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日梦看布洛赫对弗洛伊德艺术功能理论的拓展
艺术中白日梦
艺术中的白日梦摘要:童年的经历,白日梦的幻想,以及性冲动的释放,都构成了弗洛伊德艺术创作的资料来源。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入手解释艺术创作的原动力,能使人们更深入的理解艺术家主体,理解艺术创作的神秘性。
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创了艺术理论中”科学的非理性”研究先河,本文对其早期的作品《作家与白日梦》进行重新解读,并结合中国古典艺术思想综合进行分析,从而以达到思想交融之目的。
关键词:童年;白日梦;释放弗洛伊德俨然成了心理学的代名词,他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至少目前可以这样说。
从心理学到文学批评,再到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众多学科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今日依然存在,且将继续存在。
一、童年的经历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童年的经验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年以后的许多心理行为都可追朔到童年时期的心理积奠。
弗洛伊德的游戏创作说在18世纪的席勒就早有阐述,在席勒看来”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而美就是活动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统一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另外弗洛伊德也用了一部书来表明了童年及梦于艺术创作的关系,1910年弗洛伊德撰写《列奥纳多·达2芬奇:一个童年的记忆》一书,围绕着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身世和创作之谜,弗洛伊德独辟蹊径,以达·芬奇日记中的一段话――”一只秃鹫向我飞了下来,它用翘起的尾巴撞开我的嘴,还用它的尾巴一次次地撞我的嘴唇。
”为切入点,以童年的记忆和以后成长经历中的各种想象的混合体,来解释达·芬奇大量的艺术创作,同时这部书也成为心理学史的奠基之作。
年幼时的游戏带给人们莫大的满足,同时也寄托着当时的一个个梦想。
当童年已经远去,回忆起年少时的憧憬却依然感动,也会为那时的好奇心和奇思妙想而感动。
作为成人,游戏已不是天分。
然而依然可发现有类似游戏的东西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创造性作家身上。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发布时间:2023-05-29T07:15:56.115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4月总第447期作者:邱潇潇[导读]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翻译系江苏南京210044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并开创了心理分析学派。
其中,在其作品《作家与白日梦》中,他从“文学作品是一场白日梦”的角度来分析文艺作品的创作。
他提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较大的主动性;首先,他知道如何去加工他的白日梦,从而使之失去令人刺耳的带有个人印记的声音,为别人提供欣赏的可能性;他也知道如何有效地掩饰它们,以使它们那受到压抑的源泉的起源不易察觉。
此外,他拥有处理他所独有的材料使之忠实地表达他的幻想中的观念的非凡能力。
”我认为弗洛伊德的这段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艺术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他们的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的各种情感,抒发对于时代、生活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而作品则是情感的载体和寄托,这种情感大多与艺术家本身的经历相关。
以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为例,《变形记》的创作与卡夫卡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
首先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他的家庭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出生贫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强势、偏执的家长。
他反对卡夫卡写作,强迫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工作,希望子女都能继承他的产业,成为优秀的商人。
生活在这样强权、高压之下的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也与自己的家庭渐行渐远,他的性格和人生也深受父亲强权干涉的影响。
就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也因为异化为甲壳虫最终遭到家人的厌弃,最终孤独地逝去。
其次是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始终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看尽了世态炎凉。
浅析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
浅析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浅析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以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为例摘要:弗洛伊德始终对文艺怀有浓厚的兴趣,曾阅读过许多文学作品,他用精神分析学来研究文艺现象,同时又以这种研究为例证,支持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其中《创作家与白日梦》一书集中体现了他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动机的深刻思考。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
卡夫卡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他的很多著作都有着梦幻般地无法正常推理的想象。
可以说,卡夫卡与弗洛伊德的作品相互影响,对后来的作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卡夫卡白日梦乡村医生心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理论在众多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文艺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此,就以其中一方面《创作家与白日梦》来作浅析。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洁。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与普通人的白日梦或幻想非常接近。
艺术家犹如白日梦者,艺术创作仿佛是白日做梦。
卡夫卡与他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一个是伟大的作家,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
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
卡夫卡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卡夫卡曾经说过,他对父亲的优越地位的态度不是在“日常的思考”中形成的,而是“从童年时代开始就亲身经历到的”。
他关于他父亲的“教育方法”的言论,他论及教学法的书信“都肯定着精神分析的观点”。
从中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创作源泉也是源于他童年时代父亲的影响。
卡夫卡还非常重视梦的意义和作用,他的某些有关梦的观点与弗洛伊德颇有相同之处。
他的朋友布罗德认为,“若没有弗洛伊德,卡夫卡也许从来不会对自己的梦给予那么多的注意。
弗洛伊德对梦境的解释
弗洛伊德对梦境的解释一、弗洛伊德关于梦境解释的基本理论1. 潜意识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许多被压抑的愿望,这些愿望由于受到社会道德规范、伦理等因素的抑制,不能在清醒状态下得以实现。
而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审查作用相对松弛,潜意识中的愿望就会通过伪装的形式出现在梦中。
例如,一个人在白天可能压抑了对某种美食的强烈渴望,因为他正在节食或者处于不适合进食该美食的场合,在梦中他可能就会梦到自己在尽情享受这种美食。
2. 梦的伪装机制- 梦的内容往往不是潜意识愿望的直接表达,而是经过了伪装。
这是因为潜意识愿望如果直接表达,会受到意识的抵制。
弗洛伊德提出了“凝缩”“移置”“象征”等梦的伪装机制。
- 凝缩:是指梦将多种潜意识的愿望或想法融合成一个单一的意象或情节。
例如,梦中的一个人物可能融合了现实生活中多个人的特征,他的外貌可能部分像A,行为方式像B,说话风格像C等。
- 移置:是指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或欲望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一个人对自己的上司有愤怒情绪,但由于害怕被解雇而不能直接表达,在梦中他可能会把这种愤怒转移到一个与上司有相似特征的动物或者虚构人物身上。
- 象征:梦会使用象征来表达潜意识内容。
例如,男性生殖器可能象征为长而尖的物体,如剑、笔等;女性生殖器可能象征为容器,如盒子、洞穴等。
这些象征不是绝对的,不同的文化和个人经历可能会有差异。
3. 梦的解析方法- 弗洛伊德强调自由联想在梦的解析中的重要性。
当梦者回忆起梦的内容后,要对梦的各个元素进行自由联想,不要有任何的限制或审查。
通过这种自由联想,梦者可以追溯到梦的元素背后隐藏的潜意识愿望。
例如,梦者梦到了一座房子,那么他就要从这座房子开始联想,想到房子的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可能与自己过去的经历、情感有什么联系,可能是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或者是与某个重要事件相关的房子。
二、对弗洛伊德梦境解释理论的评价1. 积极意义- 开创了梦的研究新领域:弗洛伊德之前,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理论。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的观点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的观点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对于白日梦的研究和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关于作家与白日梦的观点,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
他将白日梦比作一种“幻觉”,是一种自发的幻想活动,与现实无关。
在白日梦中,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却现实的压力和困扰,进入自己想象的世界。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也会经历这种状态,他们通过白日梦来获得灵感和创造力。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是一种满足内心欲望的方式。
在白日梦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愿望和幻想。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白日梦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愿望。
他们可以在白日梦中构建自己理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借此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而白日梦则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场所。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白日梦来逃避自己的现实问题和困扰。
他们可以通过白日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将自己带入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从而忘却现实中的烦恼和困扰。
然而,弗洛伊德也指出,白日梦并非完全无害。
过度沉迷于白日梦可能会导致现实生活的问题。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白日梦来获得灵感,可能会导致创作的虚幻和脱离现实。
因此,作家需要在白日梦和现实之间保持平衡,不过分沉迷于白日梦,而是要以现实为基础,用白日梦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创作。
总结起来,弗洛伊德的作家与白日梦的观点认为,白日梦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满足内心欲望和逃避现实的方式。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借助白日梦来获得灵感和创造力,但过度沉迷于白日梦也可能导致创作的虚幻和脱离现实。
因此,作家需要在白日梦和现实之间保持平衡,用白日梦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创作。
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作家创作过程和白日梦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白日梦看布洛赫对弗洛伊德艺术功能理论的拓展
159074 艺术理论论文从白日梦看布洛赫对弗洛伊德艺术功能理论的拓展弗洛伊德对梦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次使“白日梦”成为理论课题,并写有《创作家与白日梦》,讨论白日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将梦的问题引入美学范畴。
但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言,他只是“给出一些鼓励和建议”,想为读者“指出从对幻想的讨论通向诗的效果的道路”①P107,因而不少观点仍有可商议之处。
后来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对白日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拓展了艺术功能理论。
一、白日梦的内涵(一)白日梦不是孩童梦,它来源于成熟的自我弗洛伊德追溯人的童年,认为游戏中的孩子很像创作家。
同样地,他将成人的白日梦当作孩童梦,认为这种幻想活动源自过去的遗憾和愿望,“是童年期游戏的继续和替代”②P106。
然而布洛赫否定了白日梦都是孩童梦的观点,认为昼梦具有真实的可能性,是由业已成熟的自我产生的。
做梦者童年的记忆和情节可能起作用,但它们不构成核心内容。
“白日梦的英雄总是自身成熟的个人……自我总是处于一种成熟的力量之中,并在有意识的心灵过程中保持成熟的统一经验。
”③P87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怎样奇异的艺术设计,总有其内在“规矩”,创作者的白日梦即使过于理想和荒诞,其内容更多的还是立足于此在自我,以成熟的心智为自身设计未来。
(二)白日梦不能与夜梦等量齐观弗洛伊德更关注夜梦,仅将白日梦作为其前阶段。
布洛赫却将注意力转向昼梦,他坚持“白日梦不仅不是夜梦的前阶段,而且也不是通过夜梦所能解决的梦。
”④P83 夜梦大都由过去的材料供给,不发生任何新的东西。
而昼梦是预先推定,它体现了对未来的期望,甚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现实。
“白日梦要求特殊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因为他朝向与夜梦截然不同的某个新的领域,并全力开启这个全新的领域。
”⑤P83夜梦来自过去,可能作为回忆影响未来,但其本身并不直接对未来起可见的作用。
但如果是根据有效的知识经验生成的昼梦,却能进行先行的想象筹划,在合适的时机下可能变成现实。
浅谈白日梦产生的创作灵感论文
浅谈白日梦产生的创作灵感论文浅谈白日梦产生的创作灵感论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里讲到“白日梦”是幻想,是想象的产物,白日梦实际上是愿望的满足野心和情欲的满足。
弗洛伊德在他的《自传》中写到:“艺术家就像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一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了他自己的想象力多创造的世界中……而且它的本质上也和梦一样具有妥协性”弗洛伊德把艺术家比作精神病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艺术家被人们看做是疯子,很多创作艺术的行为以及方式都不被世人理解。
其实艺术创作是“力比多”的释放与升华。
不朽名作《月光奏鸣曲》展现的情景就是贝多芬的“白日梦”,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
”艺术往往给人是一种新的联想与想象性的画面,每个人心中的情景都是不一样的。
波光粼粼的湖面,银色的月光,这些并不是贝多芬创作的源泉,贝多芬心里真正涌动的却是他和朱丽叶塔·圭查蒂恋爱后,却又遭遇失恋的悲痛心情。
在这种极度伤感的情绪之下,当我们了解了贝多芬内心的苦楚时,我们不难想象他创作时的情感交织,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东西,只有在音乐中去表达它,把它化作另一种方式去释放。
音乐中印象派大师的代表是德彪西,经常与画家莫奈相提。
而其实德彪西创作音乐要比印象派的莫奈稍晚一点。
德彪西的音乐深受印象派手法的影响,他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似有似无的氛围感受。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月光》都是典型印象派作品。
在《牧神午后前奏曲》中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有种忽明忽暗的光影交错。
印象派画家都着重于光与色的表现,同样,印象派的音乐家也是如此。
德彪西的音乐不会去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他本人也说:“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
他的音乐都是用飘忽不定的光影,给听众造成想象中视觉的感受,让听者自己去创造独有的画面感,而不是将听众放在一个固定的故事框架中。
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完整整理版)
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朱立元《文艺理论》弗洛伊德一生虽只写过为数不多的文艺论文,如:《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等,但他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对文艺创作、文学批评和美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相当精辟的观点和看法。
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从早期心理学开始,经过精神分析学阶段已基本形成,再经过他的弟子及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的推广、应用和重新阐释,最终发展成为一整套文艺批评理论,对现当代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里将其几个主要观点及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一简要评介。
(1)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又译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
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
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
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
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
弗洛伊德第一次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
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意识是清醒的、理性的,但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是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恩斯特,布洛赫对梦想的分析及其他
恩斯特,布洛赫对梦想的分析及其他内容概要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在国内研究甚少,在深入领会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本文对梦想这一人生现象如何进入布洛赫的哲学体系、如何在这一体系中得到描述和分析,进行了扼要的阐述和简明的评析。
梦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非本真的,一种是本真的,布洛赫从本真的梦想出发,经过一系列心理学和哲学研究,勾勒出一切梦想背后的动力结构,也即指向未来的尚未意识。
尚未意识集中体现在希望这一期盼性情绪上。
没有希望的人生,是可悲的,不值得一过的。
布洛赫把希望和梦想,引入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哲学,白日梦,尚未意识,希望ErnstBloch,UtopianPhilosophy,Daydream,Not-Yet-Consciousness,Hope (一)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是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
他像卢卡奇那样和德国古典哲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却不停留于古典哲学;他像萨特那样对现象学方法深有体会,却不止于现象学;他像马尔库塞那样大量借鉴精神分析学的成果,却不限于弗洛伊德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都可归入某个较大的哲学流派,可以看作是某某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合流,而布洛赫却独立发展出了一套从研究领域上来讲是全新的哲学:乌托邦哲学(utopischePhilosophie)。
乌托邦哲学以梦想作为自己的研究和阐释对象,这在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布洛赫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寻找梦想中积极的因素,也即“朝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冲力,如希望、期盼等等。
希望和期盼是人生最根本的动力,人们最不堪忍受的,是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生活。
然而,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遭到排斥,它们被看成是无用的、荒唐的东西。
“白日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贬义(大白天做梦)。
被生活放逐的梦想不得不遁入艺术领域,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诗人都曾为梦想作过辩护,但是,梦想作为生活之别处(otherplace)的事实,并没有因此被改变。
艺术是白日梦 谈谈理解 论述题
艺术是白日梦谈谈理解论述题艺术被形容为一种白日梦,意味着它是一种虚幻、超越现实的体验。
艺术通过创造、表现和传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观念,打破了现实世界的边界,让观者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幻想的境界中。
首先,艺术是一种主观的表达方式。
艺术家通过视觉、听觉和情感等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转化为作品。
这些作品可能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和逻辑,但却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这种主观性使得艺术成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虚幻世界。
其次,艺术通过夸张、变形和独特的符号语言创造了一种奇幻的氛围。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现实的扭曲和重构,创造出一个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世界。
这种创造性的离奇性和异想天开的特质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梦幻般的体验。
此外,艺术作为一种反映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媒介,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进入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维度。
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幻想和遐想,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体验到一种解脱、放飞的感觉。
然而,艺术作为一种白日梦,并不意味着它与现实完全隔绝。
艺术虽然超越了现实,但却源于现实,与现实息息相关。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观念和价值观都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的,经过艺术加工制作而成的。
艺术家通过虚构的手法,更好地表达和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总而言之,艺术作为一种虚幻的白日梦,通过主观表达、夸张变形和超越现实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体验和思考方式。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灵魂的表达,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现实的超越与拓展。
它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带来一种解脱、放飞的感觉。
读《诗人与白日梦》有感
读弗洛伊德的《诗人与白日梦》有感弗洛伊德在《诗人与白日梦》一文中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每个人都有过童年,对于童年时期的游戏也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弗洛伊德的话有些道理。
无论是过家家还是警察捉小偷,这些游戏都曾带给我们莫大的满足,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后这种类似游戏的东西并没有消失,“他只不过是创造出一种虚幻的世界来代替原先的游戏,他所创造的是一种空中楼阁或我们称之为白日梦的东西。
”这种白日梦就是幻想。
而艺术作品就是“幻想”的产物。
弗洛伊德首先将作家划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靠“接收现成材料”写作的,既是一种客观的态度从现实出发的创作;另一类是靠“创造他们自己的材料”写作的。
显然,弗洛伊德要着重分析的是后者。
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白日梦有三个明显的相似之处:以自我为中心、很强的理想化倾向、都是欲望的满足。
并且在弗洛伊德看来“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
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
”这种未满足的愿望也可以说是对欲望的渴求,而艺术创作既是对作家对于被压抑的欲望的一种释放。
弗洛伊德的每个观点几乎都能和性扯上关系,这也是他的理论被不少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不过在这里,我们似乎也能找到不少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鲁迅在与许广平同居之前,维持与朱安的无性婚姻阶段也正是他作品的“高产”时期。
不可否认的,认为白日梦与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是能找到许多例子来佐证的,但是白日梦就是白日梦,与文学作品还是有区别的。
作家所需要的不只是会做白日梦,重要的是要有能力通过艺术手段来伪装其利己主义并且使其产生美感。
不然单纯的把白日梦当成文学作品,得到的只能是狗血玛丽苏言情小说。
就如弗洛伊德曾在《自传》中说:“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神经质病的人一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力造成的世界中”,不同的是,艺术家用艺术的方法将他的白日梦表达了出来,而精神病人则因为其不会运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其白日梦,所以看起来不太正常了而已。
概述布洛赫的乌托邦式幻想艺术论
概述布洛赫的乌托邦式幻想艺术论(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①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当时他深感资本主义生活和文化的市侩气息与伪善性严重压抑人的个性,由此认定资本主义社会从美学和人类学的观点看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他的乌托邦理想完全一致。
②布洛赫强调人是乌托邦的主体,是“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焦点。
他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生活在未来,哲学的任务不是描述现状而是唤醒生活,催生一个尚处在潜在状态、需要靠人的首创精神才能出现的新世界。
③布洛赫集中研究了人的最深刻的“希望”的内容与形式,他认为在人的诸多激情中,“希望”是最富于人性且仅为人所特有的,它使人面向未来尚未产生或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面向自由王国。
④他将“希望”看成“人生本质的结构”,人并非其现有诸属性的总和,而是正在走向某种超越他自身的人,人的本质不是既有的或者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尚未完成和规定了的,这种开放性就是“希望”,人是他很前面的那个他。
⑤布洛赫用“希望”原理发展、完成了他的乌托邦哲学,但他也正是把马克思主义误释为一种乌托邦精神而赞同马克思主义的。
(2)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理论:①以乌托邦哲学为哲学基础,布洛赫的文学理论是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理论。
②布洛赫把艺术本质同幻想、同对世界审美的“超前显现”联系起来。
a他认为艺术与伦理学都显现人类的完满存在,但方式不同。
伦理学以“希望”和理想的方式显现,而艺术以象征的方式隐约的暗示人的内在世界在实现自身本质过程中对未来非异化的追求与渴望。
b他强调艺术能揭示被隐匿的、尚未展现的意义,它面向未来具有一种预示或“预先推测力”,艺术能够展现它所处时代尚未显现的未来内容。
c布洛赫把艺术看成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的内心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的超前显现或预先推测,一种能揭示本质的幻想。
③布洛赫又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提出艺术的幻想实质是对白日梦的改造。
作家与白日梦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只是认为作品的诞生与幻想有关。他还认为这种幻想 是一种未完成的愿望的满足,是“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幸福的人绝 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 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在弗 洛伊德看来,这种未满足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对欲望的渴求。性的压抑使创作家 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来宣泄,而艺术创作便是对被压抑的欲望的一种释放。我们不 能否认正常的男人和女人均有对性的诉求,这种欲望如果长久得不到满足且没有 别的宣泄之道,便极易造成心理的病态。对一种理论极端地排斥和不加选择地接 受同样是愚蠢的。我不认为每个作家的创作都是性压抑的释放,但我也不认为弗 洛伊德的话全是无稽之谈。如果我们了解鲁迅的生平,我们便可找到一个合适的 例子对此理论加以印证。一向被人诟病的鲁迅的多疑,其原因何在?与朱安的婚 姻无性爱的发生,却一直维系着。在与许广平同居之前,鲁迅的欲望又将如何排 解?联系到鲁迅这时期创作的旺盛,我们不妨认为正是在文艺的创作中,鲁迅宣 泄了他的欲望。当然,鲁迅的创作不只是欲望的宣泄,但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欲望 的转移或升华?
材料积累:生活/阅读
无意识阶段Leabharlann 创 作 冲 动 如 何 发 生
创作动因:“创伤”
积累材料:体验/思考 有意识阶段 创作动机
创作冲动的发生
外在 发现
内在 兴会
白日梦——创作的内驱力
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 是它的替代物。 我们对童年时的游戏都不陌生,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不得不承 认弗洛伊德的话有些道理。这些年幼时的游戏当时确曾带给我们莫 大的满足,同时也寄托着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我们与伙伴们在野地 里厮杀,以此成就我们的将军梦。当童年已经远去,我们回忆起年 少时的憧憬却依然感动,为那时的好奇心和奇思妙想而感动。作为 成人,游戏已不是天分。然而我们依然可发现有类似游戏的东西存 在于一部分人身上,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创造性作家身上。这种与 “游戏”相仿佛的东西就是“幻想”,而作品就是“幻想”的产物。 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否认这个观点,至少我觉得这是一种合理的解 释。每一种文学作品都可说是由想象而来。作家的思绪一如梦里的 游魂,或魂飞天外,或思接千载,似可捕捉却又难以捕捉。幻想可 说是文艺创作的必经要道。没有幻想,一部作品的诞生几乎不可能。
浅谈弗洛伊德的艺术理论,艺术理论范文.doc
浅谈弗洛伊德的艺术理论,艺术理论-摘要:弗洛伊德的艺术理论是构建在他的精神分析法基础上的,注重对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创作动机、创作与欣赏心理机制、作品与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
其观点立论新奇,在东西方艺术领域有广泛而深刻影响和争议。
本文从理论产生背景、观点的独特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弗洛伊德的艺术理论做了较为全面客观评述,对于读者学习研究弗洛伊德的艺术理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潜意识;美术心理学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2-0057-0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构建在他的精神分析法基础之上的。
它与传统艺术理论观点根本区别是——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艺术与心理学之间关系,强调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强调性本能,开拓了从人的心理和成长历史来研究艺术的先河。
传统艺术理论认为文艺是主观精神活动,强调艺术与精神关系,而弗洛伊德则从人最深层的意识活动来发掘艺术作品的内涵,新观点开启了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心理学时代,当代东西方不少审美心理学、艺术心理学观点或多或少受到弗洛伊德艺术理论影响。
它从问世之初起就存在广泛争议。
因此全面客观了解弗洛伊德艺术理论对于美术心理学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理论产生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复杂社会矛盾导致人们精神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就是在这种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及其提出的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赫尔发展意识阈概念、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对弗洛伊德都产生了影响。
奥地利医生麦斯麦确立了催眠术概念,后来让内强调把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精神病和神经病的概念才从机体的概念转向心理或精神的概念,精神病心理治疗学得到了弗洛伊德的倡导。
精神分析法是弗洛伊德在医疗实践中对精神病人心理经过无数次总结形成,其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的观点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的观点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对梦境和潜意识的研究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白日梦的观点也是他独特的贡献之一。
在弗洛伊德看来,白日梦是人们潜意识中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白日梦,人们可以满足自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满足的欲望和需求。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梦境形式,它发生在清醒状态下,人们在白日梦中会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脱离现实生活。
白日梦与普通梦境不同,普通梦境是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而白日梦则是在清醒状态下自发地发生的。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人们可以在其中体验到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愿望和欲望。
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了白日梦的心理机制。
他认为,白日梦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白日梦,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中的压力和困扰,投射自己的幻想和欲望。
在白日梦中,人们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拥有自己想拥有的东西。
这种逃避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轻一些压力和焦虑。
弗洛伊德还指出,白日梦与童年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时期是人们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对于外界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完善,因此会产生一些幻想和幻觉。
白日梦可以被看作是童年幻想的延续,人们在白日梦中可以重温童年时期的幻想和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对于人们的心理发展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白日梦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白日梦,人们可以构建自己的理想世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时,白日梦也是人们解决内心冲突和矛盾的一种方式,通过白日梦,人们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
然而,弗洛伊德也指出了白日梦的一些负面影响。
白日梦过度发展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无法面对现实的问题和挑战。
过度沉迷于白日梦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无法正常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因此,弗洛伊德提醒人们要适度地发展和控制白日梦,避免陷入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白日梦看布洛赫对弗洛伊德艺术功能理论的拓展
弗洛伊德对梦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次使“白日梦”成为理论课题,并写有《创作家与白日梦》,讨论白日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将梦的问题引入美学范畴。
但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言,他只是“给出一些鼓励和建议”,想为读者“指出从对幻想的讨论通向诗的效果的道路”
①P107,因而不少观点仍有可商议之处。
后来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对白日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拓展了艺术功能理论。
一、白日梦的内涵
(一)白日梦不是孩童梦,它来源于成熟的自我
弗洛伊德追溯人的童年,认为游戏中的孩子很像创作家。
同样地,他将成人的白日梦当作孩童梦,认为这种幻想活动源自过去的遗憾和愿望,“是童年期游戏的继续和替代”②P106。
然而布洛赫否定了白日梦都是孩童梦的观点,认为昼梦具有真实的可能性,是由业已成熟的自我产生的。
做梦者童年的记忆和情节可能起作用,但它们不构成核心内容。
“白日梦的英雄总是自身成熟的个人……自我总是处于一种成熟的力量之中,并在有意识的心灵过程中保持成熟的统一经验。
”③P87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怎样奇异的艺术设计,总有其内在“规矩”,创作者的白日梦即使过于理想和荒诞,其内容更多的还是立足于此在自我,以成熟的心智为自身设计未来。
(二)白日梦不能与夜梦等量齐观
弗洛伊德更关注夜梦,仅将白日梦作为其前阶段。
布洛赫却将注意力转向昼梦,他坚持“白日梦不仅不是夜梦的前阶段,而且也不是通过夜梦所能解决的梦。
”④P83
夜梦大都由过去的材料供给,不发生任何新的东西。
而昼梦是预先推定,它体现了对未来的期望,甚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现实。
“白日梦要求特殊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因为他朝向与夜梦截然不同的某个新的领域,并全力开启这个全新的领域。
”⑤P83夜梦来自过去,可能作为回忆影响未来,但其本身并不直接对未来起可见的作用。
但如果是根据有效的知识经验生成的昼梦,却能进行先行的想象筹划,在合适的时机下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夜梦来自过去,在无意识中弥补遗憾;而昼梦指向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
另外,昼梦区别于夜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保留了完整、自由的自我。
睡梦中自我被削弱,道德审查能力降低,本我中致幻的愿望得到歪曲的满足。
白日梦中的自我主观能动性完整,“清醒之梦的空间是借助于纯粹的自我选择的想象安排的”⑥P84,自我不仅没有削弱自我意识,还中止了道德审查功能,愿望想象强化了自我本身,使其目的地行驶。
还有,同样体现做梦者的愿望,昼梦与夜梦的状态截然不同。
“夜梦具有类似罂粟的功能,它与精神分裂症相称;白日梦则具有类似大麻的功能,它与偏执狂相称。
”⑦P90夜梦笼罩在压抑氛围中,自我无法左右梦的内容和走向,只能被迫屈从。
然而昼梦的致幻却激发了自我活力,使其兴奋自由,甚至狂妄自负。
每个时代重要的改革家、创
造者往往具有一些偏执狂的特性,他们被世俗当作疯子,计划常人不敢设想的事,坚持积极热情、永不退缩的自我,才能将那些妄想变为现实。
布洛赫将他们视为伟大的乌托邦主义者。
总之,弗洛伊德只是打开了白日梦之门,将其当作解析夜梦的铺垫,而在布洛赫的理论中,白日梦的地位大大提高,艺术的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二、白日梦与艺术功能的拓展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来源于性欲升华,因而其美学观中艺术功能也是十分局限的。
结合白日梦理论来说,白日梦是艺术的前阶段,也是诗歌创作的原材料,想象力是艺术家满足冲动的替代品。
他常常将艺术活动归因于精神的原始本能,强调“艺术家所创造的东西同时也给他提供了性欲望得以宣泄的途径”⑧P178。
在此过程中,高度升华的里比多使其感到喜悦,获得满足。
而艺术家的作品也给其共同体验者提供了审美乐趣,使他们的愿望获得补偿性满足。
例如在武侠小说里,起初平凡的主角,获得绝世武功,成为救国英雄。
我们憧憬主角甚至将自身代入,就能体会到愿望满足的快感。
在布洛赫那里,由于白日梦理论的不同,相关的艺术论也有差别。
他认为艺术不只限于个人宣泄幻想、满足愿望,而是一如白日梦标示着“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有着改造世界的潜势。
艺术家将白日梦寓于动态可感的形象,它广泛拓展着我们的世界。
画家的笔下有象征天堂的光环和希腊诸神,现实主义作家“通过某种相关联的、未雨绸缪的想象力标明关于自然和社会问题的那个梦”⑨
P93。
艺术中的白日梦带着扩张的意志,进行“精确的想象力实验”,探索着现实中可能运行和即将开始的一切。
伟大艺术显示与完满事物相关的“前假象”,能够预先推定正在现实之中发酵的尚未形成的东西[1],具有将现实乌托邦化的潜质。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对象用虚构的事实来暗示实存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艺术作品中的假象来类推本质的现实。
艺术中的白日幻想由于揭示了某个时代本身“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而使观赏者有了一定的前意识,因而可能有准备地走向未来。
例如在社会剧烈变化之前,文学艺术往往传递出了变革的信息,并借助各种形式宣传筹划,甚至左右社会变革的走向和进程。
文艺复兴中,“文坛三杰”揭露了神学时代的腐坏本质,“美术三杰”展现了人的自由精神和不朽力量,最终带来一场由思想文化到科技政治的革命。
“也就是说,伟大的艺术作品指明某种未来的内容,尽管这种内容在自身时代中尚未显现,但是它不久将指明某种未知的终极状态的内容。
”⑩P98在此意义上,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洞悉了其产生时代的一般性规律,还表达出过去时代无人知晓的内容,成为先行的力量指引方向。
更进一步,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空考验,具有永恒价值。
在其中,自在状态的白日梦上升为自为状态的乌托邦,有意识地反抗此在的晦暗,建立新的希望。
[2]人和物成为了由自身出发所能成为的东西,借助终极状态的白日梦走向终极,艺术在幻想中达到了属于未来的圆满。
[3]
三、总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所以影响巨大,主要在于其开创性,
为后继者提供新路,但并不证明其观点是完备的。
仅就白日梦与艺术的相关理论来说,布洛赫就是批判者之一。
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重个人,布洛赫则推及时代和社会。
弗洛伊德过分关注里比多的作用,将白日梦与艺术都当做人的欲望尤其是性欲的满足,不免有些狭隘。
而布洛赫提高了昼梦地位,拓展了对艺术功能的认识。
但他对白日梦和艺术的阐释明显偏向积极面,对消极成分未作深入分析。
这种偏向应该与其社会理想有关,他的“乌托邦”不同于阿多诺的“背信弃义的假象和自欺欺人的安慰”[4],而是能够发挥积极效用、可实现的终极理想。
因此布洛赫重点发掘了艺术中的乌托邦本质,为其乌托邦的社会理想服务。
注释:
①②⑧(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常宏,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③-⑦⑨⑩(德)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一卷)[M].梦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