=∠AOB=45°;当点P在劣弧上时,∠AP2B=(360°﹣∠AOB)=135°…6分(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①∵∠MAN=∠APB+∠ANB,∴∠APB=∠MAN﹣∠ANB;第二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N在点P与点B之间,如图②.∵∠MAN=∠APB+∠ANP=∠APB+(180°﹣∠ANB),∴∠APB=∠MAN+∠ANB﹣180°;第三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M在点P与点A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③.∵∠APB+∠ANB+∠MAN=180°,∴∠APB=180°﹣∠MAN﹣∠ANB,第四种情况:点P在⊙O2内,如图④,∠APB=∠MAN+∠ANB.点评:综合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本题难度较大,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对应训练3.(2012•陕西)如果一条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那么以该抛物线的顶点和这两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称为这条抛物线的“抛物线三角形”.(1)“抛物线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2)若抛物线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b的值;(3)如图,△OAB是抛物线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否存在以原点O为对称中心的矩形ABCD?若存在,求出过O、C、D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说明理由.A.(7,6)B.(7,-6)C.(-7,6)D.(-7,-6)。

XXXX中考数学复习: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

XXXX中考数学复习: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

XXXX中考数学复习: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专题讲座二:新概念问题参考答案的相应培训3。

解决方案:(1)如图所示;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抛物线的顶点a必须在o和b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OA=AB,即“抛物线三角形”必须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填写:等腰。

(2)∫抛物线y =-x+bx (b > 0)“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bb2∴抛物线的顶点(,24 ∴b = 2.bb2)满足吗?(b > 0)。

24 (3)存在。

如图所示,如果△OCD和△OAB关于原点o的中心对称,那么四边形ABCD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当OA=OB时,平行四边形ABCD是一个矩形,而ao = ab,∴△OAB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和AE ⊥OB一样,垂直的脚是e,∴= 3e。

= B2 ∴43?b?(0)。

2 ∴b’ = 2 ∴a (∴c (-3.3,3),b (23,0.3,-3),d (-23,0)。

2如果点o,c,d的抛物线是y=mx+nx,那么-1-??12米?23n?0,???3m?3n??3??m?成功了吗?。

??n?因此,抛物线的表达式是y = x+223 x . 8 .(1)1;(2)12或3 4或34解决方案:(1)还有另一条类似的线。

如图1所示,如果交叉点p是L3∑BC交流与q交流,则△apq∑ABC;所以答案是:1。

(2)将P(lx)切割的三角形面积设为S,S=如图2所示,有4条相似线:14S△ABC,则相似率为1: 2。

bp1 = ba2bp1 ②文章2l,其中p是斜边AB的中点,l∑AC,8756;= ba2①文章1l1,其中p是斜边AB的中点,L1∑AC,8756;22;;(3)第3条l3,其中BP和BC为对应侧,BP1=BC2AP1=AC2,bpb3cos30?= = BABC4(4)第4条l4,其中AP和AC是相应的一方,以及∴APAP1的∴?sin30??ABAC4BP3=BA4..因此,答案是:12或34或3.410。

2014年中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新定义型问题-3.doc

2014年中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新定义型问题-3.doc

2014年中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新定义型问题巩固练习答案一.基础巩固:1.A 分析:由题意应先进行f 方式的运算,再进行g 方式的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及坐标的符号变化.解答:解:∵f (﹣5,6)=(6,﹣5),∴g[f(﹣5,6)]=g (6,﹣5)=(-6,5),故选A .2.A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公式,可直接求出a 2=211+=32,a 3=311+=53, a 4=511+=85,选A3.B 解析:输入一个数后,输出的数比输入的数的平方小1,若输入7,61)7(2=-,则输出的结果为6。

4.C 解析:根据定义,“距离坐标”是(1,2)的点,说明M 到直线l1和l2的距离分别是1和2,这样的点在平面被直线l1和l2的四个区域,各有一个点,即可求出答案.5.C 解析:根据对应关系,4d=28可以求得d=7;代入2c+3d=23得c=1;在代入2b+c=9得b=4;代入a+2b=14得a=6.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新运算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根据ab b a 11-=⊕得到 ()21121122--=-⊕x x .因为()1122=-⊕x 所以121121=--x 解得65=x ,经检验65=x 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7. C 分析: “距离坐标”是(1,2)的点表示的含义是该点到直线l 1、l 2的距离分别为1、2.由于到直线l 1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直线l 1平行且与l 1的距离是1的两条平行线a 1、a 2上,到直线l 2的距离是2的点在与直线l 2平行且与l 2的距离是2的两条平行线b 1、b 2上,它们有4个交点,即为所求.解:如图,∵到直线l 1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直线l 1平行且与l 1的距离是1的两条平行线a 1、a 2上, 到直线l 2的距离是2的点在与直线l 2平行且与l 2的距离是2的两条平行线b 1、b 2上, ∴“距离坐标”是(1,2)的点是M 1、M 2、M 3、M 4,一共4个.8. A 分析:如果设C (x 3,y 3),D (x 4,y 4),E (x 5,y 5),F (x 6,y 6),先根据新定义运算得出(x 3+x 4)+(y 3+y 4)=(x 4+x 5)+(y 4+y 5)=(x 5+x 6)+(y 5+y 6)=(x 4+x 6)+(y 4+y 6),则x 3+y 3=x 4+y 4=x 5+y 5=x 6+y 6,若令x 3+y 3=x 4+y 4=x 5+y 5=x 6+y 6=k ,则C (x 3,y 3),D (x 4,y 4),E (x 5,y 5),F (x 6,y 6)都在直线y=-x+k 上.解:∵对于点A (x 1,y 1),B (x 2,y 2),A ⊕B=(x 1+x 2)+(y 1+y 2),如果设C (x 3,y 3),D (x 4,y 4),E (x 5,y 5),F (x 6,y 6),那么C ⊕D=(x 3+x 4)+(y 3+y 4),D ⊕E=(x 4+x 5)+(y 4+y 5),E ⊕F=(x 5+x 6)+(y 5+y 6),F ⊕D=(x 4+x 6)+(y 4+y 6),又∵C ⊕D=D ⊕E=E ⊕F=F ⊕D ,∴(x 3+x 4)+(y 3+y 4)=(x 4+x 5)+(y 4+y 5)=(x 5+x 6)+(y 5+y 6)=(x 4+x 6)+(y 4+y 6), ∴x 3+y 3=x 4+y 4=x 5+y 5=x 6+y 6,令x 3+y 3=x 4+y 4=x 5+y 5=x 6+y 6=k ,则C (x 3,y 3),D (x 4,y 4),E (x 5,y 5),F (x 6,y 6)都在直线y=-x+k 上,∴互不重合的四点C ,D ,E ,F 在同一条直线上.故选A .9. C 10. D11 x=3,解析:本题属于常见的“新定义”题型。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

b b2 , 2 4
)满足
b b2 (b>0). 2 4
(3)存在. 如图,作△OCD 与△OAB 关于原点 O 中心对称,则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当 OA=OB 时,平行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又∵AO=AB, ∴△OAB 为等边三角形. 作 AE⊥OB,垂足为 E, ∴AE=
- 6 -
- 7 -
7 8
=
52 32 =4,
2 2 2
①若 PB=PC,设 PA=x,则 x +3 =(4-x) , ∴x=
7 8
,即 PA=

②若 PA=PC,则 PA=2, ③若 PA=PB,由图知,在 Rt△PAB 中,不可能. 故 PA=2 或
7 8

14.解:(1)根据题意得:△ABC∽△AB′C′, ∴S△AB′C′:S△ABC=(
∴y=
(2)由(1)知:线段 AB 的“临近点”的纵坐标的范围是 2<y<4, 把 y=2 代入 y=x-1 得:x=3, 把 y=4 代入 y=x-1 得:x=5, ∴3<x<5, ∵点 Q(m,n)是线段 AB 的“临近点”, ∴m 的取值范围是 3<m<5. 13.解:①若 PB=PC,连接 PB,则∠PCB=∠PBC, ∵CD 为等边三角形的高, ∴AD=BD,∠PCB=30°, ∴∠PBD=∠PBC=30°,
- 5 -
②结论:存在. ∵m≥0,n≥0,∴点 M 位于第一象限. ∵A(4,0),D(0,2),∴OA=2OD. 如图 4 所示,相似三角形有三种情形:
(I)△AM1H1,此时点 M 纵坐标为 2,点 H 在 A 点左侧. 如图,OH1=m+2,M1H1=2,AH1=OA-OH1=2-m, 由相似关系可知,M1H1=2AH1,即 2=2(2-m), ∴m=1; (II)△AM2H2,此时点 M 纵坐标为 2,点 H 在 A 点右侧. 如图,OH2=m+2,M2H2=2,AH2=OH2-OA=m-2, 由相似关系可知,M2H2=2AH2,即 2=2(m-2), ∴m=3; (III)△AM3H3,此时点 B 落在⊙A 上. 如图,OH3=m+2,AH3=OH3-OA=m-2, 过点 B 作 BN⊥x 轴于点 N,则 BN=M3H3=n,AN=m-4, 由相似关系可知,AH3=2M3H3,即 m-2=2n

2014年数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讲义:操作探究型问题

2014年数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讲义:操作探究型问题

2014年数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讲义:操作探究型问题【考纲要求】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加强了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这类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直觉思维能力.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和发现结论,从而解决问题.【命题趋势】操作题要求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猜想,得出结论.这类题型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命题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题型分类、深度剖析:考点一、变换作图:例 1 、图①、图②是两张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方格纸,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和点B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在图①中画出△ABC(点C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使△ABC为直角三角形(画一个即可);(2)在图②中画出△ABD(点D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使△ABD为等腰三角形(画一个即可).解:(1)正确画图(参考图①~图④,画出一个即可).(2)正确画图(参考图⑤~图⑧,画出一个即可).归纳:解决此类问题,主要是抓住要确定的点和原来的点的关系,以及要确定的图形的特征。

考点二、分割与剪拼:例2、 (2012·广安)现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纸板,量得周长为32 cm,底比一腰多2 cm.若把这个三角形纸板沿其对称轴剪开,拼成一个四边形,请画出你能拼成的各种四边形的示意图,并计算拼成的各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解:设AB=AC=x cm,则BC=(x+2) cm.根据题意得x+2+2x=32,解得x=10.因此AB=AC=10 cm,BC=12 cm.过点A作AD⊥BC于点D,∵AB=AC,AD⊥BC,∴BD=CD=6 cm,AD=AB2-BD2=8(cm).可以拼成4种四边形,如图所示:图①中,∵AB=10 cm,∴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是:10×2=20(cm);图②中,AD=AE2+DE2=162+62=273(cm),∴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是:AD+BC= 273+6(cm);图③中,BC=BE2+CE2=122+82=413(cm),∴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是:BC+AD=413+8(cm);图④中,S△ABC=12AC×BC=12AB×OC,∴OC =AC×BCAB=245(cm).∴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是:245×2+10=19.6(cm).归纳:在解决图形的分割与拼接问题时,注意一方面观察图形的特点关系,即线段的关系、角的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计算,必要时需要实际操作.跟踪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的∠C为90°,将三角形纸片沿着图示的中位线DE剪开,然后把剪开的两部分重新拼接成不重叠的图形,下列选项中不能拼出的图形是( )A.平行四边形B.矩形C.等腰梯形D.直角梯形2.用若干根相同的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围成一个梯形(提供的火柴棒全部用完),下列根数的火柴棒不能围成梯形的是( )A.5 B.6 C.7 D.8二、填空题3.将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板放置在一张矩形纸片上,按图示画线得到四边形ABCD,则四边形ABCD的形状是________.4.学剪五角星:如图,先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图①的虚线对折,得到图②,然后将图②沿虚线折叠得到图③,再将图③沿虚线BC剪下△ABC,展开即可得到一个五角星.如果想得到一个正五角星(如图④),那么在图③中剪下△ABC时,应使∠ABC的度数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5.(1)如图1,△ABC中,∠C=90°,请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直线,把△ABC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不写作法,但须保留作图痕迹).(2)已知内角度数的两个三角形如图2、图3所示.请你判断,能否分别画一条直线把它们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若能,请写出分割成的两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图1 图2 图36.阅读并操作:如图①,这是由十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图形,对这个图形进行适当分割(如图②),然后拼接成新的图形(如图③).拼接时不重叠、无空隙,并且拼接后新图形的顶点在所给正方形网格图中的格点上(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为1).请你参照上述操作过程,将由图①所得到的符合要求的新图形画在下边的正方形网格图中.(1)新图形为平行四边形;(2)新图形为等腰梯形.。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二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二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二:新概念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新概念”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概念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概念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概念”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新概念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2.(2012•株洲)若(x1,y1)•(x2,y2)=x1x2+y1y2,则(4,5)•(6,8)=.(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①∵∠MAN=∠APB+∠ANB,∴∠APB=∠MAN﹣∠ANB;第二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N在点P与点B之间,如图②.∵∠MAN=∠APB+∠ANP=∠APB+(180°﹣∠ANB),∴∠APB=∠MAN+∠ANB﹣180°;第三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M在点P与点A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③.∵∠APB+∠ANB+∠MAN=180°,∴∠APB=180°﹣∠MAN﹣∠ANB,第四种情况:点P在⊙O2内,如图④,∠APB=∠MAN+∠ANB.(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①∵∠MAN=∠APB+∠ANB,∴∠APB=∠MAN﹣∠ANB;第二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N在点P与点B之间,如图②.∵∠MAN=∠APB+∠ANP=∠APB+(180°﹣∠ANB),∴∠APB=∠MAN+∠ANB﹣180°;第三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M在点P与点A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③.∵∠APB+∠ANB+∠MAN=180°,∴∠APB=180°﹣∠MAN﹣∠ANB,第四种情况:点P在⊙O2内,如图④,∠APB=∠MAN+∠ANB.点评:综合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本题难度较大,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对应训练3.(2012•陕西)如果一条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那么以该抛物线的顶点和这两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称为这条抛物线的“抛物线三角形”.(1)“抛物线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2)若抛物线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b的值;(3)如图,△OAB是抛物线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否存在以原点O为对称中心的矩形ABCD?若存在,求出过O、C、D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四:开放题型中的新概念例4 (2012•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任意两点P1(x1,y1)与P2(x2,y2)的“非常距离”,给出如下概念: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x1-x2|;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y1-y2|.例如:点P1(1,2),点P2(3,5),因为|1-3|<|2-5|,所以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2-5|=3,也就是图1中线段P1Q与线段P2Q长度的较大值(点Q为垂直于y轴的直线P1Q与垂直于x轴的直线P2Q交点).(1)已知点A(-12,0),B为y轴上的一个动点,①若点A与点B的“非常距离”为2,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点B的坐标;②直接写出点A与点B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2)已知C是直线y=34x+3上的一个动点,①如图2,点D的坐标是(0,1),求点C与点D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C的坐标;②如图3,E是以原点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的一个动点,求点C与点E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E与点C的坐标.思路分析:(1)①根据点B位于y轴上,可以设点B的坐标为(0,y).由“非常距离”的概念可以确定|0-y|=2,据此可以求得y的值;②设点B的坐标为(0,y).因为|- 12-0|≥|0-y|,所以点A与点B的“非常距离”最小值为|-12-0|=12;(2)①设点C的坐标为(x0,34x0+3).根据材料“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x1-x2|”知,C、D两点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x0= 34x0+2,据此可以求得点C的坐标;②当点E在过原点且与直线y= 34x+3垂直的直线上时,点C与点E的“非常距离”最小,即E(-35,45).解答思路同上.解:(1)①∵B为y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B的坐标为(0,y).∵|-12-0|=12≠2,∴|0-y|=2,解得,y=2或y=-2;∴点B的坐标是(0,2)或(0,-2);②点A与点B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12;(2)①∵C是直线y=34x+3上的一个动点,∴设点C的坐标为(x0,34x0+3),∴-x0=34x0+2,此时,x0=-87,∴点C与点D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87,此时C(-87,157);②E(-35,45).-35-x0=34x0+3-45,解得,x0=-85,则点C的坐标为(-85,95),最小值为1.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综合题.对于信息给予题,一定要弄清楚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本题中的“非常距离”的概念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对应训练4.(2012•台州)请你规定一种适合任意非零实数a,b的新运算“a⊕b”,使得下列算式成立:1⊕2=2⊕1=3,(-3)⊕(-4)=(-4)⊕(-3)=- 76,(-3)⊕5=5⊕(-3)=-415,…你规定的新运算a⊕b= (用a,b的一个代数式表示).考点五:阅读材料题型中的新概念例5 (2012•常州)平面上有两条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BOD=150°(如图),现按如下要求规定此平面上点的“距离坐标”:(1)点O的“距离坐标”为(0,0);(2)在直线CD上,且到直线AB的距离为p(p>0)的点的“距离坐标”为(p,0);在直线AB上,且到直线CD的距离为q(q>0)的点的“距离坐标”为(0,q);(3)到直线AB、CD的距离分别为p,q(p>0,q>0)的点的“距离坐标”为(p,q).设M为此平面上的点,其“距离坐标”为(m,n),根据上述对点的“距离坐标”的规定,解决下列问题:(1)画出图形(保留画图痕迹):①满足m=1,且n=0的点M的集合;②满足m=n的点M的集合;(2)若点M在过点O且与直线CD垂直的直线l上,求m与n所满足的关系式.(说明:图中OI长为一个单位长)思路分析:(1)①以O为圆心,以2为半径作圆,交CD于两点,则此两点为所求;②分别作∠BOC和∠BOD 的角平分线并且反向延长,即可求出答案;(2)过M作MN⊥AB于N,根据已知得出OM=n,MN=m,求出∠NOM=60°,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得出sin60°=MNOM=mn,求出即可.解:(1)①如图所示:点M1和M2为所求;②如图所示:直线MN和直线EF(O除外)为所求;(2)如图:过M作MN⊥AB于N,∵M的“距离坐标”为(m,n),∴OM=n,MN=m,∵∠BOD=150°,直线l⊥CD,∴∠MON=150°-90°=60°,在Rt△MON中,sin60°=MNOM=mn,即m与n所满足的关系式是:m=32n.点评: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值,角平分线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注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对应训练5.(2012•钦州)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x,y),若规定以下两种变换:①f(x,y)=(y,x).如f(2,3)=(3,2);②g(x,y)=(-x,-y),如g(2,3)=(-2,-3).按照以上变换有:f(g(2,3))=f(-2,-3)=(-3,-2),那么g(f(-6,7))等于()A.(7,6)B.(7,-6)C.(-7,6)D.(-7,-6)四、中考真题演练一、选择题1.(2012•六盘水)概念:f(a,b)=(b,a),g(m,n)=(-m,-n).例如f(2,3)=(3,2),g(-1,-4)=(1,4).则g[f(-5,6)]等于()A.(-6,5)B.(-5,-6)C.(6,-5)D.(-5,6)2.(2012•湘潭)文文设计了一个关于实数运算的程序,按此程序,输入一个数后,输出的数比输入的数的平方小1,若输入7,则输出的结果为()A.5 B.6 C.7 D.8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实数的运算,根据题意得出输出数的式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2012•丽水)小明用棋子摆放图形来研究数的规律.图1中棋子围城三角形,其棵数3,6,9,12,…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图2中的4,8,12,16,…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A .2010B .2012C .2014D .2016二、填空题 4.(2012•常德)规定用符号[m]表示一个实数m 的整数部分,例如:[]=0,[3.14]=3.按此规定[]的值为 .5.(2012•随州)概念:平面内的直线1l 与2l 相交于点O ,对于该平面内任意一点M ,点M 到直线1l 、2l 的距离分别为a 、b ,则称有序非实数对(a ,b )是点M 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概念,距离坐标为(2,3)的点的个数是( )A .2B .1C .4D .36.(2012•荆门)新概念:[a ,b]为一次函数y=ax+b (a≠0,a ,b 为实数)的“关联数”.若“关联数”[1,m-2]的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则关于x 的方程 11x -+1m=1的解为 . 7.(2012•自贡)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曲线CDEF 叫做正三角形的渐开线,其中弧CD 、弧DE 、弧EF 的圆心依次是A 、B 、C ,如果AB=1,那么曲线CDEF 的长是 .8. (2012•泉州)在△ABC 中,P 是AB 上的动点(P 异于A 、B ),过点P 的直线截△ABC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我们不妨称这种直线为过点P 的△ABC 的相似线,简记为P (l x )(x 为自然数).(1)如图①,∠A=90°,∠B=∠C ,当BP=2PA 时,P (l 1)、P (l 2)都是过点P 的△ABC 的相似线(其中l 1⊥BC ,l 2∥AC ),此外,还有 条;(2)如图②,∠C=90°,∠B=30°,当 BP BA = 时,P (l x )截得的三角形面积为△ABC 面积的14.三、解答题9.(2012•铜仁地区)如图,概念: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锐角α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角α的余切,记作ctanα,即ctanα= αα角的邻边角的对边= AC BC,根据上述角的余切概念,解下列问题:(1)ctan30°= ;(2)如图,已知tanA=34,其中∠A为锐角,试求ctanA的值.10.(2012•无锡)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P1(x1,y1),P2(x2,y2),我们把|x1-x2|+|y1-y2|叫做P1、P2两点间的直角距离,记作d(P1,P2).(1)已知O为坐标原点,动点P(x,y)满足d(O,P)=1,请写出x与y之间满足的关系式,并在所给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所组成的图形;(2)设P0(x0,y0)是一定点,Q(x,y)是直线y=ax+b上的动点,我们把d(P0,Q)的最小值叫做P0到直线y=ax+b的直角距离.试求点M(2,1)到直线y=x+2的直角距离.11.(2012•厦门)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3)、B(6,3),连接AB.如果点P在直线y=x-1上,且点P到直线AB的距离小于1,那么称点P是线段AB的“临近点”.(1)判断点C(75,22)是否是线段AB的“临近点”,并说明理由;(2)若点Q(m,n)是线段AB的“临近点”,求m的取值范围.12.(2012•兰州)如图,概念:若双曲线y=kx(k>0)与它的其中一条对称轴y=x相交于A、B两点,则线段AB的长度为双曲线y=kx(k>0)的对径.(1)求双曲线y= 1x的对径.(2)若双曲线y=kx(k>0)的对径是102,求k的值.(3)仿照上述概念,概念双曲线y= kx(k<0)的对径.13.(2012•绍兴)联想三角形外心的概念,我们可引入如下概念.概念:到三角形的两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此三角形的准外心.举例:如图1,若PA=PB,则点P为△ABC的准外心.应用:如图2,CD为等边三角形ABC的高,准外心P在高CD上,且PD=12AB,求∠APB的度数.探究: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斜边BC=5,AB=3,准外心P在AC边上,试探究PA的长.14.(2012•嘉兴)将△ABC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θ度,并使各边长变为原来的n倍,得△AB′C′,即如图①,我们将这种变换记为[θ,n].(1)如图①,对△ABC作变换[60°,3]得△AB′C′,则S△AB′C′:S△ABC= ;直线BC与直线B′C′所夹的锐角为度;(2)如图②,△ABC中,∠BAC=30°,∠ACB=90°,对△ABC 作变换[θ,n]得△AB'C',使点B、C、C′在同一直线上,且四边形ABB'C'为矩形,求θ和n的值;(3)如图③,△ABC中,AB=AC,∠BAC=36°,BC=l,对△ABC作变换[θ,n]得△AB′C′,使点B、C、B′在同一直线上,且四边形ABB'C'为平行四边形,求θ和n的值.15.(2012•台州)概念:P、Q分别是两条线段a和b上任意一点,线段PQ长度的最小值叫做线段a与线段b 的距离.已知O(0,0),A(4,0),B(m,n),C(m+4,n)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点.(1)根据上述概念,当m=2,n=2时,如图1,线段BC与线段OA的距离是;当m=5,n=2时,如图2,线段BC与线段OA的距离(即线段AB长)为;(2)如图3,若点B落在圆心为A,半径为2的圆上,线段BC与线段OA的距离记为d,求d关于m的函数解析式.(3)当m的值变化时,动线段BC与线段OA的距离始终为2,线段BC的中点为M,①求出点M随线段BC运动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②点D的坐标为(0,2),m≥0,n≥0,作MN⊥x轴,垂足为H,是否存在m的值使以A、M、H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D相似?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专题讲座二:新概念型问题参考答案三、中考典例剖析对应训练1.34解:∵x1=-13,∴x2=111()3--=34,x3=131()4-=4,x4=11143=-,∴差倒数为3个循环的数,∵2012=670×3+2,∴x2012=x2=34,故答案为:34.2.64 解:∵(x1,y1)•(x2,y2)=x1x2+y1y2,∴(4,5)•(6,8)=4×6+5×8=64,故答案为64.3.解:(1)如图;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抛物线的顶点A必在O、B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OA=AB,即:“抛物线三角形”必为等腰三角形.故填:等腰.( 2)(2)∵抛物线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作AE ⊥OB ,垂足为E ,∴AE=3OE .∴24b =3•2b '(b′>0).∴b ′=23.∴A (3,3),B (23,0). ∴C (-3,-3),D (-23,0).设过点O 、C 、D 的抛物线为y=mx 2+nx ,则12230333m n m n ⎧-=⎪⎨-=-⎪⎩,解得123m n =⎧⎪⎨=⎪⎩.故所求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 2+23x . 4.解:根据题意可得:1⊕2=2⊕1=3=2212+,(-3)⊕(-4)=(-4)⊕(-3)=-76=2234+--, (-3)⊕5=5⊕(-3)=-415=2235+-,则a ⊕b=22a b +=22a b ab +.故答案为:22a b ab+. 5.C 解:∵f (-6,7)=(7,-6), ∴g (f (-6,7))=g (7,-6)=(-7,6). 故选C .四、中考真题演练一、选择题1.A2.B .3.D 解:∵3,6,9,12,…称为三角形数,∴三角数都是3的倍数,∵4,8,12,16,…称为正方形数,∴正方形数都是4的倍数,∴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12的倍数, ∵2010÷12=167…6,2012÷12=167…8,2014÷12=167…10,2016÷12=168,∴2016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 故选D .二、填空题4.4 解:∵3<<4,∴3+1<+1<4+1,∴4<+1<5,∴[+1]=4,故答案为:4.5.C 解:如图所示,所求的点有4个,故选C .6.x=3 解:根据题意可得:y=x+m-2,∵“关联数”[1,m-2]的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m-2=0,解得:m=2, 则关于x 的方程11x -+1m =1变为11x -+12=1, 解得:x=3, 检验:把x=3代入最简公分母2(x-1)=4≠0, 故x=3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故答案为:x=3.7.4π 解:弧CD 的长是1201180π⨯=23π,弧DE 的长是:1202180π⨯=43π,弧EF 的长是:1203180π⨯=2π, 则曲线CDEF 的长是:23π+43π+2π=4π.故答案是:4π. 8.(1)1;(2)12或34或34 解:(1)存在另外 1 条相似线.如图1所示,过点P 作l 3∥BC 交AC 于Q ,则△APQ ∽△ABC ;故答案为:1;(2)设P(l x)截得的三角形面积为S,S=14S△ABC,则相似比为1:2.如图2所示,共有4条相似线:①第1条l1,此时P为斜边AB中点,l1∥AC,∴BPBA=12;②第2条l2,此时P为斜边AB中点,l2∥AC,∴BPBA=12;③第3条l3,此时BP与BC为对应边,且BPBC=12,∴BPBA=cos30BPBC=34;④第4条l4,此时AP与AC为对应边,且APAC=12,∴1sin304AP APAB AC==,∴BPBA=34.故答案为:12或34或34.三、解答题9.解:(1)∵Rt△ABC中,α=30°,∴BC=12AB,∴AC=22AB BC-=2214AB AB-=32AB,∴ctan30°=ACBC=3.故答案为:3;(2)∵tanA=34,∴设BC=3,AC=4,则AB=5,∴ctanA=ACBC=43.10.解:(1)由题意,得|x|+|y|=1,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如图所示。

(完整word版)201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归纳猜想型问题),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201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归纳猜想型问题),推荐文档

201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归纳猜想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归纳猜想型问题在中考中越来越被命题者所注重。

这类题要求根据题目中的图形或者数字,分析归纳,直观地发现共同特征,或者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去预测估计它的规律或者其他相关结论,使带有猜想性质的推断尽可能与现实情况相吻合,必要时可以进行验证或者证明,依此体现出猜想的实际意义。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归纳猜想型问题对考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经常以填空等形式出现,解题时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数字或图形信息中,寻找其共同之处,这个存在于个例中的共性,就是规律。

其中蕴含着特殊一一一般一一特殊”的常用模式,体现了总结归纳的数学思想,这也正是人类认识新生事物的一般过程。

相对而言,猜想结论型问题的难度较大些,具体题目往往是直观猜想与科学论证、具体应用的结合,解题的方法也更为灵活多样:计算、验证、类比、比较、测量、绘图、移动等等,都能用到。

由于猜想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也是人们探索发现新知的重要手段,非常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逐步成为中考的持续热点。

通常给定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者不等式,然后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

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格式。

例1 (2013?巴中)观察下面的单项式:a, -2a2, 4a3, -8a4,…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8个式子是思路分析:根据单项式可知n为双数时a的前面要加上负号,而a的系数为2 (n-1), a的指数为n. 解:第八项为-27a8=-128a 8.点评:本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对应训练1. (2013?株洲)一组数据为:x ,-2X2,4X3 ,-8x4,…观察其规律,推断第n个数据应为 __________ .1 . (-2)n-1x n考点二:猜想图形规律根据一组相关图形的变化规律,从中总结通过图形的变化所反映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二:新概念型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新概念”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概念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概念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概念”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新概念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
解得:x=2.
故答案为:2
点评:此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属于新概念的题型,涉及的知识有:完全平方公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法则,根据题意将所求的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是解本题的关键.
对应训练
2.(2012•株洲)若(x1,y1)•(x2,y2)=x1x2+y1y2,则(4,5)•(6,8)=.
考点三:探索题型中的新概念
例3 (2012•南京)如图,A、B是⊙O上的两个定点,P是⊙O上的动点(P不与A、B重合)、我们称∠APB是⊙O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
(1)已知∠APB是⊙O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
①若AB是⊙O的直径,则∠APB=°;
②若⊙O的半径是1,AB=,求∠APB的度数;
(2)已知O2是⊙O1外一点,以O2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1相交于A、B两点,∠APB是⊙O1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直线PA、PB分别交⊙O2于M、N(点M与点A、点N与点B均不重合),连接AN,试探索∠APB与∠MAN、∠ANB之间的数量关系.
思路分析:(1)①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即可求解;
②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AOB=90°,再分点P在优弧上;点P在劣弧上两种情况
讨论求解;
(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四种情况得到∠APB与∠MAN、∠ANB之间的数量关系.解:(1)①若AB是⊙O的直径,则∠APB=90.
②如图,连接AB、OA、OB.
在△AOB中,
∵OA=OB=1.AB=,
∴OA2+OB2=AB2.
∴∠AOB=90°.
当点P在优弧上时,∠AP1B=∠AOB=45°;
当点P在劣弧上时,∠AP2B=(360°﹣∠AOB)=135°…6分
(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①∵∠MAN=∠APB+∠ANB,
∴∠APB=∠MAN﹣∠ANB;
第二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N在点P与点B之间,如图②.∵∠MAN=∠APB+∠ANP=∠APB+(180°﹣∠ANB),
∴∠APB=∠MAN+∠ANB﹣180°;
第三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M在点P与点A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③.
∵∠APB+∠ANB+∠MAN=180°,
∴∠APB=180°﹣∠MAN﹣∠ANB,
第四种情况:点P在⊙O2内,如图④,
∠APB=∠MAN+∠ANB.
点评:综合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本题难度较大,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
对应训练
3.(2012•陕西)如果一条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那么以该抛物线的顶点和这两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称为这条抛物线的“抛物线三角形”.
(1)“抛物线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2)若抛物线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b的值;
(3)如图,△OAB是抛物线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否存在以原点O为对称中心的矩形ABCD?若存在,求出过O、C、D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考点四:开放题型中的新概念
例4 (2012•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任意两点P1(x1,y1)与P2(x2,y2)的“非常距离”,给出如下概念:
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x1-x2|;
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y1-y2|.
例如:点P1(1,2),点P2(3,5),因为|1-3|<|2-5|,所以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2-5|=3,
解:(1)①如图所示:
A.(7,6)B.(7,-6)C.(-7,6)D.(-7,-6)
四、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12•六盘水)概念:f(a,b)=(b,a),g(m,n)=(-m,-n).例如f(2,3)=(3,2),g(-1,-4)=(1,4).则g[f(-5,6)]等于()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实数的运算,根据题意得出输出数的式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2012•丽水)小明用棋子摆放图形来研究数的规律.图1中棋子围城三角形,其棵数3,6,9,12,…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图2中的4,8,12,16,…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
A.2010 B.2012 C.2014 D.2016
二、填空题
4.(2012•常德)规定用符号[m]表示一个实数m 的整数部分,例如:[]=0,[3.14]=3.按此规定[
]的值为 .
5.(2012•随州)概念:平面内的直线1l 与2l 相交于点O ,对于该平面内任意一点M ,点M 到直线1l 、2l 的距离分别为a 、b ,则称有序非实数对(a ,b )是点M 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概念,距离坐标为(2,3)的点的个数是( )
4
三、解答题
2.64
解:∵(x1,y1)•(x2,y2)=x1x2+y1y2,
∴(4,5)•(6,8)=4×6+5×8=64,
故答案为64.
3.解:(1)如图;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抛物线的顶点A必在O、B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OA=AB,即:“抛物线三角形”必为等腰三角形.
故填:等腰.
一、选择题
1.A
2.B.
3.D
解:∵3,6,9,12,…称为三角形数,
∴三角数都是3的倍数,
∵4,8,12,16,…称为正方形数,
∴正方形数都是4的倍数,
∴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12的倍数,∵2010÷12=167…6,
2012÷12=167…8,
2014÷12=167…10,
2016÷12=168,
∴2016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
故选D.
二、填空题
4.4
解:∵3<<4,
∴3+1<+1<4+1,
∴4<+1<5,
∴[+1]=4,
故答案为:4.
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如图所示。

,,
课件园
- 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