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课堂教学实录(新版)北师大版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课文结构与内容分析
总结词:全面剖析
详细描述:教师对《背影》的课文结构进行了全面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 旨和各个段落的意义。教师分析了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以及各个部 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重点词句解析
总结词:细致解读
详细描述:在《背影》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 和作用。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句的用法和意义,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力。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敬畏之心,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安排
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 大意和主题思想。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讨论、提问,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导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 考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本 课的兴趣。
重点讲解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和精 彩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 本。
教学改进的建议
教学方法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背影》这篇课文,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料和实际案 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将尝试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 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写作练习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照《背影》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读后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背影》的读后感,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06
教师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我采用 了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法。这 些方法是否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的主题和情感,是值得反思的。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背影》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
散文以作者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的一个片段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那高大厚重的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爱戴。
该篇散文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亲情,理解父爱的伟大和深远,在教学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导入(20分钟)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背影》的背景和作者,以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然后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父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再读一遍《背影》,并将散文的主题、情节和描写手法逐一详细讲解给学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将散文分段,逐段对其展开解读。
重点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散文中通过“背影”这一形象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绪?2.散文中呈现出的父爱是怎样的?通过哪些细节揭示了父爱的伟大和深远?3.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和行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4.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何更好地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好思路,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教师提供一些情感体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情感表达去感受《背影》中蕴含的家庭温暖和父爱的伟大。
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文章,或者通过创作诗歌、绘画或手工制作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拓展对父爱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如:父爱和母爱有何不同和共同之处?作者通过《背影》想要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和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
学生可以回答以下问题:通过学习《背影》,你有什么收获?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你对父爱有了怎样的思考和体验?教师可以布置以《背影》为主题的写作作业或展示活动,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课堂教学实录(新版)北师大版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导入]师:看屏幕(幻灯1,一个老人的背影),背影,他是作者是谁啊?(学生都预习过,自然知道)生:朱自清。
(齐说)师:好,谁了解朱自清的,说说看?生:我知道他字佩弦,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春》;师:好,还有么?生: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生:恩,他原名朱自华,扬州人,在清华大学读书、任教过;生:还有他是民主战士,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师:很好。
那么,他有些什么集子呢?生:他还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生:还有他游历欧洲的《欧游杂记》。
(在自由的评说、回忆中,孩子们几乎讲全了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师,出示幻灯2,有关朱自清的介绍,总结。
师:刚才我们有同学说,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春》,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背背看?(因势利导,这样一种回忆一方面是温故,另一方面,呆会提及语言也正好讲述)生背诵开头。
师:哦,朱自清的《春》是他专门写给我们中学生的名作,我们对于这样的优秀作品应该能够通背如流的。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朱自清的语言风格怎么样呢?(为后面讲述语言铺垫)生:语言生动优美、诗情画意。
(他们学孙犁的《芦花荡》,对诗情画意一词感悟的很好。
)师:好,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优秀作品《背影》,看看这又将是一篇怎样的美文?[分析]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提,没有好的朗读、没有语感还怎么领会文意。
其次,朗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泛泛而读。
)师:读完了,并能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
(举手是一种反馈)(同学们都举手了,几乎都能回答。
)师,我们一起说几次?生:四次。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看哪四次?(请一位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回答此问题,上课是也一门艺术,该问题比较简单,请中等同学回答能暴露出发言中的常见问题,并很好的检测到全班;而且一般情况他能够很好作答,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生:第一次,开头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背影》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背影》中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景物描写等。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背影》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背影》中的艺术特色。
(3)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增进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以“背影”为主题的写作任务。
(2)指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意、描写方法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收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第一节课:
开场白: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背影》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等方式来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和预习: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家庭中的关系,或者询问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感受,以引出《背影》中父子关系的主题。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背影》,并询问学生有关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文章结构: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讲解文学修辞手法:老师讲解文章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比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作业布置:布置作文作业,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父子关系,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想。
复习和引言: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引出关于亲情的讨论。
学生作文分享: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家庭中的感受进行分享,让全班同学产生更多共鸣。
思考与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以及父亲的牺牲与奉献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情感的思考。
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与《背影》故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感。
完成相关练习: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教学实录,可以帮助语文老师更好地教授《背影》这篇经典散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父子情感的探索。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深刻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屏幕投影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屏幕上的这幅画,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震动中国,连获大奖,谁知道这幅画的名字?生:《父亲》师:不错,此画确实命名为《父亲》,但是谁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作者会把这幅画命名为《父亲》呢?生:因为父亲日夜为家里操劳,为家里劳累,所以才显得这样苍老。
生:因为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每天从早到晚出外下田,所以皮肤晒的很黑。
生:我觉得他画的并非是自己的父亲,他画的可能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的所有贫苦农民,所以才命名为父亲。
师:很有见解。
你认为他画的是所有人的父亲,不仅仅是自己的父亲。
是的,因为这张沟沟坎坎的脸上布满了生命的痕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似乎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父亲在岁月之旅中的苦难和坚强。
画家罗中立确实是一位大师,他借用色彩和一张脸为我们勾画出了父亲的生命本色。
同样还有一位大师,他借用文字和一副背影为我们刻画出了父亲的灵魂的本色。
这位大师就是——诗人、学者、散文家的朱自清先生。
那么,他究竟为我们刻画了怎样的一副背影呢?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至美散文《背影》。
师:请大家默看课文,并把生字词划出来,同时在打动你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默看课文)师:看完的请举手。
好!看来大家都看完了。
朱自清写《背影》时28岁,此时身为人父的他已是北大的教授,但文中背影出现的时间是作者20岁的时候。
时隔八年之久,为什么父亲的背影却一直铭记在作者的心里?他又为什么要写《背影》呢?朱自清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父亲来信中的一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屏幕显示)那么究竟是“哪一回”,又是怎样的背影让作者如比难忘?请你用文中的话来描述!生:第七自然段的“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有没有比这更完整,更清晰的描述?生:第六段“走到那边月台……,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5课《背影》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背影教学目标: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点拨法、勾画圈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
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典质(zhì)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 勾(gōu)留(liú) 赋(fù)闲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一、课前准备在教学《背影》之前,老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
要对散文本文进行深入研读,了解全文结构、语言特点、意义深远之处。
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确保教学备课工作做到位。
二、教学过程1.导入在教学《背影》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或者图片素材,导入教学话题。
学生可以看到一位老者和年轻人在河边的画面,然后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亲人呢?你们有没有为父母感到心疼的时候呢?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文本主题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本文教师通过阅读原文或者听力材料的方式,让学生认真听读全文,体验作者儿时的情感和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留意作者用词的精准和感情的真挚,并进行生动的描述。
3.理解本文接下来,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理解。
针对具体的段落内容,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以及用何种手法来表达这些内容。
4.讨论与交流在理解本文之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就散文中的某一段进行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谈论父爱之深、亲情之美,也可以借此机会,引领学生走进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世界,加深学生对散文内容的体验与感悟。
5.写作训练通过教学《背影》,还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父爱的理解或者命题作文。
这样既能够巩固学生对于《背影》的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6.延伸拓展在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
可以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或者电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父爱、亲情相关的主题作品。
也可以通过这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对父爱家庭拥有更深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道德素养。
三、课后反思在教学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本节课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对下节课的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安排。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王建龙一、忆别师:文章开头这样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个发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呢?生:作者在开头提醒我们,他要回忆,要重拾有关“背影”的往事。
师:很显然,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当时”,是在以某种缘由回溯“过去”的事情,是一种“回顾性叙述”。
请品读“已二年”其中的意味。
这“已二年”的时间是怎么来的呢?假如你就是作者,在说这话的时候会配合着怎样的肢体语言?生:会不由自主地掐指算来,会细细地点数一番……师:好,是“算”出来的。
这说明“我”虽然与父亲分别了,但从“算”时间的情景中可知道“我”在心里“思念”着父亲,甚至在叹息时间有些长了,“已”字有明显的感叹意味。
虽然与父亲不相见,但他是否把父亲忘了呢?生:没有。
他一直在怀念着父亲的一个“背影”。
师:这个“背影”可以说是在漫长的“两年”多“不相见”的日子里,使“我”聊以慰藉的东西。
大家品读一下,哪句话、哪个词体现了这种自我提示?生:“不能忘记”中的“不能”,它有“不应该”的意味。
师:很好,“不能”里面有一种理性的自我约束。
前边的“最”字呢?生:强调,情感强烈。
师:开头点出了事由——不忘“背影”。
我们说叙述的本质是解释叙述对象。
那么,文章接下来显然要带着浓郁的情感来回忆“是什么样的背影”,来解释“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二、奔丧师:文章是从“祖母去世”说起的,“祖母去世”与“父亲的背影”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生:这是从事情的源头说起,儿子从北京到徐州与父亲会齐,然后父子俩从徐州到家中奔丧。
事后又上南京,父亲在南京谋事,儿子继续北上。
父子俩分手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而留下背影。
师:假如不说这事情的原委,比如删掉“奔丧”,直接这样写:那年冬天,父亲去南京谋事,我去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下接教材原文)。
大家看两种写作方式,有什么区别?后者与前者相比少了什么?生:少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少了家境的惨淡。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背景分析《背影》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作者背景介绍课文朗读与理解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探讨第二章:作者背景与作品简介2.1 作者背景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朱自清的作品风格和主题2.2 作品简介《背影》的故事梗概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第三章:课文朗读与理解3.1 课文朗读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教师引导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3.2 课文理解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课文相关问题教师解答疑问,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第四章:主题思想分析4.1 亲情主题分析父子关系在文中的表现探讨亲情的内涵和价值4.2 成长主题分析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第五章:艺术特色探讨5.1 语言艺术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5.2 构思艺术分析文中的构思巧妙和情节安排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主题第六章:人物形象分析6.1 父亲形象分析父亲在文中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爱心和牺牲精神6.2 主人公形象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对待亲情和成长的态度第七章:情节分析7.1 主要情节梳理分析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对主题的揭示作用7.2 情节安排的作用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安排展现主题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情节安排对读者的吸引力第八章:象征手法探讨8.1 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对主题的深化作用8.2 象征手法的意义探讨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普遍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手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九章:文学鉴赏方法指导9.1 感性鉴赏引导学生从感性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分析《背影》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韵律9.2 理性鉴赏引导学生从理性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分析《背影》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第十章:拓展阅读与思考10.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推荐与《背影》相关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文学成就10.2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背影》在当今社会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第十一章:写作技巧分析11.1 叙述技巧分析《背影》中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叙述技巧对情节和主题的影响11.2 描写技巧分析《背影》中的描写手法及其效果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第十二章:比较阅读12.1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推荐与《背影》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12.2 同一作者其他作品的比较推荐朱自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作品中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变化第十三章:课堂活动与实践13.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中的场景教师引导思考角色之间的情感和关系13.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批改和指导,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第十四章:作业与评估14.1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写作、分析和阅读作业确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14.2 评估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15.2 展望未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其他学科和生活中鼓励学生持续阅读和写作,培养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作者背景和作品简介: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以及《背影》的故事梗概和历史背景。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相关背景信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
(3)能够领悟文章的主旨,理解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
(3)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2)领悟文章的主旨,理解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感受亲情的伟大。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相关背景信息。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思考父爱的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背影》这篇文章,领悟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背影》的课文。
2.课堂实景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们坐好,等待老师开始上课。
2.老师出示题目:你有没有被父母背过影?或者你希望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你向身边的同学或者家人交流一下。
3.有几位同学进行了分享。
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并理解背影的含义。
二、理解课文(20分钟)1.老师播放适当演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老师朗读《背影》,学生们跟读。
3.老师讲解生词和生字,以及文化背景知识。
三、分析诗歌情感和意境(20分钟)1.老师提问:为什么诗人要用《背影》作为诗的题目?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他们的答案。
3.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例如:父爱、牺牲、成长等。
四、表达练习(30分钟)1.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上的讨论,撰写一篇关于父爱或者亲情的文章。
2.学生们互相交换文章,进行评阅和修改。
3.部分学生上台朗读他们的文章,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10分钟)1.老师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强调父爱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们跟读并标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
3.结束本堂课。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进一步理解了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对父爱和亲情的思考,学生们也增强了对家庭的认同和关注。
本堂课的设计和组织考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本课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父亲为了儿子幸福而做出的牺牲和付出的形象,展现了爱的力量与无私的情感。
课文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富有启示性,适合中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感受和体现家庭美德,增强家庭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了解家庭观念的重要性,领悟“父爱如山”、“孝顺父母”等思想,懂得感恩、尊敬父母的情感内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具体分析能力,从课文片段的语言细节中感受到思想意蕴,力求深入思考;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关注家庭教育、家庭伦理等问题,落实“家和万事兴”的核心思想,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爱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该篇课文,领悟其情感内涵;2.通过教学辅助材料,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和对子女的关怀;3.阐述故事中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1.如何从生动的细节中领悟文章的情感内涵?2.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父母的辛苦以及家庭观念的重要性?教学方法1.导入式教学法:通过图示、朗读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式教学法:通过讲述人物、细节描写等形式对文本进行解读,梳理课文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和领悟。
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文本,回答老师的问题,展现各自的思路与见解。
4.阅读式教学法:通过阅读书籍、文献、文章等辅助材料,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和探究。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学生看一张背影的图片,回答老师的问题:你们看到这张图片后感觉怎么样?想到了什么?这张图片让你联想到了哪些事情?2.学生听背影的朗读,感受故事情节以及词语的语感、音感和形象感。
第二步:讲授1.阅读背影全文,介绍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生活经历。
2.对这篇读物的主题、情感内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家庭观念的重要性,领悟亲情、孝道、责任的含义。
3.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付出。
体会父爱如山,了解父母为子女‘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态度。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背影》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理解文中的对父爱的描绘和赞美,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读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含义。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让学生明白父爱是无私的、深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和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1)使学生在文中细致地感受父爱的伟大与深厚。
(2)让学生对文中的情感表达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7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父亲的亲密经历,唤起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愉快地踏入学习状态。
二、呈现(8分钟)1. 教师通过讲述《背影》这个故事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2. 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和小说《背影》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学习(20分钟)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事件。
2.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分组讨论课文情节、一些细节,可以小组呈现自己的理解。
3. 整个班级一起进行课文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深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回忆对父亲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外作业:写一篇作文,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并可以结合《背影》中的内容进行表达。
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1. 课文难度较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决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和整个班级的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理解课文。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解决方法:通过导入环节和课文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感悟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导入和呈现环节上进行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在学习和总结环节上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引导,使学生对父爱的感激之情有了更深的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导入]师:看屏幕(幻灯1,一个老人的背影),背影,他是作者是谁啊?(学生都预习过,自然知道)生:朱自清。
(齐说)师:好,谁了解朱自清的,说说看?生:我知道他字佩弦,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春》;师:好,还有么?生: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生:恩,他原名朱自华,扬州人,在清华大学读书、任教过;生:还有他是民主战士,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师:很好。
那么,他有些什么集子呢?生:他还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生:还有他游历欧洲的《欧游杂记》。
(在自由的评说、回忆中,孩子们几乎讲全了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师,出示幻灯2,有关朱自清的介绍,总结。
师:刚才我们有同学说,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春》,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背背看?(因势利导,这样一种回忆一方面是温故,另一方面,呆会提及语言也正好讲述)生背诵开头。
师:哦,朱自清的《春》是他专门写给我们中学生的名作,我们对于这样的优秀作品应该能够通背如流的。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朱自清的语言风格怎么样呢?(为后面讲述语言铺垫)生:语言生动优美、诗情画意。
(他们学孙犁的《芦花荡》,对诗情画意一词感悟的很好。
)师:好,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优秀作品《背影》,看看这又将是一篇怎样的美文?[分析]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提,没有好的朗读、没有语感还怎么领会文意。
其次,朗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泛泛而读。
)师:读完了,并能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
(举手是一种反馈)(同学们都举手了,几乎都能回答。
)师,我们一起说几次?生:四次。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看哪四次?(请一位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回答此问题,上课是也一门艺术,该问题比较简单,请中等同学回答能暴露出发言中的常见问题,并很好的检测到全班;而且一般情况他能够很好作答,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生:第一次,开头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63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好,那我们理一下,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来说呢?第一次是的背影,第二次是……(根据语段概括要点,这是一种概括能力;并为下面理请文章的线索服务。
)生:第一次可以说是,回忆背影;第二次是看到的背影;第三次是目送背影;第四次是回忆中的背影。
师板书:第一次回忆背影第二次看到背影第三次目送背影第四次回忆背影师:第一次回忆,开篇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有什么作用?生:点题;生:给人以悬念。
师:对,不错。
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
(学生的思维敏锐、活跃)师: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生:也是背影。
师:这叫什么?思考中,我在板书中把“背影”划了一个弧暗示;生:以“背影”为线索。
师:好,那我们先不急看文章,我们来感受一下,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在此时来讲解文章结构是恰到好处的,有助于他们认识结构,更有助于他们指导其写作。
)生: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全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师: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例子,我们除了学习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要在文章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思路。
师: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生:父爱。
师:好,我们课文中详写的是哪一次背影?生:第二次。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好吧?从哪开始读?生、师:对,从“我看见……”一直到“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
”师:好,我们同学酝酿一下,读读看?(生读文章)师:感觉怎么样?学生们目光默然(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眼睛,从中读懂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教学、对话。
)(其实,学生的没有感动是正常的,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就预料到的,因为他们年龄和心理的原因自然无法体会这样一种父爱的表现方式。
所以说,备课要备学生,从学生考虑教法。
)于是,我打开了第三张幻灯。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深青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师:请大家把这段也读读看,比较一下,讨论删掉后补充的一些词语的含义与作用: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面对较难问题时,讨论是处理的关键。
)师:加上两个“黑”字,你们看有什么效果或不同?生:两个“黑”字,说明父亲有孝在身;师:对,父亲奔丧回家的目的是为了料理丧事;而黑色给人一种悲凉与沉重之感;他的内心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丧事、赋闲。
那么,我们继续看,“蹒跚”与“肥胖”说明什么?(生迟疑)师:“蹒跚”什么意思?生:蹒跚是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父亲已经年迈与行动不便了。
师:那么,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我们联想一下这个画面?(语言是需要想象的,只有在想象中我们才能进入情境,深刻感受)生:一个年迈的老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为了孩子,摇摆的走到月台,双手攀着,两脚在向上缩,左手使劲地支撑着身子,然后右手用力翻过去,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
师:是的。
我们同学来想一想,假如今天买橘子的是你的父亲,你爸爸让你在车门口等,他去买橘子,这正不正常?生:正常;师:对,因为你们小,只有十三、四岁;你们的父亲爬过去,费不费劲?生:不费劲;师:为什么?生:因为年轻力壮。
师:对!如果这几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不会那么的感人,因为你们小,父母本应该爱护你们;而朱自清当年20岁了,父亲是如此年迈,但仍然煞费苦心,这是一种强大的爱在支撑着。
(分析事件时适当地做迁移是很重要的,要寻找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事例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和体会)师:所以,在这个时候作者怎么样了?生:“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哭了。
诶?我们大家迅速地找找,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生:四次;生:开始,“看见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的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师:好,我们来比一比,这第一次流泪与第二次流泪有何不同?师:“簌簌”是什么意思?生:纷纷的样子。
师:说明什么?生:说明很多;师:那为什么会很多呢?生:因为伤心;师:对,第一次是伤心之泪。
家中祸不单行的遭遇,回家又见到满院狼藉的情景,自然眼泪簌簌而下,这是多;而“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次呢?为什么很快?生:因为,我看到背影这一幕一下子震颤了我,我领悟到了父亲的这份爱,于是“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我的流泪说明我已经体会到了,是的。
老师曾经讲过爱的双向性,我们在《老王》这篇课文里讲到杨绛对老王的关心,我们说,假如杨绛关心老王,但老王从来没有理解过这样一份关心,也没有在临死前送上香油、鸡蛋以知恩图报,那么,我们说杨绛对老王这份关爱,其本身是苍白的。
同样,在座各位的父母都深爱着你们,但如果你们当中谁却说没有感受过或者一丝感恩的心态,那么这样一种爱的本身也是无力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当他的父亲对其如此挚爱,那么,他领会到了么?他有反向的爱过父亲么?(语文教育是精神的教育,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融于生命、爱的教育,那一切都是虚妄。
)师:请我们同学在文章里挖掘看看?生:有,我发现了。
当父亲抱着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这个“搀”字真诚表现了“我”的感念之情。
生:还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的运用,表明我的难过、悔恨。
生:最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说明“我”一直铭记着他的“背影”。
师:对,我们说,作者是不是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随后就写了这篇文章?生:不是。
师:对,他是过了好些年,自己都已有了孩子,才再写的这样一篇文章,而他在描写看到父亲背影那一幕时却表现地真实、逼真仿佛就在眼前,关键动词的运用无不反映“我”对这件事是铭记于心的。
因为这是父亲,这是背影,这是爱的诠释。
师:好,朱自清的《春》表达的是朱自清对春的期盼和喜爱之情,语言优美、生动,那我们同学认为,本篇文章语言又如何呢?生:我认为他的语言很平实,没有运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写父亲;生:感情流露的很自然、也很贴切;师:对,同一个作家在表现不同事物时的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对春是一种赞美,所以语言富丽、优美,而《背影》更多是在真情中体味一位父亲,语言更加的朴实。
同样的,父亲买橘子所表现的对孩子的爱,也用不着用“伟大”、“无私”等词汇来形容,这样一种父爱的表达其本身也是非常自然、真实的。
师:好,这是朱自清先生的著名的散文作品,我们说了,课文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在例子中学会除了思想、情感外,更多的东西。
来,大家总结、总结,看看这篇文章的学习对我们今后在写作上有什么可以值得借鉴?各抒己见。
(学以致用这是教学本身的作用,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如果不但能汲取思想的养料,而且能获取写作方面的精华,那这就是读与写的结合。
)生:首先从结构上来看,我学到开篇要点题,结尾要呼应开头总结全文,而中间部分要结构清晰,最好是有一条线索贯穿,而不是东扯西拉。
就象老师说的要“神不散”。
生:在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在文章的选材上,应该注意观察生活,从小事入手,抓住细节;师:哦,说的好!对,本文的“背影”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微小的场景来表现,但却真实、真情。
继续。
生:我在这篇文章中,学到了描写的细致,比如在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关键动词的运用就很好,值得借鉴。
师:啊,我的同学的发现力,感悟力都很强,很好!还有么?生:还有他语言朴素、平实。
师:好的!我们同学都说的不错,那么,我们来做个总结:1)结构上,条理清晰、前后呼应、线索贯穿明朗;2)内容上,选材精当、抓住了生活的细节;3)语言上,平实、朴素但感情真挚,在关键的动词运用上,准确、细致。
师:另外,在这篇文章中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渲染也很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你们看,这篇文章在在开头家道衰落、丧事和父亲赋闲、借钱办了丧事等背景为我们的文章定下了一个重要的感情基调,什么?(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简约不简单,不必面面俱到,“该讲的讲,该问的问”。
)生:悲凉。
师:对,悲凉。
这样一种悲凉的感情基调给我们的文章和感情笼上了一层特别情怀;设想,如果我是回来举行婚礼的,父亲再送我们,我看到背影,或许在那种心境下,我也就读不懂那样一份真实的爱了。
师:好,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希望同学在课文在细细的品读课文,把描写看到背影的那一段话好好背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