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崇高的书写向来是与宏大叙事紧密联系的。
书写崇高,需要宏观思维和整体视野。
只有在对历史、现在、未来史诗般的全景观照中,在对时代、国家、社会宏大脉动的整体把握中,崇高的意义才能得到有效凸显。
事实上,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之间不是有你无我、水火不容,而往往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
一些凸显崇高的宏大叙事作品,如《平凡的世界》《额尔古纳河右岸》《三体》之所以屡屡掀起阅读热潮,与其丰富的内容、真实生动的细节是分不开的。
细节叙事具有凸显崇高的独特作用,可以与宏大叙事相辅相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细节叙事本身所具有的超清视野和常人视角。
细节饱含着现实生活的汁液,连接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细节叙事从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等平常细节入手,塑造有血有肉的常人形象,展现普通的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时所爆发的伟大力量。
在这种平常与伟大的对比中,崇高故事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忆和经验中唤醒了巨大的力量,因而更能够冲击人的心灵。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家利奥塔强调:“崇高不是简单的满足,而是因努力而满足。
”细节叙事可以展现这种努力的过程,因而更能够凸显崇高。
正如康德所说,崇高“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
这意味着,对生命力的阻碍矛盾越激烈,紧跟而来的生命力涌流越强烈。
正是故事中贯穿着的深刻矛盾,使读者因为感受矛盾冲突积累了深深的痛感,当故事人物做出选择、完成转变或者取得胜利之后,这种痛感才能瞬间释放转化成崇高的精神愉悦。
因此,作者对矛盾的刻画越逼真,读者的痛感越强,对崇高的感受就越充分。
在这方面,细节叙事常常更具有独特的作用。
微小细节的精致点缀,调动着读者的感官,点滴间氤氲着真实的氛围,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并可以将这种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就善用细节刻画矛盾。
如在讲到一支志愿军部队的战斗时,他描写道:“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34套)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3-2014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1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8分)(1)结庐在人境,。
(陶潜《饮酒》)(2)引壶觞以自酌,。
(陶潜《归去来兮辞》)(3)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4),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5(李密《陈情表》)(6),外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二)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袁宏道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
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
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
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
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
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
”又问,余曰:“试扣诸涧。
”客以为戏。
余告之曰:“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
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
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络而为绅,激而为霆。
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
”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
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
”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少进,石愈嵚。
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
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顷之,跻其巅,入黄岩寺。
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
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
或曰:“此鲛人输绡图也。
”余曰:“得其色,然死水也。
”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水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到了逼近高二语文月考的日子,做好每份语文月考试题,能有效的检查出你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
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
“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
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
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
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
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
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
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
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
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
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
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
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材料二: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
河北省邢台市五校联考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2022-2023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错。
“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2.【答案】C【解析】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
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
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3.【答案】C【解析】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和夜里百姓饥饿难耐都是侧面来写雨“久”的特点,并非将二者进行对比。
4.【参考答案】①纯用侧面描写。
借天空、河水、羲和、河伯来写雨之久,无一字正面写雨,却处处表现雨下得久。
②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
以“煤炱”喻乌云,写天色浓黑,下雨之广。
“无寸空”以夸张手法极写雨久。
③运用想象。
想象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来表现雨之久。
④运用典故。
以“羲和”的典故写太阳出不来,以此表现天阴雨大。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5.【答案】A【解析】“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分析错误。
这首诗虽然开篇写前往连州路途遥远艰难,但之后的主要内容一反传统送别诗、贬谪诗的伤感愤懑,语调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对刘禹锡的宽慰之情。
6.【参考答案】①刘禹锡曾在同属江南西道的朗州生活十年,两地风土相似,去连州如同归家。
2020-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
《空城计》散板前六向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有时,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
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 秋毫无犯淡妆浓抹丝丝入扣B. 秋毫无犯轻描淡写环环相扣C. 有条不紊轻描淡写丝丝入扣D. 有条不紊淡妆浓抹环环相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本题中,第一处,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有条不紊:紊:乱。
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有条不紊。
第二处,淡妆浓抹:(1)指浓淡适宜,颜色很好看(多用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华丽的衣着)。
妆:化妆。
(2)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装饰,也比喻浓丽和素雅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这里形容唱腔,用的是轻描淡写的本意,和后面“浓墨一挥”形成对比。
第三处,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
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
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紧密。
此处的“扣”,是动词,义为套住或搭住。
环是圆圈形的物品,环与环相互套在一起,很牢靠,没有脱落之虞。
比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就是“环环相扣”,一节与一节衔接得很牢固。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丝丝入扣。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
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
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
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
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
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
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
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
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
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朝志人的小说特别简洁,同志怪的差不多,这有宋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可以做代表。
如:“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卷上《德行篇》)这就是所谓晋人的风度。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去,阮光禄烧车是觉得有些惊奇的,但在晋人却并不以为惊奇,因为那时看重的是奇妙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
这种清谈,本从汉代清议而来。
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争论政事,一起先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嫉视,慢慢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争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照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似乎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之前还有《语林》、《郭子》,不过现在都没有了。
而《世说》乃是纂辑自后汉至东晋的旧文而成的。
后来有刘孝标给《世说》作注,注中所引的古书多至四百余种,而今又很少传下来;所以后人对于《世说》看得更珍贵,到现在还很通行。
此外还有一种魏邯郸淳做的《笑林》也比《世说》早。
它的文章比《世说》质朴些,现在也没有了,不过在唐宋人的类书上所引的遗文中还可以望见一点,内容不外俳谐之谈。
《笑林》、《世说》两种书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发达,因为只有仿照,没有发展。
如社会上最通行的《笑林广记》,当然是《笑林》的支派,但是《笑林》所说的多是学问上的滑稽;而到了《笑林广记》,则落于形体上的滑稽,专以鄙言就形体上谑人,涉于轻薄,所以滑稽的趣味就降低多了。
至于《世说》,后来仿照的更多,从刘孝标的《续世说》始终到清代王晫所做的《今世说》,现在易宗夔所做的《新世说》等,都是仿《世说》的书。