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家校关系再构
科学创新家庭教育策略人文构建家校关系新篇
科学创新家庭教育策略人文构建家校关系新篇作者:翁维雅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7年第9期【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各界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孩子所受教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要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家校关系因此成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内容之一。
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科学创建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真正惠及更多的学生和家庭,最终成功构建学校引领、家校协同、共同成长的家校关系新篇章。
【关键词】家校关系;家庭教育;教育策略;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1-0061-02【作者简介】翁维雅,江苏省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教授。
教育是一种爱的传递,有了爱,生命才能健康成长。
那么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呢?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对爱是这样定义的:“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如果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规划是基于对家长、孩子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的,那么爱的传递就能得到较好的实现,家庭教育T程就能够对更多的家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最终成功构建学校引领、家校协同、共同成长的家校关系新常态。
一、科学创新家庭教育策略之“深度的体验”脑科学显示,人类大脑由三部分组成:爬行脑、哺乳脑、大脑皮层,根据其主要的功能也称为行动脑、情绪脑和理性脑,分别为爬行类、哺乳类和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可见越是高级的动物,其大脑越发达。
其中,理性脑的存在时间是最短的,因此其对人的控制能力也最弱。
生活中有许多公认的知识无法落实到行动(如抽烟有害健康,可仍有大量的烟民;赞美很有力量,可家庭中仍然不缺乏斥责的话语等),就是因为这些知识只是停留在大脑皮层的理性知识,没有得到行动脑和情绪脑的充分共鸣,缺乏应有的力量,所以在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方面效果不佳。
更生活化的表述就是:人是活在白己的感觉中的,在多大程度上触动了对方的感觉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对方。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 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主动的
学习者积极探索、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 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是合作的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 讨论、合作,共同建构知 识,促进彼此的理解和成 长。
学习是情境化的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应置于 具体的情境中,以增强学 习的意义和实用性。
在课程设计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满足 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在评价方式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以全 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03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比较与融合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02
人本主义重视学习的自由和自主 性,认为学习是自由选择和自我 实现的过程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互补性
01
02
03
04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在理论上 各有侧重,但它们在实践上具
有很强的互补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 互动性,可以帮助学习者在集
体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自我实现 和自我成长,可以帮助学习者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异同点
• 都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情感因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异同点
不同点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互动性,认为知识 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认为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建构主义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意义 ,认为学习是问题解决和意义建 构的过程
合作与自我实现的结合
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让 学生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联动培养模式的构建
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联动培养模式的构建作者:赵娟朱祖德赵婧婷徐彩意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10期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本文主要探讨了构建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保障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12—02一、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共同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1)学业问题辅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学习心理障碍,如习得性无助、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的不良归因、动机缺失等。
学业问题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由学习心理障碍引起的学业不良问题,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利用记忆的规律学习能事半功倍。
(2)压力与挫折的应对。
许多学生面对考试等压力情境或挫折时出现了一系列不良反应。
针对这些情况,可以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如应考策略、考后正确对待成绩和合理归因等,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3)生活及人际关系辅导。
主要包括生活休闲辅导、情绪情感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等。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以健康向上的方式调节生活;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情感,掌握宣泄不良情绪的合理方式;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学会竞争与合作,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4)个性与人格辅导。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确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健全、健康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指导。
(5)升学和就业问题的辅导。
升学和就业指导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倾向、职业兴趣,获得社会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等,让学生掌握择业技巧,正确处理个人专业、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研究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学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着重于理解
和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优秀的学生。
在教学研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重视学生的
情感,注重建立一种信任的双向沟通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及时反
馈学习表现。
实践中,该研究建议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创造有趣的
学习环境,通过建立“三方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学
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还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支持和考核,让学生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校协同 心理教育的方法
家校协同心理教育的方法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的事情,就像划船需要两支桨同时发力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家校协同。
而心理教育,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校里,老师们就像是一群辛勤的园丁,精心呵护着每一株幼苗。
他们通过课堂教学、集体活动等多种方式,观察着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和世界。
老师们会组织各种有趣的心理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会团队合作、自我认知。
这就好比是给孩子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让阳光照进来。
但仅仅靠学校可不行呀,家庭也是孩子心灵的港湾。
家长们要做孩子最温暖的依靠,要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比如说,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回到家一脸的不高兴,这时候家长就得敏锐地察觉到,然后和孩子好好聊聊,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者忽视。
这就像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们在疲惫时有地方可以依靠。
那家校怎么协同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不是那种刻板的形式哦,而是像朋友聚会一样,大家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孩子的心理状况。
老师分享在学校观察到的,家长也讲讲在家里发现的。
这就像拼图一样,把孩子的心理全貌一点点拼凑起来。
家长呢,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比如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可别不当回事儿呀,一定要积极参加。
这可是和孩子增进感情、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好机会。
这就像一场和孩子的心灵之旅,只有一起走过,才能更加亲密。
还有啊,老师们要多和家长沟通,别总是等到孩子出问题了才联系家长。
平时也可以时不时地发个消息,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的一些小进步、小亮点。
家长们收到这样的消息,心里肯定美滋滋的,也会更有动力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另外,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专家来给家长和老师上课,让大家都能学到更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
这就像是给大家的心理教育技能升级,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孩子的各种心理状况。
总之,家校协同进行心理教育,就像是给孩子的心灵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
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应对。
心理教育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
心理教育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班级关系是学生在校园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业表现。
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能够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心理教育来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感学生的情感认同感是构建和谐班级关系的基础。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秉持公正、平等、尊重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班级组织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共同体意识。
例如,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共同制定班规班纪等,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个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员。
二、倡导积极的沟通与合作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班级关系的和谐。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还可以设置班级委员会等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贡献是被尊重和认可的。
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与同学之间的积极沟通。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彼此交流合作;在班级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他人,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友谊。
三、关注心理健康,提供适当的支持心理健康是维系班级关系和谐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在日常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例如,发现有学生存在学习压力过大的情况时,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提供学生们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机会。
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也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促进班级关系的和谐稳定。
总结起来,要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心理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感、倡导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关注心理健康并提供适当的支持,这些都是实现和谐班级关系的有效途径。
家校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
二、目前家校合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认识和能力不足
1.家长方面
(3)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力的缺乏。大多家长 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 况的敏感度和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识别度不高,以至于有的家 长会把孩子的心理问题等同于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或者道德品 质问题。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校互 动的质量。
3.孩子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但 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的导火索往往来源于学校、来源于
教师,只有家校牵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心理问
题。
案 例
北京四名少年杀害中学生勒索赎金150万
被判重刑,平均年龄只有16岁左右
【备注】4位犯罪的少年:都父母双全,没有离异或早逝; 家庭经济情况都良好,父母均有工作;他们家庭中没有任何
感觉统合障碍儿童„„
对比美国——
◆美国小学生入学前,必须参加测试。测试内容被称为
“入学准备” ,指的是孩子本身是否具备了入学必备的社会
性、情绪,以及认知发展,是一个对儿童各方面发展状况的综 合考量。具体内容包括视觉识别记忆、听觉识别记忆、语言的
接受表达理解、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等认知能力和社会情绪
家校合作,例如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育人的形式有
哪些?各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各方的在合
作中有哪些权利义务?家校合作的经费如何筹集?家 校合作的质量由谁来评估?等等。没有制度的保护、 规范和引导,家校合作呈现出无章可循的无序状态。
二、目前家校合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缺乏合作力度
女儿因法完成课堂学习而不得不退学。
2.一位母亲在孩子进入初中学习以前与孩 子交流:男女生交往是正常的,但女孩子一 定要自重,不能向男孩子主动表达感情,不
共同育人:家校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联动策略
共同育人:家校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联动策略1.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有效联动,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2. 家校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2.1 学校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责任。
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监测学生心理状况,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
2.2 家庭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重要支撑。
家长需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与学校沟通,参与家校共育活动,共同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
2.3 社会社会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背景和资源库。
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支持,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基地等。
3. 家校社会联动策略3.1 沟通协作家校社会各方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动会议,分享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3.2 共享资源各方应根据自己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如学校可向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家庭可向学校提供学生在家中的心理表现,社会机构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3.3 联合活动家校社会可共同策划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创作、心理咨询体验等,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
3.4 专业支持学校可邀请专业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4. 保障机制4.1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各方联动提供政策保障和指导。
4.2 经费保障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确保家校社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活动的顺利开展。
家校合作,共育学生阳光心理
家校合作,共育学生阳光心理发布时间:2021-04-12T13:41:48.79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期作者:陈截芬[导读]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低年级学生接触到最为主要的两种教育形式,不仅对学生当下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截芬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中心小学523000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低年级学生接触到最为主要的两种教育形式,不仅对学生当下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部价值,就必须加强家校合作关系的构建。
基于此,本文将对家校合作,共育学生阳光心理的方法展开研究。
关键词:家校合作;共育;学生成长前言:在低年级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带来诸多的良性影响,一方面,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推进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促进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打开新世纪的大门,在保障学生的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更为丰富的事物,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促进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做好铺垫。
由此可见,对家校合作,共育学生阳光心理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以及改善措施在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父母为孩子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新的时代下的教育问题也逐渐地显露出来,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学校教育模式较为刻板等逐渐地成为了阻碍学生成长的负面因素,想要解决这一教育现状,首先就需要明确现阶段的教育中都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逐一击破。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触的第一教育场所,对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阶段的学生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于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的研究
关于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的研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孩子们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家庭和学校如何有效合作来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
一、家庭与学校在孩子心理教育中的作用1. 家庭角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持者。
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中,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同时,家庭也是孩子情感的沟通渠道,孩子可以对家长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想法,家人也可以帮助孩子化解困扰和情感矛盾。
2. 学校角色学校是孩子心智和认知方面的发展中心,是孩子的第二个家。
学校中的老师、同学、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心理影响。
学校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资源,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并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和互动方式。
1.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家庭提供子女情感支持,学校提供知识和技能。
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特点,以便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成长和生活环境。
2. 促进孩子自我调节和自我学习能力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共同的培养方式,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和学习能力。
通过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孩子可以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绪、自我学习和总结的方法,懂得自己的意愿和目标,达成积极的成长。
3. 促进家庭稳定和学校安全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密切沟通,对家庭和学校的稳定和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是所有家长和教育者的共同责任。
1. 家长和老师要密切沟通家长和老师要做到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
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更多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2. 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学校学校可以举办家长校,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课外活动和学习进度,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支持者。
家校合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更阳光丽
家校合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更阳光丽发布时间:2022-04-07T15:29:37.390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5月作者:丁丽[导读] 家校合作主要是指学校与家庭通过交流与沟通,在相互配合下,共同承担孩子成长责任,促进优化发展的现代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依据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以教育、辅导为手段,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中初中生心理问题愈发凸显,且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构建家校合作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丁丽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摘要】家校合作主要是指学校与家庭通过交流与沟通,在相互配合下,共同承担孩子成长责任,促进优化发展的现代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依据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以教育、辅导为手段,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中初中生心理问题愈发凸显,且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构建家校合作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5-199-01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完美的教育模式。
而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保证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与家庭作为初中生生活、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变化对学生心理构建存在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针对现阶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实行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例如,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或参与到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关于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的研究
关于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协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探讨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的实施意义、关键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进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一、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的实施意义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各方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教育场所,可以借助专业师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心理素质。
而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家庭氛围营造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能够使学校和家庭资源得以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塑造者,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可以通过校园和家庭的联动,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注重课堂教育和管理引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家庭则可以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和家庭监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学习自觉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效果。
3. 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面临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共同为学生提供心理抗压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心理抗压能力。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看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看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界定及基本观点1.1人本主义心理学虽已创立三十多年,但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这可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观点不一致和人们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解不同有关。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彪勒(Charlotte Bertha Buhler,1893—1974)曾把人本主义心理学定义为“对行为,经验和意向性的科学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等著《心理学导论》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强调人的独特性的心理学说,它注重主观经验和人的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雷伯著《心里学词典》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探究高级的人类动机、自我发展、知识、理解与审美的科学”中国心理学教授车博文等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简而言之我们认为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其中包含:1、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
2、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1.2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2.1初期人物及理论:科学心理学初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除美国心理学创始人詹姆斯和霍尔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倾向外,还包括完形心理学思想、美国人格心理学和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影响。
其中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既是美国人格心理学的一种理论模式,也是人本心理学的很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共同育人:家校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联动策略
共同育人:家校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联动策略背景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对于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动策略,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家庭的角色和策略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与学校和社会合作,共同育人: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提供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
2. 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 提供情感支持:家庭成员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态度。
学校的角色和策略学校是学生研究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1. 建立专业团队:学校应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包括心理咨询师、教师和家长代表等,共同制定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2. 提供系统的教育培训:学校应为教师、家长等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能力,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关爱互助的研究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多元化的研究资源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的角色和策略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背景,社会各界的参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社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1.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台:社会各界应与学校和家庭建立紧密合作的平台,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社区志愿服务等。
2. 提供资源支持:社会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作者:赵国瑞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年第03期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备受关注。
但很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并不显著,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严重缺失。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靠学校一方,家校合作才是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佳选择。
本文将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教育策略进行研究,并从学校、家长及社会三方面对家校合作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阶段中的基础教育。
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发育不完全,对于事物的认知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判断,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而心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育,需要在多方面多因素的配合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其中家庭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良好的家庭参与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并促进亲子关系。
之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是由学校独挑大梁,家庭的参与有限,而素质教育下的心理教育一定离不开家庭的参与。
因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心理人格等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的心理教育经常是与道德教育混在一起开展,受以上两点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不理想。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策略:一、家长方面首先,家长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家长将教育视为学生在学校进行的活动,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和性质片面化、绝对化,割裂了二者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父母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关心子女教育,但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上,与学校的交流合作也仅限于这一方面。
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么忽视,要么置之不理。
所以要搞好家校合作首先要对家长进行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性,让每位家长懂得家庭的结构、气氛及父母的管教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家长要学习小学生心理教育知识。
家长是否具备进行心理教育辅导的知识和能力,直接决定了能否主动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指导或者充分配合学校心理教育,这就需要家长主动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及能力,比如多读一些有关心理教育的书籍、多向有经验的学生家长请教学习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框架
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框架引言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关键环境,二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档旨在阐述家庭与学校合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框架,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合作原则家庭与学校的共同责任家庭和学校都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责任。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和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作为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有责任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应的支持服务。
尊重彼此的职能和优势家庭和学校应尊重彼此的职能和优势,形成互补。
家庭在情感支持、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学校在专业知识教育、社交技能培养方面更具专业性。
通过合作,可以整合资源,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放沟通与信息共享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开放沟通是合作的基础。
双方应定期分享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生活情况等信息,以便及时了解青少年需求,调整教育策略。
合作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家庭和学校可共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可包括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
课程应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
家长教育和培训家长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教育和培训活动,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教授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心理咨询与支持家庭和学校应共同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服务。
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室,邀请专业心理辅导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家庭可鼓励家长参与心理咨询,以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协同实践活动家庭与学校可共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剧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
合作机制定期会议与协商家庭与学校应定期召开合作会议,协商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
心理健康教导的家庭与学校协同机制
心理健康教导的家庭与学校协同机制
简介
心理健康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提供心理健康教导,家庭和学校需要建立协同机制。
本文将探讨家庭和学校协同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这种机制。
家庭与学校协同机制的重要性
1. 综合资源:家庭和学校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导服务。
2. 互补作用:家庭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导中可以发挥互补的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持续关注: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实施家庭与学校协同机制的策略
1. 沟通合作:家庭和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制定共同的教育计划。
2. 资源整合:家庭和学校可以整合各自的资源,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教育资料等,共同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导。
3. 培训支持: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 定期评估:家庭和学校可以定期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论
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机制对于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导至关重要。
通过沟通合作、资源整合、培训支持和定期评估等策略的实施,可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的家庭与学校协同机
制有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家校关系再构作者:丁芳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17年第10期本期主持:江苏省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翁维雅主持人语: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佳,缺乏优质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常常鞭长莫及、孤掌难鸣。
那么将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纳入学校工作范畴之后。
家校关系会呈现怎样的状态呢?江苏省苏州市将“优质教育需要优质的家庭教育,关注具有苏州特点的家庭教育。
形成苏州特点的区域特色”作为苏州教育“十三五”的目标并于2015年底成立了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家长等各个层面全力推进家庭教育工程,例如组织专家编制《苏州家庭教育家长读本》(1-9年级)免费发放给苏州90万学生家长,遴选200所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学校进行试点并建立项目学校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管理。
培育千名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等。
在这些工作的规划设计中,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充分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本期我们将以苏州市为例,重点探讨苏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面的实践与思路,呈现学校引领、家校协同、共同成长的家校关系新常态,希望为广大班主任扣德育工作者提供思路和借鉴。
[摘要]家校关系对儿童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探讨构建和谐、有效家校关系的策略,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具体包括:基于“自我实现论”,引领家长做合格父母: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家校协同促进儿童发展;基于“存在感”的观点,家校通过互动共同成长。
[关键词]心理学;人本主义;家校关系;共同成长[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1-0058-0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两个主要动因,而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教育部门倡导家校合作共育。
家校合作的立足点是家庭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家校合作的价值体现在家长和教师均在合作中获得成长,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内在价值作为人性的核心,认为只要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人的内在价值就不会受到压抑,就可以自发和自主地发展起来。
本文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探讨构建和谐、有效家校关系的策略,为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通过全面创新实现家校关系的新常态。
一、基于“自我实现论”,学校应引领家长做合格父母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生长、促进自我发展的倾向,在这种发展倾向的推动之下,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许多不同层次的需要。
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实现自我。
在马斯洛看来,每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倾向,自我实现主要是指人的内在价值实现。
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
就可以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自我实现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它在不断变化之中。
正是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的潜能才得以实现。
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掘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使人的真善美的道德本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每个人都有先天的优良素质,他不是被教育和环境塑造成人的。
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只是对他提供一定的和必要的帮助,使他自己的潜能得到实现。
自我实现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支配他们行为的因素是来自主体内部的自我选择,他们在其非常喜爱的工作中显示出巨大的潜能,是人的创造性的最终实现。
在当下养育儿童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而忽略了儿童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实际上,各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占优势。
而后产生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
所以,学校应该引领家长认识到。
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在满足其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其高层次需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注其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儿童达到自我实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是合格的,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子女。
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家长,相信家长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会发挥独特、积极、有效的作用,引领家长进行自身潜能的开发,做合格家长,促进儿童发展。
达到作为家长角色的自我实现。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会引起个体更满意的主观体验。
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
当然,家长不是天生的教育者,其教育理念和行为不可能自然获得,因此对家长进行一定形式的辅导是必要的。
家长教育课程应该以引导的方式进行,真正主导学习过程的是家长自身。
家长在接受了相关教育后,往往能够逐步地、自觉地、有目的地、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
并能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从而使学校更有效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也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家校协同促进儿童发展罗杰斯认为。
自我就是实现一个人的全部潜能和价值的一种自然倾向或力量。
他相信人自身内部存在一股巨大的理解自己、改变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潜能,只要提供适宜的氛围,这些潜能就能开发出来。
他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
也反对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上下级关系,认为教师应接受学生,应把学生视为具有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的完整性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真正自由的人。
具体地说,这一目标涉及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包括知识教育、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与发展。
为了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必须具备四种特质: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表里如一。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
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个别教育,而不赞成传统的教育灌输,虽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不把教师看作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看作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促进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人。
因此,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尊重的关系。
同时,人本主义强调人类潜能的重要性。
强调发挥儿童的创造能力。
尊重儿童的价值和能力。
在罗杰斯看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
总之,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反对教育的外部强化论和教师中心论。
主张自我教育和学生中心论,从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出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有创造力、有自主性、人格健康发展的自由人。
人都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的内在倾向。
实现人的潜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只要不受环境的限制,例如缺乏来自父母的积极关注。
儿童就会自然地发展成一个功能充分发挥的人。
罗杰斯的理论中并未详细谈及对家长的要求。
但我们认为。
家长的教育目标是与教师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
也应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与学校协同协作,配合教师,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为此,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以真诚开放的态度对待儿童: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接受儿童,对儿童表示真诚的关心、尊重和接纳;设身处地地体验儿童的思想和感受。
家长要相信儿童,把儿童看作是有自我调整能力的主体,与儿童谈话时要真诚,尊重儿童的意见,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
并引导儿童学会自我教育。
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
家庭和学校要全面合作,增强教育的一致性,发挥教育合力,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家校合作不仅将促成家长、教师的发展,而且最终将帮助儿童成长为完整、丰富的人。
三、基于“存在感”的观点。
家校通过互动共同成长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境况,倡导发现人生存在的价值、真谛和意义。
强调人的意识是自由的,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而存在感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意识和体验,存在感的核心是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
个体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能对自己的全部存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未来。
能灵活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来表述自我感受和进行人际交往。
能体验到这种存在感的人才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才能发现生活的意义。
健康的人对自己的存在往往有着真实而强烈的体验,而缺乏存在感或对自己的存在感模糊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干扰。
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之间表现为支配与从属的关系,即家长接受学校支配,配合学校工作。
一般来说。
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中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放手不管,委托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一种是处处插手,因对学校教育缺乏信任而产生深深的焦虑感。
因此,大多数家长在现实家校关系中缺乏存在感。
而实际上,家校合作不是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家长和教师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
家庭和学校之间应该是在合作中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然后形成“发展共同体”的。
现实中的家校合作往往具化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
合作的魅力就在于改变他人和改变自我。
在真实的合作中,主体双方都带着真实而独特的个体认识、理解、情感、期待,因此,相互的改变必然发生。
家庭应在培养儿童“完整人”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而非仅作为学校教育的旁观者或配合者。
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家长教育行为的发展。
对于学校、家长和儿童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可以让学校更容易得到家长的配合,从而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儿童受到的养成教育也会相应地变好,这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家长自身也能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而教师要成为几十位家长学习的对象,就应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水平与技能,以便为家长提供支持。
同时教师也需要有向家长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必须认识到家长有能力向学校提供帮助。
家校之间信息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是一种共同受益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家庭与学校并不是完全割裂、责任分离的两个主体,儿童既是二者服务的对象,又在家校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
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家校之间要责任共担、通力合作促进儿童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情感、人格、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发展。
家长和教师通过合作也将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视为有价值、有个人潜能的存在,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倾向。
但个体的本质是埋置在社会之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这就需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汲取养分,把社会的要求和个人的自我发展较好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